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肺腺癌预后关键基因的筛选、验证及其调控通路分析

    李昂;谢俞宁;仵红娇;李佳莹;张雪梅;

    目的筛选肺腺癌预后关键基因并进行验证,分析其调控通路。方法从TCGA和GEO数据库获取肺腺癌转录组数据,筛选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将LASSO引入到COX回归模型中,进一步筛选预后关键基因。计算TCGA数据库获得的500例肺腺癌患者的预后关键基因相关风险评分,以风险评分中位数作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比较两组5年生存率。采用GEPIA数据库分析癌组织预后关键基因表达,Kaplan Meier-plotter数据库分析预后关键基因表达与肺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基因集变异分析(GSVA)预测肺腺癌预后关键基因的调控通路。结果在TCGA、GEO数据库共得到166个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回归分析筛选出DCN、RRAS、ECT2和PCP4是肺腺癌预后关键基因。高、低风险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29.3%、48.4%,两组比较P <0.01。肺腺癌组织中DCN、RRAS mRNA表达均低于正常肺组织,PCP4、ECT2 mRNA表达均高于正常肺组织(P均<0.05)。RRAS、PCP4、ECT2高表达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者,DCN高表达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低表达患者(P均<0.01)。GSVA结果显示,DCN、RRAS、ECT2和PCP4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周期、DNA损伤修复等途径影响肺腺癌患者的预后。结论DCN、RRAS、ECT2和PCP4是肺腺癌患者预后相关的关键基因,癌组织RRAS、PCP4、ECT2表达升高及DCN表达降低均提示预后不良,其调控通路可能与调节细胞周期及DNA损伤修复等有关。

    2020年23期 v.60;No.1181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7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的肺维康颗粒治疗COVID-19相关肺纤维化的机制分析

    杨帆;李宛洋;曹仁爽;毕张扬;张伟;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方法分析肺维康颗粒治疗COVID-19相关肺纤维化(COVID-19-PF)的关键成分和潜在靶点,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获得肺维康颗粒所含活性成分与相关靶点,通过OMIM和Genecards数据库收集COVID-19-PF相关基因,取交集后采用Cytoscape软件建立"肺维康颗粒-化合物-靶点-COVID-19-PF"网络模型;通过STRING、Metascape平台分析药物-疾病靶点蛋白相互作用,并进行网络构建和模块分析;对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对关键靶点进行核心化合物分子对接。结果肺维康颗粒治疗COVID-19-PF的关键靶点涉及蛋白激酶B1(AK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白细胞介素6(IL-6)等,靶点基因功能倾向于调控细胞因子受体、影响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和G蛋白偶联胺受体活性、激活细胞转录因子等;关键的KEGG通路包括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等,其中薯蓣皂苷元、二氢丹参酮Ⅰ、木犀草素可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AKT1等关键靶点形成稳定构象。结论肺维康颗粒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等炎症和纤维化相关通路、抑制细胞因子活化和血管生成、减轻胶原沉积和肺组织结构重塑等机制发挥对COVID-19-PF的治疗作用。

    2020年23期 v.60;No.1181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6K]
    [下载次数:6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干扰素-γ作用后的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对共培养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

    徐金环;尹琎;李琳;李赟;张义成;

    目的探讨干扰素-γ(IFN-γ)作用后的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s)对共培养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分离雌性Balb/C小鼠肺组织,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PMVECs;经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及内皮细胞表面标志CD31荧光检测鉴定,证实为PMVECs且纯度> 95%。在Transwell板下层小室中加入PMVECs,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 ng/m L组、20 ng/m L组、50 ng/m L组、80 ng/m L组,加入终浓度分别为0、10、20、50、80 ng/m L的IFN-γ,Transwell板上层小室中加入T淋巴细胞进行共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上层小室T淋巴细胞增殖指数。将第3代PMVECs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80 ng/m L的IFN-γ及等量PBS;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色氨酸、犬尿氨酸水平及吲哚胺2,3-加氧酶(IDO)活性,RT-PCR法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IDO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空白对照组、10 ng/m L组、20 ng/m L组、50 ng/m L组、80ng/m L组T淋巴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3.06±0.07、2.93±0.09、2.46±0.28、2.21±0.41、2.20±0.05,20 ng/m L组、50ng/m L组、80 ng/m L组T淋巴细胞增殖指数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均<0.01),20 ng/m L组、50 ng/m L组、80 ng/m L组T淋巴细胞增殖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 0.05)。观察组细胞培养上清中色氨酸水平低于对照组,犬尿氨酸水平及IDO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和对照组细胞IDO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8±0.02、0,IDO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9±0.02、0;两组比较P均<0.01。结论 IFN-γ作用后的PMVECs可抑制共培养的T淋巴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色氨酸降解、犬尿氨酸累积及IDO表达有关。

    2020年23期 v.60;No.1181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下载次数: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期间山东省人群焦虑、抑郁、失眠情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王敏忠;王澍;张远;丁伟;孟瑶;胡会婷;曾现伟;刘振华;

    目的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暴发期间山东省人群焦虑、抑郁、失眠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20年2月5~7日开展方便抽样预调查,10~17日采用配额抽样结合滚雪球抽样,分别于鲁东、鲁中、鲁西三个分中心开展基于山东省人群的横断面研究。使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以及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调查参与者的焦虑、抑郁、失眠情况,记录其人口学特征、本次疫情相关经历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焦虑、抑郁、失眠的影响因素。结果鲁东、鲁中、鲁西三个分中心共招募3100人,实际有效调查2 727人,有效应答率88.0%。实际有效调查2 727人中,存在焦虑355人(13.0%),年龄35~49岁、疑似感染及一线医护人员是焦虑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2.504、3.537、2.279,P均<0.05);存在抑郁349人(12.8%),年龄35~49岁、近两周从未外出活动是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938、2.127,P均<0.05);存在失眠411人(15.1%),年龄18~34岁、年龄35~49岁、近两周从未外出活动是失眠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536、2.632、2.197,P均<0.05)。结论 COVID-19暴发期间山东省人群12.8%~15.1%存在焦虑、抑郁、失眠问题,焦虑、抑郁、失眠发生率均有所提升;对于年龄35~49岁、疑似感染者、一线医护人员、近两周从未外出活动者,应重点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以降低其焦虑、抑郁、失眠发生率。

    2020年23期 v.60;No.1181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叙利亚金黄地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李晓杰;覃瑛;周谊霞;

    目的分离、培养叙利亚金黄地鼠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及生长观察。方法取3~4周龄雄性叙利亚金黄地鼠2只,处死后取主动脉,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进行分离、原代和传代培养。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对原代培养3 d后的细胞及前3代传代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取第3代对数生长期的血管平滑肌细胞,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平滑肌细胞特异性标志因子平滑肌肌动蛋白α(α-SMA)、平滑肌22α(SM22α)染色情况,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培养1~7 d的增殖能力(OD值)。结果原代培养3~5 d,有少量血管平滑肌细胞从组织中爬出,呈贴壁生长;原代培养7~9 d,细胞呈梭形或三角形,生命力旺盛,折光度好;原代培养9 d后,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细胞数量增多,细胞与细胞间排列紧密,出现"峰-谷"状特征;原代培养15 d左右可以进行传代培养。前3代传代细胞与原代细胞相比,形态无明显变化。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α-SMA、SM22α将细胞质染成绿色,血管平滑肌细胞纯度> 95%。血管平滑肌细胞培养1~7 d的OD值分别为0.437 3±0.021 5、0.460 0±0.018 8、0.614 3±0.022 5、0.845 3±0.027 4、0.862 5±0.024 0、0.828 0±0.027 1、0.816 0±0.020 2。结论成功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出叙利亚金黄地鼠原代血管平滑肌细胞,细胞传代后2~4 d处于对数生长期,是进行后续实验的最佳时期。

    2020年23期 v.60;No.1181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心肌组织稳定过表达Hotair的新生小鼠模型建立及验证

    费乔曼;邱曼曼;贾子恒;王雯雯;杨冰;张玲;

    目的建立一种心肌组织稳定过表达Hotair的新生小鼠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采用改良后的重叠延伸PCR法从小鼠基因组中获取目的基因Hotair,构建过表达Hotair的慢病毒质粒,并采用高分子聚合物转染法进行包装及浓缩纯化,测序结果显示构建的慢病毒质粒Hotair序列正确。将18只P0期(出生24 h内)小鼠随机分为Hotair过表达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Hotair过表达组于左侧胸腔第五肋间隙注射浓缩后的Hotair慢病毒10μL,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注射等量空载病毒和生理盐水;各组注射4 d后处死小鼠,取心脏组织。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法检测Hotair及受Hotair协同调控的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SD1)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LSD1调控的下游蛋白即组蛋白H3二甲基化的赖氨酸4(H3K4me2)表达。结果 Hotair过表达组心肌组织Hotair表达高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H3K4me2蛋白表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均<0.01)。Hotair过表达组与阴性对照组心肌组织LSD1 mRNA相对比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应用慢病毒载体建立心肌组织稳定过表达Hotair的新生小鼠模型;该模型构建方法简便快捷、Hotair过表达效果明显,为后续研究Hotair参与心脏疾病的相关机制提供了可靠的动物模型。

    2020年23期 v.60;No.1181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1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miR-125a-5p对人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与维生素D受体的关系

    赵进;王昌敏;

    目的观察miR-125a-5p在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U266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是否与维生素D受体(VDR)有关。方法取生长状态良好的U266细胞、人正常骨髓原代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125a-5p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VDR蛋白表达。Target Scan软件分析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VDR是miR-125a-5p的作用靶点。将U266细胞分为inhibitor组、inhibitor+si-VDR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转染miR-125a-5p-inhibitor+si-Con质粒、miR-125a-5p inhibitor+si-VDR质粒、miR-NC+si-Con质粒。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转染后0、24、48、72 h的光密度(OD)值,集落形成实验对各组转染24 h的集落形成个数进行计数。结果 U266细胞、人正常骨髓原代细胞miR-125a-5p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79±0.65、1,VDR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7±0.06、1,二者比较P均<0.01。inhibitor组、inhibitor+si-VDR组和空白对照组培养48、72 h的OD值以及集落形成个数均依次升高,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结论 U266细胞中miR-125a-5p表达升高,miR-125a-5p可通过负性调控VDR表达而促进细胞增殖。

    2020年23期 v.60;No.1181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伊沙佐米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

    姜炅;戴社教;陈芬荣;董蕾;刘欣;

    目的观察伊沙佐米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状态良好的SGC-7901细胞,随机分为12.5μmol/L组、25μmol/L组、50μmol/L组、100μmol/L组和对照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2.5、25、50、100μmol/L的伊沙佐米及相同体积PBS。各组分别于作用24、48、72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光密度值)。各组作用24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计数穿膜细胞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Wnt、β-catenin、NF-κB蛋白表达。结果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组细胞增殖能力均呈升高趋势。相同作用时间下,对照组、12.5μmol/L组、25μmol/L组、50μmol/L组、100μmol/L组细胞增殖能力依次降低,两组间比较P均<0.05。对照组、12.5μmol/L组、25μmol/L组、50μmol/L组、100μmol/L组细胞凋亡率依次升高,迁移和侵袭实验穿膜细胞数及Wnt、β-catenin、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降低,两组间比较P均<0.05。结论伊沙佐米可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并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Wnt/NF-κB信号通路有关。

    2020年23期 v.60;No.1181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miR-223对肺结核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

    江叶舟;彭瑶;李点;

    目的观察miR-223对肺结核大鼠肺泡巨噬细胞(AM)吞噬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miR-223组、模型组、阴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miR-223组、模型组、阴性对照组建立肺结核模型(胸腔注射结核分枝杆菌悬液0.2 mL),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建模成功后,miR-223组、阴性对照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miR-223 mimics及其阴性对照质粒2 mg/kg,模型组、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继续喂养6周后分离AM,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M吞噬能力[平均荧光强度(MFI)和吞噬FITC-E.coli的阳性细胞百分比(简称吞噬阳性细胞百分比)],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223、STAT3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STAT3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iR-223组、模型组MFI、阴性对照组、吞噬阳性细胞百分比、miR-223相对表达量均降低,STAT3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且模型组、阴性对照组变化更明显(P均<0.05);模型组与阴性对照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正常对照组AM细胞质状态及细胞形态完整,细胞核居中较多,未见吞噬颗粒聚集; miR-223组AM细胞质状态及细胞形态较好,细胞核居中或偏移,少量吞食颗粒聚集;阴性对照组、模型组AM细胞吞噬颗粒聚集,细胞核偏移较为严重。结论肺结核大鼠AM中miR-223表达降低,过表达miR-223可增强AM的吞噬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STAT3信号通路有关。

    2020年23期 v.60;No.1181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罗格列酮预处理对缺氧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性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席志杨;覃远汉;潘竞;涂立;蹇淑娟;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预处理对缺氧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性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随机分为罗格列酮组、缺氧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罗格列酮组给予15μmol/L罗格列酮进行预处理,缺氧模型组及罗格列酮组置于含95%N_2和5%CO_2混合气体的缺氧小室中,正常对照组置于37℃、50 m L/L CO_2培养箱中。各组培养48 h,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受体交互作用蛋白(RIP) 1、RIP3蛋白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细胞形态完整,线粒体无肿胀,细胞核无破裂,核仁无固缩。缺氧模型组及罗格列酮组均出现细胞肿胀,线粒体明显肿胀,细胞核及染色质固缩;罗格列酮组线粒体肿胀、细胞核及染色质固缩现象均较缺氧模型组减轻。缺氧模型组、罗格列酮组和正常对照组细胞PPARγ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升高、RIP1及RIP3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依次降低,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PPARγ与RIP1、RIP3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呈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608、-0.317,P均<0.05)。结论罗格列酮预处理可减轻缺氧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性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PARγ蛋白表达有关。

    2020年23期 v.60;No.1181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经鼻咽通气管喷射通气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赵志钢;冯鹏玖;赖婷;梁艳华;

    目的观察经鼻咽通气管喷射通气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拟行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C组,每组各30例。A、B、C组均在全身麻醉下行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分别给予经鼻咽通气管喷射通气、经口咽通气管喷射通气及普通鼻导管喷射通气。比较三组入室给氧前(T_0)、麻醉给药后5 min(T_1)、镜检操作后10 min(T_2)、术毕(T_3)时的脉博氧饱合度(SpO_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T_0、T_2、T_3时的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镜检时间、患者及镜检医师满意度得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间点比较,A、B组T_1、T_2、T_3时间点SpO_2均升高,B组T_1、T_2、T_3时间点HR升高,C组T_1、T_2、T_3时间点HR、MAP均升高(P均<0.05)。A、B组T_1、T_2、T_3时间点SpO_2均高于C组同时间点(P均<0.05),B、C组T_2、T_3时间点HR均高于A组同时间点(P均<0.05)。与T0时间点比较,A、B、C组T_2、T_3时间点PaO_2均升高,且A组升高更明显(P均<0.05)。与T_0时间点比较,B、C组T_3时间点PaCO_2均升高,且均高于A组同时间点(P均<0.05)。A组镜检时间均短于B、C组,镜检医师满意度得分均高于B、C组(P均<0.05)。三组患者满意度得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 0.05)。A组体动、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C组,需面罩加压给氧发生率均低于B、C组(P均<0.05)。结论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应用经鼻咽通气管喷射通气给氧的通气效果较好,镜检医师满意度及安全性均较高。

    2020年23期 v.60;No.1181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左西孟旦在急性呼吸衰竭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二次脱离机械通气中的应用

    黄奎;温小琴;任宁;姜华;卢雅萍;霍星宇;

    目的观察左西孟旦在急性呼吸衰竭合并心力衰竭且首次自主呼吸试验(SBT)失败患者脱离机械通气(简称脱机)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因急性呼吸衰竭而行机械通气且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31例,均进行首次自主呼吸试验(SBT)即首次脱机。首次脱机失败患者重新启动机械通气,并给予左西孟旦0.1~0.2 mg/(kg·min)静脉滴注24 h以上,随后行第二次SBT即第二次脱机。记录患者首次及第二次脱机成功与失败情况,计算脱机成功率;首次脱机失败患者首次脱机及第二次脱机前即刻(T_0)、SBT结束时(T_1)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房收缩早期充盈时二尖瓣流入峰值流速(E)、E峰减速时间(DT)、晚期充盈时二尖瓣流入峰值流速(A)及二尖瓣环运动早期舒张速度(e'),计算E/A、E/e'。结果 31例患者中首次脱机成功9例、失败22例,首次脱机成功率为29.03%; 22例首次脱机失败患者中第二次脱机成功18例、失败4例,第二次脱机成功率为81.82%,明显高于首次脱机成功率(P <0.05)。与相同脱机时机T_0时间点比较,首次脱机T_1时间点DT明显降低、E/e'明显升高(P均<0.05),第二次脱机T_1时间点LVEF、E、DT、E/A、e'、E/e'均无明显变化(P均> 0.05)。第二次脱机T_1时间点LVEF、e'均高于首次脱机相同时间点,E/e'低于首次脱机相同时间点(P均<0.05)。结论左西孟旦可提高急性呼吸衰竭合并心力衰竭且首次SBT失败患者的成功脱机率,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有关。

    2020年23期 v.60;No.1181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Debranch杂交全弓置换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临床效果观察

    乔帅;张嵬;陈铁男;

    目的观察Debranch杂交全弓置换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手术治疗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50例,其中行Debranch杂交全弓置换手术24例(观察组)、孙氏手术26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术中相关指标(手术阻断时间、转机时间及输血量)、术后相关指标(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及院内死亡、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相关指标(术后1月、3~6月、1年、2年随访主动脉CTA检查显示支架段假腔完全血栓化的例数)及3年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23例(95.83%)、再次手术1例(4.17%),对照组手术成功26例(100%),两组手术成功率比较P>0.05。观察组手术阻断时间、转机时间、输血量及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院内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3年生存率比较P均>0.05。观察组术后3~6月支架段假腔完全血栓化比例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其他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 0.05)。结论Debranch杂交全弓置换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

    2020年23期 v.60;No.1181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心脏手术风险评价系统预测单中心OPCABG患者术后延长机械通气的效能分析

    王馨培;傅强;王子玉;

    目的分析不同心脏手术风险评价系统对单中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术后延长机械通气(PMV)的预测效能。方法选取单中心接受OPCABG治疗的患者110例,其中术后发生PMV 28例;收集其术前临床资料,分别应用Standard EuroSCORE、Logistic EuroSCORE、EuroSCOREⅡ、SinoSCORE评价心脏手术风险;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评价系统预测术后PMV发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确定各评价系统预测PMV发生的临界值,并根据ROC下面积(AUC)评价分辨力。结果心脏手术风险评价系统得分Standard EuroSCORE为(5.39±2.06)分、SinoSCORE为2.00(-0.50,5.00)分,心脏手术预测的平均风险率EuroSCOREⅡ为1.30%(0.90%,1.70%)、Logistic EuroSCORE为4.04%(2.74%,6.45%)。SinoSCORE预测OPCABG术后PMV发生的AUC为0.650、95%CI 0.553~0.738、P <0.05,Standard EuroSCORE、Logistic EuroSCORE、EuroSCOREⅡ的AUC分别为0.517、0.541、0.578且P均> 0.05。结论 SinoSCORE在区分单中心OPCABG患者术后是否发生PMV方面有一定的能力,但预测效能有限; Standard EuroSCORE、Logistic EuroSCORE、EuroSCOREⅡ对单中心OPCABG术后PMV发生的预测效能较差。

    2020年23期 v.60;No.1181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涂片抗酸染色、L-J培养、TB-LAMP、Xpert MTB/RIF检测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欧维正;刘海兰;雷毅娜;王琼;秦万;游俊飞;

    目的比较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涂片抗酸染色、罗氏固体培养(简称"L-J培养")、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TB-LAMP)、结核分枝杆菌(MTB)多色巢式荧光定量PCR(Xpert MTB/RIF)检测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BALF样本165例份,165例患者中临床诊断为肺结核131例、其他呼吸道疾病34例。每例份样本同时进行涂片抗酸染色镜检、L-J培养、TB-LAMP和Xpert MTB/RIF检测。结果 165例份BALF样本中,抗酸染色、L-J培养、TB-LAMP和Xpert MTB/RIF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5.15%(25/165)、24.24%(40/165)、40.00%(66/165)、29.09%(48/165)。在抗酸染色抗酸杆菌(AFB)阳性样本中,L-J培养、TB-LAMP及Xpert MTB/RIF检测MTB阳性率分别为84.00%(21/25)、100.00%(25/25)、96.00%(24/25),3种方法检测MTB阳性率比较P均> 0.05;在抗酸染色AFB阴性样本中,L-J培养、TB-LAMP及Xpert MTB/RIF检测MTB阳性率分别为13.57%(19/140)、29.29%(41/140)、17.14%(24/140),两两比较P均<0.05。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TB-LAMP检测诊断肺结核的灵敏度高于L-J培养、Xpert MTB/RIF检测(P均<0.05); L-J培养、Xpert MTB/RIF检测诊断肺结核的灵敏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 L-J培养、TB-LAMP及Xpert MTB/RIF检测诊断肺结核的特异度均为100%。结论 BALF涂片抗酸染色AFB阳性率最低,只适合肺结核的初筛; L-J培养和TB-LAMP、Xpert MTB/RIF检测均能大幅提高抗酸染色AFB阴性肺结核的病原学诊断率,其中TB-LAMP检测的阳性率及其诊断肺结核的灵敏度最高。

    2020年23期 v.60;No.1181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克拉霉素联合泼尼松治疗CT显示肺部磨玻璃结节临床效果观察

    东燕;张玄;王静;窦建明;

    目的观察克拉霉素联合泼尼松治疗CT显示肺部磨玻璃结节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肺部CT检查时发现单发磨玻璃结节的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克拉霉素组、泼尼松组、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克拉霉素组口服克拉霉素0.5 g/d,共连续应用4周;泼尼松组口服泼尼松初始剂量20 mg/d,2周后每周减5 mg,共连续应用5周;联合组参照上法口服克拉霉素联合泼尼松;对照组仅由临床医师指导其随访方案,不予治疗。四组分组处理前及分组处理后第1、3个月进行肺部CT检查,记录结节直径、密度,以此评价疗效,计算有效率。结果分组处理后第1个月,克拉霉素组、泼尼松组、联合组和对照组结节直径减少分别为3、3、6、2例,结节密度降低分别为2、1、5、1例,结节直径和密度降低分别为4、3、8、2例,有效率分别为14.3%、10.7%、32.1%、7.1%,联合组有效率均高于克拉霉素组、泼尼松组和对照组(P均<0.05)。分组处理后第3个月,克拉霉素组、泼尼松组、联合组和对照组结节直径减少分别为4、3、9、2例,结节密度降低分别为3、2、7、1例,结节直径和密度降低分别为6、4、10、3例,有效率分别为21.4%、14.3%、42.9%、10.7%,联合组有效率均高于克拉霉素组、泼尼松组和对照组(P均<0.05)。结论克拉霉素联合泼尼松治疗CT显示肺部磨玻璃结节的临床效果较好。

    2020年23期 v.60;No.1181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一家系临床资料及健康管理策略分析

    顾继伟;刘春莲;刘利;姜博;李明亮;曲成良;刘旭东;张斌;王云;

    目的分析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FHCM)一家系的临床资料,并对其提出合理的健康管理策略。方法采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对该FHCM家系成员进行基因测序分析,记录其相关临床资料。对该家系成年人、女性携带者及青少年给予遗传咨询,并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健康管理策略。结果该家系共10例成员,先证者为女性,生育3个儿子,其中大儿子有2个子女、二儿子有3个子女、三儿子有1个子女。先证者MYH7基因存在c.1063G> A(编码区第1 063号核苷酸由G变为A)的杂合核苷酸变异,导致第355号氨基酸由Ala变为Thr (p.Ala355Thr),属于错义突变。先证者后代筛查结果显示,Ⅱ1、Ⅱ2、Ⅲ2、Ⅲ3、Ⅲ4、Ⅲ5均为MYH7基因突变位点携带者。先证者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ST-T异常,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肥厚,快速型心房颤动;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提示肥厚型心肌病改变(非对称梗阻型),入院后行改良Morrow手术进行治疗。针对该家系MYH7基因突变位点携带者,成年携带者建议进行营养管理、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等;生育期女性携带者建议尽早生育、严重家族史者可采取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筛选健康胚胎移植;青少年携带者建议1~1.5年评估1次,21岁以上无特殊表现者,可3~5年随访1次。结论该FHCM家系存在MYH7基因错义突变,对该家系成年人、女性携带者和青少年分别给予针对性的健康管理策略有助于减轻其病情、降低其病死率,并可降低突变基因遗传率。

    2020年23期 v.60;No.1181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8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乳腺癌组织GFRα1基因甲基化状态与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丰锦春;李宇翔;李丹;杨亮;朱丽萍;吴涛;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癌组织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受体α1(GFRα1)基因甲基化状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女性乳腺癌患者100例,根据术后淋巴结病理结果分为转移组及未转移组,每组50例。采用BSP法检测两组癌组织中GFRα1基因及其20个CpG位点的甲基化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两组癌组织GFRα1蛋白表达,分析GFRα1基因甲基化率与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转移组、未转移组癌组织GFRα1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76.333%±19.036%、52.000%±14.842%,两组比较P <0.05。转移组GFRα1基因CpG6、CpG13、CpG14、CpG16甲基化率均高于未转移组(P均<0.05),两组其他CpG位点甲基化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转移组、未转移组癌组织GFRα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79±0.044、0.495±0.064,两组比较P <0.05。GFRα1基因甲基化率与蛋白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关系(r=0.703,P=0.023)。结论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患者癌组织GFRα1基因及CpG6、CpG13、CpG14、CpG16甲基化率均升高,GFRα1基因甲基化可能通过影响其蛋白表达而促进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

    2020年23期 v.60;No.1181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超声引导下不同浓度吗啡复合罗哌卡因前锯肌平面阻滞对乳腺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林建宏;刘晓飞;王倩;姜爱华;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不同剂量吗啡复合罗哌卡因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对乳腺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四组各30例;各组均行SAPB联合全身麻醉,SAPB中C组注入0.375%罗哌卡因20 mL,R1、R2、R3组在C组基础上分别复合2、4、6 mg吗啡。记录手术时间,术后2、4、8、12、24、48 h于静息状态下评价患者VAS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患者术后补救镇痛情况并行镇痛满意度评分,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各组手术时间比较P均> 0.05。术后2、4、8、12 h,R1、R2、R3组VAS均低于C组(P均<0.05);术后24 h,R2、R3组VAS均低于C组、R1组(P均<0.05)。各组术后各时点Ramsay评分比较P均> 0.05。与C组比较,R1、R2、R3组术后48 h内第一次补救镇痛时间延长、补救镇痛次数减少、镇痛满意度评分升高(P均<0.05);与R1组比较,R2、R3组补救镇痛次数减少、镇痛满意度评分升高(P均<0.05); R2和R3组比较P均> 0.05。四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P均> 0.05。结论不同浓度吗啡复合罗哌卡因SAPB用于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均可延长神经阻滞作用时间,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其中以4 mg吗啡为镇痛效果最佳剂量。

    2020年23期 v.60;No.1181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的取出原因及放置时间调查分析

    孙晓菲;戴姝艳;

    目的调查分析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患者的取出原因及放置时间。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放置LNG-IUS的女性患者1 632例,其中失访病例154例,最终纳入1 478例。记录每一年LNG-IUS取出情况,不同放置指征患者的LNG-IUS取出情况以及LNG-IUS取出原因、放置时间。结果在放置LNG-IUS的1 478例患者中,共取出106例(7.2%)。2014~2018年LNG-IUS分别取出8例(15.1%)、13例(6.6%)、17例(5.8%)、32例(7.7%)、36例(7.0%)。在放置LNG-IUS的患者中,避孕202例,取出38例(18.8%);治疗子宫腺肌症968例,取出51例(5.3%);治疗子宫内膜息肉191例,取出11例(5.8%);治疗子宫内膜病变101例,取出5例(5.0%);治疗子宫肌瘤16例,取出1例(6.3%)。LNG-IUS取出106例患者中,取出原因为阴道不规则流血19例(17.9%)、LNG-IUS下移13例(12.3%)、闭经11例(10.4%)、腰痛8例(7.6%)、月经量减少4例(3.8%)、LNG-IUS到期及超期25例(23.6%)、因计划妊娠取出15例(14.2%)、其他原因11例(10.4%)。LNG-IUS放置时间≤1年46例(43.4%)、> 1~2年26例(24.5%)、> 2~3年6例(5.7%)、> 3~4年3例(2.8%)、> 5年25例(23.6%)。结论导致LNG-IUS取出的主要原因是阴道不规则流血、LNG-IUS下移及闭经,取出时间多在放置LNG-IUS后2年内。

    2020年23期 v.60;No.1181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2013~2019年青岛市新生儿高苯丙氨酸血症筛查情况及基因突变分析

    吕金峰;候方;王伟青;陈艳萍;

    目的分析2013~2019年青岛市新生儿高苯丙氨酸血症(HPA)筛查情况及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选择2013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在青岛市具有接产资格的96家医院出生并参加HPA筛查的新生儿375 697例,采集足跟血,采用串联质谱非衍生化法进行新生儿HPA筛查,应用DNA质谱基因分析技术对患儿苯丙酸羟化酶(PAH)及BH4合成代谢相关基因(PTS、GCH1)的184个突变位点进行检测。结果参加HPA筛查的375 697例新生儿中,确诊HPA 69例,PAH缺乏症64例、四氢生物蝶呤(BH4)缺乏症5例,PAH缺乏症患儿中轻度HPA 23例、轻度苯丙酮尿症(PKU) 22例、经典PKU 19例。2013~2019年HPA发病率比较P均> 0.05,平均发病率为1.84/万。54例HPA患儿行基因突变位点检测,其中纯合突变1例、杂合突变7例、复合杂合突变46例,存在PAH基因突变50例、BH4基因(PTS基因)突变4例。PAH基因最常见的变异位点为p.R53H(18.95%)、p.R243Q(17.89%)、p.Y356X(7.37%)、p.R241C(6.32%)、p.A434D(5.26%)、p.R111X(5.26%)。结论 2013~2019年青岛市新生儿HPA平均发病率为1.84/万,PAH基因最常见的变异位点为p.R53H、p.R243Q,并存在等位基因异质性。

    2020年23期 v.60;No.1181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钱宇;陆新宇;李巧玉;曹侃;梅照军;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术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7例,其中术后发生sICH 21例(sICH组)、未发生sICH 106例(非sICH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对其人口学特征、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手术相关情况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ICH组NIHSS评分[OR(95%CI):1.05(1.01~1.10)]、血糖水平[OR(95%CI):1.29(1.13~1.48)]、糖尿病[OR(95%CI):4.44(1.64~12.02)]、取栓次数>3次[OR(95%CI):4.42(1.25~15.63)]比例均高于非sICH组(P均<0.10),两组其他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 0.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HSS高评分和血糖水平升高是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NIHSS高评分及血糖水平升高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0年23期 v.60;No.1181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微信平台在外套式剥脱大隐静脉日间手术患者术后管理中的应用

    张丽;陈倩;刘京坤;高培显;吴学君;张海清;

    目的建立并评价基于微信平台的外套式剥脱大隐静脉日间手术患者术后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拟行外套式剥脱大隐静脉日间手术的患者21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102例和微信组110例。对照组给予电话随访为主的传统管理模式,微信组采用基于微信平台的新型管理模式。术后第7天来院复诊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评价其焦虑情况,VAS评价其疼痛程度,以日间手术术后调查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微信组SAS、VAS降低而满意度评分升高(P均<0.05);微信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45%,对照组为8.82%,两组比较P> 0.05。结论基于微信平台的外套式剥脱大隐静脉日间手术术后管理模式能减少患者不良情绪,提高其满意度。

    2020年23期 v.60;No.1181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研究进展

    陈侠;李佳名;赵慧颖;

    应激性心肌病(TTC)是一种以左心室的短暂性局部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好发于绝经后女性,发病前常有强烈的情绪或躯体应激;临床表现为胸痛或呼吸困难,可以合并低血压、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TTC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公认的发病机制为过量儿茶酚胺释放、冠状动脉痉挛及微血管功能障碍,但有待进一步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TTC的诊断标准近年来多采用欧洲心脏病学会心衰协会的诊断标准,需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肌炎、急性脑外伤、嗜铬细胞瘤等鉴别。TTC的治疗方面,首先应在发病早期进行危险分层,根据分层结果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β受体阻滞剂(BBs)等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如果出现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等急性并发症,则应给予积极的药理学和血液动力学支持治疗。

    2020年23期 v.60;No.1181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6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艾滋病相关心血管病变的超声改变研究进展

    罗向佳;农恒荣;

    心血管系统是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最常累及的系统之一,艾滋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而超声心动图可以检测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心脏结构功能变化、室壁运动异常以及动脉膜厚度等。艾滋病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二维超声检查图谱显示肺动脉内径变宽,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三尖瓣反流压差法评估收缩压作出判定,而超声心动图可以显示肺动脉高压信息。艾滋病相关扩张型心脏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心脏扩大为主,二维超声图表现为左心室呈现圆球形,内径扩大,流出道扩大呈"喇叭口"状,心脏结构回声增强,且心肌回声光点增粗。艾滋病相关心内膜炎的超声心动图可直观显示瓣膜的厚度、形状、活动度,赘合物及其附着部位、形态、大小、数目、活动度,有无瓣膜穿孔、闭合不全、瓣环脓肿、反流等。艾滋病相关心包疾病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为心包分离、增厚以及积液,患者并发心包填塞时,超声心动图表现为大量液性暗区,右室前壁呈现凹陷症,心包腔内发生肿物状回声。此外,超声检查可以直观观察到患者血管管壁变化以及血管内血栓和斑块存在,并无创评价颈动脉血流量和血流动力学变化。艾滋病相关心血管病变患者早期多无特异性症状,对其进行定期超声影像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各种相关心血管疾病并尽早干预治疗,可有效降低艾滋病患者的病死率。

    2020年23期 v.60;No.1181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冠状动脉无复流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戎成振;卢家忠;张标;吕新才;

    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无复流现象是指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尽管冠脉血运得到重建,相关闭塞的心外膜血管已经开通,冠脉血管前向血流恢复通畅,但之前缺血心肌的微循环血流却不能完全恢复正常。研究表明,导致PCI术中无复流现象的机制主要与微血管血运循环障碍有关,内皮功能障碍、内皮糖萼损伤、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血小板活化、白细胞或免疫细胞等引起的机械阻塞、高胆固醇血症、造影剂剂量过大等是导致PCI术后冠脉无复流的相关因素,而血栓抽吸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则可能是减少PCI术中冠脉无复流的相关因素。针对上述因素采取预防性治疗策略,可有效减少PCI术中冠脉无复流的发生。

    2020年23期 v.60;No.1181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长链非编码RNA的调控机制及其在心血管相关疾病发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董星明;周善洁;王晓倩;王凯歌;张锦;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转录本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不具有编码蛋白质功能的RNA分子,主要通过表观遗传、转录、转录后三个层面参与基因的表达调控,从而实现对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基本生物学过程的调节。近年来研究发现,LncRNA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高血压、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中异常表达,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密切相关,且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发挥调控作用。对这些异常表达的LncRNA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作用,可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靶点。

    2020年23期 v.60;No.1181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张帆;颜娟;张志林;田龙;任成波;宋晓;

    靶向治疗具有针对性强、不良反应小、毒性低等特点,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研究较多的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EGFR抑制剂分为单克隆抗体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其中EGFR-TKI药物共有3代。第1代EGFR-TKI代表药物为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第2代EGFRTKI代表药物为阿法替尼和达克替尼,主要对抗对第1代EGFR-TKI产生耐药的突变;第3代EGFR-TKI代表药物为奥希替尼,已成为EGFR-TKI治疗后进展患者和携带T790M耐药突变患者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不同于第1代可逆性抑制剂,奥希替尼与靶点的结合是不可逆的;与第2代EGFR-TKI相比,奥希替尼对野生型EGFR的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其治疗具有选择性。目前被人们所知晓的EGFR基因共发生3次突变,针对这些突变,临床上可通过EGFR-TKI联合自噬诱导剂或自噬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物、蛋白络氨酸激酶2抑制剂等,提高耐药NSCLC患者的治疗疗效。

    2020年23期 v.60;No.1181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5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中空器官与实质器官的剂量学研究进展

    贾鹏飞;赵辉;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是许多不可手术或局部复发肿瘤的替代疗法之一,粒子植入剂量是近年来的关注热点。随着粒子链技术、粒子支架、3D模板打印技术及治疗计划系统的应用,粒子植入的精确性和剂量学精准性也越来越高。对于中空器官,常使用的技术主要包括支架联合粒子条和粒子支架,其中影响支架联合粒子条剂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粒子活度、粒子条数量、离粒子条距离及弧度等,影响粒子支架剂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粒子活度、粒子间距、支架直径、放射性支架长度及离支架距离等。对于实质性器官,常使用3D模板打印联合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技术,其剂量分布不仅会受到肿瘤大小、形态、位置变化的影响,还受器官运动及组织异质性的影响。

    2020年23期 v.60;No.1181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微环境变化的研究进展

    尹相丛;杨颉;闫丽萍;赵春亭;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由于物理、化学、生物或其他不明因素作用使骨髓中造血干细胞(HSC)和骨髓微环境受损,造成骨髓造血功能降低或衰竭,并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AA发病机制涉及免疫紊乱、HSC受累和异常的造血微环境等多个方面。骨髓微循环、多种基质细胞成分及由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共同构成骨髓的造血微环境,是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的内环境,与造血细胞相互作用维持机体的正常造血功能。AA患者造血微环境中存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缓慢、数量减少、特性改变、抑制T淋巴细胞的作用减弱、成脂性增强、细胞凋亡增加,细胞外基质改变,HSC细胞数量减少、凋亡增加、功能异常,人白细胞抗原基因多态性、端粒酶改变、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基因缺乏等改变,对造血微环境的研究有助于揭示AA的病理机制、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

    2020年23期 v.60;No.1181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6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洛铂的药理学作用及其在卵巢癌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颜淑敏;杨炳;

    第3代铂类药物洛铂是一类抗肿瘤新药,已逐渐应用于卵巢癌的治疗,并取得了满意疗效。洛铂主要是通过阻断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且与顺铂无交叉耐药。洛铂具有溶解度高、稳定性好、抗癌活性强及抗癌普广等特点,可配伍多种化疗药物应用于卵巢癌初次化疗或顺铂及卡铂耐药复发的卵巢癌患者,疗效确切。洛铂对患者的肾功能影响较小,用药过程中无需水化;消化道反应小,患者易耐受,依从性好。洛铂治疗卵巢癌的主要给药途径是静脉给药和腹腔灌注,其是否存在时辰药理学现象仍需进一步研究。洛铂单药用药的疗效不及联合用药,而联合用药时需选择与洛铂具有不同抗癌机制的药物,由于洛铂的主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因此不能配伍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为主的药物,且联合用药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应在患者的耐受范围。

    2020年23期 v.60;No.1181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