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顺宏;黄汉飞;林杰;李智涛;晋力;曾仲;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G-Rg1)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大鼠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63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G-Rg1组(G组)各21只。术前2 d,G组给予G-Rg1 20mg/(kg·d),I/R组、S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均分2次经腹腔注射。I/R组、G组经手术构建IRI模型;S组术中分离血管后不夹闭,45 min后关腹。分别于术后1、6、24 h采集各组大鼠血清后将大鼠处死取其肝组织。自动分析仪检测大鼠肝功能指标(ALT、AST),HE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TUNEL法检测肝组织细胞凋亡指数(AI),定量PCR法检测肝组织中内质网应激(ERS)相关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EBP家族同原蛋白(CHOP)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肝组织GRP78、CHOP、PERK、磷酸化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PERK)蛋白表达,计算p-PERK/PERK。结果与S组比较,I/R组血清ALT、AST水平高(P均<0.01),肝组织损伤严重,AI高(P<0.05),GRP78 mRNA与蛋白表达变化一致,且其表达变化与时间相关,在术后1 h升高(P均<0.05),术后6 h降低(P均<0.05),24 h又升高(P均<0.05);CHOP表达则只在术后6 h升高(P均<0.05);各时点PERK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p-PERK/PERK术后1 h高(P<0.05),6、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与I/R组比较,G组血清ALT、AST水平低(P均<0.01),肝组织损伤减轻,AI低(P<0.05),各时点GRP78蛋白表达高(P均<0.05),CHOP蛋白表达低(P均<0.05);各时点PERK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p-PERK/PERK术后1 h低(P<0.05),6、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G-Rg1腹腔注射可减轻IRI大鼠肝损伤,改善肝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ERS有关。
2020年28期 v.60;No.1186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程征宇;杨建均;刘慧娟;邓学杰;王琴;钟显飞;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微小RNA-143-3p(miR-143-3p)、谷氨酰胺果糖-6-磷酸转氨酶2(GFPT2)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HCC患者106例,术中收集其HCC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距离肿瘤边缘> 5 cm)。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组织中miR-143-3p、GFPT2 mRNA的表达,Pearson相关法分析HCC组织中miR-143-3p与GFPT2 mRNA表达的相关性,分析HCC组织中miR-143-3p、GFPT2 mRNA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法分析miR-143-3p、GFPT2 mRNA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HCC组织中miR-143-3p相对表达量低(P=0.000),GFPT2相对表达量高(P=0.000)。HCC组织中miR-143-3p与GFPT2 mRNA表达呈负相关(r=-0.558,P=0.000)。HCC组织中miR-143-3p、GFPT2 mRNA表达与肿瘤门静脉侵犯、TNM分期有关(P均<0.05)。106例HCC患者随访2~60(32.7±6.5)个月,随访期间死亡65例。以HCC组织中miR-143-3p相对表达量均数0.843为临界值,分为miR-143-3p高表达组51例、miR-143-3p低表达组55例。与miR-143-3p高表达组比较,miR-143-3p低表达组5年总体生存率(OS)低(P=0.012),生存时间短(P=0.000)。以HCC组织中GFPT2 mRNA相对表达量均数1.623为临界值,分为GFPT2高表达组52例、GFPT2低表达组54例。与GFPT2低表达组比较,GFPT2高表达组5年OS低(P=0.000),生存时间短(P=0.000)。结论 HCC组织中miR-143-3p低表达,GFPT2高表达;二者均参与HCC的发生发展,并影响患者预后。
2020年28期 v.60;No.1186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1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盛凤;张春艳;闫玉兰;李丽丽;刘晓智;吴问汉;
目的探讨四逆汤对肝母细胞瘤细胞(Hep G2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常规培养Hep G2细胞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四逆汤组,四逆汤组加入终浓度为50 mg/mL的四逆汤水煎液,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PBS溶液,继续培养48 h。用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激酶B1(AKT-1)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四逆汤组Hep G2细胞增殖率低,细胞迁移距离短,向Transwell下室迁移的细胞比例低,细胞凋亡率高,HIF-1α、AKT-1、PGC-1α蛋白相对表达量低(P均<0.05)。结论四逆汤能抑制Hep G2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并促进其凋亡;该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细胞内HIF-1α、AKT-1、PGC-1α蛋白降解有关。
2020年28期 v.60;No.1186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3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郑桂丽;董敏;薛国亮;梁秀菊;楚慧丽;仲晨;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残疾基因同源物2相互作用蛋白(DAB2IP)、锌指蛋白(Snail)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胃癌患者102例,术中取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距离肿瘤边缘> 2 cm),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DAB2IP、Snail表达,分析二者阳性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Spearman秩相关分析癌组织中二者表达的相关性;对患者进行随访,统计3年总体生存率(OS)、生存期,分析癌组织中DAB2IP、Snail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癌组织中DAB2IP阳性表达率低,Snail阳性表达率高(P均<0.05)。癌组织中DAB2IP、Snail阳性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均<0.05)。胃癌癌组织中DAB2IP与Snail表达呈负相关(r=-0.561,P=0.000)。102例胃癌患者随访1~36(25.1±3.3)个月,随访期间死亡32例。根据免疫组化染色强度评分,将≥5分判定为高表达,≤4分为低表达。与DAB2IP高表达组比较,DAB2IP低表达组3年OS低(P=0.042),生存时间短(P=0.000);与Snail低表达组比较,Snail高表达组3年OS低(P=0.000),生存时间短(P=0.000)。结论胃癌组织中DAB2IP低表达,Snail高表达;二者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并影响预后。
2020年28期 v.60;No.1186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0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石慧;周云;吴宜;周淑如;毛栋梁;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氧化还原酶的WW域抗原(WWOX)、血小板凝血酶蛋白1(THBS1)、叉头框蛋白O1(FOXO1)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结肠癌患者76例,术中取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距肿瘤边缘> 5 cm)。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组织中WWOX、THBS1、FOXO1 mRNA表达,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组织中WWOX、THBS1、FOXO1蛋白表达,分析癌组织中WWOX、THBS1、FOXO1 mRNA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癌组织中WWOX、THBS1及FOXO1 mRN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癌组织中WWOX、FOXO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P均<0.05),THBS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P均<0.05)。癌组织中WWOX、THBS1、FOXO1 mRNA表达与肿瘤分期有关(P均<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无关(P均> 0.05)。癌组织中WWOX与THBS1 mRNA表达呈负相关(r=-0.612,P=0.000),与FOXO1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582,P=0.000);癌组织中THBS1与FOXO1 mRNA表达无相关性(r=0.213,P=0.452)。结论结肠癌组织中WWOX、FOXO1低表达,而THBS1高表达;三者表达变化均与肿瘤分期有关。
2020年28期 v.60;No.1186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杜亚婷;张明宝;王丽丽;郭建强;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特异AT序列结合蛋白1(SATB1)、纤维连接蛋白1(FN1)、Ⅰ型胶原蛋白α2链(COL1A2)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83例结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距肿瘤边缘> 5 cm),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组织中SATB1、FN1、COL1A2蛋白表达,并分析三种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结肠癌组织中SATB1、FN1、COL1A2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均<0.05)。结肠癌组织SATB1、FN1与COL1A2蛋白阳性表达与肿瘤TNM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与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直径无关(P均> 0.05)。结肠癌组织中SATB1蛋白表达与FN1、COL1A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分别为0.584、0.657,P均<0.001),FN1蛋白表达与COL1A2蛋白表达无相关性(r=0.212,P=0.605)。结论 SATB1、FN1、COL1A2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三者共同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
2020年28期 v.60;No.1186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8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杜春平;廖芝玲;吴圣明;李春君;韦常宏;马韵;
目的探讨BRAF基因突变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基因表达及肿瘤微环境的变化。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获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和BRAF基因的突变数据,用Perl语言合并数据,并分为基因突变组、基因野生组;R软件筛选两组差异表达基因,用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功能、信号通路;用恶性肿瘤中基质细胞和免疫细胞评估软件对两组间质细胞和炎症细胞进行评分,肿瘤免疫评估软件对免疫细胞丰度进行分析。结果基因突变组290例,基因野生组199例,差异表达基因1 524个。BRAF基因突变组中PD-L1、PD-L2、CD80、CD86、CTLA4等基因表达上调。GO和KEGG分析显示,部分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信号通路与BRAF基因突变相关。基因突变组癌组织中基质细胞、免疫细胞水平高于基因野生组(P均<0.05)。与基因野生组比较,基因突变组肿瘤组织中B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丰度值高(P均<0.05),而两组肿瘤组织中CD8+T淋巴细胞丰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7)。结论BRAF基因突变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基因表达及肿瘤微环境发生改变,其组织中免疫细胞水平升高。
2020年28期 v.60;No.1186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4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昕;冯瑾;关兴;杜媚娟;孟宁;张玉斌;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中微小RNA-939-5p(miR-939-5p)与Rho GTPase激活蛋白4(ARHGAP4)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98例胰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miR-939-5p、ARHGAP4mRNA的相对表达量,并分析二者表达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用Pearson线性相关法分析miR-939-5p、ARHGAP4 mRNA的关系。结果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胰腺癌组织中miR-939-5p相对表达量高,ARHGAP4mRNA相对表达量低(P均<0.001)。胰腺癌组织中miR-939-5p、ARHGAP4 mRNA表达与肿瘤TNM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与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直径无关(P均> 0.05)。胰腺癌组织中miR-939-5p表达与ARHGAP4 mRNA表达呈负相关(r=-0.574,P<0.05)。结论胰腺癌组织中miR-939-5p呈高表达,ARHGAP4 mRNA呈低表达,二者可能协同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
2020年28期 v.60;No.1186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8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海涛;康晟;王春玥;李向东;韩硕龙;贾振华;杨跃进;
目的探讨通心络灌胃对猪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晚期(第7天)微血管内皮屏障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0只中华小型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各组经冠脉前降支阻断90 min,再灌注120 min建立AMI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管不阻断冠脉。低、中、高剂量组于冠脉阻断前90 min分别给予0.2、0.4、0.8 g/kg通心络灌胃1次,自第2天开始,分别给予0.1、0.2、0.4 g/kg通心络,每天喂食给药,共治疗7 d。分别于冠脉阻断前、阻断90 min、再灌注120 min及再灌注1、3、7 d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内皮素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缺血再灌注后第7天,麻醉猪,取梗死区、边缘区和正常区心肌组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各心肌组织中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eNOS)、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mRNA表达,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心肌组织中eNOS、VE-cadherin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在冠脉阻断后血清ET-1、vWF水平高(P均<0.05),至再灌注7 d,血清ET-1水平回落,但仍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在冠脉阻断90 min、再灌注120 min及再灌注1、3 d血清ET-1水平低(P均<0.05),而血清vWF水平则在以上各时间点及再灌注7 d均低(P均<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再灌注7 d模型组梗死区eNOS mRNA阳性表达率低(P<0.05),梗死区及梗死边缘区Ve-cadherin mRNA阳性表达率低(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组各区心肌组织中eNOS、VE-cadherin mRNA阳性表达率随剂量增加逐渐升高,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与模型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组各区心肌组织中eNOS、VE-cadherin蛋白表达随剂量增加逐渐升高,其中各通心络组梗死区及中、高剂量组边缘区eNOS蛋白表达、高剂量组梗死区VE-cadherin蛋白表达均高(P均<0.05)。结论通心络灌胃可减轻猪AMI再灌注第7天微血管内皮屏障损伤,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对梗死区心肌的作用更显著。
2020年28期 v.60;No.1186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2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翟宏芳;刘丽丽;刘爱娟;李青科;胡万宁;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582-5p靶向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PDCD10)对胃癌细胞迁移、侵袭、凋亡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人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株(GES-1)、胃癌细胞系(HGC-27、MKN74、NUGC-4),用qPCR法检测细胞中miR-582-5p表达,筛选miR-582-5p表达最低的HGC-27作为实验细胞。将对数生长期的HGC-27随机分为8组,各组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分别转染miR-582-5p模拟物(使miR-582-5p过表达)、miR-582-5p抑制剂(使miR-582-5p低表达)、miR-582-5p模拟物阴性对照miR-NC、miR-582-5p抑制剂阴性对照anti-miR-NC、PDCD10小干扰RNA si-PDCD10(使PDCD10低表达)、PDCD10小干扰RNA阴性对照si-NC、PDCD10过表达载体pcDNA-PDCD10(使PDCD10过表达)、过表达载体阴性对照pcDNA-NC。用qPCR法检测细胞内miR-582-5p、PDCD10 mRNA表达,证实转染成功。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内PDCD10、活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caspase-3)、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蛋白表达,用流式细胞术测算细胞凋亡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法验证miR-582-5p与PDCD10的靶向调控关系。结果与miR-NC组比较,miR-582-5p组Cleaved-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高,MMP2、MMP9蛋白相对表达量低,细胞凋亡率高,细胞迁移数、侵袭数少(P均<0.05)。与si-NC组比较,Cleaved-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低,MMP2、MMP9蛋白相对表达量高,细胞凋亡率低,细胞迁移数、侵袭数多(P均<0.05)。miR-582-5p与PDCD10的3′UTR存在靶向结合位点。miR-582-5p与WT-PDCD10报告质粒共转染HGC-27后的荧光素酶活性低于miR-NC与WT-PDCD10报告质粒共转染(P<0.05);miR-582-5p或miR-NC与MUT-PDCD10报告质粒共转染HGC-27后的荧光素酶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miR-NC组比较,miR-582-5p组PDCD10蛋白相对表达量低(P<0.05);与antimiR-NC组比较,anti-miR-582-5p组PDCD10蛋白相对表达量高(P<0.05)。与miR-582-5p+pcDNA-NC组比较,miR-582-5p+pcDNA-PDCD10组Cleaved-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低,MMP2、MMP9蛋白相对表达量高,细胞凋亡率低,细胞迁移数、侵袭数多(P均<0.05)。结论 miR-582-5p可通过靶向抑制PDCD10表达诱导胃癌细胞凋亡,抑制细胞迁移、侵袭。
2020年28期 v.60;No.1186 37-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程文;曾安贵;王毅;李攀;潘广锐;
目的观察p21激活激酶6(PAK6)低表达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常规培养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及乳腺癌细胞系(MDA-MB-435S、MCF-7、MDA-MB-361),用qRT-PCR法检测各细胞中PAK6 mRNA表达,乳腺癌细胞中PAK6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MCF-10A,其中MCF-7中最高,将MCF-7作为实验细胞。将MCF-7随机分为si-NC组、si-PAK6组,分别用脂质体2000转染NC siRNA(对照小干扰RNA)和抑制PAK6表达的小干扰RNA(PAK6 siRNA)。转染24 h收集细胞,用qRT-PCR法检测细胞内PAK6 mRNA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转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内磷酸化PI3K(pPI3K)、磷酸化AKT(pAKT)蛋白表达。结果 si-NC组、si-PAK6组PAK6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6±0.12、0.45±0.08。与si-NC组比较,si-PAK6组PAK6 mRNA相对表达量低(P<0.05)。si-NC组、si-PAK6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100.00±0.00)%、(47.37±7.41)%。与si-NC组比较,si-PAK6组细胞增殖率低(P<0.05)。si-NC组、si-PAK6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89.63±8.37)、(28.58±5.21)个。与si-NC组比较,si-PAK6组穿膜细胞数少(P<0.05)。pPI3K蛋白在si-NC组、si-PAK6组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42±0.20、0.75±0.11,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9±0.18、0.81±0.14。与si-NC组比较,si-PAK6组pPI3K、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P均<0.05)。结论抑制PAK6表达可阻止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其作用机制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2020年28期 v.60;No.1186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3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柯俊泉;董忠;林静瑜;汪伟剑;
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灌胃对兔膝骨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壮骨关节丸组、加味补阳还五汤组各6只。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采用改良Hulth关节内手术法+驱赶法制备兔膝骨关节炎模型。于造模第2周开始,壮骨关节丸组给予壮骨关节丸按1.2g/(kg·d)灌胃,加味补阳还五汤组给予加味补阳还五汤18.4 g/(kg·d)灌胃,模型组给予相应体积蒸馏水灌胃。各组均连续灌胃8周。麻醉过量处死动物,取其左侧胫骨平台及股骨关节面,保留软骨,观察关节腔表面关节软骨形态。HE染色后观察膝关节组织病理变化,用TUNEL法检测膝关节软骨细胞凋亡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膝关节软骨细胞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膝关节呈炎症性改变,可见明显关节积液,关节软骨表面粗糙不平,关节滑膜增生,局部可见骨赘形成,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软骨细胞排列紊乱,有细胞簇集现象;加味补阳还五汤组、壮骨关节丸组关节软骨损伤、组织病理变化均明显轻于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凋亡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壮骨关节丸组、加味补阳还五汤组细胞凋亡率低(P均<0.05);壮骨关节丸组与加味补阳还五汤组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膝关节软骨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低,Bax蛋白表达高(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壮骨关节丸组、加味补阳还五汤膝关节软骨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高,Bax蛋白表达低(P均<0.05);壮骨关节丸组与加味补阳还五汤组膝关节软骨组织中Bcl-2、Bax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灌胃对兔膝骨关节炎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调控Bcl-2、Bax蛋白表达抑制软骨细胞凋亡。
2020年28期 v.60;No.1186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徐晶晶;邱岑;郑建明;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乙醛脱氢酶1(ALDH-1)、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及人类基因组nm23蛋白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乳腺癌患者122例,术中采集乳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距离肿瘤边缘> 5cm),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组织中ALDH-1、BRCA1、nm23蛋白表达,分析三者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ALDH-1、BRCA1、nm23的相关性。结果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乳腺癌组织中ALDH-1蛋白阳性表达率高,BRCA1、nm23蛋白阳性表达率均低(P均<0.05)。乳腺癌组织中ALDH-1、BRCA1、nm23蛋白表达与肿瘤TNM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分子亚型有关(P均<0.05),与患者年龄及肿瘤直径无关(P均>0.05)。乳腺癌组织中ALDH-1与BRCA1、nm23蛋白表达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736、-0.608,P均<0.05),BRCA1与nm2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740,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BRCA1、nm23蛋白呈低表达,ALDH1呈高表达,三者共同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
2020年28期 v.60;No.1186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9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胡春玲;姚芳;杨宇莹;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2(Ang-2)、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sFlt-1)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P患者124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型AP 52例(MAP组)、重型AP 72例(SAP组);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分别于AP患者入院24 h内、对照组体检当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Ang-2、sFlt-1;采用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AP严重程度床旁指数(BISAP)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对出院后AP患者随访6个月,根据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92例、预后不良组32例。用Pearson积矩相关法分析指标间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血清Ang-2、sFlt-1对AP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MAP组、SAP组血清Ang-2、sFlt-1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SAP组血清Ang-2、sFlt-1水平高于MAP组(P均<0.05)。预后不良组血清Ang-2、sFlt-1、APACHEⅡ评分、BISAP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P均<0.05)。AP患者血清Ang-2水平与APACHEⅡ、BISAP评分均呈正相关性(r分别为0.593、0.624,P均<0.05),血清sFlt-1水平与APACHEⅡ、BISAP评分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612、0.637,P均<0.05)。血清Ang-2、sFlt-1水平预测AP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811、0.823,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78、237.19 ng/L,此时灵敏度分别为81.24%、80.40%,特异度分别为80.16%、72.58%,准确度分别为79.33%、76.90%。二者联合检测预测AP患者预后的AUC为0.896(95%CI:0.861~0.839),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8.56%、91.22%,准确度为89.77%。结论AP患者血清Ang-2、sFlt-1水平升高,二者水平变化可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2020年28期 v.60;No.1186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0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松;王庆东;杜可;李强;李龙;于广计;
目的观察索拉非尼联合CalliSpheres载药微球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DEB-TACE)治疗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不可切除大肝癌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38例、对照组42例。两组均行DEB-TACE治疗,观察组加索拉非尼口服,400 mg/次,2次/d。计算两组术后1、3个月的客观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记录两组中位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常见不良反应分级标准3.0版对不良反应进行分级。结果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ORR、DCR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ORR、DCR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中位OS、中位PFS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发生的与TACE相关不良反应(发热、疼痛、恶心呕吐、肝脓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发生的与索拉非尼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手足综合征、皮疹、腹泻、乏力、高血压、厌食等,均≤3级,经对症处理后基本缓解。结论索拉非尼联合DEB-TACE治疗大肝癌,可有效控制肿瘤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且比较安全。
2020年28期 v.60;No.1186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6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叶兆康;吴依芬;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浆长链非编码RNA-生长阻滞特异度转录因子5(lncRNAGAS5)、长链非编码RNA-结肠癌相关转录因子1(lncRNA-CCAT1)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0例NSCLC患者作为NSCLC组,同期选择肺部良性疾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两组血浆lncRNAGAS5、lncRNA-CCAT1表达,并分析二者表达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lncRNA-GAS5、lncRNA-CCAT1对NSCLC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SCLC组血浆lncRNA-GAS5表达低,血浆lncRNA-CCAT1表达高(P均<0.05)。血浆lncRNA-GAS5表达与NSCLC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有关(P均<0.05),血浆lncRNA-CCAT1表达与NSCLC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均<0.05)。血浆lncRNAGAS5诊断NSCL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56(95%CI:0.673~0.840),最佳截断值为26.71,此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1、0.79,准确度为0.77。血浆lncRNA-CCAT1诊断NSCLC的AUC为0.819(95%:CI0.747~0.890),最佳截断值为13.11,此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5、0.82,准确度为0.81。血浆lncRNA-GAS5联合lncRNA-CCAT1诊断NSCLC的AUC为0.896(95%CI:0.841~0.951),此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9、0.92,准确度为0.86。结论 NSCLC患者血浆lncRNA-GAS5表达低,血浆lncRNA-CCAT1表达高,二者均参与NSCLC的发生发展,且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NSCLC。
2020年28期 v.60;No.1186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8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宗雷;胡玉松;
目的探讨依托咪酯与不同剂量丙泊酚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择BPH老年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每组40例。各组均给予经尿道等离子双极前列腺电切术治疗,全身麻醉,用依托咪酯0.3 mg进行麻醉诱导,然后A、B、C组分别用10、7、4 mg/(kg·h)丙泊酚进行麻醉维持。术中计算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维持MAP、HR平稳指数及比值;术后1d,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程度;用RT-PCR法检测血浆miR-146a、miR-572表达。结果维持MAP平稳指数、维持HR平稳指数A组> C组> B组(P均<0.05)。A组维持MAP平稳指数比值、维持HR平稳指数比值为正值,而B、C组为负值,B组绝对值小于C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miR-146a、miR-572表达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且治疗后认知障碍组血浆miR-146a、miR-572表达低于认知正常组(P均<0.05)。结论依托咪酯与7 mg/(kg·h)丙泊酚麻醉对BPH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最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miR-146a、miR-572表达有关。
2020年28期 v.60;No.1186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4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高飞宇;梁佩文;徐惠青;张志军;郑天源;闫彩云;贾若;金梦;
目的观察清醒镇静对微创拇趾外翻矫形术患者应激反应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微创拇趾外翻矫形术患者50例,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镇静组、对照组各25例。镇静组于局麻前3 min,经静脉单次注射咪达唑仑0.03~0.05 mg/kg;局麻前2 min,经静脉单次注射瑞芬太尼0.5~1.0μg/kg。对照组相同时间分别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患者入室安静5 min(T0)、局麻时(T1)、手术开始5 min(T2)、手术开始10 min(T3)、手术结束即刻(T4)、术毕5 min(T5)统计两组SBP、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改良警觉/镇静评分/S);两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 h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皮质醇(COR),用己糖激酶法测定空腹血糖/S在T1~T3时低于T0时(P均<0.05);对照组SBP在T1、T2时及HR在T1时均高于T0时(P均<0.05);两组SBP在T1、T2时,HR在T1时,SpO2在T1、T2时,BIS在T1~T5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4 h,镇静组COR、FPG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遗忘程度、舒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微创拇趾外翻矫形术中局麻时采用清醒镇静可明显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提高其舒适度。
2020年28期 v.60;No.1186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2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戴建东;张志余;刘艳华;张剑峰;于立群;
目的分析162例合并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高危因素患儿的超声筛查结果。方法选取合并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高危因素的患儿162例,均进行超声检查,以骨性髋臼线与基线夹角为α角,软骨髋臼线与基线夹角为β角,计算股骨头覆盖率;用Graf法对髋关节进行病理分型,其中Ⅰ型为正常髋关节,Ⅱa型为生理性不成熟髋关节,其他型属于DDH,对比分析各型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结果 162例患儿共检查324个髋关节,正常髋关节(Ⅰ型)最多,301个;生理性不成熟髋关节(Ⅱa型)8个;DDH 15个(Ⅱb型4个、Ⅱc型4个、Ⅱd型2个、Ⅲ型3个、Ⅳ型2个),DDH阳性率4.63%。女性、有家族史、存在其他骨骼肌肉畸形、胎位为臀位的患儿DDH阳性率分别高于男性、无家族史、无其他骨骼肌肉畸形、胎位非臀位的患儿(P均<0.05)。与发育正常髋关节比较,DDH髋关节α角小、β角大、股骨头覆盖率低(P均<0.05)。结论超声检查显示162例合并DDH高危因素的患儿DDH阳性率为4.63%,DDH患儿的髋关节α角小、β角大、股骨头覆盖率低。
2020年28期 v.60;No.1186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1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梅迎晨;韩蕊;陈游洲;王继红;赵兴山;孙华毅;
目的探讨高龄(年龄≥75岁)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术期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680例行股骨颈骨折手术的高龄患者,综合分析其围术期心力衰竭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术期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分为心衰组(n=76)、未心衰组(n=604)。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包括基础资料、实验室指标、手术相关指标等,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术期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合并基础疾病、体质量指数> 28 kg/m2、基础静息心率> 100次/min、血红蛋白<90 g/L、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脑钠肽升高、左室射血分数<50%、二尖瓣血流E峰速度/二尖瓣环处侧壁和间隔舒张早期速度的平均值e′> 14的比例、骨折Garden分型≥Ⅲ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Ⅲ级、术中输血量≥400 mL的患者比例及手术等待时间、手术持续时间、出入量正平衡≥1 000 mL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基础疾病> 3种、骨折Garden分型≥Ⅲ型、血红蛋白<90 g/L、ASA≥Ⅲ级、出入量正平衡多、手术等待时间长为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术期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合并基础疾病> 3种、骨折Garden分型≥Ⅲ型、血红蛋白<90 g/L、ASA≥Ⅲ级、24 h出入量正平衡多、手术等待时间长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术期易发生心力衰竭。
2020年28期 v.60;No.1186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4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官春晓;栾青霞;蔡肖;张明;王晓东;杨清锐;高文风;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ENST00000604411.1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SLE患者30例,根据SLE疾病活动度(SLEDAI)评分将患者分为活动组18例(SLEDAI评分≥9分)、缓解组12例(SLEDAI评分<9分),同期选体检健康者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用Ficoll梯度密度原理分离纯化PBMC,用生物芯片技术筛选SLE患者差异表达lncR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PBMC中LncRNA ENST00000604411.1表达;用魏氏法检测血沉(ESR),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补体C3。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筛选出163个差异表达lncRNA,其中表达上调基因118个,表达下调基因45个。选择表达差异明显的lncRNA ENST00000604411.1作为观察指标。SLE组、正常对照组PBMC中lncRNA ENST00000604411.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10±1.46、3.69±0.9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缓解组、活动组ESR水平高、补体C3水平低(P均<0.05);与缓解组比较,活动组ESR水平高、补体C3水平低(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LE患者PBMC中lncRNA ENST00000604411.1表达与ESR、SLEDAI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563、0.524,P均<0.05),但与补体C3呈负相关(r=-0.618,P<0.05)。结论 SLE患者PBMC中lncRNA ENST00000604411.1表达上调,其表达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疾病活动度。
2020年28期 v.60;No.1186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7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雪芬;严国平;许铎龄;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波时限联合血清铁蛋白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评价作用。方法选取10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NYHAⅡ级39例(A组)、NYHAⅢ级35例(B组)、NYHAⅣ级27例(C组),并以6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NC组)。检测各组心电图QRS波时限、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血清铁蛋白和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分析心电图QRS波时限、血清铁蛋白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A、B、C组心电图QRS波时限、LVEDD均高于NC组,LVEF均低于NC组(P均<0.05),且A、B、C组心电图QRS波时限、LVEDD、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C组血清铁蛋白水平均低于NC组,血浆NT-proBNP水平均高于NC组(P均<0.05),且A、B、C组血清铁蛋白、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RS波时限与LVEF呈负相关(r=-0.644,P<0.05),与LVEDD、NT-proBNP呈正相关(r=0.644、0.652,P均<0.05);血清铁蛋白与LVEF呈正相关(r=0.628,P<0.05),与LVEDD、NT-proBNP呈负相关(r=-0.607、-0.612,P均<0.05)。结论心电图QRS波时限和血清铁蛋白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密切相关,可作为患者心功能的评价指标。
2020年28期 v.60;No.1186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4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刘宇;姜华茂;王海鑫;
目的观察微创拔牙联合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后牙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后牙种植修复患者42例共50颗患牙,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实验组26颗及对照组24颗。对照组行常规微创拔牙术,实验组行常规微创拔牙术联合位点保存技术。微创拔牙6个月后,比较两组牙槽骨高度降低量、牙槽骨宽度降低量;种植修复完成12个月后,比较两组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出血指数(BI)、牙齿松动度(TM)、种植牙近中牙龈乳头指数(imPIS)、种植牙远中牙龈乳头指数(idPIS)及满意度评分。结果微创拔牙6个月后,实验组的颊侧、腭侧、近中、远中牙槽骨高度降低量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颊舌向间根长1/4处、根长1/2处、根长3/4处的牙槽骨宽度降低量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种植体修复12个月后,两组PLI、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PD低于对照组,imPIS、idPIS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种植体均无松动。两组咀嚼功能满意度、整体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实验组美观程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牙微创拔除同期进行位点保存,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牙槽骨高度及宽度的吸收量,同时获得较理想的美学效果及患者满意度。
2020年28期 v.60;No.1186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0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余恩念;陈阳;李芸;林小雯;左玲;王珺楠;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椎椎间孔阻滞治疗胸腹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效果。方法选择胸腹部PHN患者123例,根据引导方式分为超声组52例、X线组71例,分别给予超声、X线引导下胸椎椎间孔神经阻滞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第1次治疗后1 d、出院时视觉模拟法(VAS)评分及住院时间、治疗次数、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结果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第1次治疗后1 d、出院时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第1次治疗后1 d、出院时两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住院时间、治疗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两组均未发生血气胸、全脊麻、硬膜外阻滞、感染等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椎间孔神经阻滞治疗胸腹部PHN效果确切,安全性高。
2020年28期 v.60;No.1186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何志伟;胡欣;陈国芳;刘超;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是一种以眼球后及眶周眼组织的浸润性病变为特征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涉及环境、遗传与免疫等因素,免疫因素被认为是TAO发生及进展过程的核心环节;目前TAO常用的免疫靶向治疗包括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抑制剂(Teprotumumab)、促甲状腺素受体阻断抗体(K1-70)、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阿达木单抗、依那西普)、抗白细胞介素6受体抗体(托珠单抗),以上药物不仅可作为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时的备选,更有望成为TAO的一线治疗药物。
2020年28期 v.60;No.1186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9K] [下载次数:7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杨修丁;朱跃坤;朴大勋;
血小板是巨核细胞于骨髓中成熟后脱落下的小块无核细胞质,而癌细胞可以诱导血小板活化。血行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血小板在此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促进癌细胞转移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增强癌细胞免疫抵抗,促使癌细胞与血管壁结合,促使癌细胞经血管壁外渗,促进肿瘤血管生成。
2020年28期 v.60;No.1186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8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邓成念;刘模荣;
钙离子(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是钙信号最重要的传感器和调节剂,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当细胞内Ca~(2+)水平周期性上升时,Ca~(2+)通过结合钙调蛋白(CaM)激活CaMKⅡ,从而激活多条相关信号通路影响结直肠癌(CRC)的发生发展。其中,CaMKⅡγ可以介导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促进CRC细胞在体内外的增殖;CaMKⅡγ通过介导STAT3信号通路的失调与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CAC)进展密切相关;CaMKⅡ可通过ERK1/2和p38依赖性途径介导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CaMKⅡ通过调控下游靶标MAPK途径可以导致多种肿瘤细胞增殖、侵袭;Wnt/CaMKⅡ信号的激活可能是驱动CAC发生的重要信号途径之一。以上信号通路在CRC发生发展中可能相互影响。
2020年28期 v.60;No.1186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锦;张爱青;甘卫华;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慢性肾脏病(CKD)涉及的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炎症及纤维化等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线粒体内膜蛋白Mic60是维持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关键,其表达异常可导致呼吸功能障碍、动力学失调、质量控制障碍等线粒体功能紊乱;其可能通过参与线粒体呼吸功能障碍、线粒体动力学紊乱、线粒体相关凋亡及线粒体自噬在CKD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020年28期 v.60;No.1186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9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晓勃;胡一村;张芮浩;王克平;周海宇;
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是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增殖分化相关的关键调节因子,其表达活性与骨代谢、骨关节炎密切相关。研究发现,Runx2不仅是椎间盘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还通过其成骨特性参与椎间盘退变(IDD)的发生发展。Runx2可通过促进纤维环细胞转化为成骨或软骨细胞,促进软骨终板和髓核的钙化;还可通过氧化应激和压力负荷介导IDD发生发展。因此,Runx2有望成为IDD基因治疗的有效靶点。
2020年28期 v.60;No.1186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8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馨;王惊梦;蒋晶;王蓓蒂;李佩玲;
盆腔脏器脱垂(POP)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其主要治疗术式为骶棘韧带固定术(SSLF)。SSLF的适应证包括中重度子宫脱垂、骶主韧带松弛(薄弱)者和要求保留子宫的年轻患者等,禁忌证包括急性生殖道炎症、阴道狭窄和严重内科合并症;优点有创伤小、费用低等,缺点包括缝合难度大;SSLF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与其他POP手术比较无明显差异,且在改善患者性功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并发症包括前腔室脱垂复发和臀部疼痛等,需严格评估患者围术期状态,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目前SSLF的缝合位置及缝合线数量尚缺乏临床共识。
2020年28期 v.60;No.1186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9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马会明;张翔;何品芳;赵玲莉;
恶性肿瘤常因肿瘤细胞表达的促凝因子、药物治疗或肿瘤组织压迫邻近血管等引起凝血功能改变,主要表现为高凝,也有部分肿瘤(急性白血病)患者表现为低凝。呼吸系统肿瘤(肺癌)、消化系统肿瘤(胃癌、肝癌)、血液系统肿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其他系统肿瘤(黑色素瘤、乳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也发生相应变化。因此,明确凝血功能变化对抗凝或止血药物的使用尤为重要。另外,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变化对恶性肿瘤患者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
2020年28期 v.60;No.1186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6K] [下载次数:5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