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永芳;林敏华;汪余嘉;聂雪坤;林小惠;陈子春;
目的 观察氟伐他汀(Flu)对高糖环境中培养的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以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实验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Flu+高糖组、Flu组、高糖组、对照组。Flu+高糖组在高糖培养基(含30.5 mmol/L葡萄糖的ECM培养基)中加入0.01、0.1、0.125、0.25、0.5、1.0μmol/L Flu处理12 h;Flu组在常规培养基中加入0.01、0.1、0.125、0.25、0.5、1.0μmol/L Flu处理12 h;高糖组于高糖培养基中培养24 h;对照组常规培养。采用MTS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根据细胞活力值,后续实验中Flu+高糖组中Flu的浓度选定0.25、0.5、1.0μmol/L。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内活性氧(ROS);化学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内Ⅲ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1)、叉头框转录因子O1(FOXO1)、SOD2 mRNA。结果 经24 h贴壁培养,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细胞活力降低(P均<0.05);与高糖组比较,Flu+高糖组(0.25、0.5、1.0μmol/L)细胞活力提高(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细胞内ROS和MDA水平高,SOD和CAT水平低,GSH水平高,SIRT1、SOD2 mRNA相对表达量低(P均<0.05);与高糖组比较,高糖+1.0μmol/L Flu组细胞内ROS、MDA水平降低,SOD、CAT水平升高,GSH水平降低,SIRT1 mRNA、SOD2 mRNA相对表达量高(P均<0.05)。各组FOXO1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P均>0.05。结论0.25、0.5、1.0μmol/L Flu可改善高糖诱导的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其改善作用机制可能是提高细胞中抗氧化酶水平,上调SIRT1基因表达,抵抗高糖诱导的氧化损伤。
2022年03期 v.62;No.1233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6K] [下载次数:5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树志;李丽华;付乃宽;
目的 观察富氢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急性肺损伤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心肌缺血/再灌注+富氢液+HO-1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心肌缺血/再灌注+富氢液组(HS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组)、假手术组(S组)。采用冠脉结扎术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急性肺损伤模型。抑制剂组大鼠在冠脉结扎术前30 min腹腔注射锌原卟啉(ZnPPIX,25 mg/kg),于再灌注前5 min腹腔注射富氢液10 mL/kg。HS组大鼠于再灌注前5 min腹腔注射富氢液10 mL/kg。I/R组大鼠分离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并结扎30 min后,松开结扎线再灌注120 min。S组大鼠仅穿线不结扎。再灌注2 h时,检测各组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总蛋白,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和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肺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HO-1)。再灌注2 h时,取各组大鼠组织测肺湿/干重比;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损伤程度并评分;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HO-1。结果 与S组相比,I/R组、HS组、抑制剂组大鼠BALF总蛋白含量、肺W/D和肺组织病理评分均高(P均<0.05);血清和肺组织TNF-α、IL-1β和IL-10水平均高(P均<0.05);肺组织HO-1蛋白浓度和水平均高(P均<0.05)。与I/R组相比,HS组大鼠BALF总蛋白含量、肺W/D和肺组织病理评分均低,血清和肺组织TNF-α、IL-1β水平均低,IL-10水平高(P均<0.05);肺组织HO-1蛋白浓度和水平均高(P均<0.05)。与HS组相比,抑制剂组大鼠BALF总蛋白含量、肺W/D和肺组织病理评分均高(P均<0.05);血清和肺组织TNF-α、IL-1β水平均高,IL-10水平低(P均<0.05);肺组织HO-1蛋白浓度和水平低(P均<0.05)。结论 富氢液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急性肺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上调HO-1从而抑制肺组织炎性反应有关。
2022年03期 v.62;No.1233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宋子璇;刘卫平;
目的 鉴定老年血流感染患者血培养病原菌种类,观察病原菌的耐药性,并构建死亡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老年血流感染患者349例,死亡99例、存活250例,对患者的血液进行细菌培养、病原菌鉴定及药敏试验以观察血培养菌株的种类分布及耐药性,比较死亡与存活患者的基线资料(如性别、手术、是否入住ICU等15个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老年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结果 血培养标本共分离出386株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230株,占59.6%),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占34.4%),真菌(占6.0%)。占前五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和头孢呋辛耐药率大于70%;鲍曼不动杆菌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对头孢呋辛、头孢唑林、头孢替坦及呋喃妥因耐药率高达100%;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100%敏感。死亡组与存活组老年血流感染患者高血压、肿瘤、合并3种以上基础疾病、住院时间≥30 d、入住ICU、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中心静脉插管、尿管插管及使用呼吸机占比比较,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住ICU、合并3种以上基础疾病、住院时间≥30 d、使用呼吸机是老年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以上述危险因素为主要预测指标构建列线图模型(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合并3种以上基础疾病、住院时间≥30 d、入住ICU、使用呼吸机的单项得分分别为85、65、100和92分,所有危险因素的总分为342分。结论 老年血流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血培养病原菌对常见抗菌药物呈不同程度耐药。应用入住ICU、合并3种以上基础疾病、住院时间≥30 d、使用呼吸机等危险因素构建了老年血流感染死亡风险预测模型。
2022年03期 v.62;No.1233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7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张安兵;袁小玲;夏秀琼;吕燕华;张丹丹;梁剑平;
目的 观察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mNGS)在重症肺炎病原体检测及治疗方案制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12例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均行肺泡灌洗术;实验组灌洗液送mNGS检测,对照组灌洗液行一般细菌、真菌培养;两组均根据病原体检测结果调整抗感染方案。比较两组病原体检出率、抗生素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日、住院费用、临床疗效、病死率。结果 实验组病原体检出率高于对照组(χ~2=23.59,P<0.05);实验组抗生素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日、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χ~2=3.895,P=0.048);实验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7,P=0.308)。结论 mNGS可提高重症肺炎病原体的检出率;对重症肺炎患者,根据mNGS的病原体检测结果调整制定治疗方案,可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提高治疗效果。
2022年03期 v.62;No.1233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下载次数:5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汪廉;孙明月;彭万胜;
目的 观察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IL-35及Th2类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选取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68例(观察组),按照疾病严重程度将患儿分为轻度组及中重度组,选取同时期非感染患儿20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患儿血清IL-35及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IL-13、IL-33;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及轻度组与中重度组上述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毛细支气管炎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采用ROC分析上述血清细胞因子对中重度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效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IL-35、IL-10、IL-33水平低,IL-4、IL-13水平高(P均<0.05);与轻度组比较,中重度组血清IL-35、IL-10、IL-33水平低,IL-4、IL-13水平高(P均<0.05)。观察组血清IL-35水平与IL-10呈正相关(P<0.05),与IL-4呈负相关(P<0.05)。观察组血清IL-4、IL-10、IL-13、IL-33是毛细支气管炎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P均<0.05)。当血清IL-35取10.53 pg/mL时,诊断中重度毛细支气管炎的ROC下面积(AUC)为0.760,灵敏度为70.6%,特异度为70.6%;当血清IL-4取7.3 pg/mL时,诊断中重度毛细支气管炎的AUC为0.827,灵敏度为82.4%,特异度为73.5%;当血清IL-10取115.38 pg/mL时,诊断中重度毛细支气管炎的AUC为0.712,灵敏度为44.1%,特异度为97.1%;当血清IL-13取643 pg/mL时,诊断中重度毛细支气管炎的AUC为0.739,灵敏度为97.1%,特异度为41.2%;当血清IL-33取22.61 pg/mL时,诊断中重度毛细支气管炎的AUC为0.635,灵敏度为26.5%,特异度为100.0%。结论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IL-35、IL-10、IL-33水平降低,IL-4、IL-13水平升高,且中重度患儿较轻度患儿更明显。血清IL-35水平与IL-10水平呈正相关,与IL-4水平呈负相关。Th2类细胞因子是毛细支气管炎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IL-35及Th2类细胞因子可用于辅助判断毛细支气管炎的严重程度。
2022年03期 v.62;No.1233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赵燕燕;李雨欣;姜有珠;吕盛银;徐德友;李冠宇;王纬;
目的 总结成人颅内结核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矛盾反应的有效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成人颅内结核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矛盾反应的出现时间、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结果、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案。结果 56例颅内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有11例发生矛盾反应。矛盾反应最常发生于抗结核治疗后的1~2个月,其余发生在2~9个月。11例矛盾反应患者出现发热伴头痛5例(45%)、反应迟钝3例(27%)、偏瘫1例(9%)、肢体抽搐1例(9%),头晕、言语含糊伴视物重影1例(9%)。脑脊液检查中出现矛盾反应7例(64%),脑脊液蛋白升高6例(55%),脑脊液氯化物降低4例(36%),脑脊液白细胞升高和葡萄糖浓度降低均有3例(27%)。影像学检查中出现矛盾反应10例(91%),表现为结核病灶增加和(或)新发结核病灶5例(45%),新发急性脑梗死病灶4例(36%),新发脑积水1例,无变化者1例。10例颅内结核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矛盾反应的处理方案:在HRZE抗结核药物基础上加用泼尼松60 mg/d+左氧氟沙星0.5 g/d+利奈唑胺0.6~1.2 g/d,其中1例联合鞘内注射治疗;4例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加用阿司匹林100 mg,1次/天;1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给予加用泼尼松;1例合并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给予急性期低分子肝素4 000 IU皮下注射2次/天+稳定期达吡加群酯110 mg口服,2次/天序贯治疗,9例患者病情及影像学均得到缓解。1例脑积水恶化者经侧脑室—腹腔引流手术后改善,1例死于心力衰竭。结论 成人颅内结核抗结核治疗1个月后患者如再次出现发热或头痛、脑脊液蛋白升高、头颅MRI发现病灶增大和(或)新发病灶等情况,提示出现矛盾反应,出现矛盾反应时积极给予足量抗结核药物+鞘内注射治疗,必要时行侧脑室—腹腔引流术可明显改善脑积水预后。
2022年03期 v.62;No.1233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1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花花;周旭春;黄怡;袁雪;文友飞;
目的 分析克罗恩病(CD)英夫利昔单抗(IFX)治疗失应答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使用IFX治疗的63例CD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发病至治疗时间(病程)、蒙特利尔分型(包括诊断时年龄A、病变部位L和疾病行为B)、联用免疫制剂、联合肠内营养、合并瘘管、合并肛周病变、合并肠外表现、治疗前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评分、BMI、CRP、CRP降低率[(第四次治疗前CRP-基线CRP)/基线CRP]、基线红细胞沉降率(ESR)、基线血红蛋白(Hb)、基线白蛋白(ALB)等。根据IFX诱导治疗3次后的CDAI评分分为原发失应答组和应答组,应答组的患者根据应答情况分为继发失应答组和持续应答组。比较原发失应答组和应答组以及继发失应答组和持续应答组的上述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D患者IFX治疗失应答的影响因素。结果 63例CD患者中,22例(34.9%)患者发生IFX治疗失应答,发生原发失应答的患者8例(12.7%),继发失应答的患者14例(22.2%),原发失应答组和应答组患者BMI、疾病行为和联合肠内营养比较,P均<0.05。未发现原发失应答的独立预测因素;继发失应答组和持续应答组患者性别、CDAI评分和Hb比较,P均<0.05,治疗前CDAI评分>220分是继发失应答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 IFX治疗CD患者失应答不可避免。患者的疾病行为、BMI和联合肠内营养是IFX治疗原发失应答的可能影响因素。CDAI评分>220分为IFX治疗继发失应答的独立预测因素,性别、CDAI评分和Hb与IFX治疗继发失应答有关。
2022年03期 v.62;No.1233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0K]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杨凯文;刘艾芃;赵娅琴;谭桂莲;李鸿宇;王注力;邓文正;
目的 分析不同植入角度“The all-on-3 concept”远中倾斜种植体两种加载条件下模型各部件的应力分布。方法 建立种植固定全口义齿修复模型,其中“The all-on-3 concept”模型3组(分别记为3-17°、3-30°、3-45°组)及”All-on-4”模型1组(4-30°组),3-17°组、3-30°组、3-45°组、4-30°组种植体数量分别为3、3、3、4颗,远中倾斜种植体植入角度分别为17°、30°、45°、30°,修复体远中悬臂长度为14.7、12.8、9.6、12.8 mm,近中种植体与远中种植体间距分别为15.3、17.2、20.9、6.8 mm,使用有限元软件对4组模型进行垂直以及倾斜加载,分析两种加载模式下各组模型各部件(下颌骨、种植体、基台、修复螺丝、氧化锆桥)的应力峰值。结果 在两种加载模式下,3-45°组各部件最大应力峰值出现次数最多、应力分布最不均匀,其次为3-17°组和3-30°组,4-30°组在对比中未出现最大应力峰值。结论 “The all-on-3 concept”远中种植体植入角度为30°时各部件应力分布情况最佳,其次为17°,最差为45°,但“The all-on-3 concept”应力分布情况略差于“All-on-4”。
2022年03期 v.62;No.1233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泽田;耿跃;齐越;徐丹;唐建国;
目的 分析有创机械通气相关急性肾损伤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效能。方法 有创机械通气患者216例,根据有创机械通气后是否发生急性肾损伤分为急性肾损伤组和非急性肾损伤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初步筛查出机械通气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影响因素,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急性肾损伤的影响因素对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预测效能。结果 216例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在有创机械通气48 h后有32例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P<0.01)。与非急性肾损伤患者相比,急性肾损伤患者呼吸频率升高,BMI升高,平均动脉压降低,中心静脉压、气道平台压升高,白细胞、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升高,乳酸水平升高,pH值降低,氧合指数升高(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呼气末正压、中心静脉压、乳酸是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主要影响因素。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中心静脉压、乳酸、肌酐预测有创机械通气相关急性肾损伤发生的最佳诊断界值分别为16.5分、11.5分、14.5 cmH_2O、2.05 mmol/L、131μmol/L,ROC下面积分别为0.80、0.94、0.89、0.94、0.73,敏感度分别为0.88、0.59、0.94、0.72、0.91,特异度分别为0.63、0.78、0.83、0.96、0.92。结论 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为14%。呼气末正压、中心静脉压、乳酸是住院患者有创机械通气相关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中心静脉压、乳酸、肌酐对有创机械通气相关急性肾损伤发生的预测效能高。
2022年03期 v.62;No.1233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3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周静竹;李永祥;王桂芝;李沅君;朱腾;韩慧蓉;
目的 观察麻醉诱导前髂肋肌平面阻滞(IPB)对静脉麻醉腹膜后入路肾部分切除术(RPN)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进行RPN的患者150例,用随机数表法分为IPB组、前锯肌平面阻滞(SAP)组、全凭静脉麻醉组(V组)。其中IPB组、SAP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行IPB、SAP,并记录30 min内患者温度觉阻滞范围;统计术后1、6、12、24、48 h时,患者静息及活动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VAS)评分、舒适评分表(BCS)评分,记录术中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的使用量、血流动力学变化,患者出手术室时脸谱评分,以及术后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医生切口满意度、术后不良反应、首次自主下床活动时间、出院时间。结果 与SAP组相比,IPB组患者低平面皮肤感觉有明显阻滞效果。与V组相比,SAP组、IPB组术后1、6、12、24、48 h时,静息及活动时VAS评分降低、BCS评分升高(P均<0.05)。与SAP组相比,IPB组术中舒芬太尼使用量减少(P<0.05),平均动脉压更稳定(P<0.05);患者出手术室时脸谱评分降低(P<0.05);术后1、6、12、24、48 h时,止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减少(P<0.05);医生切口满意度更高;术后首次活动时间提前(P<0.05)。结论 麻醉诱导前IPB对静脉麻醉RPN患者的镇痛效果良好,有利患者康复,且无不良作用。
2022年03期 v.62;No.1233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1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蔡少彦;魏旸;张蕾;郑良杰;郭春明;
目的 观察麻醉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在腰硬联合麻醉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并选择罗哌卡因适宜浓度。方法 拟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0.2%罗哌卡因组(A组)、0.3%罗哌卡因组(B组)、0.4%罗哌卡因组(C组)和0.5%罗哌卡因组(D组)。椎管内麻醉摆体位前30 min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各组均注入20 mL相应浓度的罗哌卡因。于阻滞6、12、24和48 h时,行被动运动VAS评分和主动运动VAS评分,记录屈髋角度,记录阻滞后48 h舒芬太尼用量及阻滞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阻滞6、12、24 h,与A组比较,C、D组被动运动VAS评分和主动运动VAS评分降低(P均<0.05),A、B组比较,P>0.05;C、D组比较,P>0.05。四组阻滞6、12、24、48 h的屈髋角度比较,P>0.05。与A组比较,B、C、D组舒芬太尼用量降低(P均<0.05)。四组恶心呕吐和谵妄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 麻醉前罗哌卡因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在腰硬联合麻醉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镇痛中有较好的效果,罗哌卡因的适宜浓度为0.4%。
2022年03期 v.62;No.1233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闫龙剑;李春伟;姚莹莹;王冠男;马兴对;戴必照;王德领;李北平;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纳布啡静脉自控镇痛在单胎足月妊娠初产妇剖宫产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20例择期剖宫产产妇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右美托咪定联合纳布啡组(D组)与纳布啡组(C组)。两组均于手术结束后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D组PCIA配制方法:右美托咪定4μg/kg+纳布啡2 mg/kg,C组:纳布啡2 mg/kg。两组均用0.9%氯化钠注射液配至100 mL。比较两组产妇术后镇痛效果[疼痛评分(VAS)、焦虑评分(SAS)、Ramsay镇静评分]、母体恢复情况(抽取产妇外周静脉血检测IL-6、皮质醇及泌乳素水平)、母乳喂养情况(首次泌乳时间、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48 h内添奶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12、24、48 h,与C组比较,D组VAS评分低(P均<0.05);术后24、48 h,与C组比较,D组SAS评分低(P均<0.05);术后12、24、48 h,与C组比较,D组Ramsay镇静评分高(P均<0.05)。术后1、2、3 d,D组IL-6及皮质醇浓度低于C组(P<0.05);术后1、3 d,D组产妇泌乳素水平高于C组(P均<0.05)。与C组比较,D组产妇术后首次泌乳时间早(P<0.05)、术后48 h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高(P<0.05)。结论 应用右美托咪定联合纳布啡静脉自控镇痛不仅对单胎足月妊娠初产妇剖宫产术后疼痛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而且有利于减轻术后炎症以及应激反应,促进产妇恢复,同时有利于产妇术后母乳喂养。
2022年03期 v.62;No.1233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1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苑振云;李丽博;韩彩莉;杨洁;代桂宁;王彦永;
目的 分析男女青年缺血性卒中发病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为预防青年缺血性卒中提供参考。方法 青年(18~45岁)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215例,其中男176例(81.86%)、女39例(18.14%)。回顾性分析男女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吸烟史、饮酒史、卒中家族史,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卵圆孔未闭、房颤等可致心源性卒中的心脏疾病)、睡眠呼吸暂停、高尿酸血症病史,血液指标(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肝功能、肾功能、同型半胱氨酸、尿酸等)。比较男女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上述各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男女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影响因素。据临床特点及影像学[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头颅血管CTA和(或)MRA或DSA、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实验室检查进行病因分型(TOAST分型),比较男女青年缺血性卒中的TOAST分型比例。结果男女性青年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睡眠呼吸暂停、高脂血症所占百分比比较,P均<0.05;糖尿病、心脏病、家族史所占百分比比较,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高尿酸血症为男女青年患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影响因素。TOAST病因分型中,男性、女性青年缺血性卒中均以SAA、LAA多见,两组比较,P>0.05。两组SOE比较,P<0.05,均以烟雾病多见。结论 青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青年缺血性卒中男性患者吸烟、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睡眠呼吸暂停、高脂血症方面的暴露高于女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高尿酸血症为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男、女青年缺血性卒中均以SAA、LAA多见,女性SOE型患者多于男性。
2022年03期 v.62;No.1233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3K] [下载次数:8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陆强;雷黎;石广念;黄尚岗;阮晓晶;蒋春雷;宁毅;易云洁;黄苏涛;周玉雾;
目的 观察计算机认知矫正疗法辅助盐酸多奈哌齐口服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效果。方法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11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盐酸多奈哌齐(晚睡前口服,5 mg/次,1次/d)联合计算机认知矫正疗法(每周训练5次,25~40 min/次,3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单纯给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用法同观察组;两组均治疗3个月。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时,采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测定两组智力商数(智商),采用韦氏成人记忆量表(WMS-RC)测量记忆商数,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估认知功能水平,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生存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定患者生存质量。结果 两组治疗后操作智商及记忆商数均高于治疗前,且以观察组为著(P均<0.05)。两组治疗后正确总应答数、正确总应答百分数及概念化水平应答百分数均高(P均<0.05),错误总应答数、完成第1个分类所需应答数、持续性应答、持续性错误、持续性错误百分数、非持续性错误及测评时间均少,以观察组为著(P均<0.05)。两组治疗后生理领域、心理领域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以观察组为著(P均<0.05)。结论 计算机认知矫正疗法辅助盐酸多奈哌齐口服治疗可有效改善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智力、记忆力、认知功能和生存质量。
2022年03期 v.62;No.1233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7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婛;黄燕兰;陈晓菊;
目的 观察小剂量利伐沙班联合阿司匹林口服对恶性肿瘤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 恶性肿瘤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28例,脑卒中起病时间6~72 h。按照治疗方案不同随机分为利伐沙班联合阿司匹林组、利伐沙班组、阿司匹林组;利伐沙班联合阿司匹林组给予利伐沙班片2.5 mg,2次/日,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1次/日,口服。利伐沙班组给予利伐沙班片10 mg,1次/日,口服;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1次/日,口服。长期使用,没有出血的情况下终生服用。于入院时、治疗第14天时测定血清D-二聚体,并评定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 入院时三组血清D-二聚体、NIHSS评分、MR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P均>0.05。治疗第14天时,三组血清D-二聚体、NIHSS评分、MRS评分、Barthel指数均降低,以利伐沙班联合阿司匹林组为著(P<0.05或<0.01);利伐沙班组与阿司匹林组上述各指标比较,P均>0.05。结论 小剂量利伐沙班联用阿司匹林口服治疗恶性肿瘤合并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良好,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或利伐沙班。
2022年03期 v.62;No.1233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7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李昭霞;路屹;骆嵩;
目的 分析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_(1c))水平与急性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急性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患者100例,根据血清HbA_(1c)水平分为HbA_(1c)低水平组、HbA_(1c)中水平组、HbA_(1c)高水平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改良的Rankin评分量表(mRS)评价入院30 d内预后。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HbA_(1c)水平与NIHSS评分、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HbA_(1c)低水平组神经功能缺损为轻度(NIHSS评分≤5分)23例、中重度(NIHSS评分>5分)8例;HbA_(1c)中水平组分别为15、18例;HbA_(1c)高水平组分别为7、29例;三组NIHSS评分比较,P均<0.05。HbA_(1c)低水平组mRS评分≤2分为20例、mRS评分≥3分为11例;HbA_(1c)中水平组分别为13、20例,HbA_(1c)高水平组分别为4、32例,3组mRS评分比较,P均<0.05。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患者血清HbA_(1c)水平与NIHSS评分、mRS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449、0.453,P均<0.05)。结论 血清HbA_(1c)水平与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相关,血清高水平HbA_(1c)的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预后差。
2022年03期 v.62;No.1233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2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董才韬;王云汉;李柯俊;谷传奇;廖文彪;
目的 体外物理振动排石疗法在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后X线腹部平片未显示残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且术后X线腹部平片提示无残石的患者191例,97例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后加物理振动排石辅助治疗的患者作为试验组,94例术后未采用物理振动排石辅助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3 d内以及物理振动排石治疗后3 h内排出的结石颗粒,计算两组的排石率;术后1周复查尿常规。结果 试验组的结石排出率高于对照组[40.2%(39/97)vs. 12.8%(12/94),P<0.05]。在试验组中,术前结石位于肾上、中、下盏者辅用物理振动排石治疗后排石率比较,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 对于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后复查X线腹部平片未显示残石的患者,术后辅助物理振动排石治疗能加速结石粉末的排出,且不会增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石的位置对于排石效果无影响。
2022年03期 v.62;No.1233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0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余先球;费小明;王丽霞;雷芳;陆雯萍;曹江;汤郁;
目的 通过对3例复发难治性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的治疗方法及移植治疗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方法分析,总结这类疾病有效治疗方案及预防方案。方法 3例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中2例为费城染色体Ph(+),在确定半相合供者后,给予CD19靶向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桥接治疗,缓解后接受亲缘半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案GIAC进行移植治疗,同时在移植后给予小剂量环磷酰胺(PTCY,14.5 mg/kg体质量)预防GVHD。结果 3例B-ALL患者CAR-T细胞治疗后均获得了完全缓解(CR),其中2例达分子生物学缓解,1例达流式MRD阴性缓解;其中2例患者顺利接受haplo-HSCT,回输后均成功供者细胞造血重建,无严重GVHD,白血病疾病状态稳定。另1例伴有p. T315I突变的Ph(+)-ALL患者,CAR-T细胞治疗后获得短暂分子生物学缓解,但在移植准备过程中再次复发后失去移植机会。结论 CAR-T治疗后序贯亲缘半相合移植治疗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效果良好;小剂量PTCY联合GIAC移植方案可以安全有效地预防GVHD的发生;CAR-T细胞治疗后短期再次复发的B-ALL患者目前仍然治疗困难。
2022年03期 v.62;No.1233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2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建娜;高天翔;张晓明;
目的 观察L4-5、L5-S1椎间盘突出青年患者CT横断面上小关节角度、双侧小关节不对称率及小关节接触直径的变化,为青年椎间盘突出原因提供参考。方法 L4-5、L5-S1椎间盘突出青年患者270例,其中L4-5椎间盘突出128例,L5-S1椎间盘突出142例;同时随机选取同一时间段内青年腰椎间盘正常者141例为对照组,利用多平面重建(MRR)技术,在CT横断面图像上测量小关节角度、小关节接触直径,比较两组小关节角度、双侧小关节不对称率及小关节接触直径。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L4-5椎间盘水平CT横断面小关节角度分别为40.2°±7.8°、45.6°±7.1°,两组比较,P<0.05;L5-S1椎间盘水平CT横断面小关节角度分别为51.9°±6.9°、46.5°±5.7°,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L4-5、L5-S1椎间盘水平双侧小关节不对称者分别为65(51.11%)、56例(43.90%),对照组分别为53(37.64%)、47例(33.55%),两组比较,P均<0.05。观察组L4-5、L5-S1椎间盘水平小关节接触直径分别为(11.62±1.61)mm、(13.01±1.70)mm,对照组分别为(12.91±1.54)mm、(14.54±1.77)mm,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 L4-5、L5-S1椎间盘突出青年患者CT横断面上小关节角度变小、双侧小关节不对称率升高及小关节接触直径变小。
2022年03期 v.62;No.1233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斐;方团育;陈开宁;全会标;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蛋白尿的关系。方法 T2DM患者344例,根据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分为单纯糖尿病组(145例)、微量蛋白尿组(30 mg/g≤UACR<300 mg/g)和大量蛋白尿组(UACR≥300 mg/g),比较三组间25(OH)D水平;Pearson相关及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血清25(OH)D与蛋白尿的相关性。结果 大量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单纯糖尿病组血清25(OH)D水平分别为18.05(13.65,22.95)、24.15(19.90,31.10)、28.65(21.30,38.25)ng/mL,大量蛋白尿组较单纯糖尿病组及微量蛋白尿组25(OH)D水平下降(P均<0.01);大量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单纯糖尿病组维生素D充足(25(OH)D水平≥30 ng/mL为维生素充足)率分别为29.25%、38.71%、46.21%,大量蛋白尿组与单纯糖尿病组比较,P<0.05;大量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单纯糖尿病组维生素D缺乏[25(OH)D<20 ng/mL]率分别为39.62%(42/106)、29.03%(27/93)、18.6%(27/145),大量蛋白尿组与单纯糖尿病组比较,P<0.05。血清25(OH)D与UACR存在负相关(r=-0.259,P<0.01),UACR与TC存在正相关(r=0.143,P<0.05);维生素D充足时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的发生风险降低[OR值为0.969(95%CI 0.941,0.997)];血清25(OH)D是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T2DM患者尤其合并蛋白尿者血清25(OH)D水平下降;血清25(OH)D水平与蛋白尿负相关,维生素D充足是糖尿病肾病患者出现蛋白尿的保护因素。
2022年03期 v.62;No.1233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3K]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