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帆;韦唯;楼爽;何海洪;周义文;
目的 探讨癌组织中O-岩藻糖基转移酶1基因(POFUT1)的表达变化对相关肿瘤预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结合TCGA数据库及GTEx数据库获取的泛癌数据集,利用GEPIA2及TIMER2数据集,比较多种类型肿瘤与配对的正常组织中POFUT1的表达水平,选出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的肿瘤类型;比较不同POFUT1水平的上述肿瘤患者的预后。利用TIMER数据库及Estimate软件包筛选POFUT1与免疫细胞浸润水平关联性最强的肿瘤,并分析POFUT1与上述肿瘤组织基质评分、免疫细胞浸润评分及综合评分的相关性。进一步利用String数据库及GEPIA2筛选POFUT1关联基因,并通过DAVID数据库对POFUT1及其关联基因进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与配对的正常组织比较,POFUT1在胆管癌、结肠癌、乳腺癌、食管癌、胶质细胞瘤、头颈鳞状细胞癌、肾嫌色细胞癌、脑低级别胶质瘤、肝细胞癌、肺腺癌、肺鳞癌、胰腺癌、直肠腺癌、皮肤黑色素瘤、胃癌、胃食管癌、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OFUT1在TIMER2和GEPIA数据库中同时均表达差异的肿瘤类型有7种(结肠癌、食管癌、胶质细胞瘤、头颈鳞状细胞癌、肾嫌色细胞癌、直肠腺癌、胃癌)。肾透明细胞癌和直肠腺癌中,POFUT1高表达组的总生存期高于POFUT1低表达组(P均<0.05);脑低级别胶质瘤、间皮瘤、葡萄膜黑色素瘤中,POFUT1低表达组总生存期高于POFUT1高表达组(P均<0.05)。POFUT1与免疫细胞浸润水平关联性最强的3种肿瘤分别为脑低级别胶质瘤、结肠癌、膀胱尿路上皮癌;POFUT1表达水平与脑低级别胶质瘤组织的基质、免疫细胞浸润、综合评分及结直肠癌组织的免疫细胞浸润评分均具有相关性(P均<0.05)。POFUT1及其关联基因富集的通路主要为蛋白质结合及RNA结合途径、丝氨酸相关酶途径、细胞凋亡通路和Notch信号通路。结论 POFUT1在17种肿瘤中表达水平上升;POFUT1高表达的肾透明细胞癌和直肠腺癌预后好,POFUT1低表达的脑低级别胶质瘤、间皮瘤、葡萄膜黑色素瘤预后好;POFUT1可能通过调控肿瘤免疫浸润水平及信号通路如蛋白质结合及RNA结合途径、Notch信号通路等影响肿瘤患者预后。
2022年15期 v.62;No.1245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0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野;陈静;王佩佩;林伟;王建勋;
目的 构建一种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SynNotch门控系统。方法 对逆转录病毒载体进行设计改造,在其两端插入绝缘子序列(insulator),并基于Gal4/UAS基因表达调控系统进行SynNotch门控系统的构建。首先采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分别构建仅含有Gal4-VP64融合蛋白转录调控元件的门控质粒以及含有UAS激活序列的效应质粒,效应质粒使用绿色荧光蛋白(EGFP)及荧光素酶(luciferase)作为报告基因,共分为6种,其中三种为正向序列设计,将UAS序列以及报告基因正向插入逆转录病毒载体中(5’~3’),分别包括正向无绝缘子、正向单绝缘子、正向双绝缘子;另三种为反向序列设计,将UAS序列以及报告基因反向插入逆转录病毒载体中(3’~5’),分别包括反向无绝缘子、反向单绝缘子、反向双绝缘子。测序成功的质粒进一步通过病毒包装制备病毒载体,包括门控载体和效应载体。PCR法检测逆转录病毒滴度。将病毒载体转导入293T细胞,效应载体单独转导的293T细胞作为未诱导组,门控载体与效应载体共转导的293T细胞作为诱导组,分别通过流式细胞术及荧光素酶化学发光实验检测两组报告基因的表达效率。结果 逆病毒载体滴度均在107~108拷贝/mL之间,且不低于阳性对照。流式细胞术的检测结果显示,正向设计的三种效应载体在未诱导的情况下EGFP的表达效率分别为95.5%、69.7%、76.2%,诱导后EGFP的表达效率分别为99.9%、95.3%、97.1%。反向设计的三种效应载体在未诱导的情况下EGFP的表达效率分别为0.085%、0.610%、7.400%,诱导后EGFP的表达效率分别为59.900%、77.900%、89.500%。荧光素酶化学发光实验的检测结果显示,正向设计的三种效应载体在未诱导的情况下luciferase表达的荧光强度均在104以上,诱导后荧光强度均在105以上;反向设计的三种效应载体在未诱导的情况下luciferase表达的荧光强度均在3×103以下,诱导后荧光强度均在104以上,诱导前后荧光强度比较,P<0.01,其中反向双绝缘子设计诱导后荧光强度可达到105以上。结论 成功构建了一种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SynNotch门控系统。
2022年15期 v.62;No.1245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9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梅玉洁;赛麦提喀日·阿布都巴日;安恒庆;陶宁;
目的 筛选前列腺癌(PCa)相关基因、癌组织关键差异表达基因和预后相关基因,为PCa患者提供新的研究靶点。方法 选择GEO数据库中GSE104131数据集,对PCa组织基因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获得与PCa组织相关性最高的关键基因模块及与关键基因模块、PCa均高度相关的关键基因,然后对关键基因模块进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基于GSE69223、GSE104131数据集,比较PCa组织及正常癌旁组组中的关键基因表达水平,筛选有统计学差异的关键基因(关键差异表达基因)。最后基于GEPIA2数据库,对不同关键差异表达基因水平的PCa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筛选与PCa预后相关的基因。结果 WGCNA分析获得棕色模块为关键基因模块,其主要富集于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通路;关键基因有14个,分别是P4HB、ERGIC1、FOXA1、RP11-498C9.2、HNRNPF、CANT1、SYNGR2、HID1、EIF2AK1、MARCKSL1、NME1、ST14、HPN、RAB3D;与正常癌旁组织比较,关键基因在PCa组织中表达水平均高(P<0.05),14个关键基因均为关键差异表达基因。P4HB、ERGIC1、RP11-498C9.2高表达较低表达的患者DFS更长,HNRNPF低表达患者较高表达的患者OS更长(P<0.05)。P4HB、ERGIC1、RP11-498C9.2、HNRNPF为PCa预后相关基因。结论 PCa相关基因、癌组织关键差异表达基因均为14个,其中P4HB、ERGIC1、RP11-498C9.2及HNRNPF为PCa预后相关基因。
2022年15期 v.62;No.1245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冯重阳;姬振伟;王志学;张智翔;王银歌;吴鹏;丁勇;
目的 筛选骨关节炎(OA)关节滑膜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并分析其生物学功能,探讨核心差异表达基因与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方法从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筛选符合条件的基因芯片GSE55235、GSE55457、GSE1919和GSE12021,筛选上述四个数据集共有的正常和OA关节滑膜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应用DAVID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学功能分析。采用STRING在线分析平台构建差异表达基因蛋白质互作网络,筛选核心差异表达基因。采用CIBERSORT方法分析正常和OA关节滑膜组织免疫细胞浸润情况以及核心差异表达基因与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结果 相对于正常关节滑膜组织,OA关节滑膜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共1 418个,其中692个上调、726个下调。OA和正常关节滑膜组织差异表达基因本体功能主要有酰胺结合、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糖胺聚糖结合等,参与的信号通路主要有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感染、TNF信号通路、类风湿性关节炎等。RPL37A、MYC、CDC20是OA的关节滑膜组织核心差异表达基因。与正常滑膜组织相比,OA患者关节滑膜组织中记忆B细胞、浆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静息肥大细胞所占比例较多,而静息记忆性CD4+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活化肥大细胞所占比例较少(P均<0.05);RPL37A、MYC、CDC20与免疫细胞浸润关系密切(P均<0.05)。结论 OA关节滑膜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共1 418个,其中692个上调、726个下调,基因本体功能主要有酰胺结合、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等,参与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感染、TNF信号通路等;OA的核心差异表达基因是RPL37A、MYC、CDC20,与免疫细胞浸润关系密切。
2022年15期 v.62;No.1245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5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宋甜;李翠娟;孙理军;呼睿;胡勇;
目的 探讨接受中药治疗的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用药规律,筛选核心药物、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共同作用靶基因,并分析共同靶基因的生物学作用及信号通路。方法 以2020版《中国药典》和《中药学》为基础,针对138首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有效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药物的使用频率,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分类和处方模式的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进行分析,并据高频药物及关联规则的最终结果综合分析筛选出核心药对,通过TCMSP检索核心药对的化学成分及其治疗靶点,与Genecards和OMIM等4个数据库共同筛选出的慢性痛风性关节炎靶点相交集,获得共同靶基因,经STRING11.0数据库构建共同靶基因的PPI网络。用R语言对共同靶基因进行生物学功能分析。结果 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药物共涉及中药237味,频次≥20次药物25味;牛膝、薏苡仁、苍术为最高频药物;四气以温、平、寒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多归肝、脾、肾经;功效分类以补虚药为主,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次之;获得高频药组16组,新方2首。“黄柏-牛膝-苍术”与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共同靶基因38个,据PPI网络关联度截取关键靶基因20个,前10位分别为IL-6、TNF、IL1B、CXCL8、PPARG、CCL2、IL10、MMP9、PTGS2、VCAM1。共同靶基因的基因本体功能主要有对脂多糖的反应,对细菌源性分子的反应以及抗氧化反应等,参与的信号通路有20条,主要参与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结论 慢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用药常寒温并用,补泻兼施,治疗以“泄浊利湿,化瘀通络,补益肝脾肾”为主;“黄柏-牛膝-苍术”的作用靶基因主要有IL-6、TNF、IL1B、CXCL8(IL8)、PPARG、CCL2,基因本体功能有对脂多糖的反应等生物,主要参与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
2022年15期 v.62;No.1245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龚培贤;孙涛;刘金玮;范正军;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前血清AFP、VEGF浓度及肿瘤组织中Ki-67表达水平与术后早期(术后2年内)复发的关系。方法 肝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145例,早期复发63例(复发组),早期未复发82例(未复发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术前血清AFP、VEGF,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术中所取肿瘤组织中Ki-67。比较两组术前血清AFP、VEGF浓度,术后肿瘤组织Ki-67表达水平及其他可能影响术后早期复发的指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评估术前血清AFP、VEGF浓度及术后肿瘤组织中Ki-67表达水平对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效能。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血清AFP、VEGF浓度、不同肿瘤组织Ki-67表达水平的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RFS)。结果 两组肿瘤最大直径、术前AFP、术前VEGF、肿瘤微血管侵犯、脉管癌栓、肿瘤组织中Ki-67比较,P均<0.05。术前AFP>200 ng/mL(HR=1.880,95%CI=1.063~3.324,P=0.030)、VEGF>160 pg/mL(HR=1.899,95%CI=1.084~3.329,P=0.025)、肿瘤组织Ki-67高表达(HR=1.885,95%CI=1.038~3.424,P=0.037)是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AFP、VEGF,组织Ki-67预测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2、0.677、0.664,敏感度分别为81.0%、42.9%、73.0%,特异度分别为59.8%、95.1%、56.1%;三者共同检测时,曲线下面积为0.762,敏感度为58.7%,特异度为89.0%。根治性切除术前血清AFP≤200 ng/mL与AFP>200 ng/mL的HCC患者RFS分别为39.33、25.19个月;血清VEGF≤160 pg/mL与>160 pg/mL者RFS分别为38.34、29.28个月;组织Ki-67高表达与低表达的HCC患者RFS分别为28.72、37.53个月,不同血清AFP、VEGF浓度,不同肿瘤组织Ki-67表达水平之间比较,P均<0.05。结论术前血清AFP>200 ng/mL、VEGF>160 pg/mL以及术后肿瘤组织中Ki-67高表达是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对HCC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具有较好的效能,以上三项指标联合检测预测效能最高;术前血清AFP>200 ng/mL、VEGF>160 pg/mL以及术后肿瘤组织中Ki-67高表达的HCC患者术后RFS明显缩短。
2022年15期 v.62;No.1245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赵敏;张诗琬;冉紫晶;叶青;梅小平;
目的 观察初次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新型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前基因RNA(HBV pgRNA)、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HBcrAg)水平的动态变化,同时探讨其与患者病情及HBsAg、HBV DNA水平的关系。方法 初次使用恩替卡韦抗HBV治疗并随访48周的CHB患者105例,治疗前,采用PCR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pgRNA,采用ELISA法检测HBcrAg,同时收集血清HBsAg、HBV DNA等资料。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HBV pgRNA、HBcrAg水平与CHB患者病情之间以及血清HBV pgRNA、HBcrAg与HBV DNA、HBsAg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HB组患者在治疗第12、24、48周时HBV pgRNA、HBcrAg、HBsAg及HBV DNA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CHB患者血清HBV pgRNA、HBcrAg、HBsAg、HBV DNA在治疗各时段间两两比较,P均<0.05。治疗前,与HBeAg(-)的CHB患者比较,HBeAg(+)的CHB患者HBV pgRNA、HBcrAg水平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BV pgRNA、HBcrAg水平均下降(P均<0.05),以HBeAg(+)CHB组为著(P均<0.05)。随着病情程度加重,CHB患者血清HBV pgRNA及HBcrAg水平下降(P均<0.05),CHB轻度患者血清HBV pgRNA水平较CHB中度及CHB重度患者高(P均<0.05);血清HBV pgRNA、HBcrAg水平与CHB病情程度呈负相关(P均<0.05)。CHB患者治疗前血清HBV pgRNA水平与HBcrAg、HBsAg及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P均<0.05);血清HBcrAg水平与HBsAg及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P均<0.05);CHB患者治疗后血清HBV pgRNA水平与HBcrAg、HBsAg、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P均<0.05),血清HBcrAg水平与HBsAg、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CHB患者血清HBV pgRNA、HBcrAg水平随恩替卡韦治疗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HBeAg(+)的CHB患者下降更明显;血清HBV pgRNA、HBcrAg水平与患者病情程度及HBsAg、HBV DNA水平有关。
2022年15期 v.62;No.1245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1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杨孟达;张鹏程;张迅;赵晶晶;张也;晏大学;
目的 探讨右丙亚胺对乳腺癌患者使用表柔比星化疗引发的心脏毒性的预防作用。方法 乳腺癌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采用表柔比星方案(EC-T,前4个治疗周期静脉滴注50 mg/m~2盐酸表柔比星联合500 mg/m~2环磷酰胺,后4个治疗周期静脉滴注75 mg/m2序贯多西他赛,共8个治疗周期,每21天为1个治疗周期)化疗。观察组患者使用EC-T方案前30 min快速静脉滴注右丙亚胺,与表柔比星剂量比为10∶1。两组患者第1、3、5、8治疗周期前1 d与化疗后3 d,均采用ELISA法检测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心脏彩超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行心电图(ECG)检查。结果 每个治疗周期前后,对照组各心肌酶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每个治疗周期结束后,对照组各心肌酶均高于第1个治疗周期治疗前(P均<0.05),LVEF均低于第1个治疗周期化疗前,但仅第3、5个治疗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每个治疗周期后,除AST指标降低以外,观察组其他心肌酶均高于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每个治疗周期结束后,观察组心肌酶均高于第1个治疗周期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化疗前观察组第3个治疗周期CK、CK-MB及第5个治疗周期CK低于对照组(P均<0.05);化疗后观察组第1个治疗周期AST、LDH、CK,第3个治疗周期AST、LDH、CK、CK-MB,第5个治疗周期AST、α-HBDH、CK、CK-MB以及第8个治疗周期AST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每个治疗周期结束后,观察组LVEF均低于第1个治疗周期化疗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化疗后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每个治疗周期结束后心脏彩超、心电图异常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右丙亚胺对乳腺癌患者使用表柔比星化疗引发的心脏毒性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2022年15期 v.62;No.1245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3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陈楠;朱人定;刘雪云;王微;方传勤;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300例,根据溶栓后24 h内复查头颅CT或MRI评估有无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和非出血转化组,比较两组入院时血清胆红素。将血清胆红素与脑梗死溶栓后出血转化之间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OC评估血清胆红素对脑梗死溶栓后出血转化预测的准确度。结果 300例患者中,有45例(15%)发生溶栓后出血转化。出血转化组与非出血转化组血清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比较,P均<0.05。血清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是脑梗死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19:95%CI 1.003~2.007,P<0.05;OR=1.120:95%CI 1.060~1.182,P<0.05)。血清间接胆红素预测脑梗死溶栓后出血转化的ROC下面积为0.729(95%CI 0.646~0.812,P<0.05),最佳诊断界值为13.50,灵敏度为55.6%,特异度为83.9%。血清总胆红素预测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转化的ROC下面积为0.720(95%CI 0.637~0.802,P<0.05),最佳预测界值为16.15,灵敏度为0.578,特异度为0.812。结论 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转化患者入院时血清胆红素升高,血清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是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有助于预测急性脑梗死溶栓后是否发生出血转化。
2022年15期 v.62;No.1245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6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唐俊;蒋娇;唐秀生;蒋远文;赵娜;李顺波;蓝艳;
目的 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长链非编码RNA小核仁RNA宿主基因3(SNHG3)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SLE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T细胞、B细胞和单核细胞),采用RT-PCR检测SNHG3,探讨其与SLE患者病情(SLEDAI评分、24小时尿蛋白)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SNHG3对SLE诊断的准确度。结果 与健康对照者相比,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SNHG3表达升高,在单核细胞中表达最高(P<0.001)。单核细胞中SNHG3表达与SLEDAI评分、24小时尿蛋白呈正相关(r分别为0.9493、0.6733,P均<0.01)。外周血单核细胞中SNHG3诊断SLE的曲线下表面积(AUC)为0.8796(P<0.05),95%置信区间:0.752~0.95,灵敏度88.5%,特异度77.7%。结论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lncRNA-SNHG3表达升高,以单核细胞中表达最高;单核细胞中lncRNA-SNHG3表达与病情有关,对SLE诊断准确度高。
2022年15期 v.62;No.1245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8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袁强;董一平;张宁;荆振昊;张颖;
目的 比较不同SBTOCS分型的股骨头坏死患者非手术保髋治疗后股骨头塌陷、股骨头髋臼匹配度、髋关节稳定度。方法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149例(239髋),根据SBTOCS分型将患者分为稳定型57髋、中度不稳定型79髋、重度不稳定型103髋。患者自愿接受非手术保髋治疗,随访时间均在两年以上。在末次随访时对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髋关节X射线检查,对比不同SBTOCS分型的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保髋治疗后X射线正位片上股骨头塌陷、蛙位片上股骨头塌陷、股骨头髋臼(头臼)匹配度、髋关节稳定度。结果 在末次随访时,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X射线正位片有64髋(27%)没有显示进一步股骨头塌陷,蛙位片上有65髋(27%)没有显示进一步股骨头塌陷;正位片上有76髋(32%)显示了0~2 mm的股骨头塌陷,蛙位片上有88髋(37%)显示了0~2 mm的股骨头塌陷;正位片有99髋(41%)显示了2~4 mm的股骨头塌陷,蛙位片上有86髋(36%)显示了2~4 mm的股骨头塌陷。不同SBTOCS分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保髋治疗后髋关节X射线正位片股骨头塌陷、蛙位片股骨头塌陷、头臼匹配度、髋关节稳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61.59、149.33、150.00、142.45,P均<0.01)。结论 不同SBTOCS分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保髋治疗后股骨头塌陷、股骨头髋臼匹配度、髋关节稳定度均不同。
2022年15期 v.62;No.1245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8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高阳;
目的 观察超声骨刀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腰椎管狭窄症需要行腰椎手术患者15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使用超声骨刀进行减压;对照组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使用传统的骨刀、椎板钳进行常规减压操作。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椎板减压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VAS评分,统计脑脊液漏例数、术后伤口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椎板减压实际操作时间为(4.13±0.85)min,对照组为(6.24±1.02)min,两组比较,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为(297.41±35.30)mL,对照组为(373.35±27.57)mL,两组比较,P>0.05。试验组术前VAS评分为(6.15±1.47)分,术后为(2.94±0.57)分,手术前后差值为(3.21±0.90)分;对照组术前VAS评分为(6.46±1.28)分,术后为(3.01±0.43)分,手术前后差值为(3.45±0.85)分,两组手术前后VAS差值比较,P>0.05。试验组术中硬膜损伤致脑脊液漏2例,对照组术中硬膜损伤3例,均为术中粘连严重、操作困难所致,两组脑脊液漏例数比较,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伤口均愈合良好,无明显感染病例;对照组患者出现伤口感染、愈合不良3例,两组对比,P<0.05;试验组术中存在1例由于神经粘连严重,分离困难,致使术后出现神经水肿、刺激症状,对照组由于术中骨质硬化、骨化严重,操作困难,致使术后出现下肢疼痛症状较术前加重等神经损伤表现4例,两组对比,P<0.05。结论 相对于常规椎板减压方式,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使用超声骨刀进行减压操作时间缩短,神经损伤、伤口感染发生率降低,且不增加神经及硬膜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2022年15期 v.62;No.1245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3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白岩;徐杰;运涛;
目的 观察结直肠癌组织中卷曲螺旋结构域蛋白12(CCDC12)、转录因子叉头框蛋白O3a(FOXO3a)、Twist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变化,同时探讨上述四指标与结直肠癌患者病情之间的关系。方法 老年结直肠癌患者82例,取患者的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CCDC12、FOXO3a、Twist、MMP-9蛋白,比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CDC12、FOXO3a、Twist、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不同临床病理参数的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CCDC12、FOXO3a、Twist、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采用Kendall相关分析结直肠癌组织中CCDC12、FOXO3a、Twist与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CCDC12、FOXO3a、Twist、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61%、52.44%、63.41%、79.27%,癌旁组织中分别为19.51%、93.90%、17.07%、23.17%,与癌旁组织比较,结直肠癌组织中CCDC12、Twist、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高,FOXO3a蛋白阳性表达率低(P均<0.05)。分化程度高、TNM分期高、存在浆膜浸润、存在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CCDC12、FOXO3a、Twist、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高(P均<0.05)。结直肠癌组织中的CCDC12、Twist蛋白表达与MMP-9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分别为0.368、0.353,P<0.01),FOXO3a蛋白与MMP-9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205,P<0.01)。结论 结直肠癌组织中的CCDC12、Twist、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升高,FOXO3a蛋白阳性表达率降低;CCDC12、FOXO3a、Twist、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与结直肠癌患者病情有关。直肠癌组织中CCDC12、Twist与MMP-9蛋白表达有正相关关系,FOXO3a与MMP-9蛋白表达有负相关关系。
2022年15期 v.62;No.1245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2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梅超;梁倩;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气道内给药在行单肺通气下肺叶切除术老年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拟行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65例,随机分配到研究组34例、对照组31例。两组均气道插管成功后给予右美托咪定,研究组通过气道导管注入右美托咪定1μg/kg(生理盐水稀释至4 mL),对照组患者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1μg/kg(生理盐水稀释至20 mL),10 min内注药完毕。麻醉诱导前(T_0)、单肺通气改为双肺通气后呼吸和血流动力稳定时(T_1)、恢复双肺通气1 h(T_2),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P),并收集两组不同时间生命体征指标,记录术后留置胸管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T_2时,研究组IL-6、IL-10、TNF-α、CRP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T_1、T_2时,研究组气道峰压较对照组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胸管置管时间及在ICU留观的时间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均<0.05)。结论 相对于静脉途径给药,右美托咪定气道内给药可以改善单肺通气下肺叶切除术老年肺癌患者的炎症反应,缩短ICU留观时间及减少术后并发症。
2022年15期 v.62;No.1245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5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高文超;杜淑旭;孙艳玲;武万水;李苗;龚小军;孙黎明;
目的 观察低级别胶质瘤患儿卡铂化疗引发超敏反应的发生情况、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9例卡铂治疗引发超敏反应的低级别胶质瘤患儿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同时对其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1月,54例接受卡铂化疗的低级别胶质瘤患儿中出现超敏反应9例,男女比例为1∶1.3,中位年龄为5.3岁,超敏反应均在输注卡铂1 h内发生,且首次超敏反应均出现在第7次卡铂治疗之后,患儿后续卡铂治疗中均反复出现超敏反应。超敏反应分级为1级者4例、2级者4例、3级者1例,2~3级者多见于女孩。针对超敏反应的处理包括抗过敏治疗待症状缓解后继续完成卡铂化疗,后续疗程在卡铂脱敏方法下化疗;2~3级患儿后续疗程再次出现超敏反应,其中1例有加重倾向,后续以顺铂替代卡铂治疗。结论 低级别胶质瘤患儿卡铂化疗引发超敏反应的发生率为16.7%,均发生于第7次卡铂化疗之后,中重度患儿以女孩居多;卡铂脱敏治疗下可使低级别胶质瘤患儿继续完成卡铂化疗,但存在较大风险。
2022年15期 v.62;No.1245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4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勇;梁家立;任超;王惠;侯君;
目的 观察一期实施孙氏手术和升主动脉—右侧锁骨下动脉血管转流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RSA)患者的效果。方法 急性TAAD合并ARSA患者5例,均行全主动脉弓置换+支架象鼻植入术(孙氏手术),ARSA近端结扎,升主动脉—右侧锁骨下动脉血管转流术,根部行无冠窦补片,“三明治”加固缝合。3例行主动脉瓣右无交界悬吊加固。结果 无手术死亡患者,手术时间(8.96±1.60)h,体外循环时间(258.26±36.5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56.36±26.33)min,双侧脑灌注时间(36.60±6.12)min。1例术前一侧下肢缺血的患者术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给予床边血液滤过,出院时肾功能恢复正常。3例行主动脉瓣右无交界悬吊加固的患者,出院前复查心脏彩超示主动脉瓣无反流。结论 一期实施孙氏手术和升主动脉—右侧锁骨下动脉血管转流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ARSA的患者临床效果好。
2022年15期 v.62;No.1245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遥;万沁;
目的 分析甲状腺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关系。方法 将864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高TSH组(TSH 2.50~5.57 mU/L)307例和低TSH组(TSH0.38~2.50)557例,比较两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DN)、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糖尿病足(DF)、冠心病、脑梗死]发生率。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血清TSH水平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N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低TSH组比较,高TSH组DN、DPN发生率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TSH与DN呈正相关(P<0.05),而与DPN、DR、DF、冠心病、脑梗死无相关性(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TSH是T2DM发生DN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甲状腺功能正常的T2DM患者中,TSH水平相对高的患者DN、DPN发生率高;血清TSH水平与DN有正相关关系,是T2DM发生DN的独立影响因素。
2022年15期 v.62;No.1245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9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李敏;黄稳莹;张甜;郭英;
目的 探讨1例Gitelman综合征(GS)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SLC12A3基因突变位点,同时行遗传学分析。方法 抽取Gitelman综合征(GS)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外周血,进行SLC12A3基因全外显子组测序,并对其家庭成员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 患者的SLC12A3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c. 1964G>A(p. Arg655His)、c. 1456G>A(p. Asp486Asn)。患者的弟弟SLC12A3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c. 1964G>A(p. Arg655His)、c. 1456G>A(p. Asp486Asn);表型正常家庭成员中母亲携带c. 1964G>A杂合突变,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父亲携带c. 1456G>A杂合突变。结论 导致该患者发病的致病基因为SLC12A3基因,突变位点为c. 1964 G>A(p. Arg655His)、c. 1456G>A(p. Asp486Asn);c. 1964G>A位点的基因突变可能与甲状腺功能相关。
2022年15期 v.62;No.1245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丁雪;洪汝涛;
目的 比较药物性肝损伤(DILI)、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及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临床病理资料,以寻找有效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DILI、45例AIH及33例PBC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肝功能、止凝血指标、血常规、免疫球蛋白及相关抗体指标)及病理活检资料(肝细胞坏死程度、炎症细胞浸润类型、界面性肝炎严重程度、纤维化程度、有无胆管损伤等)。结果 DILI、AIH及PBC患者以中年女性为主。PBC组患者有纳差、眼黄、尿黄症状发生率低于DILI组、AIH组(P均<0.05)。实验室检查:DILI患者ALT、AST水平高于AIH组、PBC组(P均<0.05);AIH组GLB、PT、APTT、IgG、IgA、ANA/SMA阳性且滴度≥1∶3 200发生率高于DILI组、PBC组(P均<0.05);PBC组ALP、GGT、IgM、AMA、抗gp210抗体阳性率高于DILI组、AIH组(P均<0.05);PBC组TBIL水平低于DILI组、AIH组(P均<0.05);AIH组ALB水平低于DILI组、PBC组(P均<0.05)。病理学检查:DILI组肝细胞内淤胆发生率高于AIH组、PBC组(P均<0.05);AIH组界面性肝炎、小叶浆细胞浸润、玫瑰花结样改变的发生率高于DILI、PBC组(P均<0.05);PBC组小胆管损伤/增生发生率高于DILI组、PBC组(P均<0.05);PBC组汇管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发生率低于DILI组及AIH组(P<0.05);DILI组肝纤维化评分低于AIH组、PBC组(P均<0.05);在肝细胞坏死程度上,DILI组、PBC组以点状坏死为主,分别为53.6%、63.6%,AIH组以碎片状坏死及桥接坏死为主,分别为48.9%、26.7%,三组比较,P均<0.05。结论 DILI主要表现为ALT、AST及TBIL升高、肝活检病理见肝细胞内瘀胆及汇管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AIH主要表现为TBIL、IgG、IgA升高及ANA阳性且ANA滴度≧1:3 200、肝活检病理见界面性肝炎、汇管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小叶浆细胞浸润、玫瑰花结样改变及“穿入”现象;PBC主要表现为ALP、GGT、IgM升高、AMA阳性、肝活检病理见小胆管损伤/增生及组织纤维化。应结合患者性别、肝酶升高类型、免疫球蛋白分类、抗体种类和滴度以及病理表现等特点综合鉴别诊断DILI、AIH及PBC。
2022年15期 v.62;No.1245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下载次数:5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