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SIVA1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与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

    吴锟;孔凡彪;李雷;麦威;王晓通;

    目的观察SIVA1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与化疗药物对胃癌组织抑制率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份胃癌及60例份胃正常组织中SIVA1,采用体外组织三维培养法检测顺铂(CDDP)、5-氟尿嘧啶(5-FU)、多柔比星(ADM)对30例份胃癌组织(以SIVA1表达强度为中位值分为相对高表达组14例份和相对低表达组16例份)的抑制率。结果胃癌和胃正常组织中SIVA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5.0%(15/60)、88.3%(53/60),两者比较,P<0.05。CDDP、5-FU、ADM对胃癌组织的抑制率分别为28.81%、28.20%、25.45%;以SIVA1表达强度为中位值将30例份胃癌组织分为相对高表达组(14例份)和相对低表达组(16例份),CDDP、5-FU、ADM对相对低表达组的抑制率分别为23.40%±1.91%、30.94%±3.94%、29.20%±2.23%,三种药物对相对高表达组的抑制率分别为34.59%±2.11%、26.71%±5.29%、25.44%±2.39%,两组CDDP抑制率比较,P均<0.05。结论 SIVA1在胃癌组织中呈低表达,HDRA法能有效检测化疗药物在体外对胃癌组织的抑制效应,胃癌组织中SIVA1表达与CDDP对胃癌组织的抑制率呈正相关,SIVA1可作为评价CDDP对胃癌治疗效果的指标。

    2020年24期 v.60;No.1182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肺癌患者血浆甲基化SHOX2、RASSF1A基因的检测分析

    唐华;廖洪春;岑玉兰;廖光付;唐际富;

    目的检测肺癌患者血浆甲基化矮小同源盒基因2(SHOX2)及RAS相关区域家族1A(RASSF1A)基因,并探讨其意义。方法肺癌患者92例(观察组),肺部良性疾病患者68例(对照组),采用甲基化特异PCR法检测两组血浆甲基化SHOX2、RASSF1A基因,并计算甲基化SHOX2、RASSF1A基因阳性率;分析血浆SHOX2、RASSF1A基因甲基化阳性率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甲基化SHOX2、RASSF1A基因阳性对肺癌的诊断价值;另分析血浆与癌组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甲基化SHOX2、RASSF1A基因阳性率的一致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浆甲基化SHOX2、RASSF1A基因阳性率高(P均<0.05)。血浆甲基化SHOX2、RASSF1A基因阳性与肺癌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而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血浆甲基化SHOX2基因单独检测诊断肺癌的灵敏度为53.7%、特异度为86.07%,血浆甲基化RASSF1A基因单独检测诊断肺癌的灵敏度为64.1%、特异度为92.1%,两者联合检测诊断肺癌的灵敏度为81.6%、特异度为94.2%。血浆与癌组织、BALF中甲基化SHOX2基因阳性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一致率分别为87.3%(48/55)、97.9%(47/48),血浆与癌组织、BALF中甲基化RASSF1A基因阳性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一致率分别为86.4%(51/59)、96.1%(49/51)。结论肺癌血浆甲基化SHOX2、RASSF1A基因阳性率增加,两指标与肺癌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联合检测两者有助于提高肺癌的诊断,血浆与癌组织、BALF中甲基化SHOX2、RASSF1A基因阳性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2020年24期 v.60;No.1182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DAPT和PI-103对人胶质瘤干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

    周星辰;闵敬亮;束汉生;王大巍;程哲;张辉;王昊;杨光;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Notch1信号通路抑制剂(DAPT)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PI-103)对人胶质瘤干细胞(GSCs)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从U87细胞中分选获得GSCs;取GSCs分为DAPT处理组(A组)、PI-103处理组(B组)、DAPT和PI-103共同处理组(C组)、药物溶媒对照组(D组),A组加入20μmol/L的DAPT培养,B组加入4μmol/L的PI-103培养,C组加入20μmol/L的DAPT+4μmol/L的PI-103共培养,D组不作任何处理。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Notch1活化标志物(Hes1、pmTOR蛋白),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观察各组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穿膜细胞数)。结果与D组和A组相比,B、C组Hes1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均<0.01);与D组相比,A、B、C组pmTOR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均<0.05);与A、B组比较,C组pmTOR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均<0.05)。与D组相比,A、B、C组侵袭、迁移穿膜细胞数降低(P均<0.05);与A、B组比较,C组侵袭、迁移穿膜细胞数降低(P均<0.05)。结论 DAPT和PI-103联合使用可显著降低GSCs的侵袭、迁移能力。

    2020年24期 v.60;No.1182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转化生长因子β相关激酶1抑制剂对人肝癌细胞系HepG2脂滴积累的影响及其机制

    王坤;陈奥;马石楠;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相关激酶1(TAK1)抑制剂(NG25)对人肝癌细胞系HepG2脂滴积累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取HepG2细胞并分为两组,处理组细胞加入2μmol/L NG25处理24 h,对照组加入等体积DMSO处理24 h,两组均同时用终浓度为250μmol/L脂肪酸(OA、PA各125μmol/L)共同孵育,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脂滴积累情况(油红O染色红光强度),荧光定量PCR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诱导细胞凋亡DNA分裂因子样效应因子C(CIDEC)mRNA、蛋白相对表达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检测细胞荧光素酶活性。另取HepG2细胞并分为3组,恢复组细胞预先转染1μg质粒PPARγ后再加入2μmol/L NG25处理24 h,处理组细胞加入2μmol/L NG25处理24 h,对照组细胞加入等体积DMSO处理24 h,3组同时用终浓度250μmol/L脂肪酸(OA、PA各125μmol/L)共同孵育,荧光定量PCR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CIDEC mRNA、蛋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处理组油红O染色红光强度弱(P<0.05)。与对照组比较,处理组PPARγ及CIDEC mRNA、蛋白相对表达量和PPARγ启动子荧光素酶活性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恢复组和处理组CIDEC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均<0.05)。结论 NG25对HepG2细胞脂滴积累有抑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PPARγ的转录,进而下调CIDEC表达,即NG25通过PPARγ-CIDEC信号途径最终抑制HepG2细胞脂滴积累。

    2020年24期 v.60;No.1182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miR-32-5p和FKBP14基因转染对SPC-A1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其靶向关系验证

    杨丹芬;谢圆媛;姜棚菲;白娟;林芳;

    目的观察miR-32-5p和FK506结合蛋白14(FKBP14)基因转染对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系SPC-A1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并验证两者之间靶向关系。方法选取SPC-A1细胞,将细胞为A、B、C、D、E、F组,分别转染miR-32-5p+pcDNA-FKBP14、miR-32-5p+pcDNA、miR-32-5p、miR-con、pcDNA-FKBP14、pcDNA-con,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吸光度值,并计算细胞存活率;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数、侵袭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CyclinD1、MMP-2、MMP-9蛋白相对表达量。取SPC-A1细胞,将细胞分为G、H、I、J组,分别转染FKBP14-WT+miR-con、FKBP14-WT+miR-32-5p、FKBP14-MUT+miR-con、FKBP14-MUT+miR-32-5p,采用荧光素酶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荧光素酶活性。取SPC-A1细胞,将细胞分为K、L、M、N组,分别转染miR-32-5p、miR-con、anti-miR-32-5p、anti-miR-con,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KBP14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与B组比较,A组细胞存活率、迁移细胞数、侵袭细胞数及CyclinD1、MMP-2、MMP-9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加(P均<0.05);与D组比较,C组细胞存活率、迁移细胞数、侵袭细胞数及CyclinD1、MMP-2、MMP-9蛋白相对表达量减少(P均<0.05);与F组比较,E组SPC-A1细胞存活率、迁移细胞数、侵袭细胞数及CyclinD1、MMP-2、MMP-9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加(P均<0.05)。与G组比较,H组细胞荧光素酶活性减弱(P<0.05);与I组比较,J组细胞荧光素酶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与L组比较,K组FKBP14蛋白相对表达量减少(P<0.05);与N组比较,M组FKBP14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加(P<0.05)。结论过表达miR-32-5p或敲减FKBP14后SPC-A1细胞存活率降低,迁移细胞数、侵袭细胞数减少,miR-32-5p与FKBP14存在靶向调控关系。

    2020年24期 v.60;No.1182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1,25(OH)_2D_3对高糖诱导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株增殖能力、周期分布影响及其机制

    王丽媛;唐小铁;戚婷;于洋;崔学彬;徐洁;

    目的观察1,25二羟基维生素D_3[1,25(OH)_2D_3]对高糖诱导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株增殖能力、周期分布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并分为6组,干预组加入30 mmol/L的D-葡萄糖和10~(-8) mol/L的1,25(OH)_2D_3,1,25(OH)_2D_3组加入10~(-8) mol/L的1,25(OH)_2D_3,高糖组加入30 mmol/L的D-葡萄糖,高渗组加入25 mmol/L的甘露醇,LY294002组加入2μg/mL的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正常对照组未加任何刺激物,各组培育48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450 nm波长处吸光度值(A450),并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并计算系膜细胞增殖指数(Mc增殖指数);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Akt、p-Akt、mTOR、p-mTOR蛋白,并计算p-Akt/Akt、p-mTOR/mTOR蛋白相对表达量比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25(OH)_2D_3组、LY294002组细胞A450值降低,高糖组细胞A450值升高(P均<0.05);与高糖组比较,干预组细胞A450值降低(P均<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25(OH)_2D_3组和LY294002组S期、G_2/M期细胞数及高糖组G_1期细胞数增多,1,25(OH)_2D_3组和LY294002组G_1期细胞数及高糖组S期、G_2/M期细胞数减少(P均<0.05);与高糖组比较,干预组G_1期细胞数减少,而S期、G_2/M期细胞数增多(P均<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25(OH)_2D_3组和LY294002组p-Akt/Akt、p-mTOR/mTOR蛋白相对表达量比值降低,高糖组p-Akt/Akt、p-mTOR/mTOR蛋白相对表达量比值升高(P均<0.05);与高糖组比较,干预组p-Akt/Akt、p-mTOR/mTOR蛋白相对表达量比值降低(P均<0.05)。结论 1,25(OH)_2D_3可抑制高糖诱导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能力,并将细胞阻滞于G_1/S期,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PI3K/Akt/mTOR通路有关。

    2020年24期 v.60;No.1182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ox-LDL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表达变化及PPARγSer273磷酸化调控作用观察

    沈娜;方涛;苏卫东;刘勇;李焕明;

    目的观察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株Raw264.7炎症因子的表达变化及PPARγSer273磷酸化的调控作用,探讨PPARγSer273磷酸化在动脉粥样硬化(AS)中的作用。方法取Raw264.7细胞并分为ox-LDL组和对照组,ox-LDL组以50 mg/L ox-LDL诱导,对照组不予处理,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细胞培养液中的TNF-α、IL-1β,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PPARγSer273磷酸化蛋白,计算PPARγSer273磷酸化与PPARγ蛋白相对表达量的比值。取缺陷型Raw264.7细胞并分为4组,S273A+ox-LDL组细胞经PPARγSer273突变型质粒转染,并以50 mg/L ox-LDL诱导;S273A组细胞经PPARγSer273突变型质粒转染,但不予50 mg/L ox-LDL诱导;WT+ox-LDL组经PPARγ野生型质粒转染,并以50 mg/L ox-LDL诱导;WT组经PPARγ野生型质粒转染,但不予50 mg/L ox-LDL诱导;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TNF-α和IL-1β分泌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中TNF-α和IL-1βmRNA。结果 ox-LDL组和对照组TNF-α的分泌量分别为229.43±10.92、186.85±16.12,IL-1β分泌量分别为69.68±6.87、54.80±3.27,PPARγSer273磷酸化与PPARγ蛋白相对表达量的比值为0.67±0.06、0.55±0.01,两组比较,P均<0.05。S273A+ox-LDL组、S273A组、WT+ox-LDL组、WT组TNF-α分泌量分别为333.05±41.44、251.47±24.73、445.68±31.63、373.64±37.59,TNF-α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5±0.28、0.63±0.12、2.37±0.21、1.00±0.00,IL-1β分泌量分别为83.25±4.74、67.56±6.14、110.73±10.01、94.47±7.48,IL-1β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8±0.09、0.67±0.13、1.55±0.15、1.00±0.00,S273A+ox-LDL组与WT+ox-LDL组比较,S273A组与WT组比较,P均<0.05。结论 PPARγSer273磷酸化通过促进ox-LDL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的分泌和表达,促进了AS进程。

    2020年24期 v.60;No.1182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2014年、2019年部分低度近视青少年眼球生物学参数比较

    朱君雅;薛劲松;赵逸尘;张涛;舒琴;丁然然;

    目的比较2014年、2019年部分低度近视青少年眼球生物学参数,了解低度近视青少年屈光发育特点,为近视的早期干预和控制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进行塑形镜验配的低度近视(-3D<SE≤-0.75D)青少年检查者98例(98眼,A组),2019年进行塑形镜验配的低度近视青少年检查者101例(101眼,B组),比较两组等效球镜度(SE)、眼轴(AL)、角膜曲率(K)、曲率半径(CR)、轴率比(AL/CR)、眼压(IOP)、校正眼压(CIOP)、角膜厚度(CT)、角膜内皮计数、前房深度(ACD),分析两组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A组年龄(11.21±2.38)岁、SE(-1.91±0.62)D、AL(24.47±0.73)mm、K(42.86±1.31)D、CR(7.88±0.24)mm、AL/CR (3.11±0.62)、IOP(16.01±2.28)mmHg、CIOP(15.30±2.47)mmHg、CT(550.85±28.94)μm、角膜内皮计数(3120.98±239.32)个/mm~2、ACD(3.21±0.23)mm,B组分别为(10.89±2.35)岁、(-1.94±0.58)D、(24.47±0.80)mm、(43.05±1.29)D、(7.85±0.24)mm、(3.11±0.62)、(17.17±2.61)mmHg、(16.58±2.76)mmHg、(550.71±32.36)μm、(3036.99±246.92)个/mm~2、(3.29±0.23)mm,两组IOP、CIOP、ACD比较,P均<0.05。A组IOP与CIOP、CT呈正相关(r=0.632、0.343,P均<0.05);CIOP与K呈正相关(r=0.209,P<0.05),与CR、CT呈负相关(r=-0.212、-0.501,P均<0.05);ACD与AL、AL/CR呈正相关(r=0.407、0.424,P均<0.05)。B组IOP与AL、CR、CIOP、CT呈正相关(r=0.298、0.259、0.643、0.379,P均<0.05),与K、角膜内皮计数呈负相关(r=-0.255、-0.201,P均<0.05);CIOP与CT呈负相关(r=-0.462,P<0.05);ACD与AL、AL/CR呈正相关(r=0.455、0.585,P均<0.05)。结论与2014年相比,2019年低度近视青少年眼球IOP以及CIOP升高,ACD变深。在今后青少年的近视防控中,需要多加关注IOP、CIOP、ACD以及与其有相关性的指标K、CR、AL、AL/CR的变化。

    2020年24期 v.60;No.1182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心肌组织、耳缘静脉给予养心通脉方剂含药血清内皮祖细胞混悬液的AMI兔心功能观察

    朱智德;卢健棋;庞延;温志浩;梁逸强;韩景波;彭志林;林浩;

    目的观察养心通脉方剂含药血清的内皮祖细胞(EPCs)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兔心功能及血管新生密度影响。方法 35只雄性SPF级兔随机分为7组各5只;A、B、C、D、E组均制备AMI模型(手术结扎冠状动脉),A、B组于制模15 min后心肌分别注射8×10~5/mL的养心通脉方剂EPCs混悬液、EPCs,C、D组制模后即刻经耳缘静脉注射1×10~7/mL的养心通脉方剂EPCs混悬液、EPCs;F组只开胸穿线,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耳缘静脉注射1 mL生理盐水;G组不作处理。制模后2周采用心脏彩超检测各组兔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射血分数(EF),观察心脏梗死心肌区和缺血心肌区CD34阳性反应强度,计算心脏梗死心肌区和缺血心肌区血管新生密度。结果 A组和C组LVDs、LVDd低于B、D、E组,EF高于E、B、D组(P均<0.05);A、C组梗死心肌区及缺血心肌区血管新生密度、CD34阳性反应强度高于其余各组(P均<0.05)。结论养心通脉方剂含药血清EPCs可以改善心功能,机制可能为促进血管新生,耳缘静脉注射与心肌注射效果相似。

    2020年24期 v.60;No.1182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因重度牙周炎拔除的前磨牙分别经三种方法处理后牙根表面粗糙度和形态对比观察

    高静;王丽霞;崔冰;申静;

    目的对比观察因重度牙周炎拔除的前磨牙分别经Er:YAG激光处理、超声刮治、手动刮治后牙根表面粗糙度和形态。方法选择因重度牙周炎拔除的前磨牙90颗作为实验对象,分别使用40、60、80、100、120、140、160 mJ/P脉冲能量Er:YAG激光进行根面处理各10颗(分别记为A、B、C、D、E、F、G组),使用超声洁牙机进行根面处理10颗(H组),使用Gracey刮治器进行根面处理10颗(I组);另取正畸拔除的健康前磨牙10颗,不进行任何处理(J组)。使用表面轮廓仪定量分析牙根表面粗糙度,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牙根表面形态。结果 A、B、C、D、E、F、G、H、I、J组Ra值分别为4.91±1.22、4.71±1.70、6.67±2.88、6.73±4.28、5.14±2.46、7.57±3.53、7.46±5.89、2.92±0.77、2.72±1.06、2.19±0.51,A、B、C、D、E、F、G、H、I组分别与J组比较,A、B、C、D、E、F、G组分别与H、I组比较,A、B、C、D、E组分别与F、G组比较,P均<0.05。A~E组牙根表面清洁,表面粗糙,呈颗粒突起样外观,无玷污层,无牙本质小管暴露,组织无碳化;F、G组牙根面更加粗糙,可见牙本质小管暴露;H、I组牙根表面可见玷污层,碎屑,未见牙本质小管的暴露;J组牙根表面光滑平坦,无玷污层。结论手工刮治、超声刮治、Er:YAG激光均增加了重度牙周炎患牙牙根表面粗糙度。手工刮治和超声刮治组相对激光组根面光滑,但存在玷污层,不利于牙周组织的附着;Er:YAG激光可去除根面玷污层,形成清洁的根面,有利于牙周组织的附着,优于传统手动刮治和超声刮治;Er:YAG激光处理后的根面更粗糙,40~120 mJ/P脉冲能量的Er:YAG激光照射后的根面平均粗糙度变化不大,140~160 mJ/P激光产生的表面粗糙度明显增大,建议临床应用脉冲能量在120 mJ/P范围内。

    2020年24期 v.60;No.1182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3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低氧环境下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转录调节因子-1表达变化及其机制

    刘颖;乔如丽;尚里;张锋军;焦扬驰;胡思畅;赵庆丽;

    目的观察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 E26转录特异性序列-1(Ets-1)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MCF-7细胞,使用氯化钴(CoCl_2)诱导的化学性低氧培养环境以及缺氧小室培养环境模拟肿瘤细胞低氧微环境,通过过表达和敲降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研究Ets-1基因的表达情况,通过荧光定量PCR(q-PCR)和蛋白印记实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研究低氧环境下Ets-1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使用免疫共沉淀(Co-IP)和免疫荧光染色(IF)方法研究不同情况下蛋白互作,使用免疫沉淀法研究Ets-1蛋白翻译过程中的乙酰化、泛素化和磷酸化。结果低氧刺激下,乳腺癌细胞系中Ets-1蛋白水平显著上升;低氧环境下Ets-1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过表达HIF-1α导致乙酰基转移酶p300活性增强;并且p300与Ets-1在细胞质中共定位;低氧刺激下,Ets-1的乙酰化水平升高,Ets-1乙酰化后与E3泛素连接酶COP-1相互作用减弱;p300抑制剂C646处理MCF-7细胞降低Ets-1蛋白水平,并增强其与COP-1相互作用。结论低氧微环境下培养的MCF-7细胞中Ets-1蛋白和mRNA表达升高,Ets-1表达升高的调控机制可能为低氧促进了Ets-1转录,同时HIF-1α使乙酰基转移酶p300活性增强,引起Ets-1乙酰化水平升高,乙酰化Ets-1与E3泛素连接酶COP-1相互作用受阻,进而降低其降解。

    2020年24期 v.60;No.1182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三级防护医护人员心肺复苏新策略培训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模拟人心肺复苏效率观察

    翟文亮;王艳玲;王一书;孙雪莲;王晶;

    目的观察三级防护下医护人员经心肺复苏新策略培训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NCP)模拟人心肺复苏(CPR)的效率。方法选择北京市某医院病区内的47例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经CPR标准化培训合格后,比较预设情景为NCP场景(医护人员均穿着三级防护装备)和普通场景下医护人员对模拟人施行CPR的效率;根据造成差异的原因和临床实际情况调整CPR策略,对47例医护人员进行CPR新策略培训,比较预设情景为NCP场景下新策略培训前后医护人员对模拟人施行CPR的效率。结果与普通场景比较,NCP场景技能考核得分、有效按压百分率、有效通气百分率低,抢救流程总时间、早期识别占用时间、判断脉搏及呼吸占时、首次除颤时间、按压中断时间、高级气道时间、建立静脉通路占时长(P均<0.05)。与新策略培训前比较,NCP场景下新策略培训后技能考核得分、有效按压百分率、有效通气百分率高,抢救流程总时间、早期识别占用时间、判断脉搏及呼吸占时、按压中断时间、高级气道时间、建立静脉通路占时短(P均<0.05)。结论与普通情景相比,NCP情景下医护人员对模拟人施行CPR的效率下降明显,表现为各环节所用的时间延长,有效按压或通气百分比下降;通过对CPR策略的适当的修改,在NCP情景下医护人员对模拟人施行CPR效率明显得到提高,各环节使用时间缩短,有效按压或通气百分比上升。

    2020年24期 v.60;No.1182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保留子宫的腹腔镜后路骶棘韧带悬吊术治疗年轻重度子宫脱垂患者效果观察

    彭荣芳;林芳;钟爱群;秦炜;曾荔;

    目的观察保留子宫的腹腔镜后路骶棘韧带悬吊术(LPASLS)治疗年轻重度子宫脱垂患者的效果。方法 40例年轻重度子宫脱垂患者根据治疗术式不同分为两组各20例,观察组采取保留子宫的LPASIS,对照组采取保留子宫的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SSLF),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主排尿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盆腔器官脱垂定量评价系统(POP-Q)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问卷(PFDI-20)评分、盆底疾病生活质量影响问卷简表(PFIQ-7)评分]及术后近期恢复、复发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P均<0.05)。两组自主排尿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治疗前后POP-Q评分、PFDI-20评分、PFIQ-7评分比较,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均获得解剖治愈,下腹部坠胀感消失,拔尿管后无排尿及排便异常,无复发及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保留子宫的LPASLS和保留子宫的SSLF治疗治疗年轻重度子宫脱垂患者的疗效相当,但保留子宫的LPASLS术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少,极大降低了术中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更安全有效。

    2020年24期 v.60;No.1182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磁控胶囊内镜检查前肌肉注射甲氧氯普胺临床观察

    陈睿妍;吴嘉钏;陈晓东;叶丽芳;杨小乔;叶莉莉;李海珠;梁彪;

    目的观察肌注甲氧氯普胺辅助磁控胶囊内镜(MCE)检查的效果。方法 106例需行MCE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在行MCE检查前10 min肌肉注射"甲氧氯普胺"10 mg,对照组则不予以任何促胃动力药处理。比较两组食管通过时间(ETT)、胃通过时间(GTT)、胃检查时间(GET)、胃停留时间、胃排空延迟率、小肠通过时间(SBTT)、总检查时长、小肠检查完成率(SBCR)、疾病诊断、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GTT、胃停留时间短,SBCR高,胃排空延迟率低,小肠淋巴管瘤/淋巴管扩张诊断率高(P均<0.05)。结论 MCE检查前应用甲氧氯普胺能有效缩减胶囊内镜的胃内停留时间及GTT,提高SBCR及小肠淋巴管瘤/淋巴管扩张诊断率,降低胃排空延迟率。

    2020年24期 v.60;No.1182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980例儿童消化道异物的临床特征、并发症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

    杜敏;商丽红;向梅;袁岚;邓孝智;谢晓丽;

    目的分析980例儿童消化道异物的临床特征、并发症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80例消化道异物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980例消化道异物患儿以男性为主(63.7%),年龄(3.1±1.7)岁;仅359例(36.6%)患儿吞入消化道异物后有临床表现,主要为吞咽不适(22.1%)和呕吐(9.7%);消化道异物主要位于食管(40.6%)和胃(53.6%);异物类型主要为钝性异物(58.1%)和尖锐异物(32.3%),少数为腐蚀性纽扣电池(8.7%)及磁性异物(0.9%)。558例(56.9%)发生了异物相关并发症(黏膜损伤、糜烂及溃疡、消化道梗阻、消化道穿孔),非钝性异物(OR=5.696,95%CI 4.252~7.630)和食管异物(OR=1.764,95%CI 1.356~2.293)是发生异物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本组患儿315例(32.1%)异物自行排出,655例(66.8%)异物经上消化道内镜取出,10例(1.0%)接受手术取出。结论儿童消化道异物的好发年龄为6岁以下,以钝性异物为主,硬币最常见,主要位于上消化道,多数患儿无明显临床症状;异物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非钝性异物及食管异物;全麻下上消化道内镜取出是其主要治疗方式。

    2020年24期 v.60;No.1182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子痫前期孕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一氧化氮水平变化及临床应用

    潘婕;胡伟;徐志晔;王森;陈雨欣;

    目的观察子痫前期(PE)孕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 C)、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并探讨其在PE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取PE孕妇100例,其中重度PE孕妇32例(重度组)、轻度PE孕妇68例(轻度组),另选取同期分娩的正常孕妇30例作对照(对照组)。采用酶循环法检测各组血清Hcy,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ys C,间接比色法检测血清NO;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及比较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评价血清Hcy、Cys C、NO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诊断PE的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重度组和轻度组血清Hcy、Cys C水平升高,血清NO水平降低(P均<0.05);与轻度组比较,重度组血清Hcy、Cys C水平升高,血清NO水平降低(P均<0.05)。以血清Hcy水平11.3μmol/L作为临界值,其诊断PE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5.29%、79.85%;以血清Cys C水平1.05 mg/L作为临界值时,其诊断PE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51.30%、92.36%;以血清NO水平61.8μmol/L作为临界值时,其诊断PE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53.38%、77.68%;三项联合检测诊断PE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1.01%、88.64%。结论 PE孕妇血清Hcy、Cys C水平升高,血清NO水平减低,检测上述三指标有助于PE的诊断和病情评估,三指标联合检测诊断PE效能最高。

    2020年24期 v.60;No.1182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PETD、PEID治疗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比观察

    宋国瑞;张波;孙克宁;程萌旗;张晨;刘子歌;陈德胜;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方法选取L_5~S_1 LDH患者80例,40例行PETD(PETD组),40例行PEID(PEID组),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神经根损伤、硬脊膜撕裂、椎间隙感染)及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评分)和改良的MacNab疗效。结果与PEID组比较,PETD组手术时间长,术中X线透视次数多(P均<0.05)。与同组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 d~12个月VAS、ODI评分均降低(P均<0.05);与同组术后1 d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VAS、ODI评分均降低(P均<0.05)。结论 PETD、PEID治疗L_5~S_1 LDH效果相当,但PETD较PEID手术时间长、术中X线次数多。

    2020年24期 v.60;No.1182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与利多卡因气雾剂气管导管和口腔喷洒在小儿龋齿治疗术中的应用观察

    李乐;范美娇;范栓琴;漆彦桃;王智;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与利多卡因气雾剂气管导管和口腔喷洒在小儿龋齿治疗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择期行龋齿治疗术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麻醉诱导前10 min持续泵注1μg/kg右美托咪啶(0.9%生理盐水稀释至20 mL),拔管前将利多卡因气雾剂分别经气管导管和口腔喷2次,每次1喷;对照组麻醉诱导前10 min泵注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拔管前喷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比较两组围术期呼吸系统并发症、血流动力学及患儿对麻醉面罩的耐受性及术后躁动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围术期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血流动力学变化更稳定,对麻醉面罩的耐受性更好,术后躁动评分降低,P均<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与利多卡因气雾剂气管导管和口腔喷洒可以有效减少小儿龋齿治疗术中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提高患儿对麻醉面罩的耐受性,降低患儿术后躁动的发生。

    2020年24期 v.60;No.1182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术后早期实施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临床观察

    薛乾隆;贺英;王慧;杨李鹏;王会娟;韩树池;陈艳梅;张秀谦;

    目的观察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术后早期实施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的效果。方法 60例心肺复苏成功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持续治疗超过6 h疗效不理想时[尿量<0.5 mL/(kg·h)]即开始实施CRRT,对照组持续治疗超过24 h疗效不理想时开始实施CRRT;两组每天持续治疗12~24 h,连续治疗5 d。采用GEM3000型血气分析仪检测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饱和度(SaO_2)与血浆实际碳酸氢盐(AB)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尿素氮、肌酐与钠、钾,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IL-6、IL-8、IL-10,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评定患者病情及预测患者病死率。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PaO_2、SaO_2水平升高,PaCO_2、AB水平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PaO_2、SaO_2水平升高,PaCO_2、AB水平降低(P均<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肌酐、尿素氮、钠、钾水平及对照组治疗后肌酐、尿素氮水平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肌酐、尿素氮、钠、钾水平降低(P均<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APACHEⅡ评分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APACHEⅡ评分降低(P均<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血清IL-1β、IL-6、IL-8水平升高,IL-10水平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1β、IL-6、IL-8水平降低,IL-10水平升高(P均<0.05)。结论心肺复苏术后早期实施CRRT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气指标及生化指标水平,同时降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促进其术后康复。

    2020年24期 v.60;No.1182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药物诱导睡眠内镜检查与MSCT扫描在OSAHS患者上气道平面阻塞评估中的应用

    杨阳;宋富存;范艳茹;杨相立;

    目的观察药物诱导睡眠内镜检查(DISE)与多层螺旋CT扫描(MSCT)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上气道平面阻塞评估中的联合应用。方法选取天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OSAHS患者39例,全部患者均施行DISE和MSCT检查,比较单独及联合施行DISE、MSCT检查发现患者上气道平面阻塞的阳性率。结果 DISE、MSCT联合检查发现OSAHS患者上气道平面阻塞的阳性率为97.44%(38例),其中发现单纯腭咽平面阻塞20例、发现腭咽+口咽双平面阻塞8例、发现腭咽+口咽+舌根三平面阻塞6例、发现腭咽+口咽+舌根+会厌四平面阻塞4例;DISE检查发现OSAHS患者上气道平面阻塞的阳性率为79.48%(31例),其中发现单纯腭咽平面阻塞17例、发现腭咽+口咽双平面阻塞8例、发现腭咽+口咽+舌根三平面阻塞4例、发现腭咽+口咽+舌根+会厌四平面阻塞2例;MSCT检查发现OSAHS患者上气道平面阻塞的阳性率为74.36%(29例),其中发现单纯腭咽平面阻塞14例、发现腭咽+口咽双平面阻塞9例、发现腭咽+口咽+舌根三平面阻塞2例、发现腭咽+口咽+舌根+会厌四平面阻塞4例;DISE、MSCT联合检查发现OSAHS患者上气道平面阻塞的阳性率分别与DISE检查、MSCT检查比较,P均<0.05。结论 DISE联合MSCT检查可以更精准评估OSAHS患者上气道平面阻塞,为其诊治提高更为全面、客观的上气道形态学依据,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2020年24期 v.60;No.1182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超声引导下股静脉PICC、CVC置入术在新生儿中的应用对比观察

    何鑫;周茹;姜珏;桂艳红;徐子杭;王娟;周琦;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股静脉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心静脉导管(CVC)置入术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0例行经皮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失败患儿分为PICC导管组(47例)和CVC导管组(43例),两组均在超声引导下行股静脉置管,其中PICC导管组选用PICC导管、CVC导管组选用CVC导管,比较两组股静脉首次穿刺成功、总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及置管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导管堵管发生率、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导管血栓形成发生率、置管处静脉炎发生率、置管侧下肢水肿发生率。结果 PICC导管组股静脉首次穿刺成功率85.1%、总穿刺成功率100%、穿刺时间(33±6.3)s,置管时间(170±7.4)s,导管留置时间(21±3.5)d,导管堵管发生率6.4%,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2.1%,导管血栓形成发生率2.1%,置管处静脉炎发生率2.1%,置管侧下肢水肿发生率2.1%;CVC导管组股静脉首次穿刺成功率90.7%、总穿刺成功率100%、穿刺时间(24±5.6)s,置管时间(181±8.3)s,导管留置时间(15±4.8)d,导管堵管发生率4.7%,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2.3%,导管血栓形成发生率2.3%,置管处静脉炎发生率14%,置管侧下肢水肿发生率20.9%;两组股静脉穿刺时间、置管时间、导管留置时间、置管处静脉炎发生率、置管侧下肢水肿发生率比较,P均<0.05。同组左、右两侧股静脉置入相关指标比较无差异,P均>0.05。结论在新生儿超声引导股静脉置管中,PICC导管与CVC导管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左、右两侧股静脉置入无差异;PICC导管较CVC导管股静脉穿刺时间、导管留置时间长,置管时间短,置管处静脉炎、置管侧下肢水肿发生率低;PICC导管可作为新生儿股静脉置管的首选。

    2020年24期 v.60;No.1182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对NSTE-ACS患者PCI术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效能

    孙燕茹;高修银;陆召军;魏鹏;潘德峰;崔秀鹏;卜寒莉;张胜男;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FAR)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PCI术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NSTE-ACS患者1 048例,根据患者出院后6个月是否发生MACE分为观察组(101例)和对照组(947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行PCI治疗的NSTE-ACS患者术后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危险因素,绘制ROC评估血浆FAR、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风险评分(GRACE评分)及两指标联合预测NSTE-ACS患者PCI治疗术后发生MACE的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AR、DM比例、年龄、GRACE评分、ALB、FIB是行PCI治疗的NSTE-ACS患者术后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AR、GRACE评分、年龄是行PCI治疗的NSTE-ACS患者术后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P均<0.05)。ROC分析显示,FAR在最佳截点>8.09时预测MACE的灵敏度为77.2%、特异度为56.7%,GRACE评分在最佳截点>137时预测MACE的灵敏度为79.2%、特异度为77.4%,两者联合在最佳截点>0.09时预测MACE的灵敏度为85.1%、特异度为78.2%。结论年龄、FAR、GRACE评分是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FAR水平对NSTE-ACS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事件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2020年24期 v.60;No.1182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颅内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后再次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冯毅;蔡冰;

    目的分析颅内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后再次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首次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患者140例,其中1年后再次发生脑出血17例(再出组)、未出血123例(未出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颅内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后再次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式、残留血管畸形团、1年时的不良神经功能结局、血肿位置是颅内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后再次出血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式、残留血管畸形团是颅内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后再次出血危险因素。结论颅内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后再次出血的危险因素是治疗方式、残留血管畸形团。

    2020年24期 v.60;No.1182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雌激素及其受体在黑色素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韩利民;赵海龙;

    黑色素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皮肤肿瘤,具有极强的侵袭性和转移性。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与雌激素水平有关,被认为是一种激素相关性肿瘤,男性发病率中明显高于女性,雌激素可促进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雌激素通过雌激素受体(ER)发挥生物学作用,ERα和ERβ的比例失调可影响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过程。ERα可能通过表观遗传性失活促进肿瘤的增殖过程,而ERβ通过抑制PI3K/Akt通路而发挥抗癌作用。ERβ在ER与黑色素瘤的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其表达量在黑色素瘤恶化过程中处于低水平状态,与黑色素瘤的恶性程度呈负相关。

    2020年24期 v.60;No.1182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达雷妥尤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作用机制、耐药机制、用药方案研究进展

    张梦芸;张燕;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血液系统疾病,近年随着不同作用机制新药的引入患者生存率显著提高。达雷妥尤是一种人源化抗CD38IgG-κ单克隆抗体,具有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吞噬作用、直接凋亡活性和通过清除CD38~+免疫抑制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等多种作用机制。CD38、CD55、CD59、抗凋亡分子的表达水平及NK细胞活性可能与达雷妥尤耐药相关。达雷妥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获得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MM的单药及联合治疗,联合治疗方案包括达雷妥尤+来那度胺+地塞米松方案、达雷妥尤+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方案、达雷妥尤+泊马度胺+地塞米松方案、达雷妥尤+硼替佐米+美法仑+强的松方案、达雷妥尤+来那度胺+地塞米松方案、达雷妥尤+硼替佐米+沙利度胺+地塞米松方案、达雷妥尤+卡非佐米+地塞米松米方案、达雷妥尤+来那度胺+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方案。

    2020年24期 v.60;No.1182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恶性肿瘤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风险评估及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李霞;王茂筠;梁宗安;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是非癌症患者的6倍,是癌症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恶性肿瘤并发VTE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女性、非洲种族、肥胖、存在合并症、肿瘤部位、组织类型、分期、诊断的初始阶段、住院、手术、全身化疗、放疗、血管生成抑制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肿瘤支持治疗等。恶性肿瘤并发VTE的风险评估方法包括Khorana评分(KS)、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等,根据评分对危险进行分层,得分越高,发生VTE风险越大。恶性肿瘤并发VTE的预防措施包括机械预防及药物预防;在住院癌症患者中,VTE发生风险高,无抗凝禁忌时需药物预防抗凝;围术期恶性肿瘤患者建议抗凝时间应从术前开始,采用药物和机械预防的联合方案,持续至少7~10 d;门诊化疗患者建议KS>2分行药物预防抗凝;恶性肿瘤留置中心静脉管患者发生VTE几率较低,不建议常规使用药物预防抗凝;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低风险时选择阿司匹林或低分子量肝素,高风险时选用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恶性肿瘤并发VTE患者在无抗凝禁忌证的情况下应立即进行抗凝治疗,如果存在抗凝禁忌,或者采用适当的抗凝治疗仍有复发的肺栓塞患者,可考虑使用下腔静脉滤器;在急性高危肺栓塞或深VTE致肢体受损的患者中可选择溶栓治疗。

    2020年24期 v.60;No.1182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9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胃息肉发病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柏鸽;周喜汉;于莹莹;周昌衡;彭月;黎明吉;

    胃息肉(GP)是指胃上皮细胞的过度再生,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常在胃镜检查或其他情况手术时偶然发现,通过胃镜检查联合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GP属于胃癌癌前病变,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均被认为可有癌变的风险,同时也可与胃癌并存。目前,GP发生的危险因素尚未明确。遗传因素的存在显然与GP发生及恶变风险增加相关,不同基因表达不同,GP通过不同病理类型下的不同基因共同作用,恶变风险也随之增加。幽门螺旋杆菌(Hp)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HP感染可以产生多种致病因子,损伤胃黏膜屏障,刺激机体产生多种炎性介质,其大大增加了GP发生的风险。质子泵抑制剂(PPI)的强酸抑制作用在胃黏膜内可以诱导一些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为GP的形成创造条件。血清胃泌素17调节胃酸的分泌和胃黏膜的生长,胃蛋白酶原可反应胃黏膜萎缩的严重程度,通过长期的炎性刺激,二者可从不同途径中产生各自相应的变化。当今社会的工作压力、生活节奏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饮食习惯、烟酒嗜好等,亦可促进GP的形成,从而针对高风险人群则需引起高度重视。

    2020年24期 v.60;No.1182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7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德谷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李玉玲;唐欢;唐云辉;石瑶;赵甫;陈敏;

    德谷胰岛素是一种新的基础胰岛素类似物,通过去掉人胰岛素B30位苏氨酸,在B29位赖氨酸由一个L-r-谷氨酸连接一个16碳脂肪二酸侧链,皮下注射后因苯酚的快速弥散和脂肪二酸侧链的自我聚集形成独特的多六聚体长链,在注射部位形成储存库减慢其吸收,并在锌离子的缓慢弥散下以单体的形式入血,再与白蛋白结合到达靶器官从而发挥作用;其半衰期约25 h,作用时间超过40 h,在给药后24 h各时段血药浓度分布均匀,药代动力学曲线平稳,各年龄阶段的药代动力学曲线形状相似,肝肾功能受损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给药间隔时间在8~40 h内有效性和安全性不受影响,注射时间更灵活。与其他基础胰岛素相比,德谷胰岛素在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均能有效降糖,低血糖(包括夜间低血糖)风险低,体质量增加无显著差异;但在合并肾损伤患者中的疗效及低血糖风险结论不一,有研究发现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73 m~2)的糖尿病患者德谷胰岛素的疗效不及甘精胰岛素,随着患者eGFR的下降,德谷胰岛素的低血糖及严重低血糖风险可能增加;德谷胰岛素在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与甘精胰岛素相似。

    2020年24期 v.60;No.1182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6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长链非编码RNA在肾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崖文童;黄群;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无蛋白质编码功能的RNA分子,是基因表达与细胞生长、增殖、分化等生理过程相互作用的重要调节因子,在表观遗传学、转录等水平发挥调控作用。肾细胞癌(RCC)是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高,且预后不良。lncRNA的异常表达与RCC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其中HOTAIR、MALAT1、SNHGs、ATB、GAS5、MEG3、H19等基因通过相关分子海绵机制介导不同的miRNA,通过激活不同信号传导途径和调节关键标志物表达调控RCC的发生、发展,其中HOTAIR、MALAT1、SNHGs、ATB基因起到促癌作用,GAS5、MEG3基因起到抑癌作用,H19基因则具有抑癌与致癌双重作用。

    2020年24期 v.60;No.1182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miRNA对心肌细胞肥大的调控作用及在心肌肥厚发病中的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朱贲贲;白在先;杨鹏杰;

    心肌肥厚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心肌组织超负荷的适应性反应,为了维持心脏稳态及预防病理性心肌肥厚需要严格控制心肌细胞和非心肌细胞的信号通路。微小RNA(miRNA)是真核生物中发现的一类内源性的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RNA,长度为19~25个核苷酸。miRNA可通过调节细胞代谢、增殖、免疫反应等参与调节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miRNA影响心肌肥厚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是多途径的,其参与miRNA正调控或负调控心肌肥厚都是多方面、多靶点的。

    2020年24期 v.60;No.1182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