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金郁欢汤剂灌胃对抑郁症小鼠抑郁样行为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刘宏;赵莉;张雨薇;仲丽丽;代巧妹;杨婧;李冀;

    目的 观察金郁欢汤剂灌胃对抑郁症小鼠抑郁样行为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6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model组、JYH-L组(金郁欢低剂量)、JYH-H组(金郁欢高剂量)、fluoxetine组(氟西汀),每组12只,其中model组、JYH-L组、JYH-H组、fluoxetine组通过CMUS法建立小鼠抑郁症模型。造模完成后,JYH-L组小鼠给予0.2 g/kg金郁欢汤剂灌胃,JYH-H组给予0.8 g/kg金郁欢汤剂灌胃,fluoxetine组小鼠给予氟西汀悬浮液灌胃,control组和model组小鼠同期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3周。采用糖水偏嗜实验观察各组小鼠抑郁样行为,以糖水偏嗜度表示。采用Nissl染色法观察小鼠海马区神经细胞形态、尼氏小体染色情况,使用JD-801形态学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各组小鼠海马CA1区尼氏小体积分光密度(IOD)。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中散乱蛋白1(Dvl1)mRNA,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中Dvl1蛋白。结果 control组、JYH-L组、JYH-H组、fluoxetine组小鼠糖水偏嗜度均高于model组(P均<0.05),JYH-H组、fluoxetine组小鼠糖水偏嗜度均高于JYH-L组(P均<0.05)。model组、JYH-L组神经细胞排列松散或缺失,尼氏小体被轻微染色;JYH-H组与fluoxetine组海马区神经元细胞排列的更密集、更整齐,神经细胞无核固缩深染现象,尼氏小体染色加深。model组小鼠海马CA1区尼氏小体IOD值低于control组(P<0.05),JYH-H组、fluoxetine组小鼠海马CA1区尼氏小体IOD值均高于model组、JYH-L组(P均<0.05)。model组小鼠海马组织中Dvl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control组(P均<0.05),JYH-H组、fluoxetine组小鼠海马组织中Dvl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model组、JYH-L组(P均<0.05)。结论 高剂量(0.8 g/kg)金郁欢汤剂灌胃可改善抑郁症小鼠的抑郁样行为,金郁欢汤剂改善抑郁症小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有效成分可上调海马组织中Dvl1的表达水平有关。

    2022年09期 v.62;No.1239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3K]
    [下载次数:5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褪黑素腹腔注射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细胞损伤凋亡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王琮民;闫纪琳;李海涛;牛丽辉;王敏;姜黎黎;

    目的 观察褪黑素腹腔注射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细胞损伤凋亡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褪黑素低剂量组、褪黑素中剂量组、褪黑素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他5组建立急性脑梗死模型。造模成功后开始给药,褪黑素低剂量组、褪黑素中剂量组、褪黑素高剂量组分别给予褪黑素5、10、15 mg/kg,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15 mg/kg。给药方式均为腹腔注射,每日1次,共给药7 d。给药结束后24 h,采用Longa生物学评分法评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然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氧化还原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炎性因子TNF-ɑ、IL-6、IL-1β。处死大鼠后分离脑组织,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脑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TUNEL法检测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Notch1/Hes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otch1、Hes1。结果 假手术组、模型组、褪黑素低剂量组、褪黑素中剂量组、褪黑素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0、(3.91±0.63)、(3.23±0.52)、(2.67±0.45)、(1.84±0.47)、(1.66±0.43)分,其中褪黑素高剂量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阳性对照组相比,P>0.05,其余组间相比,P均<0.05。褪黑素高剂量组血清MDA、SOD、TNF-ɑ、IL-6、IL-1β水平与阳性对照组相比,P均>0.05;其余各组大鼠血清MDA、SOD、TNF-ɑ、IL-6、IL-1β水平组间相比,P均<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受损严重,细胞分布稀疏凌乱,细胞空泡化严重,细胞核溶解现象严重;与模型组相比,褪黑素低剂量组、褪黑素中剂量组、褪黑素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细胞病变现象减轻,褪黑素低剂量组与褪黑素中剂量组中少数细胞空泡化,细胞核溶解固缩现象减少,褪黑素高剂量组以及阳性对照组未见细胞核溶解固缩现象,细胞分布均匀整齐。假手术组、模型组、褪黑素低剂量组、褪黑素中剂量组、褪黑素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02%±0.67%、48.18%±5.23%、32.26%±3.24%、25.28%±2.63%、12.82%±1.56%、12.54%±1.23%,其中褪黑素高剂量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率与阳性对照组相比,P>0.05,其余组间相比,P均<0.05。褪黑素高剂量组大鼠脑组织中Notch1、Hes1蛋白相对表达量与阳性对照组相比,P均>0.05;其余各组大鼠脑组织中Notch1、Hes1蛋白相对表达量组间相比,P均<0.05。结论 高剂量(15 mg/kg)褪黑素腹腔注射可改善急性脑梗死大鼠的神经细胞损伤凋亡情况,褪黑素改善神经细胞损伤凋亡的机制可能与下调Notch1/Hes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otch1、Hes1的表达有关。

    2022年09期 v.62;No.1239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西藏高原地区正常汉族人Willis环完整性及形态观察

    薛华;李世海;唐毅;刘莉;廖娟;刘曙东;唐戈;杨德雨;

    目的 基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观察西藏高原地区正常汉族人群的Willis环完整性及形态,探讨高原低氧环境对正常汉族人群Willis环的影响。方法 接受MRI检查的居住于西藏高原地区的正常汉族人群201例,均接受头颅MRI常规扫描+3D-TOF MRA检查,在MRA图像上观察其Willis环是否完整及Willis环形态(包括前循环形态、后循环形态),计算Willis环完整率,并观察不同高原居住时间、性别、饮酒史、吸烟史等对Willis环完整率的影响。结果 201例西藏高原地区正常汉族人群中完整型Willis环42例,Willis环完整率为20.9%。高原居住时间10年以上参与者的Willis环完整率与高原居住时间10年以下参与者相比,男性参与者的Willis环完整率与女性参与者相比,有饮酒史参与者的Willis环完整率与无饮酒史参与者相比,有吸烟史参与者的Willis环完整率与无吸烟史参与者相比,P均>0.05。共发现5种不同的Willis环前循环形态,其中标准型162例、两个前交通动脉(AcomA)型4例、单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型1例、单侧大脑前动脉A1段缺失型12例、AcomA缺失型22例。共发现16种不同的Willis环后循环形态,其中成人型37例、过渡型2例、单侧胚胎型7例、双侧胚胎型2例、双侧后交通动脉(PcomA)缺失型36例、双侧PcomA发育不良型22例、单侧PcomA缺失型49例、单侧PcomA发育不良型12例、完全胚胎型17例、一侧PcomA及P1发育不良对侧PcomA缺失型3例、一侧PcomA缺失对侧P1段发育不良型3例、一侧PcomA及对侧P1段缺失型1例、双侧P1段缺失型1例、一侧P1段缺失对侧发育不良型5例、一侧PcomA发育不全对侧P1缺失型3例、一侧PcomA对侧P1段发育不良型1例。结论 201例西藏高原地区正常汉族人群的Willis环完整率较低,不同高原居住时间、性别、饮酒史、吸烟史等对Willis环的完整率无影响;201例西藏高原地区正常汉族人群的Willis环形态存在广泛变异,以后循环形态变异为主。

    2022年09期 v.62;No.1239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患者早期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及疫苗保护作用观察

    赵本南;杜清;张玲;冉启惠;李继科;曾义岚;岳勇;

    目的 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患者外周血早期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疫苗接种对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患者的保护作用,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2021年11月成都本土疫情中诊断为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的年龄>18岁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非重型患者25例,记为实验组,22例在感染前接种了新冠病毒疫苗,3例(其中2例80岁以上)未接种疫苗。另纳入2020年1—2月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隔离治疗的年龄>18岁的新冠肺炎非重型患者71例,记为对照组。所有患者于入院当天或第2天第1次采集外周静脉血进行实验室检查,实验组患者于入院后第4~8天第2次采集外周静脉血进行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肝功、心肌酶谱、凝血常规、T淋巴细胞亚群、SARS-CoV-2 IgG抗体及总抗体等。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入院后第1次外周血实验室检查结果,观察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对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患者的保护作用。结果 实验组患者入院后第1次实验室检查结果中,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水平、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降钙素原水平、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22例疫苗接种者第1次外周血SARS-CoV-2 IgG抗体阳性5例,第2次外周血SARS-CoV-2 IgG抗体阳性22例,在隔离治疗期间均未转为重型病例。实验组未接种过疫苗的3例患者中,2例80岁以上高龄患者第1次、第2次血清SARS-CoV-2 IgG抗体及总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另1例患者第2次血清SARS-CoV-2 IgG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2例未接种疫苗的80岁以上高龄患者入院后第6~8天转为重型病例。实验组接种过疫苗的22例患者第2次实验室检查结果中,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SARS-CoV-2 IgG抗体、SARS-CoV-2总抗体水平均高于第1次实验室检查结果(P均<0.05),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总蛋白水平、肌酸激酶水平均低于第1次实验室检查结果(P均<0.05)。结论 与新冠病毒野生株感染患者相比,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患者入院早期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可通过预防炎症风暴出现、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等途径对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患者起保护作用。

    2022年09期 v.62;No.1239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下载次数:5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转染过表达WWOX质粒的胆囊癌细胞株GBC-SD迁移、侵袭能力变化及其机制

    房立锐;魏东;雷学芬;佟鑫;徐冬杏;张文;

    目的 观察转染过表达WW域的氧化还原酶(WWOX)质粒对胆囊癌细胞株GBC-SD迁移、侵袭能力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胆囊癌细胞株GBC-SD分为实验组、NEG组、空白对照组,实验组转染WWOX过表达质粒,NEG组转染空载质粒,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测算各组细胞迁移率,以细胞迁移率表示细胞迁移能力。采用Transwell实验测算各组穿膜细胞数,以穿膜细胞数表示细胞侵袭能力。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WWOX、P73、E-cadherin、Vimentin mRNA,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WWOX、P73、Ecadherin、Vimentin蛋白。结果 实验组、NEG组、空白对照组细胞迁移率分别为50.42%±3.47%、74.81%±1.04%、77.82%±2.71%,其中实验组细胞迁移率与NEG组、空白对照组相比,P均<0.05。实验组、NEG组、空白对照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77.33±8.65)、(173.33±6.18)、(187.33±6.94)个,其中实验组穿膜细胞数与NEG组、空白对照组相比,P均<0.05。实验组WWOX、P73、E-cadherin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NEG组和空白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Vimentin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NEG组和空白对照组(P均<0.05)。结论 转染过表达WWOX质粒的GBC-SD细胞株迁移、侵袭能力降低,其机制可能与P73表达上调进而抑制GBC-SD细胞的上皮-间充质转化过程有关。

    2022年09期 v.62;No.1239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锥形束CT检查重建图像观察人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解剖形态

    张亚南;孙克勤;

    目的 基于锥形束CT(CBCT)检查重建图像观察人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解剖形态。方法 符合纳入标准的1 102颗下颌第一前磨牙CBCT检查重建图像,使用one volume viewer软件观察下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形态、根面沟(凹陷)发生情况,并测量不同横截面单根单管牙的最薄根管壁厚度。结果 1 102颗下颌第一前磨牙中,Ⅰ型根管958颗、Ⅴ型根管92颗、C形根管42颗、Ⅲ型根管10颗。424例男性患者Ⅰ型、Ⅲ型、Ⅴ型、C形根管的检出率分别为75.0%、2.4%、15.6%、7.1%,678例女性患者Ⅰ型、Ⅲ型、Ⅴ型、C形根管的检出率分别为94.4%、0、3.8%、1.8%,两者相比,P均<0.05。1 102颗下颌第一前磨牙中有524颗(564条)根面沟(凹陷),根面沟(凹陷)发生率为47.5%。524颗存在根面沟(凹陷)的牙齿中,起始位置在根冠1/3处4颗、在根中1/3处500颗、在根尖1/3处20颗。564条根面沟(凹陷)中,356条在近中根面、194条在远中根面、10条在舌侧根面、4条在颊侧根面,起始位置在根冠1/3处4条、在根中1/3处536条、在根尖1/3处24条。958颗单根单管牙的牙冠与牙根交界处最薄根管壁厚度为(1.74±0.14)mm,男性牙冠与牙根交界处最薄根管壁厚度大于女性(P<0.05);根颈1/3与根中1/3交界处最薄根管壁厚度为(1.24±0.10)mm,男性与女性相比,P>0.05;根中1/3与根尖1/3交界处最薄根管壁厚度为(0.85±0.11)mm,男性与女性相比,P>0.05。结论 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形态复杂多变,根管类型中Ⅰ型最为常见,且男女根管类型存在差异。下颌第一前磨牙根面沟(凹陷)发生率较高,好发于近中根面,多起始于根中1/3处。不同横截面单根单管下颌第一前磨牙的最薄根管壁厚度不同,且牙冠与牙根交界处最薄根管壁厚度存在性别差异。

    2022年09期 v.62;No.1239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采用RA和SVG分别联合LIMA实施CABG治疗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术后1年桥血管通畅情况

    蔡超;刘戈;亓先杰;施超;

    目的 对比观察采用桡动脉(RA)和大隐静脉(SVG)分别联合左乳内动脉(LIMA)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术后1年桥血管通畅情况。方法 接受CABG治疗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67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RA组、SVG组,其中RA组35例患者选用LIMA+RA作为桥血管进行CABG治疗,SVG组32例患者选用LIMA+SVG作为桥血管CABG治疗。两组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完成CABG。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ICU监护时间、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胸骨哆开、肾功能不全、二次探查止血)、术肢伤口长度及术肢伤口愈合情况等。术后1年行冠脉CTA与心脏彩超检查,评估患者桥血管早期通畅情况,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二次血运重建)发生情况、术后生存情况、术肢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体外循环下CABG手术。RA组患者共涉及桥血管76支,其中LIMA桥血管35支、RA桥血管41支。SVG组共涉及桥血管97支,其中LIMA桥血管32支、SVG桥血管65支。RA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出现肺部感染的概率、术肢伤口长度、出现术肢伤口愈合不良的概率均低于SVG组(P均<0.05)。两组患者LIMA桥血管均通畅。RA组术后1年RA桥血管通畅率(85.4%)与SVG组SVG桥血管通畅率(87.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RA组RA桥血管与SVG组SVG桥血管相比更易出现“线样征”(P<0.05)。两组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术后生存情况、术肢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RA桥血管、SVG桥血管在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CABG术后1年的通畅率均较高,与SVG组患者相比,RA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更短、肺部感染等术后并发症更少、更易出现“线样征”。

    2022年09期 v.62;No.1239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3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初产妇分娩后血清MMP-1、OPN、CTGF水平变化及其预测效能

    徐静;王旭;房桂英;刘彬;魏旭静;

    目的 观察产后盆底功能障碍(PFD)初产妇分娩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骨桥蛋白(OPN)、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水平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对初产妇产后PFD的预测效能。方法 初产妇产后发生PFD的患者71例,记为PFD组。其中子宫脱垂者31例、压力性尿失禁者40例,分别采用MRI分度标准对子宫脱垂、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进行分度。另选择同期产后复查无PFD的初产妇105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患者血清MMP-1、OPN、CTGF水平。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并赋值,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初产妇产后发生PFD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MMP-1、OPN、CTGF水平对初产妇产后发生PFD的预测效能。结果 PFD组患者血清MMP-1、OPN、CT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子宫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Ⅲ度患者血清MMP-1、OPN、CTGF水平均高于Ⅱ度和Ⅰ度患者(P均<0.05),子宫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Ⅱ度血清MMP-1、OPN、CTGF水平均高于Ⅰ度患者(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MP-1水平(OR=1.956,95%CI:1.742~2.035)、血清OPN水平(OR=2.015,95%CI:1.806~2.291)、血清CTGF水平(OR=2.139,95%CI:1.929~2.390)是初产妇产后发生PFD的影响因素(P均<0.01)。血清MMP-1水平预测初产妇产后发生PFD的AUC为0.771,取截断值为7.15μg/L时,血清MMP-1水平预测初产妇产后发生PFD的灵敏度为73.24%、特异度为76.19%。血清OPN水平预测初产妇产后发生PFD的AUC为0.747,取截断值为5.33 mg/L时,血清OPN水平预测初产妇产后发生PFD的灵敏度为70.42%、特异度为79.05%。血清CTGF水平预测初产妇产后发生PFD的AUC为0.819,取截断值为52.09μg/L时,血清CTGF水平预测初产妇产后发生PFD的灵敏度为74.65%、特异度为84.76%。取血清MMP-1水平截断值为7.15μg/L、OPN水平截断值为5.33 mg/L、CTGF水平截断值为52.09μg/L时,血清MMP-1、OPN、CTGF联合预测初产妇产后发生PFD的灵敏度为91.55%、特异度为93.33%。结论 初产妇产后PFD患者血清MMP-1、OPN、CTGF水平升高,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血清MMP-1、OPN、CTGF水平是初产妇产后发生PFD的影响因素;检测血清MMP-1、OPN、CTGF可用于初产妇产后PFD的预测。

    2022年09期 v.62;No.1239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842例医院感染患者病原菌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性

    王宁;阎萍;高立芳;张富玉;龙莉;黄馨仪;杨晶;

    目的 观察842例医院感染患者病原菌的菌种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2019年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842例,采集标本后使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菌株检测,采用佰珞仪器法、最低抑菌浓度法和琼脂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842例医院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49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38株、革兰阳性菌117株、真菌33株、支原体11株。338株革兰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107株、鲍曼不动杆菌69株、大肠埃希菌68株、铜绿假单胞菌37株、其他革兰阴性菌57株,其中耐碳青霉烯大肠埃希菌4株、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47株。117株革兰阳性菌中,屎肠球菌4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3株、表皮葡萄球菌17株、粪肠球菌17株、其他革兰阳性菌17株。33株真菌中,白假丝酵母菌16株、曲霉菌6株、其他真菌11株。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超过30%;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均超过30%;铜绿假单胞菌对替卡西林、庆大霉素、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均超过20%;鲍曼不动杆菌对多数临床应用的抗生素普遍耐药,仅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加环素、多黏菌素的耐药率低。革兰阳性菌均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敏感;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米诺环素、利福平、呋喃妥因、四环素、头孢唑啉、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低于30%;表皮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米诺环素、利福平、呋喃妥因、四环素的耐药率均低于30%;屎肠球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普遍耐药,耐药率均超过30%;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G、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均低于30%。结论 842例医院感染患者的主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庆大霉素等耐药率较高。检出的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菌均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敏感。

    2022年09期 v.62;No.1239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羟基红花黄色素A腹腔注射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

    王飞;乔栎;刘建雄;张宏星;

    目的 观察羟基红花黄色素A(HYSA)腹腔注射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丁苯酞组、低剂量HYSA组、高剂量HYSA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模型组腹腔注射0.9%NaCl溶液,丁苯酞组腹腔注射丁苯酞软胶囊混悬液,低剂量HYSA组腹腔注射5.0 mg/mL的HYSA,高剂量HYSA组腹腔注射10.0 mg/mL的HYSA,每天1次,连续5 d后,模型组、丁苯酞组、低剂量HYSA组、高剂量HYSA组使用小修正方法进行脑缺血再灌注处理,假手术组不处理。各组大鼠处理完毕后清醒4 h,采用Longa评分法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处理完毕后,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脑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RTqPCR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Bax、Bcl-2、Caspase-3、c-fos mRNA,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Bax、Bcl-2、Caspase-3、c-fos蛋白。结果 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均<0.05),高剂量HYSA组、丁苯酞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低于低剂量HYSA组(P均<0.05)。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细胞间隙明显增大,细胞核减少且深染,细胞形态不规则;低剂量HYSA组较模型组细胞形态有一定改善,但部分细胞核仍浓缩深染;高剂量HYSA组和丁苯酞组细胞坏死明显改善,细胞形态恢复正常,细胞排列整齐。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Bax、Caspase-3、c-fos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均<0.05),Bcl-2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均<0.05);高剂量HYSA组、丁苯酞组大鼠脑组织中Bax、Caspase-3、c-fos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低剂量HYSA组(P均<0.05),Bcl-2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低剂量HYSA组(P均<0.05)。结论 高剂量(10.0 mg/mL)HYSA腹腔注射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预防作用,与丁苯酞效果相当;HYSA预防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脑组织中Bax、Bcl-2、Caspase-3、c-fos的表达有关。

    2022年09期 v.62;No.1239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齿龈内阿米巴接种对大鼠牙周炎发生发展的影响观察

    吴泽钰;王琛;侯秋莲;

    目的 观察齿龈内阿米巴(E. g)接种对大鼠牙周炎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 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齿龈内阿米巴干预组(E. g组)、实验性牙周炎组(EP组)、混合干预组(mix组),每组6只。C组给予醋酸泼尼松龙肌注,同时生理盐水涂抹于大鼠左上第一磨牙龈缘。E. g组给予醋酸泼尼松龙肌注,同时E. g悬液涂抹于大鼠左上第一磨牙龈缘进行E. g接种。EP组采用4-0丝线结扎左侧上颌第一磨牙制作牙周炎模型。mix组在制作牙周炎模型的基础上给予醋酸泼尼松龙肌注,同时E. g悬液涂抹左上第一磨牙龈缘。从实验第1天开始至第14天,每日称量大鼠体质量,然后用牙周探针测量左上颌第一磨牙的牙周袋探诊深度(PD),观察并记录龈沟出血指数(SBI)。实验第15天,处死大鼠后获取左侧上颌骨标本,使用microCT观察组大鼠左上颌第一磨牙牙槽骨吸收情况,HE染色后观察大鼠左上颌第一磨牙牙周组织病理学变化。取大鼠腹主动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环氧合酶2(COX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果 C组和E. g组大鼠体质量稳步增长,而EP组与mix组大鼠体质量均在实验后期有较明显的增长。EP组与mix组PD在第10~12天左右达到高峰并趋于稳定,E. g组在实验第5~7天牙龈肿胀明显,龈缘平面高于正常龈缘。E. g组、EP组与mix组大鼠左上颌第一磨牙的SBI在前7 d均有不断增加,但EP组与mix组牙龈出血情况明显重于E. g组。C组大鼠左上颌第一磨牙牙槽骨无吸收,EP组、E. g组和mix组牙周膜增宽明显,并且EP组、mix组均可见牙槽骨吸收,mix组较EP组牙槽骨吸收更严重。C组大鼠牙龈无炎症浸润,E. g组大鼠可见龈沟内有明显炎症浸润,EP组与mix组大鼠牙周组织可见大面积炎症浸润。与C组相比,E. g组大鼠血清中MMP9、IL-6、VEGF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EP组、mix组大鼠血清中COX2、MMP9、IL-6、VEGF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5);与E. g组相比,EP组、mix组大鼠血清中COX2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5);与EP组相比,mix组大鼠血清中IL-6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E. g接种可促进大鼠牙周炎的发生发展,表现为牙龈肿胀、牙槽骨吸收、牙龈炎症浸润等症状,且血清中COX2、IL-6等表达水平升高。

    2022年09期 v.62;No.1239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柴胡治疗癫痫有效活性成分、作用靶基因筛选及靶基因生物学功能分析

    李欣;陈嘉诚;乔月朋;马爱华;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筛选柴胡治疗癫痫的有效活性成分、作用靶基因,并分析其靶基因生物学功能。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出柴胡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相关靶基因。利用GeneCards、TTD、DisGeNET、OMIM数据库检索出癫痫相关靶基因。利用Draw Venn Diagram在线工具将柴胡的有效活性成分靶基因与癫痫相关靶基因取交集,得到柴胡-癫痫的共同靶基因。利用R软件对柴胡-癫痫共同靶基因进行GO分子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柴胡-癫痫共同靶基因的PPI网络图,根据度值筛选核心基因。根据柴胡-癫痫共同靶基因的“活性成分-靶点-通路”及PPI网络中的共同核心靶基因,选取受体、配体,利用Autodock4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柴胡-癫痫共同核心靶基因与柴胡有效活性成分的结合活性。结果 得到柴胡有效活性成分14个及其靶基因273个,癫痫相关靶基因2 020个,取交后集得到柴胡-癫痫共同靶基因77个。构建的柴胡-癫痫的“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显示,柴胡通过槲皮素、豆甾醇、山奈酚等13种有效活性成分作用于ESR1、VEGFA等77个共同靶基因。柴胡-癫痫共同靶基因的GO分子功能主要涉及神经递质受体活性、细胞因子活性等,KEGG信号通路主要富集在I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TP53、IL-1B、CXCL8、TNF等靶基因与豆甾醇、3,5,6,7-四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色酮等柴胡有效活性成分具有良好亲和力。结论 槲皮素、豆甾醇、山奈酚等13种柴胡有效活性成分作用于ESR1、VEGFA等77个柴胡-癫痫共同靶基因,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抗炎、抗氧化应激等途径发挥治疗癫痫的作用。

    2022年09期 v.62;No.1239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下载次数:7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临床研究

  • 1例成人脊髓栓系综合征合并腰椎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及治疗

    侯德晖;谷光辉;焦广俊;陈允震;

    目的 探讨成人脊髓栓系综合征合并腰椎椎管狭窄症的有效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例成人脊髓栓系综合征合并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31岁女性患者,因“间断腰痛5年,双下肢放射痛伴大小便失禁半月余”就诊。神经系统检查显示,患者下肢肌力减退,会阴区麻木,双侧直腿抬高试验20°。腰椎MRI检查结果显示,脊髓圆锥平L3水平,L5/S1水平椎管狭窄。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脊髓栓系综合征、腰椎椎管狭窄症。考虑患者主要症状为间歇性跛行合并尿失禁,结合患者病史及影像学表现,初步判断腰椎椎管狭窄症是引起患者现有情况的主要原因,实施腰椎后路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术后患者出现左踝关节以下肌力减退,行二次手术探查+脊髓栓系松解术,术后经6个月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后,其肌力逐渐恢复。结论 成人脊髓栓系综合征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易发生漏诊或误诊,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MRI检查可确诊。对于成人脊髓栓系综合征合并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单纯实施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效果不佳,可同期实施脊髓栓系松解术。

    2022年09期 v.62;No.1239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1例SCN2A基因突变早发癫痫性脑病的诊断及治疗

    孙明霞;华颖;王艳萍;周坚;

    目的 总结SCN2A基因突变早发癫痫性脑病(EOEE)的有效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例SCN2A基因突变EOEE患儿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1例1个月4天患儿,因“1天内无热抽搐4次”就诊。患儿生后3天时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抽搐,诊断为新生儿惊厥,予口服苯巴比妥片治疗。本次入院后继续予以苯巴比妥治疗3天,视频脑电图提示多灶性尖波发放。结合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结果,考虑为癫痫,使用左乙拉西坦口服液控制癫痫发作。为明确患儿病因,对患儿及其父母的癫痫基因Panel、线粒体基因组、癫痫相关拷贝数变异进行高通量测序,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SCN2A基因出现疑似致病变异c. 468G>C(p. Lys156Asn),为错义变异;患儿父母该位点均未发现异常,患儿SCN2A基因突变为新生突变。结合患儿起病年龄、发作形式及生长发育情况,明确诊断为EOEE,在原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生酮饮食(KD)治疗。经KD治疗后好转出院,目前患儿癫痫发作已完全控制,但智力及运动发育稍有落后。结论 EOEE患儿可伴有SCN2A基因突变,基因检测可明确突变类型,结合临床表现和基因检测结果可明确诊断,当苯巴比妥不能控制癫痫发作时,可早期应用KD治疗。

    2022年09期 v.62;No.1239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1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1例妊娠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继发脑梗死和下丘脑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

    王敏;张丽娜;邓美霞;王钦鹏;王苗;梁成;

    目的 总结妊娠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继发脑梗死和下丘脑综合征(HTS)的有效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例妊娠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继发脑梗死及HTS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1例18岁中期妊娠患者,因“头痛16天,左侧肢体无力2天”就诊。入院前患者颅脑MR检查提示右侧颞顶叶、岛叶及双侧基底节区多发梗死灶,曾出现摄食增加现象。入院后患者发热、呼吸衰竭、休克,意识由浅昏迷进展为中度昏迷,考虑颅内感染,予阿昔洛韦、丙戊酸钠、脱水降颅压、肠内营养支持及对症处理等治疗。患者颅脑MRA检查显示双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走行纤细、局部略显僵硬,远端分支稀疏,考虑为脑积水。行锥颅穿刺脑室引流术后进行脑脊液化验,脑脊液无色、透明,抗酸染色、墨汁染色、一般细菌真菌涂片均为阴性。患者颅脑MR检查提示多发性脑梗死,多根血管存在不同程度狭窄纤细,临床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加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四联抗结核及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患者后期病情迅速恶化,出现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宫内死胎等,结核病原体DNA定量测定为阳性,明确诊断为妊娠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继发脑梗死及HTS,停用抗病毒药物。后期病原微生物高通量检测结果印证诊断,利福平/异烟肼耐药基因检测显示利福平耐药,拟使用二线抗结核药物治疗。因患者病情危重、预后差,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患者出院3日后死亡。结论 妊娠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继发脑梗死及HTS少见,早期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且易归结于妊娠反应,早期诊断困难。妊娠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病情进展迅速,当孕妇出现头痛、发热、神经功能缺损及影像学改变时,应警惕脑梗死及HTS可能,及时行脑脊液化验、脑脊液病原学检测确诊,早期应用足量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

    2022年09期 v.62;No.1239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头穴丛刺长留针疗法与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联合应用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35例

    关莹;张立;李季;陈晶;朱路文;唐强;辛贵乐;

    目的 观察头穴丛刺长留针疗法与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疗法联合应用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效果。方法 69例PSCI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5例与对照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OSF-3磁刺激仪进行rTMS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连线测验(TMT)评定患者执行能力,以画钟试验(CDT)评定患者视空间能力,以功能独立性量表(FIM)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IL-6、TNF-α。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TMT-A、TMT-B用时及错误次数均显著减少,CDT及FIM评分均显著提高,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TMT-A、TMT-B用时及错误次数均显著减少,CDT及FIM评分均显著提高,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 头穴丛刺长留针疗法与rTMS疗法联合应用治疗PSCI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执行能力、视空间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抑制神经细胞的炎性反应。

    2022年09期 v.62;No.1239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9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于中晚孕期超声检查发现的胎儿变异大脑前动脉A1段血流速度变化观察

    朱凯;刘海燕;信吉伟;刘炜;刘涛;程日;

    目的 基于中晚孕期超声检查结果观察胎儿变异大脑前动脉A1(ACA-A1)段的血流速度变化情况。方法 中晚期孕妇1 116例,应用超声高清血流显像(HD-Flow)对胎儿ACA-A1段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观察,依据胎儿ACA-A1段血管显示情况进行分组,对照组胎儿的双侧ACA-A1段血管能够清晰显示,单侧缺如组胎儿的一侧ACAA1段血管不显示,单侧发育不良组胎儿的一侧ACA-A1段血管管径明显变细,其中血管管径变细侧记为患侧,另一侧记为健侧。采用脉冲多普勒测量并记录胎儿ACA-A1段血流速度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时间-平均最大流速(TAMAXV)。结果 对照组胎儿ACA-A1段PSV、EDV、TAMAXV分别为(35.11±10.76)、(9.16±3.46)、(16.01±5.04)cm/s,单侧缺如组胎儿ACA-A1段PSV、EDV、TAMAXV分别为(51.33±10.76)、(12.45±3.96)、(21.09±4.70)cm/s,单侧发育不良组胎儿健侧ACA-A1段PSV、EDV、TAMAXV分别为(51.85±6.59)、(12.15±3.06)、(24.58±4.81)cm/s,单侧发育不良组胎儿患侧ACA-A1段PSV、EDV、TAMAXV分别为(24.16±3.32)、(4.25±2.85)、(11.94±2.77)cm/s,其中单侧缺如组、单侧发育不良组胎儿健侧、单侧发育不良组胎儿患侧ACA-A1段PSV、EDV、TAMAXV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结论 中晚孕期胎儿变异ACA-A1段的血流速度参数发生变化,其中ACA-A1段单侧缺如的血流速度参数升高,单侧发育不良的健侧血管血流速度参数升高、患侧管血流速度参数降低。

    2022年09期 v.62;No.1239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2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右美托咪定麻醉诱导前滴鼻、持续静脉泵注对开颅手术患者麻醉苏醒质量的改善效果

    李岩;王小慧;张久祥;白延成;李慧明;白晓光;曾毅;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麻醉诱导前滴鼻、麻醉诱导前开始至手术结束持续静脉泵注对开颅手术患者麻醉苏醒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 择期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开颅手术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右美托咪定滴鼻组(A组)、右美托咪定静脉组(B组)、空白对照组(C组),每组50例。A组在麻醉诱导前15 min给予右美托咪定1μg/kg滴鼻,B组从麻醉诱导前15 min开始至手术结束持续小剂量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4μg/(kg·h),C组在麻醉诱导前不给予右美托咪定,三组患者全身麻醉后常规开颅手术治疗。以Ricker镇静-躁动评分评估患者苏醒期躁动水平,并比较各组患者苏醒期咳嗽分级。观察各组患者围术期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包括麻醉诱导前(T0)、停止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时(T1)、呼之睁眼时(T2)、拔管时(T3)和拔管后2 min(T4)5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比较各组患者停药至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组患者苏醒期最大躁动评分及苏醒期咳嗽分级与A、C组相比显著降低(P均<0.05)。与T0时相比,A组T1时的MAP和HR降低,T3时的MAP升高;B组T1、T2时的MAP和HR降低;C组T1时的MAP和HR降低,T3、T4时的MAP和HR均升高(P均<0.05)。与T1时相比,A组T2、T3、T4时的MAP和HR均升高;B组T2、T3、T4时的MAP均升高,T3、T4时的HR均升高;C组T2、T3、T4时的MAP和HR均升高(P均<0.05)。与C组相比,B组T4时的MAP降低,T3、T4时的HR降低(P均<0.05)。与A组相比,B组T4时的MAP和HR降低(P均<0.05)。三组患者停药至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无差异(P均>0.05),三组患者均没有出现苏醒期缺氧、苏醒期喉痉挛、术中知晓、术后恶心呕吐等围术期并发症。结论 与麻醉诱导前不给予右美托咪定和麻醉诱导前右美托咪定滴鼻相比,麻醉诱导前开始至手术结束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可有效控制患者苏醒期躁动和呛咳引起的血液动力学反应,且其苏醒期最大躁动评分和苏醒期咳嗽分级更低。

    2022年09期 v.62;No.1239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5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改良腰椎竖脊肌平面阻滞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应用观察

    杨吉莉;蒋立量;祝子淳;余紫宁;王卓;詹丽英;

    目的 观察改良腰椎竖脊肌平面阻滞(LESPB)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50例择期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LESPB组(L组)与TAPB组(T组),每组25例。剖宫产手术术毕即刻,L组产妇接受改良LESPB,T组产妇接受TAPB。使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量表分别于术后3、6、12、24、48 h对患者进行疼痛程度评分,观察两组产妇术后镇痛效果,以术后48 h内各时点静息VAS评分和运动VAS评分对应的曲线下面积(AUC)值表示。记录两组产妇术后镇痛药总需求量,以双氯芬酸钠栓总粒数表示。记录两组产妇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程度(以PONV评分表示)、术后6 h窦性心动过缓、皮肤瘙痒、尿潴留、局麻药中毒反应、出血或血肿、脏器损伤等。术后48 h和第7天,使用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15)评价产妇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L组产妇术后静息VAS评分AUC值、运动VAS评分AUC值、术后镇痛药总需求量均低于T组(P均<0.05)。两组均未出现皮肤瘙痒、尿潴留、局麻药中毒反应、出血或血肿、脏器损伤等不良反应。L组产妇术后6 h窦性心动过缓例数高于T组(P<0.05),术后48 h内PONV评分无差异(P>0.05)。L组产妇术后48 h和第7天的QoR-15评分均高于T组(P均<0.05)。结论 与TAPB相比,剖宫产术毕即刻接受改良LESPB的产妇术后镇痛效果更好、术后恢复更快速。

    2022年09期 v.62;No.1239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外周血NLR、MHR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预测效能

    杜家琦;姚瑞;郝正阳;张彦周;

    目的 观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HR)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的影响,并分析其预测效能。方法 DCM患者172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76例)及冠状动脉正常组(9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心脏彩超结果和血清学指标,计算两组患者的NLR、MHR并进行比较。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并赋值,采用Logistic向前逐步选择法分析DCM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NLR、MHR对DCM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效能。结果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的年龄、合并糖尿病者、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NLR、MHR均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均<0.05),淋巴细胞计数和HDL-C均低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NLR、MHR是DCM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NLR预测DCM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19(95%CI:0.641~0.796),取截断值为2.127时,NLR预测DCM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度为91.40%、特异度为44.00%。MHR预测DCM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AUC为0.709(95%CI:0.629~0.789),取截断值为0.605时,MHR预测DCM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度为55.70%、特异度为76.90%。NLR联合MHR预测DCM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AUC为0.778(95%CI:0.709~0.848),取截断值为-0.380时,NLR联合MHR预测DCM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度为71.40%、特异度为72.50%。结论 外周血NLR、MHR是DCM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检测外周血NLR、MHR可用于DCM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且二者联合预测效能更高。

    2022年09期 v.62;No.1239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结直肠癌组织中血浆激肽释放酶B1蛋白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周凡;齐月雯;时军利;王磊;何培元;陈健;王渝;李炳庆;

    目的 观察结直肠癌组织中血浆激肽释放酶B1(KLKB1)蛋白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结直肠癌患者86例,均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术中留取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KLKB1蛋白,分析KLKB1蛋白阳性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相关性。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KLKB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3%、72.1%,两者相比,P<0.05。KLKB1蛋白阳性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且呈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260、-0.231、-0.231,P均<0.05)。结论 结直肠癌组织中KLKB1蛋白呈低表达,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2022年09期 v.62;No.1239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0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以肾功能损伤为主要表现的Castleman病的诊断及治疗(附1例分析)

    刘书颖;张志华;

    目的 总结以肾功能损伤为主要表现的Castleman病(CD)的有效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例以肾功能损伤为主要表现的CD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23岁男性患者,因“尿中泡沫增多伴尿色加深5个月”就诊。患者贫血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增多,肌酐、尿酸、尿素氮均升高,双肾功能受损,肾脏穿刺活检结果提示患者为局灶增生型IgA肾病伴亚急性肾小管间肾病伴缺血性肾损伤。完善右侧腹股沟淋巴结病理活检,诊断为CD(浆细胞型)。进一步完善PET-CT检查后,明确诊断为多中心型CD、IgA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CKD3期)。予以TCD方案化疗,化疗药物为泼尼松、环磷酰胺、沙利度胺,后患者面部出现不良反应,更换为硼替佐米、地塞米松、环磷酰胺,共服药12个月。患者2年后出现疾病进展,予以利妥昔单抗、泼尼松方案治疗。目前患者病情控制良好,未再进展。结论 部分CD患者可以肾功能损伤为主要表现,及早进行肾脏穿刺活检、淋巴结病理活检和PET-CT检查有利于CD的诊断及分型,TCD方案化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2022年09期 v.62;No.1239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1例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患儿及其父母的基因检测分析

    泥永安;刘媛媛;田菊;

    目的 分析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HE)患儿及其父母的基因检测信息,总结其遗传特征。方法 对1例HE患儿及其父母的基因检测信息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3月龄患儿,因“发现面色苍白2.5个月”就诊,结合其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考虑患儿为先天性溶血性贫血,支持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经患儿家长同意,对患儿及其父母行全谱遗传病基因突变检测,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的EPB41基因存在一个纯合无义突变c. 1417C>T(p. R473X),该变异使4.1蛋白编码至473位氨基酸时提前发生终止;患儿父母该位点均为c. 1417C>T(p. R473X)杂合突变,无贫血表现。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及基因检测结果,明确诊断为HE。结论 HE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中重度贫血、巩膜轻度黄染、网织红细胞升高、异形红细胞增多等,EPB41基因纯合突变为其致病原因,突变基因遗传自父母双方。

    2022年09期 v.62;No.1239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2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间的双向交流途径研究进展

    廖师师;罗杰;图拉妮萨·喀迪尔;丁可;陈榕;孟庆涛;

    肠道微生物群能调节肠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直接或间接与肠-脑轴形成双向联系,于是构成了肠道微生物群-肠-脑(BGM)轴。微生物群、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双向交流主要涉及神经、内分泌和免疫途径。大脑通过与微生物受体相互作用的内分泌介质的管腔分泌直接影响肠道微生物群,也可以通过自主神经系统间接调节肠道环境,改变微生物群的群落结构和功能。微生物群也可以产生神经活性化合物与循环系统和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与大脑形成双向联系,共同维持机体胃肠道、中枢神经和微生物系统的内环境平衡。

    2022年09期 v.62;No.1239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下载次数:18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早期上颌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途径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赵佳雄;南欣荣;张海峰;

    早期上颌鳞癌常出现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早期上颌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通过颊部淋巴结转移至颌下淋巴结,另一条是直接转移至咽后淋巴结。早期上颌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有肿瘤病理分级、肿瘤T分期及浸润深度(DOI)、神经浸润(PNI)、淋巴血管浸润(LVI)、肿瘤间质比(TSR)及肿瘤出芽等。肿瘤分化程度越低、T分期越高、DOI及TSR越大,早期上颌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越高;当上颌鳞癌患者并发PNI、LVI时,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越高;肿瘤出芽是早期上颌鳞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

    2022年09期 v.62;No.1239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事件相关电位成分失匹配负波和P300在抑郁症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文汧卉;何文知;梁丽君;王瑶;吴俊林;黄国平;

    抑郁症作为一种高发精神疾病,其评估主要依赖患者的临床症状,为提升对这种高发精神疾病的临床干预效果,许多研究者开始寻找可测量的生物标志物。事件相关电位(ERP)作为一种电生理学指标,非常适合对抑郁症患者进行个体化神经认知评估,其中失匹配负波(MMN)和P300是目前研究较多的ERP成分。MMN是一种负向的潜伏期为150~250 ms的ERP成分,能反映前注意加工过程,其神经发生源位于初级听觉皮层和前额叶皮层。MMN振幅下降、潜伏期延长有助于抑郁症的诊断,且与抑郁程度具有相关性,能够反映抗抑郁疗效,可能是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鉴别诊断的生物标志物。P300是由刺激诱发的潜伏期约300 ms的晚期正向波,P300振幅和潜伏期提供了记忆、注意和心理处理速度等认知过程信息。P300振幅的降低反映了抑郁症患者广泛的认知障碍,可提高抑郁症的诊断正确率,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抗抑郁疗效,可能是区分重度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2022年09期 v.62;No.1239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下载次数:6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谷胱甘肽S-转移酶P1基因甲基化在前列腺癌发生、诊治和预后预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朱勇;杨德林;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是一个酶家族,可催化多种亲电物质的细胞内解毒,包括许多外源物质和致癌物质,其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分布最广泛。GSTP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高甲基化常常导致基因的转录抑制,进而引起GSTP1基因沉默,使其功能表达失调,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GSTP1基因甲基化在前列腺癌组织和非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显著,可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GSTP1基因去甲基化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有望成为前列腺癌的治疗靶点。GSTP1基因高甲基化还与前列腺癌的复发有关,影响前列腺癌患者预后。

    2022年09期 v.62;No.1239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增强现实技术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朱聪;柏亚明;蔺伟岸;余松华;王腾;张桂敏;

    增强现实技术(AR技术)是一种将计算机自动产生的虚拟网络信息与真实用户所能身处的真实世界有机结合的新兴信息技术,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前规划、术中导航、教学培训、医患沟通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术前将胸腹主动脉CT血管造影数据导入AR系统后,可生成更为客观、精准和个体化的数字化3D模型,有利于医生对患者的病情做进一步地分析,使手术方案的制定更具针对性。在手术中,AR技术可将虚拟模型叠加在真实环境中,降低了术者主观因素带来的影响,使其对手术的指导更加精准。AR技术能够直观、立体地将解剖结构呈现在观察者的面前,对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补充作用。AR技术构建的3D模型,可以使患者更加具体地了解自身疾病的危害以及实施手术的必要性,在术前谈话中能够使患者及家属更好的明确该疾病的风险和术中、术后较容易出现的并发症,使沟通过程变得更加高效。

    2022年09期 v.62;No.1239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1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