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伟昌;马秀丽;刘虎;王洪涛;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中亮氨酸拉链EFhand结构域跨膜蛋白1(LETM1)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胃癌患者95例,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LETM1和HIF-1α表达,并分析二者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随访5年,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LETM1、HIF-1α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LETM1和HIF-1α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均<0. 05)。胃癌组织中LETM1和HIF-1α表达与浸润深度、临床TNM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 05),与患者性别、年龄、组织学分型及肿瘤直径无关(P均>0. 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胃癌患者LETM1和HIF-1α表达呈正相关(r=0. 362,P <0. 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LETM1和HIF-1α检出结果阴性的患者5年生存率高于结果阳性的患者(P均<0. 05)。结论胃癌组织中LETM1和HIF-1α表达均升高,二者协同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检测二者表达有助于胃癌诊断及病情判断。
2020年19期 v.60;No.1177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戴春;于永进;谭明;丁永斌;
目的检测微小RNA-129-5p(miR-129-5p)在胃癌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对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70例胃癌术后患者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miR-129-5p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间的关系。根据胃癌组织中miR-129-5p的中位表达量,将患者分为miR-129-5p高表达组和miR-129-5p低表达组,比例两组的1年总生存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胃癌细胞系(SGC-7901、MKN-45和BGC-823)和正常胃黏膜细胞系(GES-1细胞)中miR-129-5p表达。使用Lipofectamine3000将miR-129-5p模拟物、miR-129-5p抑制剂及miR-129-5p阴性对照序列Scramble转染对数期BGC-823细胞系,并分成miR-129-5p mimic组、miR-129-5p inhibitor组及miR-NC组。采用CCK-8法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测定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结果胃癌组织中miR-129-5p相对表达量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 <0. 01);胃癌细胞系(MKN-45、BGC-823和SGC-7901)中miR-129-5p相对表达量低于GES-1细胞系(P均<0. 01)。miR-129-5p表达与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 05),与患者年龄﹑性别﹑组织分化程度及TNM分期无关(P均﹥0. 05)。miR-129-5p低表达组1年总生存率低于miR-129-5p高表达组(P <0. 001)。转染后24 h,miR-129-5p mimic组、miR-NC组、miR-129-5p inhibitor组OD值分别为1. 03±0. 03、1. 93±0. 05、2. 25±0. 08,三组比较,P <0. 01;转染后48 h的OD值分别为1. 22±0. 03、2. 31±0. 06、3. 02±0. 18,三组比较,P <0. 01;转染后72 h的OD值分别为2. 25±0. 03、3. 11±0. 06、4. 02±0. 15,三组比较,P <0. 01。细胞集落形成实验结果显示,miR-129-5p mimic组、miR-NC组、miR-129-5p inhibitor组细胞集落数目分别为(42±5)、(68±7)、(210±13)个,三组比较,P <0. 01。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miR-129-5p mimic组、miR-NC组、miR-129-5p inhibitor组侵袭细胞数分别为(20±3)、(48±5)、(82±3)个,三组比较,P <0. 01。结论 miR-129-5p在胃癌组织及细胞系中表达均下调,miR-129-5p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降低细胞侵袭能力。
2020年19期 v.60;No.1177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6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伟钊;吴颖猛;胡荣贵;叶红雨;傅剑华;
目的观察食管癌组织中微小RNA(miRNA)-1269a及转录因子SOX6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120例份食管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miR-1269a及SOX6的表达,分析miR-1269a、SOX6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食管癌组织中SOX6相对表达量低于癌旁正常组织,而食管癌组织中miR-1269a相对表达量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均<0. 05)。癌组织中miR-1269a与SOX6的表达呈负相关(r=-0. 716,P=0. 000)。食管癌组织中miR-1269a、SOX6表达与肿瘤TNM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均<0. 05),与患者年龄、性别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均> 0. 05)。结论食管癌组织中miR-1269a表达上调,SOX6表达下调;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食管癌病情判断。
2020年19期 v.60;No.1177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2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杨会云;吴成;龙云;夏先明;
目的观察炎症性肠病(IBD)患儿血浆25-羟维生素D[25(OH) Vit D]、铁调素(Hepc)、血红蛋白(Hb)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IBD患儿187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组) 131例,克罗恩病(CD组) 56例,并以4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血浆中25(OH) Vit D、Hepc、Hb水平,统计学分析组间各指标的表达差异及各指标间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C组及CD组血浆25(OH) Vit D、Hb水平降低,而血浆Hepc水平升高(P均<0. 05)。UC组及CD组血浆25(OH) Vit D、Hepc、Hb水平与患儿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病变范围无关(P均>0.05)。与缓解期UC及CD患儿相比,活动期UC及CD患儿血清25(OH) Vit D、Hb较低,而Hepc较高(P均<0. 05)。UC组及CD组血浆25(OH) Vit D水平与Hepc呈负相关(r分别为-0. 634、-0. 620,P均<0. 05),与Hb呈正相关(r分别为0.611、0.589,P均<0.05)。结论 IBD患儿血浆25(OH) Vit D、Hb水平降低,而Hepc水平升高,三者与IBD疾病活动性有关;检测血浆25(OH) D、Hepc、Hb水平有助于IBD患儿病情判断。
2020年19期 v.60;No.1177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9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韩宏喜;秦斌;杨振威;付楠;郝新闻;潘龙飞;
目的探讨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治疗后血清、胆汁中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患者80例,均行PTCD治疗,术后发生脓毒症32例(观察组),未发生脓毒症48例(对照组)。应用ELISA法检测两组手术前后血清及胆汁中细胞因子IL-1、IL-2、IL-4、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术前,两组血清、胆汁中IL-1、IL-2、IL-4、IL-10、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术后1、3 d,两组血清及胆汁中IL-1、IL-2、TNF-α均较术前下降(P均<0. 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术后1、3 d,两组血清、胆汁IL-4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均<0. 05),但术后3d,观察组血清IL-4水平与术后1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胆汁中IL-4水平低于术后1 d(P <0. 05),且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 05)。术后1、3 d,对照组血清、胆汁中IL-10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均<0. 05),但观察组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且术后3 d,观察组血清、胆汁中IL-10水平均低于术后1 d(P均<0. 05),并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 05)。结论 PTCD治疗后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患者血清、胆汁中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降低;检测细胞因子水平有助于脓毒症发生的预测。
2020年19期 v.60;No.1177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7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婉华;李锡晶;张婷;沈洪昇;张桂贤;刘洪斌;
目的探讨活血清解灵对胆汁淤积性肝病大鼠胆汁酸代谢的影响。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复方甘草酸苷胶囊组、活血清解灵低、中、高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其余组以α-异硫氰酸萘酯(ANIT,100 mg/kg)灌胃1次,制备胆汁淤积性肝病模型。复方甘草酸苷胶囊组予0. 023 g/kg复方甘草酸苷胶囊,活血清解灵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4. 1、8. 1、16. 2 g/kg活血清解灵连续灌胃给药4 d。第5天进行胆管插管手术留取胆汁,通过LC-MS/MS测定各组大鼠胆汁中18种胆汁酸的含量,腹主动脉取血检测各组血清总胆红素和总胆汁酸含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肝组织中牛磺胆酸钠转运蛋白(NTCP)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模型组胆汁中各胆汁酸成分浓度均下降(P均<0. 05),仅牛磺鹅去氧胆酸(TCDCA)浓度增高(P <0. 05),血清中总胆红素和总胆汁酸含量增高(P均<0. 05),肝组织中NTCP含量降低(P <0. 01);与模型组相比,活血清解灵高剂量组胆汁中去氧胆酸(DCA)、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牛磺猪去氧胆酸(THDCA)、甘氨胆酸(GCA)、甘氨熊去氧胆酸(GUDCA)浓度升高(P均<0. 05),TCDCA浓度降低(P <0. 05)。血清中总胆红素和总胆汁酸含量降低(P均<0. 05),肝组织中NTCP含量增高(P <0. 05)。结论活血清解灵可通过调节胆汁酸代谢有效治疗大鼠胆汁淤积性肝病。
2020年19期 v.60;No.1177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曾凯;何磊;葛萍萍;范东;许利剑;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130a)靶向调控FOS样抗原1(FOSL1)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常规培养胰腺癌细胞PANC-1,并将其分为NC组和miR-130a mimic组,采用脂质体2000进行细胞转染,NC组转染对照,miR-130a mimic组转染miR-130a模拟物。采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Targetscan7. 1预测软件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验证miR-130a靶向调控FOSL1基因。构建FOSL1过表达质粒,并与miR-130a共同转染PANC-1细胞,分为NC组、miR-130a mimic组和miR-130a mimic+oe-FOSL1组,NC组转染对照,miR-130a mimic组转染miR-130a模拟物,miR-130a mimic+oe-FOSL1组转染miR-130a模拟物和FOSL1过表达质粒。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53蛋白表达。结果与NC组相比,miR-130a mimic组PANC-1细胞增殖能力降低(P <0. 05),细胞凋亡率升高(P <0. 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证实FOSL1为miR-130a的靶基因。与NC组相比,miR-130a mimic组和miR-130a mimic+oe-FOSL1组PANC-1细胞增殖能力降低、细胞凋亡增加(P均<0. 05)。而与miR-130a mimic组相比,miR-130a mimic+oe-FOSL1组PANC-1细胞增殖能力增加、细胞凋亡率降低(P均<0. 05)。与NC组相比,miR-130a mimic组和miR-130a mimic+oeFOSL1组细胞中FOSL1蛋白表达降低和p53蛋白增加(P均<0. 05)。而与miR-130a mimic组相比,miR-130a mimic+oe-FOSL1组FOSL1蛋白表达增加和p53蛋白表达降低(P均<0. 05)。结论 miR-130a靶向调控FOSL1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通过增加p53蛋白表达实现。
2020年19期 v.60;No.1177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3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满斌;王琪;许军峰;
目的探究调神降逆针法联合旋覆代赭汤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中风后呃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旋覆代赭汤治疗,研究组给予调神降逆针法与旋覆代赭汤联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SF-36评分。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 62%、83. 33%,两组比较,P <0. 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均<0. 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 <0. 05);呃逆发生频率和呃逆持续时间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 <0. 05);患者的生理职能、生理功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均<0. 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均<0. 05)。结论调神降逆针法联合旋覆代赭汤可较大程度提高中风后呃逆患者的治疗率,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增强中风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提升生存质量。
2020年19期 v.60;No.1177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6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谷建斌;张国欣;张玉斌;张景承;王雪平;薛菲;
目的探讨下调LncRNA SNHG3表达对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侵袭和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培养人胃癌MGC-803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SNHG3-siRNA组。SNHG3-siRNA组、阴性对照组分别转染LncRNA SNHG3-siRNA、阴性对照序列,空白对照组不予转染。应用siRNA技术下调LncRNA SNHG3的表达,通过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流式细胞技术探讨LncRNA SNHG3表达对人胃癌细胞MGC-803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测定下调LncRNA SNHG3表达后胃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相关信号传导与活化转录因子3(STAT3)、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c-Myc和p-STAT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相比,人胃癌细胞株MGC-803的LncRNA SNHG3相对表达量增高(P <0. 01)。siRNA转染胃癌细胞株MGC-803后SNHG3-siRNA组LncRNA SNHG3相对表达量0. 27±0. 03,低于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P均<0. 05)。下调LncRNA SNHG3表达,CCK-8法检测结果示,SNHG3-siRNA组OD450为0. 410 9±0. 001 5,siRNA组的增殖能力低于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P均<0. 01)。SNHG3-siRNA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的克隆形成率分别为5. 89%±0. 44%、9. 48%±1. 17%、10. 00%±0. 76%,SNHG3-siRNA组克隆形成率低于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P均<0. 01)。MGC-803细胞转染SNHG3 siRNA 24 h后,细胞G2/M期比例下降至7. 15%±1. 08%,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下调LncRNA SNHG3表达后,MGC-803细胞凋亡率上升至10. 73%±0. 77%,与空白对照组(1. 54%±0. 57%)、阴性对照组(2. 34%±0. 84%)相比升高(P均<0. 001)。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显示,SNHG3-siRNA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迁移到滤膜下表面的细胞数分别为(38. 6±1. 5)、(148. 6±10. 2)、(157. 0±18. 0)个/视野,SNHG3-siRNA组迁移细胞数低于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P均<0. 01)。SNHG3-siRNA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迁移到滤膜下表面的细胞数分别为(31. 0±6. 6)、(91. 1±11. 1)、(90. 3±7. 5)个/视野,SNHG3-siRNA组穿膜细胞数低于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P均<0. 01)。下调LncRNA SNHG3后,MGC-803细胞STAT3、MMP-2、c-Myc、p-STAT3蛋白表达下降(P均<0. 05)。结论下调胃癌细胞中LncRNA SNHG3表达,胃癌细胞MGC-803的增殖能力、迁移及侵袭能力均受抑,凋亡增加;其机制可能通过下调STAT3、MMP2、c-Myc、p-STAT3蛋白表达实现。
2020年19期 v.60;No.1177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曹权;刘为营;石立莹;甘建琛;刘民;朱云娟;汤华;
目的探讨miR-62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细胞活性、细胞增殖和迁移侵袭的影响。方法选择20对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正常组织(距癌组织边缘>5 mm),采用qRT-PCR法检测miR-621在人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合成可抑制miR-621表达的甲氧基修饰的反义寡核苷酸链ASO-miR-621后,取对数生长期的结直肠癌细胞HCT116和SW480,分为NC组、miR-621组、ASO-NC组、ASO-miR-621组,分别转染pc DNA3、pc DNA3-miR-621、ASO-NC及ASO-miR-621,采用MTT法、细胞集落形成实验及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研究miR-621在结直肠癌细胞中的作用。结果 miR-62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低于其相应癌旁正常组织(P<0. 05); miR-621组细胞生长活性、增殖和迁移侵袭能力低于NC组(P均<0. 05),ASO-miR-621组细胞生长活性、增殖和迁移侵袭能力高于ASO-NC组(P均<0. 05)。结论 miR-62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低表达; miR-621可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活性、增殖和迁移侵袭,起到抑癌基因的作用。
2020年19期 v.60;No.1177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2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吕艳;张畅;李小江;郑旭;韩燕燕;李翀;耿强;兰福;赵杰;
目的观察消岩汤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收集对数生长期MCF-7细胞,分为消岩汤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加入100μL的DMEM培养基;消岩汤干预组加入100μL消岩汤颗粒剂溶解液,采用梯度药物浓度(0. 09、0. 045、0. 022 5μg/μL)的消岩汤分别孵育人乳腺癌细胞MCF-7 24、36及48 h后,MTT法检测MCF-7细胞增殖抑制率。应用qRT-PCR法、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消岩汤干预组0. 09μg/μL孵育细胞48 h时CCN5表达及下游调控因子Skp2和p27Kip1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消岩汤干预组MCF-7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并且高浓度(0. 09μg/μL)消岩汤孵育48 h细胞增殖抑制率低于24 h(P <0. 05);消岩汤干预组(0. 09μg/μL,孵育48 h) CCN5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同时,Skp2 mRNA表达低于对照组(P均<0. 05),p27Kip1 mRNA高于对照组;消岩汤干预组(0. 09μg/μL,孵育48 h) CCN5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而Skp2蛋白低于对照组(P均<0. 05),p27Kip1蛋白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消岩汤可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其机制可能是在mRNA和蛋白水平通过上调CCN5表达、下调Skp2表达和上调p27Kip1表达实现。
2020年19期 v.60;No.1177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周凯妃;滕艳娟;陈似霞;唐雯帧;邱洁净;莫新少;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手术前后肠道菌群变化与术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72例HCC患者手术前后的肠道菌群进行检测。双歧杆菌/肠杆菌(B/E)<1表示肠道菌群失调,采用生化分析法检测肝功能,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结果 PCR扩增结果显示,扩增产物的融解曲线均呈单峰,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构建的标准曲线均达到定量标准。HCC术前双歧杆菌的相对丰度低于肠杆菌(P=0. 000),菌群失调发生率为81. 9%(59/72)。与术前相比,术后双歧杆菌的相对丰度降低(P=0. 020),肠杆菌的相对丰度升高(P=0. 011),B/E进一步降低(P=0. 001);菌群失调发生率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92)。相关分析显示,术后双歧杆菌与术后第3、5天的谷丙转氨酶呈负相关(r分别为-0. 234、-0. 264,P分别为0. 048、0. 025)。结论 HCC术前存在菌群失调,表现为主要有益菌双歧杆菌减少和主要条件致病菌肠杆菌增加,术后菌群失调进一步加重;术后双歧杆菌的变化与肝功能有关。
2020年19期 v.60;No.1177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喜斌;张玉虹;左路广;高咏梅;张斌;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联合检测对上消化道再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8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IL-6、RDW对上消化道再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 284例患者中90例发生再出血,发生率为31. 69%。再出血组血清IL-6、RDW水平均高于非再出血组(P均<0. 05)。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凝血酶原时间、是否接受支持治疗、Hb、RBC、HCT、IL-6水平、RDW是影响上消化道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P均<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凝血酶原时间≥16 s、未接受支持治疗、IL-6水平升高、RDW升高是上消化道发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 05)。血清IL-6、RDW联合检测的特异度(89. 98%)、灵敏度(86. 62%)、阳性预测值(89. 37%)、阴性预测值(85. 19%)均高于单独指标检测(P均<0. 05)。结论血清IL-6与RDW联合检测对上消化道再出血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0年19期 v.60;No.1177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王爱明;梁勇;刘欣;
目的探讨血清正五聚蛋白3(PTX3)、陷窝蛋白1(Cav-1)对急性脑梗死(ACI)溶栓治疗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ACI患者153例作为ACI组,另选取同期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PTX3、Cav-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ACI组采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并通过随访记录患者的近期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TX3、Cav-1对ACI溶栓治疗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ACI组血清PTX3、Cav-1、NSE、S100-β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 05);预后不良组血清PTX3、Cav-1、NSE、S100-β水平及mRS评分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均<0. 05);,ACI患者血清PTX3与NSE、S100-β、mRS评分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 259、0. 289、0. 368,P均<0. 05),血清Cav-1与PTX3与NSE、S100-β、mRS评分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 273、0. 302、0. 414,P均<0. 05)。血清PTX3和Cav-1对ACI溶栓治疗患者近期预后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788(95%CI:0. 718~0. 858)、0. 831(95%CI:0. 765~0. 896),二者联合对ACI溶栓治疗患者近期预后预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 65%、80%,均高于单一指标预测结果(P均<0. 05)。结论血清PTX3、Cav-1水平在ACI患者中呈异常升高,二者联合检测对ACI溶栓治疗患者近期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0年19期 v.60;No.1177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杨家伟;胥亚福;谢新;
目的观察脓毒症患儿外周血微小RNA(miR)-146a、miR-223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脓毒症患儿77例(研究组),按照治疗后转归情况分为生存组(生存期≥28 d)和死亡组(生存期<28 d)。另选择同期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65例(SIRS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的儿童68例(对照组)。采用qRT-PCR法检测外周血miR-146a和miR-223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0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研究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APACHEⅡ评分)进行评价。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外周血miR-146a、miR-223表达对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和SIRS组外周血miR-146a、miR-223表达及血浆TNF-α、IL-6、IL-10及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 05),而研究组以上各指标亦高于SIRS组(P均<0. 05);死亡组外周血miR-146a、miR-223表达及血浆TNF-α、IL-6、IL-10、CRP水平和APACHEⅡ评分高于生存组(P均<0. 05);外周血miR-146a与TNF-α、IL-6、IL-10和APACHEⅡ评分呈正比(r分别为0. 693、0. 522、0. 403、0. 507,P均<0. 05),外周血miR-223与TNF-α、IL-10、CRP和APACHEⅡ评分呈正比(r分别为0. 516、0. 432、0. 501、0. 531,P均<0. 05)。ROC曲线显示,外周血miR-146a、miR-223预测患儿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761、0. 748,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0. 7,两指标联用对患儿预后预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 852、0. 880。结论脓毒症患儿外周血miR-146a、miR-223表达异常升高,与患儿炎性因子状态、病情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检测外周血二者水平有助于预测患儿近期预后。
2020年19期 v.60;No.1177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秦浩;张亚波;孙秀英;尹航;庄强;
目的观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s)患者血清微小RNA(miR)-126、miR-125b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qRT-PCR法检测198例UIAs患者(病例组)及60例查体健康者(对照组)血清miR-126、miR-125b表达,分析病例组miR-126、miR-125b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间的关系,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miR-126、miR-125b表达与MMP-9表达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血清miR-126表达较高,而miR-125b表达较低(P均<0. 05)。病例组血清miR-126、miR-125b表达与UIAs直径及数目有关(P均<0. 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动脉瘤位置及动脉瘤形态无关(P均> 0. 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血清miR-126与MMP-9表达呈正相关(r=0. 715,P=0. 000),而miR-125b与MMP-9表达呈负相关(r=-0. 625,P=0. 000)。结论 UIAs患者血清miR-126表达升高,而miR-125b表达降低,检测二者表达有助于判断UIAs数目和直径。
2020年19期 v.60;No.1177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季拓;蒋政干;王祺;常宝元;
目的观察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凋亡抑制因子1(CIAPIN1)和纤蛋白3(Fibulin-3)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73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采用qRT-PCR法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CIAPIN1和Fibulin-3的表达,比较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CIAPIN1和Fibulin-3的表达差异,分析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CIAPIN1和Fibulin-3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二者间的关系。结果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CIAPIN1和Fibulin-3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均<0. 05)。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CIAPIN1和Fibulin-3表达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 05)。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Fibulin-3表达和CIAPIN1表达呈正相关(r=0. 797,P <0. 05)。结论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CIAPIN1和Fibulin-3表达增加,二者可能共同促进膀胱尿路上皮癌发生发展;检测二者表达有助于患者病情判断。
2020年19期 v.60;No.1177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穆艳会;王永辉;刘东梅;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组织蛋白酶S(Cat S)、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CHF患者153例作为CHF组,另选取同期查体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Cat S、TSP-1、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清Cat S、TSP-1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随访12个月,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血清Cat S、TSP-1与心功能指标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Cat S、TSP-1对CH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CHF组血清Cat S、TSP-1、NT-proBNP、LVEDD、LVEDV均高于对照组,而LVEF低于对照组(P均<0. 05);心功能Ⅳ级、Ⅲ级、Ⅱ级的CHF患者血清Cat S、TSP-1、NT-proBNP、LVEDD、LVEDV逐渐降低,LVEF逐渐升高,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预后不良组血清Cat S、TSP-1、NT-proBN、LVEDD、LVEDV均高于预后良好组,而LVEF低于预后良好组(P均<0. 05); CHF患者血清Cat S与NT-proBNP、LVEDD、LVEDV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 536、0. 391、0. 568,P均<0. 05),血清TSP-1与NTpro BNP、LVEDD、LVEDV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 573、0. 402、0. 534,P均<0. 05),血清Cat S、TSP-1与LVEF呈负相关(r分别为-0. 581、-0. 487,P均<0. 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at S、TSP-1对CHF患者预后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729(95%CI:0. 638~0. 820)、0. 781(95%CI:0. 687~0. 874),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2. 12ng/m L、9. 47μg/L,灵敏度分别为88. 10%、73. 80%,特异度分别为50. 50%、79. 30%,约登指数分别为0. 386、0. 531;二者联合对CHF患者预后预测的灵敏度为92. 86%,特异度为70. 27%,约登指数为0. 631。结论 CHF患者血清Cat S、TSP-1水平升高,且其水平与患者心功能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两指标有助于CHF患者预后判断。
2020年19期 v.60;No.1177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李文强;李乐翔;王波;钱齐荣;
目的构建一个全新的骨关节及骨肿瘤术后切口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列线图,协助临床医生准确便捷评估患者术后感染风险。方法回顾性收集骨关节及骨肿瘤患者920例的病历资料并根据切口感染诊断标准分为术后无切口感染组和切口感染组,比较两组临床特点;采用Lasso回归初步筛选感染相关变量,然后将筛选变量纳入到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中,再依据多因素分析结果结合有意义的临床变量采用逐部回归拟合构建骨关节及骨肿瘤术后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列线图,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评估列线图模型稳定性及预测效能。结果 920例患者术后无切口感染899例(无感染组),发生切口感染21例(感染组)。两组性别、年龄、术前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R)、血清前白蛋白、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Lasso回归显示,性别、年龄、BMI、NLR、前白蛋白、手术部位可能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NLR、前白蛋白和性别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概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 05)。最终性别、年龄、NLR、前白蛋白4个预测变量被用来成功构建了骨关节及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列线图。列线图C-index为0. 801,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 787。结论基于性别、年龄、NLR、前白蛋白构建关节及肿瘤术后切口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列线图稳定性好、预测性能高。
2020年19期 v.60;No.1177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宋剑婵;于秀杰;司婧文;刘易欣;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E-钙黏蛋白(E-cadherin)及N-钙黏蛋白(N-cadherin)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161例,其中良性肿瘤51例、交界性肿瘤48例、恶性肿瘤6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HIF-1α、E-cadherin及N-cadherin表达。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和χ2检验分析HIF-1α表达与E-cadherin和N-cadherin表达的关系。结果 HIF-1α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不同分型、分化和FIGO分期中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N-cadherin在不同分型和FIGO分期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E-cadherin仅在不同分型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HIF-1α表达与E-cadherin和N-cadherin的表达均有相关性(P均<0. 05)。结论在卵巢癌中,E-cadherin呈低表达,N-cadherin、HIF-1α呈高表达,HIF-1α与N-cadherin促进卵巢癌的浸润和转移,HIF-1α促进卵巢癌细胞的分化;三者共同促进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发展。
2020年19期 v.60;No.1177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孙晓静;林海燕;李晓红;
目的了解健康体检人群血脂异常发生情况及血脂异常分布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12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37 160例体检者的体检数据。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采用酶法直接测定。结果在37 160例体检者中血脂异常者多为年龄较大并有吸烟、饮酒爱好的男性,且血脂异常者的体质量指数、血压及空腹血糖水平均明显增高;血脂异常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P <0. 01),其中男性高总胆固醇检查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出率、高甘油三酯检出率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出率均在40~49岁及50~59岁年龄段为最高,女性高总胆固醇检查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出率、高甘油三酯检出率50~59岁及60~69岁年龄段为最高;血脂平均水平与肥胖、血糖及血压增高及吸烟状态相关。结论血脂异常检出率男性居多,血脂平均水平与肥胖、血糖及血压增高及吸烟状态相关,临床需根据不同性别及年龄有针对性对血脂异常进行规范化管理。
2020年19期 v.60;No.1177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万慧婷;吴琳;赵秀芬;钱军;袁杨刚;邢昌赢;
目的探讨Ig G亚型在各型狼疮性肾炎(LN)患者肾小球中的沉积特点及意义。方法选取肾活检为LN患者61例,其中肾活检病理类型为Ⅱ、Ⅲ、Ⅳ、Ⅴ型分别4、6、23及28例,采用荧光法检测肾组织Ig G1、Ig G2、Ig G3及Ig G4在肾小球中的沉积情况,用Spearman's秩相关分析其与肾活检病理类型、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LN患者肾小球内Ig G1、Ig G2、Ig G3及Ig G4亚型阳性率分别为88. 5%、91. 8%、86. 8%及40. 9%。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g G1与Ig G、C1q呈正相关(ρ分别为0. 271、0. 272,P均<0. 05); Ig G2与C1q呈正相关(ρ=0. 276,P=0. 031); Ig G3与C1q、C3呈正相关(ρ分别为0. 540、0353,P均<0. 05)。Ig G4与各病理指标间均无相关性。Ig G1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ρ=0. 351,P=0. 006),与血清C3、C4呈负相关(ρ分别为-0. 330、-0. 365,P均<0. 05); Ig G2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ρ=0. 395,P=0. 002),与血清C3、C4呈负相关(ρ分别为-0. 382、-0. 343,P均<0. 05); Ig G3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ρ=0. 273,P=0. 033),与血清C3、C4呈负相关(ρ分别为-0. 542、-0. 495,P均<0. 05); Ig G4与e GFR呈负相关(ρ=-0. 258,P=0. 048)。Ig G1与Ig G2、Ig G3呈正相关(ρ分别为0. 679、0. 557,P均<0. 05),Ig G2与Ig G3呈正相关(ρ=0. 506,P <0. 001),Ig G1、Ig G2、Ig G3与Ig G4均无相关性。结论四种Ig G亚型在LN患者肾小球中均有沉积,Ig G1、Ig G2、Ig G3呈强分布,Ig G4阳性率及荧光强度比前三者少。Ig G1、Ig G2、Ig G3三者呈正相关且均与狼疮活动性相关指标有一定相关性,与Ig G4无相关性; LN的致病机制可能经Ig G1、Ig G2、Ig G3联合途径及Ig G4独立途径的免疫反应参与。
2020年19期 v.60;No.1177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马晨辉;温军业;郭怀斌;田焕欣;张万星;
随着吲哚菁绿(ICG)显像技术在微创肝胆外科的逐步应用,近年研究发现,使用ICG后通过提高肿瘤边界的识别度、提高隐匿肿瘤的发现率等有助于肝脏的精准切除。ICG显影对复杂变异困难胆道的解剖亦变得可视化,使得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作为普外科最复杂的手术之一,ICG显影技术有利于判断肿瘤与血管的解剖位置关系、术中定位淋巴结转移等,为医师提供了实时视觉信息。ICG荧光显像技术与腹腔镜的联合使用可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长,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做到微创化,肝胆外科疾病患者可更多获益。
2020年19期 v.60;No.1177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高昆;刘红霞;何朝勇;
血管内膜增生是一种以血管内膜过度增厚和管腔狭窄为主要特征的血管病变,其形成涉及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免疫炎症反应和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等过程。锌指转录因子(KLFs)是一类广泛参与细胞增殖、分化、组织发育、器官形成等过程的一类重要转录因子,该家族中多个成员能通过调节内皮细胞功能、内皮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等方式,参与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形成。KLFs有望成为治疗内膜新生相关血管性疾病的潜在靶点。
2020年19期 v.60;No.1177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魏倩;铁欣;
外泌体是一类直径40~150 nm的细胞外囊泡,可来源于各种类型的细胞并广泛存在于体液中。外泌体可通过其携带的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活性分子介导细胞间信息通讯。同时可影响细胞与肿瘤微环境间的关系。外泌体在包括胰腺癌在内的诸多肿瘤发生、发展及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0年19期 v.60;No.1177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博文;潘丽慧;曹旭晨;
miRNA是一种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RNA,长约22个核苷酸。在人类体细胞中存在多种miRNA,这些miRNA可与数百种mRNAs进行结合调控靶基因表达,此外,miRNA还与肿瘤的多种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家族是一个调节细胞生长、分化、黏附、迁移和凋亡等多种细胞功能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家族。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是肿瘤发生、侵袭和转移的重要过程,其描述了以由极化稳定的上皮细胞转化为运动的间充质细胞为特征的分子重新编程和表型变化。已有研究表明,miRNA是TGF-β通路下游的信号分子,且TGF-β-miRNAs信号通路可通过靶向调控Notch和Wnt信号传导途径逆转EMT过程,而发生EMT的乳腺癌细胞干性相关因子亦会表达增加。此外,癌细胞中miRNA的改变可使癌细胞分泌的因子产生对其有利的肿瘤微环境。因此,TGF-β-miRNA信号通路对乳腺癌细胞EMT过程、乳腺癌细胞的干性及肿瘤微环境均有调控作用。
2020年19期 v.60;No.1177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下载次数:7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韩晓丽;乔晞;
急性肾损伤(AKI)是一类常见的临床疾病,病理生理学具有共同的特征,包括细胞死亡、炎症和纤维化。诸多临床和基础研究表明,AKI可导致随后的慢性肾脏病(CKD),但AKI向CKD转变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研究显示,炎症可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炎症在AKI-CKD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通过释放白细胞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炎症因子进一步加重肾损伤。研究发现,炎症通过细胞死亡、细胞周期阻滞、微血管损伤、免疫衰老具体机制参与AKI-CKD的转变过程。尽管人们对AKI-CKD的转变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抑制AKI进展到CKD的治疗效果并未显著提高。
2020年19期 v.60;No.1177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下载次数:6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徐禛;黄天桥;黄沂传;薄雅心;连媛媛;党志红;姜晓丹;李慎玲;张继生;
异位甲状腺(ETG)是较常见的甲状腺发育不全类型之一,临床上存在误诊误治的情况,若胚胎发育过程中始基出现下降障碍或弥散现象,使得甲状腺不能下降到气管前方的正常解剖位置,则形成ETG。从发育程度上,可分为迷走甲状腺和副甲状腺。从形态学上,可分为真性异位、假性异位和完全异位。从异位部位上,可分为下降不良、颈中部异位、颈外侧异位和远处异位。超声学检查是诊断ETG的首选方法,甲状腺功能检查是诊断ETG功能状态的必要检查,核医学检查是定位、定性诊断ETG的最佳检查方法,对肿物进行病理学检查是诊断ETG的金标准。对于无临床症状、甲状腺功能正常的ETG,可以不进行特别的临床干预。若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可使用外源性甲状腺激素以改善甲状腺功能。若ETG发生的位置影响机体的正常功能或合并良恶性肿瘤时,则建议行手术治疗。
2020年19期 v.60;No.1177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下载次数:6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杨梅;刘勇;
自然杀伤细胞(NK)是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需抗原预先致敏,即可直接杀伤肿瘤、病毒或细菌感染的靶细胞,是机体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人类NK细胞既往根据CD56抗原表达划分为CD56dim、CD56bright亚群,我国研究学者发现CD11b和CD27定义的人类NK细胞亚群,可将NK细胞划分为四个功能精细、迥异的亚群,即CD11b-CD27-、CD11b-CD27+、CD11b+CD27+、CD11b+CD27-NK亚群,同时有利于统筹分析来自人和鼠的NK细胞免疫参数,便于利用小鼠模型重塑疾病模型探索NK细胞的作用机制。该亚群的发现,随即在肿瘤、反复流产及病毒感染等中得到广泛应用。在肿瘤中,CD11b-CD27-NK亚群所占比例增加且与肿瘤疾病进展、肿瘤大小呈正相关。在反复流产患者体内发现,CD11b-CD27+亚群比例减低,分泌的细胞因子减少,导致母胎耐受、免疫平衡发生紊乱。在HBV感染中,CD11b+CD27-NK亚群所占比例减少,杀伤功能减低,导致病毒未能彻底清除,从而引发慢性感染。
2020年19期 v.60;No.1177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何媛;周涛;苏婷;李海涛;张海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亦是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引起DR的发生机制很多,研究显示,氧化应激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氧化应激诱导的分子途径主要有糖酵解途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途径、甘油二酯的形成和蛋白激酶C(PKC)激活途径、己糖胺途径、多元醇途径及胰岛素信号途径失活。目前针对晚期DR的治疗主要包括类固醇类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类(NSAIDs)、抗氧化剂、炎症分子抑制剂及天然分子治疗等。
2020年19期 v.60;No.1177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下载次数:18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