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炎症性肠病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的筛选

    梁长业;万崇华;陈莹;翁一洁;许小江;庄云珠;陈国均;杨铮;

    目的 筛选适合我国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ICD-IBD V2.0)的特异模块条目,为创建IBD患者的生命质量测评工具提供基础。方法 采取结构化决策方式,由议题小组和核心小组提出针对我国IBD患者QLICD-IBD V2.0的不重复备选条目,并最终决定IBD的特异性条目。对42例医护人员和60例IBD患者进行访谈和预调查,采用变异度法、相关系数法、因子分析法、克朗巴赫系数法、医生重要性评分5种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结合核心小组讨论,对条目进行筛选,得到特异模块条目。结果 共提出不重复备选条目22个,结合核心小组意见筛选后的特异性条目共15个。满足4种统计学方法的条目共11个,结合核心小组意见,最终筛选出特异模块条目14个。14个特异模块条目:IBD1您的大便次数频繁吗?IBD2您的大便带有脓血吗?IBD3您有腹部不适(腹痛、腹胀等)吗?IBD4您有因为肠道问题导致粪便和尿渗出吗?IBD5您有肛周疼痛、脓肿、肛裂吗?IBD6您有想排便又排不尽的感觉吗?IBD7您有发热吗?IBD8您有头晕、心慌、乏力吗?IBD9您有肠外症状(如关节疼痛、红斑等)吗?IBD10您有因为害怕找不到洗手间而感到困扰吗?IBD11您有担心疾病影响了您的恋爱或婚姻生活吗?IBD12饮食方面的限制对您影响大吗?IBD13您有因经常服药或进行肠镜检查而感到苦恼吗?IBD14药物不良反应(如脱发、痤疮等)对您影响大吗?结论 成功筛选出适合我国IBD患者QLICD-IBD V2.0的特异模块条目共14个,均具有较好的信度及效度,有助于评估IBD患者的生命质量。

    2022年11期 v.62;No.1241 1-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子宫内膜再生细胞通过表达PD-L1对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抑制作用观察

    叶奎;彭秋凤;史刚刚;曲鑫;王浩;

    目的 观察子宫内膜再生细胞(ERC)通过表达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对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抑制作用。方法 月事杯收集健康育龄期女性志愿者的月经血,利用标准Ficoll密度梯度离心获取血中单个核细胞,培养后获得ERC。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PD-L1过表达ERC组、ERC治疗组、PD-L1低表达ERC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均利用肠系膜上动脉结扎30 min后恢复血供的方法建立肠道IRI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开腹后分离肠系膜上动脉但不结扎。建模后,PD-L1过表达ERC组、ERC治疗组和PD-L1低表达ERC组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法,给予5 ng/mL重组人干扰素γ预刺激72 h后的ERC、普通ERC、10μg/mL抗人PD-L1抗体作用72 h后的ERC各5×10~6个。72 h后处死各组大鼠,收集肠道组织和血清标本,HE染色后评价肠道组织损伤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肠道屏障功能指标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c)及炎症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 假手术组、PD-L1过表达ERC组、ERC治疗组、PD-L1低表达ERC组、模型组肠道组织损伤评分分别为(0.500±0.534)、(2.000±0.535)、(2.875±0.641)、(3.750±0.463)、(4.125±0.641)分,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假手术组、PD-L1过表达ERC组、ERC治疗组、PD-L1低表达ERC组、模型组血清D-Lac、DAO、TNF-α、IL-6、IL-1β水平均依次升高,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结论 ERC能够通过表达PDL1而减轻大鼠肠道IRI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肠道屏障功能损伤及炎症反应有关。

    2022年11期 v.62;No.1241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2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重度抑郁症发病的miRNA-mRNA调控网络

    李果;张青萍;刘永辉;吴鹏;吴成挺;周娇娇;

    目的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重度抑郁症(MDD)患者的miRNA-mRNA调控网络,以便更全面地阐明MDD的发病机制。方法 从GEO数据库检索并下载包含19例正常人和30例MDD患者外周血的miRNA数据集(GSE81152),利用R软件筛选差异表达的miRNA(DE-miRNA),并预测DE-miRNA上游转录因子和下游靶基因。从GEO数据库获得GSE98793和GSE76826数据集,利用R软件获取差异表达基因(DEG),再与下游靶基因交集得到DE-miRNA下游目标基因。对DE-miRNA下游目标基因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构建miRNA-mRNA调控网络,并筛选出核心miRNA和核心基因。结果 筛选出8个上调DE-miRNA和10个下调DEmiRNA,上游转录因子有5个[特异性蛋白1(Sp1)、特异性蛋白4(Sp4)、早期生长反应1(EGR1)、锌指蛋白143(ZNF143)和锌指蛋白161(ZFP161)]。下游靶基因与DEG交集后获得95个DE-miRNA下游目标基因。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DE-miRNA下游目标基因主要涉及造血细胞系、Th17细胞分化、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1感染、mTOR信号通路等途径。miRNA-mRNA网络筛选出3个核心miRNA(hsa-miR-4428、hsa-miR-3664-3p和hsa-miR-539-5p)和5个核心基因(IL-7R、IKZF3、CD3D、CD3G和MS4A1)。结论 成功构建MDD患者的miRNA-mRNA调控网络,其中hsa-miR-4428、hsa-miR-3664-3p和hsa-miR-539-5p等核心miRNA通过影响IL-7R、IKZF3和CD3D等核心基因表达,并进一步调节免疫系统,在MD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2年11期 v.62;No.1241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4K]
    [下载次数:20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活性肽灌胃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海马组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影响

    杨新柱;赵效国;马依拉·买买提;吕逸霏;李莉;

    目的 观察活性肽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多奈哌齐组、活性肽低剂量组、活性肽中剂量组、活性肽高剂量组,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腹腔注入D-半乳糖建立AD模型,空白组腹腔注入等量生理盐水,连续注入60 d;多奈哌齐组及活性肽低、中、高剂量组建模同时分别灌胃给予多奈哌齐0.9 mg/(kg·d)及活性肽420、630、840 mg/(kg·d),1次/天,连续60 d。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力(逃逸潜伏期及进入有效区域的次数),HE染色后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病理改变,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大鼠海马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β-连环蛋白(β-catenin)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逸潜伏期、GSK-3β 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进入有效区域的次数、β-catenin mRNA及蛋白表达均降低(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多奈哌齐组、活性肽高剂量组大鼠逃逸潜伏期均缩短、进入有效区域的次数明显增多(P均<0.05),而活性肽低、中剂量组变化不明显(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多奈哌齐组和活性肽低、中、高剂量组大鼠海马组织GSK-3β mRNA及蛋白表达均降低,β-catenin 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P均<0.05)。多奈哌齐组和活性肽高剂量组大鼠上述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区锥体细胞排列紊乱,较多神经细胞体积缩小,出现细胞核固缩,并且神经元数量明显下降,锥体细胞也出现较多损伤。与模型组比较,多奈哌齐组及活性肽低、中、高剂量组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形态较完整,其中活性肽高剂量组与多奈哌齐组海马区锥体细胞大多数形态较正常、细胞排列较为整密、核仁结构清晰、着色均匀。结论 高剂量活性肽可通过激活海马组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对AD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2022年11期 v.62;No.1241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关系的文献计量分析

    张乐;潘虹英;杨芝兰;莫敏;周莉;阮冶;

    目的 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评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应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相关研究的全球文献输出。方法 从Web of Science中检索1980年—2021年10月发表的BDNF在PTSD中应用的文献,记录其相关信息(出版物特征、国家和机构、作者情况、出版物数量、引文情况、期刊和研究领域、通信作者、关键词等),采用bibliometrix R包进行出版物输出和作者贡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 最终共纳入347篇相关文献和综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该领域出版物的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对该领域贡献最大的国家和机构分别是美国和本古里安大学。作者主要来自美国,其次是中国、澳大利亚、以色列。COHEN H是最有生产力的作者,在引用的作者h指数中排名第一。引用最多的参考文献作者是RESSLER K J(引用次数1 185次),发表文献数量第一的期刊是《神经—精神药理学和生物精神病学》。大多数文献发表于2019年(n=43)和2020年(n=45),其次是2018年(n=39)和2015年(n=35)。通信作者所在国家最多的是英国,BDNF、PTSD在多种关键词词云中出现频率较高。结论 BDNF在PTSD中的应用具有较大潜力,对该领域贡献最大的国家和机构分别是美国和本古里安大学,COHEN H是最有生产力的作者;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以及数据可视化方法能够帮助了解该领域现在的研究进展,有助于相关学者、从业者预测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2022年11期 v.62;No.1241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6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SOX11与乳腺癌患者临床参数、预后的关系及其调控通路

    张晶;王崇杰;门康;于琼;于静;朱坤兵;

    目的 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乳腺癌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框11(SOX11)的表达变化,观察SOX11与患者临床参数、预后的关系,并分析其参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调控通路。方法 从TCGA数据库中下载乳腺癌组织中SOX11转录组数据及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使用R程序提取并比较乳腺癌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中SOX11表达情况,以SOX11表达中位值(5.542 3)为界,将897例临床资料完整的乳腺癌患者分为SOX11高表达者459例和SOX11低表达者438例。比较SOX11高、低表达者的临床参数(年龄、Stage分期、T分期、淋巴结转移、M分期)及总体生存期(OS)、无病生存期(DFI)、疾病特异生存期(DSS)、无进展生存期(PFI)。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PPI)网络图,筛选与SOX11互作的核心基因,并对其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和京都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乳腺癌组织SOX11表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型、Basal-like型乳腺癌组织SOX11表达均高于Luminal A型、Luminal B型、Normal-like型(P均<0.05)。SOX11高表达者年龄≤58岁及T1~T2分期的比例均高于SOX11低表达者,DSS、PFI均低于低表达者(P均<0.05)。SOX11高、低表达者的Stage分期、淋巴结转移、M分期比例及OS、DFI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构建PPI网络后共得到SOX11互作的核心基因313个,主要有配对盒基因6(PAX6)、锌指蛋白2(ZIC2)、转录激活因子3(ATF3)、巯基氧化酶1(QSOX1)、长链非编码RNA-POU3F3等。GO功能分析结果显示,PPI网络中的互作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周期、细胞分裂相关的生物过程和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PPI网络中的互作基因主要富集到p53、Her-2、FOXO等信号通路。结论 SOX11在乳腺癌组织尤其是Her-2过表达型和Basal-like型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升高,SOX11高表达可能通过p53、Her-2、FOXO等信号通路促进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并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2022年11期 v.62;No.1241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沉默miR-20a-5p的肝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及Zbed3、Axin蛋白表达情况观察

    胡炜;邵安静;李春霞;杨洋;

    目的 观察沉默miR-20a-5p通过调控三结构域蛋白家族样1(TRIML1)对肝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及锌指蛋白3(Zbed3)、Axin表达的影响。方法 在线数据库TargetScan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TRIML1是miR-20a-5p的靶基因。选择肝癌细胞中miR-20a-5p、TRIML1表达明显高于人正常肝细胞7701的huh-7细胞进行实验,随机分为7组,其中模型组细胞正常培养,miR-20a-5p-NC组转染miR-20a-5p阴性对照,miR-20a-5p siRNA组转染miR-20a-5p siRNA,TRIML1-NC组转染TRIML1阴性对照,TRIML1 siRNA组转染TRIML1 siRNA,TRIML1-NC+miR-20a-5p-NC组转染TRIML1阴性对照+miR-20a-5p阴性对照,TRIML1 siRNA+miR-20a-5p siRNA组转染TRIML1siRNA+miR-20a-5p siRNA,转染48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细胞TRIML1、miR-20a-5p表达,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及迁移、侵袭细胞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Zbed3、Axin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miR-20a-5p-NC组、TRIML1-NC组、TRIML1-NC+miR-20a-5p-NC组细胞TRIML1、miR-20a-5p相对表达量、细胞凋亡率、迁移细胞数、侵袭细胞数及Zbed3、Axin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P均>0.05。与模型组、miR-20a-5p-NC组、TRIML1-NC组、TRIML1-NC+miR-20a-5p-NC组比较,miR-20a-5p siRNA组、TRIML1 siRNA组、TRIML1 siRNA+miR-20a-5p siRNA组细胞TRIML1、miR-20a-5p相对表达量及迁移细胞数、侵袭细胞数、Zbed3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细胞凋亡率及Axin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且TRIML1 siRNA+miR-20a-5p siRNA组变化更明显(P均<0.05)。结论 沉默miR-20a-5p表达可抑制肝癌huh-7细胞侵袭、转移及Zbed3表达,并促进细胞凋亡及Axin蛋白表达,其机制可能与正向调控TRIML1表达有关。

    2022年11期 v.62;No.1241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非通气侧肺持续中低流量给氧在老年患者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观察

    周俊辉;王鹏浩;奚高原;钟巍;

    目的 观察非通气侧肺持续中低流量给氧在老年患者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患者肺部并发症(PPC)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术中在单肺通气(OLV)后非通气侧肺给予1~4 L/min的氧气通入,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理。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单肺通气时间、术中失血量、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气管导管拔除时间及OLV时的术者满意度,麻醉诱导后即刻(T0)和OLV后30 min(T1)、1 h(T2)、2 h(T3)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术前及术后1、3 d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术后PPC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1、2 d的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分,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单肺通气时间、术中失血量、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气管导管拔除时间及OLV时的术者满意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同组T0时间点比较,两组T1~T3时间点PaO2均下降、PaCO2均升高,且对照组变化更明显(P均<0.05)。与同组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3 d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升高,且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均<0.05)。观察组术后PPC总发生率为14%(7/50),对照组为34%(17/50),两组比较P<0.05。两组术后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均>0.05。观察组术后PA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1、2 d QoR-15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老年患者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给予非通气侧肺持续中低流量给氧有助于改善氧合功能、抑制术后炎症反应、减少PPC发生、促进术后康复,且安全性较高。

    2022年11期 v.62;No.1241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山稔子油敷剂修复小鼠缺血性压疮的效果及机制分析

    靖林林;刁建新;徐一华;曾志云;邱婷婷;吴秀琼;孙学刚;项小军;

    目的 观察山稔子油敷剂对缺血性压疮小鼠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其潜在的机制。方法 将60小鼠随机分成山稔子油敷剂组、模型组、安尔碘组,每组20只,均采用磁铁夹背法制备缺血性压疮模型,建模后分别在创面局部涂抹山稔子油敷剂、生理盐水与安尔碘Ⅱ型皮肤消毒剂,2次/天;另选择10只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不进行特殊处理。观察建模的三组小鼠分组处理14 d的皮肤创面大体情况、创面面积及组织病理变化;分组处理7、14 d,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10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皮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Ⅰ型胶原蛋白(COL-Ⅰ)、Ⅲ型胶原蛋白(COL-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可见创面大面积肌纤维坏死溶解,肌原纤维排列疏松,周围可见较多的淋巴细胞以及单核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山稔子油敷剂组及安尔碘组创面面积明显减小,肌纤维覆盖增加,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减少,但山稔子油敷剂组变化更明显。分组处理7、14 d,模型组、安尔碘组、山稔子油敷剂组小鼠同一时间点创面面积依次降低,两组间比较P均<0.05。分组处理7、14 d,模型组、安尔碘组、山稔子油敷剂组、正常对照组小鼠同一时间点血清IL-6水平依次降低、IL-10水平依次升高,两组间比较P均<0.05。相同时间点,正常对照组小鼠皮肤创面组织VEGF、COL-Ⅲ、bFGF、TGF-β蛋白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均<0.05)。分组处理7 d,山稔子油敷剂组皮肤创面组织VEGF、COL-Ⅰ、COL-Ⅲ、bFGF、TGF-β蛋白表达均高于模型组,安尔碘组皮肤创面组织VEGF、COL-Ⅰ蛋白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均<0.05)。分组处理14 d,山稔子油敷剂组皮肤创面组织VEGF、COL-Ⅲ、bFGF、TGF-β蛋白表达均高于模型组,安尔碘组皮肤创面组织VEGF、COL-Ⅲ、TGF-β蛋白表达均高于模型组,山稔子油敷剂组皮肤创面组织VEGF、COL-Ⅲ蛋白表达均高于安尔碘组(P均<0.05)。结论 山稔子油敷剂可提高缺血性压疮小鼠皮肤组织VEGF、COL-Ⅰ、COL-Ⅲ、bFGF、TGF-β蛋白表达,其可能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及胶原蛋白合成、降低炎症反应等机制促进缺血性压疮小鼠的皮肤创面愈合。

    2022年11期 v.62;No.1241 38-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0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过/降表达miR-20a-5p的骨肉瘤细胞增殖、侵袭能力及Bax、Bcl-2、E2F5蛋白表达观察

    郭会;方艳君;李翠娥;段祥林;

    目的 观察miR-20a-5p在骨肉瘤(OS)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探讨miR-20a-5p表达对OS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正常人成骨细胞系hFOB1.19及OS细胞系(U-20S、143B、Saos-2)中的miR-20a-5p表达量。将OS细胞系143B随机分为miR-20a-5p过表达组、miR-20a-5p抑制表达组及阴性对照组,通过LipofectamineTM3000分别转染miR-20a-5p mimics、miR-20a-5p inhibit及scramble,转染24 h。采用CCK-8法检测三组培养0、24、48、72 h的的光密度值(OD值),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侵袭细胞数。在线数据库TargetScan预测结果显示E2F转录因子5(E2F5)存在与miR-20a-5p结合的潜在靶点,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miR-20a-5p的靶基因为E2F5,采用Weste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Bax、Bcl-2、E2F5蛋白表达。结果 OS细胞系U-20S、143B、Saos-2中miR-20a-5p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94±0.35、1.05±0.13、0.35±0.06,均明显低于正常人成骨细胞系hFOB1.19中的3.89±0.53(P均<0.05)。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三组OD值均呈升高趋势;培养24、48、72 h,相同培养时间下miR-20a-5p过表达组、阴性对照组、miR-20a-5p抑制表达组OD值依次升高,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miR-20a-5p过表达组、阴性对照组、miR-20a-5p抑制表达组细胞凋亡率、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依次降低,侵袭细胞数、Bcl-2、E2F5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依次升高,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结论 miR-20a-5p在OS细胞系中表达下调,过表达miR-20a-5p可抑制OS细胞增殖、侵袭并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E2F5、Bcl-2及上调Bax蛋白表达有关,降表达miR-20a-5p则具有相反的作用。

    2022年11期 v.62;No.1241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8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失眠患者乌梅丸加减方口服后睡眠质量及肠道菌群变化

    朱晓松;彭善鑫;左志文;孙志清;李玲;卓凤娟;

    目的 观察乌梅丸加减方口服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择失眠患者12例,给予乌梅丸加减方口服治疗,疗程为1周。记录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中医证候积分,并评价临床疗效;采用高通量测序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粪便中肠道菌群变化,记录α多样性相关指标(ACE指数、Chao1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及门水平、属水平上的肠道菌群丰度。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PSQI中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催眠药物评分及总分、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均<0.05)。患者治疗后痊愈1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1.67%(11/12)。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ACE指数、Chao1指数均升高,Simpson指数降低(P均<0.05);患者治疗前后Shannon指数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菌群丰度均升高,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菌群丰度均降低(P均<0.05);患者治疗前后梭杆菌门、蓝菌门、疣微菌门、软壁菌门和迷踪菌门菌群丰度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拟杆菌属和粪杆菌属菌群丰度均下降,普雷沃菌属、巨单胞菌属、双歧杆菌属和毛螺菌属菌群丰度均升高(P均<0.05)。结论 乌梅丸加减方可显著提高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失眠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有关。

    2022年11期 v.62;No.1241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7K]
    [下载次数:5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血清维生素D低水平睡眠障碍老年人睡眠质量、认知能力及HPA轴相关激素指标观察

    石磊;王瑞霞;田津伟;

    目的 观察血清维生素D(VitD)对睡眠障碍老年患者睡眠质量、认知能力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影响。方法 选取睡眠障碍老年患者126例,根据血清VitD水平分为缺乏组(血清VitD<50 nmol/L)87例和正常组(血清VitD≥50 nmol/L)39例。比较两组睡眠质量[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睡眠观念态度量表(DBAS)评分]、认知功能[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血清HPA轴相关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分析血清VitD水平与睡眠质量、认知功能、HPA轴相关激素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缺乏组ISI、PSQI评分均升高(P均<0.05),两组DB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缺乏组MoCA、MMSE评分均低于正常组,血清CRH、Cor、ACTH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均<0.05)。血清VitD与ISI、PSQI评分及血清CRH、Cor、ACTH水平均呈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683、-0.727、-0.664、-0.645、-0.623,P均<0.05),与MoCA、MMSE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645、0.627,P均<0.05),与DBAS评分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血清VitD水平降低的睡眠障碍老年患者睡眠质量和认知功能更差、HPA轴亢奋。

    2022年11期 v.62;No.1241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0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新疆和田县维吾尔族农村居民高血压发病与膳食营养关系的调查分析

    阿衣努尔·艾合买提;吕梅霞;迪娜·木合亚提;木海热姆·杰力力;赵静;韩加;

    目的 观察新疆和田县维吾尔族农村居民血压与膳食营养的关系,为通过合理干预膳食而预防其高血压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自愿参加和田县膳食营养状况调查的维吾尔族农村居民462例,其中血压正常338例(血压正常组)、高血压124例(高血压组)。结合24 h膳食回顾调查法和食物频率问卷法,了解两组过去1年各类食物摄入量,比较两组粮谷类、全谷物和杂豆、薯类、蔬菜、水果、畜禽肉类、奶类、蛋类、水产类、坚果类、油、盐等各类膳食摄入量,以及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烟酸、钙、铁、钠、钾、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碘、硒等各类能量及营养素摄入量。对和田县维吾尔族农村居民发生高血压与膳食营养的关系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高血压组奶类摄入量高于血压正常组,蛋类、坚果类、烟酸、维生素D、维生素E、碘、硒摄入量均低于血压正常组(P均<0.05);两组其他类型膳食、能量及营养素摄入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奶类摄入量升高是和田县维吾尔族农村居民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P<0.05),而蛋类、坚果类、烟酸、维生素D、维生素E、碘、硒摄入量不足不是和田县维吾尔族农村居民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新疆和田县维吾尔族农村居民膳食结构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奶类摄入量升高可能与高血压发病有关。

    2022年11期 v.62;No.1241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艾司氯胺酮静注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高长胜;黄符香;李永乐;

    目的 观察艾司氯胺酮在无痛人工流产术(简称无痛人流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其对患者术后抑郁情绪、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拟行无痛人流术的女性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艾司氯胺酮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艾司氯胺酮组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25 mg/kg后,缓慢静注丙泊酚2 mg/kg,术中静脉泵注丙泊酚6 mg/(kg·h)维持麻醉。对照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μg/kg后,以与艾司氯胺酮组相同剂量的丙泊酚进行麻醉。记录两组术中丙泊酚使用量、麻醉苏醒时间、留观室停留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两组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3 d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的情绪状态(以SDS评分≥53分定义为抑郁);两组术后3 d采用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40量表)评价整体恢复质量,包括身体舒适度、情绪状态、自理能力、心理支持、疼痛。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丙泊酚使用量、麻醉苏醒时间、留观室停留时间及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1 d比较,两组术后3 d的SDS评分及抑郁发生率均降低,且艾司氯胺酮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艾司氯胺酮组术后身体舒适度、情绪状态、心理支持及QoR-40量表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术后QoR-40量表中自理能力和疼痛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均无呼吸抑制或皮肤瘙痒发生,艾司氯胺酮组发生恶心呕吐3例(3.8%)、头晕9例(11.3%)、嗜睡6例(7.5%),对照组分别为5例(6.3%)、5例(6.3%)、7例(8.9%),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无痛人流术中应用艾司氯胺酮的麻醉效果较好,且有助于减轻患者术后短期内的抑郁情绪、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质量。

    2022年11期 v.62;No.1241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穿刺针与导管给药在分娩镇痛硬膜外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李宇翔;叶玉萍;刘涌;

    目的 观察硬膜外针麻醉与硬膜外导管麻醉在产妇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拟行分娩镇痛的健康待产孕妇92例,随机分为硬膜外针组和硬膜外导管组,每组46例。硬膜外针组使用硬膜外针麻醉,硬膜外导管组使用硬膜外导管麻醉。比较两组镇痛相关指标[疼痛缓解时间、感觉达到T10阻滞平面时间、镇痛泵按压次数、PCA总用药量及Bromage评分>1分的例数]、分娩方式、分娩镇痛相关不良反应,以及麻醉前(T0)、给药后10min(T1)、给药后20 min(T2)、胎儿娩出后(T3)、产后1 h(T4)血清疼痛介质[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应激激素[皮质醇(Cor)、肾上腺素(NE)]及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水平。结果 硬膜外针组疼痛缓解时间、感觉达到T10阻滞平面时间均短于硬膜外导管组(P均<0.05)。两组Bromage评分>1分的比例、镇痛泵按压次数、PCA总用药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T0时间点比较,两组T1~T4时间点血清SP、PGE2、Cor、NE、AT-Ⅲ、DD水平均降低,且硬膜外针组T1、T2时间点上述指标均低于硬膜外导管组(P均<0.05)。两组分娩方式及分娩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均>0.05。结论 与硬膜外导管麻醉相比,硬膜外针麻醉应用于产妇分娩镇痛中可提高麻醉效果、缩短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同时可以降低血清疼痛介质水平、减轻应激刺激及高凝状态,不会影响分娩方式,且安全性较高。

    2022年11期 v.62;No.1241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6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3D打印技术在复杂性上尿路结石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聂欢;高强利;汪沅;陈磊;付汉广;张超雄;黄英杰;

    目的 观察疫情期间3D打印技术在复杂性上尿路结石患者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术前医患沟通及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拟行PCNL的复杂性上尿路结石患者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借助3D打印模型完成术前沟通并指导手术)20例和对照组(借助CT或KUB平片等影像学资料完成术前沟通并指导手术)18例。比较两组医患沟通相关指标(术前沟通时间、理解程度、沟通满意度)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并发症发生率、二期手术率、最终结石清除率。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沟通时间、理解程度比较P均>0.05;观察组、对照组沟通满意度分别为(9.3±0.3)、(8.9±0.4)分,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96.5±7.8)、(104.7±13.5)min,住院时间分别为(13.4±1.6)、(15.1±2.2)d、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分别为(1.7±0.3)、(2.4±0.2)g/L,两组比较P均<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2/20)、二期手术率为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9%(7/18)、二期手术率为11.1%(4/18),两组比较P均<0.05。两组最终结石清除率比较P>0.05。结论 在疫情期间3D打印技术不仅有助于促进复杂性上尿路结石患者PCNL术前的医患沟通,同时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术中模型实时指导,从而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发生。

    2022年11期 v.62;No.1241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2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关节腔注射富血小板血浆辅助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疗效、安全性的Meta分析

    李嘉晖;罗明辉;潘建科;杨伟毅;曾令烽;黄和涛;赵金龙;刘军;

    目的 系统评价关节腔注射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关节镜下微骨折术(WF)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OL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CBM、VIP及WF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10月,搜集有关PRP联合WF对比单纯WF治疗OLT的随机对照试验和非随机对照试验。提取中短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踝—后足指数评分(AOFAS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变化值(VAS变化值)、踝—后足指数评分变化值(AOFAS评分变化值)、术后复查MRI结果及并发症等资料,采用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高质量文献,其中英文文献4篇、中文文献5篇。PRP+WF组中短期VAS均明显低于WF组,中短期AOFOS评分均高于WF组,VAS变化值、AOFOS评分变化值均高于WF组(P均<0.01)。两组并发症(腓浅神经外侧束短暂性麻木、切口愈合不良、肿胀和明显骨赘形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40,95%CI:0.15~1.04,P>0.05)。结论 PRP联合WF治疗OLT较单纯WF更能有效缓解中短期疼痛、提高中短期关节运功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2022年11期 v.62;No.1241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6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电针穴位刺激联合手部动力支具牵引在掌指关节侧副韧带损伤患者带线锚钉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胡坤然;闫立强;邵新中;王丰羽;刘林周;周朝波;赵桂林;

    目的 观察电针穴位刺激联合手部动力支具牵引在掌指关节侧副韧带损伤患者带线锚钉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掌指关节侧副韧带损伤带线锚钉术后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电针穴位刺激联合手部动力支具牵引,干预8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掌指功能[上肢功能评价表(DASH)、明尼苏达手灵巧度测试(MMDT)中的翻转时间(TT)及放置时间(PT)]、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手精细运动[采用普渡手精细运动(PPT)评定法从双手、组装、患手等3个维度进行评价]、掌指关节主动及被动活动度、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以及两组干预后掌指关节运动功能优良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后DASH、MMDT-TT、MMDT-PT、VAS均降低,双手、组装、患手精细运动均改善,掌指关节主动、被动活动度及ADL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变化更明显(P均<0.05)。观察组干预后掌指关节运动功能优良率为88.24%(45/51),对照组为70.59%(36/51),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干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80%(5/51),对照组为19.60%(10/51),两组比较P>0.05。结论 掌指关节侧副韧带损伤患者带线锚钉术后康复过程中采用电针穴位刺激联合手部动力支具牵引有助于减轻掌指疼痛,改善掌指关节活动度,提高手的灵巧度及日常生活能力,安全性较高。

    2022年11期 v.62;No.1241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7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血清APTT、TT水平与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治疗效果的关系

    杨晓雪;王志强;方冬青;

    目的 分析血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水平与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感染性休克合并AKI患者115例,给予抗感染、容量复苏、血管活性药物、器官支持等对症治疗,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显效组30例、有效组48例、无效组37例。比较三组血清APTT、TT水平,分析血清APTT、TT水平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绘制血清APTT、TT水平预测治疗效果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法分析血清APTT、TT水平对感染性休克合并AKI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显效组、有效组、无效组血清APTT、TT水平依次升高,两组间比较P均<0.05。血清APTT、TT与治疗效果均呈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725、-0.574,P均<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PTT预测总有效的AUC为0.793,截断值为54 s、敏感度为80.77%、特异度为70.27%;血清TT预测总有效的AUC为0.755,截断值为30 s、敏感度为85.90%、特异度为56.76%。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PTT、TT水平升高均是影响感染性休克合并AKI患者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感染性休克合并AKI患者血清APTT、TT水平与治疗效果有关,二者可作为患者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其水平升高是导致患者治疗效果较差的相关因素。

    2022年11期 v.62;No.1241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非小细胞肺癌经单操作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后并发持续咳嗽的危险因素分析

    高永山;张志杰;付伟;张振明;董跃华;王大伟;杨燕君;姜伟华;

    目的 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经单操作孔胸腔镜(SUP-VATS)肺段切除术后并发持续咳嗽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行SUP-VATS肺段切除术的NSCLC患者128例,根据其术后3个月是否仍存在持续咳嗽分为咳嗽组46例和无咳嗽组82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吸烟史、BMI、合并基础疾病情况、肿瘤位置、TNM分期、病理类型、肿瘤大小、纵隔淋巴结切除方式、气管树周围淋巴结切除情况、肺段切除类型(单肺段切除、联合肺段切除)、术中出血量及麻醉时间,对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咳嗽组BMI及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切除气管树周围淋巴结、联合肺段切除、麻醉时间≥176 min的比例均高于无咳嗽组,存在吸烟史的比例低于无咳嗽组(P均<0.05),两组性别构成比、年龄、肿瘤位置、TNM分期、病理类型、肿瘤大小、纵隔淋巴结切除方式、术中出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麻醉时间≥176min(OR=1.021,95%CI:1.008~1.034,P=0.002)及联合肺段切除(OR=3.819,95%CI:1.552~9.401,P=0.004)是NSCLC患者SUP-VATS肺段切除术后持续咳嗽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前存在吸烟史是其保护性因素(OR=0.390,95%CI:0.185~0.820,P=0.013)。结论 麻醉时间≥176 min及联合肺段切除是NSCLC患者SUP-VATS肺段切除术后持续咳嗽的危险因素,而术前存在吸烟史是其保护因素。

    2022年11期 v.62;No.1241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0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圆锥角膜患者角膜生物力学特性与高阶像差相关参数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刘畅;刘欣;尚玥;吕勇;

    目的 观察圆锥角膜患者角膜生物力学特性与高阶像差相关参数改变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择圆锥角膜患者24例30眼(观察组)及疑似圆锥角膜患者18例32眼(对照组)。两组均应用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检查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包括第一次压平时间(A1T)、第一次压平长度(A1L)、第一次压平速率(A1V)、第二次压平时间(A2T)、第二次压平长度(A2L)、第二次压平速率(A2V)、达到最大凹面的时间(HCT)、达到最大凹面的峰距(PD)、最大凹面的反向曲率半径(HCR)、角膜形变幅度比(DA Ratio)、最大凹陷半径曲线下面积(IR)、最薄点角膜厚度变化率比值(ARTh)、压平角膜的相对压力与位移比(SP-A1)、角膜形变特点参数(CBI);应用Sirius角膜地形图仪测量6 mm角膜直径下的总高阶像差(总HOAs)、彗差、三叶草差、球差、四叶草差均方根(RMS)值。采用Spearman分析法分析角膜生物力学参数与高阶像差参数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A1L、A1T、A2L、A2V、HCR、SP-A1、ARTh均低于对照组,A1V、A2T、PD、DA ratio、IR、CBI及总HOAs、彗差、三叶草差、球差、四叶草差的RMS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HCT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A1V与总HOAs、彗差、三叶草差、球差、四叶草差RMS值均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636、0.684、0.367、0.405、0.438),CBI与总HOAs、彗差、三叶草差、球差RMS值均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662、0.400、0.377、0.651),A2T、DA ratio、IR指数与总HOAs、彗差、球差RMS值均呈正相关关系,HCR、SPA1、ARTh与总HOAs、彗差、球差RMS值均呈负相关关系(P均<0.05)。对照组PD与总HOAs、彗差RMS值呈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436、-0.440),HCR、ARTh与总HOAs、彗差、三叶草差、四叶草差RMS值均呈负相关关系,DA ratio与总HOAs、三叶草差、球差RMS值均呈正相关关系,IR与总HOAs、彗差、三叶草差RMS值均呈正相关关系,CBI与总HOAs、彗差、四叶草差RMS值均呈正相关关系(P均<0.05)。结论 与疑似圆锥角膜患者相比,圆锥角膜患者A1L、A1T、A2L、A2V、HCR、SP-A1、ARTh均降低,A1V、A2T、PD、DA ratio、IR、CBI及角膜高阶像差相关参数总HOAs、彗差、三叶草差、球差、四叶草差RMS值均升高,且圆锥角膜患者角膜生物力学指标与高阶像差相关参数的相关性较强,有助于圆锥角膜的诊断。

    2022年11期 v.62;No.1241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0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MCP-1水平变化及其对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预测效能

    张静;何涛;刘茗;

    目的 观察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变化,并分析其对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UGIB)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消化性溃疡患者106例作为观察组,其中并发UGIB者46例、未并发UGIB者60例,体检健康志愿者5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MCP-1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估MCP-1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并发UGIB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血清MCP-1水平分别为(189.25±20.45)、(86.65±15.20)pg/mL,两组比较P<0.01。观察组中并发与未并发UGIB者血清MCP-1水平分别为(246.52±25.66)、(145.34±20.29)pg/mL,二者比较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CP-1预测消化性溃疡并发UGIB的曲线下面积为0.841,截断值为190.5 pg/mL,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55 0、0.906 6。结论 消化性溃疡并发UGIB患者血清MCP-1水平升高,血清MCP-1>190.5 pg/mL提示患者并发UGIB的可能性较大。

    2022年11期 v.62;No.1241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7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结直肠外表现研究进展

    汪昭明;袁捷;赵子夜;于恩达;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APC基因胚系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的结直肠癌综合征,既往认为FAP是结直肠疾病,但目前诸多研究结果表明,FAP是以结直肠腺瘤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综合征,除结直肠息肉外,FAP的结直肠外表现呈多样化,遍布全身各器官及组织,发病率参差不齐;其中一些病变具有较高的危险性,需密切监测,如硬纤维瘤、十二指肠癌;一些病变发生率高,检查方式简单,敏感度较高,有成为FAP筛查手段的潜在可能,如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肥大、骨瘤等。对FAP患者仅进行结直肠检查和治疗是远远不足的,需要对患者全身各系统都进行定期监测。FAP的肠外表现是疾病诊断的重要线索,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对此类综合征的定义、性质等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2022年11期 v.62;No.1241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1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程序性坏死在骨科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苏天;温鹏;黎祥涛;崔红旺;

    程序性坏死是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凋亡和坏死,程序性坏死是一种由死亡受体介导的Caspases非依赖性细胞死亡模式,具有坏死样形态特点,又受到死亡信号的调控。当细胞凋亡被抑制时,死亡受体与配体结合,在细胞内通过受体相关蛋白激酶(RIPK)1/RIPK3/混合谱系激酶配体(MLKL)信号触发程序性坏死,导致周围组织发生炎症反应,这一过程不仅涉及机体的许多生理调节过程,而且还参与了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并影响患者预后。近年来研究发现,程序性坏死在骨质疏松、椎间盘退行性变、脊髓损伤、骨关节炎等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程序性坏死在骨科相关疾病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可为今后骨科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2022年11期 v.62;No.1241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肌骨超声检查在足底筋膜炎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申婷婷;张轶;卢甜甜;

    足底筋膜炎(PF)是引起成人足跟部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以往对PF的诊断多依赖患者主诉及医生对患者的体格检查。目前,肌骨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足底筋膜软组织信息,超声新技术如灰阶高频超声、宽景超声成像技术、超声弹性成像技术(UE)、超声造影检查(CEUS)等也能提供足底筋膜的相关组织生物学信息,对PF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肌骨超声还可实现可视化指导PF的治疗,且由于其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监测PF患者后期的预后情况。将国内外肌骨超声在PF诊疗中的应用进展及成就进行总结分析,可为进一步找到早期、准确诊断PF的方法提供指导,也为PF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022年11期 v.62;No.1241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9K]
    [下载次数:4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高胆固醇代谢参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进展

    马杏;黄吾男;刘晓;刘畅;

    子宫内膜癌(EC)是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高胆固醇血症、肥胖、雌激素增多均是EC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胆固醇代谢会影响子宫内膜细胞增殖,与胆固醇稳态相关的27-羟基胆固醇(27-HC)、肝X受体(LXR)、胆汁酸、3β-羟基类固醇-Δ24还原酶等均可以影响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过程。对高胆固醇代谢参与EC发生发展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可为探讨EC的潜在治疗靶点提供新思路。使用化学制剂及一些拮抗剂调节相关的转录因子及关键酶或许能够降低EC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既往对于EC的内分泌治疗仅限于孕激素的添加,能否使用他汀类药物或开发作用于27-HC、LXR、胆汁酸或DHCR24酶的药物,与EC化疗药物发挥协同作用,以提高疗效或减少耐药性或许是治疗EC的潜在方向,可为EC患者的治疗及管理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2022年11期 v.62;No.1241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5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脑白质病变发病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智璇;蒋媛静;

    脑白质病变(WMLs)是脑小血管疾病的放射学标志,表现为脑CT或脑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弥漫性、非特异性的脑白质异常。目前关于WMLs的研究侧重于其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及治疗等方面,关于其相关基因多态性报道不是很多。研究表明,至少60个基因突变可导致WMLs,主要与载脂蛋白E(ApoE)、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跨膜受体蛋白3(NOTCH3)、丝氨酸蛋白酶1(HTRA1)、解偶联蛋白4(mUCP4)、Ⅳ型胶原蛋白基因α1(COL4A1)、3′-外切核酸酶1(TREX1)、环氧化酶2(COX-2)等相关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对WMLs相关基因的多态性进行深入研究可为探究其遗传因素提供参考。

    2022年11期 v.62;No.1241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0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在子痫前期发病中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葛新滢;邵露露;高雪林;何荣霞;

    子痫前期是妊娠20周后发生的以高血压、尿蛋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妊娠期特有疾病,属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一种。子痫前期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仍然是导致孕产妇和围产儿病死率增高的主要原因。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是参与Ras-Raf-MEK-ERK信号转导级联的相关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ERK1/2调节滋养细胞在子痫前期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通过调控炎症免疫反应、激活氧化应激反应、抑制血管生成及促进滋养细胞侵袭、凋亡等相关机制参与子痫前期的发病,了解上述调控机制可为临床上子痫前期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2年11期 v.62;No.1241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微创去龋方式的特点及其对充填材料与牙体粘接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郭艺佳;周妮;吕长海;

    随着龋病微创治疗理念的不断深入,为尽量保留更多的健康牙体组织,提高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舒适度,多种微创去龋方式应运而生。充填材料和去龋技术的进步直接推动了微创治疗的发展,充填材料粘接性能下降会导致牙体与充填材料之间出现裂缝,产生边缘微渗漏,从而引发牙齿敏感、充填材料边缘着色、继发龋,甚至出现充填材料松动、脱落等一系列问题。牙体与充填材料间的粘接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所用粘接剂的特性、处理粘接面的方式及时间、粘接面牙本质水分含量的多少等。不同的去龋方式会导致牙本质表面发生不同的物理变化,主要是玷污层厚度的改变,而玷污层的存在会直接对充填材料与牙体间的粘接性能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长期修复效果。微创去龋主要包括微创车针机械去龋、化学机械去龋、喷砂去龋、铒激光去龋和超声去龋等几种方式,对不同微创去龋方式的特点及其对充填材料与牙体粘接性能的影响进行深入论述可为临床选择合适的微创去龋方式提供参考依据。

    2022年11期 v.62;No.1241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7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相关细胞因子研究进展

    方巧琳;杨安怀;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是一种影响视力的视网膜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的眼底出血,伴色素上皮的脱离,眼底可见起源于脉络膜的息肉样动脉瘤病变以及异常的脉络膜分支血管网。光动力疗法及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等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为患者带来福音,但对于消除息肉和分支血管网作用有限,部分患者仍有复发。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近些年研究显示,多种细胞因子水平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存在相关性,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白细胞介素8、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生长相关性癌基因、白介素1β等,对上述细胞因子参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探索新的治疗靶点、改善患者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11期 v.62;No.1241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