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细胞色素P4502C19基因多态性对NSTE-ACS患者血小板反应性及临床预后的影响

    张莹莹;郑君毅;刘婷;张莹;马静;刘寅;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血小板反应性的关系,并评价不同基因型对NSTE-AC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接受PCI治疗的NSTE-ACS患者462例,依据CYP2C19基因型,分为快代谢型(CYP2C19*1/*1)、中间代谢型(CYP2C19*1/*2、CYP2C19*1/*3)和慢代谢型(CYP2C19*2/*2、CYP2C19*2/*3)。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的血小板反应指数(PRI)和光比浊法测定的血小板聚集率(PAG)两种方法来评价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后的血小板反应性。全部患者随访2年,以全因死亡、支架内再狭窄、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定义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价CYP2C19基因型、PRI、PAG等指标对MACE的预测能力。结果快代谢型158例、中间代谢型246例、慢代谢型58例。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慢代谢型PRI分别为48.6±10.5、56.7±12.6、65.3±11.4,PAG分别为67.4±8.5、71.9±8.2、78.4±6.1,三者两两比较P均<0.01。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慢代谢型MACE发生率分别为2.5%、9.8%、43.1%,三者两两比较P均<0.01。Cox回归分析显示,PRI(HR:1.05,95%CI:1.03~1.07,P <0.01)和CYP2C19基因型(HR:1.84,95%CI:1.09~3.12,P <0.05)为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CYP2C19基因型与NSTE-ACS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的血小板反应性相关,慢代谢型可作为NSTE-ACS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

    2020年25期 v.60;No.1183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TGF-β_1基因多态性与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

    邹璐;唐敏;戴琰;

    目的探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与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冠心病并行PCI患者198例,随访2年,按是否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分为狭窄组和非狭窄组。术前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检测血清TGF-β_1水平并测定TGF-β_1基因型,记录患者随访过程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大出血、再次行PCI例数及血小板反应性、冠脉Gensini评分,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因子。结果狭窄组67例(33.84%)、非狭窄组131例(66.16%)。PCI术前两组年龄、性别、既往史、心功能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狭窄组TGF-β_1基因CC型比例高于非狭窄组(P <0.05)。狭窄组血清TGF-β_1水平高于非狭窄组,且两组TGF-β_1基因CC型患者血清TGF-β_1水平均高于CT和TT型患者(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TGF-β_1水平升高、TGF-β_1基因CC型、血小板反应性及Gensini评分是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预测因子(P均<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与血清TGF-β_1水平增高及TGF-β_1基因型CC型有关,血清TGF-β_1水平升高和TGF-β_1基因型CC型增加再狭窄的风险。

    2020年25期 v.60;No.1183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GSN、Nogo-A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李爱华;赵新春;孟宪举;

    目的观察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凝溶胶蛋白(GSN)、轴突生长抑制因子A(Nogo-A)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3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轻度神经功能缺损28例、中度神经功能缺损32例、重度神经功能缺损23例,小量出血36例、中量出血27例、大量出血20例,预后良好56例、预后不良2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GSN、Nogo-A,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GSN、Nogo-A水平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出血量及Rankin量表(m RS)评分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GSN、Nogo-A水平对急性脑出血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GSN水平低,Nogo-A水平高(P均<0.05)。血清GSN水平随神经缺损程度加重、出血量增加而降低(P均<0.05),血清Nogo-A水平随神经缺损程度加重、出血量增加而升高(P均<0.05);与预后良好者相比,预后不良者血清GSN水平低,Nogo-A水平高(P均<0.05)。患者血清GSN水平与NIHSS评分、出血量及m RS评分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396、-0.341、-0.416,P均<0.05),血清Nogo-A水平与NIHSS评分、出血量及m RS评分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428、0.536、0.456,P均<0.05)。血清GSN水平对急性脑出血预后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7(95%CI:0.805~0.949),其截断值为65.79 mg/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6、0.82,准确性为0.79;血清Nogo-A水平对急性脑出血预后诊断的AUC为0.731(95%CI:0.625~0.837),其截断值为164.28 ng/m 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7、0.88,准确性为0.81。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GSN水平降低、Nogo-A水平升高,两者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出血量及预后密切相关,早期监测可作为判断病情和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2020年25期 v.60;No.1183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脓毒症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清ESM-1水平变化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孙炜;陈寒艳;林桂芬;陈红兴;

    目的探讨血清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在脓毒症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95例脓毒症患者临床病历资料,根据入院后72 h内是否并发ARDS分为ARDS组(n=36)、非ARDS组(n=59),ARDS组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n=15)、存活组(n=21)。并于同期随机选取60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SIRS组)和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入院时血清ESM-1、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同时检测氧合指数。采用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血清ESM-1与CRP、IL-6、PCT、氧合指数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ESM-1水平对脓毒症合并ARDS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ARDS组、非ARDS组、SIRS组血清ESM-1水平高于对照组,ARDS组、非ARDS组高于SIRS组,ARDS组高于非ARDS组(P均<0.05)。死亡组血清ESM-1水平高于存活组(P <0.05)。ARDS组血清ESM-1水平与血清CRP、IL-6、PCT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637、0.692、0.655,P均<0.05),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r=-0.702,P <0.05)。血清ESM-1、CRP、IL-6、PCT对脓毒症合并ARDS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均有预测价值,其中血清ESM-1水平的预测价值最显著,ROC曲线下面积为0.900(95%CI:0.865~0.934),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9、0.82,准确性为0.87。结论ESM-1异常升高参与了脓毒症患者ARDS发病过程,并与病情严重性密切相关,早期检测有望作为预测脓毒症并发ARDS患者预后的生化指标。

    2020年25期 v.60;No.1183 14-1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脑出血患者血清8-OHDG、VILIP-1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闫海光;唐广海;初照成;

    目的探讨血清8-羟基脱氧鸟苷(8-OHDG)、视椎蛋白样蛋白1(VILIP-1)水平与脑出血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18例脑出血患者(脑出血组)和10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8-OHDG、VILIP-1水平,分析血清8-OHDG、VILIP-1水平与脑出血患者年龄、性别、脑出血量、病情严重程度等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脑出血组血清8-OHDG、VILIP-1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大量出血、重型脑出血、预后不良患者血清8-OHDG、VILIP-1水平高于中量出血、中型脑出血、预后良好患者(P均<0.05),中量出血、中型脑出血患者血清8-OHDG、VILIP-1水平高于小量出血、轻型脑出血患者(P均<0.05)。脑出血患者血清8-OHDG水平与脑出血量、SSS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462、0.421,P均<0.01),与GOS评分呈负相关(r=-0.519,P <0.01);血清VILIP-1水平与脑出血量、SSS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436、0.426,P均<0.01),与GOS评分呈负相关(r=-0.504,P <0.01)。血清8-OHDG、VILIP-1、8-OHDG+VILIP-1预测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2、0.696、0.943,灵敏度分别为84.21%、71.93%、92.98%,特异度分别为81.97%、70.79%、95.08%。结论脑出血患者血清8-OHDG、VILIP-1水平升高,其水平与脑出血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均有关,可作为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的辅助指标。

    2020年25期 v.60;No.1183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血清卵泡抑素样蛋白-1水平对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

    吴月菊;高阳;

    目的探讨血清卵泡抑素样蛋白-1(FSTL1)与急性脑梗死(ACI)后出血转化(HT)的关系,分析FSTL1对ACI后发生H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03例ACI患者,根据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43例)和NHT组(60例),同时选择53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血清FSTL1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FSTL1水平与ACI后HT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FSTL1预测ACI后HT的价值。结果 HT组、NHT组血清FSTL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HT组血清FSTL1水平高于NHT组(P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STL1水平与ACI后HT密切相关(OR=1.732,95%CI:1.506~2.351,P=0.000)。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FSTL1水平预测ACI后HT的曲线下面积为0.846,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6.05%、86.67%。结论 ACI后HT患者血清FSTL1水平升高,高水平FSTL1可作为ACI患者发生HT的预测因子。

    2020年25期 v.60;No.1183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骨肉瘤组织中IMP3表达及MVD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周伟;陈敬有;魏优秀;李贺伟;

    目的探讨骨肉瘤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 RNA结合蛋白3(IMP3)表达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骨肉瘤患者70例,利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骨肉瘤和癌旁组织中的IMP3和MVD。分析骨肉瘤组织中IMP3的表达和MVD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IMP3与MVD的关系。结果骨肉瘤组织中IMP3的表达、MVD值高于癌旁组织(P均<0.05)。骨肉瘤组织中IMP3表达与肿瘤直径、Enneking分期、肺转移有关(P均<0.05); MVD值与肿瘤直径、Enneking分期、肺转移有关(P均<0.05)。骨肉瘤组织中,IMP3表达和MVD值呈正相关(r=0.493,P=0.001)。结论骨肉瘤组织中IMP3表达、MVD异常上调,与骨肉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骨肉瘤相关生物标记物的潜力。

    2020年25期 v.60;No.1183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艾司西酞普兰体外对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存活和增殖的影响

    王大力;曹金明;张君;孙耐;王文婷;顾平;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ESC)体外对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NSCs)存活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取4只新生SD大鼠两侧海马组织,将其制成单细胞悬液,加入无血清的NSCs培养基培养,将稳定传代后的海马NSCs分为对照组和ESC组,对照组仍采用无血清的NSCs培养基继续培养; ESC组中加入不同浓度(5、10、20、40μmol/L)ESC进行干预。通过MTS检测不同浓度ESC对NSCs存活率的影响,筛选最有益于NSCs存活的ESC浓度,将其用于后续试验研究。采用细胞生长曲线和台盼蓝染色观察细胞增殖和存活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法和RT-PCR技术检测NSCs中的巢蛋白(Nestin)表达。结果稳定传代后的神经球呈规则立体球体,神经球内大多数细胞呈Nestin染色阳性。筛选发现浓度20μmol/L ESC最有益于NSCs的存活。MTS检测显示,对照组及20μmol/L ESC组1~5 d的细胞存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细胞生长曲线显示,对照组及20μmol/L ESC组NSCs的生长呈持续增殖趋势,20μmol/L ESC组的细胞数目较对照组多(P <0.05),增殖速率较对照组高(P <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20μmol/L ESC组Nestin阳性神经球个数较对照组多(P <0.05)。RT-PCR结果显示,20μmol/L ESC组Nestin m RNA表达较对照组高(P <0.05)。结论 ESC体外对大鼠海马NSCs具有促进存活和增殖的作用。

    2020年25期 v.60;No.1183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蛹虫草多糖灌胃对氟尿嘧啶处理大鼠骨髓功能的影响

    李俊平;张爱武;张芳;

    目的探讨蛹虫草多糖灌胃对氟尿嘧啶(5-FU)处理大鼠骨髓功能的影响。方法水溶醇沉法分离蛹虫草多糖。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蛹虫草多糖低剂量组、蛹虫草多糖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腹腔注射15 mg/(kg·d) 5-FU,连续6 d。蛹虫草多糖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20、60 mg/kg的蛹虫草多糖粗品灌胃,3次/d,连续给药3周,其余组给予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观察大鼠体质量变化,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外周血细胞[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含量,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FN-γ和IL-4,采用酶标仪测定骨髓DNA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体质量、RBC、WBC、PLT、Hb、IFN-γ/IL-4(Th1/Th2)、骨髓DNA含量均降低(P均<0.01)。与模型组相比,蛹虫草多糖低、高剂量组大鼠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蛹虫草多糖高剂量组RBC、WBC、PLT、Hb、IFN-γ/IL-4(Th1/Th2)、骨髓DNA含量升高(P均<0.05)。结论蛹虫草多糖灌胃能有效减少5-FU所致的大鼠骨髓功能损伤,降低其毒副作用。

    2020年25期 v.60;No.1183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GRK5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纪晓楠;李勇;李恩杰;

    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5(GRK5)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凋亡和紫杉醇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常规培养乳腺癌细胞系MDA-MB-435S,分为si-NC组和si-GRK5组,分别转染NC si RNA和GRK5 si RNA。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GRK5 si RNA干扰效果; CCK-8实验检测GRK5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紫杉醇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GRK5对乳腺癌细胞迁移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GRK5对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GRK5对P53、MDM2和MMP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si-NC组相比,si-GRK5组GRK5表达降低,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降低,凋亡和紫杉醇化疗敏感性增加,P53蛋白表达增加,MDM2和MMP2蛋白表达降低(P均<0.05)。结论干扰GRK5的表达可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促进细胞凋亡和对紫杉醇的敏感性,GRK5可能是治疗乳腺癌的潜在靶点。

    2020年25期 v.60;No.1183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BALB/c裸鼠血管瘤模型的建立及普萘洛尔对其瘤体的抑制作用

    安雯婷;郭丽娜;房克峰;姜乐;徐珊;高志嵩;徐伟立;

    目的建立BALB/c裸鼠血管瘤模型,探讨普萘洛尔对血管瘤裸鼠移植瘤瘤体生长的影响。方法手术切除血管瘤患儿血管瘤组织,经皮肤切口移植于40只BALB/c裸鼠建立血管瘤模型。移植后第45天将40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5组:治疗组1,腹腔注射0.01%普萘洛尔溶液0.4 m L;治疗组2,腹腔注射0.05%普萘洛尔溶液0.4 m L;治疗组3,腹腔注射0.1%普萘洛尔溶液0.4 m L;治疗组4,经口灌胃0.01%普萘洛尔溶液0.4 m L;对照组,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0.4 m L;各组给药均为1次/d,持续1周。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7、14、21天测量各组瘤体体积和小鼠体质量并进行比较;干预第22天切取瘤体行HE染色观察对比病理变化。结果干预后第7、14、21天,治疗组1、2、3、4瘤体体积均较干预前小,且治疗组1、2、3较对照组瘤体体积小(P均<0.05)。干预后第14、21天,治疗组3较治疗组1、2瘤体体积小(P均<0.05),治疗组1较治疗组4瘤体体积小(P均<0.05)。HE染色后光镜下可见各治疗组血管瘤内皮细胞分散凌乱、界限不清,且普萘洛尔浓度越高,对内皮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越明显。干预后第7、14、21天,治疗组1、2、3及对照组两两相比,治疗组1与治疗组4相比,裸鼠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成功建立BALB/c裸鼠血管瘤模型;普萘洛尔可抑制模型裸鼠瘤体生长,对裸鼠机体无明显损害,且腹腔注射较灌胃效果显著。

    2020年25期 v.60;No.1183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芹菜素对2型糖尿病大鼠胫骨和腰椎骨密度的影响

    陈锃峄;陈清贵;龙竹梅;姚思羽;张贵锋;梁燕龙;

    目的探讨芹菜素对2型糖尿病大鼠胫骨和腰椎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50只大鼠随机选10只为空白组,40只大鼠经高糖高脂饮食喂养4周后,给予链脲佐菌素(40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从中挑选造模成功30只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模型组、芹菜素组和骨化三醇组,分别以等量羧甲基纤维素钠、芹菜素[50 mg/(kg·d)]、骨化三醇[0.045μg/(kg·d)]连续灌胃8周,每两周测定一次体质量和空腹血糖。实验结束后,采用酶联免疫反应方法检测各组血清胰岛素(INS)、骨代谢转换指标[Ⅰ型胶原C端肽(CTX-Ⅰ)、骨钙素(OCN)],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胫骨和第2~5腰椎骨骨密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空腹血糖高,血清INS、CTX-Ⅰ水平高,OCN水平低,腰椎和胫骨骨密度低(P均<0.05)。在给药第6周和第8周时,芹菜素组、骨化三醇组大鼠空腹血糖均低于模型组(P均<0.05)。与模型组相比,芹菜素组、骨化三醇组大鼠血清INS、CTX-Ⅰ水平低,OCN水平高(P均<0.05)。与模型组相比,芹菜素组、骨化三醇组腰椎和胫骨骨密度水平高(均P <0.05)。结论芹菜素能够降低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增加INS分泌,提高骨密度水平,对2型糖尿病大鼠骨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2020年25期 v.60;No.1183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损伤后背根神经节纤维化机制探讨

    黎琴文;黄小燕;

    目的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损伤对背根神经节纤维化的影响,并探讨背根神经节纤维化的相关机制。方法按照Mackinnon设计的方法将30只SD大鼠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模型,将右侧坐骨神经手术侧设为卡压侧,左侧假手术侧设为对照侧。造模3周和8周时,分别切取卡压侧、对照侧坐骨神经支配的腓肠肌,行Masson染色,测算腓肠肌横截面积(CSA)以及胶原容积分数(CVF)。造模3周时,分别取大鼠坐骨神经卡压侧和对照侧L4~6背根神经节,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背根神经节内CollagenⅠ、TGF-β1、p-ERK、p-JNK、p-p38蛋白。结果与对照侧相比,造模8周时卡压侧腓肠肌内CSA降低、CVF升高(P均<0.05)。与对照侧相比,卡压侧背根神经节内CollagenⅠ、TGF-β1、p-ERK蛋白表达升高(P <0.05),但p-JNK、p-p38蛋白表达降低(P <0.05)。结论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损伤可以引起背根神经节内CollagenⅠ上调,可能与背根神经元内TGF-β1表达升高有关,推测ERK信号通路激活参与了背根神经节内细胞外基质沉积和纤维化。

    2020年25期 v.60;No.1183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小儿麻醉诱导期间三种面罩通气模式对气道峰压和胃进气的影响

    何莹;陈慧;周坤鹏;张月英;

    目的观察小儿麻醉诱导期间不同面罩通气模式对气道峰压和胃进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90例,根据面罩通气方式的不同将患儿分为三组:手动控制通气组(M组)、压力控制通气组(P组)、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组(G组),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长托宁0.01 mg/kg、依托咪酯0.3mg/kg、顺势阿曲库铵0.2 mg/kg行全麻诱导,待患儿意识消失后,面罩通气180 s。记录患儿意识消失后60 s(T1)、120 s(T2)、180 s(T3)时的呼吸参数,并在面罩通气过程中用超声监测胃进气的发生情况,观察患儿围术期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 T1、T2、T3时,M组气道峰压大于P组和G组(P均<0.05)。M组的胃进气发生率(44.8%)大于P组(10.3%)和G组(10.7%),P均<0.05。M、P、G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20%、20%和28%,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麻醉诱导面罩通气时,相对于手动控制通气,压力控制通气和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模式面罩通气均可保持较低的气道峰压,并降低胃进气的发生率。

    2020年25期 v.60;No.1183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外周血免疫分子参数建立的Fisher判别模型对进展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黄杰;万金丽;谢伟贤;

    目的探讨基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建立的Fisher判别模型对进展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入院期间病程是否进行性加重,将患者分为非进展组(42例)、进展组(78例)。比较两组入院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参数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筛选出具有价值的参数指标,并建立Fisher判别模型。结果进展组外周血CD3~+%、CD4~+%、CD4~+%/CD8~+%及Ig A水平均低于非进展组(P均<0.05)。CD3~+%、CD4~+%、CD4~+%/CD8~+%及Ig A水平评估进展性脑梗死价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23、0.789、0.659、0.730,尤登指数对应的最佳界值点分别为62.46%、32.93%、1.40、2.68 g/L。Fisher判别模型为F非进展组=0.75X1+0.37X2+6.03X3+7.46X4-50.17,F进展组=0.71X1+0.22X2+5.75X3+6.07X4-37.03(公式中X1代表CD3+%、X~2代表CD4~+%、X3代表CD4~+%/CD8~+%、X4代表Ig A),该判别函数模型诊断进展性脑梗死的灵敏度为81.1%、特异度为90.5%、准确率为84.5%。结论成功建立了基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建立的Fisher判别模型,该模型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具有较高的鉴别特异性及临床实用价值。

    2020年25期 v.60;No.1183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时长靶控输注依托咪酯麻醉对不孕症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曲倩倩;王袁;王海英;

    目的探讨不同时长靶控输注(TCI)依托咪酯对不孕症患者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取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的不孕症患者82例,将其按照TCI依托咪酯不同时长分为A、B、C三组,A组输注时长0~60 min,B组输注时长61~120 min,C组输注时长121~180 min。比较三组不同时间点血浆皮质醇、肾脏功能及尿常规、术后不良反应、气管导管拔除时间。结果三组血浆皮质醇水平在术后24 h均恢复至术前水平。三组术毕血浆肌酐及尿素水平均较术前呈下降趋势(P均<0.05)。三组均出现尿蛋白及尿潜血情况,且C组发生例数最多,但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气管导管拔除时间短于A组(P <0.05)。C组恶心呕吐、寒战和呃逆的发生率均为最高,但与A、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 h内TCI依托咪酯用于不孕症患者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的麻醉,无明显肾脏损害,且对皮质醇的抑制作用短暂可逆; TCI依托咪酯输注时间的增加可能会导致术后相关不良反应增加。

    2020年25期 v.60;No.1183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子宫动脉栓塞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剖宫产患者中的应用

    宋丽丽;殷悦;刘丽娟;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阻断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患者114例,其中行子宫动脉栓塞术的36例(UA组)、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的38例(AA组)、双侧髂内动脉球囊阻断术的40例(IA组)。记录三组基础资料、剖宫产前置管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住院时间、新生儿出生1、5 min Apgar评分。检测术前及手术结束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磷酸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三组年龄、BMI、孕次、产次、既往剖宫产史、距上次剖宫产时间、孕周等基础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 0.05)。与AA组、IA组比较,UA组置管时间、胎儿透视时间、胎儿辐射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三组PT、APTT、TT、FIB、CK、LDH、CK-MB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 0.05)。手术结束时,UA组PT、APTT、TT短于AA组、IA组,FIB高于AA组、IA组(P均<0.05); UA组CK、LDH、CK-MB低于AA组、IA组(P <0.05)。三组住院时间,产后出血、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热发生率,新生儿出生1、5 min Apgar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与其他两种术式比较,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剖宫产行子宫动脉阻断术虽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但能缩短置管时间、避免胎儿遭受辐射,对凝血功能影响小,且可有效缓解再灌注损伤。

    2020年25期 v.60;No.1183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NLR/PA、NLR/Alb和NLR在食管鳞癌根治性放疗近期疗效预测中的价值

    张东成;汪浩;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NLR与前白蛋白(PA)比值(NLR/PA)、NLR与白蛋白(Alb)比值(NLR/Alb)在预测食管鳞癌(ESCC)根治性放疗近期疗效中的价值。方法选取66例接受根治性放疗的ESCC患者,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放疗前NLR/PA、NLR/Alb和NLR的基线值与放疗后近期疗效的关系。结果 4周后,66例ESCC患者治疗有效46例(69.70%),无效20例(30.30%)。治疗有效、无效者NLR/PA分别为0.010(0.007,0.015)、0.030(0.015,0.059),NLR/Alb分别为0.048(0.038,0.078)、0.118(0.059,0.229),NLR分别为1.971(1.598,2.831)、4.220(1.939,7.748),治疗有效者NLR/PA、NLR/Alb和NLR水平均低于治疗无效者(P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PA预测ESCC患者疗效的价值最高,NLR/Alb和NLR次之。按照ROC曲线分析的界值将NLR/PA、NLR/Alb和NLR分为低水平和高水平,将性别、年龄、NLR/PA、NLR/Alb和NLR作为自变量,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NLR/PA与预后疗效存在关联,低NLR/PA者预后更好(OR=20.00,95%CI:5.31~75.39,P <0.05)。结论 NLR/PA、NLR/Alb和NLR均可作为ESCC根治性放疗近期疗效的预测指标,NLR/PA的预测价值优于NLR/Alb、NLR。

    2020年25期 v.60;No.1183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结直肠癌组织中miR-92b-3p、FBXW7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

    张文天;刘杰;杜锦波;

    目的观察微小RNA(mi RNA)-92b-3p和F框/WD40域蛋白(FBXW7)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5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病理和临床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的mi R-92b-3p、FBXW7,分析mi R-92b-3p、FBXW7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直肠癌组织中mi R-92b-3p和FBXW7表达的相关性。结果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结直肠癌组织中mi R-92b-3p的相对表达量高,FBXW7的相对表达量低(P均<0.01)。结直肠癌组织中mi R-92b-3p和FBXW7的表达均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有关(P均<0.05)。结直肠癌组织中mi R-92b-3p和FBXW7的表达呈负相关(r=-0.751,P=0.000)。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mi R-92b-3p表达升高,FBXW7表达降低,二者均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分化程度有关。

    2020年25期 v.60;No.1183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血浆鸢尾素水平与老年肌肉减少症的关系

    李雪;李聪;王莎莎;白冬;马菲;谭桂军;黄国伟;

    目的探讨血浆鸢尾素水平与老年肌肉减少症(简称肌少症)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肌少症患者151例(观察组),其中肌少症前期42例、肌少症期59例、重度肌少症期50例,另选择体检健康的志愿者60例(对照组),采集清晨空腹肘静脉血,采用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ELISA法检测血浆鸢尾素;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全身骨骼肌质量、四肢骨骼肌质量,计算相对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RASM);采用Jamar握力计测量双手握力,采用6m步行法测量步速;采用人体成分分析仪、生物电阻抗法检测蛋白质含量、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上臂围。比较两组血浆鸢尾素水平,分析血浆鸢尾素水平与肌少症病情程度以及肌质量、RASM、握力、步速、蛋白质含量、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上臂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鸢尾素水平对老年肌肉减少症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血浆鸢尾素水平为(198.25±24.03)μg/L,对照组为(253.62±42.19)μg/L;观察组血浆鸢尾素水平低于对照组(t=11.982,P <0.05)。随着肌少症病情进展,血浆鸢尾素水平逐渐降低(F=153.468,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血浆鸢尾素水平与肌少症病情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s=0.565,P <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浆鸢尾素水平与肌少症患者全身骨骼肌质量、四肢骨骼肌质量、RASM、握力、步速、蛋白质含量、上臂围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598、0.534、0.692、0.519、0.533、0.471、0.498,P均<0.05),与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呈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485、-0.503,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鸢尾素水平诊断老年肌少症的曲线下面积为0.890(95%CI:0.831~0.949),其最佳截断值为222.55μg/L,此时其诊断老年肌少症的敏感性为90.7%、特异性为80.00%。结论血浆鸢尾素水平与老年肌少症患者病情进展密切相关,可作为老年肌少症诊断的血清生物学指标。

    2020年25期 v.60;No.1183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无骨髓浸润淋巴瘤患者PET/CT显像中骨髓~(18)F-FDG均匀性摄取增高的影响因素

    严娟娟;肖欢;孙雯;黄莹;

    目的探讨无骨髓浸润淋巴瘤患者PET/CT显像中骨髓~(18)F-FDG均匀性摄取增高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行~(18)F-FDG PET/CT检查的淋巴瘤患者61例,骨髓活检已明确无骨髓浸润,收集PET/CT检查前后近一周内的相关血液学指标,测量所有患者PET/CT检查中骨髓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及肝脏SUVmax。根据骨髓SUVmax与肝脏SUVmax的比值(URmax)进行分组,将URmax <1定为正常组、URmax≥1定为异常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骨髓~(18)F-FDG摄取增高的影响因素。结果正常组35例、异常组26例。与正常组相比,异常组女性多于男性,外周血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t)水平低,乳酸脱氢酶(LDH)、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5.961,95%CI:1.3~(18)~26.965,P=0.02)、RBC (OR=0.341,95%CI:0.122~0.953,P=0.04)、CRP (OR=1.054,95%CI:1.0~(18)~1.092,P=0.003)是无骨髓浸润淋巴瘤患者骨髓~(18)F-FDG摄取增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女性、RBC减少、CRP增高的无骨髓浸润淋巴瘤患者更易出现骨髓~(18)F-FDG均匀性摄取增高。

    2020年25期 v.60;No.1183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纳洛酮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观察

    赵华;王静茹;张秀清;

    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替罗非班静脉注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选择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在静脉溶栓治疗基础上应用替罗非班静脉注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盐酸纳洛酮静脉注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与认知功能[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2.0%)高于对照组(76.0%),P <0.05。与本组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7 d、14 d、1个月、3个月NIHSS评分降低,MoCA评分、MMSE评分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14 d、1个月、3个月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oCA、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纳洛酮联合替罗非班静脉注射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认知功能,且安全性高。

    2020年25期 v.60;No.1183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DSN1的表达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全秀莲;朱金明;陈曦;张宇;冀学宁;

    目的观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DSN1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20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的DSN1,并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将患者分为DSN1高表达者与低表达者,分析DSN1表达与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比较DSN1高低表达者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乳腺癌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20例患者中75.8%(91/120) DSN1高表达、24.2%(29/120) DSN1低表达。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DSN1表达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DSN1高表达者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低于DSN1低表达者(P均<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DSN1表达(HR=1.091,95%CI:1.082~3.75,P=0.001)是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无瘤生存率独立预测因子,DSN1表达(HR=1.887,95%CI:1.591~4.528,P=0.003)、TNM分期(HR=1.368,95%CI:0.577~2.734,P=0.013)可作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总生存率的预测因子。结论 DSN1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患者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DSN1高表达是三阴性乳腺癌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是预测三阴性乳腺癌预后新的分子标志物。

    2020年25期 v.60;No.1183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IGF-1、SOST与血管钙化的关系

    陈雨;李旻;周华;杨敏;孙军;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骨硬化蛋白(SOST)与血管钙化(VC)的关系。方法选取MHD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VC评估结果分为钙化组(VC组,90例)和非钙化组(NVC组,60例),比较两组血清IGF-1、SOST及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分析不同VC程度的MHD患者血清IGF-1、SOST及其他相关指标的差异,探讨IGF-1、SOST与VC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MHD患者VC的影响因素。结果 VC组血清IGF-1、血磷、血钙、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 PTH)、年龄高于NVC组,而血清SOST低于NVC组(P均<0.05)。随着VC程度的加重,MHD血清IGF-1、血磷、血钙、i PTH水平逐渐升高,而SOST水平逐渐降低,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VC组血清IGF-1水平与血磷、血钙、i PTH、VC评分均呈正相关,SOST水平与上述指标均呈负相关(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778)、IGF-1(OR=1.873)、血钙(OR=2.125)是MHD患者VC的危险因素,SOST(OR=0.654)是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 IGF-1是MHD患者VC的危险因素,而SOST是其保护因素,临床可据此及早干预以防止VC的发生。

    2020年25期 v.60;No.1183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恒速输注右美托咪定用于小儿七氟醚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剂量探讨

    王群;张栋斌;胡静;

    目的探讨恒速输注右美托咪定用于抑制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合理剂量。方法选择择期行上肢骨科手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成Ⅰ组、Ⅱ组,各30例。患儿采用七氟醚吸入麻醉,Ⅰ组术中恒速泵入右美托咪定0.25μg/(kg·h),Ⅱ组恒速泵入右美托咪定0.5μg/(kg·h)。记录静脉给予右美托咪定即刻(T1)及给予右美托咪定后30 min(T2)、60 min(T3)和入恢复室时(T4)、患儿苏醒时(T5)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和BIS值的变化;记录患儿睁眼时间和在术后恢复室(PACU)的停留时间;记录呛咳反应评分、麻醉后躁动评分;记录发生心动过缓、恶心、呕吐的例数。结果与本组T1时相比,两组T2、T3、T4时心率、平均动脉压均下降(P均<0.05);Ⅱ组T2、T3、T4时平均动脉压、心率、BIS值均较Ⅰ组低(P均<0.05)。Ⅱ组较Ⅰ组睁眼时间、PACU停留时间长,呛咳反应评分低,躁动发生率低(P均<0.05)。两组均未发生恶心、呕吐和心动过缓。结论恒速输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h)能有效抑制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且不良反应较少。

    2020年25期 v.60;No.1183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趋化因子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喻雪琴;张诗婉;陈芳;梅怡晗;梅小平;

    肝纤维化是在不同致病因素作用下致肝组织慢性炎性损伤,进而诱导和促进肝组织细胞外基质(ECM)的过度沉积和肝内结缔组织的过度增生,其本质是机体对肝组织慢性损伤与修复过程的一种病理结果。肝组织ECM主要产生于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SC),HSC的活化、增殖、迁移与凋亡过程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占主导作用。趋化因子可趋化、激活多种炎症细胞,参与肝组织炎症反应的发生与促进HSC的活化,趋化因子还可通过参与调控多条信号通路活化、提供信号信息与信号物质等途径来诱导促进HSC的活化、增殖、迁移与凋亡,进一步参与肝纤维化的发生。阻断趋化因子在肝纤维化炎症反应与多条信号通路中信号传递、抑制HSC活化、增殖与促进HSC凋亡可能会为肝纤维化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2020年25期 v.60;No.1183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5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CXC趋化因子配体14在炎症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周华生;周宇;吴巍芸;

    CXC趋化因子配体14(CXCL14)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新型趋化因子,在皮肤、肾脏、胃肠道、脂肪等多种组织中均有表达。CXCL14主要通过聚集、激活多种类型免疫细胞,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脓毒血症相关的急性肾损伤、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肝损伤、感染性疾病等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发挥促炎或抗炎作用,可能为多种疾病的防治提供新靶点和方法。

    2020年25期 v.60;No.1183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环状RNA及其对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刘建林;赵小蓉;汪萍;刘康;别俊;

    环状RNA(circ RNA)是一类非编码RNA,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具有结构稳定、半衰期长、高度保守性及特异性表达等生物学特性。circ RNA具有充当mi RNA海绵、调控基因转录、参与蛋白质翻译等功能。circ RNA在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食管癌等肿瘤中均有表达,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密切相关,未来circ RNA在肿瘤早筛查、肿瘤治疗等领域具有巨大潜力。

    2020年25期 v.60;No.1183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4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骨皮质切开术辅助正畸治疗加速牙移动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陈丽琼;张晓蓉;

    与传统的正畸治疗相比,骨皮质切开术辅助正畸治疗加速正畸牙齿移动,可以显著缩短治疗时间,减少牙齿脱矿、龋坏、牙龈炎、牙周炎、牙根吸收、牙槽骨吸收等与正畸疗程较长相关的不良反应。它是一种外科手术,将常规正畸力与选择性地牙槽骨皮质切开相结合,产生局部加速现象,从而加快正畸牙齿的运动。研究表明骨皮质切开术辅助正畸治疗加速牙移动的机制是局部加速现象,它是一种暂时的牙槽骨改建加速现象。

    2020年25期 v.60;No.1183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格列本脲的抗炎机制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丁冉;段翌;张倩薇;单若冰;

    选择性钾离子通道抑制剂格列本脲最早应用于Ⅱ型糖尿病的治疗。近年研究发现,格列本脲可通过调控钙离子转运及氧化应激水平等方式抑制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降低caspase-1、IL-1β及IL-18等炎症因子水平。此外,格列本脲还可抑制炎症细胞的激活和趋化、降低TNF-α等不直接依赖NLRP3炎性小体的炎症因子表达。动物、细胞实验及临床研究发现,格列本脲对呼吸、循环、神经、泌尿等系统炎症反应均有保护作用,其抗炎作用正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

    2020年25期 v.60;No.1183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邹若瑶;徐皓雅;朱连成;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好发于孕龄期女性的生殖道及盆腔,由于其罕见性及不典型的临床表现,该病易被误诊为其他软组织肿瘤,目前术前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肿瘤活检及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由于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浸润性生长,在保留相邻脏器正常功能的前提下实现手术的完整彻底切除相对困难,术后局部复发率高,因此除传统的手术治疗外,各种新兴疗法如激素疗法、血管造影栓塞法和放射疗法逐渐衍生。

    2020年25期 v.60;No.1183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