山东医药

 


论著

  • Maresin1对高糖损伤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影响及其抗炎作用机制探讨

    唐诗;万明;徐勇;高陈林;龙洋;

    目的观察Maresin1对高糖刺激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对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激活分泌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方法培养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株,NC组培养于低糖DMEM培养基中;OP组在低糖DMEM培养基中加入甘露醇;HG组培养于高糖DMEM培养基中;M1+HG组、M2+HG组、M3+HG组分别用1、10、100 nmol/L的Maresin1预处理后在高糖培养基中培养;M3+NC组用100nmol/L的Maresin 1预处理30 min后在低糖DMEM培养基中培养;另设N-乙酰半胱氨酸(NAC)+HG组作为活性氧抑制作用的阳性对照。用全光谱分光光度计和荧光显微镜观察活性氧(ROS)表达情况;采用RT-PCR法检测NLRP3、Caspase-1、IL-1β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LRP3、pro-Caspase-1、Caspase-1、pro-IL-1β、IL-1β蛋白表达。结果与NC组相比,HG组细胞内ROS水平与NLRP3、Caspase-1、IL-1β蛋白及mRNA表达均增加,pro-Caspase-1、pro-IL-1β蛋白表达降低(P均<0.05);与HG组相比,M1+HG组、M2+HG组、M3+HG组ROS水平与NLRP3、Caspase-1、IL-1β蛋白及mRNA表达均降低,pro-Caspase-1、pro-IL-1β蛋白表达均增加(P均<0.05),以M3+HG组作用最明显。与HG组相比,M3+HG组NLRP3、Caspase-1、IL-1β蛋白及mRNA表达均降低,proCaspase-1、pro-IL-1β表达均增加(P均<0.05)。结论 Maresin1可抑制高糖刺激导致的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及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降低ROS水平、抑制NLRP3炎症小体及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有关。

    2017年46期 v.57;No.1072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普罗布考联合山莨菪碱对糖尿病大鼠对比剂肾损伤的影响

    高巧营;刘晋津;吴腾;张一;李东华;赵凯;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联合山莨菪碱对糖尿病大鼠对比剂肾病(CIN)的影响。方法选取130只大鼠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普罗布考组、山莨菪碱组、联合组各21只。另选10只正常大鼠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造模9周后,普罗布考组及联合组给予普罗布考500 mg/kg灌胃,连续6 d;第8天时,于制备CIN模型前,山莨菪碱组及联合组经腹腔注射山莨菪碱100μg/100 g,15 min后,模型组、普罗布考组、山莨菪碱组、联合组经尾静脉注射复方泛影葡胺注射液0.8 m L/100 g制备CIN模型;1 h后,山莨菪碱组、联合组经腹腔注射山莨菪碱100μg/100 g共7次。注射对比剂前及24 h后,采用CBB法测定尿蛋白。内眦静脉取血,测定血清BUN、Scr水平。称重,开腹后采集左右肾脏并称重,计算肾指数。HE染色法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变化。取肾脏组织制成肾组织匀浆,测定氧化应激指标包括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肾组织Bcl-2相关X蛋白质(Bax)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mRNA表达。结果 (1)模型组BUN、Scr、UAE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普罗布考组及联合组BUN、Scr、UAE均低于模型组,联合组BUN、Scr、UAE均低于山莨菪碱组(P均<0.05)。(2)模型组肾指数高于正常对照组,普罗布考组及联合组肾指数低于模型组(P均<0.05)。(3)与模型组比较,普罗布考组、山莨菪碱组肾脏NOS水平升高,MDA水平降低(P均<0.05)。联合组肾脏SOD、T-AOC均高于普罗布考组和山莨菪碱组(P均<0.05)。(4)与模型组比较,普罗布考组、联合组肾脏Bax表达水平降低,Bcl-2及Bcl-2/Bax升高(P均<0.05);山莨菪碱组肾脏Bcl-2/Bax升高(P<0.05),联合组肾脏Bcl-2/Bax高于山莨菪碱组(P<0.05)。结论普罗布考、山莨菪碱联用可减轻糖尿病CIN大鼠的肾脏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上调Bcl-2/Bax比值有关,且效果优于单药应用。

    2017年46期 v.57;No.1072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西黄丸对肾母细胞瘤增殖、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黄岩;王贺义;李远哲;李阳;

    目的观察西黄丸对肾母细胞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临床确诊为肾母细胞瘤患者的术中癌组织切块,进行原代培养,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肾母细胞瘤细胞,分为高、中、低浓度组及对照组。高、中、低浓度组分别加入4、2、1 mg/m L的西黄丸浸提液,对照组加入相同剂量的培养基。采用MTS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细胞瘤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结果高、中、低浓度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均高于对照组,且浓度较高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较高(P均<0.05)。高、中、低浓度组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且浓度较高组的细胞凋亡率较高(P均<0.05)。高、中、低浓度组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且浓度较高组的Bax蛋白相对表达量较高(P均<0.05)。高、中、低浓度组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且浓度较高组的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较低(P均<0.05)。结论西黄丸可以抑制肾母细胞瘤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Bax蛋白表达、抑制Bcl-2蛋白表达有关。

    2017年46期 v.57;No.1072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血糖波动指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邢继娥;刘基风;王雪梅;祝再燃;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慢性血糖波动指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为T2DM患者冠心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因胸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T2DM患者153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观察组(合并冠状动脉狭窄)92例及对照组(不合并冠状动脉狭窄)61例。抽取两组空腹静脉血4 m L,检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实施连续72 h的血糖跟踪监测,记录血糖波动指标包括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的平均绝对差(MODD)、餐后血糖的波动幅度(PPGE)。对两组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采用Gensini积分法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采用Spearman法分析Gensini积分与观察组患者临床资料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观察组患者Gensini积分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Hb A1c、MAGE、PPG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Gensini积分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Gensini积分与年龄、Hb A1c、MAGE及PPGE均呈正相关(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Hb A1c及MAGE是观察组Gensini积分的影响因素(P均<0.05),且MAGE为独立危险因素(OR=3.129,95%CI为1.007~7.216)。结论发生冠状动脉狭窄的T2DM患者血糖波动幅度更高,MAGE是T2DM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7年46期 v.57;No.1072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甘肃省某贫困地区3662例儿童尿常规筛查结果分析

    高霞;刘姝娆;雷晓燕;赛依帕;曹晓锋;游文平;景丽娜;

    目的初步了解甘肃省贫困地区儿童尿液筛查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为贫困地区儿童慢性肾脏病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选取甘肃省兰州市国家级贫困县榆中县所辖3所小学一年级的6~8岁儿童1 659例、6所初中一年级的12~14岁儿童2 003例,采集晨尿,采用尿试纸法进行尿常规检测,对所有尿常规异常儿童均进行重复尿检。记录并比较不同年龄、性别、户籍儿童尿隐血、蛋白尿、尿隐血合并蛋白尿的发生情况。结果 6~8岁、12~14岁儿童尿常规异常的阳性率分别为6.81%、19.22%,12~14岁儿童尿隐血、蛋白尿、尿隐血合并蛋白尿的发生率均高于6~8岁儿童(P均<0.05)。6~8岁儿童中,女性尿隐血的阳性率高于男性,农村户籍儿童尿隐血、蛋白尿、尿隐血合并蛋白尿的发生率均高于城镇户籍儿童(P均<0.05)。12~14岁儿童中,女性尿隐血的发生率高于男性,农村户籍儿童尿隐血、蛋白尿的发生率均高于城镇户籍儿童(P均<0.05)。结论甘肃省贫困地区12~14岁儿童尿隐血、蛋白尿、尿隐血合并蛋白尿的发生率均高于6~8岁儿童,女性、农村户籍儿童尿隐血的发生率均分别高于男性及城镇户籍儿童。

    2017年46期 v.57;No.1072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胡桃醌对前列腺癌细胞雄激素受体及PI3K/AKT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芳;马静;崔家博;王立国;

    目的探讨胡桃醌对人前列腺癌LNCa P细胞雄激素受体(AR)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人前列腺癌LNCa P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胡桃醌低剂量组、胡桃醌中剂量组及胡桃醌高剂量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2.5、25和50μmol/L胡桃醌作用24 h,空白对照组不加入胡桃醌。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AR、β-catenin蛋白表达。为观察LY294002与胡桃醌对PI3K/AKT信号通路是否具有交互作用,将LNCa P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胡桃醌组、LY294002组、胡桃醌+LY294002组,胡桃醌组加入胡桃醌50μmol/L,LY294002组加入LY294002 20μmol/L,胡桃醌+LY294002组加入LY294002 20μmol/L及胡桃醌50μmol/L,空白对照组不加入LY294002及胡桃醌,各组干预24 h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AKT、β-catenin、AR及AR下游分子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胡桃醌低、中、高剂量组p-AKT、β-catenin及AR蛋白表达均降低(P均<0.05)。与胡桃醌组、LY294002组比较,胡桃醌+LY294002组p-AKT、β-catenin、AR及PSA蛋白表达均降低(P均<0.05)。结论胡桃醌能够抑制前列腺癌细胞AR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导致AR共刺激分子β-catenin表达下降有关。

    2017年46期 v.57;No.1072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冷应激对高血压大鼠交感神经活性及脑干基质交感分子1表达的影响

    肖冰;杨秀春;鲁静朝;陈飞;裴玮娜;王晓昭;刘凡;

    目的观察冷应激对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交感神经活性及脑干基质交感分子1(Stim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雄性SHR及正常大鼠各10只,将正常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冷应激组各5只,SHR大鼠随机分为SHR模型组、SHR冷应激组各5只。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均置于24℃的代谢笼中6 h,单纯冷应激组及SHR冷应激组均置于4℃代谢笼中6 h进行诱发冷应激。应用Panlab NIBP System无创血压测量系统测量各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采用代谢笼法收集各组大鼠尿液,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尿去甲肾上腺素(NE)排泄量。取脑干组织,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脑干Stim1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脑干Stim1蛋白表达。结果单纯冷应激组SBP、DBP和尿NE排泄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SHR冷应激组SBP、DBP和尿NE排泄量均高于SHR模型组和单纯冷应激组;SHR冷应激组脑干Stim1 mRNA及蛋白表达均低于SHR模型组和单纯冷应激组(P均<0.01)。结论冷应激下,Stim1可能为调控交感神经活性的关键基因。

    2017年46期 v.57;No.1072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作者·编者·读者

  • 《山东医药》对缩略语的使用要求

    <正>文题原则上不能使用缩略语,文中应尽量少用缩略语。公认的缩略语在文中可以直接使用。未公认的名词术语,请按照以下规则进行缩写:原词过长且在文内多次出现者,若为中文可于第一次出现时写出全称,在括号内写出缩略语,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若为外文缩略语可于第一次出现时写出中文全称,在括

    2017年46期 v.57;No.1072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东医药》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正>每篇论文须标引参考文献10~20条。正文中引用的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以引用文献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文后参考文献按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标注,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后。内部刊物、未发表资料、个人通信等请勿作为文献引用,确需引用

    2017年46期 v.57;No.1072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东医药》对医学名词及术语的一般要求

    <正>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经穴部位、耳穴名称与部位等应遵循相应的国家标准。对于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在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西药名以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为准。英文药物名

    2017年46期 v.57;No.1072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医药学名词常见错误及正确写法

    <正>药品名称:错误(正确)二磷酸腺苷(腺苷二磷酸),消炎痛(吲哚美辛),阿斯匹林(阿司匹林),维甲酸(维A酸),双磷酸盐(双膦酸盐),甲氨喋呤(甲氨蝶呤),博莱霉素(博来霉素),开浦兰(左乙拉西坦),雷公多苷(雷公藤多苷),非那根(异丙嗪),四乙铵(四乙胺),洗必泰(氯已定),美息律(美西律),大环内脂类(大环内酯类),川穹(川

    2017年46期 v.57;No.1072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区别和联系

    <正>区别:(1)资料要求不同:直线相关分析要求两个变量都是正态分布;回归分析要求因变量Y服从正态分布,而自变量X是能精确测量和严格控制的变量。(2)统计意义不同:直线相关分析反映两变量间的伴随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的、对等的,不一定有因果关系;回归则分析反映两变量间的依存关系,一般将"因"或较

    2017年46期 v.57;No.1072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医学论文中“隔”与“膈”、“瘘”与“漏”的正确使用

    <正>"隔"与"膈"隔《现代汉语词典》释义1对其解释为"遮断;阻隔。如隔河相望、隔着一重山等"。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人或哺乳动物胸腔和腹腔之间的膜状肌肉。收缩时胸腔扩大,松弛时胸腔缩小。旧称横膈膜"。这2个字在医学论文中的误用源于"纵隔"与"横膈"的使用。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的总

    2017年46期 v.57;No.1072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做”与“作”的推荐用法

    <正>1首字是zuo的动宾词组,全用"做"做准备/做广告/做生意/做贡献/做事情/做手术/做检查/做父母/做文章/做实验/做朋友/做斗争/做游戏/做动作/做试验//做报告/做研究/做调查/做处理/做运动/做努力/作调整/做后盾/做表率/做模范/做分析/做实事/做决定/做活动/做解释/做比较/做买卖/做设计/做衣服/

    2017年46期 v.57;No.1072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白藜芦醇后处理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

    刘皓;曲一丹;刘兴基;李卫红;桑慧;司艳红;商战平;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后处理对肾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白藜芦醇低剂量组及白藜芦醇高剂量组,每组各15只。模型对照组、白藜芦醇低剂量组及白藜芦醇高剂量组制备急性肾脏I/R模型,假手术组仅行假手术,对双侧肾脏不进行处理。白藜芦醇低剂量组及白藜芦醇高剂量组造模成功后,待肾脏血流恢复后用16号灌胃针进行灌胃给药。假手术组及模型对照组术后立即灌胃0.9%Na Cl溶液2 m L。给药处理24 h后,经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取左侧肾脏,配成肾组织匀浆,检测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HE染色法观察病理学变化,Paller法进行肾小管坏死程度评分。结果白藜芦醇低、高剂量组血清BUN、Cr水平均低于模型对照组(P均<0.05),白藜芦醇高剂量组血清BUN、Cr水平均低于白藜芦醇低剂量组(P均<0.05)。白藜芦醇低、高剂量组肾组织MDA含量低于模型对照组,SOD活性高于模型对照组(P均<0.05);白藜芦醇高剂量组肾组织MDA含量低于白藜芦醇低剂量组,SOD活性高于白藜芦醇低剂量组(P均<0.05)。白藜芦醇低、高剂量组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较模型对照组明显缓解,白藜芦醇高剂量组缓解更明显。白藜芦醇低、高剂量组肾小管坏死程度评分低于模型对照组,白藜芦醇高剂量组低于白藜芦醇低剂量组(P均<0.05)。结论白藜芦醇后处理可明显改善肾脏I/R损伤大鼠的肾功能指标、减轻肾脏组织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肾脏组织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2017年46期 v.57;No.1072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外源性硫化氢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纤维化的影响及机制

    曾奇虎;杨萍;翁静飞;王家伟;刘星;范忠才;

    目的探讨外源性硫化氢(H2S)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27只健康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STZ)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8周后建立糖尿病肾病模型。选取糖尿病肾病模型大鼠20只,另选取正常大鼠2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saline组)、H2S对照组(Control+Na HS组)、模型组(DN+saline组)、H2S治疗组(DN+Na HS组),每组10只。予以DN+saline组和Control+Na HS组大鼠腹腔注射Na HS溶液100μmol/(kg·d),予以Control+saline组和DN+saline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持续8周后,收集24 h尿液,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ro);心脏采血、留取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水平;取肾脏组织,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表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肾脏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7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肾脏纤维化相关蛋白纤维连接蛋白(FN)、层粘连蛋白(LN)、ɑ-平滑肌肌动蛋白(ɑ-SMA)表达。结果与Control+saline组相比,DN+saline组大鼠BUN、SCr和24 h Upro升高(P均<0.05),肾脏病理损伤明显加重,肾脏组织FN、LN、ɑ-SMA、TGF-β1蛋白表达上调(P均<0.05),Smad7蛋白表达下调(P<0.05);与DN+saline组相比,DN+Na HS组大鼠BUN、SCr、24 h Upro降低(P均<0.05),肾脏病理损伤明显减轻,肾脏组织FN、LN、ɑ-SMA、和TGF-β1蛋白表达下调(P均<0.05),Smad7蛋白上调(P均<0.05)。结论外源性H2S可明显改善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肾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调控TGF-β1/Smad7信号通路有关。

    2017年46期 v.57;No.1072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曲匹地尔与阿司匹林对糖尿病小鼠血小板活性影响的比较

    付德池;杨朝令;汪宏良;李仲娟;

    目的探讨曲匹地尔对糖尿病小鼠血液中血小板活性的影响及其与阿司匹林相比的效果。方法选择100只健康小鼠,10只为非模型对照组,90只通过腹腔注射四氧嘧啶建立糖尿病模型。取造模成功的60只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阿司匹林组和曲匹地尔组各20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10 m L、曲匹地尔和阿司匹林25 mg/kg10 m L灌胃,1次/d,连续3 d。3 d后,生理盐水组、阿司匹林组和曲匹地尔组于灌胃后90、120和150 min时尾静脉血取血,同法取非模型对照组尾静脉血。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RP)及乏血小板血浆(PPP),用比浊法进行血小板聚集性测定,记录血小板聚集率,计算血小板抑制率。结果生理盐水组血小板聚集率高于非模型对照组,曲匹地尔组、阿司匹林组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生理盐水组(P均<0.01)。曲匹地尔组、阿司匹林组血小板抑制率均高于生理盐水组,曲匹地尔组血小板抑制率高于阿司匹林组(P均<0.01)。90、120、150 min时曲匹地尔组血小板抑制率均高于阿司匹林组(P均<0.01)。结论曲匹地尔与阿司匹林均能抑制糖尿病小鼠的血小板聚集,曲匹地尔抗血小板聚集效果强于阿司匹林,对血小板活化抑制时间更持久。

    2017年46期 v.57;No.1072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藏红花酸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逯鹏;王佳森;姜善红;李爱群;姚宝洪;王占青;施真;

    目的探讨藏红花酸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大鼠心肌组织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择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MI/R组)及藏红花酸预处理组(CRO组)各10只。Sham组、MI/R组均予0.5%CMC-Na 10 m L/(kg·d)灌胃预处理,CRO组予0.5%藏红花酸50 mg/(kg·d)灌胃预处理。干预7 d后,MI/R组、CRO组均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45 min,再灌注180 min,建立心肌I/R损伤模型;Sham组开胸后,于冠状动脉前降支穿线但不予结扎。造模结束后,腹主动脉抽血分离血清,采用胶体金法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I(c Tn I)水平。取心肌组织,采用HE染色法观察心肌细胞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V超敏两步法检测心肌细胞色素C(Cyt C)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Caspase-9)蛋白表达。结果Sham组心肌间质无炎性细胞浸润,心肌纤维排列整齐;MI/R组可见心肌组织明显坏死区,心肌间质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CRO组心肌组织坏死及炎细胞浸润较MI/R组明显减轻。MI/R组血清CK-MB、c Tn I水平均高于Sham组,CRO组血清CK-MB、c Tn I水平均低于MI/R组(P均<0.05)。MI/R组心肌Cyt C、Caspase-9蛋白表达均高于Sham组(P均<0.05),CRO组心肌Cyt C、Caspase-9蛋白表达均低于MI/R组(P均<0.01)。结论藏红花酸预处理可明显减轻大鼠心肌I/R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yt C/Caspase-9蛋白表达有关。

    2017年46期 v.57;No.1072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效果观察及其对血清胱抑素C的影响

    彭纪临;刘莉;曹文富;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2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肾康汤+中药肠道清除法+中药敷脐疗法+静滴活血化瘀类中成药的中医综合疗法。两组均治疗28 d,记录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情况,评价中医证候评分及临床症状积分,计算总有效率;采用放射性核素99mTc-DTPA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于治疗前1天清晨和治疗结束后次日清晨抽取患者肘部静脉血5 m L,采用碱性苦味酸法检测血尿素氮(BUN)水平,采用碱性苦味酸法检测血肌酐(Scr)水平,测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乳胶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Cys C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GFR高于对照组,BUN、Cys 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血清Cys C与Ccr水平呈负相关(r=-0.870,P<0.05),与Scr水平呈正相关(r=0.064,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能明显降低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提高治疗效果,可能与其提高GFR、降低血清BUN及Cys C水平有关。

    2017年46期 v.57;No.1072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效果观察

    许香梅;王晓燕;刘曙光;陈浩;魏小刚;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早期DN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90例,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对照2组各30例。每组均予控制血压、控制血糖、预防感染及限制蛋白质摄入等常规治疗,对照1组予厄贝沙坦150 mg,1次/d口服;对照2组予阿托伐他汀40mg,1次/d口服;观察组将阿托伐他汀与厄贝沙坦联用。各组均连用6个月。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计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检测血压(SBP、DBP)。治疗前后抽空腹静脉血,检测血脂指标(包括TG、TC、LDL-C、HDL-C)及血清B型脑钠肽(BNP)、同型半胱氨酸(Hcy)、肌钙蛋白I(c Tn 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1、2组(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SBP、DBP均低于对照1、2组(P均<0.05);观察组TC、TG、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1、2组,HDL-C均高于对照1、2组(P均<0.05);观察组血清BNP、HCY、cTnⅠ、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1、2组(P<0.05或0.01)。结论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早期DN患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压以及改善血脂水平,且可降低血清BNP、HCY、cTnⅠ、hs-CRP水平。

    2017年46期 v.57;No.1072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血清NGAL、TRF、hs-CRP及SF在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价值

    杨宏秀;张会芬;刘丽;袁宝军;高利常;

    目的探讨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转铁蛋白(TR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铁蛋白(SF)检测在糖尿病肾病(DN)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284例,依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CR)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EDN组)、临床糖尿病肾病组(CN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NC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血清NGAL、TRF、hs-CRP水平,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SF。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DM组、EDN组和CN组血清NGAL、hs-CRP及SF水平均高于NC组(P均<0.01),TRF水平均低于NC组(P均<0.01)。EDN组与DM组比较,NGAL、hs-CRP及SF水平均升高,TRF水平降低(P<0.05或0.01)。CN组与DM组比较,NGAL、hs-CRP及SF水平均升高,TRF水平降低(P均<0.01)。CN组与EDN组比较,NGAL与hs-CRP水平升高(P均<0.01)。血清NGAL、TRF、hs-CRP、SF在RO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4、0.789、0.737、0.677,NGAL的特异性最高(92%),hsCRP(82.9%)和SF(81.8%)的敏感性较高。结论血清NGAL、TRF、hs-CRP及SF可作为DN病情进展过程中的监测指标,NGAL和hs-CRP在鉴别早期DN和临床DN中具有一定的价值,NGAL对糖尿病肾损害的特异性高。

    2017年46期 v.57;No.1072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洛伐他汀联合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伴心血管疾病患者血糖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孟宪杰;李莉;常绍菊;曹丽慧;李会;杨柳;张丽华;

    目的探讨洛伐他汀联合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伴心血管疾病患者血糖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伴心血管疾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罗格列酮4 mg,1次/d口服治疗。观察组在罗格列酮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洛伐他汀20 mg,1次/d口服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胰岛素值、餐后2 h胰岛素水平,采用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清TNF-α、IL-6水平。统计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较治疗前降低,空腹胰岛素水平、餐后2 h胰岛素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低于对照组,空腹胰岛素水平、餐后2 h胰岛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RP、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血清CRP、TNF-α、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伴心血管疾病患者采用洛伐他汀联合罗格列酮口服治疗,能有效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2017年46期 v.57;No.1072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脐血Visfatin水平变化及意义

    彭久君;王淮燕;张铭;王春婷;丁雪晶;陈庆;袁佩;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脐血血清Visfatin(VF)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GDM孕妇(GDM组)43例、正常糖耐量孕妇(对照组)36例,记录体质量、身高,计算BMI。采集产时脐静脉血3~5 m L,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空腹胰岛素(Fins),ELISE法测定血清VF水平。结果 GDM组BMI、脐血血清V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相关分析发现,VF水平与BMI及血清Fins水平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468、0.524,P均<0.05)。结论 GDM患者脐血血清VF水平升高,在GDM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7年46期 v.57;No.1072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肌少症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房德芳;石微;房新建;苏琼;

    目的探讨肌少症(SAR)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早期NSCLC患者212例,根据SAR诊断标准诊断是否存在SAR。记录并比较有、无SAR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合并症、吸烟史,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水平、手术相关情况、病理情况、术后放化疗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长期随访,时间截止2016年12月31日,起点事件为手术,终点事件为死亡(全死因),记录患者随访期间的死亡、复发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估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曲线差异,采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死亡和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诊断SAR 92例,占全部患者的43.4%(92/212)。与无SAR患者相比,SAR患者中女性比例较高、年龄较大、BMI和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较低、术前血清CRP水平较高(P<0.05或0.01)。随访时间42(6~69)个月,无SAR患者的生存时间长于SAR患者(χ2=4.040,P=0.044)。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8岁、合并心血管疾病、病理分期Ⅱ期、高中分化程度和SAR均为死亡的危险因素(P均<0.05)。无SAR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长于SAR患者(χ2=4.703,P=0.030)。多因素分析显示,血管浸润、病理分期Ⅱ期、高中分化程度、放化疗和SAR均为复发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存在SAR时可明显缩短NSCLC患者术后的生存时间及无复发时间,是导致NSCLC患者术后死亡及复发的危险因素。

    2017年46期 v.57;No.1072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ALDH1、TGF-β_1蛋白的表达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郭崇勇;丁宝忠;李柏成;杨尧尧;周凌;贾宗师;

    目的探讨乳腺肿瘤干细胞标志物乙醛脱氢酶1(ALDH1)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60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术中切取的乳腺癌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ALDH1与TGF-β1蛋白的表达。术后所有患者行化疗,并随访6~60个月,采用Kaplan-Meier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60例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ALDH1蛋白阳性23例(38.33%),TGF-β1蛋白阳性29例(48.33%)。ALDH1、TGF-β1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均低于阴性患者(P均<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ALDH1蛋白表达为三阴性乳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HR=4.70,P<0.05)。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ALDH1蛋白表达与TGF-β1表达呈正相关(r=0.506,P=0.001)。结论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ALDH1蛋白表达增高,与TGF-β1表达呈正相关,ALDH1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判断的独立影响因素。

    2017年46期 v.57;No.1072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左西孟旦改善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心功能效果观察

    张珂;冯慧;周凤芹;梁春春;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所致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AOPP所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5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治疗组25例。两组均给予内科常规联合血液灌流(HP)及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的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微量泵持续泵入多巴酚丁胺,治疗组采用微量泵持续泵入左西孟旦注射液。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48 h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记录两组28 d死亡例数、机械通气应用时间,计算病死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LVEF均增大,LVIDd及BNP均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各时间点LVEF均增大,LVIDd及BNP均降低(P均<0.05)。两组治疗后各时点血浆BN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治疗12、24、48 h时血浆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治疗28 d时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应用机械通气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左西孟旦能够明显改善AOPP所致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并可降低病死率、缩短机械通气治疗时间。

    2017年46期 v.57;No.1072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心脏超声目测法在脓毒症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评估中的应用

    李吉光;谢永鹏;

    目的探讨心脏超声目测(Eyeballing)法评估左心室收缩功能在脓毒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收入ICU的脓毒症患者62例,心脏超声Eyeballing评估左心室收缩功能;行M型超声检查,经Teichholz法计算射血分数(EF);描记左心室舒张末及收缩末心内膜边界,经改良Simpson法计算EF。以改良Simpson法计算的EF为金标准,ROC曲线评价Eyeballing评估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价值。结果 Eyeballing评估法与改良Simpson法呈正相关(r=0.769,P<0.01),M超Teichholz法与改良Simpson法呈正相关(r=0.664,P<0.01)。Eyeballing评估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的AUC为0.931,95%CI:0.860~1.000,敏感度0.953,特异性0.842。M超Teichholz法评估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的AUC为0.753,95%CI:0.631~0.876,敏感度0.721,特异性0.632。结论采用Eyeballing可较好地评估脓毒症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其敏感度和特异性均高于M超Teichholz法。

    2017年46期 v.57;No.1072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床旁即时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程度的早期评估价值

    赵艳军;李富利;刘超;史菲;于健;王华荣;

    目的评估床旁即时血浆D-二聚体(D-D)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危险程度的早期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23例就诊于急诊并诊断为AMI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记录AMI患者28 d内发生死亡例数,分析D-D对AMI患者28 d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223例AMI患者床旁即时血浆D-D水平为(420.32±119.65)ng/m L,其中≥600 ng/m L者51例、<60 0ng/m L者172例。二者院前时间、高血压和(或)血脂异常、冠心病或陈旧心梗、糖尿病、肌钙蛋白I、急诊P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年龄、吸烟史、其他合并症、N末端前脑钠肽、PCI结果(单支病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床旁即时血浆D-D水平AMI患者28 d内死亡病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将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 d内死亡无预测价值(P均>0.05)。结论单独检测床旁即时血浆D-D对AMI患者危险程度的早期评估价值有限,联合检测可能会成为有价值预测因子之一。

    2017年46期 v.57;No.1072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注射用人纤维蛋白原在心外科手术患者中临床用药分析

    张文颖;周金敬;

    目的分析注射用人纤维蛋白原(FIG)在心外科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及阳光用药系统调取使用注射用FIG的全部住院患者病例,收集患者基本信息、用药情况、凝血功能检验指标、血液制品输注量,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共计调查分析300例手术患者,其中行主动脉夹层手术174例、心脏瓣膜手术79例、其他类型手术47例,术前血浆FIG低于下限者分别占22.9%、7.6%、10.6%,不同心脏手术类型患者术前血浆FI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96例追加使用注射用FIG,其中主动脉夹层手术65例、心脏瓣膜手术18例、其他类型手术13例,均输注血液制品;主动脉夹层手术者术中注射用FIG用量、术后FIG追加用量、用药金额比例、促凝血药物联合用药量、血液制品输注量均高于心脏瓣膜手术及其他类型手术患者,引流管留置天数短于心脏瓣膜手术及其他类型手术患者(P均<0.05)。结论心外科注射用FIG给药并非仅限于低FIG血症患者,其在围手术期使用剂量、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临界值及目标值仍不确定;注射用FIG在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中使用率高、用量大、联合使用注射用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剂量大,住院期间FIG用药金额占住院总用药金额比例较高。

    2017年46期 v.57;No.1072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腹膜后神经节细胞瘤的螺旋CT特征分析

    李桂来;张雪宁;赵博;

    目的分析腹膜后神经节细胞瘤的CT特征性表现,提高对该病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7例腹膜后神经节细胞瘤患者的术前CT平扫和增强扫描资料,总结腹膜后神经节细胞瘤的CT影像特征性表现。结果 33例腹膜后神经节细胞瘤边界清晰,31例形态规则,30例钙化,5例囊变,CT值25~40Hu。CT增强扫描发现30例表现为典型渐进性强化,17例病灶包绕血管。结论 CT诊断腹膜后神经节细胞瘤具有较高的价值,典型的渐进性强化方式和病灶包绕血管征象是其特征性表现。

    2017年46期 v.57;No.1072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哮喘患儿血清CD40L、VCAM-1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王月红;张娅杰;谷强;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CD40L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59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观察组,入院后行MP-lg M检测,根据MP是否阳性分为MP感染并支气管哮喘组(MP感染哮喘组)30例、单纯支气管哮喘组(单纯哮喘组)29例。另选择同期正常体检的儿童27例作为对照组。MP感染哮喘组中根据MP-Ig M抗体效价滴度分为低滴度11例、中滴度10例、高滴度9例三个水平。清晨抽取三组空腹静脉血4 m L,离心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CD40L及VCAM-1水平。分析MP感染哮喘患儿血清CD40L与VCAM-1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单纯哮喘组及MP感染哮喘组血清CD40L、V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MP感染哮喘组血清CD40L、VCAM-1水平均高于单纯哮喘组(P均<0.05)。高滴度及中滴度患儿血清CD40L、VCAM-1水平均高于低滴度患儿(P均<0.05)。高滴度及中滴度患儿间血清CD40L与VCAM-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感染哮喘患儿血清CD40L水平与VCAM-1水平呈正相关(r=0.634,P<0.01)。结论哮喘患儿存在MP感染时,血清CD40L及VCAM-1水平可进一步升高,从而加重呼吸道的慢性炎症过程,进而加重支气管哮喘。

    2017年46期 v.57;No.1072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效果观察

    李乔红;吕云峰;潘学坤;

    目的观察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90例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患者,其中行解剖接骨板内固定术45例(对照组)、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45例(观察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采用视觉模拟法(VAS)评价治疗前后疼痛程度,采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前两组VAS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VAS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VAS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疗效优良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的24.44%(P<0.05)。结论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疗效较好,可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减少术后并发症,从而改善患者关节功能。

    2017年46期 v.57;No.1072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PVP联合RFA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李坤;梅继文;胡守力;孙海光;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射频消融术(RFA)对骨质疏松性压缩性脊柱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77例,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5例、观察组42例。对照组单纯采用PVP,观察组在PVP基础上联合RFA。记录术中肺栓塞、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情况。术后1个月评价临床疗效。术前、术后l周、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采用目测类比(VAS)评分及Barthel指数进行疼痛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对照组、观察组有效率分别为91.43%、92.86%,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下降、Barthel指数均升高(P均<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术中均无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VP联合RFA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可明显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2017年46期 v.57;No.1072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骨填充囊袋在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骨折中的应用

    薛海鹏;郝延科;吴燕;潘登;徐展望;

    目的探讨采用骨填充囊袋(VESSEL-X)系统行编织囊袋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骨折患者46例,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术中应用VESSEL-X系统进行骨水泥灌注操作。记录手术时间及骨水泥灌注量,观察术中及术后骨水泥渗漏情况、发生肺栓塞情况。术后随访6~9(6.85±0.85)个月,于术前、术后第2天、末次随访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并以正侧位X片及CT检查为基础,测量手术前后病椎前缘高度、病椎中间高度、病椎Cobb角。结果 4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36.5±6.3)min,平均骨水泥灌注量为(4.5±0.8)m L,术中发现骨水泥渗漏4例,均未发生肺栓塞情况。术后第2天、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病椎前缘高度、病椎中间高度、病椎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末次随访与术后第二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VESSEL-X系统编织囊袋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对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2017年46期 v.57;No.1072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与长期预后观察

    董琨;李明达;

    目的探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116例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动脉溶栓组51例和支架取栓组65例。动脉溶栓组给予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支架取栓组给予Solitaire支架进行机械取栓治疗。手术结束前采用脑梗死溶栓试验(TICI)分级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7 d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判定临床疗效。术后24 h行颅脑CT检查,并观察皮肤、消化道出血情况,明确是否存在颅内及其他部位出血。术后90、18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结果支架取栓组、动脉溶栓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96.9%(63/65)、76.5%(39/51),支架取栓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动脉溶栓组(P<0.05)。支架取栓组总有效率高于动脉溶栓组(P<0.05)。支架取栓组在治疗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动脉溶栓组出现黑便1例,两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取栓组术后90、180 d时mRS评分均低于动脉溶栓组(P均<0.05)。结论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具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可显著改善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长期预后,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017年46期 v.57;No.1072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微创穿刺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老年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薛雷;

    目的对比观察微创穿刺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老年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老年脑出血患者70例,其中行微创穿刺术治疗35例(观察组),采用小骨窗开颅术治疗35例(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第6个月采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评分(CSS)和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价临床疗效并统计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术前CSS及BI指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CSS均较术前下降而BI指数上升(P均<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变化幅度更大(P均<0.05)。观察组床疗效愈显率为88.57%,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观察组术后重残率为11.43%、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14%,均低于对照组的28.57%、45.71%(P均<0.05)。结论与小骨窗开颅术比较,微创穿刺术在改善老年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降低重残率及并发症方面更具优势。

    2017年46期 v.57;No.1072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25G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超声乳化治疗伴浅前房的白内障疗效观察

    马健利;刘玉强;张敏;黄旭东;

    目的探讨25G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伴有浅前房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行白内障手术的伴有浅前房的白内障患者86例100眼,随机分为联合手术组42例50眼、超声乳化组44例50眼。联合手术组行25G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超声乳化组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不进行玻璃体切割。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术前及术后l d、l周及3个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中央角膜厚度;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前房深度及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1 d及1周时,联合手术组最佳矫正视力均优于超声乳化组,中央角膜厚度变化小于超声乳化组(P均<0.05)。术后3个月时,联合手术组前房深度大于超声乳化组(P<0.05),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低于超声乳化组(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25G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伴有浅前房的白内障患者效果较好,可加深前房,降低超声乳化手术难度。

    2017年46期 v.57;No.1072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口服鼻渊通窍颗粒效果观察

    汪羽;孔旭辉;储九圣;鲍学礼;庞秀红;

    目的观察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口服鼻渊通窍颗粒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慢性鼻-鼻窦炎患者80例,均行鼻内镜术治疗,术后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应用抗生素及止血剂治疗,并行鼻内窥镜下鼻腔和鼻窦冲洗;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鼻渊通窍颗粒,3次/d。两组均治疗4周,评价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糖精实验观察治疗前后鼻腔黏液纤维清除能力,统计两组临床疗效,并行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各个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VAS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VAS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鼻腔黏液纤维清除时间缩短、清除率提高、清除速度增加(P均<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鼻腔黏液纤维清除时间短、清除率高、清除速度快(P均<0.05)。观察组、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0%、70.0%,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均较治疗前增加(P均<0.05),且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口服鼻渊通窍颗粒,可有助于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鼻腔黏液纤维清除能力,从而提高疗效、改善其生活质量。

    2017年46期 v.57;No.1072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巨噬细胞参与肾纤维化的机制及其作为治疗靶点抗肾纤维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杨霜;王丽;樊均明;

    肾纤维化是不同病因所致慢性肾脏病的共同病理特点。巨噬细胞在肾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巨噬细胞具有高度异质性,可在局部微环境作用下分化为不同亚型,发挥促炎、促纤维化、抗炎、损伤修复作用。近年研究发现,抑制巨噬细胞浸润、活化及改变巨噬细胞极化有抗肾纤维化作用,因此以巨噬细胞为靶点的抗肾纤维化治疗可能成为治疗慢性肾脏病、延缓肾纤维化的新途径。

    2017年46期 v.57;No.1072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8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肾癌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现状

    白孟麟;李胜;夏梅;

    肾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约30%的肾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发生远处转移。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循环是肿瘤转移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循环肿瘤细胞(CTCs)是指脱离原发病灶并进入外周血循环系统的一类细胞。目前已经报道的CTCs检测技术有50余种,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为RT-PCR法及Cell Search法,近年新开展的微流体芯片法和e Tumor Type法表现出了较高的检出率,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研究提示,外周血CTCs水平可以用于判断肾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和评估预后,在肿瘤的早期微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

    2017年46期 v.57;No.1072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NLRP3炎性小体在糖尿病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闫志峰;刘姗姗;闫鸿;

    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炎症相关。近年研究发现,NLRP3炎性小体-Caspase-1-IL-1β/IL-18轴在糖尿病肾病中起重要作用。活性氧(ROS)-硫氧还原蛋白结合蛋白(TXNIP)-NLRP3通路、NF-κB-NLRP3炎性小体通路、Nrf2-NLRP3炎性小体通路、线粒体ROS通路、ATP-P2X4-NLRP3炎性小体通路、长链非编码RNA(LncRNA)通路等参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多种NLRP3炎性小体抑制剂则可抑制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2017年46期 v.57;No.1072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6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SGLT-2抑制剂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孙义皓;李丙翰;郭妍;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是肾小管内参与葡萄糖重吸收的关键蛋白分子,是近年来治疗糖尿病的新靶点。针对此靶点而研制的SGLT-2抑制剂是一种新型的口服降糖药物,其可通过减少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糖的排泄,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研究证实,SGLT-2抑制剂单药应用具有较好的血糖控制效果和代谢稳定性,与其他降糖药联合应用也可达到更好的血糖控制,同时还具有保护胰岛β细胞、降血压及降低体质量作用,从多方面发挥降糖作用。SGLT-2抑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主要有低血糖、酮症酸中毒、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急性胰腺炎等。

    2017年46期 v.57;No.1072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6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