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成;田伟;刘波;韩骁;范明星;
目的借助CT检查,观察并评价颈椎人工间盘置换(CADR)术后邻近节段及正常节段椎旁骨化(PO)的长期进展程度。方法 CADR术后患者45例,将各颈椎节段分为手术节段组、邻近节段组和非邻近节段组(对照组)。分别于术前和末次随访(随访57~108个月)时进行颈椎CT图像采集。以各节段椎体中心为圆心,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域,即左侧钩椎关节区域(L)、右侧钩椎关节区域(R)、前方区域(A)、后方区域(P),对患者C_(2~3)至C_7~T_1节段各区域进行PO分级。结果手术节段组、邻近节段组、对照组的L、R、A、P区域术后高级别PO(2级和3级)比例均高于术前(P均<0.05)。手术节段组的L、R区域PO进展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手术节段组的A、P区域PO进展比例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邻近节段组各区域PO进展比例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借助CT检查长期随访发现,CADR术后手术节段PO发生率较术前明显增高; CADR对于手术节段PO进展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钩椎关节区域,而对前后区域的PO进展影响较小; CADR对邻近节段PO进展的影响不显著。
2020年20期 v.60;No.1178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田树波;刘景磊;彭利盼;孔帅;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中TRIM55的表达变化,探讨TRIM55与胃癌预后的关系,以及TRIM55表达变化对胃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胃癌患者91例,取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RIM55,分析TRIM55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将胃癌MGC803细胞分为两组,即转染靶向TRIM55的siRNA组(si-TRIM55组)和转染阴性对照干扰组(si-NC组),采用CCK-8实验检测两组细胞增殖能力,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结果胃癌组织中TRIM55高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P <0.05)。TRIM55高表达率在Ⅰ+Ⅱ期者低于Ⅲ期者,无淋巴结转移者低于有淋巴结转移者,T_1+T_2期者低于T_3+T_4期者(P均<0.05)。TRIM55高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低于低表达者(P均<0.05),淋巴结转移、TNM分期、TRIM55表达水平是胃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si-TRIM55组培养24、48、72、96 h细胞增殖能力均低于si-NC组(P均<0.05)。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和侵袭实验中,si-TRIM55组穿膜细胞数均少于si-NC组(P均<0.05)。结论 TRIM55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较差的预后相关;降低TRIM55表达可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
2020年20期 v.60;No.1178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磊;杜攀;王芳;包迪;林立新;
目的观察结肠癌(CC)组织、细胞中微小RNA-513b-5p(miR-513b-5p)的表达变化,以及miR-513b-5p对CC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采用qRT-PCR法检测CC组织、癌旁组织和CC细胞株(HCT116、RKO、SW480、Lo Vo、SW620)、人结肠成纤维细胞(CCD-112CoN)中的miR-513b-5p。将HCT116细胞分为miR-con组(转染miR-con)、miR-513b-5p抑制剂组(转染miR-513b-5p inhibitors);采用CCK-8试剂盒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通过生物信息预测miR-513b-5p在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上的结合位点;分别将野生型STAT3(STAT3-WT)质粒、突变型STAT3(STAT3-MUT)质粒和miR-513b-5p mimic、miR-con转染HCT116细胞;用荧光素酶检测试剂盒检测荧光素酶活性,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STAT3蛋白。取部分HCT116细胞,分为miR-con组(转染miR-con)、miR-513b-5p模拟物组(转染miR-513b-5p mimics)、STAT3过表达组(共转染STAT3过表达质粒和miR-513b-5p mimics);采用CCK-8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结果 CC组织和细胞中miR-513b-5p表达分别低于正常组织和CCD-112Co N细胞(P均<0.01)。miR-513b-5p抑制剂组细胞增殖活力和迁移数量均高于miR-con组(P均<0.05)。Star Base在线分析数据库显示,STAT3与miR-513b-5p存在结合位点; miR-513b-5p mimics可抑制STAT3-WT组荧光素酶活性(P <0.05),而对STAT3-MUT组荧光素酶活性无显著影响; miR-513b-5p mimics组STAT3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miR-con组、miR-513b-5p inhibitors组STAT3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miR-con组(P均<0.01)。miR-513b-5p模拟物组细胞增殖活力和迁移数量均低于miR-con组,STAT3过表达组细胞增殖活力和迁移数量均高于miR-513b-5p模拟物组(P均<0.01)。结论 miR-513b-5p在CC组织和细胞中低表达,下调miR-513b-5p可促进细胞增殖和迁移; miR-513b-5p通过靶向STAT3起到抑制CC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
2020年20期 v.60;No.1178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9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朱小青;罗枫;
目的筛选宫颈鳞状细胞癌中差异表达的环状RNA(circRNA),并对其结合的miRNA及下游mRNA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GEO数据库查找宫颈鳞状细胞癌circRNA表达谱芯片,利用GEO2R软件分析芯片,获得差异表达的circRNA,选择表达上调、下调最显著的5个circRNA。利用CSCD网站预测circRNA结合的miRNA,进一步通过三个生物信息学网站(miRDB、Target Scan、RNAInter)联合预测miRNA下游的mRNA,并对其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应用STRING在线工具分析预测出的靶基因的PPI网络,将数据输出并导入Cytoscape软件,通过MCODE插件筛选关键基因。用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数据库,分析关键基因表达水平与宫颈鳞状细胞癌预后的关系。结果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差异表达的circRNA共199个,其中表达上调91个、下调108个。表达显著上调及下调的5个circRNA下游共预测出415个mRNA。GO及KEGG分析结果显示,这些mRNA主要参与转录调控、DNA模板、凋亡等生物学进程;主要参与p53信号通路、缝隙连接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途径等。共筛选出6个关键基因(KLHL11、NMU、PARP11、CPLX2、RTKN2、LY6G6C),其中KLHL11高表达、LY6G6C低表达提示患者预后不佳。KLHL11对应的上游miRNA及circRNA分别是hsa-miR-132-3p、hsa_circ_0031027; LY6G6C对应的上游miRNA及circRNA分别是hsa-miR-4747-5p、hsa_circ_0075341。结论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差异表达circRNA所结合miRNA的下游靶基因中,KLHL11、NMU、PARP11、CPLX2、RTKN2、LY6G6C可能为关键基因,其中KLHL11、LY6G6C与患者预后有关,二者对应的circRNA即hsa_circ_0031027、hsa_circ_0075341可能参与了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
2020年20期 v.60;No.1178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缪华纬;孔凡良;蒋英俊;王凤云;
目的观察miRNA-100低表达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对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初步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 MSC分别感染miR-100-NC和miR-100-inhibitor慢病毒,与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共培养3 d后获取K562细胞,分别分为对照组和低表达组;采用MTT实验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的细胞周期蛋白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4(CDK4)、细胞周期蛋白1(Cyclin D1)和凋亡相关蛋白Bcl-2样蛋白x(Bax)、cleaved Caspase-3。筛选出感染miR-100-NC和miR-100-inhibitor慢病毒的MSC中差异表达最明显的生长因子为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采用ELISA法检测K562细胞培养液中的BMP4。将K562细胞分为对照组、低表达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细胞与感染miR-100-NC慢病毒的MSC共培养,低表达组和实验组细胞与感染miR-100-inhibitor慢病毒的MSC共培养,实验组共培养1 d后加入BMP抑制剂Noggin蛋白;培养2 d后收集K562细胞,采用MTT实验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细胞,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DK4、Cyclin D1、Bax、cleaved Caspase-3。结果低表达组细胞转染72 h细胞增殖能力及克隆形成数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低表达组Cyclin D1、CDK4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均<0.05);低表达组细胞凋亡率及Bax、cleaved Caspase-3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均<0.05);低表达组培养液中BMP4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加入Noggin后,实验组共培养72 h时细胞增殖能力、克隆形成数及CDK4、Cyclin D1相对表达量均低于低表达组,细胞凋亡率和Bax、cleaved Caspase-3相对表达量高于低表达组(P均<0.05)。结论 miR-100低表达的MSC可促进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可能是通过上调BMP4水平实现的。
2020年20期 v.60;No.1178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0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魏星;游德红;郑兰;庞博;余爽;陈思;龚大彩;徐革;
目的观察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中青霉素结合蛋白1a(PBP1a)基因ponA表达情况,以及ponA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诱导的反应。方法收集MDR-AB菌株19株,采用PCR法检测ponA基因表达情况并进行测序。将MDR-AB与SDF ponA基因翻译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建模,用分子可视化工具软件作结构相似性分析,并与鲍曼不动杆菌抗生素敏感株(SDF)进行比较。分别用三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多尼培南)对MDR-AB进行诱导,qRT-PCR检测ponA表达情况并进行测序。结果 19株MDR-AB均表达ponA基因,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ATCC 17978标准菌株ponA序列显示98%同源。MDR-AB株与SDF株的ponA基因翻译氨基酸序列存在4处氨基酸变异,为第23位丝氨酸>丙氨酸、第47位丙氨酸>天冬氨酸、第110位异亮氨酸>亮氨酸、第128位谷氨酸>天冬氨酸; MDR-AB株与SDF株的ponA基因编码蛋白构象存在明显差异。亚胺培南组、美罗培南组、多尼培南组ponA基因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未处理组(P均<0.05);抗生素诱导后的菌株未发现ponA基因突变。结论 MDR-AB中存在ponA基因表达,其翻译氨基酸序列及编码PBP1a蛋白构象均不同于SDF;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诱导可导致MDR-AB中ponA基因表达下调。
2020年20期 v.60;No.1178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5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董林;包进;徐菲;赵昕亚;
目的检测血浆及红细胞中三种常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美罗培南、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头孢曲松钠他唑巴坦钠)的药物性抗体。方法抗凝血标本258例,其中使用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者120例、使用头孢曲松钠他唑巴坦钠者56例、使用美罗培南者82例。离心分离血浆和压积红细胞。应用药物包被红细胞,通过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检测血浆和红细胞放散液中的药物性抗体。结果所有258例样本不规则抗体均为阴性。DAT阴性220例,阳性38例。220例DAT阴性的样本,药物包被红细胞进行血浆中药物性抗体检测发现26例阳性,其中使用美罗培南2例、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和头孢曲松钠他唑巴坦钠各12例,美罗培南阳性率低于其余两种抗生素(P均<0.05);这些样本的红细胞放散液不规则抗体检测均为阴性,而相应的药物性抗体检测均为阳性。将38例DAT阳性样本的红细胞进行放散,放散液不规则抗体阳性6例,其余32例样本的放散液中,药物性抗体阳性3例(美罗培南1例,但其相应血浆未测出药物性,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2例,其血浆中也检测出药物性抗体)。结论通过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在美罗培南、头孢曲松钠他唑巴坦钠、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使用者血浆和(或)放散液中均检测出相应药物性抗体。
2020年20期 v.60;No.1178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贾敏;路永刚;崔秋英;高伟;帖彦清;
目的观察葡萄籽原花青素(GSP)对apo E基因敲除(apoE~(-/-))小鼠易损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24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GSP低剂量组、GSP中剂量组、GSP高剂量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GSP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以GSP溶液45、90、180 mg/(kg·d)灌胃,模型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各组均干预8周后,取小鼠降主动脉,HE染色测算斑块面积,采用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法测算主动脉根部斑块内容物包括巨噬细胞(棕色)和胶原(红色)阳性区域面积。采用DHE荧光染色法检测主动脉根部活性氧(ROS)水平。采用TUNEL法测算斑块内TUNEL阳性面积,反映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降主动脉凋亡相关蛋白细胞色素C(CytC)、cleaved Caspase-3和Bax的表达。结果 GSP高剂量组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巨噬细胞面积均低于模型组,胶原面积高于模型组(P均<0.05)。GSP高剂量组主动脉根部斑块内红色荧光面积及TUNEL阳性面积均低于模型组(P均<0.01)。GSP高剂量组促凋亡蛋白Cytc、cleaved Caspase-3和Bax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均<0.05)。结论 GSP 180 mg/kg对小鼠主动脉AS斑块具有稳定易损斑块、减小斑块面积、抑制巨噬细胞聚集及细胞凋亡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ROS产生、减少促凋亡蛋白表达有关。
2020年20期 v.60;No.1178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高万朋;周震;孙伟明;栗亚楠;王凯;赵志恒;徐家淳;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组织中自噬-炎症串扰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探讨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方法将1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8只与假手术组7只,模型组参照Longa线栓法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不阻塞大脑中动脉;经Longa评分、伊文思蓝染色检测模型成功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脑组织中的自噬相关蛋白[自噬相关蛋白16-1(ATG16L1)、Beclin-1、LC-3β]和炎症相关蛋白[Toll样受体4(TLR4)、NLRP3、IL-1]。结果模型组脑组织中ATG16L1蛋白相对表达量增高,而LC-3β、Beclin-1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均<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脑组织中TLR4、NLRP3和IL-1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均<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脑组织中自噬-炎症串扰反应异常,即自噬相关蛋白被抑制而炎症相关蛋白被激活;这可能是脑梗死脑损伤加重、神经功能恢复受阻的原因。
2020年20期 v.60;No.1178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8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朱宝昌;孙娜;李红卫;
目的观察广谱Caspase抑制剂z-VAD-fmk对大鼠烧伤后小肠组织损伤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9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致伤组、治疗组,每组各32只。致伤组和治疗组制作严重烧伤大鼠模型;治疗组造模后即刻经尾静脉注射3 mg/kg的z-VAD-fmk,12 h后再次注射1.5 mg/kg;致伤组用等量生理盐水干预。分别于造模后2、8、24、48 h处死大鼠并留取小肠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小肠组织病理改变并评分,采用TUNEL法测算小肠黏膜细胞凋亡指数(AI),荧光比色法检测小肠黏膜细胞Caspase-3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肠组织中的热休克蛋白70(HSP70)、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cl-2基因相关X基因(Bax)蛋白。结果致伤组、治疗组造模后2、8、24、48 h小肠组织病理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各时点评分均低于致伤组(P均<0.05)。致伤组、治疗组造模后2、8、24、48 h小肠黏膜细胞AI及Caspase-3活性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各时点均低于致伤组(P均<0.05)。致伤组、治疗组造模后2、8、24、48 h小肠组织中HSP70、Bcl-2、Bax表达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各时点HSP70、Bcl-2表达高于对照组,Bax表达低于致伤组(P均<0.05)。结论早期应用z-VAD-fmk可以有效减轻大鼠烧伤后小肠组织损伤、减少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HSP70、Caspase-3、Bcl-2和Bax的表达调节作用有关。
2020年20期 v.60;No.1178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瑶;简武;张星慧;吴建华;尹卫东;石金凤;
目的观察Trendelenburg体位SD大鼠眼内压、血压、视网膜组织形态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正常组各30只。实验组每天上午8∶00~9∶00将大鼠固定于Trendelenburg体位(头低脚高80°),正常组采取平位。固定体位20 min内每5 min测量眼内压1次、共4次;大鼠固定体位安静5 min后测量尾动脉血压。实验重复1周后处死大鼠,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组织形态变化,检测大鼠血清中的氧化应激指标(MDA含量及GSH-Px、SOD活性)。结果实验1周内实验组每日测得眼内压均高于正常组(P均<0.01);同一实验日内,实验组固定体位后5、10、15、20 min眼内压均高于正常组(P均<0.01),实验组固定体位10min后眼内压达到最大值。实验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高于正常组(P均<0.01)。实验组视网膜明显增厚、水肿,细胞胞质空亮,层次欠清晰,内层视网膜细胞间隙增大、变厚。实验组血清MDA含量高于对照组,SOD、GSH-Px活性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Trendelenburg体位可升高SD大鼠眼内压和血压,导致视网膜损伤,机制可能与促进氧化应激有关。
2020年20期 v.60;No.1178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曹英杰;陈晓岚;郭乃凤;陈旭;刘静;
目的观察IgA肾病患者尿外泌体、肾脏组织中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AFF)的表达变化,分析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原发性IgA肾病患者60例(IgA肾病组),其中肾脏病理Katafuchi积分0~3分17例、4~6分19例、7~9分15例、10~12分9例;选择因肾肿瘤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0例为对照组。提取两组尿外泌体,采用ELISA法检测BAFF。IgA肾病组留取病肾组织、对照组留取瘤旁正常肾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AFF。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尿外泌体、肾脏组织中BAFF表达与Katafuchi积分、血胆固醇、24 h尿蛋白、内生肌酐清除率的相关性,分析尿外泌体与肾脏组织中BAF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IgA肾病组尿外泌体及肾脏组织中BAFF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 IgA肾病组中Katafuchi积分0~3分、4~6分、7~9分、10~12分的患者尿外泌体及肾脏组织中BAFF表达逐渐增高,两两相比,P均<0.05。IgA肾病组尿外泌体中BAFF水平与Katafuchi积分(r=0.71)及24 h蛋白尿(r=0.67)呈正相关(P均<0.05),与内生肌酐清除率呈负相关(r=-0.78,P <0.05)。IgA肾病组肾脏组织中BAFF表达与Katafuchi积分呈正相关(r=0.76,P <0.05)。IgA肾病组尿外泌体BAFF水平与肾脏组织BAFF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r=0.61,P <0.05)。结论 IgA肾病患者尿外泌体及肾脏组织中BAFF表达均明显升高,尿外泌体及肾脏组织中BAFF表达趋势具有一致性,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2020年20期 v.60;No.1178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4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谢璨灿;曾维忠;吴双华;李峥嵘;黄冰;
目的观察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TAT3) mRNA表达变化,分析STAT3 mRNA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脓毒症患者92例纳入脓毒症组,入院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30分(高危) 26例、20~30分(中危) 48例、10~<20分(低危) 18例,28 d内存活50例、死亡42例。选择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0例为对照组。脓毒症组确诊6 h内(对照组于同时检测)采用RT-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STAT3 mRNA。收集脓毒症患者入院时血清降钙素原(PCT)、乳酸(Lac)检测结果。分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STAT3 mRNA表达与APACHEⅡ评分及预后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TAT3 mRNA、APACHEⅡ评分、PCT、Lac对脓毒症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脓毒症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STAT3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 <0.01)。脓毒症组中,低危、中危、高危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STAT3 mRNA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两两相比,P均<0.05;死亡患者STAT3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存活者(P <0.01)。脓毒症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STAT3 mRNA表达水平与APACHEⅡ评分、Lac呈正相关(r分别为0.719、0.332,P均<0.05),与PCT无关(r=-0.097,P> 0.05)。外周血单个核细胞STAT3 mRNA相对表达量预测脓毒症患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2(P <0.01),最佳截断值为3.06时敏感度为81%、特异度为88%; APACHEⅡ评分预测脓毒症患者死亡的AUC为0.890(P <0.01),最佳截断值为24.5分时敏感度为81%、特异度为86%。结论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STAT3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与APACHEⅡ评分及28 d内预后有关;检测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STAT3 mRNA有助于反映疾病严重程度并预测预后。
2020年20期 v.60;No.1178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卢松芳;陈靖;马鹏跃;黄凤璋;黄俊;梁鸣;
目的观察并评价超声引导下二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动静脉内瘘术后再狭窄的效果。方法收集首次PTA术后再发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患者33例,行二次PTA维持内瘘通畅。记录二次PTA手术前后内瘘狭窄处血管内径和内瘘自然血流量变化,计算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计算术后内瘘通畅率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二次PTA手术成功率为95.9%(47/49),临床成功率为97%(32/33)。术后内瘘狭窄处内径和内瘘自然血流量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二次PTA术后随访1~22个月,二次PTA术后12个月动静脉内瘘累计通畅率与首次PTA手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二次PTA内瘘通畅率与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病、动静脉内瘘狭窄部位和位置无关,动静脉内瘘使用≥6个月者二次PTA内瘘通畅率高于<6个月者(P <0.05)。所有患者在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现有渗漏、血管破裂、内瘘失败等严重并发症,术后血肿形成2处,经过加压包扎等处理后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超声引导下二次PTA治疗动静脉内瘘术后再狭窄安全有效,有助于维持动静脉内瘘的通畅性。
2020年20期 v.60;No.1178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沈敏强;廖解志;杨荣华;
目的观察无管化微通道经皮肾镜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效果。方法选取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行无管化B超引导下微通道经皮肾镜激光碎石术,对照组行输尿管硬镜联合封堵器激光碎石术。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一次手术成功率、术后当天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术后清石率、总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输尿管穿孔、术后感染性发热)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对照组一次手术成功率分别为100%、82%,术后1个月清石率分别为100%、85%,观察组为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当天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低于对照组的16%(P <0.05)。结论无管化微通道经皮肾镜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手术成功率高,清石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效果优于输尿管硬镜联合封堵器激光碎石术。
2020年20期 v.60;No.1178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9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孙金龙;郭琼;相珊;赵帅;连方;
目的筛选高龄女性卵泡液中差异表达蛋白质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探讨女性随年龄增大卵巢功能衰退的生物学基础。方法搜集100例因男方精子数量和活力不足而导致女性不孕拟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的女性患者,根据年龄将其分为高龄组(年龄≥35岁)和非高龄组(年龄﹤35岁)各50例; IVF中取卵时收集卵泡液,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筛选差异表达蛋白质,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生物进程、生物学功能、细胞组分,京都基因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相关信号通路。结果与非高龄组比较,高龄组卵泡液中共筛选获得23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其中上调9个、下调14个。GO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蛋白质参与的细胞进程是内肽酶活性的负调控、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补体激活、参与吞噬作用的Fcγ受体信号通路、免疫应答调节等,涉及的生物学功能包括细胞分化、增殖、凋亡及脂代谢、糖代谢、免疫、凝血等。KEGG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蛋白质相关的通路有PPAR信号通路、补体和凝血级联、吞噬、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论高龄女性卵泡液中,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上调,细胞增殖、分化修复功能相关蛋白表达下调,这可能是女性随年龄增大卵巢功能衰退的生物学基础。
2020年20期 v.60;No.1178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徐书星;霍庆赟;杨颖;纪金浩;张春芬;赵冰英;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血清铁蛋白(SF)、三叶因子1(TFF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水平变化,对比分析其与传统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53(CA153)、癌胚抗原(CEA)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乳腺癌患者(病例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各92例,取空腹静脉血并检测血清SF、TFF1、PD-L1、CA153、CEA,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血清指标诊断乳腺癌的价值。结果病例组血清SF、TFF1、PD-L1、CA153、CE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临床分期Ⅲ~Ⅳ期、肿瘤中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血清SF、TFF1、PD-L1、CA153、CEA水平高于临床分期Ⅰ~Ⅱ期、肿瘤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者(P均<0.05)。血清TFF1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9,高于血清SF(AUC为0.799)、PD-L1(AUC为0.774)及CA153(AUC为0.725)、CEA(AUC为0.720),血清SF、TFF1、PD-L1联合诊断乳腺癌的AUC为0.865、敏感度为75.00%、特异度为83.70%。结论乳腺癌患者血清SF、TFF1、PDL1水平升高,在临床分期高、肿瘤中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者中升高更明显;与传统肿瘤标志物CA153、CEA比较,血清SF、TFF1、PD-L1诊断乳腺癌的价值较高,且联合应用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2020年20期 v.60;No.1178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幸泽艇;王梅;王万辉;彭道珍;钟茂林;叶军明;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短时间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LCVP)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脑代谢的影响。方法拟行原发性肝癌切除术的患者128例,随机分为A组63例、B组65例。所有患者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全麻+硬膜外镇痛。A组麻醉期间正常输液,未使用硝酸甘油控制中心静脉压(CVP),维持CVP在6~10 cm H_2O。B组在麻醉中限制输液,肿瘤切除时泵注硝酸甘油15 min,控制CVP在4 cm H_2O左右,肿瘤切除后尽快恢复血容量。记录两组肿瘤切除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麻醉药用量和术后出院时间;患者入恢复室后行颈静脉球部及动脉血气分析,记录脑代谢指标包括颈静脉球部血pH(p Hjv)、血氧饱和度(SjvO_2)、血糖(Glu)、乳酸(LAjv),计算脑氧摄取率(CERO_2);记录患者苏醒时间,包括自主呼吸时间、指令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出恢复室时间;出恢复室时进行Steward评分评估苏醒质量;观察躁动、寒战、高血压、恶心、呕吐、术中知晓、认知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组出血量、肿瘤切除时间、手术时间均少于A组(P均<0.05)。两组术中麻醉药用药情况、脑代谢指标、苏醒时间、苏醒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躁动、寒战、高血压、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均为轻度,未出现明显的恶心、呕吐及术中知晓。结论在肝癌切除术中控制CVP为4cm H_2O 15 min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对脑代谢无明显影响,不良反应少且较轻,应用安全。
2020年20期 v.60;No.1178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1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李荣华;蔡靓羽;蒋晨浩;邱犀子;徐敏逸;
目的观察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前揿针埋针对患者术后尿潴留的影响。方法选取拟行PPH手术的痔疮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揿针联合腰麻组(观察组)和单纯腰麻组(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采用小剂量腰麻进行手术。观察组在麻醉前24 h选取双侧肾俞穴、膀胱俞穴、阴陵泉穴和中极穴行揿针埋针;埋针期间,嘱患者每隔8 h在相应穴位行揿针按压30下,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直至术后,去除揿针。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诱导排尿(按摩+热敷)。如术后出现尿潴留,则行导尿管插管术。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尿等待时长、术后当天夜间小腹满胀感评分、术后首次排尿量、术后尿潴留及导尿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排尿等待时长、术后当天夜间小腹满胀感评分少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首次排尿量多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尿潴留及导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揿针埋针术前预处理可有效减少腰麻下痔疮PPH术后尿潴留的发生。
2020年20期 v.60;No.1178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李咏梅;丁宝一;李丽杰;解孝锋;
目的观察阿柏西普玻璃体腔内注射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RAM)伴发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RAM伴发黄斑水肿患者15例(眼),先行患眼阿柏西普玻璃体腔内注射,1周后行激光光凝治疗;观察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治疗后3个月时观察瘤体萎缩程度、眼底出血及渗出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时点BCVA升高、CMT降低(P均<0.05)。治疗后3个月时,眼底出血完全吸收11例、少量残留4例,硬性渗出均减少;瘤体均有不同程度萎缩,无渗漏13例、轻度渗漏2例。结论阿柏西普玻璃体腔内注射联合激光光凝治疗RAM伴发黄斑水肿,可控制RAM发展并提高视力。
2020年20期 v.60;No.1178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雪超;李雨雨;崔玉晗;郭志华;王盛;
目的通过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了解临淄地区新生儿常见的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类型、突变率。方法采集6 060例出生3~7 d充分哺乳的新生儿足底血血斑,提取基因组DNA,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18个耳聋基因的100个位点。结果共发现404例耳聋基因突变,突变携带率为6.67%。单基因杂合突变391例,其中GJB2突变携带者157例,携带率为2.59%; SLC26A4突变携带者169例,携带率为2.79%; GJB3突变携带者18例,携带率为0.30%;线粒体耳聋相关基因突变携带者46例,携带率为0.76%; MYO7A突变携带者1例,携带率为0.02%。两个及以上位点突变者13例,携带率为0.21%,其中,GJB2基因c.299-300delAT纯合突变1例,GJB2基因c.235delC/c.299-300delAT复合杂合突变1例、双杂合突变10例,以及罕见的GJB2/SLC26A4 c.235delC/c.299-300delAT/c.2168A> G三个位点突变1例; GJB2基因c.299-300delAT纯合突变、GJB2基因c.235delC/c.299-300delAT复合杂合突变、c.235delC/c.299-300delAT/c.2168A> G三个位点突变均来自新生儿父母双方。6 060例新生儿中,56例未通过听力筛查;生后6个月确诊听力异常12例,携带耳聋基因8例,其中GJB3基因突变3例、GJB2基因突变4例、SLC26A4基因突变1例。结论临淄地区6 060例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为6.67%,以4个常见耳聋基因(GJB2、SLC26A4、GJB3、线粒体基因)单基因杂合突变为主,两个及以上基因位点突变较少。随访证实听力异常患儿耳聋基因携带者占66.67%;对于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建议健康用耳、预防为主。
2020年20期 v.60;No.1178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周育巧;陈金财;张秀芳;郭阗廷;刘通;赖金良;许强;姬广林;
目的对比观察微型钛板和改良版Y型纳米骨板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MCSM患者119例,其中采用微型钛板内固定55例(A组)、改良版Y型纳米骨板内固定64例(B组)。收集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管引流量。分别于术前、术后第7天采用X线检查测量颈椎活动度、颈椎正常生理曲度(C_2、C_7夹角),采用CT检查测量C_5椎管矢状径长度、C_5开门角度、C_5椎管面积。术后3个月观察C_5神经根麻痹、轴性症状、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3天及术后3、6、12、24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进行颈背部视觉模拟评分(VAS)、Nurick分级、日本骨科协会(mJOA)评分,计算mJOA评分改善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多于B组,术后颈椎活动度和C_5椎管矢状径扩大值大于B组,术后C_5椎管扩大角度小于B组,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高于B组(P均<0.05); B组术后3个月VAS低于A组(P <0.05);两组术后mJOA评分均较术前提高但组间Nurick分级及m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MCSM患者,使用改良版Y型纳米骨板内固定较微型钛板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但颈椎活动度较使用微型钛板者有所降低。
2020年20期 v.60;No.1178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董静凝;何建新;黄勇;李志明;龙凤;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各类恶性肿瘤中异常表达。lncRNA可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促进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介导肿瘤细胞产生耐药,调控肿瘤血管的形成。lncRNA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和疾病特异性,具有成为肿瘤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的潜在价值。中药提取物可以通过lncRNA介导发挥抑瘤作用,如槐耳、黄芩素、白藜芦醇苷、丹皮酚等。沉默lncRNA表达、阻断lncR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为恶性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案,但目前相关研究仅限于动物实验,尚未开展临床实践。
2020年20期 v.60;No.1178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晓陵;刘阳;王丰;曹丹娜;刘晓慧;蔡丽娜;姜晓旭;姚春丽;马健;
针刺"四关"穴临床疗效显著,但作用机制复杂。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研究发现,单独针刺左侧或右侧合谷穴,脑激活区域表现不对称,其激活部位也有差异,表明针刺穴位对应的脑激活区具有特异性;针刺双侧合谷穴产生的脑激活区并非单独针刺左右侧合谷穴脑激活区的简单叠加,而是脑区血流重新分配产生了新的特定区域,这些特定脑功能区域的激活可能是治疗疾病的机制所在。在针刺太冲穴相关研究中,也得出了与针刺合谷穴类似的结论。针刺"四关"穴与针刺单穴相比,可以更广泛地激活大脑功能区域并产生特定疗效,这可能是中枢系统脑血流动力学和葡萄糖代谢重新分布的结果。
2020年20期 v.60;No.1178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次数:7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 沈友进;戚晓昆;
前庭性偏头痛是指由偏头痛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眩晕,具有偏头痛和眩晕的特点。目前诊断前庭性偏头痛主要依靠症状诊断。各种辅助检查可为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提供支持,更有助于前庭性偏头痛的鉴别诊断。最新的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于2018年5月得到更新。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依赖于症状、发作程度、发病频率、症状发作的持续时间、偏头痛病史等,至少50%的患者偏头痛发作与前庭症状发作具有时间相关性,以及除外其他疾病。前庭性偏头痛需要与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脑干先兆偏头痛、前庭神经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前庭阵发症及发作性共济失调2型等疾病进行鉴别。
2020年20期 v.60;No.1178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下载次数:6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宫玉哲;王天成;
Lennox-Gastaut综合征(LGS)是一种多见于儿童的难治性癫痫性脑病。现已明确遗传因素与LGS的发病密切相关,其致病基因包括SCN2A、KCNT1、GABRA1、CACNA1A等离子通道相关基因,CHD2、IRF2BPL、FOXG1等转录调控基因,STXBP1、IQSEC2、DNM1、SHANK3等突触传递相关基因,SLC6A1等转运体相关基因,以及DCX、ALG13等其他致病基因。尽管已有多个基因被证明与LGS的发病相关,但每个致病基因导致LGS的癫痫发作类型以及严重程度是否存在差异,尚需更多研究来归纳和总结。
2020年20期 v.60;No.1178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宋雨童;颜明;
苏醒期谵妄是学龄前儿童麻醉后一种常见术后并发症,它与多种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和术后行为改变密切相关。研究发现,苏醒期谵妄的危险因素很多,包括疼痛、苏醒时间、麻醉药物、年龄、术前焦虑、父母的焦虑、手术类型、儿童的性格特征等。在苏醒期谵妄的防治措施上,α_2受体激动剂、丙泊酚、氯胺酮等传统药物措施有着令人满意的效果,娱乐电子设备、ADVANCE策略、脑电图监测、母亲的声音等非药物措施也为应对苏醒期谵妄提供了新思路。
2020年20期 v.60;No.1178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下载次数: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刘可可;王江;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脑、肝脏、肢体、肾脏等缺血再灌注除导致器官本身损伤外,还可导致远隔器官如肠损伤。脑缺血再灌注致肠损伤机制与神经分泌功能异常、神经肽调节失衡、自由基损伤、血栓素和前列环素比例失衡、肿瘤坏死因子α作用等密切相关。肝缺血再灌注引起肠损伤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其机制可能与内毒素刺激、氧自由基生成、炎症反应、线粒体损伤、钙超载等有关。当缺血肢体恢复血供后,在造成局部肢体损伤的同时,包括小肠在内的多组织器官亦可受到损伤,其机制主要与自由基生成、中性粒细胞活化、补体激活、细胞凋亡、一氧化氮作用减弱等有关。肾脏缺血再灌注致肠损伤的机制与自由基增多、炎症反应爆发、钙内流增多、细胞凋亡等多种因素有关。
2020年20期 v.60;No.1178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孟莲;陈爱军;
原发性乳房外Paget病是一种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现已有相对可靠的研究根据肿瘤厚度和淋巴结受累等情况进行对其TNM肿瘤分期。Mohs外科手术具有在切净皮损的基础上避免过大组织损失的优越性,被认为是原发性乳房外Paget病的首选治疗方式。因淋巴结受累情况与疾病分期、治疗相关,在伴有前哨淋巴结转移时建议行前哨淋巴结清扫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治疗水平的提高,治疗原发性乳房外Paget病的手段逐渐多元化,光动力疗法、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非手术治疗方式也可供选择,并已有相关报道证实其有效性。原发性乳房外Paget病均有复发的风险,随访很有必要,而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有望成为重要的辅助随访检查手段。
2020年20期 v.60;No.1178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袁媛;井凌然;张吉甜;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过程中,加强营养干预具有重要意义。营养专业人员(公共卫生营养专业人员和临床营养专业人员)应当分工协作,明确职责范围,把握自身工作重点。同时,结合中国住院患者临床营养治疗路径的实施现状和可行性,梳理临床营养治疗的实施路径。针对营养不良患者,采用五阶梯模式进行营养干预。对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临床营养干预目标是满足患者能量、蛋白质、脂肪、液体量、微量营养素、免疫营养素等基本需求,达到调节代谢、改善免疫功能、控制疾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
2020年20期 v.60;No.1178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