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建光;沈露;周汉义;郑曦;刘启胜;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oll样受体2(TLR2) mRNA及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抗原4(CTLA-4) mRN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CHC患者100例(CHC组),同期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在B超引导下对CHC患者做肝脏穿刺活检并对肝纤维化程度进行分级。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CTLA-4、TLR2 mRNA表达及常规肝功能指标,计算FIB-4指数、APRI、Forns指数。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CTLA-4、TLR2mRNA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TLA-4、TLR2 mRNA对CHC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结果 CHC组AST、AFP、ALT、GGT、总胆红素、CTLA-4 mRNA、FIB-4指数、APRI、Forns指数高于对照组,PLT、TLR2 mRNA低于对照组(P均<0.05)。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增加,CTLA-4 mRNA表达升高、TLR2 mRNA表达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ST、AFP、ALT、FIB-4指数、APRI、Forns指数与CTLA-4 mRNA表达呈正相关(r分别为0.427、0.547、0.351、0.572、0.472、0.569,P均<0.05),与LR2 mRNA表达呈负相关(r分别为-0.471、-0.427、-0.317、-0.488、-0.533、-0.468,P均<0.05); PLT与CTLA-4mRNA表达呈负相关(r=-0.427,P <0.05),与LR2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571,P <0.05)。无或轻度肝纤维化患者AST、PLT、AFP、ALT、FIB-4指数、APRI、Forns指数、GGT、CTLA-4 mRNA低于明显肝纤维化患者,TLR2 mRNA高于明显肝纤维化患者(P均<0.05)。CTLA-4 mRNA、TLR2 mRNA诊断明显肝纤维化的临界值为1.35、1.10,其对应的灵敏度为0.836、0.816,特异度为0.894、0.885,ROC曲线下面积为0.889(95%CI:0.834~0.944)、0.868(95%CI:0.803~0.933)。结论 CH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CTLA-4 mRNA表达升高,TLR2 mRNA表达降低;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CHC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
2020年31期 v.60;No.1189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晶;毕利泉;辛萱;王翠翠;刘晓红;
目的探讨野生型和自然缺失突变型乙型肝炎病毒X(HBx)蛋白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取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常规培养、传代。取对数生长期、生长状态良好的SMMC-7721细胞,随机分为空载体组、HBx-FJ组、HBx-128w组,分别转染pc DNA3.1、pc DNA3.1-HBx-FJ和pc DNA3.1-HBx-128w。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Bx蛋白表达。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裸鼠成瘤实验检测体外成瘤能力。结果HBx-FJ组和HBx-128w组细胞增殖活性、增殖能力、侵袭能力及体外成瘤能力均高于空载体组(P均<0.05);HBx-128w组细胞增殖活性、增殖能力、迁移能力、侵袭能力及体外成瘤能力均高于HBx-FJ组(P均<0.05);与空载体组相比,HBx-FJ组和HBx-128w组G1期细胞减少,S期细胞增多(P均<0.05)。结论野生型和自然缺失突变型HBx蛋白均具有促进肝癌细胞恶性进程的作用,但自然缺失突变型HBx-128w较野生型HBx具有更强的致癌作用。HBx可通过缺失突变影响其生物学功能,促进肝癌的进展。
2020年31期 v.60;No.1189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聂向荣;武剑磊;武永庆;
目的检测结肠癌组织中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蛋白的表达,分析SDC1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神经型钙黏蛋白(N-cadherin)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30例结肠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的石蜡样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样本中SDC1、E-cadherin、N-cadherin蛋白表达;分析癌组织中SDC1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Kaplan-Meier生存模型分析SDC1蛋白表达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SDC1蛋白表达与E-cadherin、N-cadherin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结肠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SDC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31%(29/130)、91.54%(119/13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肠癌组织中SDC1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均<0.05)。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SDC1蛋白阴性表达者术后5年总生存率低于SDC1蛋白阳性表达者(P <0.05)。Spearman相关检验结果显示,结肠癌组织中,SDC1蛋白表达与E-cadherin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_s=0.753,P=0.016),SDC1蛋白表达与N-cadheri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_s=-0.682,P=0.028)。结论结肠癌组织中SDC1蛋白呈低表达,且与患者病情恶性进展、预后不良有关; SDC1蛋白表达下降可降低E-cadherin蛋白表达、增加N-cadherin蛋白表达,诱发上皮间充质转化过程,进而促进侵袭和转移。
2020年31期 v.60;No.1189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周艳芬;邬平;李欣;刘贤文;
目的探讨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直接胆红素(DB)在胆道闭锁及胆汁淤积症患儿中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80例胆道闭锁患儿(胆道闭锁组)和80例胆汁淤积症患儿(胆汁淤积症组),并于同期随机选取50例健康婴幼儿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GGT、DB。采用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血清GGT、DB与总胆红素(TB)、总胆汁酸(TBA)、ALT、AST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GGT、DB对胆道闭锁、胆汁淤积症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胆道闭锁组和胆汁淤积症组血清GGT、DB、TB、TBA、ALT、AST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胆道闭锁组上述指标水平高于胆汁淤积症组(P均<0.05)。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显示,胆道闭锁、胆汁淤积症患儿血清GGT、DB与TB、TBA、ALT、AST呈正相关(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GGT、DB对胆道闭锁、胆汁淤积症患儿均有鉴别诊断价值,且联合检测的鉴别诊断价值更高,AUC为0.915(95%CI:0.870~0.945),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1.25%、86.25%,准确度为88.75%。结论血清GGT、DB在胆道闭锁和胆汁淤积症患儿中水平升高,胆道闭锁患儿尤其明显,早期联合检测可辅助临床鉴别诊断两种疾病。
2020年31期 v.60;No.1189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陈璐;何嘉文;李姝君;
目的探讨肽脯氨酰基顺反异构酶1(Pin1)小分子抑制剂KPT-6566对肺癌细胞增殖、侵袭、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A549细胞,将其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加入0、2.5、5、10μmol/L的KPT-6566。采用CCK-8法评估各组细胞存活率(以细胞存活率表示细胞增殖能力),采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评估细胞克隆形成个数(以细胞克隆形成个数表示细胞克隆形成能力),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评估细胞侵袭能力(以侵袭细胞个数表示细胞侵袭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评估各组细胞凋亡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in1、髓样细胞白血病-1(MCL-1)、蛋白激酶B(AKT)、人髓细胞增生原癌基因(MYC)、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Ras)、原癌基因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Raf)、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的激酶(ME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 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in1、MCL-1、AKT、MYC、Ras、Raf、MEK、ERK、PI3K蛋白表达。结果 KPT-6566呈浓度依赖性降低A549细胞存活率(P均<0.05); KPT-6566呈浓度依赖性减弱细胞克隆形成能力(P均<0.05); KPT-6566呈浓度依赖性增加A549细胞凋亡率(P均<0.05); KPT-6566呈浓度依赖性地减弱A549细胞侵袭能力(P均<0.05); KPT-6566呈浓度依赖性减少A549细胞中Pin1、MCL-1、AKT、MYC、Ras、Raf、MEK、ERK、PI3K基因及蛋白表达(P均<0.05)。结论 KPT-6566可抑制肺癌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in1调节PI3K/AKT和MEK/ERK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2020年31期 v.60;No.1189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倩;杨在亮;贺炜;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核仁小RNA宿主基因5(LncRNA SNHG5)与微小RNA-26b(miR-26b)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RT-qPCR法检测NSCL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LncRNA SNHG5与miR-26b的相对表达量,分析LncRNA SNHG5、miR-26b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随访3年,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LncRNA SNHG5、miR-26b表达与NSCLC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NSCLC组织中LncRNA SNHG5与miR-26b相对表达量均低于癌旁组织(P均<0.05)。NSCLC组织中LncRNA SNHG5、miR-26b表达与TNM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与患者年龄、性别、是否吸烟及肿瘤直径无关(P均> 0.05)。Kaplan-Meier检验结果显示,LncRNA SNHG5、miR-26b高表达组3年生存率高于其低表达组(P均<0.05)。结论 NSCLC组织中LncRNA SNHG5与miR-26b表达低于癌旁组织,检测二者表达有助于NSCLC诊断及预后评估。
2020年31期 v.60;No.1189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郭小芙;席与斌;陈刚;
目的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水平对脓毒症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23例脓毒症患者,其中39例合并ARDS(ARDS组)、84例未合并ARDS(NARDS组),另选择51例门诊体检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检测三组血清HMGB1、ESM-1,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脓毒症合并ARDS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HMGB1、ESM-1、HMGB1+ESM-1预测脓毒症合并ARDS的价值。结果 ARDS组血清HMGB1、ESM-1水平高于NARDS组和对照组(P均<0.05),NARDS组血清HMGB1、ESM-1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RDS组脓毒症休克比例、肺部感染比例、合并肾功能不全比例、脏器功能衰竭个数≥2个比例、APACHEⅡ评分均高于NARDS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肺部感染、APACHEⅡ评分、HMGB1、ESM-1水平是脓毒症患者合并ARDS的危险因素(P均<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MGB1、ESM-1、HMGB1+ESM-1水平预测脓毒症合并ARDS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4、0.651、0.921,灵敏度分别为74.36%、71.79%、84.62%,特异度分别为80.95%、75.00%、95.24%。结论脓毒症合并ARDS患者血清HMGB1、ESM-1水平升高,高水平HMGB1、ESM-1与脓毒症患者并发ARDS关系密切,二者可作为脓毒症并发ARDS预测的参考指标。
2020年31期 v.60;No.1189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杨蓉;刘裴;张小琳;魏筱;但慧敏;
目的探讨血清网膜素(Omentin)-1、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例组),根据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6个月内是否有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预后良好者(n=67)和预后不良者(n=23),并于同期随机选取5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Omentin-1、HCY,超声心动图测定心室重构参数包括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PWD)、左心室后壁收缩末期厚度(PW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计算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采用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Omentin-1、Hcy水平与心室重构参数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血清Omentin-1、Hcy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病例组血清Omentin-1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Hcy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病例组心室重构参数LAD、LVEDD、IVST、PWD、PWS、LVM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LVEF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Omentin-1水平与心室重构参数LAD、LVEDD、IVST、PWD、PWS、LVMI呈负相关(r分别为-0.638、-0.571、-0.593、-0.568、-0.612、-0.614,P均<0.05),与LVEF呈正相关(r=0.649,P <0.05);血清Hcy水平与LAD、LVEDD、IVST、PWD、PWS、LVMI呈正相关(r分别为0.672、0.611、0.604、0.640、0.639、0.592,P均<0.05),与LVEF呈负相关(r=-0.651,P <0.05)。预后良好者血清Omentin-1水平高于预后不良者,Hcy水平低于预后不良者(P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Omentin-1预测不良心血管事件的AUC为0.800,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8.26%、82.09%,准确性为81.11%; Hcy预测不良心血管事件的AUC为0.777,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9.57%、76.12%,准确性为74.44%; Omentin-1联合Hcy预测不良心血管事件的AUC为0.881,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6.96%、92.54%,准确性为91.1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Omentin-1水平下降,Hcy水平升高,两指标与心室重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早期联合检测血清Omentin-1、HCY可辅助临床预测患者预后。
2020年31期 v.60;No.1189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石圆圆;仇长宇;聂闯;宫玉波;李雨心;罗灵;
目的探讨羊毛甾醇对X射线照射后大鼠晶状体混浊形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制作大鼠晶状体体外培养模型,经X射线照射0、2、4、8 Gy后培养7 d,分为0 Gy组、2 Gy组、4 Gy组、8 Gy组,同时设立8 Gy-DMSO组和8 Gy-羊毛甾醇(DMSO预溶)组,观察和定量分析晶状体混浊发生发展情况,并用BCA法测定0 Gy组、8 Gy组、8GyDMSO组和8 Gy-羊毛甾醇组各时点晶状体上皮细胞(LEC)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体外培养的SRA01/04 LEC接受0、2、4、8 Gy X射线照射,照射后实验组立即加入40μmol/L羊毛甾醇(DMSO预溶),对照组加入等量的DMSO,培养72 h后BCA法测量总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 0 Gy组体外培养至第7天晶状体仅发生轻度混浊。随X射线照射剂量增加,晶状体混浊出现时间越早,程度越重。与8 Gy组、8 Gy-DMSO组相比,羊毛甾醇组晶状体混浊时间延迟,晶状体可溶性蛋白减少量降低,但至第7天时晶状体混浊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人LEC在照射后3 d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照射剂量增加降低(P均<0.05);相同照射剂量下0Gy时对照组与羊毛甾醇组无统计学差异,其他剂量时羊毛甾醇组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羊毛甾醇可抑制X射线照射诱导的大鼠晶状体混浊的形成,其机制可能通过降低晶状体可溶性蛋白的丢失实现。
2020年31期 v.60;No.1189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薛妍;方晓峰;
目的探讨血管加压素(VP)对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内钙信号的影响。方法从SD大鼠大脑皮层分离并培养原代1型星形胶质细胞。配制含0.1、1、10、100 nmol/L VP灌流液,用灌流泵将其分别泵至灌流槽中,刺激细胞。用单荧光探针法检测细胞胞质内钙信号,用双荧光探针法同时检测细胞质与内质网的钙浓度。结果经0.1 nmol/L VP刺激后,92.3%细胞胞质无钙反应,单峰样钙升高比例为7.7%; 1 nmol/L VP刺激主要引起细胞胞质出现钙振荡(43.8%),无反应细胞比例降低(31.2%),并出现高台样钙反应(15.6%); 10 nmol/L VP刺激后,主要引起单峰样钙升高(50.9%),高台样钙反应比例为41.8%; 100 nmol/L VP刺激后,主要引起高台样钙反应(61.1%),单峰样钙升高比例为35.2%。经100 nmol/L VP刺激后,星形胶质细胞胞质Ca2+浓度升高,同时内质网Ca2+浓度降低。结论 VP能浓度依赖性地引起星形胶质细胞胞质钙信号变化,且内质网钙库参与该过程。
2020年31期 v.60;No.1189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治岐;万里新;李晓丹;陶海云;王旸;
目的探讨miR-183-5p对大肠癌(CRC)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应用miRDB数据库,根据重组人抑制蛋白-2(PFN2)基因序列预测筛选的miR-183-5p;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CRC组织及细胞系中miR-183-5p和PFN2 mRNA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检测miR-183-5p与PFN2 3'非翻译区(3'UTR)特异性结合情况;应用q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转染miR-183-5p模拟物(mimics)后CRC细胞株PFN2表达情况;应用CCK8法及划痕实验检测转染miR-183-5p mimics后CRC细胞系的增殖、迁移能力。结果与正常大肠上皮细胞系及癌旁组织相比,PFN2在CRC细胞系及癌组织中的表达均下调(P均<0.05),miR-183-5p在CRC细胞系及癌组织中的表达均上调(P均<0.05),且二者表达呈负相关(r=-0.398,P=0.042); miR-183-5p可与PFN2 3'UTR特异性结合;转染miR-183-5p mimics后,CRC细胞系PFN2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受到抑制,CRC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增强(P <0.05)。结论 miR-183-5p可促进CRC细胞的增殖、迁移,其机制可能通过靶向下调PFN2表达实现。
2020年31期 v.60;No.1189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高振宇;马艳;祝文静;
目的探讨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因子2蛋白(sST2)、腱糖蛋白C(TN-C)水平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MHD患者183例,根据透析期间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将其分为心血管事件组(72例)和对照组(11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sST2、TN-C水平,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sST2、TN-C与MH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ST2、TN-C对MH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心血管事件组年龄、透析时间、TC、LDL-C、Ca~(2+)、PTH、透析期间体质量增长率、透析期间低血压发生率、血清sST2、TN-C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透析期间低血压、血清sST2、TN-C水平与MH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独立相关(P均<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ST2、TN-C水平预测MH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最佳截断值(cut-off)分别为31.68 ng/mL、80.95μg/L,血清sST2、TN-C、sST2+TN-C预测MH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0(95%CI:0.723~0.858)、0.771(95%CI:0.701~0.841),0.933(95%CI:0.892~0.973),灵敏度分别为81.94%、83.33%、94.44%,特异度分别为75.68%、71.17%、91.89%。结论血清sST2、TN-C水平升高与MHD发生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可作为MHD并发心血管事件预测的辅助指标。
2020年31期 v.60;No.1189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李刚;刘月;余朝萍;许锋成;龚厚文;赵红薇;刘天虎;王宏宇;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患者动脉压力容积指数(API)与反应性充血指数(RHI)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12月在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患者,应用Endo-PAT2000无创血管内皮功能诊断系统检测RHI RHI≤1.67者共150例纳入内皮功能障碍组,RHI> 1.67者共150例纳入内皮正常组,采用便携式动脉波检测仪分别检测两组API。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RHI和API的相关性,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API诊断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准确性。结果内皮功能障碍组API高于内皮功能正常组(Z=-10.93,P<0.01); 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示API与RHI呈负相关(r=-0.799,P <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API是RHI独立影响因素(调整后的β=-0.553,P <0.01),API诊断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ROC曲线下面积为86.4%,API=27.5作为最佳截断值时,诊断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灵敏度为82.7%,特异度为70%。结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患者API与RHI呈负相关关系,检测API有助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诊断。
2020年31期 v.60;No.1189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陈玮;张爱民;李贵;许毓光;
目的探讨纳布啡复合舒芬太尼在老年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腹部手术的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舒芬太尼组(A组)、纳布啡和舒芬太尼组(B组),每组各40例。两组术后均使用持续性静脉镇痛,其中A组予以舒芬太尼2μg/kg,B组予以纳布啡0.4 mg/kg+舒芬太尼1.5μg/kg,总容量均为100 mL,首次剂量2 mL,背景剂量2 mL/h,单次给药剂量3 mL,锁定时间20 min,最大剂量13 mL/h。比较两组镇痛泵自控按压次数和镇痛泵药物使用结束后至术后72 h内因腹部疼痛肌注地佐辛镇痛的人数;比较术后6、24、48 h咳嗽时、静息状态时手术切口和内脏疼痛的疼痛数字评分(NRS);比较两组术后6、24、48 h、2周、1个月、3个月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NRS和疼痛增加人数,记录镇痛泵使用期间两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B组使用静脉镇痛泵自控按压次数、72 h需肌注镇痛的人数均较A组少(P均<0.05);术后6、24、48 h,两组静息手术切口NRS、胸背部带状疱疹皮损区疼痛NR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咳嗽时,B组手术切口NRS和内脏疼痛NRS较A组均降低(P <0.05);在2周、1个月、3个月时,B组患胸背部带状疱疹皮损区疼痛NRS降低、疱疹疼痛加重人数增加(P <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纳布啡复合舒芬太尼可有效缓解老年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腹部手术术后切口和内脏疼痛,减少自控次数和追加药物镇痛次数,同时可缓解胸背部带状疱疹皮损区慢性疼痛程度与降低复发人数。
2020年31期 v.60;No.1189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秦浩;尹航;张亚波;冯丽君;庄强;
目的探讨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联合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18例aSAH患者(aSAH组)和93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检测血浆IGF-1水平,aSAH患者进行GO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aSAH患者预后。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组,共150例,mRS评分> 2分为预后不良组,共68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影响aSAH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及IGF-1联合GOS评分预测aSAH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aSAH组血浆IGF-1水平低于对照组,预后不良组Hunt-Hess分级Ⅲ~Ⅳ级占比、改良Fisher分级Ⅲ~Ⅳ级占比、并发迟发性脑缺血比例、并发脑出血比例、入院至手术时间≥72 h占比、空腹血糖(FPG)、血浆C反应蛋白(CRP)高于预后良好组(P均<0.05),血浆IGF-1水平、GOS评分低于预后良好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并发迟发性脑缺血、Hunt-Hess分级Ⅳ~Ⅴ级、低血浆IGF-1水平、低GOS评分是aSAH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浆IGF-1水平、GOS评分、IGF-1+GOS预测aSAH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0、0.771、0.946,灵敏度分别为76.47%、67.65%、92.65%,特异度分别为92.67%、80.67%、95.67%。结论低血浆IGF-1水平、低GOS评分是aSAH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IGF-1联合GOS评分对aSAH患者预后预测有较高价值。
2020年31期 v.60;No.1189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尹辉;夏迎晨;喻本桐;刘燕隔;查建华;刘宝治;胡智;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和内皮素-1(ET-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x43和ET-1在118例食管鳞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Cx43和ET-1表达的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法并绘制生存曲线,生存检验用Log-rank检验其差异性。结果 Cx43在癌旁正常组织中表达高于食管鳞癌组织(P <0.05),ET-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在食管鳞癌组织中Cx43和ET-1阳性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均<0.05);二者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211,P <0.05),Cx43高表达和ET-1低表达的食管鳞癌患者5年生存率高于Cx43低表达和ET-1高表达的食管鳞癌患者(P均<0.05)。结论食管鳞癌组织中Cx43呈低表达,ET-1呈高表达,检测二者表达有助于食管鳞癌的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
2020年31期 v.60;No.1189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焕丽;贾泽博;梁晓萍;王菲;张瑞;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血清微小RNA(miR)-22、miR-20a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9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并选择同期体检的9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两组血清miR-22、miR-20a,分析血清miR-22、miR-20a水平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分析血清miR-22、miR-20a水平相关性以及对胃癌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胃癌组血清miR-20a水平高(P <0.01),血清miR-22水平低(P<0.01)。血清miR-20a水平与胃癌的组织学分化程度和TNM分期有关(P均<0.01),而血清miR-22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均<0.01)。胃癌患者血清miR-22、miR-20a水平呈负相关(r=-0.864,P <0.01)。血清miR-22、miR-20a水平联合诊断胃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67(78/90)和0.800(72/90)。结论胃癌患者血清miR-20a水平升高,而血清miR-22水平降低;联合检测二者水平有助于胃癌诊断。
2020年31期 v.60;No.1189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代欣;付志浩;杜超;许传军;田玉亭;
目的探讨双层光谱探测器CT虚拟平扫(VNC)技术能否替代常规平扫(TNC)用于肝细胞癌(HCC)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HCC患者腹部能谱CT扫描的影像资料,在后处理工作站中分别获得动脉期VNC图像(a-VNC)和门静脉期VNC图像(p-VNC)。测量HCC病灶的CT值、SD值,并计算VNC和TNC图像CT值之差的绝对值及信噪比(SNR)。采用3分法评价图像的质量。记录平扫、动脉期及门静脉期扫描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结果 a-VNC、p-VNC图像和TNC图像比较,VNC图像的CT值增高(P <0.05),但其相关性强,a-VNC、p-VNC图像与TNC图像CT值之间差异<10 HU的占86%,差异<15 HU的占98%。a-VNC、p-VNC图像和TNC图像比较,VNC图像的SD值增高、SNR值降低(P <0.05)。a-VNC与p-VNC图像比较,CT值、SD值和SNR值相似,CT值相关性强,a-VNC图像与p-VNC图像CT值之间差异<10 HU的占98%。a-VNC与动脉期图像CT值、p-VNC与门静脉期图像CT值比较,相关性中等。HCC病灶TNC、a-VNC、p-VNC三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2)。32例患者TNC、动脉期和门静脉期三期的ED分别为(5.29±1.20)、(5.33±1.19)、(5.18±1.08) mSv,总ED为(15.81±3.47) mSv,其中TNC的ED约占总ED的33.44%。结论基于双层光谱探测器CT获取的HCC患者腹部VNC图像,能较好地还原TNC状态下可发现的病灶,但图像质量与TNC图像质量存在一定差距。
2020年31期 v.60;No.1189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徐永平;陈伟彬;陈俊卯;王长友;杨德久;
目的探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ASO)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7(SIRT7)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198例LASO患者,支架植入术后1年发生血管再狭窄63例(狭窄组),未发生血管再狭窄135例(对照组)。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单个核细胞中SIRT7水平。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IRT7评价LASO患者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再狭窄的效能。结果狭窄组血管病变长度和完全闭塞占比高于对照组,术后SIRT7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SIRT7诊断LASO患者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再狭窄的效能高于术前SIRT7(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管病变长度、完全闭塞是LASO患者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术后SIRT7是LASO患者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再狭窄的独立保护因素(P <0.05)。术后SIRT7与血管再狭窄有关(P <0.05),且呈非线性关系(非线性检验P <0.05)。结论 LASO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SIRT7水平降低,检测SIRT7水平有助于血管再狭窄评价。
2020年31期 v.60;No.1189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陈慧娟;邢欢欢;王大亮;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依托咪酯维持麻醉对单肺通气患者血流动力学、炎症因子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的80例患者,根据麻醉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丙泊酚维持麻醉,研究组给予丙泊酚复合依托咪酯维持麻醉。观察比较两组麻醉诱导前(T0)、单肺通气开始前(T1)、单肺通气后30 min(T2)、手术完毕(T3)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炎性因子指标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与T0时心率相比,两组T1时均有下降,但对照组下降程度高于研究组(P <0.05),T2、T3时两组心率均明显上升(P <0.05);与T0时收缩压相比,对照组收缩压明显下降(P <0.05),研究组变化不明显(P>0.05);与T0时舒张压相比,对照组仅在T1时下降(P <0.05),研究组变化不明显(P> 0.05);与T0时血氧饱和度相比,对照组T1、T2时明显下降(P <0.05),研究组变化不明显(P> 0.05)。T0、T1时两组IL-6、IL-10、TNF-α、MDA、SOD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2、T3时研究组IL-10、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且研究组IL-6、TNF-α、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丙泊酚复合依托咪酯维持麻醉可维持单肺通气患者血流动力学平衡,降低机体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从而保护单肺通气肺损伤。
2020年31期 v.60;No.1189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宋洁;尹德录;李群星;伏开全;虞宗颖;
目的评价Peguero-Lo Presti指数联合微小RNA-1(miRNA-1)对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LVH)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50例高血压患者,按照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分为单纯高血压组(73例)和高血压合并LVH组(77例)。对患者均行12导联的ECG检查,根据SD+SV4公式计算Peguero-Lo Presti指数。同时采用RT-PCR法检测两组血浆中miRNA-1含量。分析Peguero-Lo Presti指数诊断LVH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比较两组miRNA-1含量;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eguero-Lo Presti指数联合miRNA-1对高血压患者LVH的诊断价值。结果Peguero-Lo Presti指数诊断高血压合并LVH的灵敏度男性为77.27%、女性为72.73%,特异度男性为56.67%、女性为44.19%。高血压合并LVH组血浆miRNA-1表达量男性、女性分别为1.33±0.28、1.26±0.25,单纯高血压组男性、女性分别为1.01±0.11、0.95±0.19,高血压合并LVH组血浆miRNA-1表达量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示,Peguero-Lo Presti指数诊断高血压合并LVH的曲线下面积(AUC)男性、女性分别为0.650、0.674;血浆miRNA-1诊断高血压合并LVH的AUC男性为0.867,女性为0.849; Peguero-Lo Presti指数联合血浆miRNA-1诊断高血压合并LVH的AUC男性为0.880,女性为0.862。结论 Peguero-Lo Presti指数联合miRNA-1对高血压合并LVH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2020年31期 v.60;No.1189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蒋鲁生;蔡卫东;
目的探讨心电图联合不同心肌损伤标志物在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快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集疑似ACS胸痛患者123例的临床资料,急诊诊治期间均有完善查体、心电图、超敏肌钙蛋白(hs-cTnI)、心肌损伤标志物5项筛查结果,以心电图+hs-cTnI+改良Goldman评分及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5项+改良Goldman评分对急诊胸痛疑似ACS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记录随访30 d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以随访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方法对疑似ACS胸痛患者快速危险分层的价值。结果疑似ACS急诊胸痛患者入院2 h cTnI、CK-MB、Mb、D-D、BNP较急诊入院0 h上升(P <0.05),6 h hs-cTnI明显高于0 h(P <0.05);心电图+hs-cTnI(0 h)+改良Goldman评分对疑似ACS急诊胸痛低危、非低危患者分层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67.12%、98.00%、79.67%;心电图+hs-cTnI(6 h)+改良Goldman评分分层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3.15%、98.00%、95.12%;心电图+心肌损伤5项(0 h)+改良Goldman评分分层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9.04%、96.00%、91.87%;心电图+心肌损伤5项(2 h)+改良Goldman评分分层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4.52%、96.00%、95.12%。结论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5项(0、2 h)+改良Goldman评分对疑似ACS急诊胸痛患者实现快速危险分层,且与近期随访结果一致性较高,可作为疑似ACS胸痛患者快速诊断的首选。
2020年31期 v.60;No.1189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高卓;李晓梅;隋丽娜;
目的评价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检索自199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期间发表的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方面的随机对照研究和回顾性队列研究。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其中随机对照7篇,回顾性队列研究2篇,共包含517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良好,缓解率高,OR为3.95(95%CI:2.49~6.39),P <0.01; Egger's检验(P>0.05)提示无发表偏倚,且不良反应多为轻度输液反应。结论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疗效不劣于他克莫司、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且不良反应轻微。
2020年31期 v.60;No.1189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芮法娟;杨红丽;吕卓珍;郭朝阳;任万华;秦成勇;李晓梅;李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全球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年龄、性别、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肥胖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NAFLD公认的致病危险因素; NAFLD的肝外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及代谢相关性疾病等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了解NAFLD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相关并发症的最新研究进展,可为该疾病的公共卫生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2020年31期 v.60;No.1189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桂敬萍;丁百静;杨勇;
肥胖是结直肠癌公认的患病危险因素之一。脂肪组织是由脂肪细胞组成的疏松结缔组织,可分泌多种脂肪因子。脂肪因子及其受体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及其进展中起作用。其中,瘦素、脂联素、网膜素、抵抗素、Apelin、Chemerin是近年研究的热点,有望成为结直肠癌临床诊断、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2020年31期 v.60;No.1189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郭惠珊;宋楠;席豪;王榕;陈宁;吕品;
收缩型平滑肌细胞标志蛋白平滑肌22 alpha (SM22α)是一种重要的细胞骨架相关蛋白,进化上高度保守,在维持血管稳态中起关键作用。近年研究发现,SM22α表达异常与肿瘤的分化状态密切相关,其不仅作为一种肌动蛋白相关蛋白,还作为信号分子在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外基质降解、自噬和耐药等过程中发挥作用。
2020年31期 v.60;No.1189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付茂武;单波;杨佳良;张丰麟;展如才;
慢性肾脏病(CKD)在全球的患病率迅速上升,被认为是全球主要的健康负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由于肾脏和大脑小动脉相似的解剖结构和功能特点,对血管损伤具有独特的易感性,CKD与卒中有很强的相关性。虽然CKD与传统危险因素相关,如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和吸烟,然而非传统风险因素如尿毒症、氧化应激、矿物质-骨骼疾病和透析等因素,亦起重要作用,增加了卒中的风险,并影响预后。
2020年31期 v.60;No.1189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吴娟;段晓玲;谢璠;石宇红;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破坏性极强、易致残的慢性免疫性、炎症性疾病,可导致关节部位炎症聚集和骨质破坏及关节变形。而CCL21是一种炎性细胞趋化因子,可趋化炎性细胞向靶器官聚集,介导炎症反应、感染、血管新生等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国内外诸多学者发现,趋化因子CCL21可促进炎症因子向滑膜组织迁移、促进破骨细胞的迁移加速骨关节的破坏、促进血管新生,参与RA的发病,甚至与RA合并肺间质病变的进展有一定联系。趋化因子CCL21表达与RA的活动性有关,对RA的诊断有重要作用。
2020年31期 v.60;No.1189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杨超群;刘斌礼;张阳;
随着精准、微创医疗理念的普及,脊柱微创手术近年发展迅速,已成为脊柱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准的椎弓根置钉是脊柱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徒手置钉与穿刺的准确率较低,风险较高,射线暴露时间长,反复穿刺易造成椎体正常骨质的二次破坏。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可减少置钉偏差,提高置钉精确度,降低术中神经损伤风险,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具备精准、稳定、耐疲劳、安全及损伤小等优势,成为微创脊柱手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2020年31期 v.60;No.1189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8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宿瑞俊;
帕金森病(PD)是发生于中老年人群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之一。PD致残率高,病程长达几十年。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至今尚无理想的防治措施。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运转依赖于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行。大量研究表明,PD发病原因与免疫炎症密切相关,异常的免疫炎症在P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2020年31期 v.60;No.1189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6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