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S100β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对miRNA靶向调控的影响

    杨漪霞;王家丰;李克深;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对微小RNA(miRNA)靶向调控的影响。方法利用Target Scan在线软件,寻找调控S100β基因的miRNA及其配对结合位点。构建S100β基因rs9722位点不同基因型载体并鉴定。将构建的S100β基因rs9722位点不同基因型载体(S100β-rs9722C、S100β-rs9722T、S100β-rs9722Cmut)与miRNA模拟物(miRNA mimics、miR-340-3p、miR-593-3p、miR-6827-3p)两两组合共转染293T细胞,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各组合培养液上清荧光素酶活性。取对数生长期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分别转染miRNA mimics、miR-340-3p、miR-593-3p、miR-6827-3p,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相应mi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S100β表达。结果 miR-340-3p、miR-6827-3p的5'-CUCUGCC-3'序列与S100β基因3'非编码区(3'UTR)的5'-GAGACGG-3'序列完全互补,而miR-593-3p的5'-GUCUCUG-3'序列与S100β基因3'UTR的5'-CAGAGAC-3'序列完全互补。经鉴定,构建的S100β基因rs9722位点S100β-rs9722C、S100β-rs9722T、S100β-rs9722C-mut序列双酶切片段大小与目的基因序列片段大小一致。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miR-340-3p、miR-6827-3p可靶向调控S100β基因rs9722C位点的3'UTR,而对S100β基因rs9722T、rs9722C-mut位点的3'UTR无靶向调控作用; miR-593-3p对S100β基因rs9722C、rs9722T、rs9722C-mut位点的3'UTR均无靶向调控作用。miR-340-3p组、miR-593-3p组、miR-6827-3p组相应mi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其对应miRNA NC组(P均<0.05)。miR-6827-3p组S100β相对表达量低于其对应miRNA NC组(P <0.05),而miR-340-3p组、miR-593-3p组S100β相对表达量与其对应miRNA N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iRNA对S100β基因转录后调控效率存在基因型差异,miR-6827-3p可能通过靶向结合S100β基因rs9722C基因型mRNA,从而调控S100β表达。

    2020年22期 v.60;No.1180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三阴乳腺癌组织Ki-67、miR-155、MUC1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王延涛;陈伟娜;

    目的探讨三阴乳腺癌(TNBC)组织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微小RNA-155(miR-155)、黏蛋白1(MUC1)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TNBC患者85例,取手术切除的TNBC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Ki-67、MUC1表达,采用RT-PCR法检测miR-155表达。比较TNBC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Ki-67、miR-155、MUC1表达变化,并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三者表达的关系。结果 TNBC组织Ki-67、MUC1阳性表达率和miR-155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均<0.05)。TNBC组织Ki-67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与年龄、绝经状态、组织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无关(P均> 0.05); miR-155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与年龄、绝经状态、肿瘤直径、临床分期无关(P均> 0.05);MUC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 <0.05),与年龄、绝经状态、组织分化程度、肿瘤直径、临床分期无关(P均>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TNBC组织Ki-67表达与miR-155、MUC1表达均呈正相关关系(P均<0.05),miR-155表达与MUC1表达亦呈正相关关系(P <0.05)。结论 TNBC组织Ki-67、miR-155、MUC1表达明显升高,三者可能共同参与TNBC的发生、发展。

    2020年22期 v.60;No.1180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乳腺癌组织lncRNA TUG1、EZH2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段学军;宋庆宏;郭俊龙;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牛磺酸上调基因1(TUG1)、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2(EZH2)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原发性乳腺癌患者83例,取手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lncRNA TUG1、EZH2相对表达量。比较乳腺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lncRNA TUG1、EZH2表达,分析乳腺癌组织lncRNA TUG1表达与EZH2表达的关系,以及乳腺癌组织lncRNA TUG1、EZH2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lncRNA TUG1、EZH2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均<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乳腺癌组织lncRNA TUG1相对表达量与EZH2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关系(P <0.01)。乳腺癌组织lncRNA TUG1相对表达量与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与患者年龄、乳腺癌家族史、肿瘤直径、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均>0.05);乳腺癌组织EZH2相对表达量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与患者年龄、乳腺癌家族史、肿瘤直径、TNM分期无关(P均> 0.05)。以乳腺癌组织lncRNA TUG1、EZH2相对表达量的中位数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lncRNA TUG1高表达者46例与lncRNA TUG1低表达者37例、EZH2高表达者43例与EZH2低表达者40例。lncRNA TUG1、EZH2高表达者3年生存率均低于其相应低表达者(P均<0.05)。结论乳腺癌组织lncRNA TUG1、EZH2表达升高,且二者表达呈正相关关系; lncRNA TUG1、EZH2表达升高与乳腺癌恶性进展和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2020年22期 v.60;No.1180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胃癌组织lncRNA XIST、miR-337-3p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曹晓智;高恬媛;汪俊茹;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长链非编码RNA X染色体失活特异转录本(lncRNA XIST)、微小RNA-337-3p(miR-337-3p)表达变化,并分析二者表达的关系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胃癌患者79例,取活检或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采用RT-qPCR法检测lncRNA XIST、miR-337-3p表达。比较胃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lncRNA XIST、miR-337-3p表达变化,并分析胃癌组织lncRNA XIST、miR-337-3p表达的关系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lncRNA XIST相对表达量高于癌旁正常组织,miR-337-3p相对表达量低于癌旁正常组织(t分别为19.081、13.459,P均<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胃癌组织lncRNA XIST相对表达量与miR-337-3p相对表达量呈负相关关系(r=-0.672,P <0.05)。胃癌组织lncRNA XIST、miR-337-3p相对表达量均与TNM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无关(P均>0.05)。结论胃癌组织lncRNA XIST高表达、miR-337-3p低表达,二者表达呈负相关关系,并且二者共同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lncRNA XIST、miR-337-3p有望成为胃癌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的分子生物标志物。

    2020年22期 v.60;No.1180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重度OSAS儿童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后持续残留的预测模型构建与鉴定

    高淑蔚;冯国双;吴云肖;郑莉;郭永丽;许志飞;

    目的构建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儿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后持续残留的预测模型,并鉴定其预测效能。方法选择行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的中重度OSAS患儿75例,以术后6个月时整夜多导睡眠图(PSG)监测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OAHI)≥1次/h为标准,将患儿分为持续性OSAS组44例、非持续性OSAS组31例。收集两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整夜PSG监测指标,以五折交叉验证法筛选模型参数,通过分类树模型、节点增益分析构建最优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以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OAHI、混合性呼吸暂停指数(MAI)、快速动眼睡眠期氧减指数、非快动眼睡眠期氧减指数(ODINREM)、平均血氧饱和度(mean SpO_2)、觉醒指数、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及各个睡眠时期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等PSG监测指标作为预测因素,构建分类树模型。该分类树模型共有5层、15个节点、4个终末节点,共筛选出MAI、min SpO_2、AHI、ODINREM、睡眠效率、呼吸觉醒指数6个解释变量。分类树模型预测持续性OSA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95%CI:0.90~0.98),其预测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94.1%、准确性为88.6%。结论构建的分类树预测模型能够快速有效地筛选中重度OSAS患儿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后持续残留的风险因素,从而为临床筛选术后需要随访治疗的人群提供依据。

    2020年22期 v.60;No.1180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9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血清MMP-9、MCP-1和TGF-β_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陈国金;黄雅玲;高健;殷佟;

    目的探讨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60例(发作期组),其中病情轻度20例、中度18例、重度22例,缓解期哮喘患儿73例(缓解期组),接受保健检查的健康儿童40例(对照组),入组当日采集清晨空腹肘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MMP-9、MCP-1、TGF-β_1。比较三组血清MMP-9、MCP-1、TGF-β_1水平,分析血清MMP-9、MCP-1、TGF-β_1水平与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病情程度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MMP-9、MCP-1、TGF-β_1水平对哮喘急性发作的预测价值。结果发作期组血清MMP-9、MCP-1、TGF-β_1水平均高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且缓解期组血清MMP-9、MCP-1、TGF-β_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轻度、中度、重度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血清MMP-9、MCP-1、TGF-β_1水平逐渐升高,两两比较P均<0.05。血清MMP-9、MCP-1、TGF-β_1水平与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病情程度均呈正相关关系(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MP-9、MCP-1、TGF-β_1水平预测哮喘急性发作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4、0.858、0.809,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42.64 ng/L、42.21μg/L、47.74 ng/L,此时其诊断哮喘急性发作的敏感性分别为90%、88%、83%,特异性分别为92%、91%、84%。血清MMP-9、MCP-1、TGF-β_1水平联合预测哮喘急性发作的AUC为0.931,其诊断哮喘急性发作的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82%。结论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血清MMP-9、MCP-1、TGF-β_1水平明显升高,其水平变化与病情程度有关;血清MMP-9、MCP-1、TGF-β_1可作为预测哮喘急性发作的重要生化指标。

    2020年22期 v.60;No.1180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5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血清ALP水平预测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并发肾功能恶化的价值

    王小剑;谢先红;罗驰;

    目的探讨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预测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并发肾功能恶化(WRF)的价值。方法选择ADHF患者121例,入院7 d内并发WRF 57例(WRF组)、未并发WRF 64例(非WRF组)。收集两组一般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相关临床资料(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以及吸烟史)、实验室检查资料(包括血清Hb、Alb、TC、TG、HDL、LDL、Cr、UA、Na~+、K~+、ALP、CRP、NT-proBNP及eGFR和LVEF)。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获取ADHF并发WRF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ALP水平预测ADHF并发WRF的价值。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组年龄、BMI,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比例及血清Alb、Cr、UA、ALP、CRP水平和eGFR比较P均<0.05,其余临床资料比较P均>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血清Cr、UA、ALP水平是ADHF并发WRF的独立危险因素,而eGFR、血清Alb水平是ADHF并发WRF的独立保护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ALP水平预测ADHF并发WRF的曲线下面积为0.832,最佳截断值为241.4 U/L,此时其预测ADHF并发WRF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3.7%、84.2%、83.6%。结论血清ALP水平是ADHF并发WRF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ADHF并发WRF的生物标志物。

    2020年22期 v.60;No.1180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1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血清sFlt-1水平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血管痉挛的预测价值

    雷源标;雷瑜;欧福勇;易继平;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sFlt-1)水平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脑血管痉挛(CVS)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自发性SAH患者115例,入院3~5 d并发CVS 44例(CVS组)、未并发CVS 71例(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及发病至入院时间)、疾病相关资料[包括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发热持续时间、血压波动持续时间、颅内出血量(经CT估算)、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实验室检查资料[包括WBC计数、Hb、空腹血糖(FPG)、sFlt-1]。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自发性SAH并发CVS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sFlt-1水平对自发性SAH并发CVS的预测价值。结果在一般临床资料中,两组有吸烟史及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比例比较P均<0.05;在疾病相关资料中,两组入院时GCS、血压波动持续时间、颅内出血量、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比较P均<0.05;在实验室检查资料中,两组WBC计数、Hb、FPG、sFlt-1比较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出血量、Fisher分级、sFlt-1是自发性SAH并发CVS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sFlt-1水平预测自发性SAH并发CVS的曲线下面积为0.726(95%CI:0.624~0.827),最佳截断值为119.35 ng/L,此时其预测自发性SAH并发CVS的敏感性为75.00%、特异性为77.46%。结论血清sFlt-1水平是自发性SAH并发CVS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自发性SAH并发CVS的预测指标之一。

    2020年22期 v.60;No.1180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5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β-CTX、Cathe K和OPG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丁琦;邢桂红;秦晓丹;李飞;

    目的观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患者血清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组织蛋白酶K(Cathe K)、骨保护素(OPG)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PMO患者64例(骨质疏松组),其中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34例、未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30例,另选绝经后骨量减少患者43例(骨量减少组)、绝经后骨量正常患者42例(骨量正常组)。所有研究对象入组后,采集肘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检测血清β-CTX、Cathe K、OPG。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β-CTX、Cathe K、OPG水平预测PMO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效能。结果骨质疏松组与骨量减少组血清β-CTX、Cathe K水平均高于骨量正常组,血清OPG水平低于骨量正常组,且骨质疏松组血清β-CTX、Cathe K水平均高于骨量减少组,而骨质疏松组血清OPG水平低于骨量减少组(P均<0.05)。PMO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者血清β-CTX、Cathe K水平均高于未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者,而血清OPG水平低于未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者(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β-CTX水平预测PMO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9(95%CI:0.756~0.903),其最佳截断值为7.84μg/L,此时其预测敏感性为77.8%、特异性为80.7%;血清Cathe K水平预测PMO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AUC为0.821(95%CI:0.735~0.889),其最佳截断值为33.04μg/L,此时其预测敏感性为68.3%、特异性为89.1%;血清OPG水平预测PMO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AUC为0.824(95%CI:0.739~0.891),其最佳截断值为3.12μg/L,此时其预测敏感性为78.8%、特异性为82.0%;血清β-CTX、Cathe K、OPG水平联合预测PMO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AUC为0.945(95%CI:0.909~0.981),其预测敏感性为95.7%、特异性为90.2%。血清β-CTX、Cathe K、OPG水平联合预测PMO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AUC高于血清β-CTX、Cathe K、OPG水平单独(Z分别为2.148、2.581、3.145,P均<0.05)。结论 PMO患者血清β-CTX、Cathe K水平明显升高,而血清OPG水平明显降低;血清β-CTX、Cathe K、OPG水平均可作为预测PMO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生物学指标,并且三者联合时预测效能更高。

    2020年22期 v.60;No.1180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0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鸢尾素对高脂饮食诱导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

    何青松;刘大男;谭娟;

    目的探讨鸢尾素(Irisin)对高脂饮食诱导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雄性ApoE~(-/-)C57BL/6J小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Irisin组,每组8只。模型组、Irisin组高脂饲料喂养12周,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12周。Irisin组建模同时尾静脉注射浓度为0.01μg/μL的Irisin溶液200μL,对照组、模型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00μL,每周2次,连续12周。喂养12周结束,取血前称量体质量;腹腔注射麻醉,摘除眼球取血,离心留取血清,检测血清TC、TG、LDL-C、HDL-C、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取血后处死,剥离主动脉组织。取部分主动脉组织油红O染色、HE染色,观察主动脉病理形态,分别计算斑块表面积/主动脉壁表面积、斑块横断面面积/主动脉管腔面积;取部分主动脉组织,充分匀浆,离心留取上清,检测Irisin、TNF-α水平和NF-κB p65活性;取部分主动脉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Irisin、NF-κB p65、TNF-α蛋白表达;取部分主动脉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Irisin、NF-κB p65、TNF-α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和Irisin组体质量及血清TC、TG、LDL-C、ox-LD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清H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 Irisin组体质量及血清TC、TG、LDL-C、ox-LDL水平均低于模型组,血清HDL-C水平高于模型组(P均<0.05)。主动脉整条油红O染色显示,对照组主动脉壁未见红染脂质斑块,模型组主动脉壁可见大量红染脂质斑块,Irisin组主动脉壁可见散在红染脂质斑块;模型组、Irisin组斑块表面积/主动脉壁表面积均高于对照组,而Irisin组斑块表面积/主动脉壁表面积低于模型组(P均<0.05)。HE染色显示,对照组主动脉内膜未见泡沫细胞、脂质沉积及斑块形成,模型组主动脉内膜可见大量泡沫细胞及脂质沉积,Irisin组主动脉内膜可见少量泡沫细胞及脂质沉积;模型组、Irisin组斑块横断面面积/主动脉管腔面积均高于对照组,而Irisin组斑块横断面面积/主动脉管腔面积低于模型组(P均<0.05)。模型组和Irisin组主动脉匀浆Irisin、TNF-α水平及NF-κB p65活性均高于对照组,而Irisin组主动脉匀浆Irisin水平高于模型组,TNF-α水平及NF-κB p65活性均低于模型组(P均<0.05)。模型组和Irisin组主动脉组织Irisin蛋白及其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且Irisin组主动脉组织Irisin蛋白及其mRNA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均<0.05);模型组和Irisin组主动脉组织NF-κB p65、TNF-α蛋白及其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且Irisin组主动脉组织NF-κB p65、TNF-α蛋白及其mRNA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均<0.05)。结论 Irisin能够抑制高脂饮食诱导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血脂代谢、抑制脂质过氧化和炎症反应有关。

    2020年22期 v.60;No.1180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4K]
    [下载次数: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Homer1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构建及HT22细胞转染鉴定

    曹敏;张晓敏;王培昌;刘静;

    目的构建Homer1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并在HT22细胞中转染和鉴定。方法提取APP/PS1双转基因小鼠海马组织总RNA,经逆转录、PCR扩增,获取Homer1基因编码序列,1%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后,将Homer1基因序列插入p3×FLAG-CMV-10载体的多克隆位点区域,获得p3×FLAG-CMV-10-Homer1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双酶切后鉴定重组质粒并进行基因测序。取HT22细胞,随机分为p3×FLAG-CMV-10-Homer1重组质粒组、p3×FLAG-CMV-10空载体组、空白对照组,p3×FLAG-CMV-10-Homer1重组质粒组、p3×FLAG-CMV-10空载体组分别转染p3×FLAG-CMV-10-Homer1重组质粒、p3×FLAG-CMV-10空载体,空白对照组不予转染。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转染后Homer1蛋白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p3×FLAG-CMV-10-Homer1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经双酶切鉴定和基因测序,该重组质粒序列与目的基因序列一致。p3×FLAG-CMV-10-Homer1重组质粒组Homer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p3×FLAG-CMV-10空载体组、空白对照组(P均<0.05),而p3×FLAG-CMV-10空载体组与空白对照组Homer1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p3×FLAG-CMV-10-Homer1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并成功转染HT22细胞,这为研究Homer1蛋白对脑内Aβ清除的影响及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2020年22期 v.60;No.1180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1K]
    [下载次数:8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依托考昔对大鼠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

    王一寒;张云辉;李亘;张超;董宇启;

    目的探讨依托考昔对大鼠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雌性、7月龄SD大鼠36只,经腹正中切口行双侧卵巢去势手术,常规饲养3个月后制作双侧股骨骨折模型,然后克氏针顺行髓内固定。随机将成模大鼠分为长期用药组、短期用药组、对照组,每组12只。长期用药组每天依托考昔溶液5.4 mg/kg灌胃1次,连续6周;短期用药组每天依托考昔溶液5.4 mg/kg灌胃1次,连续灌胃1周后,等容量生理盐水连续灌胃5周;对照组每天等容量生理盐水连续灌胃6周。内固定术后1、2、4周,各组随机取3只,断颈处死,取双侧股骨骨折端骨痂组织,HE染色,观察骨折端骨痂组织形态学变化。内固定术后6周,断颈处死剩余大鼠,取出双侧股骨,利用万能材料力学实验机,采用三点弯曲法检测股骨骨折愈合处最大载荷和弹性载荷。结果股骨骨折端骨痂组织形态学观察可见,长期用药组骨生成和转化过程缓慢,内固定术后4周骨小梁纤细、排列紊乱且可见坏死细胞;短期用药组停止用药后骨生成和转化的抑制作用消失,至内固定术后4周骨小梁表现接近对照组。内固定术后6周,长期用药组股骨骨折愈合处最大载荷、弹性载荷均低于对照组和短期用药组(P均<0.05),而对照组与短期用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长期应用依托考昔能够延迟和抑制大鼠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并能使骨折愈合强度降低,而短期应用对骨折愈合的影响不大。

    2020年22期 v.60;No.1180 48-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8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脾脏调节性树突状细胞腹腔回输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视神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侯艳丽;杜然;刘庆阳;王艳玲;

    目的探讨脾脏调节性树突状细胞(CD11c~- CD45RB~(high) DC)腹腔回输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视神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无菌条件下制备小鼠脾脏DC,经抗CD45RB磁珠阳选获得CD45RB~(high) DC,剪切掉细胞上的磁珠,再加入抗小鼠CD11c磁珠,MS磁性分离柱阴选部分即为CD11c~-CD45RB~(high) DC,经标染的抗CD11c单克隆抗体-别藻蓝蛋白和抗CD45RB单克隆抗体-藻红蛋白染色,上流式细胞仪鉴定。取C57BL/6小鼠50只适应性饲养7 d,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对照组常规饲养,不建模,模型组及低、中、高剂量组采用MOG35-55诱导EAE模型。低、中、高剂量组建模当日分别腹腔回输脾脏CD11c~-CD45RB~(high)DC 1×10~5、5×10~5、10×10~5个/只,对照组与模型组同期腹腔注射等量PBS。模型组及低、中、高剂量组建模当日开始,对照组同期,每日观察其神经功能并进行神经症状评分。模型组及低、中、高剂量组建模第1~3、7、15天,对照组同期,尾静脉取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IL-6、TNF-α、IL-4,采用流式细胞仪计数CD4~+T细胞。各组末次尾静脉取血后,心脏灌注处死,自筛板后0.5 mm处取球后视神经组织,分别行HE染色和LFB染色,观察视神经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通过磁珠分选仪获取脾脏CD11c~-CD45RB~(high)DC,经流式细胞仪检测,CD11c~-CD45RB~(high)DC纯度> 85%。连续观察15 d,对照组未出现明显神经功能异常,神经症状评分均为0分。模型组及低、中、高剂量组建模第1~9天均未出现明显神经功能异常,神经症状评分均为0分;模型组建模第10、15天神经症状评分均高于低、中、高剂量组(P均<0.05),而低、中、高剂量组两两比较P均> 0.05。模型组及低、中、高剂量组建模第1~3天血浆IL-6、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同期(P均<0.05);低、中、高剂量组建模第1~3天血浆IL-6、TNF-α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同期,建模第2、3、7、15天CD4~+T细胞计数均低于模型组同期(P均<0.05)。建模第7、15天,低、中、高剂量组血浆IL-6、TNF-α水平与模型组、对照组同期比较P均>0.05。模型组及低、中、高剂量组建模第1~3、7、15天以及对照组同期血浆IL-4水平比较P均> 0.05。建模第15天,HE染色和LFB染色可见,对照组视神经无炎症细胞浸润和脱髓鞘、液泡变性等病理改变,模型组视神经可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和脱髓鞘、液泡变性等病理改变,而低、中、高剂量组视神经炎症细胞浸润和脱髓鞘、液泡变性等病理改变较模型组视神经明显减轻,尤其以高剂量组最为明显。结论脾脏CD11c~-CD45RB~(high)DC腹腔回输可能通过抑制促炎症细胞因子分泌,减少CD4~+T细胞浸润,纠正Th1/Th2细胞平衡紊乱,从而减轻EAE小鼠视神经免疫损伤。

    2020年22期 v.60;No.1180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外周血CYP2C8基因rs7909236、rs1934953位点多态性与冠心病分型和病变程度的关系

    冯茹;詹中群;蔡婕;

    目的探讨外周血CYP2C8基因rs7909236、rs1934953位点多态性与冠心病(CHD)分型和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胸闷、胸痛患者31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CHD患者233例(观察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 1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74例、稳定型心绞痛(SAP) 36例,非CHD患者84例(对照组)。采集外周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检测CYP2C8基因rs7909236、rs1934953位点多态性。CHD患者入院后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定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并计算Gensini积分。比较两组外周血CYP2C8基因rs7909236、rs1934953位点各基因型观察值和期望值,CHD不同分型者CYP2C8基因rs7909236、rs1934953位点基因型及其与Gensini积分、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两组外周血CYP2C8基因rs7909236、rs1934953位点基因型频率观察值与期望值比较P均>0.05,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具有群体代表性。CHD不同分型者外周血CYP2C8基因rs7909236位点各基因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MI患者外周血CYP2C8基因rs1934953位点CC基因型频率高于SAP、UAP患者外周血CYP2C8基因rs1934953位点CC基因型频率(P均<0.05)。SAP患者和UAP患者外周血CYP2C8基因rs1934953位点TT、TC、CC基因型者Gensini积分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MI患者外周血CYP2C8基因rs1934953位点TT、TC、CC基因型者Gensini积分、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比较P均<0.05。结论外周血CYP2C8基因rs1934953位点CC基因型与AMI及其病变程度有关,而外周血CYP2C8基因rs7909236位点多态性可能与CHD分型和病变程度无关。

    2020年22期 v.60;No.1180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9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体外冲击波辅助依托考昔治疗早中期膝骨关节炎临床观察

    张玉飞;李坤;魏琴;冯艳广;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ESW)辅助依托考昔治疗早中期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早中期KOA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均给予口服依托考昔治疗,60 mg/次、1次/d,连续治疗6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ESW治疗,冲击频率6 Hz,治疗能流密度0.2 m J/mm2,单侧膝关节冲击4 000次,每次治疗3~5 min,每周1次,共6次。治疗6周,评价临床疗效。治疗前与治疗6周,采用WOMAC评分、Lequene-Mery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收集清晨空腹肘静脉血,离心留取上层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TNF-α,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结果治疗过程中,观察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最终观察组纳入33例、对照组纳入34例。治疗6周,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97%(32/33),对照组为91.18%(31/3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 <0.05。两组治疗后WOMAC评分、Lequene-Mery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WOMAC评分、Lequene-Mery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均<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1β、TNF-α、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1β、TNF-α、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均<0.05)。结论 ESW辅助依托考昔能够明显改善早中期KOA患者膝关节功能,降低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其临床效果优于单用依托考昔。

    2020年22期 v.60;No.1180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miR-25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秦维超;张琳;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微小RNA-25(miR-25)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NSCLC患者68例,取手术切除的NSCLC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采用RT-qPCR法检测miR-25表达。以NSCLC组织miR-25相对表达量的均数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miR-25高表达者与低表达者。比较NSCLC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miR-25表达变化,以及不同miR-25表达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术后定期随访,随访截至2019年5月,统计患者生存情况,比较不同miR-25表达者5年生存率。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NSCLC组织miR-25相对表达量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 <0.01)。以NSCLC组织miR-25相对表达量的均数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miR-25高表达者31例、miR-25低表达者37例。miR-25表达与吸烟指数、TNM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病理类型无关(P均>0.05)。miR-25高表达者5年生存率低于miR-25低表达者(P <0.0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吸烟指数、TNM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和miR-25表达是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NSCLC组织miR-25高表达,其高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并且其高表达是NSCL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0年22期 v.60;No.1180 63-6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LPD与OPD治疗壶腹周围肿瘤临床效果比较

    丁伯强;李春友;

    目的比较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治疗壶腹周围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壶腹周围肿瘤患者396例,其中行LPD 277例、OPD 11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R0切除率,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且获得R0切除。LPD组手术时间、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OPD组(P均<0.05),而两组术中出血量、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均> 0.05。两组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0个月。两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和术后1年无瘤生存率比较P均> 0.05。结论 LPD与OPD治疗壶腹周围肿瘤临床效果相当,但LPD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方面要优于OPD。

    2020年22期 v.60;No.1180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甲襞微循环与BASDAI积分和血清VEGF水平的关系

    杨西瑞;张磊;张旗;于春艳;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甲襞微循环与毕氏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积分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AS患者60例(观察组),其中病情活动者38例、病情稳定者22例,同期选择性别、年龄与其匹配的健康志愿者40例(对照组),采用TR8000D型微循环检测仪检测左手无名指甲襞微循环,测量毛细血管密度、长度、袢直径及动脉支、静脉支直径,并计算甲襞微循环积分和BASDAI积分;采集肘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VEGF。结果观察组甲襞微循环积分、血清V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甲襞毛细血管密度、长度和动脉支、静脉支直径均低于对照组,毛细血管袢直径高于对照组(P均<0.01)。AS病情活动者甲襞微循环积分、BASDAI积分、血清VEGF水平均高于病情稳定者(P均<0.01); AS病情活动者毛细血管密度、长度和动脉支、静脉支直径均低于病情稳定者(P均<0.05),而二者毛细血管袢直径比较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S患者甲襞微循环积分与BASDAI积分、血清VEGF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847、0.809,P均<0.01); AS患者甲襞微循环血管形态中毛细血管密度、毛细血管长度、动脉支直径、静脉支直径与血清VEGF水平均呈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417、-0.664、-0.363、-0.397,P均<0.05),毛细血管袢直径与血清VEGF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534,P <0.01)。结论 AS患者甲襞微循环异常与BASDAI积分、血清VEGF水平有关,可作为判断疾病活动的一个有效指标。

    2020年22期 v.60;No.1180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食管癌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汪健蕾;林雪;洪曦菲;

    目的探讨影响食管癌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食管癌术后入住ICU患者56例,收集其性别、年龄、BMI、吸烟指数、合并症,肿瘤长径、部位、病理类型,术前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蛋白、肌酐、尿素氮、谷丙转氨酶、乳酸、动脉血氧分压以及手术时间。选取入住ICU后24 h内急性生理参数最差值,联合年龄、慢性健康情况进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统计患者ICU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肺部感染、手术部位出血情况,术后低血压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情况和治疗预后情况,筛选影响食管癌术后延迟撤机拔管的危险因素。结果根据术后24 h内是否成功撤机拔管,将食管癌术后入住ICU患者分为A组33例和B组23例。两组性别、年龄、BMI、吸烟指数、合并症,肿瘤长径、部位、病理类型以及术前实验室检查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A组手术时间为(315.03±87.28) min,B组为(373.83±101.30) min,B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t=2.321,P <0.05)。B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乳酸水平高于A组,白蛋白水平低于A组(P均<0.05)。术后24 h内B组APACHEⅡ评分高于A组(t=2.854,P <0.05)。术后24 h内,A组发生肺部感染2例、B组发生肺部感染14例,B组肺部感染发生率高于A组(χ~2=19.95,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乳酸水平升高、白蛋白水平降低及继发肺部感染是食管癌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术后乳酸水平升高、白蛋白水平降低和继发肺部感染可导致食管癌患者术后撤机拔管延迟,机械通气时间延长。

    2020年22期 v.60;No.1180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儿童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诊治分析(附3例报告)

    武翔宇;侯东省;吴荣德;刘伟;杜国强;

    目的分析儿童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简称Xp11.2易位性肾癌)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3例Xp11.2易位性肾癌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诊治特点。结果 3例Xp11.2易位性肾癌患儿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3、7、10岁,主诉为肉眼血尿2例、腹痛1例,肿瘤位于右肾2例、左肾1例,2例可触及腹部包块。CT表现为高低混杂回声包块,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均未发现淋巴结转移。3例患儿均接受根治性肾切除术,免疫组化示TFE3均阳性,明确诊断为Xp11.2易位性肾癌。术后随访3~14个月,均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Xp11.2易位性肾癌好发于学龄期儿童,主诉主要为肉眼血尿,免疫组化TFE3阳性可明确诊断。根治性肾切除术是Xp11.2易位性肾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患儿预后相对较好。

    2020年22期 v.60;No.1180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血清Cys C、NT-proBNP、CRP、NGAL、RBP和ET-1水平对妊高征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

    肖琛;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内皮素1(ET-1)水平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妊高征患者80例(观察组),其中合并急性肾损伤者38例、未合并急性肾损伤者42例,另选正常孕妇80例(对照组),采集清晨空腹肘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ys C、CRP、RBP,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NT-proBNP、NGAL、ET-1。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合并急性肾损伤者与未合并急性肾损伤者血清Cys C、NT-proBNP、CRP、NGAL、RBP、ET-1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Cys C、NT-proBNP、CRP、NGAL、RBP、ET-1水平对妊高征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Cys C、NT-proBNP、CRP、NGAL、RBP、ET-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妊高征合并急性肾损伤者血清Cys C、NT-proBNP、CRP、NGAL、RBP、ET-1水平均高于妊高征未合并急性肾损伤者(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ys C、NT-proBNP、CRP、NGAL、RBP、ET-1水平预测妊高征急性肾损伤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0、0.851、0.810、0.802、0.822、0.876。结论血清Cys C、NT-proBNP、CRP、NGAL、RBP、ET-1水平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妊高征急性肾损伤,其预测效能Cys C> ET-1> NT-proBNP> RBP> CRP> NGAL。

    2020年22期 v.60;No.1180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宫腔镜刨削系统治疗育龄妇女子宫内膜息肉临床观察

    戚小霞;吕树卿;

    目的探讨宫腔镜刨削系统治疗育龄妇女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子宫内膜息肉患者126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刨削组66例、电切组60例。刨削组采用宫腔镜刨削系统切除子宫内膜息肉,电切组采用宫腔镜电切术切除子宫内膜息肉。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膨宫液用量、术中出血量,月经恢复时间、首次月经量和子宫内膜厚度,以及围术期并发症情况和妊娠结局。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宫腔镜手术。刨削组手术时间、膨宫液用量、术中出血量均低于电切组(P均<0.05)。两组月经恢复时间比较P>0.05,刨削组首次月经量、子宫内膜厚度均高于电切组(P均<0.05)。两组术中均未发生子宫大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左右阴道流血消失,均未发生术后感染。刨削组术后6个月宫腔粘连的发生率低于电切组(P <0.05)。刨削组术后12个月妊娠率高于电切组(P <0.05)。结论宫腔镜刨削系统治疗育龄妇女子宫内膜息肉安全有效,还能降低宫腔粘连发生率、提高妊娠率,是育龄妇女子宫内膜息肉首选的治疗方法。

    2020年22期 v.60;No.1180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9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慢性失眠与冠心病病变程度的关系

    赵明霞;李巧元;张瑜;迟云鹏;郭成军;张拥波;

    目的探讨慢性失眠与冠心病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763例,其中合并慢性失眠者276例(观察组)、未合并慢性失眠者487例(对照组)。收集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和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血管病情况及吸烟史,疾病相关资料包括冠心病类型(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变支数[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左主干(LM)/三支病变]。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失眠与冠心病LM/三支病变的关系。结果两组性别构成,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比例,有吸烟史比例以及LM/三支病变比例比较P均<0.05;两组年龄,合并高脂血症、脑血管病比例,冠心病类型以及单支、双支病变比例比较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有吸烟史和慢性失眠是冠心病LM/三支病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而性别和合并高脂血症、脑血管病与冠心病LM/三支病变发生无明显相关性(P均> 0.05)。结论慢性失眠是冠心病LM/三支病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0年22期 v.60;No.1180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血清Cys C、MMP-8、CHE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段庆希;孙雪;主红艳;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胆碱酯酶(CHE)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216例,根据出院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2分)组126例、预后不良(mRS>2分)组90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和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吸烟史、饮酒史情况)、疾病相关资料[包括TOAST分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实验室检查资料(包括FPG、TC、TG、HDL-C、LDL-C、FIB、Cys C、MMP-8、CHE)。将上述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获取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Cys C、MMP-8、CHE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良好组血清Cys C、MMP-8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血清CHE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P均<0.05)。两组其他临床资料比较P均>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ys C、MMP-8、CHE水平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ys C、MMP-8、CHE水平单独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8、0.901、0.810,其预测敏感性分别为66.7%、84.4%、88.9%,特异性分别为92.9%、81.7%、70.6%;血清Cys C、MMP-8、CHE水平联合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AUC为0.914,其预测敏感性为92.6%、特异性为88.1%。结论血清Cys C、MMP-8、CHE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均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三者联合时预测价值更高。

    2020年22期 v.60;No.1180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疫情防控

  • 某三甲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产科病房应对预案

    徐华;李卫光;顾安曼;王云;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染途径多等特点,而且人群普遍易感。有研究认为,孕产妇可能比普通人群对COVID-19更易感,尤其是存在慢性病或妊娠合并症的孕产妇。因此,孕产妇被认为是COVID-19预防和管理的重点高危人群。目前,我国产科病房大部分实行母婴同室管理,疫情期间承受着巨大的防控压力,故制定严密的防控措施势在必行。作者对疫情期间产科相关指南和建议整理、学习和实践后,从病区整体环境防控入手到对孕产妇、新生儿、医护人员、陪护人员、物业人员的防护措施管理与培训,从对孕产妇防控措施落实到确诊、疑似病例出现后的应对措施制定,对该三甲医院疫情期间产科病房的防护措施进行汇总,以期为产科病房一线人员提供帮助,为母婴安全做出贡献。

    2020年22期 v.60;No.1180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急性抗体介导排斥反应中NTPDase1代谢胞外ADP失衡致移植物损伤研究进展

    张勇;王晓雁;薛芃;魏光柱;刘雪欢;

    急性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MR)治疗效果差,是一种难治性急性排斥反应。在急性AMR发生时,血小板活化、B细胞激活、巨噬细胞功能上调直接或间接导致移植物不可逆性损伤。三磷酸核苷双磷酸水解酶1(NTPDase1)是一个钙、镁离子依赖的核苷三磷酸二磷酸水解酶,可以水解细胞外三磷酸腺苷、二磷酸腺苷(ADP)为单磷酸腺苷。NTPDase1可表达于成熟的B细胞、血小板和巨噬细胞等,维持其胞外ADP平衡,使这些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急性AMR发生时,NTPDase1代谢胞外ADP平衡被打破,改变了B细胞、血小板、巨噬细胞等静息状态,从而导致移植物损伤。因此,NTPDase1相关通路导致的血小板活化、B细胞激活和巨噬细胞功能上调在急性AMR移植物损伤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2020年22期 v.60;No.1180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乙酰化、丙二酰化和琥珀酰化修饰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杨丽芬;赵钺沁;周怡昆;

    2型糖尿病(T2DM)是以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若血糖控制不佳或病程日久,可导致一系列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性心脏病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蛋白质修饰是在蛋白质分子链上接上某种化学基团,从而改变其执行生命复杂的调控和信息传递功能的过程。常见的蛋白质修饰方式有磷酸化、甲基化、乙酰化、丙二酰化、琥珀酰化等。有研究发现,乙酰化、丙二酰化、琥珀酰化三种蛋白质修饰方式能够通过改变蛋白质构象和功能,参与糖代谢或糖酵解途径,促进或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继而在T2DM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0年22期 v.60;No.1180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下载次数:8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小核仁RNA的生物学特征及其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吕鉴峰;李少一;刘云会;

    小核仁RNA(snoRNA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核仁的非编码RNA,主要分为C/D box snoRNAs和H/ACA box snoRNAs两类,二者均能与核糖核蛋白结合形成稳定的、具有功能的snoRNPs复合体,从而参与rRNA和其他小RNA转录后的成熟加工过程。由于snoRNAs功能较为单一,其与肿瘤的关系曾一度被人们所忽视。最近研究发现,snoRNAs可通过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snoRNAs在肿瘤组织中的特异性表达,使其有可能成为肿瘤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肿瘤组织中snoRNAs表达差异还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肿瘤预后判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2020年22期 v.60;No.1180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PD-1/PD-L1抑制剂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研究进展

    郭煜;毕经旺;时延龙;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1(PD-L1)是参与免疫反应的关键抑制因子之一。肿瘤细胞PDL1高表达,可导致T细胞衰竭,从而实现免疫逃逸。因此,以PD-1/PD-L1抑制剂为主的免疫治疗能够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并且相关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研究发现,错配基因修复缺失(dMMR)/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CRC患者PD-L1阳性表达率高,是PD-1/PD-L1抑制剂免疫疗法的优势人群,免疫治疗效果较好。而错配修复功能完整/微卫星稳定mCRC患者免疫治疗无肯定效果。PD-L1、dMMR、肿瘤突变负荷等生物标志物有助于选择免疫治疗有效的肿瘤患者,但目前这些生物标志物还难以准确地预测肿瘤免疫治疗效果。

    2020年22期 v.60;No.1180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下载次数:5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THSD7A在特发性膜性肾病中的研究进展

    王欣;丁国华;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导致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近年来,IMN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仅次于Ig A肾病的第2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中约1/3的患者可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THSD7A)是近年发现的IMN第2个靶抗原,表达于足细胞裂隙膜附近,主要参与细胞黏附、运动和骨架重排等。研究发现,THSD7A可通过激活补体系统和与自身抗体结合直接或间接损伤足细胞,诱导以Ig G4为主要类型的自身免疫反应。与PLA2R相似,THSD7A在指导IMN诊断和鉴别诊断,评估IMN活动性和患者预后方面具有一定价值,但目前在临床上尚未广泛应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2020年22期 v.60;No.1180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白芍总苷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商福民;于娟;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主要病理特征是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异常分化,并伴随皮肤炎症细胞浸润和血管生成异常。白芍是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其药效成分为一组糖苷类物质,包括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羟基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芍药花苷,统称白芍总苷。白芍总苷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炎、镇痛、免疫调节等,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荨麻疹等。有研究表明,白芍总苷能够通过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生成以及免疫调节、抗炎症反应等作用,达到治疗银屑病的目的。白芍总苷无论是单独应用还是与其他药物或物理疗法联合治疗银屑病,不仅疗效确切,还能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2020年22期 v.60;No.1180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下载次数:7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