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基于SEIR模型对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展趋势预测

    蔡洁;贾浩源;王珂;

    目的预测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趋势及不同管控开始时间、管控强度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日~2月18日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数据,利用Matlab构建SEIR模型,模拟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趋势,利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模拟的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与实际疫情的相关性,加入不同管控时效(即自1月23日武汉封城后第10天,第15天和第20天开始管控)和不同管控强度(即易感者分别接触10、7、3例)等参数分析防控策略对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发展的影响。结果 SEIR模型模拟的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拐点出现在武汉封城后第35天,即2月底,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在4月底基本得到控制。SEIR模型模拟的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发展情况与实际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系数为0. 96(P <0. 05)。与1月23日武汉封城后第15、20天开始管控相比,第10天开始管控的新冠肺炎疫情感染者峰值分别减少160. 95%和98. 67%。易感者接触3例比易感者分别接触10、7例的新冠肺炎疫情感染者峰值分别下降49. 21%和34. 84%。结论现有管控措施影响下,基于SEIR模型预测的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拐点出现在武汉封城后第35天,与实际已经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符合,新冠肺炎疫情基本在4月底可得到控制。越早开始管控并且管控强度越大,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干预越有效,宜尽早切断传播途径。

    2020年06期 v.60;No.1164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下载次数:59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黄芪抗肿瘤相关靶基因筛选、生物学功能分析及关键基因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预后的关系

    张艺;陈丹;

    目的筛选中药黄芪抗肿瘤相关靶基因,分析黄芪抗肿瘤相关靶基因生物学功能,探讨黄芪抗肿瘤相关靶基因中的关键基因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在中医大百科全书数据库(ETCM)中对中药黄芪进行检索,筛选黄芪抗肿瘤相关靶基因。采用基因本体论(GO)分析黄芪抗肿瘤相关靶基因生物学功能,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黄芪抗肿瘤相关靶基因信号通路。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上述基因编码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分析网络中蛋白相互作用关系,并采用Cytoscape软件筛选网络中的关键基因,对关键基因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预后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黄芪抗肿瘤相关靶基因有TVAII、TOP2A、SHMT1、POLR2A、POLR2D等,其生物学功能主要富集于谷氨酰胺代谢、嘌呤化合物合成、己糖转运等;相关基因细胞成分主要富集于氧谷氨酸脱氢酶复合物、过氧化物酶体和线粒体膜等;分子功能主要富集于氧化还原酶活性、羧基裂解酶活性和糖代谢等。KEGG信号通路主要富集于维甲酸信号通路、TP53调节代谢基因信号通路及叶酸代谢信号通路等。黄芪抗肿瘤关键基因为POLR2A、POLR2D、POLR2G。POLR2D基因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HR=1. 20,P=0. 04)及乳腺癌(HR=1. 40,P=0. 04)存在正相关性。结论黄芪抗肿瘤相关靶基因有TVAII、TOP2A、SHMT1、POLR2A、POLR2D等,其生物学功能主要与谷氨酰胺代谢等有关、细胞成分主要富集于氧谷氨酸脱氢酶复合物等、分子功能主要参与氧化还原酶活性等。KEGG信号通路主要富集于维甲酸信号通路等。黄芪抗肿瘤关键基因POLR2D高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患者生存期短。

    2020年06期 v.60;No.1164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7K]
    [下载次数: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BAP1敲低的人骨肉瘤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生物学功能及其编码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童也;张小晴;许斌;刘晓伟;

    目的筛选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BAP1)敲低的人骨肉瘤细胞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其生物学功能,并进行其编码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方法从GEO数据库中获取BAP1敲低的骨肉瘤细胞芯片数据集,以变化倍数|log2(fold change)|> 1且校正后的P <0. 05作为筛选条件筛选BAP1敲低的骨肉瘤细胞样本与未经处理的骨肉瘤细胞样本间的差异表达基因,然后对筛选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及代谢通路分析(KEGG通路数据库)。用STRING数据库与Cytoscape软件构建差异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寻找网络中的BAP1敲低的骨肉瘤细胞与未经处理的骨肉瘤细胞核心差异基因。结果与骨肉瘤细胞比较,BAP1敲低的骨肉瘤细胞中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461个,其中上调64个、下调397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的生物学过程有DNA复制、核分裂和细胞器裂变,主要富集的信号通路有细胞周期和DNA复制相关通路。BAP1敲低的骨肉瘤细胞差异表达基因蛋白互作网络中度值前10位的核心基因有CDK1、CDC6、TOP2A、CDC45、MCM2、NCAPG、EXO1、NDC80、RFC4、DTL。结论与骨肉瘤细胞比较,BAP1敲低的骨肉瘤细胞差异表达基因461个,其中上调64个、下调397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DNA复制、核分裂和细胞器裂变等生物学过程,影响细胞周期和DNA复制等相关代谢通路。BAP1敲低的骨肉瘤细胞中的核心差异基因为CDK1。

    2020年06期 v.60;No.1164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5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高原肺水肿大鼠肺组织差异表达microRNA的筛选、生物学功能分析及验证

    刘三立;蔡未;刘子泉;侯世科;樊毫军;丁辉;

    目的筛选高原肺水肿大鼠肺组织差异表达microRNA(miRNA),并分析其生物学功能。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氧24、48、72 h组,每组6只。低氧组建立大鼠高原肺水肿模型。各组处死后提取大鼠肺组织。利用miRNA 4. 0-Rat芯片筛选出低氧组与对照组大鼠肺组织差异表达miRNA,采用miRanda和Target Scan两个数据库对筛选出的差异表达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并对其进行基因本体功能分析和信号通路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四组高原肺水肿大鼠肺组织中筛选出来相对表达强度上调、下调最为明显基因。结果以差异表达倍数(FC值)>2. 0为准,高原肺水肿大鼠肺组织差异表达miRNA 14种,上调的5种,下调的9种,其中持续上调的有rno-miR-344g、rno-miR-541-5p,下调的有rno-miR-3556b、rno-miR-101a-5p、rno-miR-361-3p。14种差异miRNA之间存在多个相互关联的靶基因如Med22、Plekhh2、Parg、Rora、Lrch1、Slcla2等。在生物学过程方面,差异表达miRNA主要参与核酸的调控、蛋白泛素化、信号通路、血管生理功能以及生物进程等;在细胞成分方面,差异表达miRNA主要影响细胞内组成如核浆、胞质、细胞器、细胞膜和细胞功能如神经元投射等;在基因分子功能方面,差异表达miRNA主要涉及生物分子有关的结合如蛋白结合等。涉及的信号通路主要有PI3K-Akt信号通路、癌症通路、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等。与对照组相比,在各低氧组rno-miR-541-5p相对表达量升高,rno-miR-101a-5p相对表达量下降(P均<0. 05)。结论在高原肺水肿大鼠的肺组织中差异表达miRNA有14种,它们之间存在许多交互作用靶基因。这些差异表达miRNA参与多种生物学功能和信号通路调控,如血管新生、血管发育、细胞黏附连接、转录因子结合、PI3K-Akt信号通路等,可能参与高原肺水肿的发病机制。

    2020年06期 v.60;No.1164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血清CA19-9、CA50、PLT、PLR联合检测对胰腺导管腺癌的诊断效能

    邹德泓;侯爵;常蕤;杨琴;唐世孝;

    目的探讨血清CA19-9、CA50、PLT、PLR联合检测对胰腺导管腺癌(PC)的诊断效能。方法选择108例PC患者(PC组)、82例胰腺炎性肿块患者(肿块组)、76例胰腺假性囊肿患者(囊肿组)及98例体检健康人群(对照组),检测四组血清CA19-9、CA50及PLT、淋巴细胞计数,并计算PLT和淋巴细胞比值(PLR)。比较各组上述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指标对PC的诊断效能。结果 PC组血清CA19-9、CA50水平以及PLT、PLR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肿块组、囊肿组(P均<0. 01)。低分化PC患者血清CA19-9、CA50水平高于中分化患者(P均<0. 05),但PLT、PLR在PC各种分化类型中比较,P均> 0. 05。血清CA19-9、血清CA50、PLT、PLR、CA19-9联合CA50以及四项指标联合应用诊断PC的ROC下面积,以对照组作对照,分别为0. 928、0. 932、0. 719、0. 847、0. 934、0. 973,以胰腺良性肿块作对照,分别为0. 871、0. 862、0. 695、0. 727、0. 871、0. 88,四项指标联合应用诊断PC的ROC下面积大于血清CA19-9联合CA50及各项指标独立检测(P均<0. 05)。结论血清CA19-9、CA50及PLT、PLR四项指标联应用诊断PC优于单一指标,在健康人群筛查和胰腺肿块检查中对PC均有较高诊断效能。

    2020年06期 v.60;No.1164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6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剖宫产瘢痕妊娠超声量化评分系统临床应用的回顾性验证

    谭廷廷;孙秋蕾;罗莉;陈竺;熊希;项锦红;颜苹;高春燕;陈正琼;

    目的回顾性验证超声量化评分系统对行子宫动脉栓塞化疗(UACE)联合清宫术治疗的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病情、预后的预测效能。方法收集剖宫产瘢痕妊娠并接受UACE联合清宫术治疗患者372例,依据超声量化评分系统评分高低将治疗前的剖宫产疤痕妊娠患者分为低危组208例(超声量化评分0~4分)、中危组138例(超声量化评分5~7分)、高危组26例(超声量化评分8~10分)。比较各组临床、超声特点及预后,采用Kappa检验评估中危组与高危组实际治疗方式和预测治疗方式的一致性。结果与中、低危组比较,高危组患者术中出血多、术后更易需要二次治疗、术后包块形成大、包块消失用时较长、术后妊娠概率小(P均<0. 05);中危组与低危组上述指标比较,P均<0. 05。超声量化评分系统对中危组患者治疗方式预测准确率为98. 5%,对高危组患者治疗方式预测准确率为42. 3%。结论超声量化评分系统评分高低能反映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的病情,并能预测预后,对评分为5~7分的剖宫产瘢痕妊娠治疗方式的预测效能相对较好。

    2020年06期 v.60;No.1164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6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4、PPARγ表达变化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

    王慧;皇甫建;肖瑞;乌仁斯琴;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水平及过氧化物酶增殖受体γ(PPARγ)水平的变化,并探讨二者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T2DM患者32例(研究组),均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体检健康者34例(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3、7个月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FABP4及PPARγ,并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方法进行各指标间的相关分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胰岛素抵抗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治疗前FABP4、PPARγ、HOMA-IR分别为(22. 92±7. 53) ng/mL、(832. 01±168. 71) pg/mL、3. 46±1. 00,对照组分别为(13. 68±3. 37) ng/mL、(1347. 4±204. 84) pg/mL、1. 82±0. 25。两组各指标比较,P均<0. 05。治疗后1、2、3、7个月,研究组FABP4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 01),PPARγ较治疗前升高(P均<0. 01)。T2DM患者用药前后血清FABP4及血清PPARγ均呈负相关(r=-0. 739、-0. 606,P均<0. 01)。血清FABP4及PPARγ均为HOMA-IR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 05)。结论 T2DM患者血清FABP4水平升高、PPARγ水平降低,病情好转时,血清FABP4水平降低、PPARγ水平升高;血清FABP4可能通过与PPARγ相关的负反馈回路引起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2020年06期 v.60;No.1164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2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3例极早发炎症性肠病患儿及其父母IL-10RA基因序列分析

    张伯玮;李扬;任静;王鑫;

    目的分析3例极早发炎症性肠病患儿及其父母IL-10RA基因序列,探讨早发炎症性肠病患儿家系遗传学特点。方法采用桑格尔测序方法对3例极早发炎症性肠病患儿及其父母进行IL-10RA基因序列分析,利用NCBI蛋白数据库和Bioedit软件进行人类和不同物种IL-10RA蛋白同源性比较,并运用Polyphen-2及MutaitonTaster软件进行检出突变的致病性预测。结合既往文献及本研究中的患儿基因突变位点制作我国IL-10RA基因突变谱。结果 3个家庭IL-10RA基因分析发现,c. 299T> G(p. V100G)、c. 301C> T(p. R101W)及c. 326C> A(p.S109Y)突变,患儿父母均为上述3种突变基因的携带者。IL-10RA基因突变谱显示,共有23个突变在我国患者中检出,其中,p. R101W为最热点突变(119/256等位基因),p. T179T为次热点突变(67/256等位基因);另外,p.V100G、p. R117H、p. R165X在中国人群中也较为常见(分别占16/256、11/256及11/256等位基因)。结论 3例极早发炎症性肠病患儿IL-10RA基因中突变位点为p. V100G、p. R101W及p. S109Y,患儿父母均为上述突变基因携带者。p. R101W为IL-10RA基因最热点突变。

    2020年06期 v.60;No.1164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作者·编者·读者

  • 《山东医药》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正>每篇论文须标引参考文献10~20条。正文中引用的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以引用文献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文后参考文献按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标注,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后。内部刊物、未发表资料、个人通信等请勿作为文献引用,确需引用时,可将其在正文相应处注明。引用文献(包括文字和表达的原意)务请作者与原文核对无误。日文汉字请

    2020年06期 v.60;No.1164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医药学名词常见错误及正确写法

    <正>药品名称:错误(正确)二磷酸腺苷(腺苷二磷酸),消炎痛(吲哚美辛),阿斯匹林(阿司匹林),维甲酸(维A酸),双磷酸盐(双膦酸盐),甲氨喋呤(甲氨蝶呤),博莱霉素(博来霉素),开浦兰(左乙拉西坦),雷公多苷(雷公藤多苷),非那根(异丙嗪),四乙铵(四乙胺),洗必泰(氯已定),美息律(美西律),大环内脂类(大环内酯类),川穹(川芎),酒精(乙醇),头胞哌酮(头孢哌酮)。

    2020年06期 v.60;No.1164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地塞米松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毒性效应及其机制

    阮嘉莉;黄其春;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毒性效应及其机制。方法将秀丽隐杆线虫分别暴露在终浓度为0、500、1 000、15 00、2 000 mg/L地塞米松溶液(空白组、D1组、D2组、D3组、D4组)中48 h后,观察秀丽隐杆线虫的生殖能力、运动能力;吖啶橙AO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程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部分氧化胁迫相关基因[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Sod-1)、类P-53蛋白基因(Cep-1)、细胞色素P450家族蛋白基因(Cyp-35a2)、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Gst-1)]。结果与空白组相比,D2、D3、D4组线虫产卵数下降(P均<0. 01); D4组线虫头部摆动、身体弯曲能力、咽泵频率降低(P均<0. 01)。秀丽隐杆线虫的细胞凋亡程度随着地塞米松浓度的升高而加重(P均<0. 05)。与空白组比较,D1、D2、D3、D4组线虫体内Sod-1基因相对表达量升高(P均<0. 01);与空白组比较,D1、D2组线虫体内Cep-1基因相对表达量升高,D3、D4组又降低(P均<0. 05);与空白组比较,D1组Cyp-35a2基因相对表达量降低,D2、D3、D4组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与空白组比较,D1、D2、D3、D4组Gst-1的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均<0. 01)。结论 1 500 mg/L浓度及以上的地塞米松对秀丽隐杆线虫具有明显的生殖、神经毒性,可能与其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和促使细胞凋亡有关。

    2020年06期 v.60;No.1164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MTA2、HIF-1α和E-cadherin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及转染MTA2siRNA喉癌细胞中的表达观察

    刘玉东;甄娟;韩晓丽;郭明丽;

    目的观察转移相关蛋白2(MTA2)、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在喉鳞状细胞癌(简称喉癌)组织及转染MTA2siRNA喉癌细胞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喉癌组织及癌旁正常喉组织中MTA2、HIF-1α、E-cadherin,分析MTA2、HIF-1α、E-cadherin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使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将MTA2siRNA导入喉癌细胞系Hep-2中,观察HIF-1α、E-cadherin的表达变化。结果喉癌及癌旁正常喉组织中MTA2蛋白阳性细胞率分别为69. 1%、14. 3%,HIF-1α蛋白阳性细胞率分别为74. 5%、11. 4%,E-cadherin蛋白阳性细胞率分别为38. 2%、91. 4%,两种组织中MTA2、HIF-1α、E-cadherin蛋白阳性细胞率比较,P均<0. 05。喉癌及癌旁正常喉组织中MTA2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 95±0. 10、0. 73±0. 07,HIF-1α分别为1. 11±0. 11、0. 56±0. 08,E-cadherin分别为0. 98±0. 12、1. 31±0. 09,两种组织中MTA2、HIF-1α、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P均<0. 05。喉癌组织中MTA2和HIF-1α表达均与喉癌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均<0. 05); E-cadherin表达与喉癌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均<0. 05)。喉癌组织中,MTA2与HIF-1α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 512,P=0. 000),与Ecadheri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 608,P=0. 000)。喉癌细胞系Hep-2中干扰MTA2蛋白的表达后,HIF-1α蛋白表达下调,E-cadherin蛋白表达上调。结论喉癌组织中MTA2和HIF-1α高表达,E-cadherin低表达;转染MTA2siRNA喉癌细胞中HIF-1α蛋白表达下调,E-cadherin蛋白表达上调; MTA2、HIF-1α、E-cadherin蛋白可能与喉癌的发生及转移有关,且MTA2和E-cadherin蛋白之间具有协同作用,MTA2与HIF-1α蛋白之间具有拮抗作用。

    2020年06期 v.60;No.1164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罗格列酮病灶区灌注对脑出血家兔继发脑损伤的预防作用观察及机制探讨

    李军;叶飞;王丽琨;任思颖;伍国锋;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病灶区灌注对脑出血家兔继发性脑损伤的预防作用,并探讨预防机制。方法 45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罗格列酮组,各15只。模型组和罗格列酮组在基底节区注入自体耳缘静脉血制备基底节区脑出血模型,对照组在基底节区注入生理盐水; 6 h后,罗格列酮组给予罗格列酮病灶区灌注,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注。分别在灌注后的第1、3、7天采用Purdy评分评估三组神经功能,同时通过病灶周围脑组织伊文思蓝含量评估血脑屏障通透性、干湿称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病灶周围脑组织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形态,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病灶周围脑组织AQP-4。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灌注后第3、7天Purdy评分均升高、病灶周围脑组织含水量增加,且灌注后第3天达高峰,各时间点病灶周围脑组织伊文思蓝含量均高(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灌注后第3、7天罗格列酮组Purdy评分均低、病灶周围脑组织含水量减少,各时点病灶周围脑组织伊文思蓝含量均低(P均<0. 05)。对照组各时点病灶周围脑组织中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形态正常,模型组病灶周围脑组织出现脑损伤表现,罗格列酮组与模型组比较脑组织病灶周围脑损伤表现减轻。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AQP-4表达量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罗格列酮组AQP-4表达量降低(P均<0. 05)。脑出血家兔病灶周围脑组织AQP-4表达与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伊文思含量、Purdy评分呈正相关性(P均<0. 01)。结论罗格列酮病灶区灌注可以减轻家兔脑出血后继发脑损伤,可能与其降低病灶周围脑组织AQP-4表达有关。

    2020年06期 v.60;No.1164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5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静脉复苏同时丙酮酸钠腹腔复苏的临床观察

    蒋琳琳;张婧婧;王焱林;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静脉复苏同时丙酮酸钠溶液腹腔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除Sham组外,其他3组均进行失血性休克造模及液体复苏,VR组只进行静脉复苏,Lac组、PY组静脉复苏同时进行腹腔复苏,腹腔复苏液体分别为2. 5%葡萄糖乳酸钠腹透液,1. 1%的丙酮酸钠溶液。连续监测大鼠平均动脉压(MAP)。复苏后180 min,检测小肠组织内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TNF-α、IL-6,同时取各组小肠组织做HE染色,观察光镜下小肠黏膜形态学及电镜下小肠黏膜亚细胞结构。结果复苏后10~180 min,VR组MAP均低于Lac组及PY组(P均<0. 05)。复苏后60~180min,Sham组MAP高于PY组(P均<0. 05),PY组与Lac组MAP比较,P均﹥0. 05。复苏后180 min,各组MDA、MPO、TNF-α比较:Sham组<PY组<Lac组<VR组,P均<0. 05; iNOS、IL-6比较:Sham组、PY组<Lac组<VR组,P均<0.05。PY组小肠组织在光镜下病理变化和电镜的亚细胞结构改变上较其他组均明显减小。结论与单纯静脉复苏及静脉复苏同时葡萄糖乳酸钠腹腔复苏比较,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静脉复苏同时丙酮酸钠溶液腹腔复苏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有效地抑制小肠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保护损伤的肠黏膜。

    2020年06期 v.60;No.1164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TM4SF1 mRNA的筛选及其蛋白的表达变化观察

    刘佳艺;邵梦楠;檀燕君;郑盛峰;杨小丽;李萍;

    目的筛选口腔鳞状细胞癌(鳞癌)组织中跨膜四超家族成员1蛋白(TM4SF1) mRNA,观察TM4SF1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从GEO公共数据库(https://www. Ncbi. nlm. nih. gov/gds)下载口腔鳞癌基因表达谱及相关临床数据(研究号分别为GSE13601、GSE19089、GSE74530、GSE78060、GSE9844)。从这5个TM4SF1探针中获得标准化均差(SMD)和中间表达值。利用GEO数据库的GEO2R工具对口腔鳞癌和癌旁黏膜组织中TM4SF1 mRNA进行筛选和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口腔鳞癌组织及其癌旁黏膜组织中TM4SF1蛋白,并探讨TM4SF1蛋白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结果筛选出口腔鳞癌组织中存在TM4SF1 mRNA,且其表达水平高于癌旁黏膜组织(P <0. 05)。M4SF1蛋白主要定位于口腔鳞癌细胞膜中,其在口腔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量高于癌旁黏膜组织(P <0. 05)。TM4SF1蛋白在Ⅲ~Ⅳ期口腔鳞癌患者中的阳性表达量高于Ⅰ~Ⅱ期患者(P <0. 05),但与其他临床病理资料如民族、年龄、性别、吸烟、饮酒、血型、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口腔鳞癌组织中筛选出的TM4SF1 mRNA表达升高; TM4SF1蛋白在口腔鳞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与口腔鳞癌临床分期有关,可能参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

    2020年06期 v.60;No.1164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危险因素分析

    陈晓敏;唐柳;刘洋;黄纯兰;

    目的总结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并找出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接受化疗的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痰液及其他分泌物培养结果、药敏试验结果,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成人急性淋巴细胞感染患者化疗期间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52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接受化疗共109例次,发生院内感染67例次(61. 46%)。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分泌物培养获得病原菌36株,阳性率为57. 14%(36/63),包括革兰阴性菌20株(以肺炎克雷杆菌及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10株(以草绿色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溶血性链球菌为主)、真菌6株(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其中,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素类及头孢类抗菌药物普遍耐药,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普遍敏感。住院时间超过28 d、白细胞数目、中性粒细胞数目、粒缺持续时间、白蛋白、前白蛋白、D-二聚体、血小板、血红蛋白及疾病是否获得完全缓解与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发生院内感染有关(P均<0. 05)。白细胞数、白蛋白水平及疾病是否获得完全缓解是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 05)。结论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院内感染主要感染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白细胞数低、白蛋白水平低及疾病未获得完全缓解。

    2020年06期 v.60;No.1164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上皮钙黏着蛋白、黏蛋白1、PINCH mRNA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王艳;郑末;王硕莹;马丽;曾妮;黄少祥;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上皮钙黏着蛋白(E-cadherin)、黏蛋白1(MUC1)、半胱氨酸-组氨酸富裕蛋白(PINCH) mRNA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7例,均于术中取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E-cadherin mRNA、MUC1 mRNA、PINCH mRNA,分析癌组织中E-cadherin mRNA、MUC1 mRNA、PINCH mRNA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中E-cadherin mRNA、MUC1 mRNA、PINCH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 33±0. 27、7. 67±1. 25、11. 33±2. 61,癌旁组织中分别为10. 33±2. 38、0. 71±0. 15、2. 56±0. 58,两组比较,P均<0. 05。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E-cadherin mRNA、MUC1 mRNA、PINCH mRNA表达与肿瘤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均<0. 05)。E-cadherin与MUC1、PINCH表达呈负相关(P均<0. 05)。结论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E-cadherin mRNA表达降低,MUC1、PINCH mRNA表达升高; E-cadherin mRNA、MUC1 mRNA、PINCH mRNA表达均与非小细胞肺癌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可能参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

    2020年06期 v.60;No.1164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冠心病患者PCI术前血清LOX-1、Vaspin水平变化及其对病变冠状动脉术后再狭窄的预测效能

    李名鹏;王仲华;钟丹丹;崔晓瑞;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血清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水平变化,并探讨血清LOX-1、Vaspin对病变冠状动脉术后再狭窄的预测效能。方法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113例,根据术后6个月病变冠状动脉是否发生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并随机选取同期体检排除冠心病者55例作为对照组。冠心病患者PCI术前、对照组入院体检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LOX-1、Vaspin。冠心病患者PCI术后6个月、对照组入院体检时,采用血管内超声[(外弹力膜内横截面积(EEM)、最小管腔面积(MLA)、斑块面积(PLA)]、Gensini积分评估病变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结果再狭窄组、无再狭窄组、对照组术前血清LOX-1水平分别为(9. 76±1. 08)、(6. 38±0. 97)、(4. 10±1. 12)μg/L、Vaspin水平分别为(0. 79±0. 52)、(1. 04±0. 53)、(1. 22±0. 45)μg/L,三组之间术前血清LOX-1、Vaspin水平两两比较,P均<0. 05。三组EEM、MLA、PLA、Gensini积分两两比较,P均<0. 05。狭窄组血清LOX-1与EEM、MLA、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性(P均<0. 05),与PLA呈正相关性(P <0. 05);血清Vaspin与EEM、MLA、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性(P均<0. 05),与PLA呈负相关性(P <0. 05)。血清LOX-1预测病变冠状动脉再狭窄的AUC为0. 845,取最佳截断值为8. 67μg/L时,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0. 82、0. 86; Vaspin预测病变冠状动脉再狭窄的AUC为0. 825,取最佳截断值为0. 85μg/L时,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0. 80、0. 85;血清LOX-1与Vaspin联合应用预测病变冠状动脉再狭窄的AUC为0. 933,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0. 92、0. 98。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前血清LOX-1、Vaspin水平对PCI病变冠状动脉术后再狭窄预测效能较好,血清LOX-1、Vaspin联合应用预测效能更佳。

    2020年06期 v.60;No.1164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9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冠心病患者血清鸢尾素水平变化观察

    何青松;刘大男;谭娟;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清鸢尾素(Irisin)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12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根据Gensini评分分为轻度狭窄组(1~30分)、中度狭窄组(31~60分)、重度狭窄组(≥61分)。同时纳入38例CAG正常的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测定患者血清Lrisin及血脂、炎性指标、氧化应激指标,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Irisin与其他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AMI组、UA组、SA组、对照组血清Irisin水平分别为(155. 70±57. 59)、(199. 18±70. 57)、(232. 80±75. 04)、(275. 47±80. 22) ng/mL,各组两两比较,P均<0. 05;多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对照组血清Irisin水平分别为(135. 38±45. 11)、202. 16±66. 80、(224. 43±76. 59)、(275. 47±80. 22) ng/mL,各组两两比较,P均<0. 05;重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轻度狭窄组、对照组血清Irisin水平分别为(152. 03±56. 63)、(185. 85±67. 13)、(238. 15±72. 19)、(275. 47±80. 22) ng/mL,各组两两比较,P均<0. 05。血清Irisin水平与LDL-C、hs-CRP、NF-κB、MDA及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r分别为-0. 224、-0. 387、-0. 443、-0. 288、-0. 474,P均<0. 05),与SOD活力呈正相关(r=0. 378,P <0. 01)。血清NF-κB及Gensini评分为血清Irisin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 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Irisin水平降低。血清Lrisin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病情、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狭窄程度有关,血清Irisin可能参与冠心病脂质代谢、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

    2020年06期 v.60;No.1164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患者入院血红蛋白浓度与出院后心衰易损期发生联合终点事件的关系

    李志超;王传合;孙志军;

    目的探讨入院血红蛋白(Hb)浓度与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Ep EF)患者出院后易损期(出院后60~90 d)联合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及心衰再住院)发生的关系。方法 98例HFp EF患者,住院后24 h内完善Hb化验并记录相关临床信息。出院后随访3个月,以Hb浓度对HFp EF患者易损期联合终点事件(全因死亡或因心衰再住院)预测能力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选取最佳切点Hb=13. 1 g/d L。根据Hb浓度将HFp EF患者分为低Hb组(Hb <13. 1 g/d L)和高Hb组(Hb≥13. 1 g/d L)。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基线资料,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Hb浓度与HFp EF患者易损期联合终点事件的关系,并比较两组易损期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与高Hb组相比,低Hb组患者女性比例、NYHA心功能分级、血脑钠肽、D-二聚体、肌酐、尿素氮水平及呋塞米使用比例高,而红细胞压积及白蛋白水平低。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发现,基线Hb水平是易损期联合终点事件(HR0. 963,95%CI 0. 939~0. 987; P=0. 003)的独立预测因子,且Hb浓度每增加1 g/d L可减少3. 7%的易损期联合终点事件发生风险。易损期随访期间,低Hb组易损期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较高Hb组更高(33. 3%比15. 1%,P=0. 034),两组易损期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入院Hb浓度可以独立预测HFp EF患者易损期内联合终点事件发生风险,Hb <13. 1 g/d L时HFp EF患者易损期内联合终点事件增加。

    2020年06期 v.60;No.1164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血清纤维蛋白单体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效能

    陈哲;林红;王芳;张丽;苏洁;孔晓晨;张丽佳;张岩;谭延国;

    目的探讨血清纤维蛋白单体(FM)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早期诊断效能。方法下肢骨折术后患者70例,以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为诊断依据,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1、3、5、7、9天,测定血清FM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术后第1、3、5、9天,DVT组血清FM水平高于非DVT组(P均<0. 05);血清FM水平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DVI的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P <0. 05);相对彩色多普勒超声,术后第1、3天,血清FM对DVT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85%、85%,特异度分别为74%、90%。术后第1、3、5、9天,DVT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DVT组(P <0. 05),但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DVI的诊断结果一致性差(P>0. 05)。血清D-二聚体和FM联合检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DVT的诊断结果一致性也差(P> 0. 05)。结论血清FM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的早期诊断有较好的效能。

    2020年06期 v.60;No.1164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术后颈椎曲度变化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江仲超;袁宇飞;田金辉;李晓东;苗洁;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术后颈椎曲度的变化,并探讨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行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6例,采用Bordon法测量术后颈椎曲度并将其分为A组(0 <颈曲值<7 mm) 41例、B组(7 mm≤颈曲值≤17 mm) 35例。观察两组椎板切除宽度、脊髓后移距离、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JOA评分评价)、轴性症状及C5神经麻痹发生情况。结果 A组椎板切除宽度为(19. 9±1. 5) mm,B组为(20. 6±1. 7) mm,两组比较,P>0. 05; A组脊髓后移距离为(1. 8±0. 4) mm,B组为(2. 7±0. 6) mm,两组比较,t=7. 792,P <0. 01。两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均<0. 05);但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P均>0. 05。A组神经功能恢复率为63. 2%±12. 8%、B组为64. 5%±13. 7%,两组比较,P>0. 05。术后1个月时,A组轴性症状严重程度高于B组(Z=-2. 384,P=0. 017)。两组C5神经麻痹率比较,χ~2=0. 011,P=0. 918。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术后超过一半的患者出现颈椎曲度变小,颈椎曲度变小可促使脊髓后移距离变短、轴性症状严重程度加重,而与神经功能的恢复及C5神经麻痹无明显关联。

    2020年06期 v.60;No.1164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烧伤患者切痂植皮术中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联合氯胺酮术后自控镇痛临床观察

    贾谜谜;闫琪;马尚文;阎文军;

    目的观察烧伤患者切痂植皮术中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联合氯胺酮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行切痂植皮术的烧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KF、K组,均接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全麻诱导前5 min,KF组静注1 mg/kg氟比洛芬酯,K组静注1 mg/kg脂肪乳;术后均使用自控静脉镇痛泵(氯胺酮3 mg/kg、舒芬太尼2μg/kg)。比较两组入手术室时、麻醉诱导后、切痂时、切痂后5 min、切痂后30 min、手术结束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拔管后30 min、1 h、2 h、4 h、8 h、12 h、24 h、48 h镇痛、镇静效果(采用VAS评分、Ramsay评分评价),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氯胺酮、舒芬太尼的使用量,以及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入手术室时、麻醉诱导后、切痂时、切痂后5 min、切痂后30 min、手术结束时,两组HR、MAP、SPO2、BIS比较,P均>0. 05;与K组比较,KF组拔管后30 min、1 h、2 h、4 h、8 h、12 h、24 h VAS评分、Ramsay评分明显降低(P均<0. 05)。与K组比较,KF组镇痛泵有效触发次数明显减少、氯胺酮和舒芬太尼使用量减少(P均<0. 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P均> 0. 05。结论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联合氯胺酮术后自控静脉镇痛应用于烧伤患者切痂植皮术中可稳定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明显缓解术后疼痛,提高围术期镇痛质量,且安全。

    2020年06期 v.60;No.1164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男女肥胖患者不同CT扫描层面腹部脂肪面积、脂肪含量对比观察

    孙鹤;杨晓燕;王丰哲;孙玲玲;潘诗农;

    目的对比观察男女肥胖患者不同CT扫描层面的腹部脂肪面积、脂肪含量,并探讨其与肥胖相关血清学指标(血糖、血脂)的相关性,以明确男女肥胖患者最佳CT扫描层面。方法减重手术肥胖患者85例,男25例(男性组),女60例(女性组)。术前常规行全腹CT及双能X线吸收法检查,分别测得脐、L_3、L_(3~4)、L_4、L_(4~5)、L_5水平腹部总脂肪面积(TFA)、皮下脂肪面积(SFA)及腹腔脂肪面积(VFA),A区(相当于腹部)脂肪含量、G区(相当于臀部)脂肪含量、全身脂肪含量,对不同CT扫描层面VFA与体脂含量及肥胖相关血清学指标[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及空腹胰岛素(FIN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男性组BMI高于女性(P <0. 05)。男性组TFA、SFA及VFA最大的CT扫描层面分别是L_4、L_(4~5)及L_3水平,女性组分别是L_(4~5)、L_5及L_3水平。两组在脐、L_3、L_(3~4)、L_4、L_(4~5)水平CT扫描测得的TFA及VFA比较,P均<0. 05; L_5水平仅VFA比较,P <0. 05。男性组、女性组A区脂肪含量分别为(6 180. 6±1 242. 0)、(5 097. 8±1 332. 3) g,两组比较,P <0. 05。两组CT扫描层面L_5水平VAF与A区脂肪含量呈正相关性(r分别为0. 652、0. 536,P均<0. 05)。女性组各CT扫描层面VFA与FBG、LDL-C、TC及HOMA-IR具有相关性(P均<0. 05),其中以L_(3~4)为最优CT扫描层面(r分别为0. 459、0. 403、0. 397、0. 414);男性组各CT层面VFA与上述血清学指标均无相关性(P均>0. 05)。结论与女性肥胖者比较,男性肥胖者各CT扫描层面VFA均大,除L_5水平外其余CT扫描层面TFA均大,A区脂肪含量高。单层面CT测量VFA与男女性腹部脂肪含量及女性血糖、血脂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男性、女性肥胖者最佳CT扫描层面分别为L_5及L_(3~4)水平。

    2020年06期 v.60;No.1164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透析相关附着点炎的诊断及治疗(附1例报告)

    陈铭;王伟;田少江;

    目的探讨透析相关附着点炎的有效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确诊透析相关附着点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双膝及双足疼痛,附着点区压痛、肿胀、活动受限;实验室检查:血β_2-微球蛋白14. 70 mg/L,甲状旁腺激素335. 7 pg/mL;肌骨超声可见肌腱/韧带增厚、骨赘形成,MRI可见肌腱/韧带增厚、回声紊乱。通过清除β_2微球蛋白、纠正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治疗,患者双膝及双足疼痛情况较前好转。结论透析相关附着点炎的诊断要点为维持性血液透析病史,附着点区疼痛的症状、体征,β_2微球蛋白升高,肌骨超声、核磁共振等图像显示肌腱/韧带增厚、骨赘形成、回声紊乱。清除β_2微球蛋白、纠正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

    2020年06期 v.60;No.1164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术中放疗辅助手术治疗进展期结肠癌6例

    周海洋;刁鹏;燕锦;刘超;胡海;徐琳;

    目的观察术中放疗辅助手术治疗进展期结肠癌的安全性及局部控制效果。方法进展期结肠癌6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中采用Mobetron移动式术中放疗加速器照射瘤床,剂量为10~12.5 Gy,观察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局部控制情况。结果 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除及术中放疗,无术中并发症发生,中位手术时间6.5 h(3~10 h),中位出血量466.6 mL(100~1 500 mL),术后中位住院时间12.2 d(6~22 d)。术后并发腹腔出血1例、切口感染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无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出院后随访1~24个月(中位数为9个月),其中1例术后10个月出现肺转移,至随访截止日仍带瘤生存(24个月),6例患者随访期间全腹部增强CT检查均未发现局部复发征象。结论术中放疗辅助手术治疗进展期结肠癌疗效稳定,局部无复发、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2020年06期 v.60;No.1164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肿瘤微环境对胆管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肖鹏;贾晨;何哲锋;陈泽;裴铁民;孟庆辉;

    肿瘤微环境是指与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及转移等发生发展过程相关的微环境,它不仅包括肿瘤本身的基质细胞,也与肿瘤细胞所处的细胞外基质有关。胆管癌细胞可以通过协同细胞外基质和基质细胞,分泌与肿瘤有关的调节介质来构建有利于自身的肿瘤微环境。微环境缺氧、外泌体等细胞外基质主要通过释放缺氧诱导因子和大量的免疫抑制因子,激活β-catenin和E-cadherin通路来促进胆管癌的增殖和侵袭性。促炎性细胞因子、胆管癌相关成纤维细胞、慢性炎症细胞、上皮细胞、间充质干细胞、上皮间充质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等基质细胞则可以通过释放细胞因子,激活基质细胞相互间的多种代谢通路,调控胆管癌细胞的转录、翻译过程,在促进胆管癌细胞增殖、加速血管形成、促进肿瘤侵袭和防止细胞凋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0年06期 v.60;No.1164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树突状细胞疫苗在消化系统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徐雪莲;张凡;曾蕾;韩志坚;李玉民;

    树突状细胞(DC)是当前所知最强大的抗原递呈细胞,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起关键作用。目前,DC疫苗已在多种肿瘤的治疗中普遍应用。DC疫苗联合化疗可明显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但单独DC疫苗治疗与无抗肿瘤治疗相比患者预后并无改善。DC疫苗联合化疗对胃癌患者预后是否有积极影响仍未明确,但其安全性较好; DC疫苗治疗后肝癌、食管癌和胰腺癌患者明显获益。DC疫苗对消化系统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不同可能与DC疫苗的回输方式、途径、回输时间及DC疫苗治疗前患者是否接受其他治疗等有关。

    2020年06期 v.60;No.1164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下载次数:5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EBV感染相关标记物对体外鼻咽癌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祁承林;陈始明;

    EBV感染宿主细胞后,诱导宿主细胞、机体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物标记物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EBV感染宿主细胞编码的核酸及蛋白能够促进鼻咽癌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 EBV感染后所编码的多种核酸产物如miR-31-5p、miR-BART13、miR-BART8-3p诱导鼻咽癌细胞侵袭转移,EBV感染宿主细胞所编码合成的蛋白如LMP1促进鼻咽癌细胞高代谢; EBV所编码的miRNAs及感染宿主细胞后产生的蛋白如LMP1、LMP2A、EBNA3C、RTA、BHRF1和BALF1等参与鼻咽癌细胞的免疫逃逸。

    2020年06期 v.60;No.1164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乌头属药物对机体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王欢;王丽娜;顾伟;

    乌头属药物多具有回阳救逆、散寒止痛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主要成分为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游离脂肪酸和多糖等。乌头属单药通过调节T细胞亚群分化和IL-1、IL-6等免疫因子水平影响机体免疫功能从而发挥抗炎作用。乌头属药物单体通过提高巨噬细胞抗原提呈能力,调节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等水平,从而发挥免疫调节活性。乌头属药物复方通过改善机体胸腺指数、脾指数,提高淋巴细胞杀伤能力,从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2020年06期 v.60;No.1164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下载次数: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骨水泥植入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治研究进展

    张蒙;刘培来;

    骨水泥植入综合征(BCIS)是骨水泥植入手术时出现的具有潜在致死性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突发低血压、低氧血症,或伴意识丧失。BCIS多发生于骨水泥或假体植入同时或稍后,与骨水泥植入过程中各种微栓子对肺循环机械阻塞和细胞因子释放、骨水泥单体对外周血管的扩张及心脏的影响、全身免疫系统的激活而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有关。其发病机制目前主要有栓塞学说、骨水泥单体中毒学说、组胺释放与过敏反应学说、补体激活和内源性大麻素学说。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为快速补充血容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循环功能支持及氧疗、无创机械通气的呼吸功能支持。识别BCIS高危患者、应用非骨水泥型假体并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密切监测是预防BCIS的前提;在植入假体过程中减少栓子负荷、降低髓腔压力可以大大降低发病概率;术前应用糖皮质激素也可辅助降低风险。

    2020年06期 v.60;No.1164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下载次数:6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