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志奎;黄枫;黄培镇;李悦;蔡群斌;周琦石;姜自伟;李定;郑升鹏;
目的建立一种用于研究Masquelet诱导膜的SD大鼠股骨实验模型。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只。两组均在股骨中段取出4 mm骨块,均采用钢板固定,观察组置入PMMA骨水泥块,对照组不置入骨水泥块。统计两组术后进食、排便、行走、切口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造模4周时分别采集观察组PMMA骨水泥块周围诱导膜组织及对照组截骨区诱导膜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对两组术肢拍摄X线片,观察截骨断端对位情况,以及钢板、螺钉在位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均能正常进食及排便,术后第2天均可正常行走,切口均愈合良好、未见感染。观察组1只大鼠术后出现术肢持续肿胀、膝关节活动受限。观察组诱导膜组织中含有大量细胞,形成丰富血管网及平行于PMMA骨水泥块的纤维组织;对照组诱导膜中所含血管明显少于观察组。两组截骨断端对位、对线均良好,钢板及螺钉均在位、无松脱。结论成功建立了用于研究Masquelet诱导膜的SD大鼠股骨实验模型。
2017年48期 v.57;No.1074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金晟宇;任红革;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CXCL13对TNF-α诱导的人骨关节滑膜细胞调控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表达的影响。方法 (1)体外培养人骨关节滑膜细胞,并给予10μg/m L TNF-α处理,分别在培养0、6、12、24 h时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CXCL13表达。(2)人滑膜细胞给予10μg/m L TNF-α处理24 h,将培养液更换为含0、5、10、25 ng/m L CXCL13的培养液继续培养24 h,或将培养液更换为含25 ng/m L CXCL13的培养液分别作用0、1、3、6、24 h;以不加TNF-α及CXCL13处理的常规培养细胞作为对照细胞。收集各浓度、各时间点细胞,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RANKL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1)TNF-α作用0、6、12、24 h时细胞CXCL13相对表达量(荧光强度)分别为0.907±0.350、0.823±0.730、0.710±0.660、0.653±0.850,组间比较P均<0.05。(2)对照细胞RANKL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956±0.014,25 ng/m L CXCL13处理0、1、3、6、24 h时RANKL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43±0.047、1.366±0.026、0.883±0.026、0.367±0.034、0.246±0.015;0、5、10、25 ng/m L CXCL13作用24 h时RANKL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87±0.007、0.189±0.008、0.069±0.004、0.022±0.002;上述各组、各时间及各浓度细胞比较P均<0.05。结论趋化因子CXCL13能够在一定浓度和时间内抑制TNF-α诱导的人骨关节滑膜细胞RANKL蛋白表达。
2017年48期 v.57;No.1074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雅辉;刘正蓬;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指导腰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术的可行性。方法提取40例健康人腰椎(L1~5)薄层CT扫描数据,在椎弓根中心设计导航,获得导航模块。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出导航模块和腰椎模型,在导航模块辅助下植入腰椎椎弓根螺钉,观察植入螺钉的进钉点、进钉方向及螺钉在椎弓根内的位置,明确椎弓根皮质是否破坏。在导航模块辅助下,于成人腰椎(尸体)标本上实施腰椎椎弓根螺钉植入,评价置钉效果。结果 3D打印腰椎模型及成人腰椎标本应用导航模块均进行98次(置钉98枚)置钉实验,其中L1均为18枚、L2均为22枚、L3均为21枚、L4均为19枚、L5均为18枚,虚拟钉道长度与实际钉道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全部螺钉的进钉点、进钉方向及螺钉于椎弓根内的位置均与方案中预见的钉道相符合,均未损伤椎弓根旁其余结构。结论 3D打印腰椎导航模块可指导腰椎螺钉植入,植入的螺钉在进钉点、进钉方向及固定位置等方面均无偏差。
2017年48期 v.57;No.1074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孟凡彪;刘宝华;刘佐君;
目的探讨尾静脉移植高表达水通道蛋白1(Aqp1)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股骨骨折大鼠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利用慢病毒系统建立稳定高表达Aqp1基因的MSCs(简称Aqp1-MSCs),采用Dun趋化小室系统实时验证MSCs、Aqp1-MSCs迁移速率。建立SD大鼠股骨骨折模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只,建模2天分别由尾静脉移植Aqp1-MSCs及MSCs。移植后4周行X线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取骨折股骨标本,采用micro-CT扫描后进行皮质骨3D重建,检测重建皮质骨的新骨生成比(BV/TV)及骨密度(BMD);应用四点断裂实验分析愈合后股骨的力学参数,即骨折部位承受最大力、能量与韧性。结果 Aqp1-MSCs与MSCs均具有定向趋向性,Aqp1-MSCs及MSCs迁移速率分别为(5.18±0.29)、(2.44±0.21)μm/10 min(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BV/TV分别为0.18±0.01、0.15±0.02(P>0.05),BMD分别为(587.20±16.53)、(511.60±27.89)mg HA/ccm(P<0.05)。两组骨折部位承受的最大力和能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组织韧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尾静脉移植Aqp1-MSCs可促进股骨骨折大鼠骨愈合;通过Aqp1诱导MSCs迁移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2017年48期 v.57;No.1074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钟俊桥;周云飞;刘家明;刘东宁;周扬;刘志礼;
目的探讨POLQ样蛋白解旋酶(HELQ)对骨肉瘤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源骨肉瘤细胞系U2-OS、143B随机分为Lv-HELQ组、NC组、Lv-sh HELQ组,分别转染Lv-HELQ、Lv-Negative、Lv-sh HELQ慢病毒载体。转染48 h时,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ELQ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两种细胞Lv-HELQ组HELQ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NC组,Lv-sh HELQ组均低于NC组,组间比较P均<0.05,提示HELQ转染成功。三组(两种细胞)转染48 h时,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光密度值),采用Wound healing法检测细胞迁移率,采用Transwell invasion法检测细胞穿膜细胞数(侵袭能力),采用彗星实验检测彗星尾部DNA百分比。结果两种细胞Lv-HELQ组光密度值均高于NC组,Lv-sh HELQ组光密度值均低于NC组,组间比较P<0.05或<0.01。两种细胞Lv-HELQ组细胞迁移率、穿膜细胞数及均彗星尾部DNA百分比均低于NC组,Lv-sh HELQ组均高于NC组,组间比较P均<0.05。结论 HELQ可抑制人骨肉瘤细胞增殖、侵袭、转移,修复DNA损伤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2017年48期 v.57;No.1074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超;秦浩人;冀虹霞;刘姚姚;杨向东;
目的探讨初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血清铁蛋白(SF)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初发MDS患者50例,其中RA型6例、RARS型4例、RCMD型20例、RAEB-1型13例、RAEB-2型7例,极低危3例、低危8例、中危20例、高危15例、极高危4例。患者分别于输血前及累计输注红细胞达10、20、30 U时取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SF水平,计算SF变化量(SFΔ);分析血清SFΔ与患者输血量、临床分型、危险分层的关系。输注红细胞达30 U时,将患者分为SFΔ≥2 000 ng/m L组和<2 000 ng/m L组,比较两组预后。结果输血前RARS、RAEB-1、RAEB-2型患者血清SF水平均高于RA、RCMD型患者(P均<0.05),高危、极高危患者均高于极低危、低危及中危患者(P均<0.05)。RAEB-1、RAEB-2型患者在输注红细胞量为20、30 U时血清SFΔ均低于其他各型(P均<0.05)。高危、极高危患者输注红细胞达30 U时血清SFΔ均低于其他危险度患者(P均<0.05)。两组均随访至2016年6月,输注红细胞达30 U时SFΔ≥2 000 ng/m L组的MDS/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率低于SFΔ<2 000 ng/m L组(P<0.01),中位总体生存时间长于SFΔ<2 000 ng/m L组(P<0.01)。结论初发RARS、REAB-1、RAEB-2型及高危、极高危MDS患者血清SF水平均高于其他分型及危险度者;随着输血量的增加,RAEB-1、RAEB-2型及高危、极高危患者铁过载程度均高于其他分型及危险度者;血清SF水平变化对MDS患者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2017年48期 v.57;No.1074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韦庆臣;谭茹尹;杨海燕;黄振兴;梁杏欢;秦映芬;罗佐杰;
目的探讨卡非佐米联合米托坦对人肾上腺皮质癌(ACC)细胞H295R、SW13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ACC细胞H295R、SW13,采用MTT法确定米托坦作用H295R、SW13细胞48 h时的半数有效抑制浓度(IC_(50))值分别为18.42、62.37μmol/L,卡非佐米分别为3.86、11.62μmol/L。将两种对数生长期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卡非佐米组、米托坦组及序贯给药的卡非佐米→米托坦组、卡非佐米+米托坦组、米托坦→卡非佐米组,给药浓度分别为两种药物IC_(50)值的1/8、1/4、1/2、1、2倍,检测各浓度干预48 h时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根据Chou-Talaly公式计算IC_(50)及2倍IC_(50)作用下两种药物序贯给药时的联合指数(CI)。将两种对数生长期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米托坦单药组(25、50μmol/L)、卡非佐米单药组(1μmol/L)、卡非佐米(1μmol/L)→米托坦(25、50μmol/L)组,药物干预48 h时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将两种对数生长期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米托坦组、卡非佐米组、卡非佐米→米托坦组,后三组以IC_(50)药物浓度干预96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 H295R及SW13细胞在IC_(50)及2倍IC_(50)浓度下,卡非佐米→米托坦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均高于米托坦→卡非佐米组及卡非佐米+米托坦组,米托坦→卡非佐米组均高于卡非佐米+米托坦组,组间比较P均<0.05。H295R和SW13细胞在米托坦、卡非佐米IC_(50)及2倍IC_(50)浓度条件下,卡非佐米→米托坦组和米托坦+卡非佐米组中两药的CI值均<1,且卡非佐米→米托坦组两药的CI值均小于米托坦+卡非佐米组(P均<0.05);米托坦→卡非佐米组中两药的CI值均<1,且均高于卡非佐米→米托坦组和米托坦+卡非佐米组(P均<0.05)。1μmol/L卡非佐米与25、50μmol/L米托坦联合的卡非佐米→米托坦组H295R及SW13增殖抑制率分别高于25、50μmol/L米托坦组(P均<0.05)。四组G1、G2/M、S期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卡非佐米联合米托坦对ACC细胞存在序贯依赖性的协同抑制细胞增殖作用,给予卡非佐米后给予米托坦的抗增殖作用最佳,但两药联合对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
2017年48期 v.57;No.1074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万贺;宝琪;杜春阳;郭义超;
目的探讨鞘氨醇激酶1(Sph K1)对人骨肉瘤U2OS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骨肉瘤U2OS细胞随机分为四组,转染组、Vector组分别转染Sph K1 siRNA及对照siRNA,PF-543组在培养液中加入1μmol/L Sph K1特异性抑制剂PF-543,对照组常规培养。干预48 h时,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Sph K1蛋白表达,明确siRNA转染可在蛋白水平抑制骨肉瘤U2OS细胞Sph K1高表达,且效果与其抑制剂PF-543相当。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采用TUNEL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Bax、Bcl-2、Caspase-3及活化的Caspase-3(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Vector组比较,转染组、PF-543组细胞存活率均下降,细胞凋亡率均增加,PCNA、Cyclin D1、Bcl-2蛋白表达均减低,Bax、Caspase-3及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均增加,组间比较P均<0.05。结论 Sph K1基因可促进骨肉瘤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调节凋亡及增殖相关因子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2017年48期 v.57;No.1074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吉博;王兆杰;安荣泽;彭浩;曾旋;王敏;
目的探讨杜仲配伍黄芪对雌性大鼠去势后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方法将雌性SD大鼠50只去势处理后随机分为杜仲组、黄芪组、杜仲与黄芪配伍组(配伍组)、雌激素组及模型组,并设假手术组,每组10只;前三组分别灌胃给予杜仲水煎液、黄芪水煎液及杜仲联合黄芪水煎液,雌激素组给予尼尔雌醇,其余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2周。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在给药期间肌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每周2次。给药结束后检测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ALP)、雌二醇(E2)、骨钙素(BGP)及股骨扭力;收集残骨进行灰化处理,检测骨钙、磷、氯含量。结果 (1)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他组血清E2水平均降低,ALP水平均升高;模型组血清钙、磷水平降低,BGP水平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杜仲组、黄芪组、配伍组、雌激素组血清钙、磷、E2水平升高,ALP、BGP水平降低。与配伍组比较,杜仲组、黄芪组血清钙、磷、E2水平降低,ALP、BGP水平升高;雌激素组血清ALP水平降低,E2水平升高。上述指标组间比较P均<0.05。(2)杜仲组、黄芪组、配伍组、雌激素组、模型组、假手术组股骨扭力分别为(9.70±2.10)、(9.67±1.30)、(10.32±2.37)、(10.69±2.40)、(8.54±1.23)、(12.63±4.95)N/g,假手术组、配伍组、雌激素组均高于模型组(P均<0.05)。(3)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骨钙、骨磷含量降低,骨氯含量升高;雌激素组骨钙含量降低,骨磷、骨氯含量升高;杜仲组、黄芪组、配伍组骨氯含量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杜仲组、黄芪组、配伍组骨钙、骨磷含量升高,骨氯含量降低;雌激素组骨磷含量升高,骨氯含量降低。与配伍组比较,杜仲组、黄芪组骨钙、骨磷含量降低,骨氯含量升高;雌激素组骨钙含量降低,骨氯含量升高。上述指标组间比较P均<0.05。结论杜仲配伍黄芪对雌性去势大鼠骨质疏松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提高股骨抗外力,抑制骨钙、骨磷丢失,且效果优于杜仲和黄芪单药。
2017年48期 v.57;No.1074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李宏宇;席立成;赵子星;黄思城;
目的探讨乙醇灌胃对兔股骨头内骨内压及骨小梁结构的影响。方法将48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观察组给予42%乙醇灌胃,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剂量均为10 m L/(kg·d),3次/周,连续灌胃6个月。分别于灌胃前及灌胃1、3、6个月时检测两组左后肢股骨头内骨内压;处死家兔,取其右后肢股骨头组织,石蜡包埋,4μm厚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计算骨小梁面积分数及空骨陷窝率。结果两组干预前及灌胃1个月时,股骨头内骨内压、骨小梁面积分数及空骨陷窝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灌胃3、6个月时,观察组股骨头内骨内压、空骨陷窝率均高于对照组,骨小梁面积分数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或<0.01。结论长时间(≥3个月)乙醇灌胃可使兔股骨头内骨内压升高,骨小梁结构改变。
2017年48期 v.57;No.1074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荣辉;王志臣;于兴胜;韩康;
目的探讨微小RNA-432(miR-432)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qRT-PCR技术检测人骨肉瘤细胞MG-63、人成骨细胞h FOB1.19中miR-432表达。将对数生长期MG-63细胞随机分为三组,分别转染miRNA对照质粒(miR-NC组)、miR-432抑制质粒(miR-432 inhibitor组)及miR-432过表达质粒(miR-432组),转染48 h时进行接种培养,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吸光度值)、迁移和侵袭情况。利用miRWalk和miRanda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R-432靶基因可能为致癌基因CX3CL1,分别构建含有miR-432结合位点的CX3CL1基因3'-UTR区野生型(CX3CL1-wt)和突变型(CX3CL1-mut)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将MG-63细胞分别共转染CX3CL1-wt或CX3CL1-mut报告载体和miR-432载体(观察组),并设置共转染miR-NC载体作为对照组。转染48 h时,采用双荧光素酶试剂盒检测相对荧光素酶活性。结果 MG-63细胞中miR-432相对表达量低于h FOB1.19细胞(P<0.01)。miR-NC组、miR-432 inhibitor组、miR-432组细胞中miR-432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1、0.47±0.03、3.62±0.03,组间比较P均<0.01。miR-432组培养24、36、48 h的细胞吸光度值均明显低于miR-NC组、miR-432 inhibitor组,miR-432 inhibitor组均明显高于miR-NC组。miR-432 inhibitor组及miR-432组细胞相对迁移率分别为(122±7)%、(65±4)%,相对侵袭率分别为(189±25)%、(49±11)%;上述指标组间比较P均<0.05。CX3CL1-wt和miR-432共转染MG-63细胞后,观察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低于对照组(P<0.05);CX3CL1-mut和miR-432共转染细胞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分别为1.00±0.11、0.93±0.13,两组比较P>0.05。结论 miR-432过表达可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靶向调控致癌基因CX3CL1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2017年48期 v.57;No.1074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党媛媛;倪金凤;刘国玉;张洁;商艳朝;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对自闭症仔鼠神经、社交行为及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2只Wistar孕鼠分为对照组、丙戊酸钠组(模型组)和丙戊酸钠联合雷帕霉素组(观察组),每组4只。模型组和观察组妊娠12.5天时腹腔注射丙戊酸钠(600 mg/kg),对照组同期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组腹腔注射丙戊酸钠(600 mg/kg)后,每天给予雷帕霉素(4 mg/kg)灌胃直至仔鼠断奶,每组仔鼠20只。仔鼠出生35天时,分别检测三组仔鼠神经行为(在中央区的活动时间和直立次数)、社交行为(社交行为时间及非社交行为时间)及海马区BDNF、Bcl-2表达。结果与对照组仔鼠比较,模型组及观察组仔鼠在中央区活动时间均增加,站立次数均减少;与模型组仔鼠比较,观察组仔鼠在中央区活动时间减少,站立次数增加;组间比较P均<0.05。与对照组仔鼠比较,模型组及观察组仔鼠社交行为时间均减少,非社交行为时间均增加;与模型组仔鼠比较,观察组仔鼠社交行为时间增加,非社交行为时间减少;组间比较P均<0.05。模型组仔鼠海马BDNF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仔鼠海马BDNF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模型组,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组间比较P均<0.05。结论雷帕霉素可改善丙戊酸钠自闭症仔鼠模型神经行为表现,提高其社交能力;促进海马区BDNF表达、抑制Bcl-2表达,调节神经元异常发育、促进细胞凋亡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2017年48期 v.57;No.1074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何乐;王红云;高华;李艳博;曹磊;
目的探讨持续皮下给予17β-雌二醇建立大鼠垂体泌乳素瘤模型的可行性及作用机制。方法将20只雌性F344大鼠行双侧卵巢去势,1周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雌二醇组10只。雌二醇组皮下植入含有10 mg 17β-雌二醇的渗透压泵6周制备垂体泌乳素腺瘤模型,MRI显示成瘤率为100%。将雌二醇组10只成瘤大鼠随机分为氟维司群组5只,肌注氟维司群(20 mg/kg);模型组5只,肌注等量溶媒。处理2周结束时,留取血清标本;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泌乳素水平;测量靶区组织标本(模型组和氟维司群组均为包含肿瘤组织的垂体,正常对照组为垂体)体积并称质量;取靶区组织标本,分别行HE染色、网状纤维染色、泌乳素免疫荧光染色、透射电镜观察病理学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靶区组织雌激素受体R(ERα)、WIF-1、β-catenin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血清泌乳素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氟维司群组(P均<0.01)。模型组鞍区组织体积和质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氟维司群组(P均<0.01)。模型组:HE染色显示,垂体细胞的"巢样"排列结构消失,细胞呈无序排列,胞质呈嗜酸性;网状纤维染色可见网状纤维因肿瘤过度生长致明显断裂破坏;免疫荧光显示肿瘤细胞胞质内可见大量泌乳素阳性颗粒分布;电镜下显示肿瘤组织内有大量泌乳素型细胞,可见泌乳素细胞特异性的"错位胞吐"现象。氟维司群组上述病理变化均较模型组减轻。模型组ERα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均较氟维司群组升高,WIF-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正常对照组及氟维司群组降低,β-catenin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正常对照组及氟维司群组升高,组间比较P<0.05或<0.01。结论持续皮下给予17β-雌二醇6周能够诱导F344大鼠形成垂体泌乳素瘤,成瘤率达100%;其成瘤机制可能为17β-雌二醇作用于ERα,诱导Wnt/β-catenin通路因子WIF-1表达下调、β-catenin表达上调。
2017年48期 v.57;No.1074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苏建友;赵虬旻;申娴娟;鞠少卿;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miR-193b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MM患者42例(MM组),其中Ig G型16例、Ig A型9例、其他17例,体检健康者35例(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法检测血清miR-193b相对表达量;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MM患者血清miR-193b表达与β2微球蛋白(β2M)、轻链κ、轻链λ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对MM的诊断效能。结果 MM组和对照组血清miR-193b相对表达量分别为6.904±2.782、4.454±2.553,组间比较P<0.01。Ig G型MM患者血清miR-193b相对表达量为8.001±2.479,Ig A型为5.268±1.849,其他为6.396±3.132;Ig G型高于Ig A型(P<0.01),其余各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M患者血清miR-193b表达与血清β2M、轻链κ、轻链λ和LDH水平均无相关性(P均>0.05)。血清miR-193b诊断MM的敏感性、准确性均高于轻链κ、轻链λ、β2M和LDH,血清miR-193b联合轻链κ、轻链λ、β2M或LDH诊断MM的敏感性、准确性均高于各单项指标。结论 MM患者血清miR-193b表达上调;检测血清miR-193b表达变化可用于MM的辅助诊断及临床分型。
2017年48期 v.57;No.1074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梅继文;穆尚强;
目的探讨新型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用于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效果。方法选择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及对照组30例。两组均行腰椎融合术,观察组术中植入新型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对照组术中植入圆柱状螺纹融合器。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评价Oswestry腰腿功能指数(ODI)及日本矫形科学学会(JOA)脊髓功能评分,术后6个月评价临床疗效并根据X线检查观察椎间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同组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3、6个月ODI均降低,JOA脊髓功能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术后3、6个月变化更明显(P均<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3%、90.0%(P<0.05)。观察组坚固融合21例(55.3%)、可能融合17例(44.7%),对照组分别为14例(46.7%)、16例(54.3%),观察组坚固融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腰椎融合术中应用新型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治疗及固定效果较好。
2017年48期 v.57;No.1074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孟景红;赵海涛;陈海英;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和关节液中IL-17、IL-4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初治AS患者42例(观察组),体检健康者20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及观察组关节液IL-17、IL-4,计算IL-17/IL-4;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AS患者血清IL-17、IL-4、IL-17/IL-4与血小板数量、白细胞数量、红细胞沉降率(ESR)、CRP、Bath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BASDAI)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IL-17水平及IL-17/IL-4均高于对照组,血清IL-4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均<0.01。观察组关节液中IL-17、IL-4水平均高于血清(P均<0.01)。AS患者血清IL-17、IL-17/IL-4与血小板数量、ESR、CRP、BASDAI呈正相关(P<0.05或<0.01);IL-4与血小板数量、ESR、CRP、BASDAI呈负相关(P<0.05或<0.01);IL-17、IL-4、IL-17/IL-4与白细胞数量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AS患者血清及关节液中均存在IL-17水平升高、IL-4水平降低、IL-17/IL-4失衡,检测IL-17、IL-4水平变化有助于了解AS病情程度、疾病活动度及判断患者预后。
2017年48期 v.57;No.1074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吕振超;曹向阳;郭艳幸;丁锏;
目的探讨脊柱-骨盆参数与腰椎滑脱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腰椎滑脱患者72例,Meyerding滑脱程度分级Ⅰ度32例、Ⅱ度30例、Ⅲ度7例、Ⅳ度3例。在患者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骨盆参数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骶角(Dub-LSA)、腰椎前凸角(LL)。分析脊柱-骨盆参数与腰椎滑脱程度的关系及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随着腰椎滑脱程度逐渐升高,PI、PT逐渐升高,Dub-LSA逐渐降低,组间比较P均<0.05;腰椎滑脱程度不同患者SS、L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腰椎滑脱程度与PI、PT呈正相关(r分别为0.447、0.572,P均<0.01),与Dub-LSA呈负相关(r=-0.666,P<0.01),与SS、LL无相关性(P均>0.05)。脊柱-骨盆参数中PT与PI呈正相关(r=0.841,P<0.05),Dub-LSA与PI、PT呈负相关(r分别为-0.782、-0.826,P均<0.05)。结论脊柱-骨盆参数PI、PT、Dub-LSA与腰椎滑脱程度相关,且三者之间亦存在相关性。
2017年48期 v.57;No.1074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徐仲阳;吕超亮;王倩;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直视下清除结核病灶对胸椎结核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胸椎结核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开放式手术切除结核病灶,观察组给予椎间孔镜下清除结核病灶。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检测手术前后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OPP);检测手术前及手术后3个月红细胞沉降率(ESR),计算Cobb角,并进行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统计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均<0.05)。与同组术前比较,两组术后血清MDA、AOPP水平均升高,GSH-PX、SOD水平均降低,且对照组变化更明显(P均<0.05)。与同组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ESR和Cobb角均下降,Frankel分级C级例数均减少、E级例数均增加(P均<0.05);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3个月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脑脊液漏、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椎间孔镜下摘除结核病灶可改善胸椎结核患者神经功能和脊椎侧弯,效果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当,且手术创伤更小。
2017年48期 v.57;No.1074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卢锋成;王永清;贾鹏;程鹏;王业林;杨志强;赵志辉;
目的探讨髌骨周围电灼去神经化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患者膝前痛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单侧TKA治疗的重度膝骨关节炎患者64例(64膝),随机分为去神经组和未去神经组,每组32例(32膝)。两组术中均不行髌骨置换。去神经组术中行髌骨周围电灼去神经化处理。统计手术时间,计算累积总引流量;术前、术后6周和术后3、6、12个月时分别进行美国膝关节外科协会(KSS)膝和膝功能评分、Feller髌骨和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检测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结果两组手术均成功,两组手术时间及累积总引流量比较P均>0.05。两组术后6周和术后3、6、12个月时KSS膝及膝功能评分、Feller髌骨及髌骨功能评分、ROM均高于术前,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去神经组术后3、6、12个月时KSS膝及膝功能评分、VAS评分均高于未去神经组,ROM低于未去神经组;去神经组术后6、12个月时Feller髌骨评分均高于未去神经组;组间及组内比较P均<0.05。术后12个月时,去神经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未去神经组(P<0.05);膝前痛发生率低于未去神经组(P<0.05)。结论髌骨周围电灼去神经化处理可降低TKA后膝前痛程度及发生率,并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2017年48期 v.57;No.1074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姜自伟;黄枫;郑晓辉;虎群盛;李悦;孙世栋;
目的探讨三角固定髓内钉(TPFNA)对A2.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稳定性及抗扭转性的影响。方法选取6对新鲜成人股骨标本制作A2.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将骨折模型随机分为TPFNA组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组,每组同侧6肢,分别给予TPFNA、PFNA固定。记录100、200、300、400、500、600 N垂直压缩状态下位移情况及扭转角为1°、2°、3°、4°、5°时的扭矩。结果 TPFNA组在200、300、400、500、600 N垂直压缩状态下的位移均小于PFNA组(P均<0.05)。TPFNA组扭转角为2°、3°、4°、5°时的扭矩均大于PFNA组(P均<0.05)。结论A2.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TPFNA固定的稳定性及抗扭转能力均较好,均优于PFNA。
2017年48期 v.57;No.1074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胡亮;姚保兵;王业本;高广辉;
目的探讨多维塑形锁骨钢板内固定对锁骨中段骨折的治疗效果及对术后发生骨不连的影响。方法选取锁骨中段骨折患者164例,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2例。对照组给予钢板内固定,观察组采用多维塑形钢板内固定。两组手术前后分别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以评价疼痛程度;术后1年评价疗效;术前及术后1年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价生活质量;统计术后1年内骨不连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显著(P均<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7.56%,高于对照组的87.80%(P<0.05)。两组术前各项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年各项SF-36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升高更显著(P均<0.05)。观察组随访1年中骨不连发生率为2.44%(2/82),对照组为13.41%(11/82),两组比较P<0.05。结论多维塑形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疗效显著,有利于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术后骨不连发生率。
2017年48期 v.57;No.1074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庞海涛;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胫腓骨骨折患者疼痛阈值及应激反应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胫腓骨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术前缓慢静注0.4μg/kg右美托咪定,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其余麻醉方法相同。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12、24、48 h检测两组机械痛阈值;术前及术后2 h检测创伤后应激指标血糖(BS)、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醛固酮(ALD),以及氧化应激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术后2个月评价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术前机械痛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12、24、48 h机械痛阈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术后2 h血清BS、NE、E、Cor、ALD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术后2 h血清MDA、AOPP水平均较术前升高,血清GSH-PX、SOD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对照组上述指标变化均更显著(P均<0.05)。术后2个月时观察组踝关节功能改善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降低胫腓骨骨折患者疼痛阈值及应激反应程度,促进踝关节功能康复。
2017年48期 v.57;No.1074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韦隽;陈庆云;
目的探讨臭氧大自血联合锝亚甲二膦酸盐(Tc-MDP)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RA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再给予Tc-MDP静滴,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臭氧大自血治疗。疗程结束后根据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临床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后计算关节疼痛、压痛和肿胀指数并检测血清IL-1β、IL-10、IFN-γ,统计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2%,高于对照组的80.8%(P<0.05)。两组治疗前关节疼痛、压痛、肿胀指数及血清IL-1β、IL-10、IFN-γ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三项指数及血清IL-1β、IL-10、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降低更显著,组间及组内比较P均<0.0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5%、观察组为15.4%,两组比较P>0.05。结论臭氧大自血联合Tc-MDP治疗RA的效果好于单独应用Tc-MDP,能够改善关节症状、减轻炎症反应,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2017年48期 v.57;No.1074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王守赟;万叶;阮文礼;王庆华;
目的探讨踝关节韧带损伤及修复对关节面受力面积及应力的影响。方法将正常踝关节标本100个随机分为五组,每组10个。A组保留原本的踝关节韧带;B组切断下胫腓联合前韧带;C组切断踝关节内、外侧韧带和下胫腓联合前韧带;D组在C组处理基础上,用螺丝固定下胫腓联合损伤韧带,采用缝合铆钉修复三角韧带;E组在C组处理基础上,仅用螺丝固定下胫腓联合损伤韧带。采用QX-W400生物力学试验机检测各组在背伸10°、内翻20°、外翻10°、跖屈20°及中立位时关节面受力面积及应力。结果背伸10°、内翻20°、外翻10°、跖屈20°及中立位时关节面受力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A、D、E、B、C组,关节面应力由小到大依次为A、D、E、B、C组,组间比较P均<0.05。结论踝关节韧带损伤时关节面受力面积减少、关节面应力增加,且损伤越严重上述变化越明显;及时修复受损伤韧带包括三角韧带,可减少应力面积,改善其生物力学环境。
2017年48期 v.57;No.1074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徐雯;王颖;谢丹;李玉哲;毕筱刚;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脓毒症患者143例为观察组(脓毒症52例、严重脓毒症41例、脓毒性休克50例,28天死亡57例、生存86例),另选同期收治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61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ESM-1,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PCT。结果观察组、对照组血清ESM-1水平分别为(4.16±1.03)、(1.12±0.23)μg/L,PCT水平分别为(3.65±1.02)、(0.87±0.19)μg/L,观察组血清ESM-1、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血清ESM-1和PCT水平呈正相关(r=0.704,P<0.05)。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清ESM-1、PCT水平均高于脓毒症、严重脓毒症患者(P均<0.05);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清ESM-1、PCT水平均高于脓毒症患者(P均<0.05)。28天内死亡患者血清ESM-1、PCT水平均高于28天内生存患者(P均<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清ESM-1和PCT水平升高;血清ESM-1和PCT水平可以用于判断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2017年48期 v.57;No.1074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阮浩航;曹乾嫱;吴志勇;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罪犯血管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的关系。方法选择75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2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6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12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s-CRP,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Lp-PLA2,采用光学干涉性断层成像(OCT)技术测量罪犯血管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血清hs-CRP、Lp-PLA2水平与罪犯血管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的相关性。结果 NSTEMI患者血清hs-CRP、Lp-PLA2水平高于SAP、UAP患者(P均<0.05),UAP患者高于SAP患者(P均<0.05);NSTEMI患者罪犯血管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低于SAP、UAP患者(P均<0.05),UAP患者低于SAP患者(P均<0.05)。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Lp-PLA2水平均与罪犯血管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r分别为-0.681、-0.714,P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Lp-PLA2水平与冠脉脂质斑块的纤维帽厚度均呈负相关。
2017年48期 v.57;No.1074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孙继建;潘世杰;
目的探讨血清碱性磷酸酶(ALP)、Ⅰ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ICTP)、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 TfR)水平及癌组织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表达变化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92例行手术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诊断。入院后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ALP、ICTP、s TfR,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BMP-2、BMP-4、BMP-7。术后随访2年,随访期间发生骨转移(经病理学证实)33例(骨转移组),未发生骨转移59例(无骨转移组)。回顾性分析转移组与未转移组入院时上述指标水平差异及相关性。结果骨转移组血清ALP、ICTP水平均高于无骨转移组,血清s TfR水平低于无骨转移组,组间比较P均<0.01。骨转移组癌组织BMP-2、BMP-4、BMP-7免疫组化总评分均高于无骨转移组(P均<0.05)。前列腺骨转移患者血清ALP、ICTP水平与癌组织BMP-2、BMP-4、BMP-7免疫组化总评分均呈正相关(P均<0.05),血清s TfR水平与癌组织BMP-2、BMP-4、BMP-7免疫组化总评分均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前列腺癌患者血清ALP、ICTP水平升高,血清s TfR水平降低,癌组织BMP-2、BMP-4、BMP-7表达增加者发生骨转移的可能性更大。
2017年48期 v.57;No.1074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钟若雷;汪理;刘涛;余阳;刘文;袁林;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POSTN mRNA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生存分析数据库对胃癌组织POSTN mRNA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进行大数据分析。结果全部876例胃癌患者癌组织POSTN mRNA表达与其总生存时间(OS)有关(P<0.05)。按Lauren分类分层,肠型胃癌组织POSTN mRNA表达、弥漫性胃癌组织POSTN mRNA表达均与患者OS有关(P均<0.05)。按性别分层,男性、女性胃癌患者胃癌组织POSTN mRNA表达均与其OS有关(P均<0.05)。按HER2表达情况分层,HER2表达阴性及阳性胃癌患者胃癌组织POSTN mRNA表达均与其OS有关(P均<0.05)。按临床分期分层,Ⅰ、Ⅱ期胃癌患者胃癌组织POSTN mRNA表达与其OS无关(P均>0.05),Ⅲ、Ⅳ期胃癌患者胃癌组织POSTN mRNA表达均与其OS有关(P均<0.05)。按病理分级分层,Ⅰ级胃癌患者胃癌组织POSTN mRNA表达与其OS有关(P<0.05),Ⅱ、Ⅲ级胃癌患者胃癌组织POSTN mRNA表达均与其OS无关(P均>0.05)。按治疗方式分层,采用单纯手术治疗及采用5-FU为基础的辅助治疗配合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胃癌组织POSTN mRNA表达均与其OS有关(P均<0.05)。结论胃癌组织POSTN mRNA表达与患者预后有关。POSTN mRNA能够作为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2017年48期 v.57;No.1074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何书典;杨远征;庄桂凤;吴国平;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甲磺酸加贝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SAP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处理及连续性血液净化,观察组再静滴甲磺酸加贝酯,两组均连续治疗5天。疗程结束时统计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评价临床疗效,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淀粉酶(AMY)、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统计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发热缓解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55%,高于对照组的70.97%(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AMY、ICAM-1及DAO、D-乳酸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1),且观察组降低更显著(P均<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35%,对照组为12.90%,两组比较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甲磺酸加贝酯治疗SAP效果优于单独连续性血液净化;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肠黏膜功能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2017年48期 v.57;No.1074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许云;高彤彤;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微小RNA-222(miRNA-222)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86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为观察组,30例口腔良性肿瘤患者的正常口腔黏膜组织标本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两组miRNA-222表达,分析口鳞状细胞癌组织miRNA-222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对照组miRNA-222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854±0.172、0.765±0.113,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肿瘤直径>3 cm、TNM分期Ⅲ+Ⅳ期、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iRNA-222相对表达量分别高于肿瘤直径≤3 cm、TNM分期Ⅰ+Ⅱ期、中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患者肿瘤组织(P均<0.05)。结论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iRNA-222表达升高,检测miRNA-222表达变化有助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和病情判断。
2017年48期 v.57;No.1074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韩磊;叶丹;李海渝;卜丽;臧桂琴;金午仙;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联合螺内酯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肌重塑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CHF患者7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对照组35例。两组均口服卡维地洛,观察组加服螺内酯,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治疗前及治疗12周结束时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二尖瓣口舒张期E峰值与A峰值比值(E/A),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结果两组治疗后LVEDD、LVESD均较治疗前降低,LVEF、E/A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变化更显著,组间及组内比较P均<0.05。两组治疗前血清MMP-9、Ang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血清MMP-9、Ang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变化更显著,组间及组内比较P均<0.05。结论卡维地洛联合螺内酯可抑制CHF患者心肌重塑,改善心功能;降低血清MMP-9、AngⅡ水平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2017年48期 v.57;No.1074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李震宇;丁建龙;顾鹏;饶新明;沈建军;
目的比较声触诊定量技术(VTQ)与声触诊成像定量技术(VTIQ)在鉴别甲状腺结节性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甲状腺结节患者100例(118枚结节),经手术或结节穿刺病理证实良性结节41枚、恶性结节77枚。采用Siemens Acuson S3000型超声诊断仪分别于VTQ及VTIQ模式下测量剪切波速度(SWV);绘制VTQ与VTIQ对结节性质判断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计算两种方法对结节性质的判断效能。结果VTQ测量失败率为5%(6/118),良、恶性结节的SWV分别为(2.43±0.52)、(3.68±0.91)m/s,二者比较P<0.01。VTIQ测量失败率为0,良、恶性结节的SWV分别为(2.34±0.85)、(3.81±1.07)m/s,二者比较P<0.01。VTQ与VTIQ的AUC分别为0.621(95%CI:0.512~0.730)、0.723(95%CI:0.621~0.825)。VTIQ判断结节性质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均高于VTQ。VTQ与VTIQ判断直径≤1 cm结节性质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均高于直径>1 cm结节,且VTIQ均高于VTQ。结论 VTQ与VTIQ对于直径≤1 cm甲状腺结节性质的判断效能均较高,但VTIQ的总体判断效能高于VTQ。
2017年48期 v.57;No.1074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艳;柏根基;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波谱检查在前列腺癌诊断及病情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前列腺癌患者32例作为观察组,前列腺增生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MRI及核磁共振波谱检查,观察病灶波谱的曲线特征及枸橼酸盐、胆碱、肌酸的化学位移情况,计算CC/C。CC/C=(胆碱+肌酸)/枸椽酸盐。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根据MRI检查结果计算前列腺体积,并计算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PSAD)。绘制CC/C与PSAD单独或联合检测诊断前列腺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其诊断效能;分析CC/C与Gleason评分的关系。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CC/C分别为1.38±0.30、0.85±0.18,PSAD分别为1.10±0.18、0.29±0.19,两组比较P均<0.05。CC/C联合PSAD诊断前列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CC/C与PSAD单独诊断。观察组CC/C与Gleason评分呈正相关(r=0.815,P<0.01)。结论核磁共振波谱检查联合PSAD可提高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有助于对患者的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
2017年48期 v.57;No.1074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