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迎嘉;
目的 观察抑制分离缺陷基因3(PARD 3)表达的宫颈癌细胞系SiHa增殖、凋亡、侵袭及迁移能力变化,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SiHa细胞分为siRNC组、siRNA1组及siRNA2组,分别用骨架质粒、PARD 3siRNA1(抑制PARD3基因表达)、PARD 3siRNA2(抑制PARD3基因表达)腺病毒真核载体转染。采用qRT-PCR法检测三组转染后细胞PARD3、JAK2 mRNA。培养24、48 h时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三组PARD3蛋白,培养48 h时检测三组细胞JAK2、p-JAK2蛋白。采用CCK-8法观察三组细胞增殖情况,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培养48 h时取各组细胞,采用Transwell小室观察细胞迁移、侵袭情况。结果 与siRNC组比较,siRNA1组、siRNA2组PARD3 mRNA相对表达量低(P均<0.05);与siRNA1组比较,siRNA2组PARD3 mRNA相对表达量低(P<0.05)。与siRNC组比较,培养48 h时siRNA1组、siRNA2组p-JAK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增加(P均<0.05)。与siRNC组比较,培养24、48 h时siRNA1组、siRNA2组细胞的OD450值增加(P均<0.05)。与siRNC组比较,siRNA2组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与siRNC组比较,培养48 h时siRNA1组、siRNA2组细胞迁移数、侵袭数增加(P均<0.05)。结论 抑制PARD3表达的SiHa细胞细胞增殖能力升高、细胞凋亡能力降低、侵袭迁移能力增强。PARD3可能通过上调p-JAK2表达促进SiHa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抑制细胞凋亡。
2022年06期 v.62;No.1236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楚蕾蕾;高国伟;杨桢桢;杨留勤;武莉萍;
目的 观察加入楝酰胺(Rocaglamide,Roc-A)培养的人肝癌细胞株HepG2凋亡情况,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1)加入不同浓度Roc-A培养的HepG2细胞凋亡情况观察:取对数生长期HepG2细胞,分为5组,分别加入0(空白对照)、25、50、100、200 nmol/L的Roc-A溶液,培养24 h时取各组细胞,采用YF488-Annexin V/PI荧光双染法观察细胞凋亡情况。(2)加入不同浓度Roc-A培养的HepG2细胞已糖激酶Ⅱ(HK2)、抑凋亡因子类似物(BCL2L1)mRNA检测:取对数生长期HepG2细胞,分为2组,分别加入0、100 nmol/L的Roc-A溶液,培养24 h时采用RT-qPCR法检测细胞HK2及BCL2L1 mRNA。(3)加入不同浓度Roc-A培养的HepG2细胞HK2、BCL2L1蛋白检测:取适量HepG2细胞,分为3组,分别加入0、100、200 nmol/L的Roc-A,培养24 h采用蛋白组学质谱分析法检测细胞HK2、BCL2L1蛋白。取对数生长期HepG2细胞分为5组,分别加入0、25、50、100、200 nmol/L的Roc-A溶液,培养24 h时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K2、BCL2L1蛋白。(4)癌组织HK2表达与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关系分析:采用Kaplan Meier Plotter癌症数据库分析癌组织HK2表达与肝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 加入0、25、50、100、200nmol/L的Roc-A溶液HepG2细胞凋亡率分别为0.83%±0.21%、9.46%±2.34%、24.68%±4.22%、39.60%±2.16%及58.63%±1.62%,组间两两比较,Р<0.05。随Roc-A溶液浓度增加,细胞凋亡率也随之增加。与空白对照比较,培养24 h时加入100 nmol/L Roc-A溶液的HepG2细胞HK2、BCL2L1 mRNA相对表达量均降低(Р均<0.05)。与空白对照比较,加入不同浓度Roc-A培养HepG2细胞HK2、BCL2L1蛋白相对表量均降低(P均<0.05)。与癌组织HK2高表达的肝癌患者比较,HK2低表达的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更长(Р<0.05)。结论 Roc-A促进HepG2细胞的凋亡,200 nmol/L的Roc-A促进HepG2细胞凋亡能力最佳。Roc-A促HepG2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为Roc-A抑制HepG2细胞HK2、BCL2L1 mRNA及蛋白的表达。
2022年06期 v.62;No.1236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3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白子娜;宋会改;王红景;王钧;章志华;
目的 分析超声造影引导肺活检穿刺术快速现场细胞学评价在肺外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0例存在肺外周病变的住院患者,均行超声造影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其中42例在穿刺后进行快速现场细胞学评价(ROSE组)、58例患者未进行快速现场细胞学评价(非ROSE组)。以临床最终诊断为肺外周病变诊断的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测算超声造影引导穿刺行快速现场细胞学评价方法诊断肺外周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假阳性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等。结果 ROSE组最终诊断为恶性肿瘤31例、良性病变11例。ROSE组初步诊断结果为恶性肿瘤30例、良性病变12例,ROSE组穿刺诊断肺外周病变的阳性率为97.62%(41/42)。非ROSE组最终诊断为恶性肿瘤35例、良性病变23例,非ROSE组初步诊断结果为恶性肿瘤25例、良性病变33例,非ROSE组穿刺诊断肺外周病变的阳性率为86.21%(50/58)。与非ROSE组比较,ROSE组穿刺诊断肺外周病变的阳性率高(P<0.05)。快速现场细胞学评价在超声造影下肺穿刺活检术后诊断肺外周病变的灵敏度为96.77%,特异度为100%,假阳性率为3.23%,阳性预测值为100.00%,阴性预测值为91.67%。与非ROSE组比较,ROSE组穿刺次数少(P<0.05)。结论 超声造影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后快速现场细胞学评价诊断肺外周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且明确诊断所需穿刺次数少。
2022年06期 v.62;No.1236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3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李鋆璐;邢夏;刘洋;胡春玲;邢丽华;
目的 观察存在免疫抑制的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患者血清巨噬细胞效应分子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变化。方法 185例SCAP患者,其中免疫正常者131例(免疫正常组)、存在免疫抑制者54例(免疫抑制组)。分别于进入ICU第1、3、7天时抽取两组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TNF-α及IL-6。第1天时抽取两组外周静脉血采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测算外周血总T细胞(CD3~+T)、CD3~+CD4~+T细胞(CD4~+T)、CD3~+CD8~+T细胞(CD8~+T)。两组均于ICU第1天时采用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APACHEⅡ)评分,分别于ICU第1、3、7天时采用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评估病情严重程度。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TNF-α、IL-6水平与存在免疫抑制的SCAP患者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相关性。ICU第7天时判定两组预后。结果 与免疫正常组比较,免疫抑制组ICU第1天血清TNF-α水平低、ICU第7天血清TNF-α水平高,ICU第3、7天血清IL-6水平高(P均<0.05);与ICU第1天比较,免疫正常组及免疫抑制组第3、7天血清TNF-α、IL-6水平高(P均<0.05);与ICU第3天比较,免疫抑制组ICU第7天血清TNF-α、IL-6水平高(P均<0.05)。与免疫正常组比较,第1天免疫抑制组CD4~+T、CD8~+T、CD3~+T计数较低,APACHEⅡ评分高(P均<0.05);与ICU第1、3天比较,ICU第7天免疫抑制组患者SOFA评分高(F=19.722,P<0.05);与免疫正常组比较,ICU第3、7天免疫抑制组患者SOFA评分高(t分别为4.162、7.317;P<0.05)。血清TNF-α及IL-6水平与存在免疫抑制的SCAP患者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均呈正相关(P均<0.05)。免疫抑制组患者好转率低于免疫正常组(χ~2=5.904;P<0.05)。结论 与免疫正常的SCAP患者相比,免疫抑制SCAP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均升高,病情严重,预后差。检测存在免疫抑制的SCAP患者血清TNF-α、IL-6有助于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预测预后。
2022年06期 v.62;No.1236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1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朱天翔;李淑娴;陈天博;姚笑睿;马燕君;徐晓凌;林秋莹;黄晓丽;李锐雄;蓝斌;
目的 观察“全程管理模式”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208例为观察组,在抗凝治疗中采用多学科协作“一站式”抗凝门诊联合信息化随访平台的“全程管理模式”,进行覆盖“门诊+社区”的抗凝管理。另选择同期在普通门诊进行随访的20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为对照组。随访期间采用修订后的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评价两组患者华法林服药依从性,比较两组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患者INR检测次数,采用治疗范围时间分数(FTTR)评价两组抗凝治疗质量,观察两组抗凝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Morisky评分分别为6.75(1.50)、5.50(2.00)分,INR检测次数分别为9.00(12.75)、5.00(10.00)次,INR检测结果分别为1.96(0.65)、1.91(0.76),FTTR分别为49.64%、41.05%,二者比较,P均<0.05。观察组、对照组发生抗凝相关并发症分别为19、27例。结论 “全程管理模式”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管理的效果较好,能提高患者INR检测频次及华法林服药的依从性,提高患者抗凝质量。
2022年06期 v.62;No.1236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6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祁玉娟;严晓南;曹义娟;刘颖;谭小方;
目的 比较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分别采用长效长方案(Early-follicular phase long-acting GnRH agonist long protocol,EFLL)、短效长方案(Mid-luteal phase short-acting,MLSL)及拮抗剂方案(GnRH agonist long protocol,GnRH-ant)促排卵的不孕症波塞冬(Patient-Oriented Strategies Encompassing Individualized Oocyte Number,POSEIDON)标准组3的卵巢低反应(Poor ovarian responders,POR)患者的排卵及妊娠结果。方法 不孕症波POSEIDON标准组3POR患者248例,共276个IVF周期,分为EFLL 34个周期(EFLL组)、MLSL 69个周期(MLSL组)及GnRH-ant 173个周期(GnRH-ant组)。EFLL组、MLSL组和GnRH-ant分别采用EFLL、MFLL、GnRH-ant促排卵方案治疗,后续进行IVF-ET移植。观察并记录三组促排卵情况(获卵数、成熟MII卵数)及妊娠结果(受精率、D3可移植胚胎数、优质胚胎数及全胚冷冻率、胚胎种植率、单周期临床妊娠率、单周期活产率及流产率)。结果 与MLSL、GnRH-ant组比较,促排治疗后EFLL组获卵数、成熟MII卵数多(P均<0.05)。与MLSL、GnRH-ant组比较,EFLL组D3可移植胚胎数、优质胚胎数多,全胚冷冻率低(P均<0.05)。与MLSL、GnRH-ant组比较,EFLL组单周期临床妊娠率、单周期活产率高(P均<0.05)。结论 采用EFLL治疗后POSEIDON标准组3患者促排卵效果好,IVF-ET妊娠结果较好。与MLSL、GnRH-ant比较,采用EFLL治疗的POSEIDON标准组3患者获卵数、成熟MII卵数均较高,IVF-ET妊娠结果较好。
2022年06期 v.62;No.1236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席可望;李珊;汤旭磊;傅松波;李娟;成建国;
目的 了解17-α羟化酶/17,20-裂解酶缺陷症(17α-hydroxylase/17,20-lyase deficiency,17OHD)患儿的基因变异及遗传情况。方法 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侧腹股沟区肿物、外生殖器女性化的假两性畸形患儿,临床诊断为17OHD,抽取患儿、患儿父母及哥哥的外周静脉血,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HTS)进行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分析患儿、患儿父母及哥哥的基因情况。结果 患儿细胞色素P450c17酶基因(Cytochrome P450c17 enzyme gene,CYP17A1 gene)第6外显子存在c. 987delC(p. Tyr329fs)纯合突变;患儿父母及其哥哥均存在10号染色体CYP17A1基因第6外显子c. 987delC(p. Tyr329fs)杂合突变。结论 17OHD患儿存在10号染色体CYP17A1基因第6外显子c. 987delC(p. Tyr329fs)纯合突变,其父母、哥哥均存在10号染色体CYP17A1基因第6外显子c. 987delC(p. Tyr329fs)杂合突变。17OHD患儿的外显子突变遗传自父母。
2022年06期 v.62;No.1236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0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岚;张佳明;方梅飞;黄玉晓;蒋兰岚;陶人川;
目的 通过鸟枪法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菌群结构及功能。方法 选择2例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2例2型糖尿病不伴牙周炎患者、3例单纯牙周炎患者及3例健康志愿者,均采集龈下菌斑,提取龈下菌斑基因组DNA并进行鸟枪法宏基因组测序,分析龈下菌斑的菌群结构及功能。结果 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丰度最高的菌种为齿垢密螺旋体、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密螺旋体、福赛坦氏菌、文氏密螺旋体,单纯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丰度最高的菌种为牙龈卟啉单胞菌、齿垢密螺旋体、福赛坦氏菌、索氏密螺旋体、中间密螺旋体,同时与2型糖尿病不伴牙周炎患者、健康志愿者比较,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单纯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红色复合体丰度高(P均<0.05)。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2型糖尿病不伴牙周炎患者、单纯牙周炎患者及健康志愿者龈下菌斑中菌群基因组丰度差异明显基因有41个,其中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的菌群功能基因表达主要集中在双组分调节系统、碳代谢及ABC转运系统通路中。结论 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的菌群结构与单纯牙周炎患者相似,两者的差异可能主要集中菌群功能方面。
2022年06期 v.62;No.1236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5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阳晶;施鸿金;李宁;王剑松;陈立坚;左毅刚;
目的 总结肾尤文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Ewing’s sarcoma/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ES/PNET)的有效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例肾ES/PNET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左腰部偶发胀痛不适,肾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左侧肾脏占位性病变,行开放性左肾及左肾门肿物探查切除术,术后肿瘤组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波形蛋白、CD117、CD56、Syn、CD99均为阳性,细胞增殖指数Ki67 40%组织银染阳性,明确诊断为肾ES/PNET。切除肿瘤后患者定期随诊4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发生于肾脏的ES/PNET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肿瘤组织切片的细胞形态学、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明确诊断,手术切除、化疗及放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是肾ES/PNET的有效治疗方法。
2022年06期 v.62;No.1236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4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许佳佳;刘小兰;潘桢婕;马晓英;王健;
目的 比较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安罗替尼单用及分别与免疫抑制剂、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晚期肺癌的效果。方法 晚期肺癌患者53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安罗替尼单药组19例(单药组)、安罗替尼联合免疫治疗18例(联合免疫治疗组)及安罗替尼联合化疗治疗16例(联合化疗组)。单药组口服安罗替尼12 mg/d,连续服药2周,停药1周,1个治疗周期为21 d。联合免疫组采用安罗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信迪利单抗、替雷利珠单抗等免疫抑制剂口服治疗。联合化疗组采用安罗替尼联合多西他赛、紫杉醇、依托泊苷及卡铂等化疗药物治疗。治疗6周时比较3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DCR)、客观有效率(ORR)、临床获益率(CBR)、无进展生存期(PFS),观察三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单药组治疗后DCR 78.9%、ORR 5.3%、CBR 0%,联合免疫组治疗后DCR 72.2%、ORR 22.2%、CBR 11.1%,联合化疗组治疗后DCR 75.0%、ORR 12.5%、CBR 12.5%,三组患者DCR、ORR、CBR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药组、联合免疫组、联合化疗组出现不良反应分别为11、7、7例,三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47;P>0.05)。与安罗替尼联合免疫组比较,单药组、联合化疗组咯血发生率高(χ~2=6.485;P<0.05)。单药组、联合免疫组、联合化疗组患者PFS分别为(3.8±1.4)、(5.6±2.4)、(5.3±2.8)个月,与单药组比较,联合免疫组、联合化疗组患者PFS长(P均<0.05)。结论 与安罗替尼单药治疗比较,安罗替尼联合免疫治疗、安罗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癌的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较少,可延长患者PFS。
2022年06期 v.62;No.1236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焦瑒瑒;付盼;黄灿;廖雪莲;杨静薇;蒋莎义;
目的 探讨表现为儿童神经副肿瘤综合征(PNS)的患儿的诊断方法。方法 收集4例临床表现为PNS的肿瘤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断方法。结果 4例PNS患儿中主要临床表现为行走不稳、抽搐、言语不清等神经系统症状,其中PNS症状出现在肿瘤发生前3例、肿瘤复发前1例。血清抗神经细胞抗体阳性3例,抗神经细胞抗体阳性2例。经影像学检查、骨髓细胞学、骨髓流式细胞术、骨髓活检及肿瘤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为神经母细胞瘤2例、未成熟畸胎瘤2例,明确肿瘤诊断后患儿PNS分型为眼阵挛-肌阵挛综合征(OMS)1例、自身免疫性脑炎3例。结论 PNS症状可出现在肿瘤发生及复发前,可表现为自身免疫性脑炎、OMS等,主要临床症状为行走不稳、言语不清等神经系统症状。影像学、骨髓检查及肿块活组织检查等可明确临床表现为PNS患儿肿瘤诊断。
2022年06期 v.62;No.1236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5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田永超;孙睿甜;张学敏;刘学政;
目的 总结临床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甲醇中毒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策略。方法 对1例首诊初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甲醇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为中年男性,因胸闷、憋气1 d后症状加重伴嗜睡、视物模糊7 h入院,入院时心电图Ⅱ、Ⅲ、aVF导联ST段弓背样抬高约0.3 mv初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积极改善心功能、稳定生命体征等治疗后,心电图Ⅱ、Ⅲ、aVF导联ST段回落至基线,但患者仍存在不明原因的顽固代谢性酸中毒、嗜睡、视物模糊。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甲醇成分81.8 mg%,明确诊断为甲醇中毒,予标准剂量连续性血液净化(CRRT)治疗,患者病情快速好转,随访冠脉造影未见血管狭窄。结论 本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顽固代谢性酸中毒及嗜睡等,对症进行改善心功能等治疗后未改善患者代谢性酸中毒。血清甲醇测定甲醇成分81.8 mg%明确甲醇中毒诊断,予标准剂量CRRT治疗有效。提示对具有嗜酒史、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眼部症状以及持续性代谢性酸中毒的类似患者,应考虑甲醇中毒可能;而CRRT治疗是甲醇中毒有效治疗手段。
2022年06期 v.62;No.1236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5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涛;倪维;唐佳;陈霞;
目的 总结胆管出血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9例胆管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生胆管出血的原因为胆道取石术后5例、超声下肝穿刺术后1例、胆道结石伴感染1例、胆管肿瘤1例、肝硬化失代偿期1例。9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右上腹及上腹部疼痛)、黑便及呕血,血常规检查为贫血8例、谷丙转氨酶升高6例、谷草转氨酶升高8例、总胆红素升高8例、碱性磷酸酶升高8例。9例患者中行腹部超声检查5例、胃镜检查4例、腹部CT检查5例,均明确诊断为胆管出血。5例患者采用禁食、抗感染及抑酸等保守治疗,其中4例痊愈、1例死亡;4例患者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介入栓塞术,其中3例止血成功、1例在治愈后2个月再次出现胆管出血。结论 胆管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黑便及呕血。医源性胆管出血是目前临床胆管出血的主要类型。消化道内镜及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胆管出血。禁食、抗感染及抑酸等保守治疗或介入栓塞术治疗胆管出血效果较好。
2022年06期 v.62;No.1236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0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宏超;尹忠诚;
目的 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合并25-羟维生素D缺乏及预后不良的的危险因素。方法 260例MHD患者,其中血清25-羟维生素D<20 ng/mL者179例(观察组)、血清25-羟维生素D≥20 ng/mL者81例(对照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HD合并25-羟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及COX模型分析MHD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女性比例、糖尿病患病率、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血红蛋白水平低(P均<0.05);性别、血清CRP、血清HDL、合并糖尿病是MHD合并25-羟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0.457、1.159、0.514、2.267;95%CI分别为0.253~0.825、1.063~1.264、0.327~0.808、1.167~4.404;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随访1年观察组总生存期低(P<0.05)。25-羟维生素D缺乏、合并糖尿病是MHD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HR分别为3.067、1.629;95%CI分别为:1.066~8.822、1.018~2.605;P均<0.05),白蛋白≥40 g/L是MHD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HR=0.287;95%CI:0.142~0.582;P<0.05)。结论 MHD合并25-羟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有性别、血清CRP水平、血清HDL水平、合并糖尿病。MHD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主要有25-羟维生素D缺乏、合并糖尿病,白蛋白≥40 g/L是随访1年MHD患者不良预后的保护性因素,白蛋白≥40 g/L、血红蛋白≥100 g/L是随访1年MHD患者不良预后的保护性因素。
2022年06期 v.62;No.1236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6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周中政;龙毅;李勇;
目的 观察雄激素替代疗法(TRT)治疗糖尿病合并低睾酮血症的治疗效果。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Google Scholar 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检索内容为TRT、安慰剂替代疗法糖尿病合并低睾酮血症患者治疗后脂糖代谢指标水平变化,采用META分析的数据分析方式,以率差和相应95%可信区间(CI)为效应指标,比较TRT、安慰剂替代疗法治疗后糖尿病并发低睾酮血症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结果 共纳入10篇病例对照研究,其中TRT患者417例(TRT组)、安慰剂替代疗法患者557例(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TRT组患者血清TC、TG水平低(MD分别为-0.18、-0.23;95%CI分别为-0.26~-0.11,-0.33~0.13;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bA1c、HDL-C及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分别为-0.18,-0.01,-0.00;95%CI-0.49~-0.13,-0.04~-0.03,-0.05~-0.04,-0.33~-0.13;P均>0.05)。结论 TRT治疗糖尿病合并低睾酮血症的效果较好。TRT治疗后糖尿病并发低睾酮血症患者血清TC、TG水平低。
2022年06期 v.62;No.1236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4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子超;肖洪一;朱腾;岳方丽;付敏;纪凡层;
目的 观察阿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日间宫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拟行妇科日间宫腔镜手术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阿芬太尼组、芬太尼组和舒芬太尼组,每组50例。三组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麻醉诱导中阿芬太尼组予阿芬太尼10μg/kg静脉注射30 s,然后丙泊酚2.5~3.0μg/mL靶浓度控制输注;芬太尼组和舒芬太尼组分别予芬太尼2.5μg/kg、舒芬太尼0.25μg/kg静脉注射30 s,其余操作同阿芬太尼组。观察三组患者全凭静脉麻醉时间、全凭静脉麻醉过程中丙泊酚用量、患者苏醒时间、术后疼痛及恶心呕吐(PONV)情况。观察三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1)、麻醉诱导后1 min(T2)、插入喉罩后(T3)、麻醉诱导后5 min(T4)、麻醉诱导后10 min(T5)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变化,记录三组诱导期咳嗽、低血压、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芬太尼组、舒芬太尼组比较,阿芬太尼组患者苏醒时间短(P均<0.05);与舒芬太尼组比较,芬太尼组患者苏醒时间短(P<0.05)。与芬太尼组、舒芬太尼组比较,阿芬太尼组PONV发生率低(P均<0.05)。与T1时比较,T2~T5时三组患者MAP、HR均下降(P均<0.05);与舒芬太尼组比较,T5时阿芬太尼组患者MAP高(P<0.05)。与芬太尼组、舒芬太尼组比较,阿芬太尼组咳嗽发生率低(P均<0.05)。与芬太尼组比较,阿芬太尼组低血压发生率低(P<0.05)。结论 与芬太尼、舒芬太尼比较,阿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日间宫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苏醒时间短,不良反应少。
2022年06期 v.62;No.1236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袁柳;熊洁;夏晓辉;刘亮;
目的 观察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患儿盲穿中心静脉置管(PICC)24小时内床旁超声检查判断导管尖端位置的效果。方法 491例NICU患儿均盲穿置入PICC导管,其中经上腔静脉入路置入导管93例、经下腔静脉入路置入导管398例。置管24 h内分别采用床旁超声、床旁X线检查观察患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判断置入PICC导管是否适当。结果 床旁超声检查结果、床旁X线检查NICU患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适当率分别为79.4%、88.2%,二者比较,P<0.05。床旁超声检查中NICU患儿PICC导管尖端异位者101例,其中路径异位34例、位点异位67例;床旁X线检查中NICU患儿PICC导管尖端异位者58例,其中路径异位33例、位点异位25例。结论 床旁超声检查判定NICU患儿盲穿PICC导管尖端位置效果较好。
2022年06期 v.62;No.1236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4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古炎发;安梦林;邓潮蓬;樊孝廉;宋志恒;彭新葵;
目的 观察糊状体维生素C舌下含服的酸刺激方法在疑似干燥综合征(SS)患者唾液腺~(99)Tc~mO4~-核素动态显像中应用效果。方法 18例疑似SS的患者,分别接受2次唾液腺~(99)Tc~mO4~-核素动态显像检查,隔日进行。第1次唾液腺~(99)Tc~mO4~-核素动态显像检查,连续采集唾液腺动态图像28 min,采集图像过程中的第20分钟时舌下含服500 mg糊状体维生素C(观察组)。第2次操作同前,第20分钟时500 mg维生素C片舌下含服(对照组)。收集两组唾液腺~(99)Tc~mO4~-核素动态图像,观察两组酸刺激前唾液腺~(99)Tc~mO4~-摄取、酸刺激后唾液腺~(99)Tc~mO4~-排泌情况,测算两组酸刺激前唾液腺腺体摄取指数(UI)、酸刺激后腺体排泌率(EF),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唾液腺~(99)Tc~mO4~-核素动态显像中用糊状体维生素C、维生素C片舌下含服诊断SS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Spearman分析显像结果与临床诊断的相关性。结果 酸刺激前两组腮腺及颌下腺~(99)Tc~mO4~-摄取情况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酸刺激后观察组腮腺及颌下腺总排泌率高、腮腺有排泌率高、腮腺无排泌率高(P均<0.01)。观察组、对照组腮腺EF分别为49.71%±21.70%、26.78%±34.25%(P<0.01)。18例疑似患者最终临床确诊SS 11例、非SS 7例。观察组唾液腺功能受损、正常的患者分别为10、1例,对照组分别为9、2例。与舌下含服维生素C片比较,唾液腺~(99)Tc~mO4~-核素动态显像中用糊状体维生素C舌下含服联合诊断SS的特异度准确度均较高(P均<0.05)。结论 与舌下含服维生素C片比较,糊状体维生素C舌下含服获得的唾液腺~(99)Tc~mO4~-核素动态显像图像的腮腺及颌下腺腺体排泌水平高。唾液腺~(99)Tc~mO4~-核素动态显像中用糊状体维生素C舌下含服诊断SS的准确度、特异度均较高。
2022年06期 v.62;No.1236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8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宁晔;唐丽宇;庄劭玉;
目的 观察上颌前牙种植术中局部给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引导骨再生的上颌前牙单牙缺失伴唇侧牙槽骨缺损患者术后种植牙周围牙槽骨的成骨效果。方法 选取上颌前牙单牙缺失伴唇侧骨缺损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在上颌前牙种植术中用PRF引导骨再生,对照组在上颌前牙种植术中用可吸收生物胶原膜联合人工骨粉引导骨再生,分别于术后当天、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后测算两组种植体唇侧牙槽骨骨密度及唇侧骨壁厚度。结果 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对照组种植体唇侧牙槽骨骨密度分别为(561.85±81.54)、(478.77±73.51)HU,二者比较,P<0.05。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分别为(3.22±0.45)、(2.73±0.46)mm,二者比较,P<0.05。结论 与可吸收生物胶原膜联合人工骨粉引导骨再生者比较,颌前牙种植术中局部给予PRF引导骨再生的上颌前牙单牙缺失伴唇侧牙槽骨缺损患者术后种植牙周围成骨效果较好。
2022年06期 v.62;No.1236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3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施鸿金;范志楠;阳晶;王金成;陈树文;张劲松;王剑松;
目前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的标准治疗方式为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后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radical cystectomy,RC)。基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的新辅助免疫治疗已逐渐用于MIBC的治疗。ICIs可通过抑制免疫检查点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及其配体(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的结合发挥抗肿瘤作用。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阿替利珠单抗(atezolizumab)等ICIs单药用于MIBC新辅助免疫治疗效果较好。ICIs可联合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化疗、放射治疗(RT)等用于MIBC新辅助免疫治疗中。Nivolumab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抑制剂Ipilimumab联合用药可提高MIBC患者RC治疗后PCR。Durvalumab与Tremlimumab联合治疗后MIBC患者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轻。Nivolumab联合吉西他滨、顺铂治疗存在协同抗肿瘤作用,治疗后客观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轻。Nivolumab联合RT的MIBC新辅助免疫治疗可降低患者肿瘤分期,促进免疫源性细胞凋亡及免疫标记物表达,改善患者预后。ICIs用于MIBC新辅助免疫治疗时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主要有疲劳、瘙痒、腹泻和皮疹等。
2022年06期 v.62;No.1236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6K] [下载次数: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杨成才;詹辉;陈戬;王剑松;
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UI)是膀胱癌患者原位新膀胱术(ONB)治疗后的常见并发症。膀胱癌患者ONB术后并发UI的患者自身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糖尿病和肥胖,高龄、女性、糖尿病及肥胖的RC患者ONB术治疗后UI的发生率高。膀胱癌患者ONB术治疗后并发UI手术危险因素包括肠管类型、神经血管束及盆腔器官的保留情况。术后盆底肌锻炼情况可能是ONB术治疗后患者UI发生的术后危险因素。
2022年06期 v.62;No.1236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6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马小莉;包志贤;袁浩;叶玉伟;刘敏;郑亚;王玉平;姬瑞;
胃癌(G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维生素D(VD)缺乏可能与GC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补充VD可延长GC患者的生存期、抑制GC复发。VD可通过调控VD/维生素D3受体(VDR)信号途径、促进miR-99b-3p及miR-145表达等途径,使GC的细胞周期停滞、抑制GC的细胞增殖;VD可通过结合纤维蛋白缓释协同作用、激活PTEN通路、线粒体途径、调节凋亡蛋白表达等方式,诱导GC细胞凋亡;VD可抑制上皮间质化,抑制GC细胞的迁移及侵袭。
2022年06期 v.62;No.1236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6K] [下载次数: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孟睿;周林;倪牧含;周婷;颜鹏;张翔;王雷;
十二指肠乳头腺瘤是指发生在十二指肠乳头区域(包含乳头内胆管和胰管)的良性肿瘤。十二指肠乳头腺瘤的早期内镜诊断方法有十二指肠镜、常规超声、US、超声内镜(EUS)、增强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等,术前EUS检查评估十二指肠乳头腺瘤的侵袭深度及胆胰管受累情况最佳。内镜下乳头切除术(EP)是十二指肠乳头腺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治疗十二指肠乳头腺瘤的适应证为腺瘤直径<5 cm、病理组织活检证实为良性腺瘤及未侵犯胆管或胰管等。出血、穿孔及急性胰腺炎等是EP治疗十二指肠乳头腺瘤的早期并发症;晚期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十二指肠乳头狭窄。十二指肠乳头腺瘤EP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瘤体侵袭导管以及不完整切除等。
2022年06期 v.62;No.1236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3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陆马乘;程聪;张烨;
BRIX蛋白质超家族主要有BXDC1、BXDC2、BXDC3、BXDC4和BXDC5。BRIX蛋白质超家族可通过参与核糖体生物发生,参与结直肠癌(CRC)的发生发展。RPF2作为TOR的下游因子,可通过调节核糖体发生促进CRC细胞的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参与到mTOR相关的CRC发生发展中;上调的PPAN可通过促进核糖体的生物发生,抑制CRC细胞的凋亡;RPF1可通过跨Ras相关核蛋白通路转运到核仁中,参与核糖体的生物发生,在Ras相关CR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IMP4参与组成真核生物U3 snoRNP复合物,通过调控18S前体rRNA的加工,参与CRC肿瘤相关的核糖体发生。BRIX蛋白质超家族还可通过核糖体生物发生合作因子途径、5sRNP-MDM2-p53途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等核糖体外途径,参与CRC的发生发展。
2022年06期 v.62;No.1236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5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沈雪阳;何亚玲;葛朝明;
残余胆固醇(RC)是指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TRLs)的总胆固醇含量,它是在TRLs被脂蛋白脂酶耗尽甘油三酯时形成的,由禁食状态下的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中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非禁食状态下的乳糜微粒残余物组成,占血浆总胆固醇的三分之一,可以从标准血脂谱中计算出来。RC作为非传统的血脂指标,与AIS发病密切有关。RC水平升高可通过动脉粥样硬化、激活炎症反应、血栓形成、促进骨髓增生活跃、引发胰岛素抵抗等机制促进AIS的发病。
2022年06期 v.62;No.1236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5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子尧;耿庆;
肺发育过程中的信号通路主要有Wingless/Integrated(WNT)、转化生长因子-β、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等。WNT信号传导通路调节胎肺上皮和间质细胞的发育,可通过自分泌、旁分泌机制被调控。TGF-β家族均在胎肺中表达,它们在肺发育过程抑制肺芽分支、上皮细胞分化以及表面活性物质合成从而影响肺发育。SHH则在肺芽远端上皮表达,它诱导胎肺成纤维质细胞的增殖,参与调控胚胎细支气管的形成及细化。而FGF10是肺发育调控网络的核心,可与胎儿呼吸道上皮细胞中的受体FGF2RⅢb结合,启动FGF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调控肺泡细胞的增殖、分化;FGF10还可通过自分泌调控肺间充质细胞的分化。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肺纤维化等发育源性肺疾病的发病可能与肺发育密切相关。孕期不良环境暴露,如尼古丁可导致出生后儿童体内炎症介质基因、TGF-β等肺发育相关调控基因异常甲基化,气道出现慢性炎症,气道反应性增高,导致子代肺间质增厚、胶原沉积增加,从而促使成年后哮喘、COPD和肺纤维化的易感或发生发展。
2022年06期 v.62;No.1236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2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