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虎杖苷对丙酮醛诱导施万细胞损伤的干预作用

    陈露露;祁佐良;

    目的观察虎杖苷(PD)对丙酮醛(MGO)诱导施万细胞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将施万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MGO组、PD组。空白对照组细胞体外培养48 h后改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不加入任何药物处理。MGO组细胞体外培养48 h后改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12 h,随后加入1.65 mmol/L的MGO分别培养6、24 h。PD组细胞培养48 h后改用无血清培养基,同时分别加入50、100、200、300μmol/L的PD培养12 h,随后加入1.65 mmol/L的MGO分别培养6、24 h。采用CCK-8法观察细胞活性变化; 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率; 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的Caspase-3 mRNA。结果损伤处理后6、24 h,MGO组细胞活性低于空白对照组,PD组细胞活性高于MGO组(P均<0.05); PD组中,100μmol/L PD处理的细胞活性高于50μmol/L,200、300μmol/L PD处理的细胞活性低于100μmol/L(P均<0.05)。损伤处理后24 h各组细胞凋亡率均高于损伤后6 h(P均<0.05);损伤处理后6、24 h,MGO组细胞凋亡率、Caspase-3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空白对照组,PD组细胞凋亡率和Caspase-3mRNA表达低于MGO组(P均<0.05)。结论 PD预处理可减轻MGO诱导的施万细胞损伤,维持细胞活性,减少细胞凋亡。

    2020年32期 v.60;No.1190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妊娠期糖尿病并发巨大儿产妇胎盘超微结构及相关参数变化

    赵娜;米阳;宋妙妙;

    目的观察妊娠期糖尿病(GDM)并发巨大儿产妇胎盘超微结构及相关参数的变化。方法选取行剖宫产产妇的胎盘组织40例进行研究,其中GDM并发巨大儿产妇及正常足月巨大儿产妇的胎盘组织各15例(分别为GDM并发巨大儿组、正常巨大儿组),正常胎盘组织(对照组) 10例。胎盘娩出2 h内,对胎盘进行大体检查,检测胎盘质量、胎盘系数及胎盘容积;随后,在透射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胎盘超微结构,记录胎盘电镜下微绒毛体视学参数,包括密度参数(体积密度、表面积密度)、分布参数、形状参数、合体细胞基底膜平均厚度、毛细血管基底膜平均厚度。结果 GDM并发巨大儿组的胎盘质量、胎盘容积及胎盘系数均大于正常巨大儿组与对照组,且正常巨大儿组的胎盘质量、胎盘容积及胎盘系数大于对照组(P均<0.05)。GDM并发巨大儿组胎盘合体滋养细胞微绒毛排列絮乱,分布不均,细胞质内线粒体肿胀; GDM并发巨大儿组胎盘超微结构改变比例高于正常巨大儿组与对照组,且正常巨大儿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GDM并发巨大儿组胎盘微绒毛体积密度、表面积密度、形状参数均低于正常巨大儿组与对照组,分布参数、合体细胞基底膜平均厚度、毛细血管基底膜平均厚度高于正常巨大儿组与对照组(P均<0.05);正常巨大儿组体积密度、表面积密度、形状参数均低于对照组,分布参数、合体细胞基底膜平均厚度、毛细血管基底膜平均厚度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GDM并发巨大儿产妇胎盘质量、胎盘容积及胎盘系数增大,胎盘微绒毛形态学发生明显改变,胎盘微绒毛密度参数和形状参数降低,分布参数、合体细胞基底膜平均厚度、毛细血管基底膜平均厚度增高,从而影响胎盘的供氧与供血功能。

    2020年32期 v.60;No.1190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经颈动脉、尾静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肾脏病大鼠效果对比观察

    万珊杉;马逸群;吴思颖;简远熙;杨帆;张文卿;王丽娟;王家平;

    目的对比观察经颈动脉、尾静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治疗慢性肾脏病大鼠的效果。方法选取90只大鼠建立慢性肾脏病模型,分为颈动脉组、尾静脉组、生理盐水组各30只,另选30只健康大鼠作为正常组。颈动脉组、尾静脉组分别采用颈动脉插管输注、尾静脉注射的方法进行BMSC移植;生理盐水组经颈动脉插管输注生理盐水;正常组不做特殊处理。术后观察大鼠的生命体征、活动状态及毛发颜色。分别于术后1、7、14 d检测血肌酐(Cr)、尿素氮(BUN)、血清白蛋白、24 h尿蛋白。术后15 d处死各组大鼠并取肾组织标本,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各组大鼠均存活。颈动脉组与尾静脉组食欲较生理盐水组旺盛,体质量增长较快,毛发较光滑;生理盐水组明显食欲不佳,毛发毛糙,体质量增长较慢。颈动脉组、尾静脉组术后14 d血BUN、Cr、24 h尿蛋白量低于生理盐水组,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生理盐水组;颈动脉组术后14 d血BUN、Cr、24 h尿蛋白量低于尾静脉组,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尾静脉组(P均<0.05)。颈动脉组和尾静脉组肾组织病理变化较生理盐水组减轻,其中颈动脉组肾小球、肾小管病变较生理盐水组明显改善,尾静脉组较生理盐水组肾小球无明显黏连,肾小球毛细血管襻扩张。结论经颈动脉、尾静脉BMSC移植治疗慢性肾脏病大鼠均有积极效果,且经颈动脉BMSC移植肾功能改善情况更好。

    2020年32期 v.60;No.1190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灯盏花乙素治疗高脂血症的潜在分子生物学机制分析

    刘思莹;任蓁;凌爽;牛文颖;王雨晴;郭婉琴;肖洪彬;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灯盏花乙素治疗高脂血症的潜在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通过Pharmmapper平台寻找灯盏花乙素药效团作用靶点基因,通过Genecard和OMIM数据库筛选高脂血症相关靶点基因,构建化合物-靶点基因-疾病网络,获取共同作用靶点基因。将共同作用靶点基因上传至String平台,建立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基因。利用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蛋白进行GO生物过程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Auto Dock Vina软件对灯盏花乙素与核心靶点蛋白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灯盏花乙素潜在作用靶点基因366个,高脂血症相关靶点基因1 280个,筛选出共有靶点基因39个,PPI网络中degree前6位的靶点基因有过氧化氢酶(CAT)、血红素加氧酶1(HMOX1)、髓过氧化物酶(MPO)、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C反应蛋白(CRP),为核心靶点基因。主要参与的生物过程包括氧化应激反应、氧气水平的反应、抗生素反应、缺氧的反应、营养水平的反应、细胞排毒反应等;涉及的信号通路主要有PPAR信号通路、脂肪的消化吸收、花生四烯酸代谢、TNF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Fox O信号通路、胆固醇代谢、调节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分解等。灯盏花乙素与CAT、MPO、PTGS2、ACE、HMXO1、CRP的活性位点均能够形成2个以上的氢键,结合能分别为-11.4、-10.8、-10.6、-9.8、-9.5、-8.9 k J/mol。结论灯盏花乙素可能通过CAT、HMOX-1、MPO、PTGS2、ACE、CRP等靶点调控PPAR信号通路、脂肪酸氧化和吸收、胆固醇代谢等多条途径治疗高脂血症。

    2020年32期 v.60;No.1190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川崎病急性期患儿血清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胡景伟;牛红艳;萨初然贵;高崇华;杨淑兰;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急性期患儿血清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氧化应激、增殖和凋亡影响。方法收集12例KD急性期患儿和10例同期体检健康儿童的血清。培养HUVEC细胞并分为正常组和KD组,分别加入15%正常儿童血清和15%KD患儿血清培养24 h。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流式细胞术测算活性氧(ROS)阳性细胞百分比,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RT-PCR法检测细胞中的Bax、Caspase-3、Bcl-2 mRNA,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ax、Caspase-3、Bcl-2蛋白。结果 KD组MDA水平、ROS阳性细胞百分比高于正常组,SOD水平低于正常组(P均<0.05)。KD组细胞增殖能力、Bcl-2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正常组,KD组Bax、Caspase-3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组(P均<0.05)。结论 KD急性期患儿血清可以增强HUVEC的氧化应激损伤,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2020年32期 v.60;No.1190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Kdm2b基因敲入双loxp序列的NIH3T3细胞株的构建

    陈素珠;卢文显;林典梁;杜生荣;林运鸿;郑备红;

    目的利用CRISPR/Cas9技术与同源重组技术在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2b基因的特定位置敲入双loxp序列,为后期制备条件性敲除鼠及基因功能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利用CRISPR/Cas9靶向性原理,根据Kdm2b基因第7个外显子的5臂端和第9个外显子的3臂端设计两个sgRNA,构建sgRNA-PX459重组质粒。从Kdm2b基因上克隆出同源臂,将同源臂插入带有loxp序列的Vector 5中,利用引物从Vector 5质粒克隆得到loxp-同源臂序列的双链Donor DNA。通过脂质体转染将sgRNA-PX459重组质粒和双链Donor DNA导入小鼠NIH3T3细胞,利用嘌呤霉素筛选细胞,挑选阳性单克隆。提取NIH3T3细胞基因组进行PCR,对PCR产物酶切鉴定,同时对Kdm2b基因进行测序。结果电泳和测序结果显示sgRNA-PX459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双链Donor DNA测序结果与设计相符合,成功在NIH3T3细胞Kdm2b基因上第7个外显子的5臂端和第9个外显子的3臂端各敲入一个loxp序列。结论获得Kdm2b基因敲入双loxp序列的NIH3T3细胞株。

    2020年32期 v.60;No.1190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枳术丸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潜在分子机制

    武鹏飞;庞雪;辛学知;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枳术丸治疗慢传输型便秘(STC)的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探讨其治疗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和相关文献资料挖掘枳术丸中两味中药枳实和白术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作用靶点,然后利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药物分子-靶点网络;通过搜索"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关键词,从Gene Cards、OMIM、Drugbank数据库搜集STC致病相关靶点,应用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分析和网络构建,并对核心靶点进行网络拓扑分析;应用Bioconductor生物信息软件包,在R语言软件中进行GO富集分析与KEGG通路分析,然后构建STC靶点-通路网络。结果枳术丸主要活性成分为22种化合物(枳实18种、白术4种),对应的作用靶点126个,治疗STC的核心活性成分为木犀草素、柚皮素、川陈皮素、异橙黄酮、3β-白术乙酰基等。共得到STC致病相关靶点861个,其中枳术丸治疗STC的核心靶点有MAPK3、MAPK1、AKT1、IL6、TP53、JUN等。GO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2 024个,其中生物过程1 890个,细胞组成51个,分子功能83个; KEGG通路分析共得到162条信号通路,涉及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通过STC致病靶点-信号通路网络进一步明确,枳术丸治疗STC核心靶点主要有AKT1、MAPK3、MAPK1、RELA、TP53等。结论枳术丸是通过多种成分、多个靶点、多条通路来发挥调治STC的作用,其核心活性成分为木犀草素、柚皮素、川陈皮素、异橙黄酮、3β-白术乙酰基等,作用的核心靶点主要有AKT1、MAPK3、MAPK1、RELA、TP53。

    2020年32期 v.60;No.1190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7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女性白塞病患者血清CD4、CD14免疫细胞中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张静;邢卫斌;

    目的筛选女性白塞病(BD)患者血清CD4、CD14免疫细胞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BD相关的核心基因。方法通过GEO数据库检索BD相关数据集GSE61399,包括BD患者CD4免疫细胞样本9例、CD14免疫细胞样本8例(实验组)以及健康人群CD4免疫细胞样本3例、CD14免疫细胞样本9例(对照组)。采用limma R软件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利用KEGG数据库和Reactom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联合通路富集分析。采用GO数据库进行生物学过程(GOBP)、细胞组分(GOCC)、分子功能(GOBP)分析。借助String数据库对所有差异表达基因建立相互作用网络,筛选出核心基因(节点度≥10)。结果 CD14免疫细胞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表达基因1 013个,其中506个表达上调、507个表达下调。CD4免疫细胞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表达基因2个(NOXA1、MEGF8),均表达下调。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膜运输通路; GOBP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蛋白酶体分解代谢过程,RNA的转运、定位,核酸的转运等生物学过程; GOCC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参与核膜的构成; GOMF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参与关键酶的结合、修饰及激活等。筛选出与BD相关的核心基因主要有RPS27A、GTPBP4、NDUFAB1、MRPL18、NIFK、MRPS5、MRPL46。结论 BD患者CD4、CD14免疫细胞中存在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参与膜运输通路及囊泡介导的转运通路,参与蛋白酶体分解代谢、RNA剪接、定位等生物学过程,参与核膜构成以及关键酶的结合、修饰、激活等。在差异表达基因中,与BD发病相关的核心基因主要有RPS27A、GTPBP4、NDUFAB1、MRPL18、NIFK、MRPS5、MRPL46。

    2020年32期 v.60;No.1190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高压氧治疗对大鼠肾移植后缺血再灌注肾组织中RIP-1、RIP-3表达水平的影响

    李浩;杜江;陈安健;杜洋;梁天才;付梓峰;谢智慧;梁国标;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治疗对大鼠肾移植后缺血再灌注肾组织中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RIP) 1、RIP-3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健康SPF级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肾移植组、HBO治疗组、假手术组,肾移植组及HBO治疗组各36只,假手术组18只。肾移植组、HBO治疗组制作左肾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不进行肾移植术,行右肾切除术后关闭腹腔。HBO治疗组分别于肾移植术后0、2、4 h置于动物实验高压氧舱内,纯氧洗舱5 min后加压至0.02 MPa,5 min后再加压至0.1 MPa,稳压吸氧40 min后减压10 min,共计1 h。各组分别于再灌注后1、3、5 h切除左肾并处死大鼠(各时点6只)。采用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的RIP-1、RIP-3蛋白。结果 HBO治疗组肾组织损伤程度较肾移植组明显减轻。HBO治疗组、肾移植组再灌注后1、3、5 h肾组织中RIP-1、RIP-3蛋白表达均逐渐升高,组内不同时点相比,P均<0.05。HBO治疗组、肾移植组再灌注后1、3、5 h肾组织中RIP-1、RIP-3蛋白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且HBO治疗组相同时点肾组织中RIP-1、RIP-3蛋白表达低于肾移植组(P均<0.05)。结论 HBO治疗可降低大鼠肾移植后缺血再灌注肾组织中RIP-1和RIP-3的表达,从而减少坏死性凋亡的发生,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2020年32期 v.60;No.1190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0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OGD/R星形胶质细胞DNMT3a、tPA表达与凋亡变化及腺苷甲硫氨酸的干预作用

    张晓璐;

    目的观察糖氧剥夺/复氧复糖(OGD/R)大鼠星形胶质细胞中DNA甲基转移酶(DNMT) 3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表达与细胞凋亡变化,以及S-腺苷甲硫氨酸(SAM)的干预作用。方法培养并鉴定大鼠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OGD/R组、OGD/R+SAM组。对照组常规培养。OGD/R组、OGD/R+SAM组以缺糖缺氧3 h后再复氧复糖24 h建立OGD/R细胞模型,OGD/R+SAM组在OGD/R过程中细胞培养基始终保持有50μmol/L的SAM。使用DNA甲基化试剂盒检测各组DNMT活性,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的DNMT3a、tPA mRNA,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DNMT3a、tPA、Bcl-2、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结果 OGD/R组DNMT活性、DNMT3a mRNA和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tPA mRNA和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P均<0.05); OGD/R+SAM组DNMT活性、DNMT3a mRNA表达高于OGD/R组,tPA mRNA和蛋白表达低于OGD/R组(P均<0.05)。OGD/R组Bcl-2蛋白表达及Bcl-2/Bax低于对照组,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P均<0.05); OGD/R+SAM组Bcl-2蛋白表达及Bcl-2/Bax高于OGD/R组,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低于OGD/R组(P均<0.05)。结论OGD/R的星形胶质细胞DNA甲基化水平降低,tPA表达上调,促进细胞凋亡; SAM干预可逆转OGD/R导致的上述改变。

    2020年32期 v.60;No.1190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症的长期疗效观察

    郭晨浩;韩建立;马鹏;郗光霞;吕志敢;管杰;赵浩亮;

    目的观察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SG)治疗2型糖尿病(T2DM)合并肥胖症的长期疗效。方法 T2DM合并肥胖症患者34例,均行LSG治疗。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及3、5年时体质量相关指标[体质量、BMI、超重体质量减少百分比(EWL%)]和血糖相关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敏感性指数(IS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术后5年进行糖尿病治疗效果评价。结果 34例患者均顺利实施手术,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术后1、3、6、12个月及术后3、5年体质量和BMI均低于术前(P均<0.05);术后3、6、12个月体质量和BMI逐渐下降(P均<0.05)。术后1、3、6、12个月及术后3、5年FPG、Hb A1c、FINS、HOMA-IR低于术前,ISI高于术前(P均<0.05);术后3、6、12个月FPG、Hb A1c、FINS、HOMA-IR逐渐降低,术后3、5年较术后12个月有所升高(P均<0.05)。疗效评价方面,27例(79.4%)完全缓解,4例(11.8%)部分缓解,2例(5.8%)改善,1例(3%)失效。结论 LSG治疗T2DM合并肥胖症长期疗效较好,体质量、血糖相关指标控制相对稳定。

    2020年32期 v.60;No.1190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2型糖尿病患者持续葡萄糖监测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言雪佳;孙红;杜宣;陈超;李慧娟;施毕旻;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持续葡萄糖监测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单纯T2DM患者95例(T2DM组),T2DM合并CAS患者115例(T2DM合并CAS组),比较两组持续葡萄糖监测指标,包括目标范围内时间(TIR)、高血糖时间(TAR)、低血糖时间(TBR),计算变异系数(CV),分析上述指标与CAS的相关性,并分析T2DM合并CAS的危险因素。结果 T2DM合并CAS组TAR、CV高于T2DM组,TIR低于T2DM组(P均<0.05)。CAS患病率随TIR增加呈下降趋势,其中TIR 86%~<97%、≥97%者CAS患病率低于<66%、66%~<86%者(P均<0.05)。CAS患病率随TAR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TAR 13%~<31%者CAS患病率高于<2%者,≥31%者高于<2%、2%~<13%者(P均<0.05)。CAS与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_(1c))、TAR、CV呈正相关(r分别为0.464、0.173、0.217、0.307、0.219,P均<0.05),与空腹C肽、餐后2 h C肽、TIR呈负相关(r分别为-0.151、-0.154、-0.289,P均<0.05)。二元Logistics回归调整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血脂、尿酸、CV、HbA_(1c)后分析显示,TIR降低及TAR增加是T2DM患者发生CAS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0.979、1.022,P均<0.05)。结论与单纯T2DM患者相比,T2DM合并CAS患者TAR、CV增高、TIR降低; CAS发生与TAR呈正相关,与TIR呈负相关; TIR降低及TAR增加是T2DM合并CAS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0年32期 v.60;No.1190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甲状旁腺全切联合减量的自体移植术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效果观察

    陈元元;梁斌;董小锋;姚思扬;刘天奇;

    目的观察甲状旁腺全切联合自体移植术(TPTX+AT)术中减少移植量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的疗效。方法行TPTX+AT治疗的SHPT患者105例,按照术中自体移植甲状旁腺组织数量分为减量组(移植5粒,每粒为1 mm~3组织颗粒) 60例和常规组(移植10~20粒,每粒为1 mm~3组织颗粒) 45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 d、1月、3月、6月、12月检测血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于术前、术后1 d检测血Ca~(2+)、P~(3+),记录两组症状缓解、并发症、术后1年SHPT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各时点血清iPTH、Ca~(2+)、P~(3+)水平均较术前下降(P均<0.05);两组术后各时点血iPTH、Ca~(2+)、P~(3+)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无顽固性低钙血症发生。减量组1年复发率为3.3%(2/60),低于常规组的11.1%(5/45),但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PTX+AT术中减少自体甲状旁腺移植量治疗SHPT安全、有效,在保留部分甲状旁腺功能的同时有望降低术后复发率,减少顽固性低钙血症的发生。

    2020年32期 v.60;No.1190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活检时间间隔对Bethesda Ⅰ、Ⅲ类甲状腺结节诊断效率的影响

    余璐璐;刘丽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活检(FNA)时间间隔对初次穿刺细胞学诊断结果为Bethesda Ⅰ、Ⅲ类甲状腺结节诊断效率的影响。方法行FNA的患者79例、共82个结节,第一次穿刺后细胞学诊断结果为Bethesda Ⅰ类或Ⅲ类。患者均接受两次穿刺,以两次穿刺时间间隔长短分为A组37例(<3个月)、B组22例(3~6个月)、C组23例(>6个月)。分别比较各组重复穿刺取材满意率、诊断明确率(Besthesda Ⅱ、Ⅴ、Ⅵ类)及细胞学诊断恶性率(Besthesda Ⅴ、Ⅵ类),记录手术及病理诊断情况、随访情况。结果 A、B、C组重复穿刺取材满意率分别为91.9%、100%、95.7%,明确诊断率分别为62.2%、54.5%、56.5%,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胞学诊断恶性率分别为48.6%、31.8%、13.0%,A组高于C组(P<0.05)。结论 FNA重复穿刺时间间隔对初次穿刺细胞学诊断结果Bethesda Ⅰ、Ⅲ类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率没有显著影响,超声征象高度提示恶性风险的结节应缩短重复穿刺间隔时间。

    2020年32期 v.60;No.1190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3D镜像打印辅助下经单一前方入路框架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效果观察

    刘阳;刘浩;刘成丽;刘欢;吴文元;

    目的观察3D镜像打印辅助下经单一前方入路框架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效果。方法髋臼双柱骨折患者45例,采用3D镜像打印辅助框架螺钉内固定术治疗22例(观察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23例(对照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2~3 d采用改良Matta髋臼骨折复位标准评定复位效果,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根据Merle D'Aubigne and Postel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所有患者无切口相关并发症。两组术后腘静脉以下血栓发生率、复位满意率和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在术后3~4个月骨折愈合。结论 3D镜像打印辅助下经单一前方入路框架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能够实现满意的固定效果,获得较好的关节功能,且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2020年32期 v.60;No.1190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JAK抑制剂托法替布在脊柱关节炎伴外周关节病变治疗中的应用观察(附3例报告)

    徐鹏慧;屈文龙;周惠琼;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激酶(JAK)抑制剂托法替布治疗脊柱关节炎(SpA)伴外周关节病变的疗效。方法Sp A患者3例,均合并外周关节病变,给予托法替布联合传统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或来氟米特)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3、6月检测ESR、CRP,进行VAS评估疼痛程度,评价SpA病情相关指标[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基于CRP的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评分(ASDAS-CRP)],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例均完成了足量半年的托法替布治疗。患者治疗后1月,关节肿痛明显改善,腰痛好转,ESR、CRP、VAS、BASDAI、BASFI、ASDAS-CRP均下降;治疗后3、6月,ESR、CRP、VAS、BASDAI、BASFI、ASDAS-CRP进一步下降。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1例出现轻度肝功能异常,调整用药后恢复。结论托法替布治疗外周关节病变为主的SpA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有望成为治疗SpA的又一选择。

    2020年32期 v.60;No.1190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5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影像特征分析

    于跃;秦浩民;李文贵;高艳山;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CT影像特征。方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56例,均采用SIEMENS EMOTION16螺旋CT行胸部CT检查,观察病变分布、范围、形态、密度等情况。比较不同临床参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CT影像表现分布情况。结果 56例CT检查表现异常52例(92.86%);病变累及1个肺叶、2个肺叶各8例(14.29%),3个肺叶10例(17.86%),4个肺叶4例(7.14%),5个肺叶22例(39.29%);病灶位于胸膜下39例(69.64%),胸膜下及中心13例(23.21%);病变呈现磨玻璃影52例(92.86%),间质增厚和网格改变35例(62.5%),血管增粗24例(42.86%),实变22例(39.29%),"铺路石"征16例(28.57%),空气支气管征11例(19.64%),索条7例(12.50%),淋巴结增大3例(5.36%)。确诊前行多次CT检查的8例中,4例影像显示病灶不同程度进展,4例显示病灶逐渐吸收好转。不同病程患者的CT影像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一代病例存在磨玻璃影、实变、"铺路石"征改变比例高于二代病例(P均<0.05),危重型患者存在血管增粗改变比例高于普通型和重型患者(P均<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CT影像表现以双肺多发磨玻璃密度影为主,常累及多个肺叶,病灶分布以胸膜下为主,多伴有间质增厚及网格改变,部分伴有实变;一代病例存在磨玻璃影、实变、"铺路石"征改变的比例高于二代病例,危重型患者存在血管增粗改变的比例高于普通型和重型患者。

    2020年32期 v.60;No.1190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ERAS理念下无阿片类药物全身麻醉在老年患者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中的应用观察

    刘新泽;郑观荣;楚云超;王大龙;刘克;葛维鹏;张帅帅;陈先恒;

    目的观察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无阿片类药物全身麻醉在老年患者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的老年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无阿片类药物麻醉组(观察组)和传统阿片类药物麻醉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麻醉诱导前给予盐酸右美托咪定,静滴氟比洛芬酯,以七氟醚、利多卡因、顺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超声引导下行患侧腹横肌平面阻滞,以右美托咪定、顺式阿曲库铵麻醉维持,罗哌卡因切口局部麻醉。对照组给予咪达唑仑、丙泊酚、顺式阿曲库铵、舒芬太尼麻醉诱导,给予瑞芬太尼、丙泊酚、顺式阿曲库铵麻醉维持。记录两组入手术室时(T0)、气管插管时(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20 min时(T3)、手术结束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术后4、8、12、24 h的疼痛数字评分(NRS),患者术前、术毕、术后1 d的IL-6、C反应蛋白(CRP)、皮质醇(COR)、血糖(BG)水平,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以及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T1时MAP、HR低于对照组,术后8 h的NRS高于对照组(P均<0.01),其余时点MAP、HR、NR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血清IL-6、CRP、COR、B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早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发生术后恶心11例、呕吐8例、头晕7例、低氧血症1例,观察组分别为3、1、1、0例,观察组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ERAS理念下无阿片类药物全身麻醉用于老年患者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镇痛效果较好,与传统阿片类药物全身麻醉相比,更有助于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2020年32期 v.60;No.1190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上肢智能反馈训练在颅脑外伤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徐倩;翟佳佳;韩珍真;王梁;朱冬燕;郭冠兰;黄志东;

    目的观察上肢智能反馈训练对颅脑外伤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50例颅脑外伤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给予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上肢智能反馈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洛文斯顿认知评定量表(LOTCA)评价认知功能,采用简易上肢机能检查方法(STEF)评价上肢功能,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MMSE、LOTCA、STEF、BI评分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LOTCA评分中的空间知觉、思维操作、注意力单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上肢智能反馈训练,能够显著改善颅脑外伤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020年32期 v.60;No.1190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七叶皂苷钠联合局部亚低温、强化降压治疗外伤性脑水肿效果及机制探讨

    李艳;苏成标;陈真富;李超;吴彪;

    目的观察七叶皂苷钠联合局部亚低温治、强化降压疗外伤性脑水肿患者的临床效果,并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方面探讨其可能的治疗机制。方法将102例外伤性脑水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A组、对照B组、联合组各34例,三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A组采取强化降压治疗,对照B组采取局部亚低温+强化降压治疗,联合组采取强化降压+局部亚低温+七叶皂苷钠治疗,连续治疗14 d。评价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7、14 d时评价神经功能(NIHSS),检测脑水肿体积、颅内压、脑动脉血流速度和氧化应激指标[脂质过氧化物(LPO)、活性氧(ROS)]、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P-选择素(PS)]。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A组、对照B组(P均<0.05)。联合组治疗14 d时NIHSS、脑水肿体积、颅内压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脑中动脉、后动脉、前动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A组、对照B组,治疗7、14 d时血清LPO、ROS、IL-1β、PS水平均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且对照B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A组(P均<0.05)。结论在强化降压基础上采用七叶皂苷钠、局部亚低温联合治疗外伤性脑水肿,可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同时显著提高脑动脉血流速度,减轻局部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从而提高整体疗效。

    2020年32期 v.60;No.1190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镇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曹晶;夏云;曹辉;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镇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0例拟行择期LC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各45例,两组手术方案、术中麻醉方案一致;术后安装静脉镇痛泵,A组给予芬太尼镇痛,B组给予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镇痛。分别于术后1 h(T1)、6 h(T2)、12 h(T3)、24 h(T4)行VAS、Ramasy评分评价镇痛镇静效果,术前(T0)及术后同时点检测血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评价应激反应情况;分别于术前1 d及术后第1、2天,采用多导睡眠监测系统监测睡眠质量;记录镇痛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B组T1~T3时段VAS、Ramasy评分小于A组,T1~T5时段血清COR、ACTH水平低于A组(P均<0.05)。两组术后第1、2天N1、N2期较术前1 d时增加,N3期、快速眼动睡眠(REM)、主观睡眠质量评分、睡眠效率较术前1 d时减少(P均<0.05)。B组术后第1天N1期低于A组,N2期、N3期、REM、主观睡眠质量评分、睡眠效率高于A组;术后第2天N1期低于A组,N2、N3期及主观睡眠质量评分、睡眠效率高于A组(P均<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镇痛能减轻LC患者术后早期疼痛程度,抑制应激反应程度,并能提高睡眠质量。

    2020年32期 v.60;No.1190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1例3-甲基戊烯二酸尿症Ⅰ型患儿AUH基因突变检测及分析

    王洪芹;徐茶;宋东坡;吕亚囡;孙英梅;陈艳萍;

    目的观察并分析1例3-甲基戊烯二酸尿症Ⅰ型患儿的AUH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对新生儿疾病筛查发现的1例3-甲基戊烯二酸尿症Ⅰ型患儿AUH基因的10个外显子进行基因捕获及第二代高通量测序,确定相关突变位点,并对患儿父母采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采用Mutation Taster和PolyPhen-2软件、CRYP-SKIP软件、人类剪接查找服务器预测突变位点致病性和突变可能导致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结果高通量测序检出患儿AUH基因c.894+5G>A剪接突变和第7外显子c.677G>A错义突变,Sanger测序显示c.894+5G>A剪接突变来自母亲,c.677G>A错义突变来自父亲。经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c.894+5G>A剪接突变可能导致外显子跳跃、剪接位点破坏而致病,c.677G>A错义突变可能致病,此两种突变可能导致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变化。结论本例3-甲基戊烯二酸尿症Ⅰ型患儿AUH基因存在c.894+5G>A和c.677G>A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894+5G>A为新发现的突变;此2种突变很有可能致病,为该患儿的遗传学病因。

    2020年32期 v.60;No.1190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糖尿病肾病中表达上调miRNA在肾脏内皮-间充质转化中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袁芸;胡琼英;

    肾纤维化是糖尿病肾病(DKD)的主要病理特征,而内皮-间充质转化(EndMT)可引起组织和器官纤维化。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微小RNA(miRNA)可调控End MT,参与DKD的发生发展。在DKD中表达上调的miRNA,如miR-21、miR-214、miR-125b、miR-217、miR-155、miR-433、miR-342、miR-199a等,在DKD肾纤维化病程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其可能依赖于经典的TGF-β信号通路或其他非典型信号通路调控End MT。

    2020年32期 v.60;No.1190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外泌体在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作用及应用研究进展

    赵炳佳;梁晓春;

    外泌体为双层膜细胞外囊泡,携带着丰富的核酸、蛋白质和脂质等物质,能在细胞间进行信号和物质传递,调节相应的生理活动。现有研究表明,外泌体在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部分外泌体会抑制神经生长,造成糖尿病神经病变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有些外泌体能够通过抗炎、抗氧化应激等效应,修复受损神经,促进髓鞘再生、突触重塑和神经修复,恢复正常的神经功能。因此,外泌体及其内容物有望成为糖尿病神经病变潜在的诊断和治疗靶点。

    2020年32期 v.60;No.1190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脂质代谢异常在结直肠癌发病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治疗应用研究进展

    邵郑福;丁佩剑;

    脂质代谢异常是结直肠癌发病中最显著的代谢变化之一。脂质代谢的最终产物形成信号分子的结构基础,促进肿瘤生长和新生血管形成。多项研究表明,脂肪酸、甘油脂、胆固醇和鞘脂代谢异常与结直肠癌的发病有关。针对脂质代谢异常在结直肠癌发病中的上述作用,对脂质代谢过程中的相关酶和蛋白进行调节,如抑制脂肪酸合成酶、抑制柠檬酸裂解酶、抑制甾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等,或可为结直肠癌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0年32期 v.60;No.1190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6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甲状腺癌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鹿枭蟒;孙子渊;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的一种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有多种基因参与,且不同的基因突变与其分型具有明显相关性。目前研究最多的甲状腺癌相关基因主要包括BRAF基因、RAS基因,且不断有新的进展。其他甲状腺癌相关基因如S100A13基因、结直肠肿瘤差别表达基因、溴样结构域蛋白4、浆细胞瘤多样异位基因1、婆罗双树样基因4、凋亡抑制基因、尿路上皮癌相关1基因、胰岛素受体底物1等的研究相对较少,但上述基因在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2020年32期 v.60;No.1190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甲状腺疾病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关系研究进展

    宋威;张乐;刘聪;

    甲状腺疾病和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许多临床表现近似,如糖代谢紊乱、肥胖、胰岛素抵抗、瘦素水平增高等,显示这两种内分泌疾病之间可能存在多种关联。甲状腺疾病影响PCOS患者的雌孕激素水平、排卵功能、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并可诱导IR的发生,增加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共患病的机会。而PCOS会导致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进而引起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加重PCOS的生理和病理改变;此外,由于雌孕激素水平异常,PCOS还与AITD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

    2020年32期 v.60;No.1190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儿童脑性瘫痪的病因研究进展

    蔡小兰;孙群英;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在脑性瘫痪流行病学的研究中,脑性瘫痪病因学的研究至关重要。产前感染、胎盘异常、先天性异常、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多胎妊娠、胆红素脑病、脑卒中等是脑性瘫痪主要的非遗传因素,基因的拷贝数变异、易感基因变异、单基因变异等遗传学因素的研究进展也不断深入。

    2020年32期 v.60;No.1190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治疗肝细胞癌研究进展

    唐凌峰;汪月;李红燕;邓俢杰;

    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CAR-T)疗法是一种新型免疫疗法,其在恶性血液肿瘤及实体瘤治疗方面已取得显著疗效。CAR-T细胞治疗肝细胞癌(HCC)的相关研究也相继开展。HCC治疗试验中常用的CAR-T方案有GPC3 CAR-T细胞、MUC-1 CAR-T细胞、Ep CAM CAR-T细胞、anti-CEA CAR-T细胞,部分研究中已显示出较好效果,但具体疗效尚未明确。目前CAR-T细胞归巢到肿瘤部位并发挥作用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仍需从多方面改进CAR-T治疗策略。

    2020年32期 v.60;No.1190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赵小玲;郑吉敏;

    质子泵抑制剂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线治疗药物,然而约有30%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对规范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反应欠佳,即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 GERD),临床治疗较为棘手。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是r GERD的基础治疗方式。抑酸剂、抗反流药物、促动力药物、黏膜保护剂、神经调节剂等药物联合治疗是临床中常选择的治疗方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有并发症或生活质量较差的患者可选择行手术治疗,不愿或不宜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可选择内镜治疗。另外,中医针灸、膈肌生物反馈训练可作为辅助措施改善r GERD患者的症状。

    2020年32期 v.60;No.1190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8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