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青;赵艳争;季艳霞;卓雷;王忠瑜;孙彩云;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微小RNA(miR)-200a、miR-92a表达变化及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104例胃癌患者,采用RT-qPCR法检测胃癌及癌旁正常胃组织中miR-200a、miR-92a表达。分析miR-200a、miR-92a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不同miR-200a、miR-92a表达胃癌患者生存情况,Cox回归分析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胃癌组织中miR-92a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5),miR-200a表达低于癌旁组织(P<0.05)。浸润至肌层、浆膜下及其外、T_(3-4a)期、N_(1-3)期胃癌患者癌组织中miR-200a表达低于浸润至黏膜及黏膜下层、T_(1-2)期、N_0期胃癌患者(P均<0.05),miR-92a表达高于浸润黏膜及黏膜下层、T_(1-2)期、N_0胃癌患者(P均<0.05)。miR-200a<1.49、miR-92a≥2.93胃癌患者3年总生存率、3年无瘤生存率低于miR-200a≥1.49、miR-92a<2.93胃癌患者(P均<0.05)。淋巴结转移、miR-200a<1.49、miR-92a≥2.93是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胃癌组织中miR-200a表达下调,miR-92a表达上调;检测二者表达有助于胃癌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
2022年10期 v.62;No.1240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9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孙同友;周硕;梁秀军;武慧杰;廉蕊;
目的 探讨敲低死亡受体5(DR5)表达对重组变构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rmhTRAIL)联合5氟尿嘧啶(5-FU)抑制人结直肠癌(CRC)HCT116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CRC HCT116细胞,用DR5 shRNA质粒转染,构建敲低DR5的CRC HCT116/shRNA细胞系(HCT116/KD);MTS法检测rmhTRAIL、5-FU及两者联用对HCT116/KD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凋亡信号通路中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8、Caspase-9、PARP和PARP裂解片段表达。结果 成功构建敲低DR5的CRC HCT116/KD细胞系;MTS及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敲低DR5表达后,rmhTRAIL单药及与5-FU联用对CRC HCT116细胞的增殖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减弱;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rmhTRAIL单药及其联合5-FU作用于HCT116/KD细胞,Caspase-3、Caspase-9和PARP表达未见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 敲低DR5表达后rmhTRAIL单药及其联合5-FU干预HCT116细胞,细胞增殖受抑减弱,凋亡减少。
2022年10期 v.62;No.1240 6-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晏军;刘莉;肖东琴;
目的 探讨汉防己甲素(Tet)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体外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选取MDA-MB-231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采用CCK-8实验检测不同浓度(0、3.125、6.25、12.5、25μmol/L)汉防己甲素对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分别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不同浓度(0、3.125、12.5μmol/L)汉防己甲素对MDA-MB-231细胞迁移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实验分别检测不同浓度(0、3.125、12.5μmol/L)汉防己甲素对MDA-MB-231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不同浓度(0、3.125、12.5μmol/L)汉防己甲素对MDA-MB-231细胞BLM(Bloom综合征解旋酶)、BRCA1(乳腺癌易感基因1)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表达影响。结果 不同浓度(3.125、6.25、12.5、25μmol/L)的汉防己甲素干预MDA-MB-231细胞24、48、72 h,细胞增殖受抑,且呈时间、浓度依赖性(P均<0.05)。其中6.25μmol/L汉防己甲素干预MDA-MB-231细胞24、48、72 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9.3±3.4)%、(13.4±4.8)%和(17.5±4.2)%,12.5μmol/L汉防己甲素干预MDA-MB-231细胞24、48、72 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6.5±4.4)%、(32.1±7.2)%和(37.4±6.5)%,25μmol/L汉防己甲素干预MDA-MB-231细胞24、48、72 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45.5±6.3)%、(71.0±5.6)%和(78.2±3.4)%。与对照组比较,汉防己甲素(3.125、12.5μmol/L)干预MDA-MB-231细胞48 h后细胞划痕宽度增加(P<0.01);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减弱(P<0.01);G_1期细胞比例增高,G_2期细胞比例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升高(P<0.01);BLM、BRCA1、Bcl-2蛋白表达降低,Bax蛋白表达升高(P均<0.05),且呈浓度依赖性(P均<0.05)。结论 汉防己甲素可抑制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和迁移,诱导MDA-MB-231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汉防己甲素通过阻断DNA损伤修复相关蛋白BLM和BRCA1,进而调节细胞内凋亡信号通路传导。
2022年10期 v.62;No.1240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9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宋金霞;秦虹;阎倩;蔡宏剑;杜以萍;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癌组织中微小RNA(miR)-130a、高尔基磷蛋白3(GOLPH3)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87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NSCLC癌和癌旁组织中miR-130a、GOLPH3 mRNA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和癌旁组织中GOLPH3蛋白表达。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miR-130a、GOLPH3 mRNA表达的相关性,统计分析miR-130a、GOLPH3 mRNA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miR-130a、GOLPH3表达对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NSCLC患者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NSCLC癌组织中miR-130a表达较低,而GOLPH3 mRNA及蛋白表达较高(P均<0.05)。NSCLC癌组织中miR-130a表达与GOLPH3 mRNA表达呈负相关(r=-0.457,P<0.05)。miR-130a、GOLPH3 mRNA表达与肿瘤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miR-130a低表达、GOLPH3高表达的NSCLC患者3年生存率低于miR-130a高表达、GOLPH3低表达患者(P均<0.05)。TNM分期、淋巴结转移、miR-130a低表达及GOLPH3高表达是NSCLC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NSCLC癌组织中miR-130a表达降低、GOLPH3表达升高,检测二者表达有助于NSCLC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
2022年10期 v.62;No.1240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7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徐俊英;郎素芝;雷东;郝朝伟;姚树森;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值(NLR)联合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161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LVO患者,收集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和临床相关资料,统计NLR和ASPECT评分。根据发病90 d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90例)和预后良好组(71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分析NLR、ASPECT评分与AISLVO患者预后不良的关系及其预测患者神经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年龄、心房颤动比例、侧支循环分级0~1级比例、入院NIHSS评分、血管再通失败比例、颅内出血比例、术前NLR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均<0.05),术前ASPECT评分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侧支循环分级0~1级、血管再通失败比例、术前ASPECT评分<7分、术前NLR≥1.86是AIS-LVO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均<0.05)。NLR、ASPECT评分预测AIS-LVO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的截断值分别为1.89、7分,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6、0.783,NLR联合ASPECT评分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923,高于单独NLR、ASPECT评分预测(Z分别为4.772、4.207,P均<0.05)。结论 高NLR、低ASPECTS评分与AIS-LVO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有关,NLR联合ASPECTS评分可较好地预测AIS-LVO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不良预后的发生。
2022年10期 v.62;No.1240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韩旭东;梁志刚;阎志慧;张惠龙;
目的 探讨血清微小核糖核酸-103(miR-103)、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142例AIS患者(AIS组)和70例查体健康者(对照组)。AIS组予常规治疗,根据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106例)和无效组(36例),出院后随访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99例)和预后不良组(43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 d、治疗7 d、治疗14 d,采用RT-qPCR检测血清miR-10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sCD40L。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miR-103、sCD40L与AIS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103、sCD40L对AIS疗效判断及预后预测的价值。结果 AIS组血清miR-103、sCD40L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有效组治疗后血清miR-103、sCD40L先升高后下降(P均<0.05),无效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效组治疗7、14 d血清miR-103、sCD40L低于无效组(P均<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示NIHSS评分、治疗14 d miR-103、治疗14 d sCD40L是AI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均<0.05)。治疗7 d miR-103、sCD40L判断AIS疗效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56、0.724,miR-103联合sCD40L判断AIS治疗疗效的AUC为0.875,高于治疗7 d miR-103、sCD40L单独判断(P均<0.05)。治疗14 d miR-103联合sCD40L预测AIS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854,二者联合高于治疗14 d miR-103、sCD40L单独判断(AUC分别为0.763、0.732,P均<0.05)。结论 miR-103、sCD40L增高与AIS患者疗效差以及预后不良有关,可作为AIS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的潜在参考指标。
2022年10期 v.62;No.1240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1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佳;王玉;刘怡彤;周路路;孙杰;魏善斋;
目的 探讨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联合血清补体C_3水平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腹主动脉钙化(AAC)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32例MHD患者,根据是否合并AAC分为钙化组(n=165)与无钙化组(n=67),根据AAC评分将钙化组分为重度钙化组(n=48)、中度钙化组(n=55)、轻度钙化组(n=62)。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计算GNRI,采用放射免疫扩散法检测血清补体C_3。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钙化组GNRI和血清补体C_3水平与AAC评分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HD患者发生ACC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GNRI和血清补体C_3水平对MHD患者发生ACC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无钙化组比较,钙化组年龄增加,体质量指数、白蛋白、GNRI降低,透析时间延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磷、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补体C_3水平升高(P均<0.05)。轻度、中度、重度钙化组GNRI依次降低,血清补体C_3水平依次升高(P均<0.05)。Spearman相关系数显示,钙化组AAC评分与GNRI呈负相关(rs=-0.827,P<0.01),与血清补体C_3水平呈正相关(rs=0.779,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显示,透析时间(OR=1.009,95%CI:1.001~1.018)、血磷(OR=1.034,95%CI:1.003~1.065)、iPTH(OR=1.019,95%CI:1.007~1.032)、补体C_3(OR=2.332,95%CI:1.136~4.789)是MHO患者发生ACC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OR=0.910,95%CI:0.835~0.992)、GNRI(OR=0.782,95%CI:0.708~0.865)是MHD患者发生ACC的独立保护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GNRI、补体C_3、GNRI+补体C_3预测MHD患者ACC的AUC分别为0.793、0.795、0.868,GNRI+补体C_3预测AUC大于GNRI、补体C_3单独预测(P<0.05)。结论 GNRI降低和血清补体C_3水平升高是MHD患者发生ACC的独立危险因素,与MHD患者ACC程度有关,二者可作为MHD患者ACC预测指标。
2022年10期 v.62;No.1240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5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卢启海;王伟;莫晓东;咸建涛;
目的 探究血浆纤维蛋白原(FIB)、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x)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2例前列腺癌患者,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骨转移组(70例)和无骨转移组(132例),以55例体检健康男性为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总PSA、NTx,采用血液凝固法测定FIB。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FIB、NTx、PSA及联合检测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 前列腺癌骨转移组血浆FIB、NTx、PSA水平高于无骨转移组(P均<0.05),无骨转移组血浆FIB、NTx、PSA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B升高、NTx升高、PSA升高、Gleason评分≥7分及肿瘤分期Ⅲ、Ⅳ期是影响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血浆FIB、NTx、PSA及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28、0.663、0.742及0.815。联合检测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AUC大于FIB、NTx、PSA单独检测(P均<0.05)。结论 血浆FIB、NTx、PSA水平升高与前列腺癌骨转移有关,是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检测对前列腺癌骨转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2022年10期 v.62;No.1240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1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吴佳理;张磊;肖玉凤;
目的 探讨寻常型银屑病(PV)患者皮损组织中微小RNA(miR)-145-5p、混合谱系酶3(MLK3)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78例PV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n=31)、中度组(n=28)、重度组(n=19)。采用RT-qPCR检测皮损组织和相邻非皮损组织中miR-145-5p和MLK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IL-17 mRNA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皮损组织和相邻非皮损组织中MLK3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PV患者皮损组织中miR-145-5p和MLK3、TNF-α、IFN-γ、IL-2、IL-10、IL-17 mRNA表达。Pearson法分析PV患者皮损组织中miR-145-5p、MLK3 mRNA表达与TNF-α、IFN-γ、IL-2、IL-10、IL-17 mRN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与非皮损组织比较,皮损组织中miR-145-5p、IL-10 mRNA表达降低,MLK3、TNF-α、IFN-γ、IL-2、IL-17 mRNA表达升高(t分别为21.552、18.539、28.414、8.540、26.356、15.010、11.952,P均<0.01)。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皮损组织中miR-145-5p、IL-10 mRNA表达依次降低,MLK3、TNF-α、IFN-γ、IL-2、IL-17 mRNA表达依次升高(P均<0.01)。与非皮损组织比较,皮损组织中MLK3蛋白阳性表达率升高,重度组MLK3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轻度组、中度组,中度组MLK3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轻度组(P均<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V患者皮损组织中miR-145-5p表达与MLK3、TNF-α、IFN-γ、IL-2、IL-17 mRNA表达呈负相关(r分别为-0.627、-0.433、-0.546、-0.499、-0.502,P均<0.01),与IL-10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652,P<0.01);MLK3与TNF-α、IFN-γ、IL-2、IL-17 mRNA表达呈正相关(r分别为0.620、0.595、0.556、0.597,P均<0.01),与IL-10 mRNA表达呈负相关(r=-0.733,P<0.01)。结论 PV患者皮损组织中miR-145-5p低表达,MLK3 mRNA高表达;检测二者表达有助于病情判断。
2022年10期 v.62;No.1240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1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艳;杨嫚;刘西建;张喆;李琳;辛丹;
目的 探讨痰湿内阻慢性失眠大鼠模型建立及半夏秫米汤基于HPA轴、炎症因子的治疗机制。方法 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痰湿内阻慢性失眠组及半夏秫米汤低、中、高剂量组和地西泮组,每组8只。高脂饲料+猪油灌胃7周后,继以单平台水环境睡眠剥夺法3周复制痰湿内阻慢性失眠模型。空白组、痰湿内阻慢性失眠组予1 mL/100 g生理盐水灌胃,半夏秫米汤低、中、高剂量组按4.69、9.38、18.75 g/kg灌胃,地西泮组按0.75 mg/kg地西泮水溶液灌胃,每日1次,连续14 d。给药14 d后采用ELISA法检测HPA轴关键分子及炎症因子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痰湿内阻慢性失眠模型组血清TG、LDL-C升高,HDL-C降低(P均<0.01);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持续时间缩短(P<0.05);与痰湿内阻慢性失眠模型组相比,半夏秫米汤各给药组血清ACTH、CORT、CRH、GABA、NE、DA含量降低,下丘脑IL-1β、TNF-α降低,下丘脑IL-4、IL-10含量升高(P均<0.05)。结论 高脂饲料+单平台水环境法复制痰湿内阻慢性失眠大鼠模型可行,半夏秫米汤干预痰湿内阻慢性失眠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亢进的HPA轴,调控炎症因子、GABA、NE、DA表达实现。
2022年10期 v.62;No.1240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3K] [下载次数:10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邓桃枝;江雪梅;何周桃;蔡曼妮;陈超超;许泽文;
目的 探讨着丝粒蛋白U(CENPU)对胃癌细胞增殖、糖酵解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系GES-1、AGS、MKN45、HGC-27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各细胞系中CENPU mRNA表达;根据CENPU mRNA表达情况筛选HGC-27细胞进行后续实验,并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NG组:细胞不做特殊处理)、阴性对照组(si-CENPU-NC组:转染si-CENPU-NC序列)、沉默CENPU表达组(si-CENPU组:转染si-CENPU序列)。采用CCK-8法、平板克隆实验分别检测各组HGC-27细胞增殖情况、克隆形成率;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各组HGC-27细胞糖酵解过程关键指标葡萄糖消耗(GC)、乳酸脱氢酶(LDH)、三磷酸腺苷(ATP)、丙酮酸激酶(PK)、己糖激酶(HK)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HGC-27细胞蛋白激酶B(AKT)、p-AKT、转录激活因子3(STAT3)、p-STAT3蛋白表达。结果 CENPU mRNA在胃癌细胞中异常高表达,且HGC-27细胞中CENPU mRNA表达最高(P<0.05),选择HGC-27细胞进行后续实验。与NG组、si-CENPU-NC组比较,si-CENPU组HGC-27细胞增殖抑制率升高(P均<0.05),克隆形成率、细胞中GC、LDH、ATP、HK、PK水平及p-AKT/AKT、p-STAT3/STAT3水平均降低(P均<0.05)。结论 下调CENPU表达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并干扰细胞糖酵解,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AKT/STAT3通路活化实现。
2022年10期 v.62;No.1240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2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青;王玥;文振华;朱健;王建刚;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选取大鼠40只,随机分为脓毒症组和DEX组,每组各20只,两组用改良盲肠穿刺法(CLP)建立脓毒症模型;另取20只正常新生大鼠作为对照组。三组均采用chiu's病理评分评估回肠损伤,DEX组在建立CLP模型前15 min腹腔注射40μg/kg的DEX,脓毒症组和对照组均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和免疫组化法分析通路相关蛋白Wnt1、β-catenin和肠道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表达。结果 对照组、脓毒症组和DEX组的肠黏膜上皮Chui's评分分别为(0.44±0.25)、(4.54±1.34)、(0.44±0.25)分,PCT水平分别为(261.16±15.23)、(1131.41±100.75)、(825.57±89.13)pg/mL,CRP水平分别为(119.39±14.43)、(842.76±101.27)、(334.10±50.87)ng/mL,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24±0.009、0.157±0.005、0.305±0.003,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82±0.008、0.308±0.009、0.218±0.01,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15±0.009、0.498±0.009、0.325±0.015,Wnt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32±0.011、0.496±0.023、0.261±0.006,β-catenin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03±0.003、0.601±0.020、0.464±0.011,脓毒症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与DEX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EX对脓毒血症大鼠损伤肠黏膜组织起到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使Bcl-2/Bax值趋于正常,Caspase-3水平降低,从而减轻脓毒症期间肠道上皮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
2022年10期 v.62;No.1240 52-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树民;张朔;
目的 探讨LncRNA CEBPA-AS1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原代分离培养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采用RT-qPCR法检测CEBPA-AS1与miR-194-3p表达;siNC、si-CEBPA-AS1、si-CEBPA-AS1与anti-miR-NC、si-CEBPA-AS1与anti-miR-194-3p分别转染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si-NC组、si-CEBPA-AS1组、si-CEBPA-AS1+anti-miR-NC组、si-CEBPA-AS1+anti-miR-194-3p组);采用CCK-8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CEBPA-AS1与miR-194-3p的靶向关系;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rocollagenⅠ、α-SMA、Col1、N-cadherin、E-cadherin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比较,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CEBPA-AS1表达升高(P<0.05),miR-194-3p表达降低(P<0.05)。与si-NC组比较,si-CEBPA-AS1组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迁移距离减小(P<0.05),侵袭细胞数减少(P<0.05),ProcollagenⅠ、α-SMA、Col1、N-cadherin蛋白水平降低(P均<0.05),E-cadherin蛋白水平升高(P<0.05)。CEBPA-AS1可靶向调控miR-194-3p。与si-CEBPA-AS1+anti-miR-NC组比较,si-CEBPA-AS1+anti-miR-194-3p组miR-194-3p表达降低(P<0.05),细胞存活率升高(P<0.05),迁移距离增加(P<0.05),侵袭细胞数增多(P<0.05),ProcollagenⅠ、α-SMA、Col1、N-cadherin蛋白水平升高(P均<0.05),E-cadherin蛋白水平降低(P<0.05)。结论 干扰LncRNA CEBPA-AS1表达可通过靶向调控miR-194-3p而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侵袭。
2022年10期 v.62;No.1240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5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卞姝;张曼;刘岩;姜朝阳;陈红;
目的 探讨环指蛋白20(RNF20)调控组蛋白H2B泛素化(H2Bub)经核因子-κB(NF-κB)途径对巨噬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 将培养好的巨噬细胞分为7组,A组(对照组):培养48 h;B组(ox-LDL刺激组):50 mg/mL oxLDL刺激巨噬细胞48 h;C组(ox-LDL+oe-RNF20转染组):oe-RNF20转染巨噬细胞后用50 mg/mL ox-LDL刺激48 h;D组(ox-LDL+pcDNA转染对照组):pcDNA转染巨噬细胞后用50 mg/mL ox-LDL刺激48 h;E组(ox-LDL+SN50干预组):50 mg/mL ox-LDL刺激巨噬细胞24 h后再给予10μg/mL的SN50处理24 h,共干预48 h;F组(ox-LDL+LY294002干预组):50 mg/mL ox-LDL刺激巨噬细胞24 h后再给予10μg/mL的LY294002处理24 h,共干预48 h;G组(ox-LDL+p38干预组):50 mg/mL ox-LDL刺激24 h后再给予10μg/mL的p38,共干预48 h。采用Transwell法观察巨噬细胞迁移数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RNF20、H2B、H2Bub、NF-κB及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结果 在oxLDL刺激的巨噬细胞中,与A组比较,B组RNF20蛋白表达、H2Bub/H2B降低,巨噬细胞迁移数量增多,NF-κB和IL-6蛋白表达增加(P均<0.01)。在RNF20过表达细胞模型中,与B组比较,C组RNF20蛋白表达、H2Bub/H2B增加,NF-κB、IL-6蛋白表达减少,巨噬细胞迁移数量减少(P均<0.01);D组RNF20蛋白表达、H2Bub/H2B、NF-κB、IL-6无明显改变,巨噬细胞迁移数量无明显改变(P均>0.05)。给予SN50(NF-κB抑制剂)、SB203580(p38抑制剂)和LY294002(PI3K抑制剂)处理巨噬细胞后,与B组比较,E、F、G组RNF20蛋白表达、H2Bub/H2B无明显改变(P均>0.05);E组NF-κB、IL-6蛋白表达及巨噬细胞迁移数量减少(P均<0.01);F、G组NF-κB、IL-6蛋白表达及巨噬细胞迁移数量无明显改变(P均>0.05)。结论 RNF20减少,H2Bub减少,加剧巨噬细胞迁移及炎症反应,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此过程经NF-κB信号通路起作用。
2022年10期 v.62;No.1240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叶智斌;张立晓;张利飞;单昆昆;梁巍;
目的 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术后胃瘫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47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均行右半结肠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其中腹腔镜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368例,腹腔镜根治性扩大右半结肠切除术102例,观察术后胃瘫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胃瘫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470例患者中9例发生术后胃瘫,发生率为1.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围手术期血糖水平、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及手术切除范围与术后胃瘫发生有关(P均<0.05),而性别、手术时间、糖尿病、围手术期白蛋白水平与术后胃瘫发生无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围手术期血糖≥11.1 mmol/L、焦虑自评量表评分≥50分及根治性扩大右半结肠切除术是胃瘫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右半结肠癌术后胃瘫的发生与年龄、围手术期血糖水平、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及手术切除范围有关。
2022年10期 v.62;No.1240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2K] [下载次数:6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张倩;段婷婷;任玉宝;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赖氨酸羟化酶2(PLOD2)、转录因子E盒结合锌指蛋白1(ZEB1)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结直肠癌患者82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PLOD2、ZEB1表达,分析二者相关性及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随访并比较不同PLOD2、ZEB1表达与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OS)关系,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5年OS的相关因素。结果 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PLOD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10%(46/82)、15.85%(13/82),ZEB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34%(38/82)、18.29%(15/82),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PLOD2、ZEB1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示,结直肠癌组织PLOD2与ZEB1表达呈正相关(r=0.280,P=0.011)。组织分化程度与癌组织PLOD2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癌组织PLOD2、ZEB1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LOD2阴性和阳性表达者5年OS分别为86.1%(31/36)、56.5%(2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ZEB1阴性和阳性表达者5年OS分别为84.1%(37/44)、52.6%(2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TNM分期和PLOD2是影响患者5年OS独立影响因子(P均<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PLOD2、ZEB1表达升高,检测二者表达有助于结直肠癌病情判断及患者预后评估。
2022年10期 v.62;No.1240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9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利莹;吕祖芳;胡淑莹;潘雨雨;李明磊;曹红梅;
目的 探讨头痛患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以头痛为主诉住院的151例患儿,入院后均行血常规、血生化指标检测及脑电图、颅脑磁共振、经颅多普勒检查,部分患儿行脑脊液化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液MP抗体,并根据MP抗体IgM结果分为MP感染组和MP非感染组,比较两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头痛患儿MP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151例患儿MP感染96例(MP感染组)、MP非感染55例(MP非感染组)。与MP非感染组比较,MP感染组患儿年龄大、女性占比较高,且呕吐及呼吸系统症状明显(P均<0.05)。MP感染组患儿APTT缩短、PLT计数减少、脑电图异常发生率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LT计数减少、APTT缩短、脑电图异常为头痛患儿MP感染相关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对于头痛患儿,尤其是学龄期、女性、伴呕吐、有呼吸系统症状且PLT、APTT、EEG出现异常变化时,宜考虑MP感染可能。
2022年10期 v.62;No.1240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4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锋盛;张雨;丁炎;朱晓巍;秦安;邹健;常艳华;吴鹏西;
目的 评估甲状腺球蛋白快速检测试剂在甲状腺癌患者颈部可疑淋巴结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76例经过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92枚可疑淋巴结进行细针穿刺活检(FNA),同时对洗脱液进行甲状腺球蛋白(FNA-Tg)定量检测及快速检测,以FNA-Tg浓度≥10 ng/mL作为判定淋巴结转移的标准,对其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甲状腺球蛋白快速试剂的准确率和灵敏度。结果 92枚淋巴结中,68枚洗脱液FNA-Tg检测结果≥10 ng/mL,其中甲状腺球蛋白快速试剂检测结果全部阳性。24枚洗脱液FNA-Tg检测结果<10 ng/mL,其中甲状腺球蛋白快速试剂检测结果全部阴性。甲状腺球蛋白快速试剂的准确率和灵敏度均为100%。结论 甲状腺球蛋白快速检测试剂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灵敏度,可用来快速判断淋巴结的性质。
2022年10期 v.62;No.1240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田鹏;王俊玲;张真金;凌晓洁;李学政;王燕;邓云峰;
目的 分析肺内外多发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患者的发病模式。方法 选择肺内外多发MTB感染患者153例,通过痰标本、胸腔积液标本等共分离391株MTB菌株,通过BACTEC MGIT 960液体药敏实验分析菌株异质性耐药情况,通过MIRU-VNTR、全基因组测序方法,对MTB菌株进行基因分型,判定患者发病模式。结果 153例患者的发病模式为内源性复燃或迁移感染146例,混合感染5例,外源性再感染1例,菌株微进化合并外源性再感染1例。3例发病模式为混合感染的患者存在MTB菌株异质性耐药。发病部位均为肺部与泌尿系统。3例患者MTB菌株表型耐药结果与耐药基因位点突变结果一致。结论 肺内外多发MTB感染患者的发病模式以内源性复燃或迁移感染为主,且MTB菌株可出现异质性耐药。
2022年10期 v.62;No.1240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法;郝静;陈志杰;
目的 探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伴发黄斑水肿患者房水中miR-191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1(p21)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CRVO伴发黄斑水肿患者42例(42只眼)为研究对象(CRVO组),另选取同期因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患者38例(38只眼)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和ELISA法检测CRVO伴发黄斑水肿患者房水中miR-191、p21 mRNA及蛋白表达,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二者与CRVO伴发黄斑水肿患者临床特征及视力预后的关系。结果 CRVO组房水中miR-191、p21 mRNA及蛋白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CRVO伴发黄斑水肿患者房水中miR-191与p21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492,P<0.05)。CRVO伴发黄斑水肿患者房水中miR-191、p21 mRNA表达与CMT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500、-0.432,P均<0.05)。雷珠单抗注射次数>4.67、缺血型、合并患有高血压、基线最佳矫正视力低水平、预后视力提高≤0.2 CRVO患者房水中miR-191和p21 mRNA表达分别低于雷珠单抗注射次数≤4.67、非缺血型、未合并患有高血压、基线最佳矫正视力高水平、预后视力提高>0.2 CRVO患者(P均<0.05)。高血压、雷珠单抗注射次数>4.67、缺血型、基线最佳矫正视力≤0.24、miR-191低水平是影响CRVO伴发黄斑水肿患者预后视力提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CRVO伴发黄斑水肿患者房水中miR-191、p21 mRNA及蛋白表达均降低,二者与患者预后视力提高有关;二者可能协同参与CRVO伴发黄斑水肿发生发展。
2022年10期 v.62;No.1240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艾;李海洋;
肝癌位居我国癌症死因的第二位,尽管有手术切除、肝移植、射频消融、局部放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但由于肝癌具有高侵袭性、高转移性及高复发率的特点,且肝癌确诊时多已处于晚期,故预后不良。肿瘤微环境是当前肝癌肿瘤免疫学和免疫治疗研究的热点,作为肝癌肿瘤微环境中的主要抗肿瘤免疫细胞,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通过T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识别肝癌细胞表面的MHC-抗原肽复合物进而分泌细胞毒物质导致癌细胞凋亡。
2022年10期 v.62;No.1240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9K] [下载次数:1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陈宁;赵海剑;张晓雨;
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近年来,随着肿瘤学、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免疫治疗成为结直肠癌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主动免疫疗法、被动免疫疗法以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治疗。
2022年10期 v.62;No.1240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7K] [下载次数:17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吴益宾;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癌症之一,约占全球所有新发癌症病例的10%。附着于肠道上皮的肠道菌群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能调节人体诸多生理过程。现有研究已揭示了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组分变化,并在动物模型中的功能研究已确定肠道菌群在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根治性手术是外科治疗结直肠癌的基础,然而在结直肠癌治疗围手术期的术前肠道准备、抗生素及抑酸剂的应用、化/放疗等辅助治疗及结直肠癌手术本身和手术带来的应激反应等影响下,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将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长期肿瘤学结果。
2022年10期 v.62;No.1240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2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夏茜;王燕;徐进;
原发性闭经是内分泌科及妇科常见疑难病,虽然闭经本身对患者无生命威胁,但其伴发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原发性闭经的病因复杂多样,可分为子宫及生殖道性、卵巢性、垂体性、下丘脑性及其他内分泌疾病所致原发性闭经,早期诊断和给予适当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身心健康十分重要。基础的临床检测方法,血液检验项目和影像学检查不能诊断多数罕见疾病,导致许多闭经患者的潜在病因不能确诊。近年来,由于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广泛运用,关于原发性闭经的分子遗传背景研究有了新发现,为原发性闭经。尤其是罕见病的诊断提供了方向。
2022年10期 v.62;No.1240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1K] [下载次数:7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唐琳;刘波;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有关肠道菌群的研究结果显示,肠道菌群结构、丰度和功能的改变与很多疾病密切相关,如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消化道肿瘤等。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菌群移位、“驱动-乘客”模型、“毒性”肠道细菌模型等机制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而补充膳食纤维与益生菌,应用肠道微生物移植技术可通过抑制肿瘤血管形成,降低炎性指标,增强肠道免疫功能等抑制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2022年10期 v.62;No.1240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K] [下载次数:1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李庆苏;窦冬冬;朱薇薇;
模式识别受体(PRR)初始识别微生物感染和组织损伤相关分子模式进而介导一系列免疫应答反应是固有免疫的基本过程。目前生化研究确定了四种类型的PRR家族:Toll样受体(TLRs)、维甲酸诱导基因样受体(RLRs)、核苷酸寡聚化结构域(NOD)样受体(NLRs)和C型凝集素受体(CLRs)。自2010年NLRC5被发现以来,研究已证实NLR含5个CARD结构域(NLRC5)是核受体,主要在人和动物的脑、肺、前列腺等组织中表达,并可调节NF-κB、IFN-Ⅰ信号通路及MHC-Ⅰ基因表达。近年研究发现,NLRC5在过敏性气道炎症、肺癌、肺损伤及呼吸道病毒感染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成为探索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疾病研究的新位点。
2022年10期 v.62;No.1240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邓威;陈倩;郭金;龚作炯;
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作为胞质和过氧化物酶体中一种依赖NADP的酶,主要促进异柠檬酸转变为α-酮戊二酸,并生成NADPH。IDH1广泛参与肝脏中糖、脂质和氨基酸代谢以及氧化应激的发生,并与多种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突变的IDH1可将α-酮戊二酸转变为一种肿瘤代谢物-2-羟基戊二酸,参与肝脏肿瘤的代谢重编程及调节表观遗传学,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
2022年10期 v.62;No.1240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6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邹楠楠;蒙臣;矫永倩;张冰;曾文;王思露;王贤裕;
胸科手术是治疗胸腔内脏器官病变的必要措施,然而胸科手术后常并发肺部并发症,包括肺炎、肺不张、呼吸衰竭等。长期以来,术后肺部并发症被认为是术后早期死亡和长期生存率低的主要原因。影响胸科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因素众多,包括患者基础生理情况、手术操作、麻醉管理等。多数患者虽能耐受胸科手术,但无法避免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了解麻醉对术后肺部并发症造成的影响,可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肺部并发症的严重程度。
2022年10期 v.62;No.1240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0K] [下载次数:6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