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IRF8基因降表达、PINK1基因过表达对肺泡巨噬细胞NR8383增殖与活性的影响

    李东航;范涛;张霖;江文洋;汪巍;耿庆;

    目的观察干扰素调节因子8(IRF8)基因降表达、PTEN诱导激酶1(PINK1)基因过表达对肺泡巨噬细胞NR8383增殖与活性的影响,探讨IRF8与PINK1基因在该细胞增殖与活性中的作用。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小鼠肺泡巨噬细胞NR8383,随机分为7组。IRF8对照组、PINK1对照组分别转染IRF8干扰空质粒、PINK1过表达空质粒,联合对照组共转染用量减半的上述两种质粒; IRF8干扰组、PINK1过表达组分别转染IRF8干扰质粒p G2. 2-IRF8-Rat-444、PINK1过表达质粒p CMV3-Rat-PINK1,联合干扰组共转染用量减半的上述两种质粒;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转染48 h后收集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的OD值,LDH法检测细胞活性,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的IRF8、PINK1蛋白。结果与联合对照组、PINK1对照组、IRF8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比较,IRF干扰组与PINK1过表达组均IRF8蛋白表达降低而PINK1蛋白表达升高,细胞增殖及细胞活性均降低(P均<0. 05);与IRF干扰组、PINK1过表达组比较,联合干扰组IRF8蛋白表达降低而PINK1蛋白表达升高(P均<0. 05),细胞增殖及细胞活性均降低,但仅细胞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结论 IRF8基因降表达、PINK1基因过表达均可明显抑制肺泡巨噬细胞NR8383增殖及细胞活性,且具有协同作用。

    2020年17期 v.60;No.1175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香烟烟雾提取物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中LIGHT及其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陈翠芬;吴东;吴斌;

    目的观察香烟烟雾提取物(CSE)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中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14(LIGHT)及其受体LTβR和HVEM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16HBE细胞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分别加1%、2%、3%、4%、5%CSE培养48 h,或以3%CSE分别培养6、12、24、36、48 h;对照组加同样体积的无血清DMEM处理。收集对照组和干预组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点的细胞,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LIGHT、LTβR、HVEM mRNA。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CSE作用16HBE细胞48 h后LIGHT LTβR mRNA表达升高,分别于3%~5%、2%~5%CSE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干预组1%~4%CSE作用16HBE细胞48 h后HVEM mRNA表达升高(P均<0. 05),3%CSE时到达峰值,5%CSE时HVEM mRNA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 <0. 05)。与对照组比较,3%CSE作用16HBE细胞后各时点LIGHT、LTβR mRNA表达逐渐升高,分别于36、48 h和24、36、48 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 3%CSE作用16HBE细胞48 h时HVEM mRNA表达升高(P <0. 01),其余时点表达变化不显著。结论随着CSE浓度升高和作用时间延长,可引起16HBE细胞LIGHT、LTβR、HVEM基因表达的改变。

    2020年17期 v.60;No.1175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18)F-FDG PET/CT的棕色脂肪组织活性与肿瘤状态关系分析

    徐志鹏;王焕君;周芳;魏丹;

    目的基于~(18)F-FDG PET/CT分析棕色脂肪组织(BAT)活性与肿瘤状态的关系。方法对4 199例~(18)FFDG PET/CT受检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62例检出BAT;以~(18)F-FDG PET/CT中BAT摄取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定量BAT活性,根据肿瘤病史和~(18)F-FDG PET/CT结果对受检者的肿瘤状态进行评分;收集受检者临床相关参数,进行相关性的单变量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8)F-FDG PET/CT检查显示,62例存在BAT的受检者SUVmax为3. 7~21. 5(7. 30±0. 40),肿瘤状态评分0分29例、1分15例、2分~(18)例。单变量分析提示,BAT活性与肿瘤状态评分有相关关系(P=0. 02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矫正年龄、性别、BMI及室外温度等多种BAT活性的影响因素后,肿瘤状态仍然是BAT活性的显著影响因素(β=0. 840,SE=0. 325,P=0. 012)。结论肿瘤状态是影响BAT活性高低的重要因素,肿瘤状态评分越高,BAT活性则越高。

    2020年17期 v.60;No.1175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9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血培养报阳时间对肿瘤患者并发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产Amp C酶及死亡的预测价值

    张青;李丁;李峥;白长森;张文芳;郑珊;周云丽;

    目的探讨血培养报阳时间(TTP)对肿瘤患者并发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产Amp C酶及住院期间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的成人肿瘤患者248例,取外周静脉无菌穿刺血液并记录血培养TTP,用改良三维试验检测大肠埃希菌产Amp C酶情况。采用单因素、多变量回归分析影响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相关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TP预测大肠埃希菌产Amp C酶及患者死亡的价值。结果血培养TTP为(9. 42±3. 45) h,产Amp C菌株45株(18. 1%)。产Amp C酶患者TTP为(7. 97±1. 960) h,短于非产Amp C酶患者的(9. 75±3. 56) h(P <0. 001); ROC曲线显示,血培养TTP预测大肠埃希菌产Amp C酶的最佳截点为8. 16 h,此时的敏感度为72%、特异度为62%、曲线下面积(AUC)为0. 680。单因素分析显示,血培养TTP、肿瘤转移、器官衰竭、脓毒症、休克、机械通气和输血是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预测风险因子(P均<0. 05);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TTP(OR=2. 29,95%CI 0. 69~8. 63,P=0. 042)是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血培养TTP预测肿瘤并发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最佳截点为9. 24 h,此时的敏感度为66%、特异度为75%、AUC为0. 692。结论血培养TTP既可以作为大肠埃希菌产Amp C酶的预测指标,又是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肿瘤患者死亡的预测风险因子;临床医生可依据血培养TTP的长短并结合实验室其他指标,及早选择合适抗生素治疗以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

    2020年17期 v.60;No.1175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9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靶向核抗原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构建及其分泌IFN-γ功能验证

    徐忠法;甄亚男;赵春红;王若谷;张西坤;李成军;鲁守堂;霍守俊;韩钢;杨美家;

    目的构建靶向实体瘤微环境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诱导微环境中IFN-γ的表达,以达到抗肿瘤的目的。方法筛选核抗原特异性单克隆抗体,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嵌合抗原受体(CAR);将CAR亚克隆到慢病毒载体后转染HEK293细胞,包装成表达CAR的慢病毒,转导HEK293F细胞后,以流式细胞术检测CAR表达细胞比例判断转导效率;将CAR表达慢病毒转导活化T细胞后形成CAR-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在不同抗原(核小体抗原、Brefeldin A、二者联合)诱导下或核小体抗原单独诱导0、2、48 h时CAR-T细胞分泌IFN-γ情况。结果在培养10~15 d时,表达CAR的HEK293F细胞比例达53. 04%~87. 17%。在核小体抗原、Brefeldin A、二者联合组诱导下,分泌IFN-γ的T细胞比例分别为0. 028%、0. 034%、3. 570%;核小体抗原诱导0、48 h时检测不到分泌IFN-γ的CAR-T细胞,2 h时分泌IFN-γ的CAR-T细胞最多。结论成功构建靶向核抗原的CAR-T细胞,且该细胞具有IFN-γ分泌功能。

    2020年17期 v.60;No.1175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5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CRISPR/Cas9技术构建NPHP1基因敲除的肾集合管上皮细胞

    陈华木;孙良忠;胡妙月;林宏容;王海燕;钟静琳;吴小红;

    目的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NPHP1基因敲除的肾集合管上皮细胞,为肾单位肾痨(NPHP)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体外细胞模型。方法针对犬NPHP1第5外显子区域设计3对引导RNA序列(sgRNA),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X459-sgRNA;以脂质体Lipo2000转染犬肾集合管上皮细胞MDCK,嘌呤霉素筛选成功转染细胞。基因测序和脱靶检测以验证敲除位点,分别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敲除靶基因的mRNA和蛋白,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以慢病毒转染shRNA敲低NPHP1基因表达的MDCK细胞为对照,同法检测敲低靶基因的蛋白,并观察细胞形态。结果 3对sgRNA通过重组真核表达载体,成功转染MDCK细胞。筛选获得1株NPHP1稳定敲除的MDCK细胞,基因测序显示为小片段缺失与移码点突变的复合杂合突变[c. 500_551del(p. His167GlnfsTer14)和c.499delC (p. His167ThrfsTer31)]。基因测序显示,8个可能脱靶位点与原位点测序一致,排除脱靶情况。CRISPR/Cas9技术构建NPHP1基因敲除的MDCK细胞NPHP1 mRNA表达下降,NPHP1基因编码蛋白nephrocystin-1表达完全缺失; shRNA技术构建NPHP1基因敲低的MDCK细胞nephrocystin-1表达减低。MDCK细胞聚集分布,呈铺路石样改变;两种技术构建的MDCK细胞外形改变类似,略呈长梭形,细胞间隙稍增大。结论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构建了NPHP1基因稳定敲除的MDCK细胞,将有利于NPHP发病机制的体外研究。

    2020年17期 v.60;No.1175 21-25+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ERK抑制剂U0126对缺糖缺氧再灌注损伤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保护作用

    王奕海;吕倩;胡婉湘;李德丽;谢露;

    目的观察ERK抑制剂U0126对缺糖缺氧再灌注损伤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将生长状态良好的SH-SY5Y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DMSO对照组(DMSO组)、缺糖缺氧再灌注组(OGD/R组)、U0126低剂量组(U0126-L组)、U0126中剂量组(U0126-M组)和U0126高剂量组(U0126-H组)。DMSO组给予0. 06%DMSO,U0126-L组、U0126-M组、U0126-H组分别给予10、20、30μmol/L的U0126,24 h后OGD/R组、U0126-L组、U0126-M组、U0126-H组进行缺糖缺氧处理2 h,随后复氧24 h。采用CCK-8法测算细胞存活率,微量酶标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观察细胞完整性,Hoechst33258染色显示细胞核形态观察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的cleaved-Caspase3蛋白。结果细胞存活率Control组、DMSO组> U0126-H组> U0126-M组> U0126-L组> OGD/R组(P均<0. 05),细胞培养液中LDH活性、细胞中cleavedCaspase3相对表达量Control组、DMSO组<U0126-H组<U0126-M组<U0126-L组<OGD/R组(P均<0. 05),Control组与DMSO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GD/R组核膜破裂,细胞核固缩,染色加深明显,细胞数目明显减少;U0126-L组、U0126-M组、U0126-H组核染色变浅,细胞数目增多。结论 U0126可保护缺糖缺氧再灌注损伤的SY-SY5Y细胞,提高细胞存活率,减轻细胞损伤,降低细胞凋亡率。

    2020年17期 v.60;No.1175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9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淫羊藿苷对藻酸盐3D体外培养下小鼠软骨细胞周期蛋白、β-catenin表达的影响

    王鹏珍;熊喜峰;秦胜男;张金丽;李爱国;

    目的观察淫羊藿苷(ICA)对藻酸盐3D体外培养下小鼠软骨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Cyclin E及β-catenin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得到新生原代小鼠关节的软骨细胞,体外构建藻酸盐3D复合体并分为对照组和ICA组,分别于含10μmol/L ICA、不含ICA的DMEM完全培养基培养14 d;采用阿利新蓝组织学染色观察软骨细胞活性和酸性黏多糖合成情况,分别采用免疫组化、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yclin D1、Cyclin E、β-catenin蛋白和基因。结果 ICA组成簇状排列的软骨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阿利新蓝染色强度明显深于对照组,并可见大量酸性黏多糖集聚于软骨陷窝及周边。与对照组比较,ICA组软骨细胞中Cyclin D1、Cyclin E、β-catenin蛋白及基因表达均增加(P均<0. 05)。结论 ICA通过上调Cyclin D1、Cyclin E、β-catenin表达,以增加小鼠关节软骨细胞活性和酸性黏多糖合成。

    2020年17期 v.60;No.1175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1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积热饲料喂食联合洛哌丁胺灌胃制作胃肠积热证大鼠模型的优化与验证

    封聪;殷晨晖;金维缘;王思映;张巍伟;姜泓;

    目的以积热饲料喂食联合洛哌丁胺灌胃制作胃肠积热证大鼠模型并加以优化和验证,为中医药经典理论研究、药效学评价等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选择3周龄乳雌性SD大鼠80只,以积热饲料喂食联合洛哌丁胺灌胃为胃肠积热证大鼠建模方法;取其中60只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的方法,以积热饲料喂食时间(4、8、12周)、洛哌丁胺给药剂量(3、6、12 mg/kg)、洛哌丁胺给药时间(5、10、15 d)为主要因素,以舌色、体温、粪便、尿液、肠鸣音、冷热趋向性的宏观表征作为考察指标,优化胃肠积热证大鼠模型的实验条件;将剩余20只分为两组各10只,模型组采用优化后的实验条件制作胃肠积热证大鼠模型,对照组常规饲养、生理盐水灌胃,对比两组宏观表征指标,以验证造模稳定性。结果正交设计实验结果表明,以积热饲料喂食联合洛哌丁胺灌胃制作胃肠积热证大鼠模型积热饲料喂食时间为8周,洛哌丁胺给药剂量为12 mg/kg,洛哌丁胺给药时间为10 d;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舌色中红色、绿色、蓝色像素值降低,尿液中蓝色像素值降低,粪便性状评分升高,肠鸣音次数减少,在低温区域停留时间延长,直肠温度升高(P均<0. 05),符合胃肠积热证诊断标准。结论以积热饲料喂食联合洛哌丁胺灌胃制作胃肠积热证大鼠模型的最佳实验条件为积热饲料喂食时间8周、洛哌丁胺给药剂量12 mg/kg、洛哌丁胺给药10 d,以此所建胃肠积热证大鼠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2020年17期 v.60;No.1175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大黄饮片与大黄免煎颗粒单药、复方对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的影响比较

    张莹;张英;侯伟娜;孙琦;贾聚坤;李晓景;谢克让;任晓华;

    目的观察大黄饮片与大黄免煎颗粒单药、复方对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空白组、大黄饮片组、大黄颗粒组、大黄复方汤剂组、大黄复方颗粒组各10只,除对照组外均构建血瘀大鼠模型;对照组、空白组、大黄饮片组、大黄颗粒组、大黄复方汤剂组、大黄复方颗粒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生理盐水、大黄饮片水煎液、颗粒水溶液、大黄复方汤剂、大黄复方颗粒溶液20 m L/kg灌胃,60 min后颈动脉取血并检测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200 s)、全血黏度(50 s)、血浆黏度、红细胞聚积指数]、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指标。结果血液流变学指标空白组﹥大黄饮片组、大黄颗粒组﹥大黄复方汤剂组、大黄复方颗粒组﹥对照组,P均<0. 05;凝血功能指标中,PT、APTT空白组﹤大黄饮片组、大黄颗粒组﹤大黄复方汤剂组、大黄复方颗粒组﹤对照组,PLT、FIB空白组﹥大黄饮片组、大黄颗粒组﹥大黄复方汤剂组、大黄复方颗粒组﹥对照组,P均<0. 05;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指标大黄饮片组与大黄颗粒组比较、大黄复方汤剂组与大黄复方颗粒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黄饮片与大黄免煎颗粒单药、复方均能显著改善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复方优于单药;大黄饮片与大黄颗粒、大黄复方汤剂与大黄复方颗粒作用相似,可以相互替代。

    2020年17期 v.60;No.1175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2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血常规中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对早期新型冠病毒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于恪;张敏;

    目的分析血常规中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早期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5例疑似COVID-19患者,其中确诊COVID-19患者15例(COVID-19组)、排除COVID-19患者40例(COVID-19组);记录血常规中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用ROC曲线分析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对COVID-19的诊断效能,Logistic回归分析诊断COVID-19的预测因素。结果 COVID-19组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均低于非COVID-19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ROC曲线分析显示,白细胞及淋巴细胞对COVID-19诊断COVID-19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 815、0. 783,两者联合诊断的AUC为0. 83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为诊断COVID-19的独立预测因子,每增加1×10~9/L,诊断COVID-19的可能性下降为原来的0. 667 (P <0. 05)。结论血常规中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对COVID-19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0年17期 v.60;No.1175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消化道出血8例报告

    简辉;吴安定;王娟娟;杜恒;余洁;肖海鹏;童希文;张红英;秦清;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5日~3月2日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隔离病区收治的8例COVID-19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8例消化道出血病例,COVID-19确诊病例2例,疑似病例6例;重症6例,轻症2例; 6例行内科药物治疗,1例行内镜下热凝止血治疗,1例行手术治疗。截至3月2日,无死亡病例; 6例治愈出院,常规隔离14 d; 2例稳定期观察治疗中;参与诊治医护人员均未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结论 COVID-19合并消化道出血病情复杂、危重、变化大、病情较普通患者进展迅速,治疗应个体化、差异化、多学科化,以内科治疗为主;合理运用抗病毒、激素、抗生素等药物治疗COVID-19,补充中医治疗;据病情发展情况,酌情使用内镜诊疗;严格把握手术指征,不能因疫情而错失手术时机,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手段预后较好。

    2020年17期 v.60;No.1175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3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肺炎患者血清LTB4、ADA、内毒素水平变化及其病原体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任艳玲;刘芳;王静;

    目的观察肺炎患者血清白三烯B4(LTB4)、腺苷脱氨酶(ADA)、内毒素(LPS)水平变化,并分析各指标对致病病原体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将126例肺炎患者根据病原学培养结果分为细菌组46例、病毒组37例、支原体组43例,并选取50例非肺炎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取静脉血并检测血清LTB4、ADA、LPS,行肺炎严重指数(PSI)评估肺炎病情,Pearson分析各指标与PSI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指标鉴别肺炎不同病原体的价值。结果细菌组、病毒组、支原体组血清LTB4均高于对照组,病毒组、支原体组血清ADA高于对照组,细菌组血清LPS高于对照组(P均<0. 05);随着病情分级的增加,血清LTB4、ADA、LPS水平逐渐升高(P均<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LTB4、ADA、LPS均与PSI呈正相关(r分别为0. 397、0. 456、0.330,P均<0. 05)。LPS鉴别细菌的AUC为0.904,LPS+LTB4鉴别细菌的AUC为0. 964; ADA鉴别病毒的AUC为0. 739,ADA+LTB4鉴别病毒的AUC为0.789; ADA鉴别支原体的AUC为0.783,ADA+LTB4鉴别支原体的AUC为0.862。结论随着肺炎患者病情加重,血清LTB4、ADA、LPS水平逐渐升高,与肺炎患者病情呈正相关;血清LTB4、ADA对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具有较高的鉴别价值,LPS对细菌性肺炎具有较高的鉴别价值。

    2020年17期 v.60;No.1175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单孔与单操作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效果比较

    李根水;刘建;陈剑;杜少鸣;詹必成;周新涛;

    目的对比单孔与单操作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2例早期肺癌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单孔组采取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单操作孔组采取单操作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血清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肺功能指标[最大通气量(MVV)、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肺活量(VC)]、疼痛程度(NRS评分)。结果单孔组手术时间长于单操作孔组,下床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单操作孔组(P均<0. 05);术后第1、3、7天,单孔组血清CRP、PCT水平及NRS评分均低于单操作孔组(P均<0. 05);术后1、3个月,单孔组MVV、FEV1、VC均高于单操作孔组(P均<0. 05);单孔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0. 87%)与单操作孔组(8. 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孔或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肺癌均能取得良好手术效果,但单孔胸腔镜手术对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及肺功能的影响较小,疼痛程度较轻,有利于患者康复。

    2020年17期 v.60;No.1175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术后复发性左侧房室瓣关闭不全的病因分析与外科处理

    董硕;项理;闫军;闫鹏;

    目的分析心内膜垫缺损术后复发性左侧房室瓣关闭不全的病因,并探讨其外科手术策略。方法收集心内膜垫缺损术后左侧房室瓣关闭不全患者21例,行再次左侧房室瓣手术,术中对瓣膜病理改变情况进行评估,然后决定行成形或者置换手术。术后3个月、12个月随访1次,以后每年随访1次,均行临床症状评估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片检查。结果再次手术的瓣膜病理改变中,残留的前叶裂12例(5例可发现明确的前次瓣叶缝合线撕脱)、瓣叶变性10例、瓣环明显扩张6例、瓣下结构异常5例。手术方式包括16例左侧房室瓣成形术,5例左侧房室瓣置换术。成形术中单纯裂缝合只有3例,单纯瓣环环缩1例,其余均采用至少2种以上的成形技术;瓣膜置换术中3例行机械瓣置换术,2例行生物瓣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出院时经胸超声检查,2例再成形术者左侧房室瓣少中量反流,其余均为少量及以下反流。术后随访(18. 3±15. 6)个月无死亡,1例再成形术者实施左侧房室瓣机械瓣置换术,余无再次手术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较术前降低(P <0. 05); 1例随访超声提示左侧房室瓣中量反流,但无不适症状,其他成形术患者左侧房室瓣无或少量反流。结论心内膜垫缺损术后可能出现复发性左侧房室瓣关闭不全,病因较为复杂多变,以残留的前叶裂最常见;再手术时需根据每例患者特有的瓣膜病理状态选择侧房室瓣成形术或置换术,可获得满意的近中期手术效果。

    2020年17期 v.60;No.1175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Galectin-3、TIMP-1、CaM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唐彦;张凡;窦艳霞;马苹;纪光;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钙调蛋白(Ca M)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16例ACI患者,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分为轻度组35例、中度组48例、重度组33例。ELISA法检测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血清Galectin-3、TIMP-1、Ca M,治疗30 d后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其预后。比较三组治疗前血清各指标的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各血清指标与NIHSS的关系,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因素;比较不同预后患者治疗1周后血清Galectin-3、TIMP-1、Ca M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各血清指标与GOS的关系,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ACI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血清Galectin-3、TIMP-1、Ca M水平中度组高于轻度组,高度组高于中度组(P均<0. 05);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Galectin-3、TIMP-1、Ca M与NIHSS呈正相关(r分别为0. 475、0. 438、0. 455,P均<0. 0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Galectin-3、TIMP-1、Ca M水平是ACI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因素(P均<0. 05)。治疗30 d后,116例ACI患者预后良好86例、预后不良30例;预后良好者治疗前血清Galectin-3、TIMP-1、Ca M水平与预后不良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周后血清Galectin-3、TIMP-1、Ca M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者(P均<0. 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1周后血清Galectin-3、TIMP-1、Ca M水平与治疗30 d后GOS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 476、-0. 519、-0. 514,P均<0. 05)。ROC曲线分析显示,治疗1周后血清Galectin-3、TIMP-1、Ca M预测ACI患者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852、0. 757、0. 791;当Galectin-3截断值>6. 00 ng/m L时,其预测ACI患者预后不良的敏感度为73. 33%、特异度为81. 40%。结论 ACI患者血清Galectin-3、TIMP-1、Ca M水平升高,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是影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重要因素;血清Galectin-3、TIMP-1、Ca M水平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对预测患者预后不良有较高价值,可为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2020年17期 v.60;No.1175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许长青;郭少敏;刘春光;孙会仙;孔晓岩;梁龚山;许顺贵;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斑块及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以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将120例AC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均给予ACI常规治疗,强化组和普通组分别睡前口服瑞舒伐他汀20、5 mg/次,连续治疗28 d。治疗前后,取空腹静脉血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细胞因子高迁移率组蛋白1(HMGB1)、白细胞介素17A(IL-17A)、钙结合蛋白A12(S100A12),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并行颈动脉斑块积分;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7、14、28 d,行NIHSS评价神经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HMGB1、IL-17A、S100A12水平及C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血清HMGB1、IL-17A、S100A12水平及C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且强化组各指标均低于普通组(P均<0. 05)。治疗前、治疗7 d,两组NIH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4、28 d,两组NIHSS均低于同组治疗前,且强化组低于同时点普通组(P均<0. 05)。结论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可降低血清HMGB1、IL-17A、S100A12水平及CIMT和颈动脉斑块积分,从而有助于ACI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2020年17期 v.60;No.1175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血清sTM、IL-6、PCT、E-选择素对脓毒症患者并发凝血功能异常的预测价值

    鲁海艳;张高峰;方长太;刘丽;

    目的分析血清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 TM)、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E-选择素预测脓毒症患者并发凝血功能异常的价值。方法选择脓毒症患者79例,其中并发凝血功能异者41例(观察组)、凝血功能正常者38例(对照组)。取外周静脉血并检测血清s TM、IL-6、PCT、E-选择素,绘制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脓毒症凝血功能异常的预测价值;使用Logistic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脓毒症并发凝血功能异常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s TM、IL-6、PCT、E-选择素水平升高(P均<0. 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 TM、IL-6、PCT、E-选择素预测脓毒症并发凝血功能障碍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905、0. 716、0. 692、0. 687,特异度分别为95. 8%、87. 5%、58. 3%、79. 2%,敏感度分别为66. 7%、44. 4%、77. 8%、48. 1%。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 TM是脓毒症并发凝血功能障碍的独立预测因子(OR 3. 921,95%CI 1. 374~11. 189,P=0. 011)。结论血清s TM、IL-6、PCT、E-选择素对脓毒症患者并发凝血功能异常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s TM是脓毒症并发凝血功能异常的独立预测因子。

    2020年17期 v.60;No.1175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5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急性期川崎病患儿血清FGF21、炎症因子及凝血指标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苏贵灵;潘嘉严;黄永平;张旭;

    目的观察急性期川崎病(KD)患儿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炎症因子及凝血指标水平变化,并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期KD患儿130例(KD组)和健康体检儿童95例(对照组),KD组中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 56例;取外周静脉血,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ELISA法检测血清FGF21及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KD组血清FGF21、TNF-α、IL-1β、PT、APTT和FIB高于对照组(P均<0. 05),TT低于对照组(P <0. 05); KD组中并发CAL患儿血清FGF21、TNF-α、PT、APTT和FIB高于未并发CAL患儿(P均<0. 05),TT低于未并发CAL患儿(P <0. 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急性期KD患儿血清FGF21与TNF-α、IL-1β和APTT呈正相关(P均<0. 05); TNF-α与IL-1β、PT和APTT呈正相关(P均<0. 05),与TT呈负相关(P <0. 05); IL-1β与APTT呈正相关(P <0. 05),与TT呈负相关(P <0. 05)。结论急性期KD患儿血清FGF21和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凝血功能障碍,且伴有CAL者变化更显著;血清FGF21、炎症因子及凝血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共同参与了急性期KD患儿的发病过程,检测这些指标可以辅助诊断及病情评估。

    2020年17期 v.60;No.1175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轮状病毒阳性与阴性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的临床特点及远期预后比较

    李瑞芳;石凯丽;杨洁辉;

    目的对比轮状病毒阳性与阴性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ICE)的临床特点及远期预后的差异性。方法选取首次确诊的BICE患儿421例,其中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178例(阳性组)、阴性243例(阴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电话随访3. 5~8. 5年,比较两组远期预后。结果两组发病年龄、惊厥与胃肠炎的时间间隔、惊厥发作类型、惊厥持续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阳性组单次病程中惊厥次数≥2次的患儿比例高于阴性组(P <0. 05)。随访期间,两组BICE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儿精神运动发育正常,无神经系统后遗症及并发症。结论与轮状病毒阴性BICE患儿相比,轮状病毒阳性BICE患儿在单次病程中呈丛集性发作; BICE患儿远期预后良好,轮状病毒阳性与阴性患儿远期预后无明显差别。

    2020年17期 v.60;No.1175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超声术前辅助定位在多发伤伴肋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盛小明;虞俊波;刘佳佳;杨洋;朱东波;沈丛林;

    目的观察超声术前辅助定位在多发伤伴肋骨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多发伤伴肋骨骨折患者62例,均行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30例(A组)采用肋骨正斜位X线片+胸部肋骨CT三维重建进行术前定位、32例(B组)在A组基础上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定位。结果 A组共手术固定骨折肋骨103根,准确定位69根,定位准确率67%,单根肋骨手术切口长度(3. 7±1. 0) cm、手术暴露时间(6. 8±1. 4)min。B组手术固定骨折肋骨141根,准确定位129根,定位准确率91%,单根肋骨手术切口长度(2. 4±0. 5) cm、暴露时间(4. 2±0. 9) min。两组定位准确率及单根肋骨手术切口长度、暴露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结论多发伤伴肋骨骨折患者术前超声辅助骨折断端定位,可提高骨折断端定位准确率,从而缩短手术切口的长度及手术时间,减轻患者手术创伤。

    2020年17期 v.60;No.1175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扳机点深压按摩辅助治疗轻中度膝骨关节炎疼痛疗效及对患者血清IL-1、TNF-α水平的影响

    胡振勇;成帅;陈连锁;李振海;辛海松;陈静亚;张敬华;

    目的观察扳机点深压按摩辅助治疗轻中度膝骨关节炎疼痛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08例轻中度膝骨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抗炎、止痛治疗,观察组同时辅以扳机点深压按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4周时,实施西大略湖麦克马斯特骨关节炎量表(WOMAC)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ELISA法检测血清IL-1、TNF-α,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WOMAC评分、VAS及血清IL-1、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 05),且观察组WOMAC评分、VAS及血清IL-1、TNF-α水平均低于同时点的对照组(P均<0. 05)。观察组临床控制率、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 05)。结论扳机点深压按摩结合常规基础治疗轻中度膝骨关节炎疼痛,可降低患者血清IL-1、TNF-α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2020年17期 v.60;No.1175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不同麻醉深度指数监测下瑞芬太尼、丙泊酚复合麻醉在无痛人工流产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刘涌;叶玉萍;王正坤;邓运香;淮诗媚;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麻醉深度指数(NTI)监测下的瑞芬太尼、丙泊酚复合麻醉在无痛人工流产(简称人流)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拟行无痛人流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三组各40例,均行瑞芬太尼、丙泊酚复合麻醉;采用Narcotrend监测麻醉深度,A、B、C组麻醉深度分别维持在D1(NTI为56~47分)、D2(NTI为46~37分)、E0(NTI为36~27分)水平,比较患者麻醉效果、苏醒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检测并比较麻醉前及复苏后30min血清皮质醇及肾上腺素水平。结果 B组麻醉优良率高于A组、C组,A组、B组苏醒时间短于C组,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C组(P均<0. 05)。麻醉前,三组血清皮质醇及肾上腺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复苏后30 min,三组血清皮质醇及肾上腺素水平均较麻醉前升高(P均<0. 05),而B组血清肾上腺素及皮质醇水平均低于A组及C组(P均<0. 05)。结论无痛人流时应用瑞芬太尼、丙泊酚复合麻醉理想的麻醉深度为D2水平,在满足手术需要的同时能够降低应激水平,快速复苏,且不良反应较少。

    2020年17期 v.60;No.1175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泌尿外科腹腔镜术后舒芬太尼、氟比洛芬酯、右美托咪定联合用于静脉自控镇痛效果观察

    薛宸;马智聪;王艳艳;赵丽;

    目的观察泌尿外科腹腔镜术后联合应用舒芬太尼、氟比洛芬酯、右美托咪定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效果。方法选取拟行择期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患者90例,术后随机分为三组各30例;术后均行PCIA,镇痛药物剂量SF组舒芬太尼2. 0μg/kg、氟比洛芬酯3. 0 mg/kg,SD组舒芬太尼2. 0μg/kg、右美托咪定4μg/kg,SDF组舒芬太尼1. 0μg/kg、右美托咪定4μg/kg、氟比洛芬酯3. 0 mg/kg。分别于术后6、24、48 h,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及舒适度、满意度评定,记录不良反应情况及各时段内的镇痛泵按压次数。结果术后6 h,SD组、SFD组镇静评分均高于SF组(P均<0.05),而SD组与SF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SFD组满意度均高于SF组与SD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SF组、SD组(P均<0.05),而SF组与S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VAS、舒适度及镇痛泵按压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 h,SD组、SFD组镇静评分与满意度均高于SF组(P均<0. 05),而SD组与SF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VAS、舒适度、不良反应、镇痛泵按压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8 h,SFD组、SD组镇静评分均高于SF组(P均<0.05),而SFD组与S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VAS、舒适度、不良反应、镇痛泵按压次数、满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泌尿外科腹腔镜术后联合应用舒芬太尼、氟比洛芬酯、右美托咪定行PCIA,可取得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且术后不良反应少,患者满意度较高。

    2020年17期 v.60;No.1175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隐瞒现状及其与病耻感、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和影响因素分析

    王熙宁;张鸿;谢兆媛;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自我隐瞒的现状,并分析其与病耻感、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MHD患者156例,采用自我隐瞒量表(SCS)评价自我隐瞒情况,社会影响量表(SIS)评价个体感知到的疾病耻辱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价社会支持情况;采用相关性分析MHD患者自我隐瞒与病耻感、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自我隐瞒的影响因素。结果 MHD患者自我隐瞒总分为(28. 74±9. 65)分,处于中等水平;在156例患者中,35例(22. 44%)为低水平、72例(46. 15%)为中等水平、49例(31. 41%)为高水平。MHD患者病耻感总得分为(62. 54±9. 36)分,其中社会排斥维度得分(25. 06±3. 16)分、内在羞耻感维度得分(10. 54±3. 38)分、社会隔离维度得分(26. 94±3. 87)分;社会支持总得分为(40. 54±6. 36)分,处于中等水平。MHD患者自我隐瞒与病耻感呈正相关(r=0. 395,P=0. 000),社会支持水平与自我隐瞒呈负相关(r=-0. 379,P=0. 000)。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透析龄、病耻感以及社会支持为影响MHD患者自我隐瞒的主要因素。结论 MHD患者自我隐瞒多处于中高水平,与病耻感呈正相关、社会支持呈负相关,文化程度、透析龄、病耻感以及社会支持为影响MHD患者自我隐瞒的主要因素。

    2020年17期 v.60;No.1175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dMMR/MSI-H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耐药可能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康;贾军梅;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黑色素瘤治疗中取得成功之后,迅速成为多种实体瘤的治疗方式之一,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包括结直肠癌在内许多实体瘤的治疗前景。但迄今为止,仅占晚期结直肠癌5%的DNA错配修复缺陷(d MMR)/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型转移性结直肠癌(m CRC)患者可能从ICIs中获益,其客观有效率只有30%~50%,表明存在原发性耐药;此外,在对ICIs治疗产生初始阳性反应后,疾病仍会进展,提示存在获得性耐药。阐述原发性和获得性耐药相关的潜在机制,能进一步改进药理学策略,使d MMR/MSI-H型m CRC免疫治疗的耐药问题得以解决。

    2020年17期 v.60;No.1175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在胶囊内镜中的应用现状与不足

    褚庆玉;贾山移;冉玲华;

    人工智能(AI)是试图模拟人类思考程序进行操作、计算等,具有高效、智能、便捷等优点,在医学中也广泛应用。目前,AI已在计算机辅助检查系统(CADE)、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CADX)、计算机辅助跟踪系统(CADM)等方面用于胶囊内镜(CE)的研究,不但提高了内镜的检出率,而且减少误诊和漏诊。目前,AI虽然在数据集、试验设计、结果指标等方面存在不足,但仍是CE未来发展的趋势。

    2020年17期 v.60;No.1175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长链非编码RNA与小细胞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李娜;贾友超;臧爱民;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分子,越来越多的lncRNA被证实在小细胞肺癌(SCLC)中异常表达。研究发现,lncRNA在SCLC发生发展、转移和耐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可为SCLC早期筛查与转移、预后评估提供新选择,并为逆转SCLC化疗耐药提供新靶点。

    2020年17期 v.60;No.1175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丹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机制研究进展

    齐蕊涵;张洪春;李尤佳;邵良碧;

    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学"哮病"范畴,自古即有瘀血乘肺致喘的理论基础,丹参是活血化瘀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常用中药之一。近年来,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丹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机制体现在哮喘发病的多个环节,主要与调节血液流变学、改善气道慢性炎症、抑制气道重塑及免疫调节等有关,这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0年17期 v.60;No.1175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肌肉因子Irisin多效性研究进展

    谭致君;

    研究发现,骨骼肌可以通过分泌各种因子作用于其他器官及组织,即被认为是一个内分泌器官,而骨骼肌分泌的因子被称为肌肉因子。Irisin是近年来发现的肌肉因子之一,被认为与运动相关,主要的效能是促进脂肪组织的棕色化,以达到释放能量、减轻体质量、改善糖耐量的效果,为肥胖、2型糖尿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近年来研究发现Irisin是一种作用于不同器官和组织的多效性蛋白,除了参与能量代谢以外,还与骨骼代谢、神经系统修复、肿瘤增殖、慢性肾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深入研究Irisin多效性,或可为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新方向。

    2020年17期 v.60;No.1175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全身麻醉药对发育期大脑的神经毒性影响因素、机制及干预措施

    魏琼;吕靖;于迪;张冰;蒙臣;龚兴瑞;李清;

    随着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新生儿、婴幼儿进行手术治疗和有创诊断检查,由此需要接受全身麻醉。越来越多的临床前研究表明,全身麻醉药可能对新生儿发育期大脑造成神经毒性,且该毒性与全身麻醉药的应用时机、频率、时间、剂量等因素有关;全身麻醉药可能导致GABAA和NMDA受体异常、钙稳态失衡、炎性因子过表达、神经营养因子缺乏、表观遗传异常启动、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损伤等,从而影响神经细胞和突触发育。麻醉过程中应用右美托咪定、米诺环素、褪黑素、红细胞生成素、17-β雌二醇、氙气、硫化氢等,可能减轻全身麻醉药的神经毒性。

    2020年17期 v.60;No.1175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补肾中药治疗免疫性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机制研究进展

    赵蕾;李培培;韩璐;

    近年来,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发病率逐渐增加且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免疫因素在其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医学的"肾"与免疫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可以通过肾-天癸-冲任-胞宫这条生殖轴使用补肾类中药治疗免疫性POI。研究发现,补肾中药可以通过抑制自身抗体、调节细胞因子、恢复T淋巴细胞亚群平衡,从而调节患者自身免疫、抑制炎症反应、减少卵巢细胞凋亡,以达到治疗免疫性POI的目的。

    2020年17期 v.60;No.1175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下载次数:5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动脉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病危险因素及治疗研究进展

    鲍丙豪;王继升;王彬;代恒恒;邓省;冯隽龙;李海松;

    勃起功能障碍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性疾病,其中动脉性勃起功能障碍是常见类型,其发病危险因素包括血管损伤、神经病变、内皮功能紊乱、尿道或骨盆损伤等。目前,动脉性勃起功能障碍的主要治疗手段有PED5抑制剂、真空负压吸引、体外冲击波、中医药治疗等;介入治疗、阴茎假体植入、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新手段也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对临床疗效加以验证。

    2020年17期 v.60;No.1175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下载次数: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作者·编者·读者

  • 《山东医药》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正>每篇论文须标引参考文献10~20条。正文中引用的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以引用文献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文后参考文献按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标注,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后。内部刊物、未发表资料、个人通信等请勿作为文献引用,确需引用时,可将其在正文相应处注明。引用文献(包括文字和表达的原意)务请作者与原文核对无误。日文汉字请

    2020年17期 v.60;No.1175 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