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英;唐晓磊;朱芮;
目的筛选两种常见手足口病毒肠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感染诱导人肠上皮细胞系(HIEC)差异表达的miRNA,并分析其在手足口病患儿粪便标本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EV71和CA16分别与HIEC共培养,感染复数为10,培养0、24、48、96 h后,行miRNA微阵列芯片分析,筛选差异表达miRNA。将HIEC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感染临床手足口病患儿分离病毒株46株,对照组不感染病毒株。培养72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芯片筛选出的差异表达miRNA相对表达量,选择变化最大的前4种miRNA作为粪便miRNA联合检测法的靶标。选择手足口病患儿40例和健康体检儿童52例,比较粪便miRNA联合检测法、血清IgM抗体检测法、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miRNA微阵列芯片检测结果显示,HIEC感染EV71、CA16后miR-526a、miR-23b、miR-619-5p、miR-204-5p、miR-5585-3p和miR-146a表达明显升高且相对升高倍数均>2。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幅度最大的前4个miRNA分别为miR-23b、miR-619-5p、miR-204-5p、miR-5585-3p(P均<0.01)。粪便miRNA联合检测法对手足口病的阳性检出率为87.5%、灵敏度为90.91%、特异度为84.09%、准确性为92.30%,血清IgM抗体检测法对手足口病的阳性检出率为37.5%、灵敏度为63.64%、特异度为85.71%、准确性为70.60%,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法对手足口病的阳性检出率为90.0%、灵敏度为88.64%、特异度为92.86%、准确性为95.65%。结论 EV71和CA16诱导HIEC表达明显升高的miRNA分别为miR-23b、miR-619-5p、miR-204-5p、miR-5585-3p,以其作为靶标进行粪便miRNA联合检测对手足口病的诊断价值较高。
2020年35期 v.60;No.1193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海燕;张赛;邝振展;胡蓉;刘仲明;
目的对苯并[1,2-b:4,5-b']二噻吩(BDT)和苯并[1,2-b:4,5-b']-二噻吩1,1,5,5-四氧化物(BDTO)的分子结构进行修饰后筛选高发光性能的纳米材料,并观察其在血清降钙素原(PCT)免疫荧光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BDT和BDTO进行三苯胺(TPA)、3位连接咔唑(PcZ)、9位连接咔唑(CzP)及叔丁基(TCzP)分子结构修饰,根据其发光性能相关指标[最大吸收波长(λ_(abs))、最大发射波长(λ_(em))、Stokes位移及溶液态、聚集态的绝对量子产率]、在水中的粒径分布情况,筛选CzP-BDT作为进行后续实验的纳米材料。以DSPE-PEG2000-MAL为包覆基质,采用改进的共沉淀技术及酰胺缩合一步法对CzP-BDT纳米粒子进行包装及抗PCT检测抗体标记。取浓度分别为45、30、<0.05 ng/mL的血清PCT样品和生理盐水各100μL,分别采用荧光微球FM02的免疫荧光分析法(简称FM02法)及CzP-BDT的免疫荧光分析法(简称CzP-BDT法)对不同标本进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在470 nm激发光波长下,FM02法检测的发射光谱为500~650 nm,在525 nm处测得最大荧光强度;其中检测45 ng/mL的血清PCT样品时在525 nm处荧光强度为415.5,检测30 ng/mL和<0.05 ng/mL的血清PCT样品以及生理盐水时在525nm处荧光强度分别为197.5、197.5、146.8。在340 nm激发光波长下,CzP-BDT法检测的发射光谱为500~650 nm,在525 nm处测得最大荧光强度;其中检测45 ng/mL的血清PCT样品时在525 nm处荧光强度为1 064.0,检测30 ng/mL和<0.05 ng/mL的血清PCT样品以及生理盐水时在525 nm处荧光强度分别为766.2、664.0、456.9。两种方法均能检出45 ng/mL的血清PCT样品,但对于30 ng/mL、<0.05 ng/mL的血清PCT样品,只有采用CzP-BDT纳米粒子进行免疫荧光检测能实现有效鉴别并与生理盐水进行区分。结论成功制备8种BDT、BDTO化合物,并从中筛选具有高发光性能的CzP-BDT纳米材料;其在低浓度血清PCT免疫荧光检测的灵敏度高于FM02荧光微球,有望成为血清PCT免疫荧光检测的新一代发光材料。
2020年35期 v.60;No.1193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敏;黄照明;郭翔;毕虹;杜俊毅;杨超;杨丽娟;王丽艳;邱云花;金志贤;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重叠综合征大鼠肺血管内皮损伤的修复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取SPF级雌性SD大鼠2只,分离、培养其BMSCs并进行鉴定。取SPF级雌性SD大鼠16只,采用烟熏联合间歇低氧的方法制备COPD-OSA重叠综合征大鼠模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观察组经尾静脉注射BMSCs 2×10~6/次,1次/周,共4次;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等次数的生理盐水。两组治疗后1周,处死后取肺组织。HE染色及MASSON染色后观察肺组织、肺小动脉病理改变,采用DAPI-CD34-TUNEL三重定性法观察肺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肺组织内皮素1(ET-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肺组织病理呈现的肺气肿、肺间质淋巴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浸润以及支气管壁淋巴细胞增生、细支气管管壁平滑肌增生、杯状细胞增生等病理改变更轻,肺小动脉肌化、外膜胶原纤维沉积、血管壁结构异常、血管周围炎症、肺间质增厚等病理改变较轻。观察组与对照组肺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355 2%±0.392 3%、1.333 9%±0.155 3%,两组比较P <0.01。观察组肺组织ET-1、VEGF表达均低于对照组,e NOS表达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肺组织SDF-1α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尾静脉注射BMSCs可减轻COPD-OSA重叠综合征大鼠的肺组织血管内皮损伤、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降低ET-1表达及升高e NOS表达有关。
2020年35期 v.60;No.1193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长明;邵荣学;邓小梅;赵士杰;王拓;全仁夫;
目的将尿液细胞来源重编程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分化为神经干细胞(NSCs),与3D打印脊髓支架(简称3D支架)共培养后观察其对急性脊髓损伤(SCI)大鼠的修复作用。方法将尿液细胞来源IPSCs分化为NSCs,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IPSCs-NSCs中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微管蛋白(β-tubulinⅢ)阳性表达,证实细胞分化能力良好。提取新生SD大鼠海马组织,制备Hd-NSCs并进行鉴定。制备3D支架,电镜显示内部呈三维立体疏松多孔结构。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4组各14只,均建立SCI模型。建模1周后,IPSCs-NSCs组植入载IPSCs-NSCs的3D支架,Hd-NSCs组植入载Hd-NSCs的3D支架,模型组植入DMEM培养液0.2 mL,支架模型组植入载DMEM培养液的3D支架。比较各组术后2~8周开放领域运动测试(BBB)评分,术后8周Tarlov、Rivlin评分及运动、感觉诱发电位;术后8周处死,HE染色观察受损节段脊髓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IPSCs-NSCs组、Hd-NSCs组术后2~8周BBB评分及术后8周Tarlov评分、Rivlin评分、运动和感觉诱发电位振幅均高于模型组、支架模型组,术后8周运动和感觉诱发电位潜伏期均短于模型组、支架模型组(P均<0.05); IPSCs-NSCs组、Hd-NSCs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3D支架载尿液细胞来源重编程IPSCs-NSCs移植可改善急性SCI大鼠的运动及感觉功能、促进损伤处的脊神经纤维生长,其效果与海马来源的NSCs相当。
2020年35期 v.60;No.1193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白瑜;于锐;田密;何平;赵自霞;张蓓茹;
目的观察白蛋白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2,加入5 mg/mL人血清白蛋白(HSA)作用24 h,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SA作用前后细胞E钙黏素(E-cadher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肾损伤分子1(KIM-1)、p-p38、p38表达。将HK-2细胞分为KIM-1沉默组和空载体对照组,分别转染KIM-1 siRNA质粒及对照空载体,转染48 h后加入5 mg/mL HSA处理24 h,检测细胞E-cadherin、α-SMA、KIM-1表达。将HK-2细胞分为SB203580+KIM-1组、KIM-1组和HSA组,SB203580+KIM-1组转染KIM-1过表达质粒48 h后给予10μmol/L p38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 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处理1 h,KIM-1组转染KIM-1过表达质粒48 h,三组均加入5 mg/mL HSA作用24 h,检测细胞E-cadherin、α-SMA、KIM-1、p-p38、p38表达。结果与HSA作用前比较,HSA作用后HK-2细胞E-cadherin表达降低,α-SMA、KIM-1、p-p38表达均升高(P均<0.05),p38表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空载体对照组比较,KIM-1沉默组E-cadherin表达升高,α-SMA、KIM-1表达均降低(P均<0.05)。KIM-1组、SB203580+KIM-1组和HSA组E-cadherin表达依次升高,α-SMA、p-p38表达均依次降低(P均<0.05),三组p38表达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SB203580+KIM-1组、KIM-1组KIM-1表达均高于HSA组(P均<0.05),SB203580+KIM-1组、KIM-1组KIM-1表达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白蛋白可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其机制可能与促进KIM-1表达进而激活p38 MAPK信号通路有关。
2020年35期 v.60;No.1193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艺璇;郭立华;
目的观察微小RNA122(miR-122)通过靶向调控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1(CREB1)对膀胱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通路。方法 Target Scan7.1软件预测程序显示,miR-122与CREB1启动子区存在连续的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结果显示,在膀胱癌J82细胞中miR-122可靶向负调控CREB1。将J82细胞分为三组,共转染组采用LipofectamineTM2000转染miR-122 mimic及CREB1过表达质粒,miR-122 mimic组转染miR-122 mimic,对照组转染对照质粒,转染48 h。采用MTS法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分别以增殖OD值和克隆形成数表示),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以穿膜细胞数表示),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CREB1及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 (p-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磷酸化m TOR(p-mTOR)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iR-122 mimic组和共转染组细胞增殖OD值、克隆形成数、穿膜细胞数均降低,且miR-122 mimic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miR-122 mimic组和共转染组细胞CREB1、p-Akt、p-mTOR蛋白表达降低,且miR-122 mimic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miR-122mimic组和共转染组细胞Akt、m TOR表达均无明显变化(P均> 0.05)。结论 miR-122通过作用靶点CREB1负向调控Akt/m TOR通路,从而抑制膀胱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2020年35期 v.60;No.1193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胡鑫;刘剑仑;韦薇;钟国斌;
目的观察长链非编码RNA H19(lncRNA H19)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乳腺癌细胞系(SKBR3、MDA-MB-453、MCF-7)和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系(MCF-10A)中lncRNA H19表达。将SKBR3细胞分为三组,pc DNA-H19组和si-H19组分别转染pc DNA-H19、H19 siRNA,空白对照组不进行转染,转染48 h后收集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三组培养0、24、48、72、96 h的增殖能力(光密度值),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穿膜细胞数),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划痕愈合率)。双荧光素酶实验检测miR-194-5p与lncRNA H19的靶向结合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三组miR-194-5p表达。结果乳腺癌细胞系SKBR3、MDA-MB-453、MCF-7中lncRNA H19相对表达量分别为8.37±1.21、5.62±0.85、3.43±0.96,均高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系MCF-10A中的1.08±0.24(P均<0.01)。培养24、48、72、96 h,si-H19组、空白对照组、pc DNA-H19组相同时间点光密度值均依次升高(P均<0.01);三组穿膜细胞数及划痕愈合率均依次升高,miR-194-5p相对表达量均依次降低(P均<0.01)。共转染miR-194-5p mimic+H19-wt或NC mimic+H19-wt的SKBR3细胞荧光素酶活性分别为0.33±0.02、0.97±0.06 (P <0.01),共转染miR-194-5p mimic+H19-mut或NC mimic+H19-mut的SKBR3细胞荧光素酶活性分别为1.02±0.04、1.06±0.05(P> 0.05)。结论乳腺癌细胞lncRNA H19表达升高,lncRNA H19可能通过负靶向调控miR-194-5p而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
2020年35期 v.60;No.1193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志发;朱梦娇;周志强;杨少兵;
目的观察吗啡对人肝癌细胞Huh7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Huh7细胞,加入不同浓度吗啡(0、0.01、0.1、1、10、100、1 000μmol/L)作用不同时间(0、6、12、24 h),根据细胞增殖率及细胞毒性检测结果选择1μmol/L吗啡作用24 h为最佳条件。将Huh7细胞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加入1μmol/L吗啡作用24 h,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理。收集两组上清液,与ECM基础培养液混合后孵育HUVECs,采用管腔形成实验观察其血管生成能力(以管腔形成数量表示);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将Huh7细胞分为si-HIF-1α组、si-NC组和空白对照组,si-HIF-1α组、si-NC组分别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TM2000法转染si HIF-1α及其阴性对照,空白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理,各组均加入1μmol/L吗啡作用24 h,比较各组血管生成能力及HIF-1α、VEGF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管腔形成数量及HIF-1α、VEGF表达均升高(P均<0.05)。与si-NC组、空白对照组比较,si-HIF-1α组管腔形成数量及HIF-1α、VEGF表达均降低(P均<0.05)。siNC组与空白对照组管腔形成数量及HIF-1α、VEGF表达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 0.05)。结论吗啡可促进Huh7细胞诱导HUVECs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激活HIF-1α表达、促进VEGF分泌有关。
2020年35期 v.60;No.1193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仲丽丽;于颖;易娅静;倪雪妍;刘思莹;刘旭;刘宏;
目的观察鞣花酸(EA)灌胃对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0只雄性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分为APP/PS1组、APP/PS1+EA组,每组10只,另选10只野生型C57BL/6小鼠作为WT组。APP/PS1+EA组按照50 mg/(kg·d)给予EA灌胃,WT组、APP/PS1组给予同体积二甲基亚砜灌胃,均连续给药60 d。各组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记录第1~5天的潜伏期及第5天穿越平台次数、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各组处死后取脑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β淀粉样蛋白1-40(Aβ1-40)、Aβ1-42蛋白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表达。结果与WT组比较,APP/PS1组第1、2、4、5天潜伏期均延长(P均<0.05);与APP/PS1组比较,APP/PS1+EA组第4、5天潜伏期均缩短(P均<0.05)。与WT组比较,APP/PS1组穿越平台次数减少、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P均<0.01);与APP/PS1组比较,APP/PS1+EA组穿越平台次数增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延长(P均<0.05)。与WT组比较,APP/PS1组脑组织SOD、GSH-PX蛋白表达均降低,MDA、Aβ1-40、Aβ1-42、Caspase-3蛋白表达均升高(P均<0.05)。与APP/PS1组比较,APP/PS1+EA组脑组织SOD、GSH-PX蛋白表达均升高,MDA、Aβ1-40、Aβ1-42、Caspase-3蛋白表达均降低(P均<0.05)。结论 EA灌胃可以改善AD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减少神经元凋亡及降低Aβ蛋白表达有关。
2020年35期 v.60;No.1193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景德龙;姜秋燕;肖园园;许莹;田虎;
目的观察特洛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小鼠颈动脉血管损伤修复中的形态及数量变化。方法选取Apo E基因敲除小鼠30只作为观察组,给予高脂饮食喂养10周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选取正常SPF级小鼠30只作为对照组,正常饮食喂养10周。两组均进行颈动脉锐性损伤后缝合,分别于术前及术后8 h、48 h、21 d麻醉后分离颈动脉标本。以CD34、CD117、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作为免疫标记,采用双标记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特洛细胞形态,并对10μm~2血管图像中的CD34阳性染色(CD34~+)特洛细胞进行计数。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绿色荧光的CD34~+和PDGFR~+特洛细胞均集中位于血管壁的外膜层中。术后8 h,观察组CD34~+特洛细胞聚集在血管壁外膜损伤处,细胞形态改变不明显。术后48 h,观察组CD117~+特洛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体扁平,由圆形或椭圆形变为细长的梭形,端足细长如丝;对照组CD34~+和CD117~+特洛细胞形态较术后8 h无明显差别,端足形态无明显改变。术后21 d,观察组CD117~+特洛细胞细胞恢复至术前和术后8 h时的形态,但数量较术后8 h明显减少;对照组CD34~+、CD117~+和PDGFR~+特洛细胞形态较术前无明显差别,数量无明显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术后特洛细胞数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两组术前特洛细胞数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8 h特洛细胞数量高于术前,术后48 h和术后21 d特洛细胞数量均低于术前(P均<0.05);对照组术后8、48 h特洛细胞数量均高于术前(P均<0.05),术后21 d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8 h、48 h、21 d特洛细胞数量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并不会影响小鼠颈动脉血管中的特洛细胞数量,但动脉粥样硬化小鼠在颈动脉血管损伤修复过程中存在特洛细胞数量降低及形态异常。
2020年35期 v.60;No.1193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春丽;郭霞;张洁;梁媛;张圣林;
目的观察鼻咽癌组织中miR-10b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相邻基因HoxD4 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选择鼻咽癌患者65例作为观察组,术中收集其癌组织65例份;因慢性鼻咽炎进行活检的患者1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其鼻咽正常组织10例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两组鼻咽组织miR-10b及HoxD4 mRNA表达,并分析二者的关系;收集观察组临床资料,分析鼻咽癌组织miR-10b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鼻咽组织miR-10b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94±0.21、1.25±0.14,两组比较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鼻咽组织HoxD4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48±0.67、0.98±0.30,两组比较P> 0.05。鼻咽癌组织中miR-10b与HoxD4 mRNA相对表达量无明显相关性(r=0.038,P> 0.05)。患者年龄<30岁、临床TNM分期为Ⅲ~Ⅳ期、T分期为T_3~T_4期的鼻咽癌组织miR-10b表达均高于患者年龄≥30岁、临床TNM分期为Ⅰ~Ⅱ期、T分期为T_1~T_2期的鼻咽癌组织(P均<0.05)。不同性别、组织学类型、N分期、M分期、分化程度的鼻咽癌组织miR-10b表达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 0.05)。结论鼻咽癌组织miR-10b表达升高,miR-10b表达与患者的年龄、TNM分期及T分期有关,与HoxD4 mRNA表达无关。
2020年35期 v.60;No.1193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小辉;文武;万仁华;单人锋;熊远鹏;罗来辉;刘惟棋;宋胜江;董晓渊;
目的对比分析在大肝癌(肿瘤直径>5 cm)腹腔镜肝切除术中间歇性全入肝血流阻断(Pringle)和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腹腔镜肝切除手术的大肝癌患者133例,根据术中肝血流阻断方法将其分为IPM组(应用间歇性Pringle法) 59例、区域组(应用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法) 74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肝血流阻断时间、切除肝段及附加胆囊切除术情况、输血及中转开腹情况、住院时间)、肝功能相关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术后3个月死亡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切除肝段数及附加胆囊切除术情况、输血及中转开腹情况、住院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 0.05),IPM组肝血流阻断时间长于区域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区域组(P均<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各时间点ALT、AST、TBIL、PT均升高,ALB均降低(P均<0.05)。IPM组术后5 d的TBIL高于区域组、ALB低于区域组(P均<0.05)。术后3个月,两组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均> 0.05。结论大肝癌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中采用间歇性Pringle法和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法均安全、有效,但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法有助于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肝功能损伤。
2020年35期 v.60;No.1193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时栋;顾兆伟;赵鹤;曹志伟;
目的探讨额窦气瘤可能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额窦气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法等。结果5例均存在头痛或头部闷胀感,前额部渐进性膨隆。鼻窦CT均表现为额窦异常增大,前额膨隆,额窦壁局部骨质变薄,额窦开口附近见气房存在。4例行鼻内镜下鼻腔鼻窦手术,鼻塞、前额部疼痛及闷胀感明显好转,前额部无继续膨隆; 1例于门诊就诊,应用鼻喷激素及黏液促排药物后症状缓解,未行手术治疗。结论额窦入口单向活瓣形成并导致额窦通气引流障碍是造成额窦气瘤发生的原因,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鼻窦CT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鼻内窥镜手术的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阻止气瘤继续进展。
2020年35期 v.60;No.1193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泽霖;卫凤桂;邹亚伟;关镜明;梁铭;卢婕伦;陈德晖;陈福雄;吴梓梁;
目的分析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的预后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高危ALL患儿37例,回顾性收集其临床资料。治疗后随访,截止时间是2018年12月,采用寿命表估算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采用COX多因素回归风险模型分析性别、年龄、MICM免疫分型、不良细胞遗传学改变、初诊WBC计数、泼尼松试验反应、治疗第33天微小残留病变(MRD)水平对患儿5年EFS的影响。结果 37例患儿5年EFS为49.5%。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不良细胞遗传学改变阳性、泼尼松试验反应不良、治疗第33天MRD阳性的高危ALL患儿5年EFS低于不良细胞遗传学改变阴性、泼尼松试验反应良好、治疗第33天MRD阴性者(P均<0.05)。不同性别、年龄、MICM免疫分型、初诊WBC计数的高危ALL患儿5年EFS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良细胞遗传学改变阳性、治疗第33天MRD阳性是高危ALL患儿5年EFS降低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不良细胞遗传学改变阳性、治疗第33天MRD阳性是高危ALL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2020年35期 v.60;No.1193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维娜;张雪娇;王建国;
目的观察手足口病(HFMD)患儿血清循环游离DNA(cfDNA)、25-羟维生素D[25(OH) D]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心肌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HFMD患儿206例(观察组)、健康体检儿童94例(对照组),观察组中轻症145例、重症61例,并发心肌损害47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fDNA、25(OH) D及心肌酶学指标[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心电图检查并计算QT间期离散度(QTcd),分析血清cfDNA、25(OH) D水平与血清心肌酶学指标、QTcd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cfDNA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25(OH) D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重症患儿血清cfDNA水平高于轻症患儿,25(OH) D水平低于轻症患儿(P均<0.05);观察组发生心肌损害患儿血清cfDNA、cTnT、CK、CK-MB水平及QTcd高于未发生心肌损害患儿,25(OH) D水平低于未发生心肌损害患儿(P均<0.05);观察组血清cfDNA与血清cTnT、CK、CK-MB水平及QTcd均呈正相关,血清25(OH) D与血清cTnT、CK、CK-MB水平及QTcd均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 HFMD尤其是重症或存在心肌损害患儿血清cfDNA升高而25(OH) D降低,且二者与心肌损害指标均有相关性,可为临床诊断、病情评估及治疗提供参考。
2020年35期 v.60;No.1193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罗加欢;张丽蓉;朱莉;周宁;张媛媛;张若鹏;
目的系统性评价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 C667T基因多态性与反复种植失败(RIF)患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Google scholar、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公开发表关于MTHFR C667T基因多态性与RIF遗传易感性的研究,并采用STATA14.0统计软件分别分析MTHFR C667T基因的等位基因模型(T vs C)、纯合子模型(TT vs CC)、杂合子模型(TC vs CC)、主导模型(TT/TC vs CC)及隐性模型(TT vs TC/CC)与RIF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最终纳入10篇文献,共2 024例,其中RIF组939例、对照组1 085例。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RIF组MTHFR C667T等位基因模型比例升高(OR=1.353、95%CI为1.053~1.737、P=0.018),隐性模型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500、95%CI为0.966~2.328、P=0.071)。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RIF组MTHFR C667T纯合子模型(OR=1.629、95%CI为1.205~2.204、P=0.002)、主导模型(OR=1.345、95%CI为1.105~1.637、P=0.003)比例升高,杂合子模型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236、95%CI为1.000~1.527、P=0.05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种族及对照组的纳入对象均会影响最终结果。敏感性分析结果发现,Ahmad等的文献为异质性的主要来源之一。结论 MTHFR C667T的TT基因型可增加RIF的发病风险,TC基因型可能与RIF的发病无关。
2020年35期 v.60;No.1193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5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石代乐;高继英;杨李鹏;王鹏飞;史新乐;乔建新;虞剑;刘熙鹏;
目的分析脑出血去骨瓣减压(DC)术后并发减压窗下积液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123例脑出血患者,均行DC治疗,观察术后并发减压窗下积液情况。收集并比较DC术后并发与未并发减压窗下积液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疾病、发病至入院时间、术前血肿量、术前GCS、中线移位、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次数、手术日期、骨窗设计方法、骨窗大小、手术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将有统计学差异的资料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23例脑出血患者中,DC术后并发减压窗下积液71例(57.72%); DC术后并发与未并发减压窗下积液患者术前血肿量、术前GCS、中线移位、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次数、骨窗大小、手术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血肿量、术前GCS、中线移位、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次数、骨窗大小、手术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是脑出血DC术后减压窗下积液的相关因素(P均<0.05)。结论脑出血患者DC术后并发减压窗下积液的相关因素有术前血肿量、术前GCS、中线移位、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次数、骨窗大小、手术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
2020年35期 v.60;No.1193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8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耿海涛;王旸;陈小港;李扬;陈学凤;王金田;乔远;苏启超;
目的分析三维CT导航辅助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6例LD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3例,对照组行常规C臂机透视导航辅助椎间孔镜手术,观察组行三维CT导航辅助椎间孔镜手术。记录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穿刺次数、工作通道建立时间)、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7 d检测血清应激反应指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分别于术前及术后7 d、3个月、1年评价腰腿部疼痛(VAS)及腰椎功能(JOA评分),随访1年评价预后情况,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工作通道建立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缩短,穿刺次数、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减少,术后3、7 d血清AngⅡ、IL-6、hs-CRP水平降低,术后7 d腰腿部VAS降低而JOA评分增高,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均<0.05);两组术后3个月、1年腰部腿部VAS、JOA评分及术后1年预后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维CT导航辅助椎间孔镜手术治疗LDH能有效减少穿刺次数,降低术中出血量,缩短工作通道建立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减轻应激反应,降低腰腿部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风险,且安全性较高。
2020年35期 v.60;No.1193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沈哲司;王宏;郭广洋;
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PU)并发上消化道出血(UGIB)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与血清前列腺素E2(PGE_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_(1α))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PU患者298例,其中并发UGIB 69例;收集并对比PU并发与未并发UGIB患者基线资料,对有意义的资料进一步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PGE_2、6-Keto-PGF_(1α)水平,分析其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及预测PU并发UGIB的价值。结果 PU并发与未并发UGIB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在家族史、婚姻情况、溃疡位置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性别、年龄、病程、职业、有无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使用、有无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否长期吸烟、是否嗜酒、是否喜好刺激性食物、是否生活不规律、溃疡直径、溃疡分期、有无不良情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NSAIDs使用、Hp感染、长期吸烟、嗜酒、喜好刺激性食物、溃疡直径≥20 mm、溃疡处于活动期、不良情绪均为PU并发UGIB危险因素(P均<0.05)。与PU未并发UGIB患者比较,并发UGIB患者血清PGE_2、6-KetoPGF_(1α)水平均降低(P均<0.05);血清PGE_2、6-Keto-PGF_(1α)水平与Hp感染呈负相关,与NSAIDs使用呈正相关(P均<0.05);二者联合检测预测PU并发UGIB的曲线下面积均大于血清单一指标,灵敏度为71.01%,特异度为91.70%。结论 NSAIDs使用、Hp感染、长期吸烟、嗜酒、喜好刺激性食物、溃疡直径≥20 mm、溃疡处于活动期、不良情绪均为PU并发UGIB的独立危险因素; PU并发UGIB患者血清PGE_2、6-Keto-PGF_(1α)水平降低,且与NSAIDs使用、Hp感染有关,二者联合检测对预测PU并发UGIB有一定价值。
2020年35期 v.60;No.1193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1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张敬;邢春燕;王欣;
目的探讨细胞学快速现场评价(C-ROSE)技术在可视范围内肺占位性疾病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胸部CT或者PET-CT检查确诊的纤维支气管镜可视范围内的肺占位性疾病患者106例,随机分为C-ROSE组、常规检查组各53例。两组均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其中C-ROSE组联合C-ROSE技术,常规检查组行常规细胞学检查。记录两组二次检查情况、活检次数及中大量出血情况;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两组的诊断效能。结果 C-ROSE组二次检查6例(11.32%)、活检次数(4.91±2.09)次,常规检查组分别为15例(28.30%)、(8.47±2.49)次,两组比较P均<0.05。C-ROSE组中大量出血5例(9.43%),常规检查组为7例(13.21%),两组比较P> 0.05。C-ROSE组诊断可视范围内肺占位性疾病的灵敏度为82.86%、特异度为94.44%、准确性为86.79%、Kappa为0.724,一致性较好。常规检查组诊断可视范围内肺占位性疾病的灵敏度为67.50%、特异度为92.31%、准确性为73.58%,Kappa为0.456,一致性一般。结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过程中采用C-ROSE技术对可视范围内的肺占位疾病的诊断效能高于常规细胞学检查,且二次检查率低、活检次数少、安全性高。
2020年35期 v.60;No.1193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7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蔡胜男;张先娟;贾媛芳;朱孔娟;王世端;
目的比较非困难气道手术患者气管插管时应用视频喉镜和直接喉镜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探究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行妇科手术气管插管全麻的非困难气道患者70例,随机分为A、B组,每组35例。A组应用电子视频喉镜插管,一次性使用气管插管内插入金属导丝塑形; B组应用光纤喉镜和配套的3号镜片插管,一次性使用气管插管内无需插入金属导丝塑形。两组入室安静平卧5~10 min(T0)、麻醉诱导后插管前即刻(T1)、插管即刻(T2)及插管后1 min(T3)、3 min(T4)、5 min(T5),记录心率(HR)、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计算各时间点心率与收缩压乘积(RPP)。记录插管完成时间、镜身带血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间点比较,两组T1时间点HR、MAP、SBP、RPP均降低(P均<0.05),但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 A组T2时间点HR、MAP、SBP、RPP均升高且均高于B组同时间点,B组T2时间点MAP、SBP均降低(P均<0.05); A组T3时间点HR、RPP均升高,B组T3时间点MAP、SBP、RPP均降低且均低于A组同时间点(P均<0.05);两组T4、T5时间点MAP、SBP、RPP均降低,但B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两组均一次完成气管插管,A、B组插管完成时间分别为(23.0±3.7)、(11.0±2.6) s,两组比较P <0.05。插管完成后,两组均无镜身带血。两组均未发生声音嘶哑,A、B组分别发生咽喉痛3例(14.3%)、5例(8.6%),两组比较P> 0.05。结论与视频喉镜比较,使用直接喉镜气管插管全麻对非困难气道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更小、操作更简单。
2020年35期 v.60;No.1193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0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胡刚;杨建武;黄镇;高然;杨鹤鸣;
目的探讨CT阴性胆囊结石伴胆肠瘘致胆石性肠梗阻的术前评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CT阴性胆囊结石伴胆肠瘘致胆石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患者既往无胆囊炎、胆囊结石病史,术前腹部CT检查显示胆囊十二指肠瘘、急性小肠梗阻,未见明确阳性结石。保守治疗12 d效果不佳后行手术治疗,术中探查见回盲部130 cm处结石嵌顿,另有一枚小肠内游离胆结石,确诊为结石性肠梗阻,行肠切开取石后梗阻解除。患者术后痊愈出院,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胆囊十二指肠瘘合并胆石性远端回肠梗阻临床少见,CT阴性结石更为罕见,无胆结石病史患者的诊断更为困难,细致的影像资料阅片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且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2020年35期 v.60;No.1193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4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杨贵兰;秦松;李文军;
光动力疗法(PDT)是一种以光化学为基础的治疗方法,具有无创性、选择性较高的特点,已成为多种肿瘤治疗的有效方法。PDT通过使用特定波段的光来激发光敏剂(PSs)产生活性氧,从而诱导细胞凋亡或坏死、微血管损伤和免疫应答。但PSs结构以高度共轭的化合物为主,水溶性较差,在水中的聚集性较强,可能导致其光动力活性降低。此外,PSs还存在体内清除过程缓慢,激发光波长短、水溶性过低或水中聚集性过强,对肿瘤组织靶向性低等问题。目前,可采用纳米技术对PSs进行直接修饰或采用纳米材料载体对PSs进行递送,从而提高PSs对肿瘤组织的靶向性和特异性。常用的PSs纳米修饰技术包括化学修饰及其超分子体系的构建,常用的新型纳米材料载体主要包括纳米颗粒、纳米脂质体、树状大分子、纳米水凝胶颗粒等,其中纳米颗粒包括金纳米粒子、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量子点、上转换纳米材料等。
2020年35期 v.60;No.1193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5K] [下载次数:10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仝延昊;张怀波;马荣龙;
在结直肠肿瘤根治手术过程中,脉管结构损伤、恶性肿瘤所导致血液高凝状态等可能引发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形成。在不同的手术方式中,腹腔镜手术中气腹压力过高可致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滞而增加血栓风险,开放手术则更大程度上增加了血管损伤的风险。此外,采用"截石位"手术的患者术后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也高于"分腿"体位。同时,患者自身围手术期的营养状态、白蛋白水平、肿瘤病理学分期、凝血功能异常等均与结直肠肿瘤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形成有关。针对结直肠肿瘤患者采取个体化的快速康复治疗,以及早期血栓风险评估,适当进行预防性药物抗凝干预等措施对于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均具有良好效果。
2020年35期 v.60;No.1193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2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惊梦;王馨;李佩玲;
环状RNA(circRNA)是一类特殊类型的非编码RNA,可以通过吸附miRNA或与mRNA作用调控基因的转录或翻译过程,也有少部分circRNA可与蛋白直接作用或编码短肽而影响疾病进程。研究显示,具有特征性的相关circRNA在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可以发挥促进或抑制的作用,并且在诊断、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目前研究显示,发挥卵巢癌促进因子作用的circRNA主要有Hsa_circ_0049116、Hsa_circ_0001806、Hsa_circ_0000479、Hsa_circ_0051240、Hsa_circ_0001387、Hsa_circ_0061140、Hsa_circ_0003141,发挥卵巢癌抑制因子作用的circRNA主要有Hsa_circ_101057、Hsa_circ_0001095、circ ITCH,其中circ ABCB10、circ MAN1A2、circ BNC2可作为潜在的诊断卵巢癌的标志物,circ EXOC6B和circ N4BP2L2的低表达与卵巢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对circRNA在卵巢癌中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了解卵巢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寻找新型有效的卵巢癌相关生物标志物,对于卵巢癌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作用。
2020年35期 v.60;No.1193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0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成天琼;陈学农;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生活质量和重返社会的能力,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近年来,随着非侵入性脑刺激(NIBS)技术的发展,临床应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取得较好疗效。rTMS可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及整体运动功能障碍; tDCS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的运动能力和肌力有积极作用,对急性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优于慢性期脑卒中。rTMS和tDCS作用于脑卒中后运动功能主要机制可能有大脑半球交互抑制作用、改变膜电位极性及大脑可塑性,但二者干预多偏向经验性,未来仍需对NIBS技术治疗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及远期随访观察,为临床应用提供证据。
2020年35期 v.60;No.1193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4K] [下载次数:6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刘玉林;闵瑜;黄臻;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并且致死率、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目前,除了急性期溶栓、血管内介入治疗外,脑卒中后功能的恢复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手段。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具有可自体取材、增殖速度快、易体外培养、低免疫原性、无伦理学限制等生物学特性,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严格把握BMSCs时间窗的前提下,通过立体定向脑内注射法及经外周静脉输注、颈动脉注射、鞘内注射等方式,将单纯BMSCs、经基因修饰后的BMSCs或联合药物移植于缺血灶处可修复卒中后脑组织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神经营养因子分泌、神经发生、血管生成等有关。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BMSCs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逐渐成为治疗的研究热点。
2020年35期 v.60;No.1193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3K]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郭茂;韩勇;徐陶;陈琰;李兴元;孔德营;
农药杀虫剂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使得人类生殖健康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威胁,目前研究显示,农药杀虫剂可引起雄性生殖器官、生殖细胞、生殖内分泌以及生育能力等多方面的损伤,其机制主要有干扰生殖内分泌功能、损伤生殖细胞遗传物质、促进生殖细胞凋亡、诱发氧化应激反应以及干扰生殖系统相关酶的活性等。此外,农药杀虫剂还可以通过扰乱人和动物的生物钟、干扰雄性生殖细胞的细胞周期以及干扰精子的顶体反应等机制产生雄性生殖毒性。
2020年35期 v.60;No.1193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2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金琪;郝晓凤;谢立科;胥静;孙梅;黄少兰;
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RVO-ME)可造成视力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对于RVO-ME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炎症在RVO-ME发病中的作用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视网膜静脉阻塞发生后,在持续缺血缺氧的刺激下,伴有胶质细胞活化、炎症因子释放、炎症通路激活,以及视网膜液体出入失衡,导致黄斑水肿迁延不愈。与RVO-ME有关的炎症因子主要包括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趋化因子、黏附分子等,与RVO-ME有关的炎症通路主要包括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抗炎治疗可有效抑制炎症信号通路、下调眼内炎症因子水平,降低血管通透性,稳定血-视网膜屏障,维持液体出进有序,从而改善黄斑水肿、提升视力。因此,抗炎治疗可能为RVO-ME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2020年35期 v.60;No.1193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8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高成超;程永波;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目前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血小板异常已引起关注,包括血小板升高、血小板平均体积减小、血小板活化等相关变化。血小板升高可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缺铁乏等因子水平改变有关,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关键的促血管生成因子,而血管生成是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白细胞介素6一方面可以促进肝脏合成促血小板生成素,另一方面可直接作用巨核细胞,使血小板生成增加。铁供应减少会导致巨核细胞具有更高的活性,从而释放更多的血小板。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血小板活化能促进并维持炎症反应,促进血栓形成及血管生成,抑制淋巴管生成。以上变化均提示血小板异常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血小板异常情况对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及新的治疗靶点均具有积极意义。
2020年35期 v.60;No.1193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0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闫晓冬;侯建存;田青;张雅敏;
混合现实(MR)技术是一种结合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的新技术,其将CT、MRI等传统影像数据通过高效智能化图像分割算法进行3D重建渲染,进而将3D虚拟模型通过头戴式3D眼镜投射至现实世界场景中,实现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及用户间的实时交互。MR技术主要应用于术前规划、术中导航、教学培训及远程医疗等层面,与传统影像技术对比具有明显优势。近年来,MR技术在外科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外科疾病精准、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2020年35期 v.60;No.1193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0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