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静歌;翟亚玲;窦艳娜;刘栋;肖静;赵占正;刘章锁;程根阳;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行肾穿刺确诊的902例IMN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NLR中位数(1. 95)将患者分为NLR高水平组和NLR低水平组各451例,根据LMR中位数(4. 30)将患者分为LMR高水平组和LMR低水平组各451例,分析不同组间临床指标、病理特征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探讨NLR及LMR与肾小球滤过率间的相关性。结果相较于NLR低水平组,NLR高水平组男性患者居多、年龄偏大、血尿素氮及肌酐水平高、肾小管/间质病变重(P均<0. 05);相较于LMR高水平组,LMR低水平组男性患者居多、年龄偏大、血尿素氮及肌酐水平高(P均<0. 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NLR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r=-0. 112,P <0. 01),LMR与肾小球滤过率呈正相关(r=0. 176,P <0. 01)。结论外周血NLR及LMR可作为评估IMN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2020年04期 v.60;No.1162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尹继红;王晓峰;王茹;
目的分析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基因rs4553808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儿童哮喘易感性及血浆IFN-γ、IL-4、IgE的关系。方法选取112例哮喘患儿作为病例组,同期拟行择期手术的169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检测两组血浆中CTLA-4基因rs4553808单核苷酸多态性,ELISA法检测血浆IFN-γ、IL-4、IgE,统计学分析CTLA-4基因rs4553808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哮喘患儿血浆IFN-γ、IL-4、IgE水平及哮喘并发症的关系。结果病例组CTLA-4基因rs4553808 AA基因型比例及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均<0. 05),而GG基因型比例低于对照组(P <0. 05)。CTLA-4基因rs4553808 AA基因型、GA基因型、A等位基因型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易感性增加(P均<0. 05),CTLA-4基因rs4553808 AA基因型患儿血浆IFN-γ、IL-4、IgE水平高于GG型(P均<0. 05)。CTLA-4基因rs4553808 AA基因型与消化道反应有关(P <0. 05),而与纵隔或皮下气肿、呼吸衰竭、心率失常、肾炎等并发症无关(P均> 0. 05)。结论 CTLA-4基因rs4553808 AA基因型及A等位基因可增加哮喘患儿的易感性,CTLA-4基因rs4553808 AA基因型与患儿血浆IFN-γ、IL-4、IgE水平有关。
2020年04期 v.60;No.1162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0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董鸿捌;杨晓庆;陆妹;郭文兴;
目的探讨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骨膜蛋白(Periostin)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8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研究组),并于同期随机选取60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儿(缓解组)和60例体检健康儿童(对照组)为对照。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Periostin及气道重塑标志物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同时采用全自动肺功能检测仪测定各组肺功能。采用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Periostin与肺功能、气道重塑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Periostin对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缓解组血清Periostin、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二者水平高于缓解组(P均<0. 05)。研究组、缓解组血清TGF-β_1水平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血清TGF-β_1水平低于缓解组(P<0. 05)。研究组、缓解组FEV_1、FVC、FEV_1/FVC、PEF水平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四者水平低于缓解组(P均<0. 05)。经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血清Periostin与VEGF呈正相关(r=0. 732,P <0. 05),与TGF-β_1呈负相关(r=-0. 796,P <0. 05),与FEV_1、FVC、FEV_1/FVC、PEF呈负相关(r分别为-0. 683、-0. 751、-0. 792、-0. 708,P均<0. 05)。血清Periostin诊断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的AUC为0. 818 (95%CI:0. 734~0. 901),约登指数为0. 78,最佳截断值368. 29 pg/mL,灵敏度为0. 83,特异度为0. 88,准确性为0. 82。结论血清Periostin异常升高与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儿发病及病情严重性密切相关,早期检测可作为临床辅助诊断患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评估气道重塑和肺功能的重要生化标志物。
2020年04期 v.60;No.1162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0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胡淑阳;徐燕;任舒婷;
目的探讨血清趋化因子样受体1(CMKLR1)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并发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T2DM患者123例,按照是否并发视网膜病变分为单纯T2DM组42例及视网膜病变组81例。另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基线资料,相关实验室指标水平,并予相关性分析。此外,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CMKLR1对T2DM并发视网膜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视网膜病变组糖尿病病程长于单纯T2DM组(P <0. 05)。视网膜病变组和单纯T2DM组血清FPG、HbA1c、LDL-C及CMKLR1水平高于对照组,且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 05);视网膜病变组血清FPG、HbA1c、LDL-C及CMKLR1水平高于单纯T2DM组,而HDL-C水平低于单纯T2DM组(P均<0. 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MKLR1与糖尿病病程、HbA1c、LDL-C呈正相关关系(P均<0. 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及血清CMKLR1水平均是T2DM并发视网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 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MKLR1诊断T2DM并发视网膜病变的AUC为0. 863,95%CI为0. 658~0. 878,最佳截断值为54. 27μg/L,灵敏度为0. 860,特异度为0. 831。结论血清CMKLR1水平与T2DM并发视网膜病变密切相关,检测血清CMKLR1水平对诊断T2DM并发视网膜病变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0年04期 v.60;No.1162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杜爱玲;刘晨辉;宋吉哲;刘晓红;李敬田;季泰令;
目的观察心悦胶囊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成功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医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中成药心悦胶囊,连服6个月。剔除观察组中断治疗的4例和失访2例、对照组失访2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分级、血清NT-proBNP水平及心功能参数(LVEF、LVEDV、LVESV),检测外周血NF-κB、iNOS、NO、TNF-α、IL-10、MDA、SOD,计算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心功能Killip分级、LVEF、LVEDV、LVESV、NT-proBNP、NF-κB p65、iNOS、NO、TNF-α、IL-10、MDA、SO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随访6个月后,两组LVEF、IL-10、SOD高于治疗前(P均<0. 05),LVEDV、LVESV和NT-proBNP、NF-κB p65、iNOS、NO、TNF-α、MDA低于治疗前(P均<0. 05)。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NT-proBNP、LVEDV、LVESV和NF-κB p65、iNOS、NO、TNF-α、MDA低于对照组(P均<0. 05),LVEF、IL-10、SOD高于对照组(P均<0. 05)。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心悦胶囊可抑制PCI后AMI患者的心室重构、保护心功能,降低MACE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其机制可能与心悦胶囊调控NF-κB-iNOS-NO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2020年04期 v.60;No.1162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2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杨丰硕;李黎明;杨青松;胡月鹏;吕秀敏;王桂莲;陈茹;岳宏强;郭美荣;
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FEZF1-AS1、微小RNA (miR)-610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79例膀胱癌组织和4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LncRNA FEZF1-AS1及miR-610表达,分析LncRNA FEZF1-AS1、miR-610表达差异及两者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与正常膀胱黏膜组织相比,膀胱癌组织LncRNA FEZF1-AS1相对表达量较高,而miR-610相对表达量较低(P均<0. 05)。膀胱癌组织中LncRNA FEZF1-AS1、miR-610表达与肿瘤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均<0. 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无关(P均> 0. 05)。膀胱癌组织中LncRNA FEZF1-AS1表达与miR-610呈负相关(r=-0. 611,P=0. 000)。结论膀胱癌组织中LncRNA FEZF1-AS1表达升高,miR-610表达降低;检测两者表达有助于膀胱癌患者病情判断。
2020年04期 v.60;No.1162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1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郑明霞;赵文理;
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甲氨蝶呤(MTX)化疗后不良反应和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拟行大剂量MTX化疗的ALL患儿112例,治疗前抽取患儿空腹外周静脉血,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对患儿MTHFR基因的C~(677)T和A~(1298)C基因型进行检测,统计学分析各基因型患儿与治疗后不良反应及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112例ALL患儿中,MTHFR基因C~(677)T位点中CT型占44. 6%,MTHFR基因A~(1298)C位点中AA型占53. 5%。MTHFR C~(677)T各基因型患儿在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皮肤黏膜损伤及肝肾功能损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MTHFR A~(1298)C各基因型患儿在胃肠道反应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而在骨髓抑制、皮肤黏膜损伤及肝肾功能损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MTHFR C~(677)T基因型中TT型患儿复发率高于CC、CT型患儿(P均> 0. 05),TT型ALL患儿无事件生存期(EFI)较CC型、CT型患儿长(P均<0.05)。MTHFR A~(1298)C基因型中CC、AA、AC基因型患儿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173,P=0. 917)。CC、AA、AC基因型患儿EF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 03,P=0. 052)。结论 MTHFR基因多态性与ALL患儿MTX化疗后不良反应及临床预后有关。
2020年04期 v.60;No.1162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李晶晶;王小云;武政喜;张宁;程玉娥;汤纳;李睿;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微小RNA(miRNA)-200a-3p及GTP酶激活蛋白SH3功能区结合蛋白2(G3BP2)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qRT-PCR法检测97例份胃癌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距离癌组织5cm)中miR-200a-3p及G3BP2表达,分析miR-200a-3p、G3BP2表达差异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miR-200a-3p表达降低,而G3BP2表达升高(P均<0. 05)。胃癌组织中miR-200a-3p表达与G3BP2呈显著负相关(r=-0. 610,P=0. 008)。胃癌组织中miR-200a-3p、G3BP2表达与肿瘤TNM分期、肿瘤分化有关(P均<0. 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位置、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均>0. 05)。miR-200a-3p低表达者3年总体生存率(OS)低于miR-200a-3p高表达者(P <0. 05); G3BP2高表达者3年OS低于G3BP2低表达者(P <0. 05)。结论胃癌组织中miR-200a-3p表达降低,而G3BP2表达升高;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患者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
2020年04期 v.60;No.1162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2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梁卫东;曾小飞;吴鹏;周家田;颜神超;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ESCC)患者血浆miR-424、miR-92a及miR-130b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qRT-PCR法检测43例食管鳞癌患者及43例同期体检健康者血浆miR-424、miR-92a、miR-130b,分析血浆miR-424、miR-92a、miR-130b水平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血浆miR-424、miR-92a及miR-130b用于食管鳞癌诊断的特异度及灵敏度,评价其在食管鳞癌中的诊断价值。结果食管鳞癌患者血浆miR-424、miR-92a及miR-130b水平均明显高于体检健康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血浆miR-92a、miR-130b表达均与食管鳞癌患者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此外,低分化患者血浆miR-130b表达较高分化者明显上调。血浆miR-424、miR-92a及miR-130b单独用于食管鳞癌诊断的特异度分别为72. 09%、51. 84%、90. 7%,灵敏度分别为62. 79%、88. 37%、81. 4%,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 703、0. 720、0. 862。结论食管鳞癌患者血浆miR-424、miR-92a及miR-130b水平升高,检测患者血浆miR-92a及miR-130b水平有助于食管鳞癌的诊断及病情评估。
2020年04期 v.60;No.1162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7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陈波;刘文雄;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发的糖尿病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SPF级Sprague Dawley大鼠,腹腔注射STZ,72 h后进行血糖测定,筛选符合标准的糖尿病大鼠。将30只大鼠等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糖尿病组(DM组)、糖尿病协同丹参川芎嗪治疗组(DM+SML组)。对DM+SML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丹参川芎嗪干预(浓度为2 mL/kg),连续治疗8周,分别于丹参川芎嗪注射的第0、2、4、6和8周对全部大鼠进行机械痛阈值、热痛阈值和神经传导速率检测,并对大鼠脊髓p38MAPK和IL-1β的基因表达进行定量。结果丹参川芎嗪治疗的2、4、6、8周,DM+SML组大鼠的足底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高于DM组(P均<0. 05),且DM+SML组大鼠的运动神经传导速率高于DM组(P均<0. 05)。同时,DM+SML组大鼠的脊髓p38MAPK和IL-1β基因表达低于DM组(P均<0. 05)。结论丹参川芎嗪可有效改善糖尿病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2020年04期 v.60;No.1162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任世祥;赵潇雄;陈彤;周磊;马德思;温亮;王志为;林源;张博;
目的探究硒纳米颗粒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的治疗效果及抗炎作用机制。方法选取30只大鼠,10只不作任何干预,正常饲养,作为对照组;另外20只SD健康雄性大鼠构建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将构建模型成功的19只大鼠分为类风湿关节炎组10只和硒纳米颗粒组9只。对硒纳米颗粒组大鼠用硒纳米颗粒溶液灌胃处理,类风湿关节炎组大鼠用生理盐水灌胃处理。对三组大鼠进行足体积测量,计算类风湿关节炎组和硒纳米颗粒组关节炎指数。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三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三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环氧化酶-2(COX-2)相对表达量。结果在建模后的第5、10、15、20天,类风湿关节炎组、硒纳米颗粒组大鼠足体积均高于对照组(P均<0. 05);硒纳米颗粒组足体积均低于类风湿关节炎组(P均<0. 05)。在建模后的第5、10、15、20天,硒纳米颗粒组大鼠关节炎指数低于类风湿关节炎组(P均<0. 05)。在建模后的第5、10、15、20天,类风湿关节炎组、硒纳米颗粒组大鼠IL-6、TNF-α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均<0. 05)。在建模后的第5、10、15、20天,类风湿关节炎组、硒纳米颗粒组GSH-Px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均<0. 05),硒纳米颗粒组GSH-Px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类风湿关节炎组(P均<0. 05);在建模后的第5、10、15、20天,类风湿关节炎组、硒纳米颗粒组COX-2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均<0. 05),硒纳米颗粒组COX-2相对表达量均低于类风湿关节炎组(P均<0. 05)。结论硒纳米颗粒能有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的病情严重程度,其机制可能通过调控血清GSH-Px、COX-2表达起到抗炎作用。
2020年04期 v.60;No.1162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霞;任玉嫄;姜忠彩;周新刚;
目的探讨胶质瘤组织和胶质瘤干细胞(CSCs) miR-520f-3p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qRT-PCR法检测miR-520f-3p在40例份胶质瘤组织和20例份脑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胶质瘤组织中miR-520f-3p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磁珠分选胶质瘤细胞系U87中的CSCs。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OCT4、Nanog、SOX2干性标志蛋白在CSCs中的表达; miR-520f-3p在CSCs中的表达;经脂质体分别转染对照NC和miR-520f-3p inhibitor,并分为NC组和miR-520f-3p inhibitor组,MTS法检测各组CSCs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CSCs转移能力。采用Targetscan 7. 1预测软件预测miR-520f-3p的靶基因。qRT-PCR法检测miR-520f-3p对CSCs中癌症亮氨酸拉链下调因子1(LDOC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qRT-PCR结果显示,miR-520f-3p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脑组织,其高表达与肿瘤直径及WHO分级有关(P均<0. 05)。OCT4、Nanog、SOX2干细胞标志物在CSCs中表达显著上调; miR-520f-3p在CSCs中的表达高于胶质瘤细胞U87 (P <0. 05);转染miR-520f-3p inhibitor后,CSCs细胞增殖和转移能力均下降(P均<0. 05)。Target Scan7. 1预测软件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证实LDOC1为miR-520f-3p的靶基因,miR-520f-3p inhibitor组LDOC1 mRNA表达增加(P <0. 05)。结论 miR-520f-3p在胶质瘤组织和CSCs中均呈高表达,且高表达与肿瘤直径及WHO分级有关; miR-520f-3p可能通过负调控LDOC1增加CSCs的干性。
2020年04期 v.60;No.1162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孙祥生;王雪松;吴冰冰;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与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蛋白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88例份肾细胞癌及其癌旁组织(距肿瘤边缘大于5 cm)中HMGB1和RAGE表达,并分析两者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随访5年,采用Kaplan-Meier检验分析HMGB1、RAGE表达与患者预后间的关系。结果肾细胞癌组织中HMGB1与RAGE的阳性检出率高于癌旁组织(P均<0. 05)。肾细胞癌组织中HMGB1、RAGE蛋白表达与肿瘤临床TNM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 05),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P均> 0. 05)。相关分析示,肾细胞癌患者HMGB1和RAGE表达呈正相关(r=0. 673,P <0. 05)。Kaplan-Meier检验分析示,HMGB1与RAGE检出结果阴性的患者5年生存率高于结果阳性者(P <0. 05)。结论肾细胞癌组织中HMGB1与RAGE呈高表达,检测二者表达有助于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
2020年04期 v.60;No.1162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吴文珍;陈婷;黄雪元;陈晓勤;赵嫁萤;李莎罗;
目的探讨CHA2DS2-VASc评分评估急性脑梗死(ACI)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79例ACI合并AF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民族、吸烟、酗酒、心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周围血管疾病、既往卒中/TIA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TOAST分型、用药情况、住院时间。记录患者发病后3个月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并依据入院时CHA2DS2-VASc评分分为1~3分(低危组)、4~7分(高危组)两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统计不同CHA2DS2-VASc评分分层患者预后情况,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HA2DS2-VASc评分对ACI合并AF患者预后不良、死亡的预测价值,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影响ACI合并AF患者CHA2DS2-VASc评分的危险因素。结果 79例ACI合并AF患者中,低危组40例、高危组39例,两组年龄、住院时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 05)。不同CHA2DS2-VASc评分分层患者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随着CHA2DS2-VASc评分的增加,预后不良比例上升。以CHA2DS2-VASc评分>3分为截断值,其预测ACI合并AF患者预后不良的AUC值为0. 715,灵敏度75. 00%、特异度82. 98%、准确率79. 75%、阳性预测值75. 00%、阴性预测值82. 97%、Kappa=0. 579;预测ACI合并AF患者死亡的AUC值为0. 573,灵敏度62. 50%、特异度95. 77%、准确率92. 40%、阳性预测值62. 50%、阴性预测值95. 77%、Kappa=0. 582;预后与CHA2DS2-VASc评分存在相关性,且任意自变量的VIF均<4。结论 CHA2DS2-VASc评分对ACI合并AF患者预后有较高预测价值。
2020年04期 v.60;No.1162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谢勇;涂经楷;肖明盛;冯虎翼;李元君;
目的探讨经肛门直肠下段纵行缝合悬吊术结合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重度环状脱垂痔伴慢性便秘的手术疗效。方法选取80例Ⅲ、Ⅳ度环状脱垂痔伴直肠黏膜内脱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PPH,观察组采用经肛门直肠下段纵行缝合悬吊术+PPH,比较两组术后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术中出血量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观察组术后3个月脱垂痔治疗有效率、术后2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均<0. 05);观察组便秘症状明显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 <0. 05),尤其伴有明显便秘症状时改善效果更好(P <0. 05);术后3个月直肠黏膜内脱垂、直肠黏膜内套叠改善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均<0. 05)。两组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经肛门直肠下段纵行缝合悬吊术结合PPH治疗重度环状脱垂痔伴直肠黏膜内脱垂痔所致出口梗阻型便秘较单纯PPH效果好,环状脱垂痔的治疗有效率高,复发率低,短期便秘症状改善明显。
2020年04期 v.60;No.1162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刘立斌;张雷;吴妍;李影;王培蕊;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补体C1q、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水平与病情的关系,并分析其对AI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98例AIS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的100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补体C1q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VILIP-1水平。比较研究组不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不同脑梗死面积患者的血清补体C1q、VILIP-1水平,分析血清补体C1q、VILIP-1水平与NIHSS评分和脑梗死面积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补体C1q、VILIP-1对AIS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血清补体C1q、VILIP-1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 05)。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加重及脑梗死面积的增加,AIS患者血清补体C1q、VILIP-1水平逐渐升高(P均<0. 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补体C1q、VILIP-1水平与NIHSS评分和脑梗死面积均呈正相关(P均<0. 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补体C1q诊断AIS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 674,VILIP-1诊断AIS的AUC为0. 714。结论AIS患者血清补体C1q、VILIP-1水平升高,其水平与NIHSS评分和脑梗死面积均呈正相关,血清补体C1q、VILIP-1水平可作为AIS患者诊断及病情评估的辅助指标。
2020年04期 v.60;No.1162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廉铮;吕峰峰;王佳旺;王云飞;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联合SYNTAXⅡ积分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339例行PCI治疗的STEMI患者,根据术后1年内是否发生MACE将患者分为MACE组81例和非MACE组258例。观察两组基线资料、RDW、SYNTAXⅡ积分差异,分析RDW、SYNTAXⅡ积分与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关系及对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 STEMI患者PCI术后MACE发生率为23. 89%(81/339),MACE组患者RDW、SYNTAXⅡ积分高于非MACE组(P <0. 05)。Cox风险回归分析显示,RDW(RR=2. 252,P=0. 005)、SYNTAXⅡ积分(RR=2. 524,P=0. 000)与STEMI患者PCI术后MACE的发生独立相关。RDW、SYNTAXⅡ积分预测PCI术后MACE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 710、0. 729,RDW联合SYNTAXⅡ积分预测MACE的AUC为0. 884,高于单独RDW、SYNTAXⅡ积分指标(P均<0. 05)。结论 RDW、SYNTAXⅡ积分是STEMI患者PCI术后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RDW联合SYNTAXⅡ积分可提高对MACE的预测效能。
2020年04期 v.60;No.1162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敏;方月兰;胡军武;
目的探讨宫瘤消胶囊辅助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卵巢及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切除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切除术联合宫瘤消胶囊治疗。3个月后对比两组手术前后卵巢功能、性功能变化;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促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生成激素(FSH)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均<0. 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 05);术后3个月两组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AMH)水平均较术前下降(P均<0. 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 05)。术后3个月两组性欲、性唤起、性高潮、性心理、性行为中异常症状比例、配偶射精时间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均<0. 05),且观察组上述性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 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内并发感染2例、泌尿系损伤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 5%,对照组分别为3、2例,12. 5%,两组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宫瘤消胶囊配合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效果较好,可改善卵巢功能和性激素水平,且不升高并发症发生率。
2020年04期 v.60;No.1162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左休琴;谭春莲;李晓明;
目的探讨不同细胞来源淋巴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差异及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合并HBV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初诊296例B-NHL、96例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T-NHL)、55例霍奇金淋巴瘤(HL)患者HBV感染相关资料,计算HBV在B-NHL、T-NHL、HL中的感染率,分析HBV感染在全国一般人群、B-NHL、T-NHL、HL之间的差异。同时,进一步分析HBV感染与B-NHL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B-NHL患者HBsAg阳性率(26. 4%)高于全国一般人群(7. 2%)及T-NHL(11. 5%)、HL(10. 9%)患者,其HBsAb、HBeAb、HBcAb阳性率亦高于T-NHL和HL患者(P均<0. 05)。B-NHL患者不同年龄、不同Ann Arbor分期、不同IPI评分、有无全身症状、LDH升高或正常之间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 B-NHL患者不同Ann Arbor分期、不同IPI评分患者HBV既往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 B-NHL患者不同Ann Arbor分期、不同IPI评分、有无全身症状、LDH升高或正常、白蛋白升高或正常之间HBV D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结论 B-NHL患者HBsAg、HBsAb、HBeAb、HBcAb阳性率较T-NHL和HL患者增高;合并HBV感染的B-NHL患者Ann Arbor分期晚、IPI评分高、预后差。
2020年04期 v.60;No.1162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玉琴;密继清;张霞;
目的通过分析Graves病放射性碘131(~(131)Ⅰ)治疗后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131)Ⅰ治疗后发生甲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甲减患者901例,其中Graves病~(131)Ⅰ治疗后发生甲减的患者235例(~(131)Ⅰ疗后甲减组),甲状腺自身免疫损伤导致甲减的患者666例(自身免疫性甲减组)。比较分析两组的性别、年龄、甲状腺自身抗体(TGAb、TMAb)水平、替代治疗药量。以同期Graves病~(131)Ⅰ治疗后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患者290例(~(131)Ⅰ治愈组)为对照,比较分析~(131)Ⅰ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自身免疫性甲减组女性患者占比(96. 7%)高于~(131)Ⅰ疗后甲减组(78.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163),但均高于~(131)Ⅰ治愈组(P=0. 000)。~(131)Ⅰ疗后甲减组自身抗体(TGAb、TMAb)水平低于自身免疫性甲减组及~(131)Ⅰ治愈组(P均<0. 01)。两组甲减的L-T4替代治疗维持药量无统计学差异(P=0. 551)。~(131)Ⅰ疗后甲减组6/24 h摄碘率比低于~(131)Ⅰ治愈组(P=0. 000),生物半衰期长于~(131)Ⅰ治愈组(P=0. 006),而~(131)Ⅰ治疗量低于~(131)Ⅰ治愈组(P=0. 017)。结论甲状腺自身抗体(TGAb、TMAb)水平升高是自身免疫性甲减的主要因素,不是Graves病~(131)Ⅰ治疗后发生甲减的主要因素;~(131)Ⅰ治疗后甲减的L-T4替代治疗维持药量与自身免疫性甲减相同;年龄、6/24 h摄碘率比、生物半衰期是~(131)Ⅰ治疗后甲减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与~(131)Ⅰ治疗剂量无关。
2020年04期 v.60;No.1162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宁方;何文艳;赵崇山;尤月明;周志伟;王毅军;
目的探讨微泡(MPs)浓度联合脾脏硬度(SSM))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用BCA法检测43例初诊AML患者(AML组)及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MPs,用Fibro Scan 502行SSM检测,并分析MPs与AML患者临床特征间的关系及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结果 AML组MPs高于对照组(P<0. 05);随年龄升高、SSM增加、染色体核型分级升高、达CR1所需疗程增加,MPs浓度逐渐升高; FLT3-ITD~+、CD56~+者MPs浓度高于阴性者(P均<0. 05);随MPs升高、SSM升高、染色体核型分级升高,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及达CR1所需疗程增加,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EFS)逐渐缩短; FLT3-ITD~+者中位EFS短于FLT3-ITD-者(P <0. 05); CD7~+、CD123~+、CD56~+者中位EFS显著缩短;随MPs、SSM、染色体核型分级、年龄、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升高、达CR1所需化疗疗程增加,中位总生存时间(OS)显著缩短; FLT3-ITD~+、CD56~+者中位OS显著缩短。MPs <7. 8 g/L且FLT3-ITD-、MPs <7. 8 g/L且FLT3-ITD~+、MPs≥7. 8 g/L且FLT3-ITD-、MPs≥7. 8 g/L且FLT3-ITD~+者中位EFS、中位OS均逐渐缩短。MPs <7. 8 g/L且SSM <35 Kpa、MPs <7. 8 g/L且SSM≥35 Kpa、MPs≥7. 8 g/L且SSM <35 Kpa、MPs≥7. 8 g/L且SSM≥35 Kpa者中位EFS、OS逐渐缩短,P均<0. 05。MPs、染色体核型、FLT3-ITD突变是影响AML患者EFS的独立预后因素(相对危险度为5. 857、2. 039、2. 794)。MPs、FLT3-ITD突变是影响AML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相对危险度10. 460、11. 806)。结论高MPs与高SSM、高龄、差染色体核型、达CR1所需疗程增加、FLT3-ITD突变、CD56表达等预后不良因素有关,MPs是影响EFS、OS的独立预后因素,联合SSM检测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
2020年04期 v.60;No.1162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佩洁;马虎;
随着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治疗方案的发展,患者生存期得到明显提高,但这使得脑转移的发生更为常见。脑转移严重影响肺癌患者预后。肺癌脑转移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式,对于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肺癌患者,以其作为靶点的酪氨酸酶抑制剂,因其优异的疗效,已成为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为寻找对脑转移疗效更佳的治疗方式,其与放疗、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免疫治疗等的联合应用引起广泛关注。由于亚洲人群中更易发现EGFR突变,故靶向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策略中占重要地位。
2020年04期 v.60;No.1162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袁银鹏;王新军;王宇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高度多向分化功能,因其易培养、来源广以及使用过程中抗原性低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再生组织工程研究领域。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发现BMSCs除了具有高度多向分化潜能外,还具有分泌相关细胞因子调节骨代谢平衡、调节骨再生的功能。股骨头坏死(ONFH)是各种病因导致股骨头骨缺血,进而导致局部骨代谢平衡紊乱,最终促发ONFH形成,并随着病情进展而塌陷的临床常见疾病。目前,ONFH尚无特异性的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治疗措施依据ONFH的临床分期及患者情况而定。对于Ⅲ期和Ⅳ期,股骨头塌陷严重、髋关节毁损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主要治疗方法是髓芯减压术、自体髂骨打压植骨、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于Ⅰ期和Ⅱ期的早期ONFH,股骨头轮廓良好、未塌陷或尚未发现明显塌陷者,主要以高压氧、体外冲击波、脉冲电磁场、限制负重、口服药物、针灸等方法治疗,但其治疗效果有限。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在ONFH区域移植BMSCs已成为ONFH治疗研究的热点。
2020年04期 v.60;No.1162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穆卡达斯·艾尔肯;徐迎胜;
骨质疏松与抑郁症是好发于老年人群的两大慢性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由骨质疏松和抑郁症所造成的健康问题,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压力,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造成巨大的公共卫生负担。抑郁症与骨质疏松存在潜在的相互作用,其机制包括应激素、细胞因子、用药、共病因素等方面。
2020年04期 v.60;No.1162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下载次数:6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周靓;唐轶珣;祝益民;
代谢组学是心脏骤停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通过代谢组学技术描绘特定器官的代谢指纹,筛选心脏骤停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探索心脏骤停后的病因诊断、机制和预后提供了新的途径。代谢组学技术的进步亦为发现与心脏骤停后重要器官损伤相关的新标志物提供了可能。代谢组学技术在心脏骤停患者上的应用将成为精准医学实现的重要手段。窒息性和心律失常性心脏骤停代谢指纹显著不同,琥珀酸可能成为心脏骤停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并有助于确定其病因。心脏骤停后脑、心脏、肾脏组织中能量代谢、葡萄糖、氨基酸、脂质代谢物发生紊乱。
2020年04期 v.60;No.1162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汪盛平;曹文斋;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通过免疫、代谢、神经系统途径促进心房颤动的发生,通过心房结构重构、心脏自主神经重构及心房电重构等多种途径加重心房颤动。干预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有望成为心房颤动治疗的新靶点。
2020年04期 v.60;No.1162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崔清彦;颉迎新;王文欣;陈森;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紊乱性疾病,以血小板计数减低、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ITP发病机制较复杂,涉及体液免疫紊乱、细胞免疫异常、血小板自身抗体增加、巨核细胞功能异常、细菌病毒感染、氧化抗氧化状态失衡、遗传易感性、妊娠反应、药物不良影响等多个方面。
2020年04期 v.60;No.1162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下载次数:9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张颖;庹必光;
溶质载体家族22(SLC22A)是一组膜转运蛋白,含有至少31个已知的成员,其底物具有广谱性,可参与肝脏毒素、药物和内源性代谢产物跨细胞膜的转运,在介导肝脏摄取多种临床药物中起关键作用,并且在各类肝脏疾病中表达异常。SLC22A的遗传及非遗传变异促进肝脏疾病进展,影响肝脏药物代谢和靶组织摄取,当转运体功能发生改变时对突变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和毒性亦有影响;除此之外,部分SLC22A可作为肝癌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的生物标志物。
2020年04期 v.60;No.1162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莉琼;刘晓晓;王苗;张燕菊;苏丹丹;王钦鹏;王国娟;梁成;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控制神经递质信号、离子通道、突触结构、神经元死亡、胶质增生和炎症基因表达的大规模改变。对癫痫患者基因网络的研究有助于识别新的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微小RNA(miRNA)是一类通过降低信使RNA的稳定性和转译来控制多种蛋白表达的非编码小RNA,可能是癫痫的关键调控机制和治疗靶点,并且细胞外miRNA可能是潜在的理想生物标志物。
2020年04期 v.60;No.1162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