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组织lncRNA HNF1A-AS1表达变化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张帮柱;蔺原;曾艳;

    目的观察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Ns)组织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肝细胞核因子1α-反义链1(HNF1A-AS1)表达变化,并分析其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GEP-NENs患者85例,取手术切除的GEP-NENs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采用RT-qPCR技术检测lncRNA HNF1A-AS1表达。比较GEP-NENs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lncRNA HNF1A-AS1表达差异,并分析lncRNA HNF1A-AS1表达与GEP-NENs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GEP-NENs组织lncRNA HNF1A-AS1相对表达量的均数为截断值,将患者分为lncRNA HNF1A-AS1高表达者与lncRNA HNF1A-AS1低表达者,比较不同lncRNA HNF1A-AS1表达的GEP-NENs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GEP-NEN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GEP-NENs组织lncRNA HNF1A-AS1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 <0.01)。lncRNA HNF1A-AS1表达与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部位无关(P均> 0.05)。lncRNA HNF1A-AS1高表达者41例、lncRNA HNF1A-AS1低表达者44例,lncRNA HNF1A-AS1高表达者3年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lncRNA HNF1A-AS1低表达者(P <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Ⅲ、Ⅳ期和有淋巴结转移是GEPNEN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而lncRNA HNF1A-AS1高表达是其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 GEP-NENs组织lncRNA HNF1A-AS1低表达,其表达变化与TNM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lncRNA HNF1A-AS1高表达是GEP-NENs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

    2022年01期 v.62;No.1231 1-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胃癌组织lncRNA MAFG-AS1、miR-143-3p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赵艳争;佘坤;郭青;季艳霞;王忠瑜;孙彩云;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碱性亮氨酸拉链家族转录因子V-Maf鸟类肌筋膜纤维肉瘤癌基因同源物G-反义核糖核酸1(MAFG-AS1)、微小RNA-143-3p(miR-143-3p)表达变化,并探讨二者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胃癌患者105例,取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采用RT-qPCR技术检测lncRNA MAFG-AS1、miR-143-3p表达。收集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和术后随访资料,分析胃癌组织lncRNA MAFG-AS1、miR-143-3p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lncRNA MAFG-AS1相对表达量高于癌旁正常组织,miR-143-3p相对表达量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均<0.05)。胃癌组织lncRNA MAFG-AS1、miR-143-3p表达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p 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无关(P均> 0.05)。胃癌组织lncRNA MAFG-AS1表达与miR-143-3p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699,P <0.05)。以lncRNA MAFG-AS1、miR-143-3p相对表达量的均数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lncRNA MAFG-AS1高表达者55例与lncRNA MAFG-AS1低表达者50例、miR-143-3p高表达者48例与miR-143-3p低表达者57例。lncRNA MAFG-AS1高表达者3年总生存率低于lncRNA MAFG-AS1低表达者,miR-143-3p高表达者3年总生存率高于miR-143-3p低表达者(χ~2分别为4.783、5.383,P均<0.05)。结论胃癌组织lncRNA MAFG-AS1表达上调、miR-143-3p表达下调,二者表达变化与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和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2022年01期 v.62;No.1231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食管癌组织miR-122-5p、CREB1 mRNA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邓伟明;李道航;孟凡亮;

    目的观察食管癌组织微小RNA-122-5p(miR-122-5p)、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1(CREB1) mRNA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食管癌患者92例,取手术切除的食管癌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采用RT-qPCR技术检测miR-122-5p、CREB1 mRNA表达。比较食管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miR-122-5p、CREB1mRNA表达差异,分析食管癌组织miR-122-5p表达与CREB1 mRNA表达的关系以及二者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所有患者术后定期随访3年,统计术后3年总生存率,比较食管癌组织不同miR-122-5p、CREB1 mRNA表达者术后3年总生存率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食管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食管癌组织miR-122-5p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CREB1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t分别为-22.481、18.004,P均<0.01)。食管癌组织miR-122-5p表达与CREB1 mRNA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562,P <0.01)。食管癌组织miR-122-5p、CREB1 mRNA表达均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而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直径、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均> 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年,随访期间死亡38例。以食管癌组织miR-122-5p、CREB1 mRNA相对表达量的均数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miR-122-5p高表达者(≥0.346,44例)与低表达者(<0.346,48例)、CREB1 mRNA高表达者(≥3.488,42例)与低表达者(<3.488,50例),miR-122-5p高表达者术后3年总生存率高于miR-122-5p低表达者,CREB1 mRNA高表达者术后3年总生存率低于CREB1mRNA低表达者(χ2分别为7.327、7.582,P均<0.01)。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发现,TNM分期Ⅲ、Ⅳ期及有淋巴结转移、CREB1 mRNA表达≥3.488为食管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miR-122-5p表达≥0.346为其独立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食管癌组织miR-122-5p表达下调、CREB1 mRNA表达上调,二者表达变化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患者预后有关。

    2022年01期 v.62;No.1231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结肠癌进展相关的枢纽基因

    王成吕;聂玉洁;潘润桑;朱兰;陈双会;陈辉;张湘燕;聂瑛洁;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结肠癌进展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GSE127069、GSE145626数据集,运用GEO在线分析工具GEO2R提取这两个数据集的原始数据,利用韦恩图在线分析工具筛选DEGs。利用基因功能注释在线工具DAVID对DEGs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获得的DEGs数据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并通过Cyto Hubba插件筛选枢纽基因;利用GEPIA数据库验证枢纽基因在结肠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经GEO2R筛选,共从GSE127069、GSE145626数据集中获得DEGs 142个,其中表达上调基因35个、表达下调基因107个。GO功能注释发现,这些DEGs的生物学过程主要涉及细胞外基质降解、氧化还原过程、细胞黏附,分子功能主要涉及钙离子结合、碳酸盐脱水酶活性,细胞组分主要涉及胞外区域、膜的组成; 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筛选获得的DEGs主要涉及PI3K-Akt通路和代谢途径通路。通过Cyto Hubba插件筛选PPI网络中相互作用排名前10位的DEGs作为枢纽基因,分别为IL-6、GCG、SLC26A3、TIMP1、SPP1、TMIGD1、MYC、MMP3、MMP1、SLC9A2。结肠癌组织GCG、TMIGD1表达低于癌旁组织,TIMP1、SPP1、MYC、MMP3、MMP1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均<0.05);而结肠癌组织与癌旁组织IL-6、SLC26A3、SLC9A2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本研究共筛选出10个与结肠癌进展相关的枢纽基因,分别为IL-6、GCG、SLC26A3、TIMP1、SPP1、TMIGD1、MYC、MMP3、MMP1、SLC9A2。

    2022年01期 v.62;No.1231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4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血清miR-21-3p、IL-18水平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

    宋微;李虹怡;吕洪波;

    目的探讨血清微小核糖核酸-21-3p(miR-21-3p)、IL-18水平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SAP患者195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57例、非AKI组138例。入院次日,采集清晨空腹肘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miR-21-3p,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8。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基本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糖尿病史、高血压史、收缩压、舒张压)、实验室检查资料[空腹血糖、TG、TC、HDL-C、LDL-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胱抑素C(Cys C)]、Ranson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AP患者AKI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miR-21-3p、IL-18水平对SAP患者AKI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AKI组血清miR-21-3p、IL-18水平均高于非AKI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miR-21-3p、IL-18、Scr、BUN、hs-CRP、Cys C、Ranson评分均为SAP患者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iR-21-3p、IL-18水平单独和联合预测SAP患者AKI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6、0.769、0.858,血清miR-21-3p、IL-18水平联合预测SAP患者AKI发生的AUC高于二者单独(P均<0.05)。结论血清miR-21-3p、IL-18是SAP患者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miR-21-3p、IL-18水平对SAP患者AKI发生均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二者联合时预测价值更高。

    2022年01期 v.62;No.1231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血清GP73水平联合腹部超声检查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估价值

    马世河;刘文艳;陈冲;王爱国;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水平联合腹部超声检查对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CHB患者462例,根据肝活检结果分为无肝纤维化73例(对照组)、轻度肝纤维化94例(轻度组)、中度肝纤维化159例(中度组)、重度肝纤维化136例(重度组)。所有研究对象入院次日采集清晨空腹肘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GP73;入院24 h内行腹部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肝脏轮廓、肝实质回声、肝内管系走行、肝叶厚度、肝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脾脏厚度、脾脏长度、脂肪肝、腹水等情况。比较各组血清GP73水平和腹部超声检查结果,分析血清GP73水平、腹部超声检查结果单独或联合对CHB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估价值。结果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血清GP73水平逐渐升高,肝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脾脏长度、脾脏厚度逐渐增大(P均<0.05)。轻度组肝脏回声不均匀,增粗增强,肝脏轮廓不光滑,肝内管系走行欠清晰,并且出现了中度脂肪肝;中度组肝脏回声出现结节感、肝内管系走行模糊,并且出现了少量重度脂肪肝和腹水;重度组肝脏回声结节感和肝脏轮廓不光滑呈驼峰状更明显,肝内管系走行更加模糊不清,并且出现了重度脂肪肝,腹水比例显著增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血清GP73水平和腹部超声检查结果对CHB肝纤维化程度均具有一定评估价值,二者联合对CHB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估价值更高,其评估CHB轻度肝纤维化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2.98%、82.03%、82.26%,评估CHB中度肝纤维化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9.87%、80.43%、80.21%,评估CHB重度肝纤维化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2.35%、83.00%、82.78%。结论血清GP73水平和腹部超声检查对CHB肝纤维化程度均具有一定评估价值,二者联合能够提升对CHB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估价值。

    2022年01期 v.62;No.1231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健康成年人舌苔表象与舌苔微生态的关系

    肖池;何彩红;王安鸽;谭中菊;赵新秀;廖俏云;李金优;归崎峰;

    目的探讨健康成年人舌苔表象与舌苔微生态的关系。方法选择健康成年志愿者79例,根据舌苔质地分为腻苔组43例、薄苔组36例,收集舌苔样本,提取基因组DNA,经PCR扩增纯化和文库构建后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79例健康成年志愿者舌苔标本中共检出2 099个操作分类单位(OTUs)。其中,腻苔组和薄苔组共享的OTUs共1 233个,腻苔组和薄苔组独有的OTUs分别为458、408个,两组OTU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α多样性分析发现,两组Chao1、ACE、Shannon、Simpson、Goods coverage、Observed species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基于Weighted Uni Frac距离进行的主坐标分析未发现两组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主成分分析同样未发现两组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线性判别分析(LDA)值分布柱状图展示了LDA> 4的差异物种,其中腻苔组放线菌纲、乳杆菌目、微球菌目和链球菌科是差异物种,而薄苔组紫单胞菌科是差异物种。在进化分支图上同样显示了两组差异物种,并且在由门至属的分类级别上揭示了差异物种的所属关系。结论健康成年人中不同舌苔表象具有不同的舌苔微生态特征,其中放线菌纲、乳杆菌目、微球菌目和链球菌科是腻苔的差异物种,紫单胞菌科是薄苔的差异物种,这些菌群差异可能是不同舌苔类型形成的微生态基础。

    2022年01期 v.62;No.1231 30-3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血清MSTN、MuRF-1水平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

    董荣;王志华;陈龙锦;马旭;

    目的探讨血清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肌肉环指蛋白1(MuRF-1)水平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CHF患者195例(观察组),其中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57例、Ⅱ级62例、Ⅲ级48例、Ⅳ级28例,同期随机选择体检健康的老年志愿者73例(对照组),采集清晨空腹肘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MSTN、MuRF-1。分析老年CHF患者血清MSTN、MuRF-1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CHF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STN、MuRF-1水平对老年CHF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MSTN、MuRF-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升高,老年CHF患者血清MSTN、MuRF-1水平逐渐升高(P均<0.05)。老年CHF患者血清MSTN、MuRF-1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均呈正相关关系(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NYHA心功能分级、LVEF、NT-proBNP、MSTN、MuRF-1均为老年CHF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STN、MuRF-1水平单独和联合预测老年CHF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8、0.789、0.894,血清MSTN、MuRF-1水平联合预测老年CHF患者预后不良的AUC大于血清MSTN、MuRF-1水平单独(P均<0.01)。结论老年CHF患者血清MSTN、MuRF-1水平升高,其水平变化与心功能恶化密切相关;血清MSTN、MuRF-1是老年CHF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老年CHF患者预后不良的生物学指标。

    2022年01期 v.62;No.1231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miR-191靶向调控SATB1对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陈红英;高贵峰;闫少茹;王春艳;王长友;

    目的探讨微小RNA-191(miR-191)靶向调控特异AT序列结合蛋白1(SATB1)对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体外传代培养人肝癌细胞系Hep G2、人肝正常细胞系L02(以下分别称Hep G2、L02细胞)。采用RT-PCR技术检测两种细胞miR-191、SATB1 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两种细胞SATB1蛋白表达。借助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star Base和Target Scan7.2预测miR-191与SATB1的结合位点,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91与SATB1的靶向调控关系。取Hep G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SATB1组、miR-191 mimic组、SATB1+miR-191 mimic组,对照组转染阴性对照质粒,SATB1组转染SATB1过表达质粒,miR-191 mimic组转染miR-191mimic,SATB1+miR-191 mimic组转染SATB1过表达质粒和miR-191 mimic。收集各组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增殖相关蛋白Cyclin D1、p27及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表达。结果 Hep G2细胞miR-191相对表达量低于L02细胞,而SATB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L02细胞(P均<0.01)。经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star Base和Target Scan7.2预测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91与SATB1存在靶向调控关系。培养72 h,miR-191 mimic组细胞增殖、侵袭能力均低于对照组和SATB1组(P均<0.05);而SATB1+miR-191 mimic组细胞增殖、侵袭能力均高于miR-191mimic组(P均<0.05)。与对照组和SATB1组比较,miR-191 mimic组Vimentin、N-cadherin、Cyclin D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E-cadherin、p27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均<0.05);与miR-191 mimic组比较,SATB1+miR-191mimic组Vimentin、N-cadherin、Cyclin D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E-cadherin、p27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 miR-191通过靶向负调控SATB1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调控增殖相关蛋白Cyclin D1、p27及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表达有关。

    2022年01期 v.62;No.1231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雷替曲塞联合阿帕替尼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

    张强;邢迎清;王朝阳;贺许良;

    目的探讨雷替曲塞联合阿帕替尼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结肠癌细胞SW480(以下称SW480细胞),取传3代、对数生长期、生长状态良好的SW480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雷替曲塞0.5μg/m L组、雷替曲塞1.0μg/m L组、雷替曲塞1.5μg/m L组、阿帕替尼组、联合干预组,雷替曲塞0.5μg/m L组、雷替曲塞1.0μg/m L组、雷替曲塞1.5μg/m L组分别加入含0.5、1.0、1.5μg/m L雷替曲塞的DMEM培养液,阿帕替尼组加入含1.5μg/m L阿帕替尼的DMEM培养液,联合干预组加入含1.5μg/m L雷替曲塞和1.5μg/m L阿帕替尼的DMEM培养液,对照组加入等量DMEM培养液。各组分别于37℃、5%CO2、饱和湿度的细胞培养箱孵育48 h,收集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Bax、Caspase-3、Bcl-2 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ax、Caspase-3、Bcl-2蛋白表达。结果随着雷替曲塞浓度升高,SW480细胞增殖活性逐渐降低,细胞增殖抑制率逐渐升高,以联合干预组效果更明显(P均<0.05)。随着雷替曲塞浓度升高,SW480细胞Bax、Caspase-3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而Bcl-2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以联合干预组Bax、Caspase-3、Bcl-2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变化更明显(P均<0.05)。结论雷替曲塞联合阿帕替尼能够抑制人结肠癌细胞增殖,其效果优于雷替曲塞或阿帕替尼单独用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Bax、Caspase-3、Bcl-2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2022年01期 v.62;No.1231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DNMT抑制剂5-AzaDc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响

    孙绍伟;张焕虎;曹金;宫庆;韩传吉;

    目的探讨DNA甲基转移酶(DNMT)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Dc)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雄性BALB/c裸鼠5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以及5-AzaDc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5-AzaDc低、中、高剂量组通过脾脏种植法构建结直肠癌肝转移模型。建模成功后,5-AzaDc低、中、高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1.0μmol/L 5-AzaDc 0.3、0.4、0.5 mg/kg,每周1次,连续注射8周。模型组和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8周后,颈椎脱臼处死,无菌条件下剖腹取肝转移瘤组织,剪碎、消化、再培养后,经流式细胞仪分离,获取肝转移瘤细胞,检测DNMT活性、肿瘤球数量和细胞存活率;颈椎脱臼处死前,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D44v6、VEGF。结果对照组未构建结直肠癌肝转移模型,无肝转移瘤细胞形成。模型组与5-AzaDc低、中、高剂量组肝转移瘤细胞DNMT活性、肿瘤球数量和细胞存活率均逐渐降低(P均<0.05)。5-AzaDc低、中、高剂量组肝转移瘤细胞DNMT活性、肿瘤球数量和细胞存活率均低于模型组(P均<0.05),并且5-AzaDc中、高剂量组低于5-AzaDc低剂量组(P均<0.05),而5-AzaDc中剂量组与5-AzaDc高剂量组比较P均>0.05。模型组和5-AzaDc低、中、高剂量组血清CD44v6、V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 5-AzaDc低、中、高剂量组血清CD44v6、VEGF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均<0.05),并且5-AzaDc中、高剂量组均低于5-AzaDc低剂量组(P均<0.05),而5-AzaDc中剂量组与5-AzaDc高剂量组比较P均> 0.05。结论 5-AzaDc对结直肠癌肝转移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血管形成有关。

    2022年01期 v.62;No.1231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血清TG水平和BISAP评分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感染性胰腺坏死的预测价值

    张艳;张绣姜;孟哲;李素洁;李伟;

    目的探讨血清TG水平和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ISAP)评分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感染性胰腺坏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SAP患者168例,住院期间发生感染性胰腺坏死56例(坏死组)、未发生感染性胰腺坏死112例(非坏死组)。收集两组规范治疗前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病因、基础疾病、吸烟史等)、实验室检查资料[包括血脂、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白蛋白、血淀粉酶、血脂肪酶、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等)]以及BISAP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AP患者感染性胰腺坏死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SAP患者血清TG水平与BISAP评分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TG水平、BISAP评分对SAP患者感染性胰腺坏死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坏死组TC、TG、LDL-C、白细胞计数、血淀粉酶、血脂肪酶、PCT、CRP以及BISAP评分均高于非坏死组,HDL-C低于非坏死组(P均<0.05)。两组性别、年龄、BMI、病因、基础疾病和吸烟史比较P均>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G、BISAP评分是SAP患者感染性胰腺坏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AP患者血清TG水平与BISAP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854,P <0.01)。血清TG水平、BISAP评分预测SAP患者感染性胰腺坏死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4、0.832,而两者联合预测SAP患者感染性胰腺坏死发生的AUC为0.921,两者联合预测SAP患者感染性胰腺坏死发生的AUC高于二者单独(Z分别为3.215、3.965,P均<0.05)。结论血清TG水平和BISAP评分对SAP患者感染性胰腺坏死发生均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二者联合时预测价值更高。

    2022年01期 v.62;No.1231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胃腺癌患者SOX方案化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变化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徐烨;阎明;李中峰;杜鹃;张慧;

    目的探讨胃腺癌患者SOX方案化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变化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303例无手术指征的胃腺癌患者,均接受SOX方案化疗,其中302例完成6个疗程化疗,1例在化疗过程中持续处于血小板减少分级4级(血小板计数<25×109/L)停止化疗,予以剔除。在化疗前和化疗过程中监测血小板计数,以化疗过程中血小板计数≥100×109/L或血小板减少分级恢复至1级且在每个化疗周期第3~14天血小板计数与个体基线比较下降50%及以上者为血小板降低组(n=211例),以血小板计数出现升高或与个体基线比较下降幅度不超过50%者为血小板未降低组(n=91例)。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化疗6个疗程的临床疗效、随访4年的生存率和生存期。结果血小板降低组与血小板未降低组临床病理类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情况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化疗6个疗程,血小板未降低组总缓解率为27.47%(25/91),血小板降低组为64.45%(136/211),两组总缓解率比较P <0.05。随访4年期间,血小板未降低组死亡85例,生存率为6.6%(6/91),而血小板降低组死亡140例,生存率为33.6%(71/211),两组生存率比较P <0.05。血小板降低组中位生存期为24个月,血小板未降低组为7个月,血小板降低组中位生存期较血小板未降低组明显延长(P <0.05)。结论胃腺癌患者SOX方案化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变化与临床疗效和预后显著相关。

    2022年01期 v.62;No.1231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CCR5基因Δ32、59029 A/G位点多态性与膝关节骨关节炎易感性的关系

    赵伟;张杰;

    目的探讨CC趋化因子受体5(CCR5)基因Δ32、59029 A/G位点多态性与膝关节骨关节炎(OA)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择膝关节OA患者380例(观察组)、体检健康的志愿者380例(对照组),采集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高保真PCR扩增Δ32、59029 A/G位点基因序列,通过Sanger法对扩增序列进行测序分析。分析两组基因型、等位基因及单体型分布与膝关节OA易感性的关系。结果两组CCR5基因Δ32、59029 A/G位点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具有群体代表性。两组CCR5基因Δ32位点Wt/Wt、Wt/Δ32、Δ32/Δ32基因型分布以及Wt、Δ32等位基因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两组CCR5基因59029 A/G位点AA、GG基因型分布以及A、G等位基因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AG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CCR5基因Wt-A、Wt-G、Δ32-A单体型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CCR5基因Δ32-G单体型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CR5基因Δ32位点多态性与膝关节OA的发生无关,而59029 A/G位点多态性与膝关节OA的发生有关,携带GG基因型或Δ32-G单体型者膝关节OA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2022年01期 v.62;No.1231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血清N-MID、BMP-7水平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骨折延迟愈合的关系

    许铠;方绕红;白云辉;孙武;钟莉;王晓曦;黄萱;

    目的探讨血清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水平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术后骨折延迟愈合的关系。方法选择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OVCF患者254例,术后12周出现骨折延迟愈合20例(观察组)、未出现骨折延迟愈合234例(对照组)。术后12周,采集空腹肘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N-MID、BMP-7;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L2~4骨密度(BMD);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评估胸腰椎椎体功能;拍摄椎体正侧位X线片,计算伤椎前缘丢失高度、伤椎前缘压缩率、伤椎后缘压缩率、矢状面后凸Cobb角。分析OVCF患者血清N-MID、BMP-7水平与BMD、椎体功能的关系。收集所有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基础疾病、骨折部位、受伤原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延迟负重等临床病历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OVCF术后骨折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血清N-MID、BMP-7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ODI评分、伤椎前缘丢失高度、伤椎后缘压缩率、矢状面后凸Cobb角均高于对照组,BMD低于对照组(P均<0.05);而两组伤椎前缘压缩率比较P> 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OVCF患者血清N-MID、BMP-7水平与BMD均呈正相关关系,与ODI评分、伤椎前缘丢失高度、伤椎前缘压缩率、伤椎后缘压缩率、矢状面后凸Cobb角均呈负相关关系(P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合并糖尿病、术后延迟负重例数比较P均<0.05,两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受伤原因、合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P均>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合并糖尿病、N-MID、BMP-7是影响OVCF术后骨折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OVCF患者术后骨折延迟愈合者血清N-MID、BMP-7水平明显降低;血清N-MID、BMP-7是影响OVCF术后骨折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

    2022年01期 v.62;No.1231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miR-21和Smad7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何至;颜端国;严林;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患者血清微小RNA-21(miR-21)、Smad同源物7(Smad7)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PMOP患者40例(骨质疏松组)、绝经后骨密度降低患者40例(骨密度降低组)、绝经后骨密度正常健康志愿者40例(骨密度正常组),采集清晨空腹肘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检测血清miR-21、Smad7 mRNA表达及血清骨转换标志物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1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股骨、腰椎骨密度。比较三组血清miR-21、Smad7 mRNA表达和血清β-CTX、P1NP水平以及股骨、腰椎骨密度;分析PMOP患者血清miR-21、Smad7 mRNA表达与血清β-CTX、P1NP水平和股骨、腰椎骨密度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21、Smad7 mRNA表达对PMOP的诊断价值。结果骨质疏松组血清miR-21表达明显低于骨密度降低组和骨密度正常组,血清Smad7 mRNA表达及血清β-CTX、P1NP水平明显高于骨密度降低组和骨密度正常组(P均<0.05);骨密度降低组血清miR-21表达明显低于骨密度正常组,血清Smad7 mRNA表达及血清β-CTX、P1NP水平明显高于骨密度正常组(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MOP患者血清miR-21表达与血清β-CTX、P1NP水平均呈负相关关系,与股骨、腰椎骨密度均呈正相关关系(P均<0.05);血清Smad7 mRNA表达与血清β-CTX、P1NP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与股骨、腰椎骨密度均呈负相关关系(P均<0.05); PMOP患者血清miR-21表达与血清Smad7 mRNA表达呈负相关关系(P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iR-21、Smad7 mRNA表达诊断PMOP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45、0.927,二者联合诊断PMOP的AUC为0.978。结论 PMOP患者血清miR-21表达降低、Smad7表达升高,二者可能共同参与PMOP的发生、发展;血清miR-21、Smad7表达对PMOP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二者联合时诊断价值更高。

    2022年01期 v.62;No.1231 67-6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类型哮喘患者外周血ILC2s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杨慧;曹丽丽;赵继萍;刘晓菲;潘云;徐嘉蔚;董亮;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哮喘患者外周血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s)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哮喘患者46例,其中过敏性哮喘(AA) 21例(AA组)与非过敏性哮喘(NAA) 25例(NAA组)、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EA) 24例(EA组)与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NEA) 22例(NEA组),同期选择体检健康的志愿者13例(NC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检测ILC2s、IL-5、IL-13、总免疫球蛋白E(t Ig E)、抗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 Ig E)和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同期检测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结果 AA组与NAA组外周血ILC2s均高于NC组(P均<0.05),但AA组与NAA组比较P> 0.05。EA组外周血ILC2s高于NC组和NEA组(P均<0.05),而NEA组与NC组比较P> 0.05。AA组与NAA组外周血ILC2s与IL-5、IL-13和EOS计数均呈正相关关系(P均<0.05),与t Ig E、s Ig E和FEV1/FVC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 0.05); AA患者外周血ILC2s与FEV1%pred无明显相关性(P> 0.05),而NAA患者外周血ILC2s与FEV1%pred呈负相关关系(P <0.05)。EA患者外周血ILC2s与IL-5、IL-13、t Ig E和EOS计数均呈正相关关系(P均<0.05),与FEV1%pred呈负相关关系(P <0.05),而与s Ig E、FEV1/FVC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NEA患者外周血ILC2s与IL-5、IL-13、t Ig E、s Ig E和EOS计数以及FEV1%pred、FEV1/FVC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 0.05)。结论外周血ILC2s可能通过介导Th2型细胞因子产生,参与AA、NAA和EA的发病过程,并可作为评估哮喘严重程度的指标,但其对NEA发病的影响不大。

    2022年01期 v.62;No.1231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尿KIM-1、NAG及MAU水平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

    庄敏;孙玉波;主红艳;

    目的探讨尿肾损伤分子1(KIM-1)、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及尿微量白蛋白(MAU)水平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OSAHS患者137例,其中合并急性肾损伤59例(合并肾损伤组)、未合并急性肾损伤78例(单纯OSAHS组),同期选择体检健康的志愿者67例(健康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入组当日清晨清洁中段尿液5 m L,离心留取上清,检测尿KIM-1、NAG及MAU。比较三组尿KIM-1、NAG及MAU水平,绘制尿KIM-1、NAG及MAU水平预测OSAHS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尿KIM-1、NAG及MAU水平单独或联合对OSAHS患者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合并肾损伤组尿KIM-1、NAG及MAU水平均高于单纯OSAHS组和健康对照组,单纯OSAHS组尿KIM-1、NAG及MAU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尿KIM-1、NAG及MAU水平单独预测OSAHS患者急性肾损伤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0、0.847、0.782,而三者联合预测OSAHS患者急性肾损伤的AUC为0.929。尿KIM-1、NAG及MAU水平联合预测OSAHS患者急性肾损伤的AUC高于尿KIM-1、NAG及MAU水平单独(Z分别为1.992、2.067、3.283,P均<0.05),而尿KIM-1、NAG及MAU水平单独预测OSAHS患者急性肾损伤的AUC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尿KIM-1、NAG及MAU水平对OSAHS患者急性肾损伤均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但三者联合时预测价值更高。

    2022年01期 v.62;No.1231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奥拉西坦辅助奥卡西平治疗老年脑卒中后癫痫临床观察

    李文玲;孟相营;张元媛;王钦;贝宇飞;高捷;徐新;陈伯华;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辅助奥卡西平治疗老年脑卒中后癫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脑卒中后癫痫患者12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奥卡西平治疗,观察组给予奥拉西坦联合奥卡西平治疗。持续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以及血清丙二醛(MDA)、过氧化脂质(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持续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16%(55/61),对照组为75.41%(46/6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MMSE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以观察组治疗后变化更明显(P均<0.05)。两组治疗后血清MDA、LPO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血清SOD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以观察组治疗后变化更明显(P均<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不良反应症状轻微,未出现停药或中断治疗情况。结论奥拉西坦辅助奥卡西平治疗老年脑卒中后癫痫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认知功能,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并且安全性较高。

    2022年01期 v.62;No.1231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免疫评分在结直肠癌预后评估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蔡颖峰;张家伟;钟晓刚;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也是恶性肿瘤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目前,TNM分期仍然是评估结直肠癌预后和选择治疗方案最常用的分期系统。但在相同分期的结直肠癌患者中,经历相同或相似的治疗方案后,临床结局却存在显著差别。这可能与TNM分期忽略了肿瘤微环境和免疫成分的影响有关。因此,TNM分期在预测结直肠癌预后方面存在局限性。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一种名为"免疫评分"的肿瘤预后评估新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将肿瘤微环境中浸润的免疫细胞进行定量,以此来预测肿瘤患者生存期,并被证实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优于TNM分期。免疫评分不仅可用于预测非转移性或转移性结直肠癌预后,还可用于预测免疫治疗或辅助化疗效果,指导个体化精准治疗策略。此外,免疫评分还能协助发现与结直肠癌预后相关的生物标记物以及挖掘潜在的治疗靶点。不断地探索免疫评分结合其他新技术,能够弥补免疫评分的不足,未来期望能够优化出一个综合考虑肿瘤内环境各项因素的预后评分系统。

    2022年01期 v.62;No.1231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6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PD-1/PD-L1抑制剂在晚期结直肠癌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彭强;李利发;周何;周彤;

    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上升,发病人群日趋年轻化。目前,手术切除仍然是结直肠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结直肠癌早期症状隐匿,大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已处于晚期,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机。而针对晚期结直肠癌(m CRC)的治疗方式主要有放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等,但往往随着治疗日久而出现大量并发症或耐药现象。免疫逃逸是肿瘤的一大特征。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是导致肿瘤免疫逃逸的重要免疫检查点分子,阻断PD-1/PD-L1可重新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因此,针对免疫检查点分子PD-1或PD-L1的免疫疗法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有研究表明,PD-1/PD-L1抑制剂能够显著改善部分m CRC患者预后,并且PD-1/PD-L1抑制剂联合放疗、化疗或分子靶向治疗等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但目前大多数研究仍处于Ⅰ期或Ⅱ期临床试验阶段,仍需进一步研究。

    2022年01期 v.62;No.1231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7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中心体扩增在结直肠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李雅丽;李袁飞;

    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大多遵循"腺瘤—癌"序列,从癌前病变进展至癌一般需要5~10年。但结直肠癌早期常无自觉症状,大部分患者出现典型症状就诊时已发展至中晚期,而中晚期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相对较低。因此,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对提高结直肠癌预后至关重要。染色体不稳定性(CIN)是结直肠癌中最常见的基因组不稳定类型,它通过在同一肿瘤内形成不同遗传组成的细胞亚群,产生肿瘤内异质性(ITH),促进肿瘤细胞适应和进化,导致结直肠癌耐药率和复发率增加。近年研究发现,中心体扩增的发生率是动态变化的,随着"腺瘤—癌"序列进展而逐渐升高。在结直肠癌细胞中,中心体扩增通过聚集中心体来避免多极有丝分裂产生,从而避免肿瘤细胞死亡,并通过促进非整倍体和CIN发生,使肿瘤细胞获得ITH和耐药性,从而进化为更具侵袭性的表型。针对中心体聚集、数量扩增或结构扩增能够靶向治疗CIN或高ITH结直肠癌,但目前国内外针对中心体扩增的靶向治疗鲜有报道,亦缺乏相关的临床研究数据,尚需进一步研究。

    2022年01期 v.62;No.1231 90-9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结肠镜进镜难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史旋;李兴雨;李欣然;闫松;刘玥;张超;景丽伟;

    结肠镜检查在结直肠疾病的筛查、诊断和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进镜是高质量结肠镜检查的基础。高进镜难度可导致插镜失败,造成结直肠病变漏诊率增加,而盲目进镜还会引起结直肠黏膜损伤、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因此,科学评估进镜难度对成功实施结肠镜检查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关于结肠镜进镜难度的评价体系尚缺乏统一的标准,盲肠插管率、进镜时间是较为公认的衡量结肠镜检查质量的指标,肠痉挛程度、进镜难度术者评分亦可作为结肠镜进镜难度评价的指标。但现有的评价指标较少,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进镜难度,故需要探索更加全面且实用的评价量表或体系来指导临床选择。影响结肠镜进镜难度的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术者内镜操作经验、受检者个体差异等,客观因素包括内镜因素、辅助插镜技术等。充分认识结肠镜进镜难度的主客观因素,对成功实施结肠镜检查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01期 v.62;No.1231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EBV相关胃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妙心;周琦;

    Epstein-Barr病毒(EBV)是第一个被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的DNA病毒。EBV相关胃癌(EBVa GC)约占所有胃癌总数的8.7%。自1990年有学者首次在胃癌组织中检测到EBV后,EBV在胃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目前认为,EBVa GC的发病机制可能是EBV在伴有癌前状态的胃黏膜上皮细胞内建立异常潜伏感染,诱导肿瘤微环境逃避免疫清除,并通过潜伏基因产物引起宿主DNA甲基化,导致相关基因表达异常,从而引起EBVa GC发生。但EBVa GC发生、发展的具体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尚需进一步研究。

    2022年01期 v.62;No.1231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6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乳糜泻新型疗法的研究进展

    董晓倩;许洪伟;

    乳糜泻是一种对麸质不耐受引起小肠黏膜病变为特征的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其典型症状包括腹泻、腹痛、贫血、骨质疏松等。严格的终身无麸质饮食(GFD)是迄今为止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GFD在日常生活中很难避免,即使能够保证GFD,也有约60%乳糜泻患者小肠黏膜病理改善并不明显,肠道微生态无法完全恢复,肠道症状易持续存在。因此,探索GFD的辅助或替代疗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随着对乳糜泻研究的不断深入,多个潜在的治疗靶点已被发掘和探索。目前,国际上广泛研究的乳糜泻新型疗法主要包括以补充肽酶、增强肠道屏障和隔离麸质蛋白为主的定量疗法和以诱导麸质蛋白耐受为主的定性疗法,其他新型疗法如微生物疗法也逐渐进入研究者视野,但这些新型疗法尚存在诸多未解决的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2022年01期 v.62;No.1231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5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系统性硬化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陈书媛;赵铖;

    系统性硬化病(SSc)是一种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临床亦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构建理想的动物模型是探索SSc发病机制和检测新治疗策略重要的临床前平台。根据构建方法不同,可将SSc动物模型分为诱导模型和基因模型两大类。其中,诱导模型包括博来霉素诱导小鼠模型、慢性硬皮病样移植物抗宿主病小鼠模型、活性氧离子诱导小鼠模型、DNA拓扑异构酶Ⅰ诱导小鼠模型、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小鼠模型和Ⅴ型胶原诱导小鼠模型等,基因模型包括基因突变模型、转基因模型及基因敲除模型。虽然SSc动物模型较多,但迄今为止仍无一种模型能够完全模拟人类SSc疾病特征,研究者应根据实际需求选用合适的单一或组合模型,以寻求最佳的实验结果。

    2022年01期 v.62;No.1231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辐射防护剂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喻滟翔;田红旗;

    辐射防护剂是用于预防、减轻电离辐射损伤或有治疗作用的药物。根据使用时间不同,可将辐射防护剂分为辐射保护剂、辐射缓和剂、辐射治疗剂三类。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了9种辐射防护剂上市,分别为氨磷汀、帕利夫明、非格司亭、聚乙二醇非格司亭、沙格司亭、普鲁士蓝胶囊、碘化钾、Ca-DTPA、Zn-DTPA。另外一些辐射防护剂,如艾曲泊帕、Hema MaxTM、药理剂量抗坏血酸、恩托莫德、金雀异黄素、Ex-RAD、5-雄烯二醇、丙酸倍氯米松和髓系祖细胞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2022年01期 v.62;No.1231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7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山东医药》投稿须知

    <正>《山东医药》是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山东省立医院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现为旬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服务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为己任,坚持学术第一的办刊理念,及时报道医药各学科的新成果、新技术,介绍和推广国内外医药科技的新理论、新进展。为便于广大作者投稿,现将《山东医药》投稿须知公布如下。一、总体要求1.论文文体应尽量符合本刊栏目要求;本刊常设栏目为论著、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综述,机动栏目有述评、专家共识、专题笔谈、临床病例讨论等。2.论文内容应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论文表述也应做到主题突出、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语言通顺、文字简练。3.论文内容应丰富详实,符合相应栏目字数要求;论著、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综述等栏目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8 000字/篇。4.作者应对论文的真实性、保密性负责;来稿均未在国内外公开发表,不存在抄袭、雷同、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5.如为国家级、省部级立项课题研究论文,应于论文首页左下角注明项目名称和编号。

    2022年01期 v.62;No.1231 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