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葛黄颗粒含药血清对乙醇损伤的人肝细胞L-02保护作用观察及其机制探讨

    仁德芳;陈柚伶;郎涵;付裕;王洪连;魏嵋;王晓栋;李志;

    目的观察葛黄颗粒含药血清对乙醇损伤的人肝细胞L-02修复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1)将L-02细胞分为A、B、C、D、E、F组。除F组外,其余各组均加入乙醇培养基培养24 h制备肝细胞损伤模型,造模后吸走培养液。D、F组加入空白血清(10%正常大鼠血清),A组加入1.25%葛黄颗粒含药血清+8.75%正常大鼠血清,B组加入2.5%葛黄颗粒含药血清+7.5%正常大鼠血清,C组加入5%葛黄颗粒含药血清+5%正常大鼠血清,E组加入5%美他多辛含药血清+5%正常大鼠血清,继续培养6、12、24 h。比较各组细胞上清液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活力。(2)将L-02细胞按2×104个/孔接种于6孔板中,将其分为a、b、c、d组。除d组外,其余各组均加入乙醇制备肝细胞损伤模型,造模后吸走培养液。b、d组加入空白血清,a组加入5%葛黄颗粒含药血清,c组加入5%美他多辛含药血清,继续培养24 h。比较各组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细胞活性氧(ROS)、线粒体膜电位(MMP)、三磷酸腺苷(ATP)。结果与F组比较,D组各时点AST、LDH升高;与D组比较,B组24 h AST、LDH降低,C、E组12 h和24 h的AST、LDH降低;与A组比较,B组24 h AST降低,C组24 h AST及12 h LDH降低,E组12、24 h AST和LDH降低;与B组比较,C、E组12 h AST、LDH降低;与同组6 h比较,C组24 h AST降低,12、24 h LDH降低;与同组12 h比较,B、C、E组24 h AST降低,C组24 h LDH降低;P均<0.05。与d组比较,b组SOD、GSH-px、MMP、ATP降低,MDA、ROS升高(P均<0.05);与b组比较,a组和c组SOD、GSH-px、MMP、ATP升高,MDA、ROS降低(P均<0.05)。结论葛黄颗粒含药血清对乙醇致L-02细胞损伤有一定修复作用,其机制可能是调整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和线粒体功能。

    2017年47期 v.57;No.1073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去甲肾上腺素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正常肝细胞L-02增殖、凋亡的影响

    施媛萍;罗光华;郑璐;魏江;于洋;

    目的观察去甲肾上腺素(NE)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正常肝细胞L-02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epG2细胞和L-02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NE处理,继续培养,采用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情况,HE染色和Annexin V-FITC/PI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经0.1、1、10、50μmol/L NE处理24、48 h,HepG2细胞OD值显著下降(P均<0.05),L-02细胞OD值无明显变化。10μmol/L NE作用于HepG2细胞可见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胞质收缩、深染,核染色质浓缩;L-02细胞在NE作用前后形态学均无明显改变。HepG2细胞加入10μmol/L NE后部分细胞呈绿色(为早期凋亡表现),加入50μmol/L NE后部分细胞膜呈绿色,细胞核呈红色(为晚期凋亡表现);L-02细胞均未显示有荧光。0.1、1、10μmol/L NE作用于HepG2细胞24 h后,其凋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μmol/L NE),且呈剂量依赖关系(P均<0.05);而上述浓度NE作用于L-02细胞24 h后,其凋亡率较对照组先增高后降低(P均<0.05)。结论 NE可以抑制HepG2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而对L-02细胞增殖和凋亡没有影响,提示其在特定类型肝癌临床治疗中具有潜在价值。

    2017年47期 v.57;No.1073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生长抑素与吉西他滨联合应用对人转移性胰腺癌细胞株AsPC-1增殖的影响

    刘力;饶奇硕;雷昌斌;王文婷;彭钊;旷星星;刘国文;

    目的观察生长抑素(SST)与吉西他滨(Gem)联合应用对人转移性胰腺癌细胞As PC-1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As PC-1细胞。(1)采用0、100、200、400、600、800μg/m L SST处理24、48、72 h,计算SST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2)采用0、0.1、1、5、10、20、40、60μmol/L Gem处理48 h(按照SST IC50时间),计算出Gem IC50;(3)依据以上实验得出的SST、Gem IC50,将As PC-1细胞分为4组,A组不做任何处理,B组加入SST IC50,C组加入Gem IC50,D组加入1/2 SST IC50+1/2 Gem IC50,处理时间按SST IC50时间进行,计算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 As PC-1细胞在SST浓度为600μg/m L处理48 h时达到半数抑制。As PC-1细胞在Gem浓度为20μmol/L时达到半数抑制。A、B、C、D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0.00%±3.79%、52.59%±4.57%、48.11%±10.93%、64.86%±4.83%,B、C、D组分别与A组比较,B、C组分别与D组比较,P均<0.05。结论 SST联合Gem可抑制As PC-1细胞的增殖。

    2017年47期 v.57;No.1073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MSA、CEA、NLR联合检测对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效能

    谭立明;郑葳;付慧颖;蒙仪妹;管晓琳;吴思凡;隆婷婷;王巧花;吴洋;曾婷婷;田永建;余建林;陈娟娟;李华;曹莉萍;

    目的观察血清抗纺锤体抗体(MSA)、癌胚抗原(CEA)及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联合检测对小细胞肺癌(SCL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效能。方法 SCLC患者53例(SCLC组)、肺腺癌(LAC)患者33例(LAC组)、肺鳞癌(LSC)患者29例(LSC组)、胃癌(GC)患者16例(GC组)、肝癌(HC)患者14例(HC组)、大肠癌(IC)患者13例(IC组)、鼻咽癌(NC)患者12例(NC组),另选健康体检者45例(对照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MSA,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EA,电阻抗法测算全血NLR,分析MSA、CEA、NLR单独和联合检测诊断SCLC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与其余组比较,SCLC组血清MSA阳性率高;与SCLC组比较,LAC组血清CEA、全血NLR阳性率高,对照组血清CEA、全血NLR阳性率低;P均<0.05。NLR单独检测诊断SCLC的灵敏度最高(43.40%),MSA单独检测诊断的特异度最高(96.58%)。MSA+CEA+NLR三者联合检测诊断SCLC的敏感度(并联,81.84%)、特异度(串联,100.00%)最高。MSA与CEA一致性较高(κ=0.654);MSA与NLR一致性中等(κ=0.451)。结论血清MSA、CEA及全血NLR联合检测有助于SCL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017年47期 v.57;No.1073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替莫唑胺对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张永森;杨利敏;杨卫泷;吕林亚;王玉峰;

    目的观察替莫唑胺对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增殖、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U251细胞,分别加入0.02、0.06、0.1 g/L替莫唑胺,空白对照组不加替莫唑胺,分别培养24、48、72 h,MTT实验观察细胞增殖情况;取对数生长期U251细胞,加入0.06 g/L替莫唑胺(0.06 g/L替莫唑胺组),细胞培养48 h后,用流式细胞技术测算细胞凋亡率,RT-PCR法、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存活素(Survivin)mRNA、蛋白。结果随着替莫唑胺浓度增加及作用时间延长,U251细胞增殖抑制率越高。0.06 g/L替莫唑胺组细胞凋亡率为22.6%±2.3%,对照组为3.3%±1.1%,两组比较,P<0.05;0.06 g/L替莫唑胺组Survivin mRNA相对表达量为0.65±0.11,对照组为0.96±0.15,两组比较,P<0.05;0.06 g/L替莫唑胺组Survivin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25±0.03,对照组为0.49±0.04,两组比较,P<0.05。结论替莫唑胺能有效抑制U251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Survivin表达有关。

    2017年47期 v.57;No.1073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TNF-α基因启动子-308G/A单核苷酸多态性观察

    常廷民;张超贤;张利利;李秀敏;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启动子-308G/A单核苷酸多态性。方法 UC患者750例(观察组),健康体检者750例(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两组TNF-α基因启动子-308G/A单核苷酸多态性;ELISA法检测两组血浆TNF-α。结果观察组GG、GA、AA基因型频率及G、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4.93%、42.27%、42.80%、36.07、63.93%,对照组分别为67.73%、16.40%、15.87%、75.93、24.07%,两组比较,P均<0.05。观察组及对照组血浆TNF-α水平分别为(31.48±11.52)、(14.82±5.61)pg/L,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GG、GA、AA基因型携带者TNF-α水平分别为(17.95±7.82)、(34.32±0.75)、(34.64±13.83)pg/L,对照组分别为(10.63±3.29)、(21.25±10.47)、(21.91±8.51)pg/L,GA、AA基因型与同组GG基因型携带者比较,两组GG、GA、AA基因型携带者比较,P均<0.05。结论UC患者TNF-α基因启动子-308G/A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GA、AA基因型是UC的易患因素,这可能与两基因型可提高患者血浆TNF-α水平密切相关。

    2017年47期 v.57;No.1073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皮下注射重组人生长激素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空间探索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尹加珍;李蓓华;李国春;张红;黄新武;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 GH)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空间探索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45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模型组、正常组各15只,其中实验组和模型组通过不同时间点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结扎左侧颈总动脉3 d后再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制备VD模型,正常组用同样方法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但不结扎颈总动脉;造模后第1天开始,实验组大鼠颈部皮下注射rh GH(0.2 IU/100 g),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1次/d,连续28 d。采用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空间探索能力,ELISA法检测血清、皮质、海马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生长激素(GH),TUNEL凋亡染色观察神经元凋亡情况[以积分光密度值(IOD值)表示]。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实验组第1~4天及模型组第1~6天逃避潜伏期长(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第2、4、5、6天逃避潜伏期短(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正常组经过平台次数多(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血清、皮质、海马中VEGF、IGF-1、GH水平升高(P均<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皮质、海马中VEGF、IGF-1、GH水平降低(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正常组海马TUNEL凋亡染色IOD值降低(P均<0.05)。结论 rh GH可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空间探索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其可增加血清、皮质、海马中VEGF和IGF-1水平有关。

    2017年47期 v.57;No.1073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作者·编者·读者

  • 《山东医药》对缩略语的使用要求

    <正>文题原则上不能使用缩略语,文中应尽量少用缩略语。公认的缩略语在文中可以直接使用。未公认的名词术语,请按照以下规则进行缩写:原词过长且在文内多次出现者,若为中文可于第一次出现时写出全称,在括号内写出缩略语,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若为外文缩略语可于第一次出现时写出中文全称,在括号内写出缩略语,如: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不超过4个汉字的名词不宜使用缩略语,以免影响文章的

    2017年47期 v.57;No.1073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献标志码的标识

    <正>为便于文献的统计和期刊评价,确定文献的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适用性,每一篇文章或资料应根据其内容性质标识一个文献标志码。文献标志码共设置以下五种:A:基础性理论与应用研究(应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B:应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扎记(社科)。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政策性评论、标准技术规范等)。

    2017年47期 v.57;No.1073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东医药》关于摘要与关键词的说明

    <正>论著需附中、英文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中文摘要300~500字,英文摘要400~500个实词。英文摘要尚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论著、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综述与讲座需标引关键词3~8个,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所列的词。英文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全称。

    2017年47期 v.57;No.1073 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系膜细胞缺氧损伤后抗增殖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_1、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变化

    宋坤岭;覃远汉;蒋玲;龚玲;江星伯;余雪云;

    目的观察系膜细胞(MCs)缺氧损伤后抗增殖蛋白(PHB)、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变化。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大鼠MCs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组。正常组在常规条件下培养,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置于缺氧小室中(充缺氧气体950 m L/L N2和50 m L/L CO2)密封48 h建立MCs缺氧损伤模型。RT-PCR法检测两组PHB1、PHB2、TGF-β_1、α-SMA mRNA,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HB1、PHB2、TGF-β_1、α-SMA、Ⅳ型胶原(COL-Ⅳ)蛋白。结果模型组PHB1、PHB2、TGF-β_1、α-SMA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6±0.04、0.51±0.06、1.45±0.11、7.39±1.72,正常组分别为1.0±0.00、1.0±0.00、1.0±0.00、1.0±0.00,两组比较,P均<0.05。模型组PHB1、PHB2、TGF-β_1、α-SMA、COL-Ⅳ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7±0.04、0.25±0.02、1.12±0.06、1.35±0.12、0.89±0.07,正常组分别为0.91±0.04、0.56±0.07、0.75±0.05、0.79±0.09、0.52±0.03,两组比较,P均<0.05。模型组PHB1蛋白与TGF-β_1、α-SMA、COL-Ⅳ蛋白表达均呈负相关(r=-0.924、-0.871、-0.840,P均<0.05),PHB2蛋白与TGF-β_1、α-SMA、COL-Ⅳ蛋白表达均呈负相关(r=-0.928、-0.901、-0.821,P均<0.05)。结论系膜细胞缺氧损伤后PHB表达降低,TGF-β_1、α-SMA表达升高,PHB1表达与TGF-β_1、α-SMA表达均呈负相关。

    2017年47期 v.57;No.1073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硫辛酸灌胃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后肝损伤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探讨

    王佳;王丽萍;张伟;

    目的观察硫辛酸(LA)灌胃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RIR)后肝损伤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各10只,对照组及模型组常规饲养,实验组灌胃给予250 mg/(kg·24 h)的LA,连续饲养4周。实验组及模型组制备RIR模型,对照组除不夹闭双侧肾动、静脉外,其余操作均与实验组及模型组相同。检测各组血浆肌酐(Scr)、尿素氮(BUN)、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一氧化氮(NO)和肝组织Ca2+、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氧(ROS)、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比较肝细胞线粒体Ca2+及Na+-K+-依赖ATP提供能量运转的离子泵(ATPase)、Ca2+-Mg2+-ATPase、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观察肝组织ICAM-1、Caspase-3、Hsp70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浆Scr、BUN、ALT、AST、NO升高,肝组织Ca2+、XOD、ROS、MDA、MPO升高,肝线粒体Ca2+升高,Na+-K+-ATPase、Ca2+-Mg2+-ATPase、GSH-Px活性降低;ICAM-1蛋白表达增强,肝组织Caspase-3、Hsp70阳性率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血浆Scr、BUN、ALT、AST降低,肝组织Ca2+、XOD、ROS、MDA降低,肝线粒体Ca2+降低,Na+-K+-ATPase、Ca2+-Mg2+-ATPase、GSH-Px活性升高,血浆NO升高,肝组织MPO降低,ICAM-1表达减弱,Caspase-3阳性细胞数减少,Hsp70阳性细胞数增多。结论 LA对RIR后肝损伤有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抗氧化、保护线粒体、抑制炎症因子、抗凋亡等途径来实现。

    2017年47期 v.57;No.1073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舌静脉注射没食子酸的慢性低灌注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氧化应激损伤相关指标观察

    尚运之;翟志永;

    目的观察舌静脉注射没食子酸(GA)的慢性低灌注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氧化应激损伤相关指标变化。方法 4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各12只。A、B组大鼠制备慢性低灌注模型,A组在制模前后各5天舌静脉注射100 mg/kg GA,B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C、D组参照A组手术方法处理大鼠但不结扎双侧颈总动脉,C组在手术前后各5天舌静脉注射100 mg/kg GA,D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比较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逃避潜伏期、目标象限所用时间百分比、游泳速度)及脑氧化应激损伤相关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总硫醇(TT)]。结果与D组比较,B组第1~4天逃避潜伏期增加(P均<0.05);与B组比较,A组第1~4天逃避潜伏期减少(P均<0.05)。与D组比较,B组目标象限所用时间百分比减少(P均<0.05);与B组比较,A、C组目标象限所用时间百分比增加(P均<0.05)。与D组比较,B组SOD、GSH-Px、TT降低,MDA升高(P均<0.05);与B组比较,A组和C组SOD、GSH-Px、TT升高,MDA降低(P均<0.05)。结论 GA能改善慢性低灌注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及修复脑氧化应激损伤。

    2017年47期 v.57;No.1073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二甲双胍灌胃对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重塑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李小龙;王荣丽;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灌胃对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重塑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30只清洁级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观察组各10只。模型组及观察组于实验第0、7、14天腹腔注射100μg卵清蛋白(OVA)+2 mg氢氧化铝致敏,并在第21~60 d采用50μg OVA(3次/周)滴鼻激发建立支气管哮喘模型;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致敏及滴鼻激发。自第21天起,观察组小鼠灌胃300 mg/(kg·d),模型组及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行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情况,masson染色下利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系统测算气道基底膜下胶原面积比及支气管壁、平滑肌厚度,ELISA法检测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RT-PCR法检测肺组织MMP-9、TIMP-1 mRNA。结果对照组支气管、肺泡等结构相对完整;模型组小鼠见支气管管壁增厚,气道黏膜上皮增生,气管内黏液渗出,肺泡结构破坏等明显;观察组上述改变较模型组明显减轻。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观察组气道基底膜下胶原面积比、支气管壁厚度、平滑肌细胞厚度增加,血清TGF-β1、MMP-9、TIMP-1水平及肺组织MMP-9、TIMP-1 mRNA表达升高(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观察组气道基底膜下胶原面积比、支气管壁厚度、平滑肌细胞厚度减少,血清TGF-β1、MMP-9、TIMP-1水平及肺组织MMP-9、TIMP-1 mRNA表达降低(P均<0.05)。结论二甲双胍可改善支气管哮喘气道重塑,其机制可能为抑制TGF-β1、MMP-9、TIMP-1表达。

    2017年47期 v.57;No.1073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贵州地区575例男性不育症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及Y染色体AZF微缺失情况观察

    陈琨;廖喆;任凌雁;聂瑛洁;

    目的观察贵州地区男性不育症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Y染色体精子生成基因(AZF)微缺失情况。方法贵州地区男性不育症患者575例,采用染色体G显带操作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PCR与琼脂糖凝胶电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Y染色体AZF的相关序列标签位点。结果 575例不育症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异常率为10.6%(61/575),最常见类型为47,XXY、占80.33%(49/61)。Y染色体AZF微缺失发生率为7.13%(41/575),最常见类型为仅AZFc缺失、占43.34%(19/41)。结论贵州地区男性不育症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及Y染色体AZF微缺失发生率较高,染色体核型及Y染色体AZF微缺失联合检测有助于男性不育症原因的发现,也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治疗。

    2017年47期 v.57;No.1073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锝(~(99)Tc)亚甲基二磷酸盐注射液静滴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

    郭雨凡;武剑;张凤云;冀延民;昌晓霞;

    目的观察锝(~(99)Tc)亚甲基二磷酸盐注射液静滴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效果。方法 AS患者48例,采用锝(~(99)Tc)亚甲基二磷酸盐加入生理盐水中静滴,10~14 d为1个疗程,每月1个疗程,连用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强直性脊柱炎的疾病活动指数(BASDAI)评分、外周血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清C反应蛋白(CRP)。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第3疗程治疗后ESR、CRP降低(P均<0.05)。48例患者完成第一疗程,治疗后症状缓解9例,其中BASDAI50达标3例、未达标6例;治疗前ESR异常38例,治疗后改善30例(降至正常6例),未改善8例;治疗前CRP增高34例,治疗后改善26例(降至正常6例),未改善8例。22例患者完成3个疗程,治疗后症状缓解16例,其中BASDAI50达标12例、未达标4例;治疗后ESR改善18例(降至正常14例),未改善4例;CRP改善17例(降至正常12例),未改善5例。完成3个疗程的22例患者中,16例症状缓解、6例治疗效果不佳。3个疗程中,4例出现一过性静脉炎,通过减慢滴数、更换注射部位及局部硫酸镁湿敷后均短期治愈;1例出现血压轻度增高;1例出现轻微皮疹,对症治疗后缓解。所有病例监测治疗前后肾功能均未见异常。结论锝(~(99)Tc)亚甲基二磷酸盐注射液治疗As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轻微且少见。

    2017年47期 v.57;No.1073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小儿脑性瘫痪相关因素分析

    聂玉琴;许菊芳;木塔力甫·努热合买提;郑慧芳;栾新平;莫红;热孜亚·阿不都赛麦提;

    目的分析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相关因素。方法脑瘫患儿239例,正常儿童523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法比较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法分析脑瘫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脑瘫患儿和正常儿童的母亲的年龄、母亲的民族、母亲的职业、近亲结婚、人均家庭年收、居住地、分娩地点、父母有害物质接触史、家族有脑瘫相关疾病史、母亲孕期有相关疾病、孕期服药、孕期营养摄取差、孕前有月经紊乱、经历躯体损害、受到精神刺激、孕前有流产史、异常产史、孕期有阴道出血史、脑瘫患儿的胎数、分娩孕周中早产、难产、产程中意外、生后窒息、低出生体质量、脑瘫患儿新生儿期患相关疾病比例比较P均<0.05。母亲年龄越小、维吾尔族、父母接触有害物质史、孕期有服药史、孕前遭受重大精神刺激、既往有异常产史、早产、难产、有产程意外、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期发生相关疾病是新疆地区小儿脑瘫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母亲年龄、维吾尔族、父母接触有害物质史、孕期有服药史、孕前遭受重大精神刺激、既往有异常产史、早产、难产、有产程意外、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期发生相关疾病是新疆地区小儿脑瘫发病的危险因素。

    2017年47期 v.57;No.1073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双水平正压通气、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新生儿急性肺损伤治疗中的应用对比观察

    相虹;常明;卢红艳;

    目的比较双水平正压通气(Duo PAP)、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在新生儿急性肺损伤(ALI)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70例ALI患儿分为Duo PAP组40例和CPAP组30例,比较两组治疗0、12、24、48、72 h的PaO_2、PaCO_2、PaO_2/FiO_2、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记录两组呼吸支持时间、用氧时间及再插管、气漏、颅内出血、治愈例数。结果组内不同时点PaO_2、PaCO_2、PaO_2/FiO_2、OI、RI两两比较,P均<0.05;组间治疗24、48、72 h的PaO_2、PaCO_2、PaO_2/FiO_2、OI、RI比较,P均<0.05;Duo PAP组呼吸支持时间(76±13)h、用氧时间(123±35)h、再插管5例(12.5%),CPAP组分别为(92±18)h、(155±42)h、9例(25.7%),两组比较,P均<0.05;Duo PAP组气漏3例(7.5%)、颅内出血10例(25.0%)、治愈38例(95%),CPAP组分别为2例(6.7%)、8例(26.7%)、28例(93.3%),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 Duo PAP、CPAP用于新生儿ALI治疗中可迅速改善通气和氧合;Duo PAP在降低呼吸支持时间、氧暴露时间及减少再插管发生上面优于CPAP,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可作为治疗ALI的首选呼吸支持模式。

    2017年47期 v.57;No.1073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人群白细胞介素23受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吴昭元;谢克恭;陆潞;卢贤哲;黄可;廖林波;唐毓金;

    目的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人群白细胞介素23受体(IL-23R)基因rs10889677、rs753051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方法采用SNa P shot SNP分型技术检测150例广西壮族人群IL-23R基因rs10889677、rs7530511位点SNP,并根据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公布的中国北京、日本、墨西哥、印第安人群的SNP分型数据,比较上述5个人群两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结果不同性别广西壮族人群IL-23R基因rs10889677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无差异(P均>0.05)。广西壮族人群与日本、墨西哥、印第安人群比较,IL-23R基因rs10889677位点AA、AC、CC基因型频率和A、C等位基因频率有差异(P均<0.05);与北京人群比较,等位基因频率有差异(P均<0.05)。广西壮族人群与北京、墨西哥、印第安人群比较,IL-23R基因rs7530511位点CC、CT、TT基因型频率和C、T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有差异(P均<0.05);与日本人群比较,基因型频率有差异(P均<0.05)。结论广西壮族人群IL-23R基因rs10889677、rs7530511位点存在多态性且与其他种族人群相比存在差异性。

    2017年47期 v.57;No.1073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王梦平;曾炎;王明初;温向琼;吴蔚华;甘林望;秦露丹;丁静雅;刘建;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贫血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337例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按照贫血指南标准分为未达标组179例(Hb<110 g/L)和达标组158例(Hb≥110 g/L),采用单因素分析法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法分析贫血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达标组糖尿病者占18.4%、血液灌流(HP)频率≥2 h/月者占50.6%、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者占35.4%、超敏C反应蛋白(hs-CRP)(2.21±3.12)mg/L、血液透析(HD)前血磷(1.93±0.65)mmol/L、HD前血白蛋白(39.76±3.11)g/L、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0.2者占91.8%、单室尿素清除指数(sp Kt/V)1.38±0.27,未达标组分别为27.9%、35.2%、53.1%、(3.92±4.42)mg/L、(1.77±0.58)mmol/L、(38.38±3.38)g/L、82.7%、1.30±0.29,两组比较,P均<0.05。sp Kt/V、HP频率、服用ACEI/ARB、TSAT、hs-CRP、HD前血白蛋白与贫血治疗效果相关,其中sp Kt/V、HP频率≥2 h/月、TSAT>0.2、HD前血白蛋白是贫血治疗效果的保护因素,hs-CRP和服用ACEI/ARB是贫血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结论 MHD患者贫血治疗达标率低,透析不充分、血液灌流不足、服用ACEI/ARB、铁缺乏、炎症状态、营养不良可能是贫血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

    2017年47期 v.57;No.1073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食管癌组织中Cystatin C表达变化及意义

    李旭;许荣誉;

    目的观察食管癌组织中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食管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各120例份,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Cystatin C,分析Cystatin C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按照Cystatin C表达水平分为高表达组91例、低表达组29例)的关系。结果食管癌、癌旁组织Cystatin C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83%(91/120)、24.17%(29/120),两组比较,P<0.05;食管癌、癌旁组织Cystatin C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68±0.24、1.12±0.31,两组比较,P<0.05。Cystatin C表达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均<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无关(P均>0.05)。高表达组、低表达组术后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9%(8/91)、34.48%(10/29),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29.19±2.07)、(45.58±2.96)个月,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食管癌组织中Cystatin C表达升高,其表达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及患者预后相关;Cystatin C可以作为食管癌患者诊断、预后预测的指标以及治疗的潜在靶点。

    2017年47期 v.57;No.1073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酸冰刺激疗法与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联合应用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改善效果观察

    刘诗丹;陈启波;李荣祝;陈秋华;

    目的观察酸冰刺激疗法与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联合应用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改善效果。方法116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8例,两组均采取常规治疗及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酸冰刺激疗法治疗,每个疗程20 d,持续治疗2个疗程。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才藤荣—吞咽功能障碍评价法评价患者吞咽功能,另通过观察甘油三酯(TG)、血清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BMI、三头肌皮褶厚度(TSF)评价患者营养状况。结果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评价治愈0例、显效30例、有效2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83%,对照组分别为0、20、26、12例和79.3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才藤荣—吞咽功能障碍分级分别为(3.8±0.8)、(5.2±0.7)级,对照组分别为(3.7±0.6)、(4.6±0.7)级,同组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治疗后比较,P均<0.05。观察组治疗前TG、ALB、TC、BMI、TSF分别为(1.32±0.42)mmol/L、ALB(33.53±2.43)g/L、(4.13±0.24)mmol/L、(21.43±0.4)kg/m2、(14.53±2.19)mm,治疗后分别为(1.72±0.32)mmol/L、(39.73±2.66)g/L、(4.63±0.84)mmol/L、(23.40±0.60)kg/m2、(19.64±1.85)mm,治疗前后比较,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TG、ALB、TC、BMI、TSF分别为(1.29±0.39)mmol/L、(33.69±2.38)g/L、(3.98±0.33)mmol/L、(20.98±0.53)kg/m2、(13.68±2.23)mm,治疗后分别为(1.53±0.51)mmol/L、(36.54±2.38)g/L、(4.42±0.25)mmol/L、(22.40±0.50)kg/m2、(16.29±2.25)mm,治疗前后ALB、TC、TSF比较,P均<0.05;两组治疗后TG、ALB、TC、BMI、TSF比较,P均<0.05。结论酸冰刺激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确切,且进一步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

    2017年47期 v.57;No.1073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HOXA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患者预后、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房德芳;石微;房新建;苏琼;

    目的研究同源盒基因3(HOXA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患者预后、乳腺癌细胞生物学的影响。方法用q PCR法检测30例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中HOXA3 mRNA,同时对TCGA数据库中的患者根据HOXA3平均值分为HOXA3高表达与低表达,并通过生存分析比较生存率与转移率的差异。乳腺癌细胞系MCF-7随后分为CON、siRNA1、siRNA2组,分别转染无效siRNA、HOXA3 siRNA1、HOXA3 siRNA2小干扰RNA,48 h后通过q PCR、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OXA3 RNA和蛋白表达,筛选出干扰能力较强的siRNA后,将siRNA转染至MCF-7细胞中,以转染无效siRNA为CON组,使用Transwell与CCK8检测细胞迁移与增殖变化,并使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EMT标记物Snail、N-cadherin、Vimentin、E-cadherin蛋白。结果 HOXA3 mRNA在癌及癌旁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7.50±1.44、1.0±0.05,二者比较,P<0.05。HOXA3蛋白在癌及癌旁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42±0.18、2.57±0.04,二者比较,P<0.05。HOXA3高表达者整体生存率与转移率均降低(P均<0.05)。转染48 h后,CON组、siRNA1组、siRNA2组HOXA3 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12、0.62±0.01、0.16±0.03,三组比较,P均<0.05。CON组、siRNA2组迁移细胞数量分别为40.57±1.68、18.33±1.01,两组比较,P<0.05;与CON组比较,siRNA2组增殖能力减弱,P<0.05。与CON组比较,siRNA2组E-cadherin蛋白表达升高(P<0.05),Vimentin、N-cadherin、Snail蛋白表达降低(P均<0.05)。结论 HOXA3在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患者预后、转移相关,同时HOXA3表达可减弱乳腺癌细胞迁移与增殖,这一作用可能与EMT有关。

    2017年47期 v.57;No.1073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叶酸受体阳性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对早期肺癌的诊断效能

    潘世泽;汪巍;方一凡;郭小波;耿庆;

    目的探讨叶酸受体(FR)阳性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对肺癌的诊断效能。方法胸部CT检查提示可疑肺癌的孤立性肺小结节患者38例,术后病理诊断为早期肺癌29例、肺良性病变9例。术前均留取静脉血检测FR阳性CTC。结果 29例早期肺癌及9例肺良性病变患者的FR阳性CTC分别为(10.87±2.62)、(8.03±2.56)FU/3 m L,两者相比,P<0.05。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肺癌的金标准,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FR阳性CTC诊断肺结节具有一定的准确性(kappa=0.649,P<0.01)。以FR阳性CTC作为肺癌的诊断指标,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37(95%CI为0.650~1.000),最佳截断值为8.7 FU/3 m L,诊断灵敏度为89.7%、特异度为77.8%。结论FR阳性CTC检测对早期肺癌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2017年47期 v.57;No.1073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骑跨型肺动脉栓塞合并多处巨大血栓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附1例报告)

    廖世均;吴鹏;梁卫东;

    目的探讨骑跨型肺动脉栓塞合并多处巨大血栓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骑跨型肺动脉栓塞合并多处巨大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因"2 d内反复晕厥3次"入院,入院时无胸闷、胸痛、气紧、咳嗽、心悸,无抽搐、大小便失禁等表现,有长期饮酒史及吸烟史。心脏彩超检查显示右心房巨大血栓。肺动脉和下腔静脉CT血管三维成像平扫、增强扫描显示双肺动脉主干骑跨型肺栓塞(急性),双肺门水平肺动脉主干及叶、段分支内血栓,下腔静脉血栓。予低分子肝素钙5 000 IU,每12 h 1次,连续5日抗凝;注射用尿激酶50万单位,持续泵入12 h,间隔24 h,连续3次溶栓。并予以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治疗后第5日复查显示右心房巨大血栓、肺动脉骑跨型血栓消失,肺动脉分支主干、叶段等血栓明显减小,下腔静脉巨大血栓、左侧腘静脉血栓明显好转,停止抗凝、溶栓治疗,予以华法林1.25 mg(1次/d)抗血小板治疗,好转出院。继续华法林1.25 mg(1次/d)抗血小板治疗,随访18个月,未见新发血栓。结论骑跨型肺动脉栓塞合并多处巨大血栓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晕厥等,临床表现虽然急、重,但死亡比例不高;诊断主要依靠CT血管造影,可以结合D-二聚体、超声等判断是否有血栓存在;常规的治疗包括抗凝、溶栓、手术取栓术等手段。

    2017年47期 v.57;No.1073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低T3综合征的发病因素分析

    吴建华;陈旭;曹英杰;陈晓岚;

    目的分析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低T3综合征(LT3S)的发病因素。方法 195例PNS患者按是否合并LT3S分为并发者43例(并发LT3S)和正常者152例(甲状腺功能正常),单因素分析法比较两者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法分析PNS患者并发LT3S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PNS患者并发LT3S者和甲状腺功能正常者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血清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CD36、血小板聚集率(PAg TADP、PAg TAA)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D36、PAg TAA为PNS患者并发LT3S的相关因素。结论 PNS患者易并发LT3S,CD36、PAg TAA为PNS患者并发LT3S的相关因素。

    2017年47期 v.57;No.1073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滤泡性淋巴瘤伴发副肿瘤天疱疮的诊断及治疗(附1例报告)

    马晓静;冀林华;

    目的总结滤泡性淋巴瘤(FL)伴发副肿瘤天疱疮(PNP)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FL伴发PN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根据腹腔肿物的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为FL(滤泡Ⅰ级,CD45RO+,Ⅲ期B组,Bulk),结合皮肤黏膜破溃,最终诊断为FL合并PNP。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化疗两个周期,化疗后全身皮损一度好转;患者在接受标准方案化疗同时口服甲泼尼龙片,治疗过程中口腔黏膜炎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在随后的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系统感染,虽进行积极抢救,但最终因呼吸衰竭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对于FL的诊断主要依据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PNP多以黏膜损害为首发表现,皮损表现呈多形性,皮肤组织病理及免疫荧光改变具有特征性;而对于此病的治疗应兼顾肿瘤和自身免疫反应的治疗,且应警惕重症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可能。

    2017年47期 v.57;No.1073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心肌淀粉样变性患者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特点(附12例分析)

    赵媛媛;李岩松;姚桂华;陈湘云;许红晓;孙慧;

    目的分析心肌淀粉样变性(CA)患者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的特点,为CA患者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CA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超声心动图:12例患者均出现左房扩大、左室壁对称性肥厚,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右室壁增厚6例;右房扩大8例;左室射血分数(EF%)减低7例;心肌内见"颗粒样"强回声7例;心包积液8例。心电图:患者出现肢体导联低电压8例;胸前导联R波递增不良6例;胸前导联假性Q波6例。结论 CA患者主要的超声心动图特点表现为左室壁对称性肥厚,亦常伴右室壁肥厚,心肌内"颗粒样"强回声,EF%减低,心包积液,左房或双房扩大;主要的心电图特点表现为肢体导联低电压,胸前导联R波递增不良,胸前导联假性Q波。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相结合,以上条件符合越多,则诊断CA的可能性越大。

    2017年47期 v.57;No.1073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1~3支血管病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QRS积分、血清hs-CRP水平、GENSINI评分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陈彬;马智会;张永军;陶建平;胡雨;曾金美;陈忠;王兴德;

    目的观察1~3支血管病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电图QRS积分、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GENSINI评分变化,并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 122例STEMI患者按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44例)、双支病变组(43例)、三支病变组(35例),比较各组心电图QRS积分、血清hs-CRP水平、GENSINI评分,并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心电图QRS积分、血清hs-CRP水平、GENSINI评分升高(P均<0.05);与双支病变组比较,三支病变组心电图QRS积分、血清hs-CRP水平、GENSINI评分升高(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心电图QRS积分与血清hs-CRP水平、冠脉GENSINI评分均呈正相关(r=0.72、0.68,P均<0.05)。结论 STEMI患者心电图QRS积分、血清hs-CRP水平、GENSINI评分随阳性血管支数的变化而变化,且QRS积分与hs-CRP、GENSINI评分均存在相关性;QRS积分、hsCRP可作为冠脉病变程度的预测因子。

    2017年47期 v.57;No.1073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薄型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7例创伤性四肢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观察

    吴彪;蒋娟;

    目的观察薄型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7例创伤性四肢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创伤性四肢皮肤缺损患者7例,采用薄型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7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面积19 cm×12 cm~10 cm×8 cm。术后评价优2例、良3例、一般2例,优良率为71%。5例吻合神经患者中1例恢复2点辨别觉,达S3+;1例恢复达S3,1例恢复达S2;2例恢复达S1;其中恢复保护性感觉(S2)达60%。术后随访6~24个月,受区组织缺损修复效果满意,无臃肿,不影响患者穿鞋等日常生活;供区愈合良好。结论薄型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缺损效果较好,且供区愈合良好。

    2017年47期 v.57;No.1073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声速匹配技术对肝脏良恶性实性肿物的鉴别诊断效能

    张雪;孙萌;马琳;孙玉伟;王艺桦;孟健;张曼;

    目的探讨声速匹配(SSC)技术对肝脏良恶性实性肿物的鉴别诊断效能。方法选取手术切除的肝脏实性肿物90例份,其中良性肿物57例份(良性组)、恶性肿物33例份(恶性组),另选肿物周围正常肝组织58例份(对照组),测量各组区域速度指数(ZSI);构建良恶性肿物ZS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诊断肿物良恶性的最佳ZSI临界值。结果良性组、恶性组、对照组ZSI分别为(18.91±10.10)、(37.15±8.62)、(15.78±8.80)m/s,恶性组分别与良性组、对照组比较,P均<0.05。约登指数最大值对应的ZSI为临界值(25 m/s),此值诊断实性肿物良恶性的敏感度为97%,特异度为78.9%。结论 SSC技术鉴别诊断肝脏实性肿物良恶性有价值,为超声评估肝脏肿物性质提供新的量化诊断参考指标。

    2017年47期 v.57;No.1073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苦碟子注射液静滴辅助替米沙坦口服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效果观察

    杨茵;徐谷根;

    目的观察苦碟子注射液静滴辅助替米沙坦口服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将148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两组均接受糖尿病的常规治疗并口服替米沙坦;观察组加用苦碟子注射液30 m L,加入250 m L生理盐水静滴,1次/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肌酐、24 h尿微量白蛋白泛素-核糖体融合蛋白52(Ub A52)、a-Klotho蛋白。结果观察组显效59例、有效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6%。对照组分别为40、25、9例,总有效率87.8%。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肌酐和24 h尿微量白蛋白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肌酐和24h尿微量白蛋白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均<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Ub A52水平下降,a-Klotho蛋白水平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Ub A52水平更低,a-Klotho蛋白水平更高(P<0.05)。结论苦碟子注射液静滴辅助替米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效果好于单用替米沙坦。

    2017年47期 v.57;No.1073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13例肺腺鳞癌的CT图像分析

    吴杰;吴忠纯;肖辉;闫鹏;王石川;

    目的探讨肺腺鳞癌(ASC)的CT特点。方法回顾13例AS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CT特点。结果本组病例中央型4例,周围型9例。11例肿块初诊发现时体积较大(中央型平均直径约5.9 cm×4.3 cm、周围型约4.6 cm×3.0 cm),2例周围型结节病灶<2 cm。10例肿块形态呈圆形,3例为不规则形。8例周围型肿块边缘有分叶征。7例肿块边缘有毛刺征。11例肿块内部密度多不均匀,其中6例发现肿块内部显示空洞、6例肿块周围肺实质呈现磨玻璃影。本组病例整个病程中有11例发现转移性病灶。结论 ASC常见于肺周围组织,表现为直径较大、分叶状肿块,大多密度不均匀,易发生坏死,内部易形成空洞,边界不清,边缘显示毛刺,周围肺实质呈现磨玻璃影,且易侵袭和转移。

    2017年47期 v.57;No.1073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胃蛋白酶原、癌胚抗原、黏蛋白类癌胚抗原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效能

    林凯;宋莎莎;章礼久;

    目的观察胃蛋白酶原(PG)、癌胚抗原(CEA)、黏蛋白类癌胚抗原(CA72-4)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效能。方法胃癌患者45例(A组)、胃溃疡患者66例(B组)、萎缩性胃炎患者47例(C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40例(D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PGⅠ、PGⅡ,计算胃蛋白酶原比值(PGR,PGⅠ/PGⅡ);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EA、CA72-4。分析PGⅠ、PGⅡ、CEA、CA72-4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胃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与D组比较,A组PGⅠ、PGR降低和CEA、CA72-4升高,B组PGⅠ、PGⅡ升高,C组PGⅠ、PGR降低和PGⅡ升高,P均<0.05;与C组比较,A组PGⅡ降低和CEA、CA72-4升高,P均<0.05。单独检测诊断胃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以PGR为最高,分别为62.5%、75.7%。联合检测诊断胃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以PGⅠ、PGR、CEA、CA72-4联合为最高,分别为85.6和92.5%。结论 PG、CEA、CA72-4联合检测有助于胃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可作为胃癌筛查的指标。

    2017年47期 v.57;No.1073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蛋白酶激活受体2在骨癌疼痛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张文;刘丹;胡向阳;胡卫;

    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是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成员,由细胞内袢与C-末端、7个跨膜螺旋结构、N-末端与细胞外袢组成,广泛分布于各个组织系统,包括表皮、心血管、免疫系统、外周与中枢神经系统等,通过跨膜信号转导调节细胞的各种功能。骨癌疼痛大多数是由癌症转移到骨引起,常常伴随骨相关事件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活化的PAR2通过调节相关的特殊信号通路,如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瞬时感受器电位通道、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蛋白激酶A、蛋白激酶C、阿片受体等,参与骨癌疼痛痛觉敏化及痛觉信息的传递和调控。

    2017年47期 v.57;No.1073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高原环境在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肖迪;时莹庆;关巍;冯喜英;

    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多器官、多系统都有影响。血栓栓塞性疾病是重要的致死和致残性疾患。高原环境下血栓形成的条件,与平原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特点,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液凝固性增加,为血栓形成创造条件,直接或间接的引起血栓栓塞性疾病,如:静脉血栓栓塞症、心脏血栓、脑静脉血栓、脑静脉窦血栓和视网膜静脉栓塞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对于高原环境下的血栓栓塞性疾病,预防与识别至关重要,但目前尚未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对相关内容综述如下,以期引起重视,减少漏诊、误诊,提高救治成功率。

    2017年47期 v.57;No.1073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锰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曹玉民;范奇元;

    随着锰在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暴露水平的增加,人类接触锰的机会不断增多,过量锰接触会使其在人脑部蓄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表现为锥体外系神经受损。锰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与环境和遗传因素有关。锰可下调抑制性氨基酸神经递质和上调兴奋性氨基酸神经递质,亦可降低SNAP25基因从而降低可溶性NSF附着蛋白受体合成,其与铁离子竞争二价金属离子转运蛋白1转运体从而增加细胞内的锰水平,损伤溶酶体使α-突触核蛋白过量聚集,大量蓄积于线粒体从而对线粒体造成损伤。

    2017年47期 v.57;No.1073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外泌体在肺癌微环境形成及诊治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张宇;闫振锋;陈刚;

    外泌体是由直径为30~150 nm含有膜蛋白的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空腔,包含蛋白、核酸、脂质、碳水化合物等多种物质。外泌体不仅在细胞间传递活性物质,还参与细胞活动的调节,是肺癌微环境形成中的重要参与者,在免疫逃避、免疫应答、成纤维细胞和间充质细胞向成肌纤维细胞分化、肺癌上皮细胞间质转化等多方面发挥作用。外泌体获得途径广泛,显示出较高的癌症靶向治疗的特异性,是一种具有极好前景的诊治手段。

    2017年47期 v.57;No.1073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5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