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异土木香内酯对人膀胱癌细胞株T24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樊成辉;张阳;姜华茂;

    目的观察异土木香内酯对人膀胱癌细胞株T24增殖、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①取对数生长期T24细胞,分为1、2、3、4、5、6组,1~5组(实验组)分别加入5、10、20、40、80μmol/L的异土木香内酯,6组加入正常培养液(对照),分别于培养24、48、72 h时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②T24细胞分成A、B、C、D、E组,A组加入不含异土木香内酯的培养液培养,B、E组先加入5 nmol/L的N-乙酰半胱氨酸(NAC)预处理培养2 h,C、D、E组分别加入10、20、20μmol/L的异土木香内酯,培养24 h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测算各组细胞凋亡率,DCFH-DA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ROS),JC-1线粒体膜电位试剂盒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③取T24细胞分为4组,每组6个复孔,其中3组分别加入10、20、40μmol/L异土木香内酯,另外一组加入不含异土木香内酯的培养液处理(对照组),培养24 h时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Bcl-2)、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结果①与1组比较,2、3、4、5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升高(P均<0.05);与2组比较,3、4、5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升高(P均<0.05);与3组比较,4、5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升高(P均<0.05)。②与A组比较,C、D组细胞凋亡率、ROS含量升高(P均<0.05);与C组比较,D组细胞凋亡率、ROS含量升高(P均<0.05);与D组比较,E组细胞凋亡率、ROS含量降低(P均<0.05)。与A组比较,C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P均<0.05);与C组比较,D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P均<0.05);与D组比较,E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升高(P均<0.05)。③与对照组比较,各浓度药物组中Bax、Cytochrome C及Caspase-3相对表达量升高,Bcl-2相对表达量降低(P均<0.05);随浓度升高,药物组Bax、Cytochrome C及Caspase-3相对表达量升高,Bcl-2相对表达量降低(P均<0.05)。结论异土木香内酯可抑制T24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异土木香内酯导致ROS含量升高、线粒体膜电位下降、调节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有关。

    2020年30期 v.60;No.1188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米非司酮对人上皮性卵巢癌耐药细胞系SKOV3/DDP的增殖抑制、耐药性逆转作用观察

    高宝荣;刘虹;

    目的观察加入逆转剂量米非司酮(MIF)的人上皮性卵巢癌耐药细胞系SKOV3/DDP耐药情况。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上皮性卵巢癌细胞系SKOV3、SKOV3/DDP细胞,MTT法观察MIF对SKOV3、SKOV3/DDP细胞增殖的影响,测算细胞增殖抑制率,筛选MIF的非细胞毒性剂量(以此为逆转剂量)。MTT法测算SKOV3/DDP细胞对顺铂(DDP)的耐药指数(RI)。取适量SKOV3/DDP细胞,分为A、B两组,A组加入RI剂量的的DDP,B组加入RI剂量的的DDP+5μmol/L的MIF,分别于培养24、48、72 h时MTT法测算细胞IC_(50),计算MIF对SKOV3/DDP细胞的耐药逆转倍数(RF)。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加入5μmol/L MIF后SKOV3/DDP后的细胞周期。结果不同浓度的MIF均可抑制SKOV3、SKOV3/DDP的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MIF对SKOV3/DDP的逆转剂量为5μmol/L。SKOV3、SKOV3/DDP对DDP的IC_(50)分别为3.22、14.83μg/mL,SKOV3/DDP对DDP的RI为4.61。培养24、48、72 h时A组IC_(50)分别为(23.13±0.83)、(14.83±0.52)、(10.07±0.56)μg/mL; B组分别为(17.06±0.53)、(7.77±0.47)、(4.06±0.69)μg/mL,MIF对SKOV3/DDP细胞耐药性的RF分别为1.36、1.91、2.48。培养24、48、72 h时,加入5μmol/L MIF的SKOV3/DDP细胞G_0/G_1期所占比例逐渐增加(48.7%、53.9%、55.1%、59.0%),S期所占的比例则逐渐减小(13.5%、9.6%、7.7%、5.8%)。结论加入5μmol/L的MIF可抑制SKOV3/DDP细胞增殖,5μmol/L的MIF可减轻SKOV3/DDP细胞对DDP耐药性。MIF减轻SKOV3/DDP细胞对DDP的耐药性机制可能为MIF将SKOV3/DDP细胞周期阻滞于G_0/G_1期。

    2020年30期 v.60;No.1188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肝样腺癌患者的癌组织甲胎蛋白、CAR-T靶点蛋白及白细胞分化抗原133表达观察

    董小川;孙平;

    目的观察肝样腺癌癌组织甲胎蛋白(AFP)、CAR-T靶点蛋白(Glypican-3)及白细胞分化抗原133(CD133)的表达变化。方法 36例肝样腺癌患者(观察组)及20例普通型胃腺癌患者(对照组),均行肿瘤切除术,术中保留癌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癌组织AFP、Glypican-3及CD133,并分析AFP、Glypican-3及CD133表达与肝样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癌组织AF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2%(17/36)、10.0%(2/20),Glypican-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1%(22/36)、5%(1/20),CD13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8%(19/36)、35.0%(7/20),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癌组织AFP、Glypican-3阳性表达率升高(P均<0.05)。CD133表达与肝样腺癌患者血清AFP水平升高有关(P <0.05)。结论肝样腺癌患者癌组织AFP、Glypican-3、CD133表达均升高。AFP、Glypican-3可能参与肝样腺癌的发生发展。

    2020年30期 v.60;No.1188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分离自慢性肝病患者的62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检测及菌株鉴定分型

    杨耿侠;陈铭;栗光明;

    目的对分离自慢性肝病患者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进行耐药基因、菌株分型。方法来自于慢性肝病患者的XDRAB菌株62株,PCR法检测菌株耐药基因(OXA-51、OXA-23、GIM、OXA-58、IMP-R、VIM-2、OXA-24、VIM-1及SPMI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法对XDRAB菌株进行分型。结果 62株XDRAB菌株中均表达OXA-51、OXA-23、GIM基因。62株菌株中表达OXA-58、IMP-R、VIM-2、OXA-24、VIM-1及SPMI基因的分别为51、35、22、17、15、14株,未见表达SIM-1基因的菌株。62株菌株中ST381型、ST425型、ST492型、ST464型、ST191型、ST208型、ST218型分别为15、12、11、7、6、4、1株,有6株菌株出现未知ST型(STx1~STx4),其中STx1型、STx2型、STx3型、STx4型分别为3、1、1、1株。结论 XDRAB菌株中表达OXA-23和GIM、OXA-58、IMP-R耐药基因。XDRAB主要ST分型为ST381、ST425和ST492。

    2020年30期 v.60;No.1188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肺部增强CT扫描三维重建的人右肺上叶血管、支气管解剖结构观察

    杨晓东;张所林;由清涌;赵浩;姜兴涛;

    目的基于肺部增强CT扫描结果,对人右肺上叶血管、支气管解剖结构进行三维重建,为临床右肺上叶的肺叶切除及肺段切除提供解剖结构支持。方法 106例肺部疾病患者,均行肺部增强CT扫描,采用mimics19.0软件对肺部增强CT扫描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在重建图像上观察右肺上叶血管、支气管解剖结构及其变异情况。结果 106例患者中右肺上叶肺动脉分支类型为包含升支动脉者、包含下干者分别为84、34例,具体为上干+升支动脉、上干+下干+升支动脉、上干、上干+下干、其他分别为58、26、14、8、0例。右肺上叶肺静脉分支类型为前静脉+中央静脉(Iab型)、前静脉+中央静脉(Ib型)、前静脉型、中央静脉型、其他、前静脉+中央静脉者分别为50、47、5、4、0例。106例中有3例右肺上叶支气管类型为双上叶支气管,其余103例右肺上叶支气管分别为三干型46例(44.7%)、双干型43例[41.7%,其中双干型(B1+B2,B3)、双干型(B1+B3,B2)、双干型(B2+B3,B1)分别为29、8及6例]、缺失型14例(13.6%,均为B1支气管缺失型)。结论上干+升支动脉是最常见的人右肺上叶肺动脉分支类型,存在肺动脉下干的患者较多。前静脉+中央静脉为常见的人右肺上叶肺静脉分支结构。三干型、双干型右肺上叶支气管解剖类型较为常见。

    2020年30期 v.60;No.1188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四肢骨折延迟愈合患者血清miR-206、IGF-1、sICAM-1水平变化及诊断效能

    周伟;黄松;魏优秀;

    目的观察四肢骨折延迟愈合患者血清微小RNA-206(miR-206)、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对骨折延迟愈合的诊断效能。方法 159例四肢骨折患者,行钢板内固定或髓内钉固定术,分别于术前(T_0)及术后第3天(T_1)、第1周(T_2)、第4周(T_3)时采集静脉血,实时荧光PCR法检测血清miR-206,ELISA法检测血清IGF-1、sICAM-1。术后3个月时159例患者根据是否存在骨折延迟愈合分为89例骨折延迟愈合(延迟组),70例骨折正常愈合(正常组)。采用单因素分析、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骨折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miR-206、IGF-1、sICAM-1及三者联合对骨折延迟愈合的诊断效能。结果 T0~T3时两组血清miR-206表达、IGF-1水平逐渐增高,sICAM-1水平逐渐降低(P均<0.05)。与正常组比较,T_0、T_1、T_2、T_3时延迟组血清miR-206表达、sICAM-1水平高,血清IGF-1水平低(P均<0.05)。骨质疏松、损伤类型、T_3基线时血清miR-206、T_3基线时血清IGF-1、T3基线时血清sICAM-1是骨折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P均<0.01)。T_3基线时,血清miR-206、IGF-1、sICAM-1诊断骨折延迟愈合的截断值分别为0.62、291.34μg/L、202.43 ng/mL时,其诊断骨折延迟愈合的灵敏度分别为72.41%、79.31%、70.11%,特异度分别为72.86%、80.00%、84.29%,阳性预测值为76.83%、86.13%、77.22%,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8.00%、75.68%、66.67%,AUC分别为0.690 (95%CI:0.606~0.773)、0.682 (95%CI:0.596~0.767)、0.709 (95%CI:0.626~0.793)。血清miR-206、IGF-1、sICAM-1联合诊断骨折延迟愈合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95%、91.43%、93.02%、90.14%,AUC为0.895(95%CI:0.837~0.95)。T3时血清miR-206、IGF-1、sICAM-1水平联合诊断骨折延迟愈合AUC高于三者单独诊断(z分别为3.021、3.162、2.615,P均<0.05)。结论手术固定患处的骨折延迟愈合患者血清miR-206、sICAM-1水平升高,IGF-1水平降低。血清miR-206、sICAM-1、IGF-1联合诊断四肢骨折患者术后骨折延迟愈合的准确性较高。

    2020年30期 v.60;No.1188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腹腔镜胃切除术中呈30°头高脚低体位患者的右眼视神经鞘直径变化观察

    汪懿;文怀昌;鲁美静;金孝岠;陈永权;

    目的观察腹腔镜胃切除术中呈30°头高脚低体位患者的右眼视神经鞘直径(ONSD)变化。方法 44例患者,均行腹腔镜胃切除术,手术开始气腹后调整体位呈30°头高脚低位,手术结束时恢复为仰卧位。分别于气腹前(T_0)、气腹后15 min(T_1)、头高脚低位即刻(T_2)、气腹后30 min后(T_3)、手术结束后5 min(T_4)时采用12 MHz超声探头测算患者右眼ONSD,同时记录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呼气末二氧化碳(P_(ET)CO_2)、气道峰压(Ppeak)。分析右眼ONSD与患者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的相关性。结果 T_0、T_1、T_2、T_3、T_4时患者右侧眼球ONSD分别为(4.8±1.0)、(5.5±1.1)、(5.7±0.9)、(5.9±1.0)、(5.1±1.2) mm,与T_0时比较,T_1时患者OSND升高;与T_1比较,T_2、T_3时患者OSND升高;与T_2比较,T_3时患者OSND升高(P均<0.05)。T_0、T_1、T_2、T_3、T_4时44例患者MAP分别为83.36±0.68、88.20±0.67、84.32±0.72、83.85±0.66、82.85±0.55,P_(ET)CO_2分别为31.25±2.81、33.17±2.76、36.35±2.68、36.85±1.98、32.83±2.52,Ppeak分别为16.10±2.11、23.21±3.13、26.32±3.19、27.17±4.11、16.15±2.35。与T_0时比较,T_1时患者MAP、P_(ET)CO_2及Ppeak均升高(P均<0.05); T_2、T_3时患者患者P_(ET)CO_2及Ppeak均升高(P均<0.05)。患者右眼ONSD增宽幅度与BMI呈正相关(P <0.05)。结论随术中气腹时间延长,腹腔镜胃切除术中呈30°头高脚低位的患者右眼ONSD直径变宽。术中右眼ONSD增宽幅度可能与患者体质量有关。

    2020年30期 v.60;No.1188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白内障术后早期接受散瞳处理的NPDR并白内障患者瞳孔直径及眼部血流动力学变化

    陈妍鹏;仝真真;赵亭亭;吕红娟;李毅;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接受散瞳处理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并白内障患者瞳孔直径及眼部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100例NPDR合并白内障患者(共100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术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于术后每天(以手术次日为术后第1天)同时刻予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1次,对照组于术后第7、14天同时刻散瞳1次,观察两组眼部血流动力学指标、散瞳后瞳孔直径、散瞳时间,于术后第14天计算两组瞳孔达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术后第7、14天观察组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短动脉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收缩期速度峰值(PSV)升高,阻力指数(RI)下降(P均<0.05);与第7天比较,术后第14天观察组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短动脉的EDV、PSV上升,RI下降,对照组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短动脉的EDV、PSV降低,RI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术后第7、14天观察组瞳孔直径长,散瞳时间短(P均<0.05)。与第7天比较,术后第14天观察组瞳孔直径长、散瞳时间短(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术后第14天观察组瞳孔达标率、基本达标率更高(P均<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每日接受散瞳处理的NPDR并白内障患者的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短动脉的EDV、PSV平均值降低,RI平均值升高,且瞳孔直径长、散瞳时间短,患者瞳孔接近或达到进一步眼底诊疗所需的散瞳直径。

    2020年30期 v.60;No.1188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ERIC-PCR技术与MLST技术对30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基因分型结果观察

    王方;吴新明;王彦;梁伟;

    目的采用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PCR(ERIC-PCR)技术与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MLST)技术分析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菌株的基因分型,为临床用药与院感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ITEK-2细菌分析仪检测30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菌株对阿米卡星、氨苄西林等16种抗菌药的耐药性。提取30株菌株的基因组DNA,制备菌株基因组模板,扩增碳青霉烯酶基因(KPC-2、NDM-1、IMP、VIM、OXA),对扩增阳性产物进行测序,所得序列在NCBI网站上进行Blast比对,确定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的分型。ERIC-PCR基因分型法:根据肠细菌基因间共有重复序列ERIC设计引物,对30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基因分型,运用NTSYS软件对ERIC-PCR得到的电泳图进行聚类分析。MLST基因分型法:扩增肺炎克雷伯菌的7个管家基因(rpo B、gap A、mdh、pgi、pho E、inf B和ton B)片段,扩增片段测序后与数据库数据比对得出等位基因谱,从而得到相应的序列型(ST)。结果 30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菌株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氨曲南、头孢他啶、头孢唑林、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均为100%,阿米卡星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为76.6%,其他药物的耐药性介于两者之间。30株菌均为多重耐药菌,在检测的16种药物中,耐药率介于76.6%~100%。30株菌株中25株菌KPC-2基因扩增阳性,2株NDM基因扩增阳性,1株KPC-2、NDM-1基因,2株未检测到碳青霉烯酶基因。30株耐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株的MLST方法分型为5个ST型,其中ST11(83.3%,25/30)、ST641(6.6%,2/30)、ST76(3.3%,1/30)、ST392(3.3%,1/30)和ST1322(3.3%,1/30); ERIC-PCR分型为5个谱型,分别为A型(83.3%,25/30),B型(6.6%,2/30)、C型(3.3%,1/30)、D型(3.3%,1/30)和E型(3.3%,1/30)。结论 30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菌株均为多重耐药菌。ERIC-PCR与MLST分型用于肺炎克雷伯菌的基因分型中分辨率相同。

    2020年30期 v.60;No.1188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5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叶酸缺乏的小鼠胚胎干细胞ES-D3中miR-302a、Bcl2L11表达观察及其靶向关系预测和验证

    梁燕;曹丁丁;李媛媛;刘卓;吴建新;

    目的观察叶酸缺乏的小鼠胚胎干细胞系ES-D3中微小RNA302a(miR-302a)、Bcl2L11的表达变化,并对miR-302a与Bcl2L11的靶向关系进行预测和验证。方法取适量ES-D3细胞,置于缺乏叶酸的培养液中培养,分别于培养0、24、48、72 h(A、B、C、D组)时收集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302a、Bcl2L11 mRNA,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Bcl2L11蛋白(BimEL、BimL及BimS蛋白)。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Bcl2L11与miR-302a的靶向结合位点。以小鼠3T3细胞基因组DNA为模板,设计3'UTR扩增引物,PCR扩增基因的3'UTR序列,将其克隆到pmiR-RB-REPORT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中,构建Bcl2L11-3'UTR野生载体;设计突变引物将靶标序列突变,构建突变载体,miRNA-302a mimics及Negative Control分别与Bcl2L113'UTR双报告基因野生载体及突变载体共转染,分别为1组(Bcl2L113'UTR野生型载体+Negative Control)、2组(Bcl2L113'UTR野生型载体+miR-302a mimics)、3组(Bcl2L113'UTR突变型载体+Negative Control)、4组(Bcl2L113'UTR突变型载体+miR-302a mimics),转染后测算各组报告基因hRluc的相对荧光值,验证miR-302a与Bcl2L11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结果 A、B、C、D组细胞miR-302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20、0.65±0.32、0.50±0.22、0.43±0.24,与A组比较,D组miR-302a相对表达量下降(P <0.05); A、B、C、D组细胞Bcl2L1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0、1.22±0.19、1.82±0.37、3.49±0.45,与A组比较,D组Bcl2L11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 <0.05); A、B、C、D组细胞BimEL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6±0.02、0.87±0.03、0.92±0.02、1.10±0.06,与A组比较,C、D组BimEL相对表达量升高(P <0.05); A、B、C、D组细胞BimL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09±0.02、0.16±0.04、0.26±0.03,与A组比较,B、C、D组BimL相对表达量升高(P <0.05); A、B、C、D组细胞BimS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0.11±0.04、0.18±0.04,与A组比较,C、D组BimS相对表达量升高(P <0.05)。miR-302a和Bcl2L11存在相互作用。1、2、3、4组报告基因hRluc的相对荧光值分别为1.00±0.07、0.64±0.02、1.00±0.03、0.95±0.06,与其他组比较,2组相对荧光值降低(P <0.05)。结论叶酸缺乏的ES-D3细胞中miR-302a表达下调、Bcl2L11 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miR-302a与Bcl2L11基因有较强的相互作用,胚胎干细胞凋亡过程中Bcl2L11为miR-302a的靶基因。

    2020年30期 v.60;No.1188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哮喘诱发过程中腹腔注射CpG寡核苷酸的小鼠肺组织病理及BALF和血清TSLP表达观察

    王超;董晓艳;蒋鲲;朱丹颖;方永双;李孟荣;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CpG寡核苷酸(CpG oligonucleotides,CpGODN)的急性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血清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表达变化。方法 36只SPF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各9只。A、B、C组用0.1%卵清百蛋白(OVA)/AL(OH)3混合凝胶0.1 mL于第1、14天腹腔注射致敏,第25~31天1%OVA雾化吸入激发小鼠,每日1次,每次30 min,连续7 d,制备急性哮喘模型。B组激发前1 d和每次激发前1 h,0.5 mg/kg的地塞米松腹腔注射; C组激发前1 d和每次激发前1 h,50μg的CpGODN腹腔注射; D组为正常对照组,每次致敏和激发均以生理盐水代替。末次激发24 h时取各组小鼠,采集眼球血后处死小鼠,收集右肺BALF,取肺组织观察肺组织炎性变化,ELISA法检测BALF、血清中TSLP。结果 A组小鼠肺组织炎症水平、超微结构改变明显,B、C组肺组织炎症水平、超微结构改变轻于A组,D组小鼠肺组织无炎症水平改变。A、B、C、D组BALF中TSLP水平分别为(2.481±0.152)、(2.263±0.122)、(2.483±0.191)、(2.483±0.280) pg/mL,与A、C、D组比较,B组小鼠BALF中TSLP水平低(P均<0.05)。A、B、C、D组血清TSLP水平分别为(2.739±0.127)、(3.028±0.142)、(3.556±0.102)、(2.560±0.096) pg/mL,与D组比较,A、B、C组血清TSLP水平升高(P均<0.05),A、B、C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结论腹腔注射CpGODN可减轻急性哮喘小鼠肺组织炎症水平,其机制可能与CpGODN影响TLSP的生物学效应有关。

    2020年30期 v.60;No.1188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电针刺激百会穴、夹脊穴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改善作用观察

    朱瑞婷;张磊;孟召实;江俊杰;张军;刘忠良;张海娜;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百会穴、夹脊穴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4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模型组及对照组,每组15只。电针组、模型组制备脊髓损伤模型,对照组正常饲养。电针组造模后第7天时对百会穴、脊柱两侧夹脊穴进行电针治疗,1次/天,共治疗7 d。分别于造模后第3、7、14天测量各组大鼠机械性触痛阈值(paw withdrawal pressure threshold,PWPT)。造模后第14天取各组大鼠脊髓,观察脊髓损伤部位形态变化;造模后第7、14天时抽取大鼠尾静脉静脉血,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造模后第7、14天模型组PWPT降低(P <0.05),一直维持到术后14 d。与造模后第7天比较,造模后第14天电针组PWPT升高(P <0.05)。对照组脊髓的细胞形态学正常、组织结构完整;模型组可见脊髓组织结构破坏严重,可见脊髓空洞,神经元及尼氏体显著减少,细胞呈空泡样状,伴随细胞核的固缩;电针组可见脊髓组织的损伤程度减轻,神经元及尼氏体较前增多。与对照组比较,造模后第7、14天模型组大鼠血清IL-1、IL-6、TNF-α水平升高(P均<0.05);与造模后第7天比较,造模后第14天时电针组大鼠血清IL-1、IL-6、TNF-α水平下降(P均<0.05)。结论电针刺激百会穴、夹脊穴可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情况,改善镜下脊髓组织损伤,其机制可能为降低血清IL-1、IL-6及TNF-α水平。

    2020年30期 v.60;No.1188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肝细胞癌介入治疗术后并发肿瘤溶解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附9例报告)

    王京艳;周霖;余强;王华明;

    目的总结介入术治疗后并发肿瘤溶解综合征(Tumor lysis syndrome,TLS)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有效治疗方法。方法收集9例介入术治疗后并发TLS的HCC患者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9例HCC患者中7例存在门静脉癌栓,均行介入术治疗,其中肝动脉化疗栓塞术7例、经皮射频消融术1例、肝动脉栓塞联合经皮射频消融术1例,对介入术治疗敏感。术后第2天,3例患者出现24 h尿量<400 mL,9例患者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钾、磷水平均升高,钙及甲胎蛋白水平降低,确诊为TLS,进行静脉补液水化、应用利尿剂、纠正电解质紊乱、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术后第7天血清各项指标均明显好转。结论肿瘤负荷重、肿瘤对治疗敏感的HCC患者容易并发TLS。尿量减少、肾功能及电解质水平紊乱可诊断TLS。TLS的有效治疗方法为补液、利尿、纠正电解质紊乱、降尿酸及CRRT治疗。

    2020年30期 v.60;No.1188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C-erbB-2和Ki-67表达阳性及阴性的乳腺癌超声造影定性及定量参数对比观察

    徐平;杨敏;刘勇;吴兰英;

    目的比较C-erbB-2和Ki-67表达阳性及阴性的乳腺癌超声造影(CEUS)定性参数和定量参数。方法88例乳腺癌患者,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癌组织C-erbB-2、Ki-67,术前行CEUS检查并进行定性分析(参数包括血流增强时间、增强均匀性、增强范围、增强边缘以及是否有充盈缺损)及定量分析(参数包括峰值强度、达峰时间、曲线下面积)。对C-erbB-2、Ki-67表达阳性及阴性的乳腺癌患者的CEUS定性及定量参数进行对比。结果 88例乳腺癌患者中C-erbB-2、Ki-67阳性表达分别为52、70例,阴性表达分别为36、18例。C-erbB-2阳性表达者快进灌注比例、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和达峰时间分别为84.62%、(19.28±5.00) d B、(935.83±331.79)和(13.30±2.39) s,Ki-67阳性表达者有充盈缺损比例、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和达峰时间分别为54.29%、(18.67±3.22) d B、(825.10±121.42)和(13.82±2.21) s,明显高于和快于阴性表达者(P均<0.05)。结论乳腺癌CEUS参数中快进增强、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及达峰时间可能与C-erbB-2阳性表达相关,有充盈缺损、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和达峰时间可能与Ki-67阳性表达相关。

    2020年30期 v.60;No.1188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miR-105、KIFC1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李丹;朱静;吴君华;徐维国;陈明勇;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癌组织中微小RNA-105(miR-105)及驱动蛋白家族成员C1(KIFC1)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NSCLC患者120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中留取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q PCR法检测NSCLC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miR-105、KIFC1,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NSCLC癌组织中miR-105、KIFC1表达的相关性,分析癌组织中miR-105、KIFC1相对表达量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NSCLC癌组织组织中miR-105、KIFC1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2±0.11、2.16±0.25,癌旁组织中miR-105、KIFC1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3±0.16、1.23±0.15,两者相比,P均<0.05。NSCLC癌组织中miR-105、KIFC1相对表达量呈负相关关系(r=-0.602,P=0.000)。NSCLC癌组织中miR-105、KIFC1相对表达量与肿瘤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均<0.05)。结论 NSCLC癌组织中miR-105表达降低、KIFC1表达升高,两者负相关,miR-105、KIFC1表达与肿瘤分期及组织分化程度有关,有望成为新的NSCLC诊断、治疗的肿瘤标志物。

    2020年30期 v.60;No.1188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1例子宫内膜癌术后孤立性脾转移癌的诊断及治疗

    郑巍;顾玉青;杨晓俊;李亚男;张彬;钱祝银;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术后孤立性脾转移癌的有效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子宫内膜癌术后孤立性脾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因"子宫内膜癌术后2年余,左上腹疼痛不适10余天"入院,腹主动脉CT+门静脉血管CT检查提示脾脏体积增大,脾内见多发类圆形低密度影,增强病灶囊壁及分隔可见轻中度强化,病灶部分突出于脾脏轮廓。结合病史,初步诊断为子宫内膜癌术后孤立性脾转移癌。患者接受脾切除术治疗,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子宫内膜癌术后孤立性脾转移癌。患者手术治疗1周后恢复良好,拒绝行后续化疗治疗。结论子宫内膜癌术后孤立性脾转移癌较为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检查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确诊需病理学检查。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需定期复查,一旦确诊有脾转移癌,需尽早行脾脏切除术治疗。

    2020年30期 v.60;No.1188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儿童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4例临床资料分析

    孙燕;罗荣华;王绪栋;孟庆美;王兆辉;常光妮;

    目的总结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cute megakaryoblastic leukemia,AMKL)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有效治疗方法。方法收集4例婴幼儿AMKL患儿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患儿中男1例、女3例,2例为新生儿起病,2例为幼儿期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感染。4例患儿血清骨髓细胞小巨核酶标均为阳性。3例患儿白血病免疫分型中CD41、CD61表达阳性,2例髓系抗原CD13、CD33阳性,1例T淋巴细胞抗原CD9、CD36阳性。3例患儿染色体核型分型为21三体综合征2例、复杂多倍体核型1例。2例患儿接受阿糖胞苷、蒽环类药物化疗方案治疗,随访中患者均无事件生存。结论 AMKL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感染,患儿存在巨核细胞特异性标志CD41、CD61表达,还可存在髓系抗原(CD13、CD33)及T淋巴细胞抗原(CD9、CD36)表达。21三体综合征可能是AMKL的易感人群,非21三体综合征的AMKL患儿染色体核型多为复杂核型。阿糖胞苷、蒽环类药物化疗方案治疗AMKL有效。

    2020年30期 v.60;No.1188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AECOPD患者胸部高分辨率CT检查图像肺血管参数变化及其与肺功能、短期预后的关系

    张志平;王耀东;叶珣;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胸部高分辨率CT(HRCT)检查图像肺血管参数变化,分析其与肺功能、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AECOPD患者113例(AECOPD组)、COPD稳定期(SCOPD)患者40例(SCOPD组)和体检健康者40例(对照组),均接受胸部HRCT扫描,测算肺血管参数[肺小血管总横截面积/肺野总面积(%CSA <5)、肺动脉/主动脉最大直径(PA/A)]。采用肺功能仪器测定各组肺功能指标,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根据AECOPD住院患者入院28 d的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92例)和死亡组(21例),观察两组肺血管参数变化。结果 AECOPD组%CSA <5、PA/A分别为0.51%±0.16%、1.05±0.09,SCOPD组%CSA <5、PA/A分别为0.62%±0.12%、0.89±0.03,对照组%CSA <5、PA/A分别为0.70%±0.15%、0.77±0.10,组间相比,P均<0.05。AECOPD组FEV1、FVC、FEV1/FVC均低于SCOPD组和对照组(P均<0.05)。AECOPD患者肺血管参数%CSA <5与FEV1、FVC、FEV1/FVC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736、0.721、0.755,P均<0.05),AECOPD患者肺血管参数PA/A与FEV1、FVC、FEV1/FVC呈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622、-0.693、-0.643,P均<0.05)。存活组%CSA <5高于死亡组、PA/A低于死亡组(P均<0.05)。%CSA <5联合PA/A预测AECOPD患者短期预后的AUC为0.941(95%CI为0.905~0.976),%CSA <5联合PA/A预测AECOPD患者短期预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82%。结论 AECOPD患者胸部HRCT肺血管参数%CSA <5降低、PA/A升高,二者的变化与AECOPD患者肺功能有关,%CSA <5联合PA/A可预测AECOPD患者短期预后。

    2020年30期 v.60;No.1188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COPD患者血清CRP、IL-6、PCT及BNP水平变化

    谢小兵;高云;牛灵;凌敏;苟安栓;哈依那;

    目的观察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B型尿钠肽(BNP)的水平变化,并观察其肺功能。方法 1 934例COPD患者,其中急性加重期1 084例(A组)、稳定期850例(B组),抽取两组静脉血,ELISA法检测血清CRP、IL-6,采用罗氏2019全自动分析仪定量分析血清PCT,采用美国雅培Ax SYM免疫分析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BNP,血常规测算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评估两组患者肺功能,Pearson直线相关性分析法分析COPD患者血清CRP、IL-6、PCT、BNP、WBC水平与患者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与B组比较,A组患者血清CRP、IL-6、PCT、BNP水平升高,WBC及ESR高(P均<0.05)。A、B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分别为(43.25±14.22)、(59.85±15.20) L,FEV1/FVC(FEV1/用力肺活量)分别为63.78%±14.33%、84.50%±19.85%,二者相比,P均<0.05。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血清CRP、IL-6、PCT、BNP、WBC与FEV1、FEV1/FVC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514、-0.566、-0.627、-0.605、-0.874、-0.713,r分别为-0.508、-0.743、-0.589、-0.665、-0.471、-0.814; P均<0.05);稳定期COPD患者血清CRP、IL-6、PCT、BNP、WBC与FEV1、FEV1/FVC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358、-0.471、-0.537、-0.582、-0.642、-0.687,r分别为-0.521、-0.405、-0.669; P均<0.05)。结论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血清血清CRP、IL-6、PCT、BNP、WBC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不同临床分期的COPD患者血清CRP、IL-6、PCT、BNP、WBC及ESR水平均与FEV1、FEV1/FVC负相关。

    2020年30期 v.60;No.1188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定位膜X线透视定位、穿刺在单侧横突基底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OVCF中的应用

    李海滨;苗军;胡永成;

    目的观察基于定位膜X线透视定位、穿刺在单侧经横突基底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老年胸腰椎OVCF患者,分为观察组、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行X线透视确定穿刺点后行单侧经横突基底入路椎体成形术,观察组在基于定位膜X线透视定位、穿刺后行单侧经横突基底入路椎体成形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分布及渗漏情况、手术前后患者疼痛缓解情况。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3.30±1.13)、(24.95±3.02)min,术中X线透视次数分别为(10.90±1.37)、(20.90±1.54)次,二者比较,P均<0.05。观察组、对照组骨水泥居中分布率分别为90.00%(27/30)、53.33%(16/30),出现骨水泥渗漏分别为1、5例,二者比较,P均<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第1天、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法(VAS)评分降低(P均<0.05)。观察组术前、术后24h及术后3个月时VAS评分分别为(8.45±0.76)、(2.10±0.57)、(1.60±0.27)分,对照组分别为(8.10±0.78)、(2.20±0.39)、(1.71±0.49)分,与术前比较,术后24 h及3个月时VAS评分降低(P均<0.05)。两组均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基于定位膜X线透视定位、穿刺后低辐射单侧横突基底穿刺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OVCF效果较好,具有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少、骨水泥分布居中及骨水泥渗漏率低等优点。

    2020年30期 v.60;No.1188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数据库数据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腔内介入术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卢庆威;王军;王刚;徐阳;刘振斌;李梦虎;卢增珍;刘鹏;

    目的基于数据库数据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腔内介入术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及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关于ASO患者经腔内介入术治疗后ISR的危险因素先关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用纽卡斯尔—渥太华质量评估量表对纳入文章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5.3及Stata14.0软件分析ASO患者经腔内介入术治疗后ISR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共2 293例ASO患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TASC分型、严重肢体缺血、西洛他唑是ASO患者经腔内介入术治疗后ISR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2.62、3.16、1.95、1.45、2.23、2.65,95%CI分别为2.18~3.15、1.99~5.01、1.52~2.52、1.20~1.74、1.51~3.30、1.79~3.92。结论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TASC分型、严重缺血、西洛他唑是ASO患者腔内介入术治疗后ISR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0年30期 v.60;No.1188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甲型、乙型流行性感冒患儿口服磷酸奥司他韦的治疗效果对比观察

    陈芸;付惠玲;汪宇;

    目的比较甲型、乙型流行性感冒患儿口服磷酸奥司他的治疗效果。方法 119例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患儿,其中甲型流感组87例、乙型流感组32例,两组均采口服磷酸奥司他韦治疗,体质量≤15 Kg时予30 mg/次,2次/天;体质量13~23 kg时予45 mg/次,2次/天;体质量23~40 kg时予60 mg/次,2次/天;体质量>40 kg时予75 mg/次,2次/天,服药48 h比较两组疗效并记录两组退热时间、咳嗽、流涕缓解时间。结果甲型、乙型流感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55%、81.25%。与乙型流感组比较,甲型流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P <0.05)。甲型流感组治疗后患儿退热时间、咳嗽、流涕缓解时间分别为(1.38±0.78)、(3.93±1.82)、(4.18±1.37) d,乙型流感组分别为(3.21±1.13)、(5.21±2.14)、(5.42±1.22) d,与乙型流感组比较,甲型流感组患儿退热时间、咳嗽及流涕缓解时间短(P均<0.05)。结论磷酸奥司他韦口服治疗儿童甲型、乙型流感效果均较好。与乙型流感比较,磷酸奥司他韦治疗儿童甲型流感患者症状缓解较快。

    2020年30期 v.60;No.1188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早产儿出生后血清Clara细胞分泌蛋白水平动态变化

    张晓荣;魏红艳;冯玉梅;戴红霞;王建钧;黄琳;

    目的观察早产儿(体质量<2 500 g、胎龄<37周)出生后血清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SP)动态变化,并研究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早产儿51例为研究组,正常足月新生儿39例为对照组。研究组分别于出生2 h、第3天、第7天、第14天采集静脉血,对照组于出生2 h、第3天、第7天采集静脉血,采用ELASA法检测血清CCSP,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早产儿出生后血清CCSP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出生2 h、第3天、第7天、第14天血清CCSP水平分别为(620.21±95.03)、(879.37±98.68)、(796.69±125.66)、(752.30±110.64) pg/mL,与出生2 h比较,出生第3天、第7天、第14天血清CCSP水平升高(P <0.05);与出生第三天比较,出生第7、14天观察组血清CCSP水平降低(P均<0.05)。对照组出生2 h、第3天、第7天血清CCSP水平分别为(867.85±49.95)、(879.37±98.68)、(796.69±125.66) pg/mL;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出生2 h血清CCSP水平降低(P <0.05)。胎龄是早产儿出生2 h、第3天血清CCSP水平的影响因素。结论早产儿出生后血清CCSP水平先升高后降低。胎龄是早产儿出生后血清CCSP水平的影响因素,早产儿出生后血清CCSP水平变化可能与其出生后的肺功能适应有关。

    2020年30期 v.60;No.1188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合并黄斑水肿的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刘矫连;左慧懿;衷昕;

    目的康柏西普观察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PRP)治疗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黄斑水肿的效果。方法 46例合并黄斑水肿的NPDR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观察组26例。两组均采用PRP治疗,且1个月内完成2~3次PRP治疗。观察组在在首次PRP治疗前48 h时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0.5 mg/0.05 mL)治疗,1次/月,连续3次。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3个月时观察两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值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MT)。观察组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前、治疗24 h时检测眼压并观察眼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及治疗第1、2、3个月时观察组BCVA分别为1.10(1.00,1.20)、0.90(0.80,1.10)、0.80 (0.7,0.90)、0.70 (0.50,0.80),CMT分别为413.0(378.0,435.0)、355.5(321.0,408.0)、309.5(286.0,334.0)、264.5(248.0,285.0μm;治疗前及治疗第1、2、3个月时对照组BCVA分别为1.10(1.00,1.20)、1.10 (1.00,1.20)、1.00 (0.90,1.10)、1.00 (0.90,1.10),CMT分别为417.5 (353.0,433.5)、412.0 (357.0,438.5)、412.0 (354.5,434.0)、411.0(353.0,430.0)μm。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2、3个月时BCVA增加,观察组治疗1、2、3个月时BCVA增加、CMT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1、2、3个月时BCVA增加、CMT降低(P均<0.05);与治疗2个月时比较,观察组治疗3个月时BCVA增加、CMT降低(P <0.05)。观察组3次注药前后眼压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PRP可改善重度NPDR患者视力,减轻黄斑水肿。

    2020年30期 v.60;No.1188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胰腺十二指肠同源盒基因-1/神经生成素3信号通路在胰岛β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洪洋;杨开明;

    胰岛β细胞数量的绝对不足或相对减少可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胰腺十二指肠同源盒基因-1(Pdx-1)是胰腺发育和胰岛素基因转录的重要调控基因,在胰腺发育和胰腺各种细胞的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神经生成素3(Ngn3)是对胰岛发育有重要影响的转录因子,可始动内分泌祖细胞,促进胰内胚层细胞向内分泌细胞分化,同时维持成熟胰岛细胞的功能。Pdx-1/Ngn3信号通路可促进干细胞向胰岛β细胞的分化和增殖,Pdx-1是Ngn3的上游调控因子,对胰干细胞的作用在于激活Ngn3的表达,Ngn3可通过调控神经细胞分化因子1、胰岛素瘤相关蛋白1(Insm1)、胰岛素基因增强结合蛋白1及Insm2、桩蛋白6、Nkx2同源框2、NK6 Homeobox 1等直接靶基因,影响胰内分泌细胞的分化和形成。

    2020年30期 v.60;No.1188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肿瘤细胞氨的合成及代谢去向研究进展

    白长森;

    肿瘤细胞的快速增殖可导致肿瘤微环境中氨的堆积。代谢副产物氨在肿瘤中可以发挥相反的作用:一方面传统观点认为氨有毒,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排出(如生成尿素);另一方面研究发现在某些肿瘤中氨可以被重复利用,支持肿瘤细胞的生物合成,了解肿瘤细胞中氨的合成及代谢去向可以为肿瘤患者的诊疗提供新的方向。谷氨酰胺分解代谢是肿瘤细胞氨的主要来源;肿瘤细胞中氨的去向主要有合成谷氨酸及谷氨酰胺、通过尿素循环代谢、尿素循环失调参与嘧啶合成、与支链氨基酸合成谷氨酸、生成多胺及NO等其他含氮物质。

    2020年30期 v.60;No.1188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肝素结合样表皮生长因子在机体各组织器官损伤中的修复作用研究进展

    曾文;蒙臣;王雪;王轶铭;李清;王贤裕;

    肝素结合样表皮生长因子(HB-EGF)是表皮生长因子(EGF)家族中的一员,是一种高效的有丝分裂原和趋化蛋白。HB-EGF主要表达皮肤表皮基底层,可通过刺激角质细胞迁移、基底细胞增殖促进皮肤伤口的愈合。HB-EGF可通过促进人角膜上皮细胞的增殖与迁移,激活EGFR,促进角膜上皮细胞的创面愈合;可刺激视网膜中Müller神经胶质细胞去分化和增殖,促进视网膜的再生。HB-EGF是一种由缺氧诱导的神经保护蛋白,能刺激神经元前体细胞的增殖,具有神经营养功能。HB-EGF是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原,可通过促进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殖并分化为Ⅰ型肺泡上皮细胞,为肺泡结构重建提供基础;同时激活EGFR信号通路,促进细胞的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减轻肺部的炎症和损伤。HB-EGF可制肠上皮细胞凋亡、减少炎症因子浸润、促进肠细胞间黏附、促进肠细胞迁移与增殖,参与胃肠道上皮的损伤修复。HB-EGF是肝细胞的有丝分裂原,有肝细胞营养作用,促进肝细胞的增殖。

    2020年30期 v.60;No.1188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原发性肾脏血管肉瘤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蔡驰;柯晓婷;陈梅桂;赖清泉;

    原发性肾脏血管肉瘤(PRA)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PRA发病率仅占血管肉瘤的%,好发于男性,发病年龄较大。PRA常累及左肾。PRA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职业暴露、吸烟及遗传因素有关。PRA常表现为多个和不规则的吻合血管空间或通道,由离散且较大的内皮细胞排列,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PRA没有具体官方分类,可分为经典PRA或上皮样肾血管肉瘤、PRA的发散性和罕见性表现。PRA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腰部疼痛、肉眼血尿和腹部可触及的肿块,并伴有非特异性发热、体质量减轻和咯血,超声检查可见中心无血管且周围多血管的肿瘤组织,增强CT扫描可见肾脏皮质期病灶边缘出现斑片、结节样边缘强化,髓质期及排泄期强化灶逐渐扩散至中心区。磁共振T2加权像上存在条纹状改变是PRA的典型影像特征。PRA应与吻合肾血管瘤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鉴别。手术切除是治疗PRA的主要方法,术后辅助放疗可能有助于控制PRA的病情进展。

    2020年30期 v.60;No.1188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腹部术后乳糜漏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万燊燚;邓烽丞;王佳;张有成;

    术后乳糜漏是腹部手术并发症之一。腹部手术术中损伤乳糜池或淋巴管,且未进行淋巴管有效闭合,均可导致患者腹部手术后乳糜漏。腹部手术后患者进食48 h内出现腹胀、持续性腹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低蛋白血症等,腹腔穿刺可见无味乳白色液体,乳糜液检查乳糜试验阳性,影像学检查可见淋巴管损伤、乳糜液平面,可诊断术后乳糜漏。目前临床常用腹部术后乳糜漏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饮食管理、置管引流、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方法。

    2020年30期 v.60;No.1188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9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的应用研究进展

    储国海;谭永星;

    腰方肌(QL)阻滞(QLB)是一种新型的神经阻滞技术,超声引导下可见以L4横突为茎、腰大肌为前叶、竖脊肌为后叶、QL为侧叶典型的"三叶草征"。根据超声引导下穿刺入路及给药位置不同,可将QLB分为外侧路、后路、前路及肌肉间QLB四种方式,不同入路的选择需要结合手术类型、镇痛平面以及解剖差异等因素。QLB的作用机制是局部麻醉药物扩散到围绕QL及其周围肌肉肌肉组织的胸腰筋膜的不同层面,阻滞神经网络的传导,发挥镇痛作用。超声引导下QLB中麻醉药物常用罗哌卡因,剂量范围0.2~0.4 mL/kg,目前超声引导下QLB的常用于髋关节及下肢手术、妇产科手术、泌尿外科手术、儿科、胃肠及肝胆外科、脊柱外科手术中。QLB可延长患者运动阻滞时间,增加患者低血压的风险,导致患者出现股神经阻滞。

    2020年30期 v.60;No.1188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