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干扰TOX基因联合抗CD38 CAR-T细胞的构建及其对血液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能力的影响

    宋志茹;刘秀盈;朱晶晶;刘静静;冯娅茹;王建勋;

    目的构建干扰胸腺细胞选择相关高迁移率群体盒(TOX)基因联合抗CD38 CAR-T细胞,观察其对血液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能力的影响。方法采集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提取原代T淋巴细胞。构建以shRNA技术靶向抑制TOX的抗CD38 CAR分子,分别命名为TOX-shRNA1-CD38 CAR和TOX-shRNA2-CD38 CAR,另设计一条不针对任何靶点的无意义RNA序列作为对照,命名为CD38 CAR分子。将分子酶切并连接逆病毒载体包装质粒pMFG,获得pMFG-TOX-shRNA1-MYC-CD38 CAR、pMFG-TOX-shRNA2-MYC-CD38 CAR和pMFG-MYC-CD38 CAR。将人原代T淋巴细胞分为CD38 TOX-shRNA1-CD38 CAR-T组、TOX-shRNA2-CD38 CAR-T组、CAR-T组,分别转导pMFG-TOX-shRNA1-MYC-CD38 CAR、pMFG-TOX-shRNA2-MYC-CD38 CAR和pMFG-MYCCD38 CAR质粒,获得CD38 CAR-T细胞、TOX-shRNA1-CD38 CAR-T细胞和TOX-shRNA2-CD38 CAR-T细胞。采用RT-QPCR法检测三组细胞中TOX mRNA的相对表达量;记录三组细胞0~10 d体外培养生长倍数,观察细胞增殖能力。选取CD38高表达的人多发性骨髓瘤荧光素酶标记细胞RPMI-Luc、人Burkitt's淋巴瘤荧光素酶标记细胞Raji-Luc作为靶细胞,与三组CAR-T细胞分别共培养48 h;另取三组CAR-T细胞单独培养作为对照,不加肿瘤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三组CAR-T细胞表面CD69的表达效率,评价CAR-T细胞活化情况;对三组细胞进行CFSE染色,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CAR-T细胞增殖能力;荧光素酶化学发光法观察CAR-T细胞在不同效靶比(1∶2、1∶4、1∶8)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率; ELISA法检测三组CAR-T细胞上清中IFN-γ释放量;流式细胞术检测三组细胞表面PD-1表达量,评估CAR-T细胞的耗竭程度。结果 CD38 CAR-T组、TOX-shRNA1-CD38 CAR-T组、TOXshRNA2-CD38 CAR-T组的转导效率分别为41.51%、41.28%、44.84%,均超过40%。与CD38 CAR-T组比较,TOXshRNA2-CD38 CAR-T组TOX mRNA表达水平降低(P <0.05),TOX-shRNA1-CD38 CAR-T组无明显变化(P>0.05)。三组CAR-T细胞体外培养0~10 d均稳定增殖,三组间生长倍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与肿瘤细胞共培养后,CD69表达效率均升高(P均<0.01)。与单独培养的CAR-T细胞相比,三组CAR-T细胞与Raji-Luc、RPMI-Luc细胞共培养后FITC信号左移,增殖加快,三组增殖能力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与CD38 CAR-T组相比,TOX-shRNA2-CD38 CAR-T组在不同效靶比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率均提高,γ干扰素释放水平升高,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降低(P <0.05或<0.01),而TOX-shRNA1-CD38 CAR-T组与CD38 CAR-T组比较,肿瘤细胞的杀伤效率、γ干扰素释放水平、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成功构建了靶向抑制TOX基因联合抗CD38 CAR-T细胞,TOX-shRNA-CD38 CAR-T细胞能够有效抑制TOX表达;经肿瘤细胞激活后,其体外增殖活性及抗肿瘤能力显著增强,且TOX-shRNA-CD38 CAR-T细胞耗竭也得到改善。

    2022年02期 v.62;No.1232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联合加入二氢杨梅素与吡柔比星培养的人肝母细胞瘤细胞活性及心肌细胞毒性反应观察

    麦天赋;冼晓晖;黄敏诗;庄智杰;李明意;

    目的观察二氢杨梅素(DHM)和吡柔比星(THP)单用及联合培养对人肝母细胞瘤(HB)细胞株HuH-6活性和人心肌细胞株AC16毒性反应的影响,探讨DHM与THP联合化疗抗HB的作用机制。方法取HuH-6和AC16细胞进行培养,分别加入梯度浓度(0、100、150、200、250、300μmol/L) DHM进行干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筛选HuH-6细胞活性最低而AC16细胞活性无明显变化的作用浓度作为DHM的最佳作用浓度。以最佳作用浓度的DHM分别与梯度浓度(4、6、8、10μmol/L) THP联合作用来处理HuH-6和AC16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HuH-6细胞活性,采用LDH释放试验检测AC16细胞毒性,筛选在有效抑制HuH-6细胞活性的同时,对AC16细胞毒性作用最弱的THP最佳作用浓度用于后续实验。将AC16细胞分为4组,Ctrl组正常培养; DHM组加入DHM; THP组加入THP;DHM+THP组同时加入DHM和THP。采用探针法检测各组细胞内ROS生成水平,Brd U掺入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早期和晚期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p-Akt/Akt、细胞增殖相关蛋白PCNA以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leaved caspase-3/caspase-3、cleaved caspase-9/caspase-9水平。结果当250μmol/L的DHM与6μmol/L的THP联合作用时,在有效抑制HuH-6细胞活性的同时对AC16细胞的毒性作用最弱,故选择该浓度作为DHM与THP联合作用的最佳作用浓度。与Ctrl组比较,DHM组、THP组、DHM+THP组ROS水平均升高(P均<0.05),与THP组比较,DHM+THP组ROS水平降低(P <0.05)。与Ctrl组相比,DHM组、THP组、DHM+THP组Brd U阳性率均降低(P均<0.05);与DHM组比较,THP组、DHM+THP组Brd U阳性率降低(P均<0.05),DHM+THP组与TH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Ctrl组相比,DHM、THP、DHM+THP组早、晚期凋亡率均增加(P均<0.05);与DHM组相比,THP组早期凋亡率降低而晚期凋亡率增加(P均<0.05),DHM+THP组早、晚期凋亡率均增加(P均<0.05);与THP组相比,DHM+THP组早期凋亡率升高而晚期凋亡率降低(P均<0.05)。与Ctrl组相比,DHM组和DHM+THP组p-Akt/Akt降低,DHM组、THP组和DHM+THP组PCNA、Bcl-2/Bax水平降低,DHM组、THP组和DHM+THP组cleaved caspase-3/caspase-3、cleaved caspase-9/caspase-9水平升高(P均<0.05);与DHM组和THP组相比,DHM+THP组p-Akt/Akt、PCNA、Bcl-2/Bax水平降低,cleaved caspase-3/caspase-3、cleaved caspase-9/caspase-9水平升高(P均<0.05)。结论 DHM与THP联合作用时抗HB肿瘤细胞效果增强且心肌细胞毒性不叠加; DHM可能通过阻断Akt活化从而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增强THP对HuH-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凋亡促进作用,DHM与THP联合化疗对HB有一定的治疗潜力。

    2022年02期 v.62;No.1232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8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模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梗阻段胆管弧度的~(125)I粒子条长度和活性对病变末端及中心区域剂量的影响

    贾鹏飞;赵辉;

    目的构建模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梗阻段胆管弧度~(125)I粒子条的模型,评估粒子条长度和粒子活度对病变末端及病变中心区域剂量的影响。方法收集接受胆管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18例,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制作水模体,将水模体以DICOM格式导入放射性粒子源植入三维治疗计划系统。根据解超越方程计算18例患者的推算弧度,转换为折算弧度,取18例患者折算弧度的平均值85°定义为模型的弧度,18例患者胆管梗阻段长度的平均值45 mm定义为模型病变的长度。在水模体上勾画出弧度为85°、长度为45 mm的粒子条模型,粒子条由10颗粒子组成,即模型1;在粒子条的两端各加1、2、3、4颗粒子,形成模型2、3、4、5。将模型的粒子活度设置为0.5、0.6、0.7、0.8、0.9、1.0 m Ci,观察各个模型下病变末端及病变中心在粒子条向心侧及离心侧的剂量差异。结果在同一模型中,不同粒子活度间比较,病变末端和病变中心的向心侧、离心侧累积剂量均随粒子活度增加而增加。在同一粒子活度下,不同模型间比较,模型5病变末端和病变末端的向心侧、离心侧累积剂量均大于其他四种模型。在同一粒子活度及同一模型下,病变末端离心侧的累积剂量均大于向心侧的累积剂量,病变中心离心侧的累积剂量均小于向心侧的累积剂量。病变末端与病变中心的剂量差异度比较:在向心侧,模型1、2、3、4、5在不同粒子活度下的累积剂量差异度最大分别为74.94%、40.92%、26.74%、20.82%、17.90%,累积剂量的差异度随模型粒子条长度的增加而减小;在离心侧,模型1、2、3、4、5的最大差异度分别为5.20%、-11.38%、-16.71%、-19.34%、-20.68%,累积剂量的差异度随模型粒子条长度的增加而增大。结论基于病变长度为45 mm、弧度为85°的恶性梗阻性黄疸胆管病变模型,当支架位于粒子条的向心侧,在病变末端多加粒子,可降低病变末端和中心区域的累积剂量差异;当支架位于粒子条的离心侧,病变长度与粒子条长度相等时,差异最低。

    2022年02期 v.62;No.1232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4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莪术—黄连药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

    贾庆玲;王煜姣;丛军;凌江红;蔡淦;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莪术—黄连药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分别检索莪术、黄连化学成分及靶点基因,并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药对—成分—靶点基因网络;利用Gene Cards数据库获得CAG疾病靶点;将莪术—黄连药对有效成分靶点基因和CAG相关靶点基因同时录入VENNY2.1软件,构建维恩图以获取交集基因,获得药对与CAG疾病的共同靶点。挑选共同靶点基因中度值前25位的基因,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对网络特征进行分析,根据度值预测各节点的重要性;通过DAVID数据库对交集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最后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药对—成分—靶点基因—信号通路与疾病靶点相互作用网络,根据度值预测治疗节点。结果莪术—黄连药对共筛选出12个化学成分药动学特征良好的活性成分,得到靶点基因180个; CAG靶点基因639个;二者交集基因78个,度值排名前3位的基因为AKT1、IL-6、PTGS2; 78个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涉及凋亡过程的负调控、酶结合、相同蛋白结合等,以及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结论莪术—黄连药对可能是通过调节AKT1、IL-6等靶点基因和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抗CAG作用。

    2022年02期 v.62;No.1232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8K]
    [下载次数:6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薄芝糖肽联合顺铂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凋亡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

    薛晓婕;李飞容;孙秋萍;

    目的观察薄芝糖肽(GCGP)注射液联合顺铂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增殖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取食管鳞状细胞癌Eca-109细胞株常规培养,分别加入50、100、200 mg/L GCGP溶液及100 ng/mL顺铂作用24、48、72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因100 mg/L GCGP联合顺铂作用48 h时的IC50为44.1%,故选择该浓度和作用时间作为GCGP联合顺铂用药的最佳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另取Eca-109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GCGP组、顺铂组、GCGP+顺铂组,对照组正常培养,GCGP组加入100 mg/L GCGP,顺铂组加入100 g/mL顺铂,GCGP+顺铂组加入100 mg/L GCGP和100 g/mL顺铂。采用细胞克隆技术观察各组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MAPK/ERK信号通路调控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4(IGFBP-4)、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及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蛋白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uPA)、蛋白激酶B(Akt)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GCGP组、顺铂组和GCGP+顺铂组细胞集落形成率均降低,且GCGP+顺铂组细胞集落形成率低于GCGP组和顺铂组(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GCGP组、顺铂组、GCGP+顺铂组细胞凋亡率均升高,且GCGP+顺铂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GCGP组和顺铂组(P <0.05或<0.01)。与对照组比较,GCGP组、顺铂组和GCGP+顺铂组PAPP-A、uPA蛋白表达均下降,IGFBP-4、ERK、Akt蛋白表达均升高;与GCGP组和顺铂组比较,GCGP+顺铂组PAPP-A、uPA蛋白表达降低,IGFBP-4、ERK、Akt蛋白表达升高(P均<0.05)。结论 GCGP与顺铂联合用药相对于单独用药能够有效抑制ECA-109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MAPK/ERK和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2022年02期 v.62;No.1232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4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阿魏酸对人脐带血内皮祖细胞生物学功能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分泌能力的影响

    胡婧蓉;陈姿霖;朱芙蓉;白雪;张熙;赵卓阳;何晶晶;熊武;

    目的观察阿魏酸(FA)对人脐带血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迁移、黏附、成管以及分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能力的影响。方法取足月健康新生儿脐带血,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得到单个核细胞,经CD31抗体和DAPI核染、FITC-UEA-I和Dil-AC-LDL双荧光联合染色法鉴定得到EPCs。将鉴定成功的EPCs分别加入0、1、2、4、8、16 mg/L FA培养,筛选FA促EPCs增殖的最佳浓度。另将EPCs分为FA组和对照组,FA组用最佳浓度FA干预,对照组加入等体积PBS液。采用CCK-8试验观察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划痕试验观察细胞迁移能力,黏附能力试验测定细胞黏附数量,Matrigel体外成管试验测定细胞成管数量,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PDGF水平。结果 FA组细胞增殖OD值为0.77±0.13;对照组为0.43±0.07; FA组贴壁细胞数为(48.66±5.82)个,对照组为(31.32±2.90)个; FA组细胞迁移绝对宽度为(13.13±0.25) mm,对照组为(10.77±0.76) mm;FA组体外成管数为(594.91±73.12)个,对照组为(271.64±31.02)个; FA组PDGF水平为(249.97±14.23)pg/mL,对照组为(53.97±9.62) pg/mL;与对照组相比,FA组细胞增殖能力增加,细胞黏附数增多,细胞迁移绝对宽度增加,体外成管数增多,PDGF水平升高(P <0.05或<0.01)。结论 FA能够在体外促进EPCs的增殖、迁移、黏附和成管能力,并促进细胞分泌PDGF,从而加强EPCs的血管新生作用。

    2022年02期 v.62;No.1232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6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微小RNA-21对脓毒症急性肺损伤小鼠肺组织的修复作用及其与PTEN的关系

    葛晨;刘俊行;付优;贾丽静;龙玲;杜全胜;

    目的观察脓毒症急性肺损伤(ALI)小鼠肺组织中微小RNA-21(miR-21)的表达情况,以及干预miR-21表达对肺水肿、血清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探讨该作用机制与PTEN的关系。方法取96只健康雄性昆明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假手术组(n=32)、模型组(n=32)、miR-21前体组(MP组,n=8)、miR-21抑制剂组(MI组,n=8)、miR-21前体+PTEN抑制剂组(MP+Anti-PTEN组,n=8)、miR-21抑制剂+PTEN抑制剂组(MI+Anti-PTEN组,n=8)。假手术组仅进行开腹探查盲肠;模型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制作ALI模型; MP组、MI组分别在尾静脉注射miR-21前体腺病毒、miR-21抑制剂腺病毒4 d后再造模; MP+Anti-PTEN组、MI+Anti-PTEN组分别在转染miR-21前体、miR-21抑制剂后,造模前30 min给予尾静脉注射PTEN抑制剂。造模后24 h,取小鼠腹主动脉取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I)。取小鼠左肺组织,称取肺湿重和肺干重,计算肺湿重/干重比值(W/D)。取小鼠腹主动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氧化应激指标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分别于造模后6、12、24、48 h采用qRT-PCR法检测假手术组、模型组肺组织miR-21的相对表达量。于造模后24 h对假手术组、模型组、MP组、MI组采用qRT-PCR法检测肺组织miR-21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肺组织PTEN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后24 h,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OI下降,W/D、TNF-α、IL-6、ROS、SOD水平升高(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MP组、MP+Anti-PTEN组、MI+AntiPTEN组OI升高,W/D、TNF-α、IL-6、ROS、SOD水平下降(P均<0.05),MI组OI下降,W/D、TNF-α、IL-6、ROS、SOD水平升高(P均<0.05);与MP+Anti-PTEN组比较,MI+Anti-PTEN组OI、W/D、TNF-α、IL-6、ROS、SOD水平无明显变化(P均>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造模后6、12、24、48 h肺组织miR-21表达均升高(P均<0.05),并于造模后24 h达峰。造模后24 h,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MP组miR-21表达均升高、PTEN蛋白表达均下降,MI组miR-21表达下降、PTEN蛋白表达升高(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MP组miR-21表达升高、PTEN蛋白表达下降,MI组miR-21表达下降、PTEN蛋白表达升高(P均<0.05)。结论脓毒症小鼠肺组织中miR-21表达增加,miR-21过表达可减轻脓毒症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从而减轻肺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TEN有关。

    2022年02期 v.62;No.1232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3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GMNN、RFC4表达变化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章小霞;任晓燕;陶玉梅;袁明明;顾丽丽;王燕;

    目的分别从生物信息学、组织标本的角度观察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Geminin(GMNN)及人类复制因子C第四大亚基(RFC4)的表达变化,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利用UALCAN数据库分析GMNN、RFC4 mRNA和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利用OncoLnc数据库比较GMNN、RFC4 mRNA高表达与低表达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总生存率,利用GEPIA数据库分析GMNN与RFC4mRNA表达的相关性。取手术切除的4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新鲜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采用RT-qPCR法检测GMNN、RFC4 mRNA表达。取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20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10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133例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GMNN、RFC4蛋白表达,比较不同临床病理参数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组织GMNN、RFC4蛋白表达的差异。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比较不同GMNN、RFC4蛋白表达水平患者的总生存率,Cox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GMNN、RFC4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GMNN、RFC4 mRNA和蛋白在人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均<0.05); GMNN及RFC4 mRNA高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均低于低表达患者(P均<0.05); GMNN与RFC4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58,P <0.01)。组织标本检测显示,GMNN、RFC4 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P均<0.05); GMNN、RFC4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高表达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不典型子宫内膜组织(P均<0.05),合并淋巴结转移、FIGO病理分期Ⅲ+Ⅳ期、Ki67表达阳性、p53表达阳性患者的GMNN、RFC4蛋白高表达率分别高于无淋巴结转移、FIGO病理分期Ⅰ+Ⅱ期、Ki67表达阴性、p53表达阴性的患者(P均<0.05)。GMNN、RFC4蛋白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率低于低表达患者(P均<0.05),GMNN蛋白高表达、RFC4蛋白高表达、淋巴结转移、FIGO病理分期Ⅲ+Ⅳ期、Ki-67阳性是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GMNN与RFC4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0.303,P <0.01)。结论 GMNN、RFC4mRNA及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升高,其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预后密切相关,两者可能作为子宫内膜癌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2022年02期 v.62;No.1232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8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幼羊和成年羊颅骨缝线处硬脑膜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其生物学功能分析

    叶小健;冯士军;张春阳;邵国;王孟辉;高岩;张小璐;王悦;寇正雄;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寻找幼羊和成年羊颅骨缝线处硬脑膜差异表达的基因,分析影响颅骨生长的基因及其对应的信号通路。方法取6只51日龄幼羊和6只12月龄成年羊顶额缝及矢状缝处硬脑膜标本,进行基因测序。以成年羊为对照组,幼羊为实验组,对结果行表达差异性分析,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行GO富集分析,再对影响颅骨生长的上调及下调基因集分别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取冻存的幼羊和成年羊硬脑膜组织,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差异表达最高的前10位基因进行验证。结果与成年羊相比,幼羊硬脑膜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共765个,其中上调基因417个,下调基因348个。对幼羊与成年羊硬脑膜组织中差异表达上调基因富集后可见骨的矿化这一富集功能,对差异表达下调基因集富集后可见骨的矿化正向调节这一富集功能。在上调基因中,骨的矿化包含15个基因,分别为ENPP1、HIF1A、IBSP、MMP-13、PTN、OMD、COL1A2、BGLAP、FBN2、ASPN、TMEM119、RFLNB、PHOSPHO1、LOX、ISG15;在下调基因中,骨的矿化正向调节包含5个基因,分别为ISG15、OSR1、BMP-4、BMP-6、BMP-7。KEGG信号通路分析显示,骨的矿化相关基因主要涉及PI3K/Akt信号通路,骨的矿化正向调节相关基因主要涉及TGF-β信号通路。在上调基因中选取上调最多的前6位基因COL1A2、MMP13、PHOSPHO1、IBSP、OMD、PTN和下调基因中下调最多的前2位基因BMP4、BMP6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同一缝线处幼羊和成年羊上述差异基因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幼羊和成年羊颅骨缝线处硬脑膜组织中存在大量差异表达的基因,涉及骨的矿化和骨的矿化调节;骨的矿化基因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来促进颅骨的生长,骨形态蛋白基因可能通过TGF-β信号通路来调控缝线的闭合。

    2022年02期 v.62;No.1232 42-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雷公藤多苷对湿疹大鼠皮损的预防作用及机制

    张明昊;董文霞;薛鹏坤;高一盈;马伟洋;王珍;马峰伟;张圣欣;李丰;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苷对湿疹大鼠皮损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与组胺受体H1(H1R)/瞬时感受器电位受体1(TRPV1)通路、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TRPV1通路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p38 MAPK)通路的关系。方法取健康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雷公藤多苷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正常组正常饲养;模型组和雷公藤多苷低、中、高剂量组采用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建立湿疹模型,将大鼠腹部及背部脱毛,在腹部皮肤涂抹DNCB-丙酮橄榄油溶液进行致敏,5 d后在背部皮肤涂抹0.5%DNCB-丙酮橄榄油溶液进行激发,在右耳内外侧耳面涂抹1%DNCB-丙酮橄榄油溶液进行激发。于实验第3天开始给药,雷公藤多苷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4.5、9、18 mg/kg雷公藤多苷溶液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连续21 d。末次给药24 h后,观察大鼠背部皮肤外观情况;处死大鼠,沿耳基线剪下双耳,用打孔器在左右耳中部取圆形耳片,称取耳片质量,计算耳肿胀度和耳肿胀抑制率;取背部皮肤组织,采用HE染色法进行组织形态理学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H1R、PAR-2、TRPV1蛋白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组织中p38 MAPK、p-p38MAPK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耳肿胀度增加(P <0.05);与模型组比较,雷公藤多苷低、中、高剂量组耳肿胀度减少(P均<0.05);与雷公藤多苷低剂量组比较,雷公藤多苷中、高剂量组耳肿胀度减少,耳肿胀抑制率增加(P均<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背部皮肤出现湿疹病理变化;与模型组比较,雷公藤多苷低、中、高剂量组背部皮肤湿疹病变程度减轻。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皮损组织中H1R、PAR-2、TRPV1、p38 MAPK、p-p38 MAPK蛋白水平升高(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雷公藤多苷中、高剂量组皮损组织中H1R、PAR-2、TRPV1、p38 MAPK、p-p38 MAPK蛋白水平降低(P均<0.05);与雷公藤多苷低剂量组比较,雷公藤多苷高剂量组皮损组织中H1R、PAR-2蛋白水平升高(P均<0.05),雷公藤多苷中剂量组TRPV1蛋白水平升高(P <0.05),雷公藤多苷中、高剂量组皮损组织中p38 MAPK、p-p38 MAPK蛋白水平降低(P均<0.05)。结论雷公藤多苷对湿疹大鼠的皮损具有预防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1R/TRPV1、PAR-2/TRPV1和p38 MAPK通路有关。

    2022年02期 v.62;No.1232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下载次数:5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河北地区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苟东芸;苑梦伟;何莎;吕秀娟;王云鹏;王梦娇;李姝颖;马晓伟;

    目的分析河北地区汉族人群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河北地区12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观察组)和125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采集两组空腹静脉血,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荧光探针法进行ApoE基因型检测,包括ε2/ε2、ε2/ε3、ε2/ε4、ε3/ε3、ε3/ε4、ε4/ε4共6种表型。比较两组ε2等位基因携带者(ε2/ε2+ε2/ε3)、ε3等位基因携带者(ε3/ε3+ε2/ε4)、ε4等位基因携带者(ε3/ε4+ε4/ε4)所占比例,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ApoEε4等位基因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影响。结果观察组ε2等位基因携带者17例(13.3%),ε3等位基因携带者87例(68.0%),ε4等位基因携带者24例(18.8%);对照组分别为21例(16.8%)、92例(73.6%)、12例(9.6%);观察组ε4等位基因携带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均<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oE ε4等位基因、高血压、颈动脉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校正单因素回归分析中P <0.15的因素后,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未显示ε4等位基因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河北地区汉族人群ApoE ε4等位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无明显相关,并非其发病危险因素。

    2022年02期 v.62;No.1232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sFas、sFasL水平与病情程度相关性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张晓红;祖明立;杜双霞;苑艳尊;张盼;李西园;刘倩;

    目的探究血管性痴呆(VD)患者血清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sFas)、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配体(sFasL)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并评价二者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76例VD患者,于入院后次日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sFas、sFasL水平,并计算sFas/sFasL比值;采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估痴呆程度,分为轻、中、重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正常及轻、中、重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sFas、sFasL、sFas/sFasL与MMSE、NIHSS评分的相关性。治疗3个月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估患者预后,分为Ⅰ、Ⅱ、Ⅲ级。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血清sFas、sFasL、sFas/sFasL;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血清sFas、sFasL、sFas/sFasL与预后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Fas、sFasL、sFas/sFasL对Ⅲ级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痴呆重度、神经功能缺损重度患者的血清sFas、sFasL水平均高于中度和轻度患者,sFas/sFasL均低于中度和轻度患者;痴呆中度、神经功能缺损中度患者的血清sFas、sFasL水平均高于轻度患者,sFas/sFasL低于轻度患者(P均<0.05)。血清sFas、sFasL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r分别为-0.768、-0.860,P均<0.05),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653、0.723,P均<0.05); sFas/sFasL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r=0.685,P <0.05),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625,P <0.05)。预后Ⅲ级患者血清sFas、sFasL高于Ⅰ级和Ⅱ级患者,Ⅱ级患者高于Ⅰ级患者;预后Ⅲ级患者sFas/sFasL低于Ⅰ级和Ⅱ级患者,Ⅱ级患者低于Ⅰ级患者(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Fas、sFasL、sFas/sFasL是VD预后的影响因素(P均<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sFas、sFasL、sFas/sFasL联合预测VD患者Ⅲ级预后的AUC为0.876,预测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1.25%、86.67%,高于sFas、sFasL、sFas/sFasL单独指标的预测效能。结论血清sFas、sFasL、sFas/sFasL水平变化幅度与VD患者病情程度密切相关,三者是VD预后的影响因素,联合检测可预测VD患者的预后程度。

    2022年02期 v.62;No.1232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1例德朗热综合征患儿的NIPBL基因突变分析

    徐瑞;张英懿;刘心洁;

    目的对1例疑诊德朗热综合征(Cd LS)患儿进行致病基因变异检测,明确其发病原因。方法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使用全血DNA提取试剂盒提取DNA,应用高通量测序法检测相关基因突变,使用GATK软件进行多态性位点检测,查找变异位点在各基因数据库中的频率和致病性,筛选数据库中频率<0.05且预测结果均为致病性的位点作为与疾病相关的位点。采用Sanger测序法验证变异并进行致病基因的家系分析。结果患儿NIPBL基因第6外显子存在c461G> A(p.R154Q)杂合错义变异,该变异为新发变异,且为未报道过的新变异。经家系验证分析,患儿父亲该位点为杂合突变,患儿母亲该位点无变异。生物信息学蛋白功能综合性预测软件REVEL预测结果为潜在有害,SIFT、Poly Phen2、Mutation Taster、GERP预测结果均为有害。经Sanger测序验证,该变异存在于患儿及患儿父亲,c.461G> A可导致编码蛋白第154位精氨酸替代为谷氨酰胺(p.R154Q)。结论 NIPBL基因c461G> A(p.R154Q)错义变异可能是该例Cd LS患儿的发病原因,新变异的检出丰富了NIPBL基因变异谱。

    2022年02期 v.62;No.1232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在十二指肠梗阻新生儿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贺牡丹;冯嘉宝;黎昆伟;沈杰;许露;胡祖荣;

    目的探讨基于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多方位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在十二脂肠梗阻新生儿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42例行腹腔镜手术的十二指肠梗阻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ERAS组22例。对照组采取围手术期一般麻醉管理方案,ERAS组实施ERAS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方案。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拔气管导管时间,记录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于术前1 d及术后24 h采集患儿静脉血,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溴甲酚绿法检测血清白蛋白水平;观察术后48 h并发症(吻合口感染和梗阻、呼吸道感染、二次气管插管、发热、全身或局部凹陷性水肿)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ERAS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拔气管导管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较对照组减少(P均<0.01)。术后24 h ERAS组血清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1),两组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白蛋白水平均低于术前(P均<0.01),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但ERAS组局部凹陷性水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十二脂肠梗阻新生儿腹腔镜手术运用ERAS理念进行多方位围手术期麻醉管理,能够降低患儿的应激反应、减少住院时间和费用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安全可行。

    2022年02期 v.62;No.1232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891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合并基础疾病的特点及Charlson合并症指数对预后的影响

    杨灵;王志聪;陈曦;汪红;江伟;高博;刘跃洪;

    目的采用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分析891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合并基础疾病的特点,并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891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诊断计算患者的CCI,评价合并症程度,分析合并症特点;根据电子病例或电话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计算1年累计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CC分级患者的1年累计生存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分析CCI分级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891例患者中,无合并症476例(53.42%),轻中度合并症348例(39.06%),重度合并症67例(7.52%)。在17种合并症中,患者例数最多的前3位合并症分别为糖尿病(18.97%)、慢性肺部疾病(16.39%)、中重度肾病(5.95%)。非手术治疗患者CCI分级轻中度+重度的比例高于手术治疗患者(P <0.001),不同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患者CCI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1.17~89.12个月,无合并症及轻中度、重度合并症患者的1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6.53%、74.73%和45.10%,CCI分级越严重,患者累计生存率越低。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年龄、CCI分级、股骨转子间骨折、非手术治疗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与无合并症患者相比,轻中度合并症患者死亡风险增加83.9%(HR=1.839,95%CI为1.426~2.376,P <0.001),重度合并症患者死亡风险增加2.834倍(HR=3.834,95%CI为2.639~5.471,P <0.001)。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普遍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以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中重度肾病最为多见,非手术治疗患者合并症程度较手术患者更严重; CCI分级与患者预后相关,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

    2022年02期 v.62;No.1232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乳腺癌患者乳腺超声造影参数与肿瘤组织中PKM2、Gab2、ATG2B mRNA表达的相关性

    陈沛芬;赖瑾瑜;邝永培;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乳腺超声造影参数及肿瘤组织中丙酮酸激酶M2(PKM2)、Gab2、ATG2B mRNA表达情况,探讨乳腺超声造影参数与PKM2、Gab2、ATG2B mRN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接受乳腺切除手术治疗的120例乳腺癌患者(观察组)和120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对照组),观察组临床分期Ⅰ期20例,Ⅱ期29例,Ⅲ期41例,Ⅳ期3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超声造影检查,动态观察乳腺病灶造影进展情况,利用Qontrast软件计算时间—强度曲线中达峰强度(PI)和曲线下面积(AUC)。取两组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标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PKM2、Gab2、ATG2B mRNA的相对表达量。比较不同临床分期、不同超声造影参数水平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PKM2、Gab2、ATG2B mRNA的表达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超声造影参数与PKM2、Gab2、ATG2B mRNA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超声造影参数PI、AUC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乳腺组织PKM2、Gab2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ATG2B mRN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乳腺癌临床分期Ⅰ~Ⅱ期患者乳腺组织PKM2、Gab2 mRNA表达水平低于Ⅲ~Ⅳ期患者,ATG2B mRNA表达水平高于Ⅲ~Ⅳ期患者(P均<0.05);乳腺癌PI、AUC高水平患者PKM2、Gab2 mRNA表达水平高于低水平患者,ATG2B mRNA表达水平低于低水平患者(P均<0.05)。乳腺癌超声造影参数PI与PKM2、Gab2 mRNA表达呈正相关(r分别为0.518、0.388,P均<0.05),与ATG2B mRNA表达呈负相关(r=-0.646,P <0.05); AUC与PKM2、Gab2 mRNA表达呈正相关(r分别为0.506、0.486,P均<0.05),与ATG2B mRNA表达呈负相关(r=-0.559,P <0.05)。结论乳腺癌患者超声造影参数PI、AUC及乳腺肿瘤组织中PKM2、Gab2、ATG2B mRNA表达水平异于良性肿瘤者,且超声造影参数与PKM2、Gab2、ATG2B mRNA表达相关,乳腺超声造影可作为早期疾病筛查、恶性程度评估的可靠手段。

    2022年02期 v.62;No.1232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血清miR-133a、BMP-2水平与骨折延迟愈合的关系

    苏清君;李鹏;边朝辉;宋广明;马文明;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血清miR-133a、骨形成蛋白2(BMP-2)水平与骨折延迟愈合的关系。方法选择行手术治疗的25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是否发生骨折愈合延迟将患者分为延迟组(30例)和正常组(221例)。于术后4周复查时采集患者静脉血,采用RT-PCR法检测血清miR-133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BMP-2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miR-133a与BMP-2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股骨颈骨折延迟愈合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iR-133a、BMP-2对股骨颈骨折延迟愈合的预测价值。结果延迟组血清miR-133a水平高于正常组(P均<0.05),血清BMP-2水平低于正常组(P <0.05)。延迟组血清miR-133a水平与BMP-2水平呈负相关(r=-0.418,P=0.005)。年龄≥60岁、骨质疏松、血清miR-133a≥0.90、BMP-2 <167.15 ng/L是骨折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P均<0.05)。miR-133a、BMP-2及二者联合预测股骨颈骨折术后骨折愈合延迟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1、0.678、0.915,miR-133a联合BMP-2对骨折愈合延迟的预测价值高于单独指标(P均<0.01)。结论股骨颈骨折延迟愈合患者术后血清miR-133a水平增高,BMP-2水平下降;miR-133a水平升高、BMP-2水平降低是骨折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联合检测miR-133a和BMP-2可为骨折延迟愈合评估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2022年02期 v.62;No.1232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线型吻合器与圆型吻合器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曾珂芮;韩华;卢通;李天梁;李蜀华;冷蔚;

    目的比较线型吻合器与圆型吻合器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BillrothⅡ式吻合)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胃空肠吻合术中所采用的吻合器不同,将患者分为线型吻合器组42例、圆型吻合器组50例。比较两组的基本资料、手术相关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结果、术后半年胃镜结果。结果两组基本资料、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线型吻合器组手术时间、吻合时间较圆型吻合器组缩短,住院总费用较圆型吻合器组低(P均<0.01)。术后半年胃镜结果显示,线型吻合器组残胃潴留发生率低于圆型吻合器组(P <0.05),两组2级以上残胃潴留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残胃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线型吻合器组2级以上残胃炎发生率高于圆型吻合器组(P <0.05);两组残胃炎累及范围中,线型吻合器组残胃炎累及吻合口以上的发生率高于圆型吻合口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胆汁反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线型吻合器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中具有缩短手术时间、节省费用、减少术后残胃潴留发生等优势,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吻合方式,但可能具有更高的残胃炎发生率。

    2022年02期 v.62;No.1232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临床教学

  • 讨论式案例教学法在妇产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马延慧;张雪;徐颖;毛洪鸾;刘培淑;

    目的探讨讨论式案例教学法在妇产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92例妇产科实习的医学生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讨论式案例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两组的授课教师及教学内容相同。教学结束后用相同的试卷及问卷对两组学生进行测试,比较两组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病例分析能力以及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从而比较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结果讨论式案例教学组的病例分析成绩及总成绩均高于传统教学组(P均<0.05);在巩固理论知识、锻炼自学能力、训练临床思维、增强接诊自信、密切师生关系方面,讨论式案例教学组学生的满意度高于传统教学组(P <0.05)。结论讨论式案例教学法在妇产科临床教学中有积极的意义,可提高妇产科临床教学的教学效果。

    2022年02期 v.62;No.1232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肾素原受体在肾脏集合管中的生理功能及其在肾脏相关疾病中作用研究进展

    王誉蓉;方辉;

    肾素原受体(PRR)是水盐代谢、血压和肾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关键调节因子。PRR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复杂多样,不仅可与肾素及肾素原结合,促使血管紧张素原向血管紧张素Ⅰ、Ⅱ转化,还能激活细胞内非血管紧张素Ⅱ依赖性信号途径,在介导某些病理效应如肾脏炎症纤维化等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PRR不仅能够通过调节上皮钠通道来调控肾脏钠平衡,还参与调节水通道蛋白(AQP)和抗利尿激素加压素2型受体(V2R),调控肾脏集合管水重吸收功能,维持机体的体液平衡。PRR的作用十分广泛,与许多人类疾病相关,如高血压、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等。深入研究PRR的功能有助于寻找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药物治疗靶点。

    2022年02期 v.62;No.1232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基因检测在前列腺癌早期诊断、治疗、预后评估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黄敏玉;吴军;

    前列腺癌发病率高、发病隐匿,因此寻找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检测项目尤为重要。目前基因检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研究中,将此项技术引入个体化癌症治疗计划的制定与精准医学的范围内,可从中探讨相关基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跨膜丝氨酸蛋白酶2(TMPRSS2)-E26相关基因(ERG)融合基因、PTEN基因、成视网膜细胞瘤(RB)基因、p53肿瘤蛋白(TP53)基因、乳腺癌易感基因1/2(BRCA1/2)等基因发生突变或缺失后,激活不同信号传导途径和调节相应关键蛋白表达水平,从而调控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在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治疗、预后评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22年02期 v.62;No.1232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下载次数:7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晚期膀胱癌免疫治疗反应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张子威;张文涛;毛卫浦;姚旭东;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晚期膀胱癌的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还需要相应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其疗效,从而制定出更为详尽的治疗方案,使膀胱癌患者能够得到最大的临床获益。目前用于晚期膀胱癌免疫治疗反应的相关生物标志物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与肿瘤细胞相关的标志物,如肿瘤内异质性、肿瘤基因突变负荷、DNA损伤修复、分子分型等;第二类是与肿瘤微环境相关的标志物,如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等;第三类是与液体活检相关的标志物,如游离DNA、循环肿瘤DNA、循环肿瘤细胞等。根据免疫治疗标志物指导免疫治疗方案,有助于实现膀胱癌患者的个体化贯序治疗,减轻治疗过程中带来的痛苦以及改善患者的预后。

    2022年02期 v.62;No.1232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下载次数:5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发病机制、药物治疗及健康管理研究进展

    王伟伊;马慧珍;李曼;

    2型糖尿病(T2DM)是临床常见内分泌疾病,以血糖异常及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特征;肌少症则是以骨骼肌质量及力量减少为特征的症候群。两者在发病机制上存在着共同点,临床也常合并出现。T2DM合并肌少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骨骼肌代谢平衡紊乱、线粒体损伤、氧化应激及胰岛素抵抗。T2DM合并肌少症的治疗方法是通过补充外源性胰岛素,在降低血糖的同时刺激人体肌肉蛋白合成;二甲双胍、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在T2DM合并肌少症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作用。在T2DM合并肌少症的健康管理方面,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首要目标,合理的饮食及运动可改善T2DM患者的血糖水平,延缓肌少症的疾病进展。

    2022年02期 v.62;No.1232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下载次数:10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张玥熠;杨青;冯莉娟;袁昌丽;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是人体内重要的代谢调节因子,可通过激活相应的IGF-1受体及下游信号通路发挥作用。IGF-1不仅与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有关,在许多中枢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在颅脑肿瘤中,IGF-1呈高表达,与其受体结合后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及抗凋亡等恶性生物学功能,同时能够促进肿瘤血管形成、增加肿瘤侵袭力,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与转移;在脑血管疾病中,循环中的IGF-1水平升高有利于神经系统的修复及功能恢复,具有保护脑血管的作用;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IGF-1水平降低可引起神经元逐渐变性和功能障碍,引起记忆障碍和认知衰退,促进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2022年02期 v.62;No.1232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替利帕肽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降糖机制、临床作用及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吕炎;王艳华;

    替利帕肽是由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受体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合成的激动剂,其可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延缓胃排空、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β细胞功能而发挥降糖作用,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型药物。除降糖作用外,替利帕肽还能显著减轻患者体质量,同时参与保护心血管功能。其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食欲下降、过敏、低血糖、胰腺炎和胆囊炎等。深入探讨替利帕肽治疗T2DM的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有助于保证治疗效果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022年02期 v.62;No.1232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免疫调节剂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奉慧东;郑智武;陈宁;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使用抗病毒药物能够控制病毒复制和延缓肝硬化的进展,但无法实现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彻底治愈。免疫调节治疗通过打破CHB患者对HBV的免疫耐受及恢复免疫功能失调,有望实现CHB完全治愈。目前用于治疗CHB的免疫调节剂包括RIG-1激动剂、TLR激动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性疫苗、细胞凋亡蛋白抑制因子抑制剂、重定向T淋巴细胞等。基于免疫调节的治疗方法可增强宿主的先天性免疫应答和获得性免疫应答,有望从多个方面入手实现CHB患者的完全治愈。

    2022年02期 v.62;No.1232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三阴型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贾岩;佟仲生;

    三阴型乳腺癌(TNBC)是指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均阴性表达的一类乳腺癌。化疗是TNBC主要的治疗手段,晚期TNBC的恶性程度高,易复发转移,化疗效果不佳,患者预后较差。目前,免疫治疗在乳腺癌中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不断问世并逐步应用于临床,成为乳腺癌重要的治疗手段。常见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主要包括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抑制剂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其中PD-1抑制剂包括PD-1抗体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抗体。通过阻断PD-1/PD-L1的免疫治疗与化疗联合使用已被证实可用于PD-L1阳性表达的晚期TNBC患者。

    2022年02期 v.62;No.1232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1K]
    [下载次数:4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