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人AFP启动子操控的跨膜型抗CD3单链抗体构建及其在AFP阳性肝癌细胞中特异性表达

    祁麟;熊梦裳;林芳珍;卢杨;熊冬生;张砚君;范冬梅;张晴;

    目的设计肝癌特异性人甲胎蛋白启动子(hAFPp)操控的跨膜型抗CD3单链抗体(antiCD3scfv),使其仅在AFP阳性(AFP~+)肝癌细胞中特异性表达。方法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pAd-hAFPp-CD3scfv腺病毒载体、pAd-hAFPp-antiCD3scfv穿梭质粒载体,经测序验证其基因序列的正确性。取AFP~+人肝癌细胞HepG2、Huh-7及AFP阴性(AFP~-)正常人肝细胞HL-7702、人乳腺癌细胞MCF-7,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鉴定hAFPp的肝癌细胞转录特异性;通过Western blotting、免疫荧光、流式分析检测antiCD3scfv蛋白在细胞的表达、定位及表达效率。结果构建的pAd-hAFPp-CD3scfv腺病毒载体、pAd-hAFPp-antiCD3scfv穿梭质粒载体,经测序后基因序列正确。hAFPp在AFP~+的HepG2、Huh-7细胞中转录活性分别为160.86%±26.24%、80.08%±12.64%,而在AFP~-细胞中转录活性均<7%(P均<0.05)。在AdCD3scfv感染的细胞中,仅HepG2、Huh-7细胞中检测到antiCD3scfv蛋白表达(36.7 kD),且表达于细胞膜表面,细胞中GFP~+ antiCD3scfv~+细胞群比例>90%,而HL-7702、MCF-7均无条带出现。结论携带antiCD3scfv蛋白基因的腺病毒感染周围细胞后,hAFPp调控antiCD3scfv在肝癌细胞的细胞膜特异性表达,进而可能实现antiCD3scfv分子直接介导免疫杀伤的抗肿瘤效果。

    2019年29期 v.59;No.1151 1-4+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4 ]
  • 腋窝淋巴结转移与无转移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癌组织中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与验证

    杨亮;许文婷;赵倩;吴涛;迪力夏提·金汗;李丹;杜露;王波;朱丽萍;

    目的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的蛋白谱,寻找腋窝淋巴结转移与无转移患者的差异表达蛋白。方法选择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原发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12例,其中腋窝淋巴结转移7例,腋窝淋巴结未转移5例。术中留取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标本,提取组织样本中的蛋白,采用二维凝胶电泳法分析淋巴结转移和未转移乳腺癌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位点,蛋白表达量的差异倍数>2.0或<0.5且具有重复性时认为是差异表达蛋白位点(以癌旁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标本做对照,排除个体差异的影响);采用二维凝胶电泳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筛选出来的差异蛋白位点进行质谱鉴定。另取16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其中腋窝淋巴结转移66例、无腋窝淋巴结转移98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腋窝淋巴结转移与无转移患者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蛋白。结果 12例乳腺癌组织中,腋窝淋巴结转移和未转移乳腺癌组织共检出差异表达蛋白87个,其中差异表达最显著的6个蛋白分别是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1(SATB1)、埃兹蛋白(Ezrin)、微管解聚蛋白(Stathmin)、E-钙黏附蛋白(E-cadherin)、Maspin蛋白、肿瘤转移抑制基因蛋白(KAI-1)。16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腋窝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组织Ezrin、 KAI-1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未转移乳腺癌组织,E-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未转移乳腺癌组织(P均<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与无转移患者癌组织中Stathmi、KAI-1、E-cadherin蛋白表达存在差异,这些蛋白可能在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可能作为评价乳腺癌淋巴转移的标志物。

    2019年29期 v.59;No.1151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23 ]
  • 老年抑郁症患者针刺右侧太冲穴前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局部一致性变化

    曹丹娜;张帆;王丰;纪亚红;焦明秀;赵晨雨;赵旭;

    目的观察老年抑郁症患者针刺太冲穴前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变化,探讨针刺太冲穴对功能异常脑区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男性老年抑郁症患者15例,安静平卧于扫描床上,选取右侧太冲穴垂直直刺,平补平泻手法,行针2 min后拔针。于针刺操作前8 min和操作后8 min,使用3.0 T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进行磁共振扫描,采集静息态fMRI数据,利用DPABI软件测算患者治疗前后的局部一致性(ReHo)指标,分析其变化情况。结果与针刺前比较,针刺后ReHo值明显降低的脑区为左侧颞中下回、右侧枕下回、右侧颞中回、左侧眶部额下回、左侧枕中回、左侧角回、双侧额中上回、左侧楔叶、顶上小叶;针刺后ReHo值明显升高的脑区为左侧颞下回、左侧岛叶、双侧海马及海马旁回。结论老年抑郁症患者针刺太冲穴后可直接影响认知、情绪和视觉相关脑区,进而调节患者异常皮层的功能活动。

    2019年29期 v.59;No.1151 9-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93 ]
  • 水通道蛋白9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过表达对结肠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轩福明;范仁根;苏凤连;查文章;邹琳;秦呈林;

    目的观察结肠癌组织中水通道蛋白9(AQP9)的表达情况,分析结肠癌HCT116细胞中AQP9过表达对肿瘤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33例结肠癌患者的结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化IHC法检测AQP9表达。取结肠癌HCT116细胞,分为空白组、空质粒组和AQP9过表达组,空质粒组和AQP9过表达组分别转染pcDNA3.1和AQP9过表达质粒,空白组为未经处理的细胞。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观察三组细胞侵袭能力,细胞划痕实验观察24 h细胞迁移的剩余面积来评价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E-cadherin、Vimentin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AQP9在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AQP9过表达组穿膜细胞数较空白组、空质粒组减少(P均<0.05),24 h细胞迁移剩余面积较空白组、空质粒组减小(P均<0.05)。AQP9过表达组E-cadherin表达较空白组、空质粒组升高,Vimentin表达较空白组、空质粒组降低(P均<0.05)。结论结肠癌组织中AQP9表达降低;AQP9过表达可抑制结肠癌的侵袭和迁移能力,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EMT来实现的。

    2019年29期 v.59;No.1151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0 ]
  • SDF-1对静脉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归巢作用的影响

    张立霞;林青;宋冉冉;王希提;

    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对静脉移植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归巢作用的影响。方法取小鼠基质ST2细胞系进行CD29、CD34、CD44、CD45表面分子鉴定,确认该细胞系为小鼠BMSCs。取BMSCs加入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慢病毒载体悬液转染8 h,获得GFP~+的BMSCs细胞,将其注入小鼠尾静脉。将小鼠随机分成SDF-1组和对照组各15只,于背部制备皮下囊袋。SDF-1组向皮下囊袋内置入含SDF-1胶原支架的牙根,对照组置入含空白胶原支架的牙根。3周后处死小鼠,取出牙根,多聚甲醛溶液固定、EDTA脱钙。采用HE染色法对两组根管进行组织学观察,测算新生血管率;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的BMSCs,计算GFP~+细胞归巢数目。结果 SDF-1组新生血管率为5.48%±1.02%,高于对照组的1.58%±0.40%;SDF-1组归巢细胞数为(5 777±426)个,高于对照组的(1 812±145)个(P均<0.05)。结论 SDF-1能够增强静脉移植的BMSCs归巢,并产生类牙髓样新生组织。

    2019年29期 v.59;No.1151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2 ]
  • 安徽地区汉族人群ELOVL2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易感性的关系

    李静;韩清云;陆军;穆敏;赵月侠;邵坤;

    目的研究安徽地区汉族人群ELOVL2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2236212与冠心病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年龄、性别和民族进行匹配后随机纳入病例组230例、对照组330例。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Sanger测序对ELOVL2基因SNP位点rs2236212多态性进行分析,构建4种常见的遗传模型:显性模型、隐性模型、纯合子模型、超显性模型,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男性与女性在不同遗传模型中的基因型分布情况。结果 ELOVL2基因SNP位点rs2236212有CC、CG、GG三种基因型,病例组CC基因型频率低于对照组,CG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GG基因型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与女性在两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野生型GG为参照,突变型CC与杂合型CG相比是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其对应的OR分别是1.208和0.720。在隐性模型中,病例组和对照组中GG+CG基因型与CC基因型相比可能是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χ~2=0.118,OR=1.593,95%CI为1.125~2.256,P=0.009);超显性模型中,病例组和对照组中CC+GG基因型与CG基因型相比可能是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χ~2=7.777,OR=1.618,95%CI为1.153~2.272,P=0.005)。按照性别进行分层,男性在隐性模型(χ~2=4.264,OR=1.676,95%CI为1.025~2.743,P=0.039)、超显性模型(χ~2=4.308,OR=1.645,95%CI为1.027~2.637,P=0.038)中均有统计学差异。女性在四种遗传模型中的基因型分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安徽地区汉族人群ELOVL2基因的SNP位点rs2236212可能与冠心病易感性有关,该基因位点在男性冠心病的发病风险中尤为显著。

    2019年29期 v.59;No.1151 20-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2 ]
  • 右美托咪定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早期脑损伤的影响及机制

    崔雪皎;苏林;冯磊;李凤丽;霍小君;于宝臣;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早期脑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AH组和SAH+Dex组,SAH组和SAH+Dex组采用颈内动脉刺破法建立SAH模型,假手术组仅进行手术操作但不穿孔。术后2 h,SAH+Dex组腹腔注射25 g/kg Dex,SAH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假手术组不进行药物干预。术后24 h,对存活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处死大鼠,测算脑水分含量;暴露脑组织基底池,进行SAH分级评分;取脑组织,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小神经胶质细胞及其亚型含量,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IL-4、IL-13、IL-1、IL-6、TNF-α含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血脑屏障相关蛋白Occludin、ZO-1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ax、Bcl-2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SAH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脑水分含量和SAH分级评分增加;脑组织小神经胶质细胞数和M1型含量增加;脑组织IL-13含量降低,IL-1、IL-6、TNF-α含量升高;脑组织Occludin、ZO-1、Bcl-2蛋白表达降低,caspase-3、Bax蛋白表达及Bax/Bcl-2比值升高(P均<0.05)。与SAH组比较,SAH+Dex组神经功能评分增加,脑水分含量降低;脑组织小神经胶质细胞数和M1型含量降低,M2型含量增加;脑组织IL-4、IL-13水平升高,IL-1、IL-6、TNF-α水平降低;脑组织Occludin、ZO-1和Bcl-2蛋白表达增加,caspase-3、Bax蛋白表达及Bax/Bcl-2降低(P均<0.05)。结论 Dex对SAH后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修复血脑屏障、调整小神经胶质细胞的亚型、抑制促炎因子的释放、降低细胞凋亡有关。

    2019年29期 v.59;No.1151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86 ]
  • 胆固醇结石病小鼠胆囊组织中Rho-ROCK信号、钙调信号相关分子的表达及意义

    李刚;刘江豪;牛青青;

    目的观察胆固醇结石病(胆石病)小鼠胆囊组织中Rho-ROCK信号和钙调信号相关分子的表达,探讨其在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4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胆石组各20只,对照组给予正常饮食,胆石组给予高脂饮食诱导胆石病模型,连续8周。小鼠麻醉,剖腹观察胆囊的结石形成情况。胆总管插管,收集胆汁,采用荧光探针检测胆汁中的钙离子(Ca~(2+))水平;眼球取血,采用HITACHI自动分析仪检测胆汁和血清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胆固醇(HDL-C)含量,并计算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小鼠脱颈椎处死,取胆囊组织,采用HE染色法观察胆囊组织的病理变化;采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胆囊组织中Rho-ROCK信号相关分子(RhoA、RhoB、ROCK)和钙调信号相关分子[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磷酸化的肌球蛋白轻链(p-MLC)、肌球蛋白轻链磷酸酶(MLCP)]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对照组胆囊无结石和胆泥形成,胆石组胆囊出现胆结石6只、胆泥5只,其余9只未造模成功被排除。与对照组相比,胆石组胆汁分泌率和胆汁中的Ca~(2+)水平下降,胆汁和血清总胆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P均<0.05)。病理检查显示,胆石组胆囊组织出现炎症细胞浸润及胆囊壁增厚等炎症迹象。胆石组胆囊组织中RhoA、RhoB、ROCK、MLCK、p-MLC mRNA及蛋白表达较对照组下降,MLCP mRNA及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均<0.05)。结论胆石病小鼠胆囊组织中Rho-ROCK信号和钙调信号相关分子的表达发生异常变化,Rho-ROCK和钙调信号相关分子可能参与了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过程。

    2019年29期 v.59;No.1151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4 ]

作者·编者·读者

  • 本刊正式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

    <正>《山东医药》杂志从2019年3月起正式加入OSID(Open Science Identity)开放科学计划。通过在文章上添加开放科学二维标识码(OSID码),为读者和作者提供一个与业界同行和专家进行学术交流研究成果的途径,同时提供系列增值服务,提升论文的科研诚信。OSID开放科学计划,是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发起的一项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研诚信的计划。通过OSID码,作者可以使用电脑或手机上传简短的语音、视频、文字介绍,更加立体化

    2019年29期 v.59;No.1151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3 ]
  • 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方法

    <正>按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划》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论文题目后加文献类型及标识,如专著[M]、期刊文章[J]等。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作者必须认真核对参考文献原

    2019年29期 v.59;No.1151 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7 ]

基础研究

  • 太白楤木总皂苷对肝纤维化小鼠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及机制

    黄攀;潘晓霞;李涛;范妤;

    目的观察太白楤木总皂苷(TSAT)对肝纤维化小鼠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与Keapl-Nrf2-ARE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TSAT高剂量组和TSAT低剂量组,每组各10只。模型组和TSAT高、低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0.15 mL/kg CCl_4溶液(按10%溶于橄榄油中)制作肝纤维化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橄榄油,2次/周,连续8周。造模同时,TSAT高、低剂量组分别给予400、200 mg/kg TSAT混悬液灌胃,其他两组灌注等量生理盐水,1次/d,连续8周。8周后将小鼠麻醉,取肝脏组织,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肝组织形态学变化,Masson染色法观察胶原纤维的沉积情况;碱水解法检测羟脯氨酸(HYP)、TBA法检测丙二醛(MDA)、WST-1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Keap1-Nrf2-ARE信号通路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表达。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有炎症细胞浸润,大量肝细胞变性或坏死;与模型组比较,TSAT高、低剂量组肝细胞破坏程度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减少,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改善更加明显。②对照组无胶原纤维增生;模型组形成大量蓝色胶原沉积;TSAT高、低剂量组蓝色胶原沉积减少,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减少。③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肝组织HYP、MDA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P均<0.01);与模型组比较,TSAT高、低剂量组HYP、MDA含量下降,SOD活性升高(P均<0.01);与低剂量组比较,TSAT高剂量组HYP、MDA含量下降,SOD活性升高(P均<0.05)。④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Nrf2、HO-1蛋白表达下降(P均<0.01);与模型组比较,TSAT高、低剂量组Nrf2、HO-1蛋白表达升高(P均<0.01);TSAT高剂量组Nrf2、HO-1表达高于低剂量组(P均<0.05)。结论 TSAT能够通过抑制氧化应激水平减少小鼠肝组织中胶原的合成分泌,从而抑制肝纤维化;其抗氧化应激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肝组织Keap1-Nrf2-ARE信号通路中Nrf2表达、激活其下游抗氧化酶HO-1相关。

    2019年29期 v.59;No.1151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26 ]
  • 雷帕霉素对脓毒症大鼠心肌自噬水平的影响

    黎李俊;杨国辉;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对脓毒症大鼠心肌自噬水平的影响。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干预组各18只,模型组和干预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制作脓毒症模型,假手术组取出盲肠不结扎穿孔放回腹腔。干预组术后给予雷帕霉素6 mg/kg腹腔注射,其他两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术后6、12、24 h三组分别取6只大鼠,采集腹主动脉血,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处死大鼠,取心肌组织观察病理形态改变;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心肌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自噬接头蛋白(p62)表达。结果模型组血清cTnI、CK-MB水平较假手术组升高,干预组上述指标水平较模型组降低(P均<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镜下可见心肌细胞排列紊乱,毛细血管充血,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变性坏死;干预组心肌损伤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其中24 h组最明显。模型组术后6、12、24 h心肌组织中LC3、p62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干预组12、24 h时LC3、p62表达高于模型组(P均<0.05)。结论雷帕霉素可增强脓毒症大鼠的心肌自噬水平,从而减轻心肌损伤,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

    2019年29期 v.59;No.1151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3 ]

临床研究

  •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PD-1表达变化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

    王玮;冯筑生;李俊杰;牛军;尹文;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CD4~+ T细胞表面分子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的表达与炎症因子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急性期患者30例(观察组)和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采集两组外周静脉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s中CD4~+ T细胞的三个亚群即初始T细胞(CD4~+CD45RA~+CCR7~+T细胞)、记忆T细胞(CD4~+CD45RA~-CCR7~+T细胞)和效应T细胞(CD4~+CD45RA~-CCR7~-T细胞)的百分比,并检测PD-1在各个亚群细胞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TNF-α水平。比较两组外周血中CD4~+ T细胞三个亚群百分比、PD-1相对表达水平和炎症因子水平,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PD-1与血清IFN-γ、TNF-α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PBMCs中CD4~+ T细胞三个亚群百分比和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D-1在CD4~+ T细胞三个亚群的相对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PD-1在CD4~+ T细胞三个亚群的相对表达水平与炎症因子水平呈负相关。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外周血PBMCs中CD4~+ T细胞表面分子PD-1的表达升高,其表达水平与炎症因子IFN-γ、TNF-α的表达存在相关性。

    2019年29期 v.59;No.1151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7 ]
  • 基于MRI-T_2~*检查的无创性肝脏铁浓度检测对长期输血患者肝脏铁过载的评估价值

    张岩;高万军;李文贵;

    目的探讨基于MRI-T_2~*的肝脏铁浓度(LIC)检测对长期输血患者肝脏铁过载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长期输血患者28例(输血组)和正常志愿者10例(对照组)。采集两组清晨空腹静脉血,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及总铁结合力,计算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行肝脏MRI-T_2~* map成像,测量两组肝脏T_2~*值,并换算成LIC。比较两组SF、TSAT、LIC的差异,并分析LIC与SF、TSAT的相关性,计算LIC诊断肝脏铁过载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输血组SF、TSAT、LIC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LIC与SF及TSAT均呈正相关(r=0.815,P<0.001;r=0.708,P<0.001)。分别以SF、TSAT为诊断标准,则LIC诊断肝脏铁过载的灵敏度分别为77.8%、76%,特异度分别为100%、84.6%。结论基于MRI-T_2~*的LIC检测是一种无创性评估长期输血患者肝脏铁负荷的有效方法。

    2019年29期 v.59;No.1151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2 ]
  • 东莞地区非家族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外周血KCNJ18基因突变情况分析

    杨媚;罗成宏;付伦姣;廖成钜;

    目的观察非家族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HOKPP)患者外周血KCNJ18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选择东莞地区48例非家族性HOKPP患者(HOKPP组)和3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PCR法检测KCNJ18基因。KCNJ18的PCR产物经Sanger测序与NCBI参考序列(NG_033093.1)进行比对,分析KCNJ18基因的突变位点。结果共发现5个KCNJ18基因新的错义突变位点,分别为G116A、G119A、C167A、A745G、G576C。这5个位点的纯合突变在HOKPP组与对照组中均有发生,HOKPP组G116A、G119A、C167A、A745G杂合突变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东莞地区人群中存在KCNJ18基因G116A、G119A、C167A、A745G、G576C错义突变,其中G116A、G119A、C167A、A745G杂合突变与HOKPP有关。

    2019年29期 v.59;No.1151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8 ]
  • 潍坊地区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情况分析

    窦晓宁;徐荣华;高玲;任雪莲;张敏敏;郑燕;

    目的通过对潍坊地区非综合征型耳聋(NSHI)者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分析,了解本地区耳聋基因的流行情况和突变类型。方法选择潍坊地区NSHI患者142例,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一代测序Massarray法检测耳聋基因GJB2、GJB3、SLC26A4、12SrERNA、POU3F4、GJB6及其位点,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42例NSHI者共检出耳聋基因突变60例,突变检出率为42.25%。其中单基因纯合突变15例,单基因杂合突变29例,单基因复合杂合突变10例,多基因复合突变6例。突变者中男39例、女21例,男性检出率、携带率、携带占比均高于女性(P<0.05或<0.01)。突变基因中GJB2基因突变检出率11.27%,其中235delC、299_300delAT、MET34THR、109G>A、176_191del16检出率分别为6.34%、1.41%、1.41%、1.41%、0.70%。GJB3基因突变检出率11.97%,其中357C>T、538C>T检出率分别为11.27%、0.70%。SLC26A4基因突变检出率25.35%,其中IVS7-2A>G、2168A>G、1174A>T、IVS15+5G>A、589G>A、1975G>C检出率分别为14.08%、4.93%、2.82%、2.11%、0.70%、0.70%。12SrRNA基因突变检出率4.93%,其中827A>G、1555A>G检出率分别为2.82%、2.11%。POU3F4、GJB6基因检出均为0。结论潍坊地区NSHI患者的耳聋基因突变形态多样,主要致病基因和位点依次为:SLC26A4基因IVS7-2A>G、2168A>G、1174A>T、IVS15+5G>A、589G>A、1975G>C,GJB2基因235delC、299_300delAT、MET34THR、109G>A、176_191del16,GJB3基因357C>T、538C>T,12SrERNA基因827A>G、1555A>G;其中SLC26A4基因IVS7-2A>G、2168A>G突变为本地区最常见,检出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9年29期 v.59;No.1151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2 ]
  • 宁夏地区512对复发性自然流产夫妇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

    詹福寿;万艳;马一婧;随瑞枝;王国萍;霍正浩;

    目的分析宁夏地区复发性自然流产(RSA)夫妇的外周血染色体异常核型的种类及分布特征。方法选择宁夏地区512对(1 024例)RSA夫妇,采集夫妇双方的肘静脉血,肝素抗凝,培养;经过烤片、G显带,进行核型分析。核型计数20~30个中期分裂相,异常核型加倍计数,并分析5~10个核型。染色体的核型描述依据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SCN)2009的标准。结果 1 024例受试者中,共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36例,异常检出率为3.52%。其中染色体结构异常34例(男13例、女21例),占94.44%;染色体数目异常2例(均为女性),占5.56%。在染色体结构异常者中,易位携带32例(包括相互易位26例、罗伯逊易位5例、复杂易位1例),倒位携带2例。结论染色体结构异常是引起宁夏地区RSA的重要原因之一,对RSA夫妇双方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2019年29期 v.59;No.1151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2 ]
  • 退行性L_4椎体滑脱患者腰椎间盘退变指数、腰椎小关节角度、脊柱-骨盆参数变化及意义

    许飞虎;袁峰;陆炜强;朱俊;陈加成;

    目的观察退行性腰椎滑脱(DLS)患者的腰椎间盘退变指数、腰椎小关节角度及脊柱-骨盆参数变化,分析三者在DL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单节段L_4椎体DLS患者33例(DLS组),同期正常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行立位腰椎侧位X线检查,测量腰椎间盘高度指数(DHI),根据MR扫描图像计算腰椎间盘退变指数;行腰椎CT横断面扫描,测量腰椎小关节突头尾侧的小关节角度,计算双侧小关节不对称度;根据腰椎X线片测量脊柱-骨盆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尾倾斜角(SS)和腰椎前凸角(LL)。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指标在DLS发病中的作用,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小关节角度与DHI、椎间盘退变指数、PI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LS组DHI降低,椎间盘退变指数升高,小关节角度更偏矢状位,PI、PT、SS加大(P均<0.05),LL无明显变化(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HI(HR=0.00,95%CI为0.00~0.02)、PI(HR=1.16,95%CI为1.14~1.18)、小关节角度(HR=0.90,95%CI为0.88~0.91)是DLS发病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腰椎间盘退变指数与DHI、与小关节角度呈负相关(r分别为-0.619、-0.614,P均<0.05),与PI呈正相关(r=0.561,P<0.05);DHI与小关节角度呈正相关(r=0.546,P<0.05),与PI呈负相关(r=-0.267,P<0.05);小关节角度与PI呈负相关(r=-0.298,P<0.05)。结论 DLS患者存在腰椎间盘退变,小关节角度更偏矢状位,骨盆后倾;DHI降低、PI增大、小关节角度偏矢状位者是发生DLS的危险因素,且三者相互作用,PI增大,进一步加重DHI降低、小关节角度偏矢状位,引起DLS的发生。

    2019年29期 v.59;No.1151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35 ]
  • 舒芬太尼抑制瑞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患者苏醒期急性疼痛的95%药物有效剂量确定

    王莹;辛曙辉;

    目的确定舒芬太尼抑制瑞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苏醒期患者急性疼痛的95%药物有效剂量(ED_(95))。方法选择全麻下行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患者4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46~57岁,体质量57~78 kg。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03 mg/kg、丙泊酚2 mg/kg、顺阿曲库铵0.2 mg/kg,静脉注射舒芬太尼时间大于60 s,剂量通过偏性掷币随机根据上1例患者是否出现急性疼痛确定,第1例患者舒芬太尼剂量为0.3μg/kg。术中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1~0.2μg/(kg·min),不使用其他镇痛药物。手术结束前30 min停用顺阿曲库铵,手术结束时停止泵入丙泊酚及瑞芬太尼。患者苏醒后30 min进行VAS,>3分为发生苏醒期急性疼痛。计算舒芬太尼抑制瑞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苏醒期急性疼痛的ED_(95)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手术时间为(103.3±9.2)min,拔管时间为(18.7±4.1)min。通过PAVA算法调整后,麻醉诱导剂量0.5μg/kg及0.6μg/kg的舒芬太尼抑制瑞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苏醒期急性疼痛的有效率分别为87.5%和100%。舒芬太尼抑制瑞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苏醒期急性疼痛的ED_(95)为0.54μg/kg,95%CI为0.44~0.59μg/kg。未见恶心呕吐、低氧血症等不良反应。结论舒芬太尼抑制瑞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苏醒期急性疼痛的ED_(95)及其95%CI分别为0.54μg/kg和0.44~0.59μg/kg。

    2019年29期 v.59;No.1151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77 ]
  •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联合血乳酸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韩沙沙;黄潇;潘磊;田焕焕;曹国红;王晓芝;

    目的探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联合血乳酸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选取51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治疗28 d时存活45例、死亡6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胸腔阻抗法进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记录入院时及治疗24 h时的系统血管阻力指数(SVRI)、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心排血量(CO)。于患者入院时及治疗24 h时采集动脉血2 mL,采用血气分析仪检测乳酸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治疗24 h时的SVRI、CO、乳酸单独及联合检测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不良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存活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死亡患者(P<0.05)。死亡患者治疗24 h时SVRI及乳酸水平较存活患者升高、CO较存活患者降低(P均<0.05)。ROC曲线显示,治疗24 h的SVRI联合血乳酸预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不良预后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5.6%(AUC=0.952,95%CI为0.878~1.000),均高于单一指标的预测价值。结论治疗24 h时的SVRI与血乳酸联合检测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具有良好的预后评估效能,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作为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监测及评估手段之一。

    2019年29期 v.59;No.1151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52 ]
  • 两种麻醉方法对老年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比较

    张晓晓;王维维;胡越成;

    目的比较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与七氟烷静吸复合麻醉对老年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手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以指导临床选择更合理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方法选取拟行择期鼻内镜手术的鼻息肉老年患者78例,其中采用七氟烷静吸复合麻醉42例(A组)、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36例(B组),两组麻醉诱导方法相同。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插管时间,观察术中出血量,计算咪达唑仑、芬太尼等麻醉药物的用量;分别于术前1 d及术后4、14、30 d时,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并判断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麻醉、手术、插管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咪达唑仑用量、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两组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4 d时均较术前MMSE评分均降低(P均<0.01),且A组术后4、14 d时MMSE评分低于B组(P<0.05或<0.01),术后30 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前和术后各时期,两组均未发生重度POCD,术前两组轻、中度POCD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4 d时轻、中度POCD患者比例均较术前增加(P均<0.05),且A组中度POCD患者比例高于B组(P<0.05),术后14、30 d时,两组轻、中度POCD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较七氟烷静吸复合麻醉对鼻息肉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更小,但两种麻醉方法对远期认知的影响无明显差别。

    2019年29期 v.59;No.1151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87 ]
  • 川芎嗪对急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吴贤良;王小勇;黄建军;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急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脊柱骨折脱位伴急性脊髓损伤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根据骨折脱位情况,采取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行椎管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基础治疗方案包括甲强龙冲击、甘露醇脱水及神经节苷脂应用。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川芎嗪注射液100 mg/d静滴,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滴,连续14 d。于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3、6、12个月对两组进行运动评分、针刺痛觉评分、轻触觉评分,比较手术前后运动、感觉神经功能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运动评分、针刺痛觉评分、触觉评分均高于术前(P均<0.05);观察组术后3、6、12个月的运动评分、针刺痛觉评分及轻触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川芎嗪能促进急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运动、感觉神经功能恢复。

    2019年29期 v.59;No.1151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06 ]
  • 上尿路结石合并泌尿道感染患者并发尿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李海波;齐士勇;刘俊秀;

    目的探讨上尿路结石合并泌尿道感染患者并发尿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70例上尿路结石并泌尿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并发尿脓毒血症和未并发尿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二分类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生尿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270例患者中,并发尿脓毒血症51例、未并发尿脓毒血症219例。与未并发尿脓毒血症患者比较,并发尿脓毒血症患者年龄≥45岁、发病时间>24 h、女性、合并糖尿病增加(P<0.05或<0.01)。二分类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女性(OR=2.740,P=0.035)、年龄≥45岁(OR=3.266,P=0.025)、糖尿病(OR=3.215,P=0.005)、发病时间>24 h(OR=4.300,P=0.000)是上尿路结石合并泌尿道感染患者并发尿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在女性患者中,围绝经期(OR=2.119,P=0.049)为上尿路结石合并泌尿道感染患者并发尿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女性、年龄≥45岁、合并糖尿病、发病时间>24 h的上尿路结石合并泌尿道感染患者易并发尿脓毒血症,女性围绝经期者更易并发尿脓毒血症。

    2019年29期 v.59;No.1151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92 ]
  • 高效孕激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效果观察

    舒丹;乔英琴;谭晓燕;毛世华;彭燕;

    目的观察高效孕激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高效孕激素醋酸甲羟孕酮分散片250 mg/d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肠溶片75 mg/d口服,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后行诊断性刮宫,取子宫内膜标本进行病理检查,根据病理检查结果评价疗效;治疗前后采用经阴道彩超检测子宫内膜厚度;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治疗前后取子宫内膜组织,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环氧合酶2(COX-2)蛋白表达。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78.3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子宫内膜厚度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子宫内膜组织COX-2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阿司匹林能增强高效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的作用,二者联合治疗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有显著效果,其机制可能与降低COX-2表达有关。

    2019年29期 v.59;No.1151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76 ]
  • 香砂六君子汤辅助治疗儿童肠易激综合征临床效果观察

    郝秀丽;闫学平;

    目的观察香砂六君子汤辅助治疗于儿童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IBS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最终63例完成研究(对照组31例、观察组32例),均给予奥美拉唑片、多潘立酮片等基础治疗,分别口服香砂六君子汤和安慰剂,疗程为28 d。行胃肠症状量表-IBS(GSRS-IBS)评分评价胃肠症状变化,行中医证候积分评价临床疗效,观察三大常规及肝肾功能评价用药安全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GSRS-IBS中腹痛、恶心、肠鸣音、腹胀、腹泻、便秘治疗第4、6周时的评分降低多,大便稀、大便干结及里急后重第6周时的评分降低多(P均<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三大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儿童IBS,可提高临床效果,且安全性较好。

    2019年29期 v.59;No.1151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93 ]
  • 腹腔镜下胆管探查术在有开腹胆管手术史的胆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

    李毅;周禄科;刘林;杨洁;陈建;谢辉;

    目的观察有开腹胆管手术史的胆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下胆管探查手术的临床效果,并总结操作经验。方法选择45例有开腹胆管手术史的胆管结石患者,均行腹腔镜下胆管探查手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出院后随访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4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手术时间50~370(290±38)min,术中出血量10~500(210±70)mL,术后引流量0~600(80±45)mL/d,引流时间3~7(5.0±1.2)d,住院时间6~15(7.2±2.1)d。所有患者均未输血,术后无活动性出血、腹腔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6周经胆管镜检查和T管造影确认后拔除T管,术后2个月复查,少数患者术区少量积液,未发现其他并发症。结论对于既往有开腹胆管手术史的胆管结石患者,术者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经验后,腹腔镜下胆管探查术仍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2019年29期 v.59;No.1151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7 ]
  • 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试验相关性分析及预测出血效果比较

    王胜江;贺琪;万海燕;浑守永;

    目的对比研究血栓弹力图(TEG)与常规凝血试验(CCTs)用于评价儿童急性白血病(AL)患者凝血状态的相关性,并且比较这两种方法预测出血事件的诊断效能。方法选择160例儿童AL患者,分别进行TEG及CCTs检测,分析两种试验参数的相关性,评价两种检测方法单独及联合预测出血事件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160例患儿中,TEG对低凝状态的检出率为87.5%,CCTs为68.1%,CCTs对低凝状态的检出率低于TEG(P<0.05)。患儿的R与PT呈正相关,与FIB呈负相关(P均<0.05);CI与PT呈负相关,与FIB呈正相关(P均<0.05);FIB与MA呈正相关(P<0.05)。TEG单独预测出血事件的敏感度、特异度高于CCTs单独预测,两者并联试验的敏感度最高、串联试验的特异度最高。结论 TEG对AL患儿低凝状态的检出率高于CCTs,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可提高儿童AL出血事件的预测效能。

    2019年29期 v.59;No.1151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38 ]

综述

  • 阳离子聚合物基因载体的研究进展

    张宝臻;余涧坤;

    阳离子聚合物是一类非常有应用前景的非病毒基因载体。与病毒载体比较,非病毒载体具有价格低廉、结构简单、低免疫原性等优点。聚乙烯亚胺(PEI)是目前研究最多的阳离子聚合物非病毒基因载体,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常作为基因载体研究的阳性对照载体;聚氨基胺(PAAs)是由多氨基单体和还原敏感性交联剂聚合而成的线形或支化聚合物,具有水溶性佳、毒性低以及抗水解能力高等优点;聚氨基酯(PAEs)具有易降解的特性,细胞毒性较低;天然高分子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选择安全高效的基因载体是基因治疗的关键,深入了解阳离子聚合物载体的生物学性质、聚合物结构、转染效率以及细胞毒性之间的关系,可为设计构建安全、特异性高、具有高效基因递送效率的阳离子聚合物基因载体提供新的思路。

    2019年29期 v.59;No.1151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7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27 ]
  •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胶质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张晓辉;马莉;朴颖哲;李文良;

    趋化因子是一类高度保守的小分子分泌蛋白,能够介导细胞定向移动。趋化因子与细胞膜上相应的趋化因子受体结合,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在细胞移动、增殖、分化、存活中发挥作用,从而参与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炎症、免疫、肿瘤转移和侵袭关系密切,是肿瘤进展和治疗方面的研究热点。多种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胶质瘤中表达升高,可促进胶质瘤细胞侵袭、增殖、存活、上皮间质转化,与胶质瘤干细胞和血液供应关系密切,有望成为胶质瘤治疗的新靶点。

    2019年29期 v.59;No.1151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77 ]
  • 环状RNA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肝损伤与肝再生修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王榕峰;叶志荣;缪辉来;

    环状RNA(circRNA)是一类新型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其生物学特性包括表达广泛性、进化保守性、较高稳定性和时空特异性。circRNA具有与RNA结合蛋白相互作用、miRNA海绵作用、参与蛋白质翻译及调控相关基因表达等生物学功能。研究发现,circRNA的差异性表达与肝脏脂肪变性、肝损伤后纤维化、慢性肝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均有密切关系,同时还参与了肝损伤后肝再生修复的过程。深入了解circRNA在肝损伤肝再生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可为肝脏疾病提供治疗靶点,进一步提高肝脏疾病的治疗效果。

    2019年29期 v.59;No.1151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5 ]
  • miRNAs对肝纤维化过程中肝星状细胞活化、增殖与凋亡影响的研究进展

    喻雪琴;陈芳;戢敏;陈星;梅怡晗;梅小平;

    肝星状细胞(HSCs)是诱导促进肝纤维化(HF)发生的原始细胞,各种炎症、损伤等因素可诱导其活化、增殖与凋亡,产生的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或降解减少,导致HF的发生。因此,调控HSCs活化、增殖及凋亡是控制HF发生发展的重要手段。微小RNA(miRNAs)可直接或间接地对HSCs活化、增殖及凋亡等生物学活性发挥调节作用,从而对HF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调控,对miRNAs进行调节可能成为抗肝纤维治疗的新靶点。

    2019年29期 v.59;No.1151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32 ]
  • 少突胶质细胞成熟障碍致新生儿脑白质损伤的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王成举;胡斌;张雨平;

    新生儿脑白质损伤(WMI)是一种复杂和多因素的脑损伤,以少突胶质细胞发育过程中断和(或)死亡致髓鞘减少或髓鞘形成障碍为主要发病机制,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和表观遗传因子。目前研究较多的信号通路包括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血小板生长因子(PDGF)通路、Notch通路、Wnt/β-catenin通路、BMP4通路、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甲状腺激素通路。了解WMI相关信号通路是揭示髓鞘形成和WMI机制的重要前提,有助于为开发新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2019年29期 v.59;No.1151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3 ]
  • 新兴技术在肛瘘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张欢;郑德;

    近年来,肛瘘的治疗由创伤较大的切除性手术逐渐向微创化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材料和新技术。新型生物支架材料如纤维蛋白胶和肛瘘栓,用于封闭内口和填充瘘管,具有微创、愈合迅速、不影响肛门功能和外观等优点;但复发率高,费用昂贵。保留括约肌术式如黏膜瓣推移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其优点是能够完整保留肛门括约肌,术后并发症较少;缺点是操作难度较大。新仪器设备的使用如激光瘘管闭合术、视频辅助下肛瘘治疗技术,其优势是可完全保留括约肌,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但手术的适应证较严格。细胞疗法如脂肪源性干细胞,能够限制炎症进展及分化不同细胞促进组织再生,可完全保留肛门括约肌,创伤小、修复快;但治疗费用昂贵,技术操作难度较大。新兴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肛瘘尤其是复杂性肛瘘的治愈率,减少了后遗症或并发症的发生,改善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时需要综合考虑肛瘘的特点、整体健康状况、经济条件等因素,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019年29期 v.59;No.1151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06 ]
  • 牙周主要致病菌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黄杰;葛颂;

    口腔微生物可能通过炎症作用和化学致癌物质的直接代谢对癌症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是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二者参与了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的发生发展,其可通过降低p53表达、诱导B7-H1表达、激活JAK1/AKT/STAT3信号通路、阻止P2X7嘌呤能受体与ATP结合,从而抑制细胞凋亡,增加患癌风险。致病菌的脂多糖激活宿主免疫系统,免疫细胞表达炎性细胞因子如IL-1β、IL-6、TNF-α等,IL-1β导致牙周局部炎症变化、IL-6刺激免疫抑制因子产生及激活JAK/STAT途径,促进细胞增殖和血管形成;诱导MMP-9表达、DNA损伤及激活致癌信号通路增强细胞的侵袭与转移,促进细胞增殖和血管形成,促进OSCC发生发展;致病菌可产生活性氧、活性氮和挥发性硫化合物等致癌物质,促进癌症发生发展。

    2019年29期 v.59;No.1151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9 ]
  • 血管内皮细胞相关分子在静脉畸形发病及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赵仪云;董思辰;

    静脉畸形(VMs)是头颈部常见的先天性脉管畸形,由血管系统的发育异常所致,主要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基因突变通过激活TIE2/PI3K及其他信号通路,导致血管内皮的功能改变。血管内皮细胞中与VMs发病相关的信号分子有TIE2、PIK3CA、TGF-β/CCN2等。现阶段治疗VMs的方法主要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破坏VMs内皮细胞,这些方法多存在一定不良反应。通过对其相关通路进行研究,可为探索更加安全有效的靶向治疗奠定基础。

    2019年29期 v.59;No.1151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