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老年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短期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应用观察

    薛平;柳湘洁;雷超;王简;涂艳;谭倩;

    目的观察老年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短期小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效果。方法 120例老年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根据是否使用激素治疗分为两组,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糖皮质激素(若患者体温≥38℃,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次,2次/d;若体温<38℃,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次,1次/d,一般2~3 d减半,持续5~7 d),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肺部CT好转率及好转所需时间,发热持续时间及发热、咳嗽、乏力的消失率,住院期间患者出现病情加重比例,并发症(继发感染、继发糖尿病、低钙血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对照组肺部CT好转率分别为86. 7%、71. 7%,两组比较,P <0. 05;实验组、对照组肺部CT好转所需时间分别为(8. 56±2. 88)、(13. 9±4. 07) d,两组比较,P <0. 05。实验组、对照组发热持续时间分别为(6. 25±3. 77)、(14. 45±7. 67) d,两组比较,P <0. 05;实验组、对照组发热及咳嗽消失分别为41(83. 7%)、23(47. 9%),31(59. 6%)、10例(21. 3%),两组比较,P <0. 05;两组乏力消失率比较,P> 0. 05。实验组、对照组病情加重分别为5(8. 3%)、17例(28. 3%),两组比较,P <0. 05。实验组出现继发感染、继发糖尿病、低钙血症分别为8、4、2例,对照组分别为6、0、0例,两组比较,P均> 0. 05。结论老年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短期小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能够更快地促进肺部病灶吸收,改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进展。

    2020年15期 v.60;No.1173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诊断评分体系的建立及诊断效能评估

    张鹏;蒋忠胜;胡家光;李敏基;覃川;付凯;

    目的建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诊断评分体系,并对其诊断价值进行初步评估。方法收集16例COVID-19确诊患者和62例COVID-19疑似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合并症、CD4+T细胞数、CD8+T细胞数、白细胞、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血小板数、入院CT影像学表现、发病时间、肝肾功能、肌酶等资料,选择COVID-19确诊患者与疑似患者间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对COVID-19诊断有独立影响的变量,根据各变量的β回归系数设立相应分值,建立COVID-19的临床诊断评分体系。用ROC评价COVID-19临床诊断评分的诊断价值。结果成功建立了由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肺部CT评分、淋巴细胞计数小于1. 0×109/L组成的COVID-19临床诊断评分体系:临床症状(1分)、流行病学史(70分)、肺部CT评分(6分)、淋巴细胞计数小于1. 0×109/L(2分)。当COVID-19临床诊断评分ROC下面积为0. 889(95%CI:0. 816~0. 960,P <0. 05)时,临床诊断评分诊断COVID-19的最佳诊断界值为81分,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100%、77. 4%。结论成功建立了由4个变量(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肺部CT评分、淋巴细胞计数小于1. 0×10~9/L)组成的COVID-19临床诊断评分体系,此评分体系对COVID-19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2020年15期 v.60;No.1173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石家庄地区输入性及本地发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特征对比观察

    赵磊;薛剑;王瑜玲;秦浩;史学晗;敦子倩;王海宾;陈灿;李江英;

    目的比较石家庄地区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及本地发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以期为本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20年1月21日~2020年2月25日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收治的3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按照流行病学史分为输入组12例、本地组18例,对比两组年龄、性别、病史、体征、临床症状及血常规、C反应蛋白、肝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咽拭子核酸检测结果、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及病灶累及部位。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比较,P> 0. 05,输入组年龄多集中在30~49岁,本地组年龄分布较为均匀。本地组家庭聚集性感染比例高于输入组(P <0. 05)。输入组发热、无症状患者分别为11、1例,本地组分别为6、8例,两组比较,P均<0. 05。输入组CRP高于本地组(P <0. 05)。输入组Ig M转阳天数、Ig G转阳天数均高于本地组(P均<0. 05)。两组血常规,肝功能,CD3+、CD4+、CD8+T细胞数,咽拭子核酸检测转阴天数,Ig M、Ig G抗体持续阴性及病灶累及部位比较,P均> 0. 05。结论石家庄地区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为主,血清炎症指标水平较高,病情相对较重;石家庄地区本地发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家庭聚集性发病为主要特点,年龄分布比较均匀,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轻微,部分患者为无症状感染者。

    2020年15期 v.60;No.1173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6种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的检测性能对比观察

    李懿;李东晓;王博昊;马红霞;郭万申;黄学勇;

    目的比较6种新型冠状病毒(2019-n Co V)核酸检测试剂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疑似患者咽拭子标本中2019-nCoV的检出率及CT值,以评估不同核酸检测试剂的检测性能。方法采用6种2019-n Co V核酸检测试剂[试剂A(上海辉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试剂B(上海捷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试剂C(上海伯杰医疗科技公司)、试剂D(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试剂E(圣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试剂F(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实时荧光RT-PCR法检测47例COVID-19疑似患者咽拭子标本中的2019-n Co V核酸(ORF1ab、N基因),对其中CT值较小的5份咽拭子标本进行10倍、100倍的稀释后,再次检测2019-n Co V核酸的ORF1ab和N基因。结果试剂A、B、C、E、F对2019-n Co V ORF1ab、N基因阳性检出率及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除了试剂D,试剂A、B、C、E、F均能同时检测出不同稀释浓度2019-n Co V核酸阳性咽拭子标本中ORF1ab和N基因。试剂A、B、C、E、F检测3种浓度2019-n Co V核酸的CT值比较,P均> 0. 05。结论 6种2019-n Co V核酸检测试剂中,试剂A、B、C、E、F对COVID-19疑似患者咽拭子2019-n Co V核酸的检出率差异不大,稳定性均较好;试剂D需进一步优化。

    2020年15期 v.60;No.1173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2020年1~2月山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

    张迎迎;马丽敏;张少阳;郭贞;刘玉芝;任玉华;王雪;程美丽;

    目的总结2020年1~2月山东省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20年1月21日~2020年2月29日在山东省卫健委官网公布的COVID-19疫情信息及山东省各直辖市卫健委官网上公布的疫情信息,总结年龄、性别、流行病学暴露史、病死率、确诊时间线、确诊病例地区分布特点。结果山东省内共报告COVID-19确诊患者756例,死亡6例,粗病死率为0. 79%。确诊患者中,有550例在山东省各直辖市卫健委官网上可查询到患者的信息,其中男308例(56. 0%)、女242例(44. 0%),男女发病比例为1. 27∶1。有湖北暴露史181例(32. 9%),有武汉暴露史156例(28. 4%);输入患者213例(38. 7%),本地患者337例(61. 3%)。550例COVID-19确诊患者中2例年龄缺失,其余548例年龄20~69岁(86. 1%)。COVID-19确诊时间线显示,在2月5日出现第一个发病增长高峰,此后发病数呈下降趋势,但在2月20日因济宁市任城区监狱出现聚集性感染,导致异常发病高峰出现,此后发病数再次呈下降趋势。截至2月29日除东营外,山东省15个地市均有COVID-19确诊患者。结论 COVID-19疫情在山东省内波及面广,人群普遍易感,患者多集中在20~69岁,男性比例高于女性,以轻症为主,病死率低。COVID-19疫情在2月5日达到首个发病高峰,2月20日出现单日发病异常高值,而后逐渐下降。

    2020年15期 v.60;No.1173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南京市79例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用药情况分析及用药合理性评价

    李菁;朱凌云;

    目的分析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79例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用药情况,评价其用药合理性。方法通过查阅电子病历收集79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药物应用种类、药物应用例次、药物应用天数、用药规格等,并采用合理用药指标限定日剂量(DDD)、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和药物利用指数(DUI)评价用药合理性。结果 79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共应用25大类、572种药物。25类药物中,用药例次数最多的是抗病毒化学药。用药时间和DDDs排序第一的是止咳化痰药。主要常用的药品中,用药例次数和用药时间排序第一的是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DDDs排序前20的药品中,乙酰半胱氨酸片排第一位。用药总金额和DDC最高的是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注射用胸腺法新(日达仙)和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的DUI大于2,提示用量较大。结论本院以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以及乙酰半胱氨酸片等7种药品构成基本用药,剂量、方法大多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推荐相符合。大部分药品应用合理,但存在抗病毒制剂、干扰素和止咳化痰药用量较大的情况;同时,普通型COVID-19患者存在超说明书使用激素类药物的情况。

    2020年15期 v.60;No.1173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寒喘祖帕颗粒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活性成分、靶基因筛选和生物学功能分析

    吉米丽汗·司马依;买买提明·努尔买买提;季志红;艾尼瓦尔·吾买尔;买尔旦·玉苏甫;周文婷;

    目的筛选寒喘祖帕颗粒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活性成分、活性成分靶基因,探讨寒喘祖帕颗粒治疗毛细支气管炎靶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相关信息通路。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收集寒喘祖帕颗粒包含9味共有靶基因药材的成分,通过ADME参数(OB≥30、BBB≥0. 3、Caco-2≥-0. 4)筛选其可能的活性成分及其靶基因。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材-活性成分-靶基因网络,利用CTD、TTD、Di SGe NET和Drug Bank等数据库获取毛细支气管炎发病相关的靶基因,并通过STRING数据库筛选(Score≥0. 9)其相关靶基因之间相互作用强大的靶基因作为毛细支气管炎发病相关主要靶基因。将寒喘祖帕颗粒活性成分靶基因与毛细支气管炎发病相关特异性靶基因进行交集,得到寒喘祖帕颗粒及毛细支气管炎共有的潜在靶基因。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材-潜在活性成分-潜在共有靶基因网络,最后对潜在共有靶基因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功能(GO)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寒喘祖帕颗粒9味药材共收集到240个成分,ADME筛选得到β-谷甾醇、槲皮素、木犀草素、柠檬烯、咖啡酸、β-胡萝卜素、山奈酚、茴脑、HEX、Heptan、(L)-alpha-Terpineol、3-methylhexane和齐墩果酸等14个活性成分及197个活性成分靶基因。筛选得到419个毛细支气管炎发病相关靶基因,214个毛细支气管炎发病相关主要靶基因,50个寒喘祖帕颗粒-毛细支气管炎共有的潜在靶基因。50个潜在靶基因相关生物学功能主要参与炎症反应、免疫反应、凋亡过程等10个和主要信号通路有JAK/STAT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和TNF信号通路等21条。结论寒喘祖帕颗粒9味药材共收集到14个活性成分β-谷甾醇、槲皮素等及其197个靶基因,寒喘祖帕颗粒-毛细支气管炎共有潜在靶基因50个。药物疾病共有潜在靶基因主要参与炎症反应、免疫反应、凋亡过程等生物学功能,主要信号通路有JAK/STAT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和TNF信号通路等。

    2020年15期 v.60;No.1173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5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右美托咪定腹腔注射对老龄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

    陶静;周铭;孙秋雁;彭安林;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腹腔注射对老龄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S)组、全脑缺血再灌注(I/R)组和右美托咪定(Dex)组。Dex组和I/R组采用四动脉阻断法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组无电凝闭塞及夹闭双侧动脉处理。Dex组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前30 min腹腔注射50μg/kg的Dex,S组和I/R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缺血再灌注24 h后,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缺血损伤情况;生化法测定大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丙二醛(MDA);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脑组织细胞核内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和血红素单加氧化酶-1(HO-1)蛋白。结果与S组比较,I/R组大鼠的脑组织海马区呈现缺血坏死、排列紊乱,细胞破裂、凋亡,而Dex组大鼠的脑组织缺血损伤较I/R组明显减轻,细胞形态规则,排列有序。Dex组大鼠脑组织SOD、CAT活性及MDA含量分别为(123. 42±14. 56) U/mg pro、(29. 63±5. 14) U/mg pro、(7. 55±1. 21) nmol/mg pro,I/R组分别为(84. 64±16. 53) U/mg、(18. 36±7. 68) U/mg pro、(10. 84±1. 37) nmol/mg pro,S组分别为(150. 75±13. 16) U/mg pro、(44. 54±5. 46) U/mg pro、(4. 97±1. 02) nmol/mg pro,三组各个指标两两比较,P均<0. 05。Dex组大鼠细胞核内Nrf2和OH-1蛋白含量分别为0. 91±0. 06、1. 18±0. 05,I/R组分别为0. 81±0. 05、0. 91±0. 04,S组分别为0. 41±0. 08、0. 31±0. 09,三组各指标两两比较,P均<0. 05。结论 Dex对老龄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上调Nrf2、HO-1蛋白的表达而抑制氧化应激反应。

    2020年15期 v.60;No.1173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梅州地区客家人群HBV不同基因型分布及核苷(酸)类似物耐药位点、感染患者病情对比观察

    郑志远;吴和明;李仲坚;

    目的探讨梅州地区客家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比较不同基因型感染患者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耐药突变位点及病情。方法梅州地区客家慢性HBV感染患者525例,采用磁珠法提取HBV核酸后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进行核酸扩增;采用HBV分型检测芯片进行HBV基因分型检测;采用HBV耐药突变位点检测芯片进行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耐药突变位点检测。采用生化法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并统计HBV不同基因型慢性感染者肝硬化、肝癌病例数。结果 525例梅州地区客家慢性HBV感染患者中,HBV B基因型463例(88. 19%),HBV C基因型59例(11. 24%),HBV B+C基因型、HBV B+D基因型和HBV D基因型各1例,各占0. 19%。525例HBV慢性感染者中,位点突变475例(90. 48%),其中HBV B基因型421例、HBV C基因型54例; 437例对拉米夫定耐药,18例对阿德福韦酯耐药,20例为多重耐药。对拉米夫定耐药的437例HBV慢性感染者中,以B基因型HBV耐药位点rt180M+rt204V最常见,耐药患者所占比例为72. 89%。对阿德福韦酯耐药的18例患者中,以B基因型HBV耐药位点rt236T最常见,耐药患者所占比例为45. 45%。HBV B、C基因型慢性感染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比较,P <0. 05。HBV C基因型慢性感染者肝硬化、肝癌比例(分别为57. 63%和28. 81%)高于B基因型(分别为25. 92%和14. 47%)(P均<0. 05)。结论梅州地区客家人群HBV基因型有B、C、B+C、B+D、D型,以B基因型为主。HBV B基因型慢性感染者拉米夫定耐药位点以rt180M+rt204V最为多见,阿德福韦酯耐药位点以rt236T最为多见。HBV B基因型慢性感染患者病情轻于C基因型。

    2020年15期 v.60;No.1173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线阵超声内镜检查在远端胆管癌术前T分期中的应用

    徐晓云;刘学青;杜宏伟;刘建华;

    目的评价线阵超声内镜(LEUS)检查对远端胆管癌术前T分期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拟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远端胆管癌患者56例,术前对其行LEUS检查,进行术前T分期,以术后病理T分期作金标准,计算LEUS检查对远端胆管癌术前T分期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对LEUS检查术前T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T分期结果作一致性检验即Kappa检验。结果 56例远端胆管癌术后病理T分期分别为T1期7例、T2期23例、T3期26例,LEUS检查远端胆管癌术前T分期分别为T1期6例、T2期23例、T3期27例。LEUS检查对远端胆管癌术前T分期诊断的灵敏度:T1期为85. 7%,T2期为87. 0%,T3期为92. 3%;特异度:T1期为100. 00%,T2期为90. 9%,T3期为90. 0%;准确度:T1期为98. 2%,T2期为89. 3%,T3期为91. 1%。LEUS检查术前T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T分期结果 Kappa检验的Kappa值(Kappa值> 0. 8为一致性极高,Kappa值0. 8-> 0. 6为一致性较高):T1期0. 913,T2期0. 779,T3期0. 821。结论 LEUS检查对远端胆管癌术前T分期诊断的准确性较高,与术后病理T分期有较高的一致性。

    2020年15期 v.60;No.1173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作者·编者·读者

  • 本刊正式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

    <正>《山东医药》杂志从2019年3月起正式加入OSID(Open Science Identity)开放科学计划。通过在文章上添加开放科学二维标识码(OSID码),为读者和作者提供一个与业界同行和专家进行学术交流研究成果的途径,同时提供系列增值服务,提升论文的科研诚信。OSID开放科学计划,是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发起的一项促进学术交流,推

    2020年15期 v.60;No.1173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东医药》关于医学名词与统计学符号的应用说明

    <正>医学名词要以1989年及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科学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1995年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

    2020年15期 v.60;No.1173 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前列腺素E2受体拮抗剂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及EP4R/Snail和EP4R/c-myc表达的影响观察

    陆玉;宋莎莎;章礼久;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2受体拮抗剂CJ-42794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及EP4R/Snail和EP4R/c-myc表达的影响。方法将肝癌细胞Hep G2和Huh7均分别随机分为观察组、PGE2组、对照组,观察组加入5μmol/L的PGE2+5μmol/L的cj-42794,PGE2组分别加1、2、5μmol/L的PGE2(A,B,C组),对照组加入相同体积溶媒。观察组加药处理24 h、48 h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用Transwell法检测处理48 h侵袭的细胞数,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两种细胞中Snail、c-myc。结果 Hep G2细胞中,培养24 h时,与对照组比较,B、C组和观察组的细胞增殖率升高,且以C组升高最显著(P均<0. 05),与B组比较,观察组细胞增殖率降低(P> 0. 05);培养48 h时,与对照组比较,B、C组细胞增殖率升高,且以C组升高最显著(P <0. 05),与B、C组比较,观察组的细胞增殖率降低(P <0. 05)。Huh7细胞中,培养24 h时,与对照组比较,B、C组和观察组的细胞增殖率升高,C组升高最显著(P <0. 05),与C组比较,观察组细胞增殖率低(P <0. 05);培养48 h时,与对照组相比,C组的细胞增殖率升高(P <0. 05),与B、C组比较,观察组的细胞增殖率降低(P <0. 05)。Hep G2、Huh7细胞中,与对照组比较,PGE2各刺激组的迁移细胞数均增多(P <0. 05),与B、C组比较,观察组的细胞迁移细胞数减少(P均<0. 05)。两种细胞中,与对照组比较,PGE2组c-myc、Snail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均<0. 05)。与PGE2组比较,观察组c-myc、Snail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均<0. 05)。结论前列腺素E2受体拮抗剂CJ-42794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迁移,且抑制EP4R/Snail、EP4R/c-myc信号通路的表达。

    2020年15期 v.60;No.1173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复合沙丁胺醇对单肺通气致兔肺损伤的预防作用及机制探讨

    韩霜;何锟;张婧;张秀果;李建立;容俊芳;

    目的观察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复合沙丁胺醇对单肺通气致兔肺损伤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A组双肺通气3 h,B、C组左侧单肺通气2h、双肺通气1 h建立单肺通气肺损伤模型。C组于单肺通气前雾化吸入沙丁胺醇0. 15 mg/kg+布地奈德1 mg+生理盐水共2 m L; A、B组均吸入等量生理盐水。各组通气结束后取右侧肺下叶组织,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肺损伤评分),计算肺组织湿/干比(W/D)。取右侧肺下叶行支气管肺泡灌洗,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TNF-1α、IL-1β、IL-6。于雾化吸入前,通气1、2、3 h采集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细胞外组蛋白。结果与A组比较,B、C组各时点肺组织W/D、肺损伤评分高,肺泡灌洗液TNF-1α、IL-6、IL-1β浓度高,血浆细胞外组蛋白水平高(P均<0. 05);与B组比较,C组肺组织W/D、肺组织损伤评分降低,肺泡灌洗液TNF-1α、IL-1β及IL-6浓度降低,血浆细胞外组蛋白水平降低(P均<0. 05)。结论预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复合沙丁胺醇对单肺通气致兔肺损伤有预防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支气管肺泡中炎性因子水平及血浆细胞外组蛋白水平而起作用的。

    2020年15期 v.60;No.1173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腹腔注射纳米氧化锌的小鼠肠道菌群种类变化观察

    李岩;王群林;刘向勇;王伟;牛瑞;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纳米氧化锌的小鼠肠道菌群种类变化。方法将6只健康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氧化锌纳米溶液(0. 5 g/kg体质量),对照组给予PBS溶液,均每天1次,连续腹腔注射14 d,注射结束3 d后处死小鼠,解剖肠道,获得粪便标本,并提取DNA,扩增含V4 16S r DNA高变区的片段,并用MiSeq测序仪对PCR产物进行测序,进行物种丰度差异分析,然后进行Alpha、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 6个粪便样本中共分析出肠道菌群17门、26纲、42目、64科、115属;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存在2 936、2 981个操作分类单元(OTU),共享OTU的百分比为19. 95%;实验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杆菌门、柔膜菌门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9%、33%、25%、3%,对照组分别为68%、19%、11%、1%;实验组小鼠肠道幽门螺杆菌属、颤杆菌属、另枝菌属所占百分比分别为46%、5%、22%,对照组分别为21%、15%、35%。物种丰度差异分析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异常球菌-栖热菌门、拟杆菌属增多,臭味杆菌属和颤杆菌属减少(P均<0. 05)。Alpha多样性分析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多样性指数均下降; Beta多样性分析示PC1变化率65. 97%,PC2变化率17. 30%。结论纳米氧化锌腹腔注射后小鼠肠道菌群各种类占比在门、属水平均发生了变化,异常球菌-栖热菌门、拟杆菌属增多,臭味杆菌属和颤杆菌属减少;肠道菌群多样性减少,不均一性增加。

    2020年15期 v.60;No.1173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吲哚-3-甲醇灌胃对小鼠变应性鼻炎治疗作用观察

    郝婷婷;倪伟;鲁海涛;李琳芸;

    目的观察肠道代谢产物吲哚-3-甲醇(I3C)灌胃对小鼠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成干预1组、干预2组、干预3组、干预对照组、模型组、正常组。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均接受卵清蛋白及氢氧化铝佐剂腹腔注射,隔天1次,注射7次,第15天再以5%卵清蛋白溶液滴鼻,1次/d,连续7 d,建立变应性鼻炎模型,正常组接受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和滴鼻。干预1、2、3组建模成功后分别以I3C 0. 8、0. 4、0. 2 mg/d混合在橄榄油与无水乙醇里灌胃1周,干预对照组建模成功后用等量的橄榄油与无水乙醇混合液灌胃。各组造模成功后及灌胃1周后观察小鼠行为学表现,鼻前部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炎性细胞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regs/Th17;ELISA法检测血清IL-10、Ig E;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干预1、2、3组症状评分降低(P均<0. 05);干预对照组、模型组比较,P> 0. 05;干预1、干预2、干预3组间两两比较,P均> 0. 05。正常组、干预1组、干预2组、干预3组鼻前部组织结构完整,上皮细胞排列整齐,无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和干预对照组鼻前部组织结构紊乱,间质见充血及增生,见大量炎性细胞增生。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干预对照组血清Tregs所占百分比、IL-10水平降低,Th17细胞所占百分比、Ig E水平升高(P均<0. 05);与模型组比较,干预1、2、3组血清Tregs百分比、IL-10水平升高,Th17细胞所占百分比、Ig E水平降低(P均<0. 05);干预对照组与模型组各指标比较,P均> 0. 05;干预1、2、3组之间各指标两两比较,P均> 0. 05。结论 I3C可改善变应性鼻炎小鼠临床症状及组织病理表现,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平衡Tregs/Th17细胞百分比、增加血清IL-10水平、降低Ig E水平。

    2020年15期 v.60;No.1173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弱碱性蒽贝素氨水溶液灌胃对小鼠肝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

    何平;李开双;饶伟源;邹佳峻;曾宪彪;

    目的观察弱碱性蒽贝素氨水溶液灌胃对小鼠肝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方法昆明小白鼠50只,随机分为蒽贝素高、中、低剂量组,溶剂组,空白组。蒽贝素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浓度0. 02、0. 01、0. 00 125 mg/m L的弱碱性蒽贝素氨水溶液20 m L/kg,空白组灌胃蒸馏水20 m L/kg,溶剂组灌胃0. 025%氨水溶液(p H 8. 2) 20 m L/kg,1次/d,连续7 d。末次给药后次日,取肝脏作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分裂相肝细胞核染色体。计数异常分裂肝细胞数和分裂相肝细胞总数,计算异常分裂肝细胞数占分裂相肝细胞总数的百分数。结果小鼠灌胃弱碱性蒽贝素氨水溶液7 d后,组织病理检查见:分裂相肝细胞核质着色特异,核染色体松散,充满胞核,或核染色体散裂成碎片状,不均等分布于胞核两极,或核染色体固缩成细粒状,不均等分布于两个子代肝细胞的非中心位置。蒽贝素高、中剂量组分裂相肝细胞总数、异常分裂肝细胞数、异常分裂肝细胞数占分裂相肝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大于溶剂组、空白组(P均<0. 05)。结论 0. 02、0. 01 mg/m L碱性蒽贝素氨水溶液对肝细胞有丝分裂有影响,可破坏核质在胞核两极或两子代细胞核中的均等分配,终止肝细胞分裂或使肝细胞死亡。

    2020年15期 v.60;No.1173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天津市50例聚集发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潜伏期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庞东旭;王文志;苏红军;张彦超;郭翌安;张俊飞;

    目的调查天津市宝坻区50例聚集发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潜伏期,并分析潜伏期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0例聚集发病的COVID-19患者的潜伏期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潜伏期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50例聚集发病的COVID-19患者潜伏期呈左偏态分布,其偏度为-0. 142,峰度为-1. 119;潜伏期为2~14 d,中位数为8. 50 d。暴露场所是COVID-19潜伏期的影响因素(χ~2=4. 367,P=0. 037)。结论 50例聚集发病的COVID-19患者潜伏期≤14 d,暴露场所是影响潜伏期长短的重要因素。

    2020年15期 v.60;No.1173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30例COVID-19患者和62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不同发病时期的胸部CT图像对比观察

    纪丙军;齐庆梅;王聪;王振宇;李栋;申震;

    目的比较3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和62例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不同发病时期的胸部CT图像,以期提高对COVID-19与CAP的影像学鉴别诊断效能。方法比较30例COVID-19患者(COVID-19组)和62例CAP患者(CAP组)不同发病时期(病程早期、病情进展期、病变吸收期)的胸部CT影像资料。结果病程早期:COVID-19组表现为单发磨玻璃样密度影、多发磨玻璃样密度影、实变灶、磨玻璃样密度影伴实变分别为1、25、1、2例,CAP组分别为2、13、12、35例,两组单发磨玻璃样密度影发生率比较,P> 0. 05;其余各指标比较,P均<0. 05。COVID-19组小叶间隔增厚、空气支气管征、支气管壁增厚、血管增粗分别为9、10、0、22例,CAP组分别为4、9、10、8例,两组比较,P均<0. 05。病情进展期:COVID-19组病灶数目增多22例(73. 33%),CAP组9例(14. 52%),两组比较,P <0. 05。COVID-19组磨玻璃样密度影伴实变、间质改变、晕征/反晕征、铺路石征、马赛克征分别为23、22、17、11、2例,CAP组分别为9、4、15、6、13例,两组比较,P均<0. 05。病变吸收期:COVID-19组病灶表现为磨玻璃样密度影、条索样实变影、磨玻璃样密度影伴条索样影、间质改变分别为7、3、18、24例,CAP组分别为4、45、9、6例,两组比较,P均<0. 05。结论病程早期,COVID-19组胸部CT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外1/3肺野、胸膜下多发斑片状磨玻璃样密度影,CAP组主要表现为肺野中带叶段性磨玻璃样密度影合并灶性实变;病情进展期,COVID-19组以累及多叶的多发磨玻璃样密度影与实变及条索影共存为主要特点,CAP组以单叶段病变实变和在实变基础上向周围肺野扩展的多发磨玻璃样密度影为主要表现;病变吸收期,COVID-19组以间质改变合并磨玻璃样密度影伴条索样影为主要表现,CAP组主要表现为条片样实变影和索条影。

    2020年15期 v.60;No.1173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8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多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附1例报告)

    李琦;姬宁;吴琦;张纳新;

    目的探讨多次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阴性、最终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有效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多次2019-nCoV核酸检测阴性、最终确诊的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血常规、血生化指标、胸部CT影像学检查及2019-nCoV核酸检测结果。结果该COVID-19患者有COVID-19确诊患者明确的接触史,临床表现为间断发热、乏力,血常规提示淋巴细胞绝对数降低及肝功能受损,胸部CT影像学可见双肺散在磨玻璃影,4次2019-nCoV核酸检测阴性,第5次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结论多次2019-nCoV核酸检测阴性的COVID-19患者应该多部位取材,或检测患者血清抗体,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2020年15期 v.60;No.1173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1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血清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情的预测效能

    廖良平;熊雪婷;徐方林;汪卫东;瞿胜;夏卫芳;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及D-二聚体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病情的预测效能。方法35例COVID-19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症组(重型及危重型)及轻症组(普通型)。入院24 h内采取各组静脉血,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两组血清CRP及D-二聚体,并检测血常规、凝血四项及PCT。结果重症组与轻症组血清CRP分别为42. 6(8. 6,129. 1)、5. 8(1. 9,9. 6) mg/L,血清D-二聚体分别为1. 27(0. 53,3. 14)、0. 33(0. 23,0. 47) mg/L,两组血清CRP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P均<0. 05。两组血常规、凝血四项及PCT比较,P均>0. 05。血清CRP及D-二聚体均为COVID-19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 05)。血清CRP预测COVID-19病情的ROC下面积为0. 777(95%CI:0. 58,0. 975),最佳预测界值14. 3 mg/L,灵敏度75%,特异度87%;血清D-二聚体预测COVID-19病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 873(95%CI:0. 737,1),最佳预测界值为1. 06 mg/L,灵敏度66. 7%,特异度100%。结论血清CRP及D-二聚体对COVID-19患者病情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2020年15期 v.60;No.1173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不同发病时间的胸部CT图像变化观察

    姜相森;王涛;占春华;翟乃亮;逯峰;韩其政;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不同发病时间的胸部CT影像学特点,以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病毒核酸检测确诊的COVID-19患者胸部CT影像资料,即不同发病时间患者CT影像上病灶的形态、数目、分布和随时间的变化特点。结果 38例COVID-19患者胸部CT检查均发现肺部有不同程度的病变,以双肺散在、多发、肺野外周区及背侧分布、多肺叶受累为主。首次进行CT检查分别为发病第1~3天21例、4~6天12例、7~9天4例、10天1例。表现为磨玻璃样密度影(GGO) 35例(92. 1%),斑片状实变、亚实变11例(28. 9%),小叶间隔增厚20例(52. 6%),纤维索条影2例(5. 3%)。随后CT复查肺内GGO病变有逐渐减少,纤维索条影逐渐增多趋势。影像学表现病变演变存在相互交叉过程,发病第1~3天病灶多为GGO,第4~6天、7~9天复查病变以进展为主,表现为GGO增多、增大、部分融合、实变、密度增高。发病第10天后病变以吸收减少为主,表现为病灶缩小、减少、密度变淡,部分可见纤维索条影,后期病变吸收较前期减缓。纤维索条样影吸收消失2例。胸腔少量积液1例。结论 COVID-19患者胸部CT基本病变主要表现为GGO、斑片状实变及亚实变、小叶间隔增厚。COVID-19患者胸部CT显示,发病第4~9天,病变进展明显,表现为GGO增多、增大、密度增高,出现斑片状实变及亚实变,部分融合;第10~12天,病变吸收则逐渐占据优势,表现为病灶缩小、数目减少、密度减低,边缘模糊,并出现纤维索条影;第13~15天病变开始明显吸收,表现为病灶进一步缩小、数目减少、密度减低。

    2020年15期 v.60;No.1173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路邓葡萄球菌的质谱技术鉴定及耐药谱、临床感染特征分析

    刘晔华;穆红;张坚磊;江雁;刘萍;王猛;

    目的鉴定路邓葡萄球菌,总结其耐药谱和临床感染特征。方法收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住院患者确定存在医院感染者分离的菌株,采用VITEK MS质谱仪鉴定路邓葡萄球菌,并进行药敏试验,统计检出路邓葡萄球菌的标本类型、原发疾病及病区分布。结果采用VITEK MS质谱鉴定的路邓葡萄球菌48株,占葡萄球菌属细菌的0. 56%(48/8 527),占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0. 76%(48/6 291)。该菌株对青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较高,分别为64. 6%、37. 5%;对克林霉素、复方新诺明、左旋氧氟沙星、庆大霉素、莫西沙星的耐药率均<15%,分别为14. 6%、12. 5%、6. 2%、4. 2%、2. 1%;对其他药物均敏感。感染路邓葡萄球菌的原发病主要包括:尿毒症(29. 1%)、糖尿病(6. 2%)、糖尿病足(6. 2%)、前列腺增生(6. 2%)、中耳炎(6. 2%)、肝移植术后感染(6. 2%)、类风湿关节炎(4. 2%)、皮肤软组织感染(4. 2%)。检出路邓葡萄球菌的标本类型主要有肾周引流液(22. 9%),伤口分泌物(20. 8%),尿液(16. 6%),耳分泌物(6. 2%),肛拭子(6. 2%),腹水、鼻拭子和脓液各占4. 2%,胆汁、静脉血、透析液、前列腺液、皮肤拭子、气管吸物各占2. 1%。路邓葡萄球菌感染病区以外科病区为首(64. 5%),主要有复苏室病房、移植外科、耳鼻喉科和泌尿外科等;其次是内科病区(25. 0%),主要有免疫科、中西医科、国诊科等;重症监护科占6. 3%;感染科占4. 2%。结论采用VITEK MS质谱对路邓葡萄球菌鉴定准确率高。路邓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较高,感染此菌的原发疾病主要有尿毒症、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等疾病,检出标本类型主要有肾周引流液、伤口分泌物、尿液等,感染病区以外科为主。

    2020年15期 v.60;No.1173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腔静脉呼吸变异指数、血清脑钠肽水平对脓毒症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预测效能

    李尧炜;李晓峰;梁彦平;佘亮;闫晓君;管恋;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呼吸变异指数(IVC-RVI)、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对脓毒症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预测效能。方法根据容量负荷试验结果将50例脓毒症休克患者分为R组[心输出量增加量(△CO)≥15%]和NR(△CO <15%)组。记录容量负荷试验前后的下腔静脉直径的最大值(Dmax)和最小值(Dmin),计算IVCRVI,采用化学发光法测BNP。比较两组上述各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IVC-RVI和血清BNP水平预测脓毒症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容量负荷试验前,R组的IVC-RVI大于NR组(P<0. 05),两组血清BNP水平比较,P> 0. 05;试验后,与NR组比较,R组△BNP、Dmax、Dmin低,IVC-RVI高(P均<0. 05)。IVC-RVI、△BNP与△CO呈正相关(r分别为0. 701、0. 362)。IVC-RVI预测脓毒症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ROC下面积(AUC)为0. 965,最佳预测值42. 85%、灵敏度为95. 7%、特异度为88. 9%,△BNP水平预测脓毒症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AUC为0. 758、最佳预测值-120. 45 pg/m L、灵敏度为65. 2%、特异度为81. 5%,联合IVCRVI和△BNP预测脓毒症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AUC为0. 968、灵敏度为91. 3%、特异度为92. 6%。结论 IVCRVI可以作为脓毒症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预测指标。BNP的基线值不能作为脓毒症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预测指标,但是BNP的动态变化值对容量反应性的预测有帮助。两者联合预测容量反应性的价值与单独使用IVCRVI相比无优越性。

    2020年15期 v.60;No.1173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济南地区肿瘤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分布特点

    周娜;李柯成;李京;吕红娟;潘英芳;宋永红;徐群;

    目的总结2015年1月~2018年12月山东省济南市肿瘤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分布特点,为保证输血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单位供血医院送检的117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肿瘤患者的血型不规则抗体检出情况,按不同血型系统、肿瘤发病部位、性别及免疫史对检出的不规则抗体进行统计。结果济南市血型不规则抗体主要分布于Rh、MNSs和Lewis血型系统。36例泌尿生殖系统肿瘤患者中检出抗-E 13例(36. 1%)、抗-M7例(19. 4%); 35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中,检出抗-E 10例(28. 6%)、抗-M 10例(28. 6%); 13例循环系统肿瘤患者中,检出抗-E 4例,抗-D 2例; 10例呼吸系统肿瘤患者中,检出抗-M 4例,抗-E 3例; 8例神经系统肿瘤患者中,检出抗-M 4例; 6例内分泌系统肿瘤患者中,检出抗-E 4例、抗-M 2例。78例女性肿瘤患者中检出抗-E 28例(35. 9%)、抗-M 14例(21. 8%),39例男性肿瘤患者中检出抗-M 15例(38. 4%),抗-E 12例(30. 1%); 77例有免疫史(妊娠或输血史)女性患者中,检出抗-E 27例(35. 1%)、抗-M 13例(16. 9%);有输血史的男性肿瘤患者中检出抗-E 9例。结论济南地区肿瘤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主要集中于Rh及MNSs血型系统;不同类型肿瘤患者中检出前两位的不规则抗体是抗-E和抗-M抗体;有免疫史(妊娠史或输血史)的女性和男性肿瘤患者中最常见的不规则抗体是抗-E抗体。

    2020年15期 v.60;No.1173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34例首诊于眼科的空蝶鞍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阮坤炜;成拾明;郑武;潘桂萍;项勇刚;张勇;

    目的通过对首诊于眼科的空蝶鞍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总结空蝶鞍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为空蝶鞍综合征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到2019年6月首诊于十堰市太和医院眼科,经颅脑磁共振(MRI)诊断为空蝶鞍综合征的34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34例(43眼)患者中21例(61. 8%)影像MRI表现为部分空蝶鞍,13例(38. 2%)表现为完全空蝶鞍。其临床表现包括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重影、眼球活动受限、上睑下垂等,其中15例(44. 1%)视力下降合并视野缺损; 6例(17. 7%)为重影伴眼球活动受限,其中4例患者合并头痛症状,2例合并单眼上睑下垂; 4例(11. 8%)为视力下降的视神经疾患患者; 3例(8. 8%)合并颅内高压,均合并有头痛症状,且其中1例合并有视物重影; 6例(17. 6%)为偶然发现。眼底可表视为乳头水肿和苍白、视盘旁出血灶和视网膜水肿皱褶等。13眼(30. 2%)表现为视乳头水肿,其中8眼合并视盘旁线状或片状出血灶,5眼合并视网膜水肿皱褶; 8眼(18. 6%)表现为视乳头颜色异常,其中5眼视神经颜色苍白,2眼颜色偏淡,1眼颜色偏红伴片状出血; 10眼(23. 3%)眼底窥不入或眼底情况不明; 12眼(27. 9%)眼底正常。结论空蝶鞍综合征与眼科视神经疾患关系密切,对于首诊于眼科的以视力减退、视野缺损、眼球活动受限及头痛为主诉,眼底表现为视乳头水肿、视盘旁出血等视神经改变的患者,若合并内分泌系统症状,需高度怀疑空蝶鞍综合征,影像MRI检查可帮助确诊。

    2020年15期 v.60;No.1173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多层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组技术在胃癌术前T、N分期中的应用

    付英杰;顾程;李欣;贾学涛;张利霞;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在胃癌术前临床T、N分期中的应用效能。方法30例胃癌患者,采用MSCT增强扫描,对所得图像行交互式实时MPR处理,通过MPR图像对胃癌的临床T、N分期进行评估,并与常规轴位图像及术后病理结果比较。结果 MPR图像对胃癌临床T分期诊断的准确率为83. 33%,较常规轴位图像的63. 33%高(P <0. 05)。MPR图像与病理诊断T分期结果的Kappa值为0. 72 (P <0. 01)。病理结果提示胃癌淋巴结转移最好发于小弯组和大弯组,MPR图像提示淋巴结转移最好发于第7组和第3组。结论与MSCT常规轴位图像比较,MPR技术可提高胃癌临床T分期诊断的准确性,与病理诊断T分期结果的一致性高,MPR图像可清晰显示淋巴结转移的解剖部位及肿瘤周围结构情况。

    2020年15期 v.60;No.1173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治疗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钱磊;冯继锋;

    肿瘤新生异常血管可抑制机体免疫反应,影响免疫治疗效果。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血管生成也有非常复杂的影响机制,如PD-L1 IFN-γ对血管生成有潜在的调节作用。抗肿瘤血管生成能有效逆转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状态,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两类药物的联合治疗可协同抑制肿瘤生长,发挥增效作用。常用抗血管生成药物有VEGF/VEGFR的单克隆抗体,如贝伐珠单抗、雷莫芦单抗;靶向参与血管生成和增殖途径中多个激酶区的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尼达尼布、阿帕替尼、安罗替尼等。常用免疫治疗药物主要有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抑制剂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抑制剂、PD-1抑制剂如纳武利尤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等。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方案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可控。

    2020年15期 v.60;No.1173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7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甲基丙二酸血症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李璐;张改秀;

    甲基丙二酸血症(MMA)是由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缺陷或者辅酶钴胺素代谢发生障碍而导致有机酸代谢障碍的一类遗传代谢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儿临床症状与体征各异。目前MMA的确诊及分型通过有机酸及酰基肉碱分析、酶活性评估、基因突变检测等方法完成。MMA目前无根治办法。维生素B12有效型患儿,可采用饮食管理、口服维生素B12等传统治疗方法,预后尚可;维生素B12无效型患儿,需尽早进行肝移植,术后适当控制蛋白饮食并补充左卡尼汀。基因疗法为治愈MMA的新方向。

    2020年15期 v.60;No.1173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0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肥胖对乳腺癌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影响的研究进展

    杨海梅;刘相良;杨晓强;李薇;

    肥胖对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影响因患者经期状态的不同而异,对于绝经前乳腺癌患者,肥胖不仅不增加其患病风险,且肥胖程度与罹患乳腺癌的风险呈负相关;肥胖是绝经后乳腺癌发生的确定危险因素。肥胖可促使乳腺癌患者局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肥胖女性中脂肪细胞因子的失调、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系统紊乱、雌激素水平异常增高等均可增加罹患乳腺癌风险。肥胖可影响乳腺癌患者化疗药物的代谢及分布,降低药物疗效,增加放疗的晚期并发症发生,影响预后。

    2020年15期 v.60;No.1173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7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1型神经纤维瘤病相关胶质瘤发病机制研究及治疗进展

    韩希峰;张明坤;刘广存;

    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是一种由NF1基因功能异常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肿瘤易感综合征,与多种神经系统肿瘤密切相关。NF1相关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与NF1相关的基因突变有关,NF1基因的杂合性缺失(LOH)最常见,此外NF1的错义突变、框架移位等都可能造成蛋白表达的改变从而影响表型。除NF1基因突变外,NF1相关胶质瘤患者常合并有ATRX、TP53、PIK3CA/B、IL15、TERT、FGF1等基因的突变。此外,肿瘤细胞分泌的某些细胞因子也可以使RAS系统异常活化,激活了Raf-MEK-ERK和PI3K-Akt-mTOR通路,并进一步促进炎症反应和有丝分裂,进而促进了NF1相关胶质瘤的发生发展。NF1相关胶质瘤的治疗主要是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及手术治疗等。长春新碱和卡铂联用是目前最常用的化疗方案,主要目标是维持视力的相对稳定,并防止进一步的视力丧失。靶向治疗中,以替尼类药物为代表的小分子抑制剂在临床实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逐渐应用于患者治疗。手术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病理诊断并减少视路结构和(或)脑室系统的压迫,可作为疾病的晚期治疗方案。

    2020年15期 v.60;No.1173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糖尿病相关“肥胖悖论”及其产生的原因和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赵志军;胡玲;

    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之一,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在危重症患者中,肥胖患者的预后比体质量指数正常的患者好,被称为"肥胖悖论"。2型糖尿病中"肥胖悖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一种样本选择偏倚、年龄、性别、吸烟、肌肉强度及代谢状态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以及肥胖指标选择的局限性。肥胖悖论产生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是脂肪组织的免疫调节作用和脂肪细胞本身的保护作用,肥胖患者白色脂肪褐变少,存在过表达的Sirtuins、高水平的胎球蛋白A和脂质以及高营养等。

    2020年15期 v.60;No.1173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