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雨阳;蒙克嘎勒;阿不来提·阿合买提;屈晴;齐新伟;单骄宇;
目的 观察包虫囊液干预的肝细胞核转录因子Foxp3、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IFITM3)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与干扰素刺激蛋白IFITM1、IFITM2、IFIT3、ISG15的相关性。方法 从包虫病羊肝脏包囊中抽取囊液,将人肝癌细胞HepG2分为高浓度组、中浓度组、低浓度组及对照组,分别加入1∶10、1∶100和1∶1 000浓度比例的囊液及不加囊液,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干预后及低浓度组在干预后0、12、24、36、48、60、72 h细胞中的Foxp3、IFITM3及相关干扰素刺激蛋白IFITM1、IFITM2、IFIT3、ISG15蛋白及mRNA表达,采用Spearman分析Foxp3、IFITM3与IFITM1、IFITM2、IFIT3、ISG15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囊液浓度干预下,IFITM1、IFITM2、IFITM3、Foxp3、ISG15蛋白及mRNA表达随着干预囊液浓度降低逐渐升高,IFIT3蛋白表达中浓度组>低浓度组、高浓度组(P均<0.05),IFIT3 mRNA高、中、低浓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囊液浓度干预下各时点IFITM1、IFITM2、IFIT3蛋白表达随囊液干预时间延长而降低,IFITM3、ISG15蛋白表达随囊液干预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Foxp3蛋白表达随囊液干预时间延长而升高;IFITM2、IFIT3、ISG15 mRNA表达随囊液干预时间延长而降低,IFITM3、IFITM1 mRNA表达随囊液干预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Foxp3 mRNA表达随囊液干预时间延长而升高。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囊液浓度干预下Foxp3表达与IFITM3表达呈正相关(P=0.004);Foxp3 mRNA、IFITM3蛋白及mRNA表达与IFITM1、IFITM2、ISG15 mRNA表达均呈正相关(P均<0.05),与IFIT3 mRNA表达无相关性;Foxp3蛋白表达与IFITM1、ISG15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均<0.05),与IFITM2和IFIT3蛋白表达无相关性。低囊液浓度干预下各时点Foxp3表达与IFITM3表达呈负相关(P均<0.05);Foxp3表达与IFITM1、IFITM2、IFIT3、ISG15表达呈负相关;IFITM3表达与IFITM1、IFITM2、IFIT3、ISG15表达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在低浓度包虫囊液干预下,HepG2细胞IFITM1、IFITM2、IFITM3、Foxp3及ISG15表达升高,且Foxp3表达与IFITM3表达呈正相关;随着囊液干预时间的延长,HepG2细胞IFITM1、IFITM2、IFITM3、IFIT3、ISG15表达降低、Foxp3的表达升高,且Foxp3表达与IFITM3表达呈负相关。
2022年17期 v.62;No.1247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7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懿丹;麦婷婷;方晶晶;万坤铭;王丽娜;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乌头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成分和相关靶点,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乌头的有效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信息,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提取原发性肝癌相关基因靶点;运用韦恩图工具取交集获得乌头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相关靶点,运用Cytoscape软件分析乌头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活性成分—相关靶点相互作用关系;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乌头治疗原发性肝癌相关靶点的蛋白互作关系图,筛选乌头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核心靶点,在Geneontology数据库和KEGG数据库中对相关靶点进行GO生物学过程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TCMSP数据库中共收集乌头有效活性成分10种,其中有靶点信息的乌头有效活性成分3个,共包含24个靶点。与GeneCards数据库中收集到的14 274个原发性肝癌相关基因取交集后,获得乌头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相关靶点22个,其中核心靶点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NOS3)、乙酰胆碱酯酶(ACHE)、肾上腺素能受体α1B(ADRA1B)、雄激素受体(AR)和孕酮受体(PGR)。GO生物学过程富集分析共得到GO生物学过程62个,包括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激素结合及G蛋白偶联胺受体活性等;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共得到信号通路18个,包括雌激素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及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分化等。结论 乌头可通过异波尔定碱等有效成分作用于NOS3、ACHE、ADRA1B等核心靶点,调控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激素结合和G蛋白偶联胺受体活性等生物学过程及IL-17、PI3K-AKT等信号通路,多靶点、多途径协同发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
2022年17期 v.62;No.1247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5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沈艳丽;冯文广;杨静;伊婷;易金玲;
目的 观察长链非编码RNA(LncRNA)KCNQ1OT1降表达对顺铂(DDP)耐药卵巢癌细胞耐药性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SKOV-3人卵巢癌细胞,经DDP反复间歇冲击诱导法构建DDP耐药卵巢癌细胞株SKOV3/DDP;以不同浓度DDP作用SKOV3、SKOV3/DDP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得到50%细胞生长的药物浓度(IC50)并计算SKOV3/DDP细胞耐药指数(RI);采用qRT-PCR法检测SKOV-3、SKOV3/DDP细胞中的KCNQ1OT1。将SKOV3/DDP细胞分为三组,KCNQ1OT1降表达组和转染对照组中分别转染KCNQ1OT1 siRNA、NC-siRNA 48 h,对照组不转染,采用qRT-PCR法检测KCNQ1OT1观察转染效果;以不同浓度DDP作用各组细胞,以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得到IC50并计算RI观察耐药性变化;取转染后的三组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p-AKT、p-mTOR蛋白。结果 DDP对SKOV-3、SKOV-3/DDP细胞IC50分别为1.224、4.920μg/mL,SKOV-3/DDP细胞RI为4.020。与SKOV-3细胞比较,SKOV-3/DDP细胞KCNQ1OT1表达量增高(P<0.05)。KCNQ1OT1降表达组细胞中KCNQ1OT1表达量均低于转染对照组及对照组(P均<0.05),转染对照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DDP浓度增加,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均升高(P均<0.05);在相同DDP浓度下,KCNQ1OT1降表达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均高于转染对照组和对照组(P均<0.05)。DDP对KCNQ1OT1降表达组细胞IC50为3.613μg/mL,RI为0.734;DDP对转染对照组、对照组细胞IC50分别为9.737、8.461μg/mL,RI分别为1.979、1.720。与转染对照组和对照组比较,KCNQ1OT1降表达组G0/G1期细胞比例、p-mTOR蛋白表达量升高,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p-AKT蛋白表达量降低(P均<0.05);转染对照组与对照组各期细胞比例及p-AKT、p-mTOR蛋白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干扰KCNQ1OT1表达可有效逆转卵巢癌细胞对DDP的耐药,其机制可能与阻滞耐药细胞于G0/G1期并调控AKT/mTOR信号通路活性有关。
2022年17期 v.62;No.1247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艳;牟召霞;黄爱敏;王希波;
目的 观察过/降表达KIF20A的宫颈癌细胞迁移、侵袭、上皮—间质转化(EMT)能力的变化,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培养人宫颈永生化鳞状细胞系ECT及人宫颈癌细胞系C33A、MS751、Hela、SiHa、CasKi,以RT-qPCR法检测细胞中KIF20A mRNA表达水平。选取KIF20A表达量最高的CasKi细胞并分为对照组和敲降组,分别转染sh-NC、sh-KIF20A;选取KIF20A表达量最低的Hela细胞分为对照组和过表达组,分别转染Vector、KIF20AOE。应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测定四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四组细胞中EMT相关蛋白Vimentin、E-cadherin;利用细胞组分分离实验结合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两组Hela细胞细胞质膜及细胞核中的β-catenin,免疫共沉淀实验结合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两组Hela细胞中β-catenin免疫共沉淀的Ecadherin蛋白水平。结果 划痕12、24、48 h时,CasKi细胞中敲降组划痕愈合率均低于对照组,Hela细胞中过表达组划痕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CasKi细胞中敲降组细胞迁移数少于对照组,Hela细胞中过表达组细胞迁移数多于对照组(P均<0.05)。CasKi细胞中,敲降组细胞中Vimentin蛋白表达量低于对照组,E-cadherin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均<0.05);Hela细胞中,过表达组Vimentin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E-cadherin蛋白表达量低于(P均<0.05)。过表达组细胞膜中β-catenin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细胞核中β-catenin蛋白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组β-catenin免疫共沉淀的E-cadherin蛋白表达量减少(P<0.05)。结论 过表达KIF20A能促进宫颈癌细胞迁移、侵袭,诱导EMT相关蛋白Vimentin表达并抑制E-cadherin表达;降表达KIF20A后,作用与之相反。该调控作用可能与KIF20A抑制E-cadherin/β-catenin复合物形成来诱导β-catenin激活有关。
2022年17期 v.62;No.1247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1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祁玉娟;曹义娟;孙擎擎;顾娟;严晓南;
目的 比较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分别采用长效长方案(EFLL)、短效长方案(MLSL)、拮抗剂方案(GnRH-ant)三种促排卵方案以及采用重组人卵泡刺激素(rFSH)、尿促性素(HMG)、rFSH+重组人黄体生成素(rLH)三组促性腺激素(Gn)用药方案的波塞冬(POSEIDON)标准组4卵巢低反应(POR)患者的促排卵情况及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选取POSEIDON标准组4 POR患者175例,共294个IVF周期。根据促排卵方案的使用分为EFLL组(15个周期)、MLSL组(41个周期)、GnRH-ant组(238个周期),根据Gn的使用分为rFSH组(32个周期)、HMG组(203个周期)、rFSH+rLH组(59个周期)。各组分别采用相应的促排卵方案及Gn治疗,后续进行IVF-ET移植。观察并记录各组促排卵情况(Gn总量、Gn天数、获卵数、成熟MⅡ卵数)及妊娠结局(受精率、可移植胚胎数、优质胚胎数、全胚冷冻率、胚胎种植率、单周期临床妊娠率、单周期活产率及流产率)。结果 与MLSL、GnRH-ant组比较,EFLL组Gn天数、Gn总量、获卵数、成熟MⅡ卵数、可移植胚胎数多,单周期临床妊娠率、流产率、胚胎种植率高,全胚冷冻率低(P均<0.05)。与GnRH-ant组比较,EFLL组、MLSL组单周期活产率有升高趋势(P=0.059),且MLSL组单周期活产率最高。与HMG组、rFSH+rLH组比较,rFSH组获卵数、成熟MⅡ卵数、可移植胚胎数、优质胚胎数、流产率高;与rFSH组、rFSH+rLH组比较,HMG组获卵数少,全胚冷冻率高,种植率、单周期临床妊娠率、单周期活产率低;与rFSH组、HMG组比较,rFSH+rLH组胚胎种植率、单周期临床妊娠率、单周期活产率高,流产率低(P均<0.05)。结论 POSEIDON标准组4 POR患者促排卵方案采用MLSL促排卵效果较好,IVF-ET妊娠结局较好,可作为该人群的优选方案。在促排卵过程中,采取rFSH+rLH联合用药可能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
2022年17期 v.62;No.1247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艳华;袁淑静;潘裕兴;华烨;李世英;王天;
目的 探讨miR-375靶向锌指蛋白470(ZNF470)对人牙周膜干细胞(hPDLSCs)成软骨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 以诱导成软骨分化培养基诱导hPDLSCs成软骨分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成软骨分化诱导1、3、7、14、21 d时miR-375及ZNF470 mRNA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法分析miR-375与ZNF470的靶向调控关系。将hPDLSCs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miR-375过表达组、对照+空载组、miR-375过表达+空载组及miR-375过表达+ZNF470组,分别转染对照激动剂(NC-ago)、miR-375突变激动剂(miR-375-mut-ago)、miR-375激动剂(miR-375-ago)、NC-ago+空载、miR-375-ago+空载以及miR-375-ago+ZNF470载体,转染后对各组细胞进行成软骨分化诱导。采用阿尔新蓝染色观察各组成软骨分化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与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软骨标志性基因Ⅱ型胶原α1(COL2A1)、性别决定基因9(SOX9)、软骨可聚蛋白多糖(ACAN)以及透明质酸合酶2(HAS2)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诱导hPDLSCs成软骨分化过程中miR-375 mRNA表达呈时间依赖性下调,ZNF470 mRNA表达呈时间依赖性上调,miR-375与ZNF470表达呈负相关(r=-0.47,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显示,miR-375可靶向负调控ZNF470。阿尔新蓝染色显示,成软骨分化程度miR-375过表达组<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miR-375过表达+空载组<miR-375过表达+ZNF470组<对照+空载组(P均<0.05)。实时荧光定量PCR与Western blotting显示,COL2A1、SOX9、ACAN、HAS2 mRNA与蛋白表达miR-375过表达组<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miR-375过表达+空载组<miR-375过表达+ZNF470组<对照+空载组(P均<0.05),空白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各软骨标志性基因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iR-375能够靶向负调控ZNF470从而抑制hPDLSCs成软骨分化,miR-375可能是调控hPDLSCs成软骨分化的重要分子靶点。
2022年17期 v.62;No.1247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7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跃坤;李红昕;孙士彬;李海峰;吕蒙;王海燕;厉泉;陈善良;米怀雪;
目的 观察宽间距(两个有封堵意义的缺损间距>7 mm)多发孔房间隔缺损(MHASD)封堵术中经右胸—右心房入路食管超声引导下“穿刺单伞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纳入12例宽间距MHASD(4例合并上腔或下腔型房间隔缺损),术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按所含每个房间隔缺损大小定义为大(>15 mm)、中(5~15 mm)、小(<5 mm),并分为S-S型(两个小缺损)、M-S型(1个中缺损伴1个或多个小缺损)、M-M型(两个中缺损,可伴小缺损)、Cribriform型(不含大房缺的非对称性筛孔状房缺,房缺个数≥5个)。采用右胸—右心房入路,在TEE引导下于两个拟封堵缺损的中间处穿刺房间隔,由此置入单个封堵器,通过伞盘覆盖MHASD,达到完全封堵。观察封堵器置入后即刻完全封堵情况,记录心内操作时间、手术时间、封堵器大小,以及有无残余分流(RS)、术中并发症;术后第4天复查TTE、胸片、心电图,观察有无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及封堵器位置有无移位;术后1、3、6、12个月时均复查TTE、心电图,12个月后每年复查1次TTE、心电图,记录术前及术后第4天、6个月时的右心房内径(RA)、右心室前后径(RV)、左心房内径(LA)、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结果 12例MHASD患者中,分型为S-S、M-S、M-M、Cribriform型各3例,4例合并腔静脉型房缺(上腔型房缺1例、下腔型房缺3例)。患者均成功封堵,封堵器尺寸(26.4±7.7)mm,心内操作时间(22±8)min,手术时间(80±19)min;其中术中即刻完全封堵8例(67%),术中更换封堵器4例,1例穿刺2次完成封堵;术后疼痛轻微,术后第3~5天出院,出院时4例存在RS(均<3 mm)。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2个月时仅1例RS<3 mm。术后第4天、6个月RA、RV较术前缩小(P均<0.05),而术后6个月较术后第4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比较,术后第4天、6个月LA、L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封堵器位置固定,形态良好,均未发现与封堵器相关的手术并发症。结论 经右胸—右心房入路食管超声引导下“穿刺单伞法”封堵术可实现宽间距MHASD完全封堵,且无封堵相关并发症。
2022年17期 v.62;No.1247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5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郭芸远;高玉军;江高峰;
目的 观察以抑郁症状为首发症状的单相抑郁障碍(UD)与双相抑郁障碍(BD)患者局部脑区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中低频振幅(ALFF)的差异。方法 选取25例UD患者(UD组)、20例处于抑郁发作的BD患者(BD组)及25例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rs-fMRI扫描,计算全脑ALFF值,分析不同脑区ALFF差异。结果 三组间ALFF值有统计学差异的脑区为右额中回、左额上回、左梭状回、左脑岛、右豆状壳核、左小脑、左海马;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D组在左额中回、右颞上回及左颞中回的ALFF值升高,BD组在右额中回、右额上回、左额中回、左小脑、左海马、左脑岛及右豆状壳核的ALFF值升高;与UD组比较,BD组在左额上回、左后扣带回、左楔前叶、左额中回及左海马的ALFF值升高(P均<0.01)。结论 UD与BD患者ALFF值在左额上回、左后扣带回、左楔前叶、左额中回及左海马有差异,这些脑区的活动改变有助于早期鉴别UD、BD患者。
2022年17期 v.62;No.1247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蔡伯涛;唐吉伟;廖莎;张柏银;汤霆;
目的 观察高、低剂量右美托咪定(Dex)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支架机械取栓术后早期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并分析其机制。方法 选取行血管内支架机械取栓术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低剂量Dex组、高剂量Dex组,每组20例。低剂量Dex组和高剂量Dex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Dex 1μg/kg,继之分别以0.2μg/(kg·h)和0.5μg/(kg·h)静脉注射至术毕前30 min,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静脉注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_1),手术开始时(T_2),取栓拔管后(T_3)三个时点记录三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于T_1、T_3、术后24 h(T_4)采集静脉血,ELISA法测定血清脑损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于T_1和T_4采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结果,与同组T_1时点比较,对照组T_2、T_3时点MAP、HR均升高,低剂量Dex组T_2及T_3时点MAP升高、T_2时点HR升高(P均<0.05);高剂量Dex组T_2、T_3时点MAP、HR与T_1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低剂量Dex组在T_2时MAP降低、T_3时HR降低,高剂量Dex组在T_2时MAP及HR均降低、T_3时MAP降低(P均<0.05)。三组T_3、T_4时NSE、S100β、IL-6、TNF-α水平均高于T_1时,高剂量Dex组T_3、T_4时NSE、S100β、IL-6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T_4时三组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低于T_1时,T_4时高剂量Dex组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支架机械取栓术中持续输注0.5μg/(kg·h)的Dex可促进患者术后早期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减轻应激及炎症反应有关。
2022年17期 v.62;No.1247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郑艳;李宁;弭澜;姚岚;
目的 观察安神补肾针法辅助西医治疗对心肾综合征(CRS)伴情绪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60例CR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螺内酯+美托洛尔+地高辛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予安神补肾针法治疗,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评价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心功能、肾功能、情绪状态、血清神经递质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5.00%,高于对照组的60.00%(P<0.05)。与对照组治疗2周、4周后比较,观察组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舒张早期/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升高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降低,肾功能指标肾小球滤过率升高而血肌酐、尿素氮水平降低,情绪状态指标汉密顿抑郁、焦虑量表评分均降低,血清神经递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水平均降低(P均<0.05)。结论 安神补肾针法用于CRS伴情绪障碍的辅助治疗,可能通过降低外周血神经递质水平以改善患者心肾功能、情绪障碍,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2022年17期 v.62;No.1247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5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艳丽;陈付华;张从红;熊小星;罗洪伟;麻宁;
目的 观察前庭功能康复训练在前庭功能减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6例前庭功能减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前庭功能康复训练,连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症状恢复情况(耳鸣消失、眩晕消失、听力恢复时间及治疗前后纯音听阈值),采用眩晕残障量表(DHI)评价治疗前后眩晕程度,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治疗前后平衡能力,采用Tetrax平衡和稳定性测试系统评价治疗前后在NO(睁眼,一般姿势,站立于固体表面)、NC(闭眼,一般姿势,站立于固体表面)及PC(闭眼,站立于脚垫)3种姿势下的前庭稳定性[体质量分布指数(WDI)和稳定性系数(ST)],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评价治疗前后的心理状态。结果 观察组耳鸣消失、眩晕消失、听力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纯音听阈值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眩晕程度、平衡能力、前庭稳定性、心理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眩晕程度低于对照组,平衡能力高于对照组,在NO、PC、ST姿势下WDI、ST低于对照组,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前庭功能康复训练用于前庭功能减退的治疗,有利于加快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促进听力恢复,增强平衡能力,纠正其不良心理状态。
2022年17期 v.62;No.1247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7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悦;李江花;闻燕;鲁新萍;高建荣;马雪利;田建美;
目的 调查老年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影响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的因素。方法 收集400例老年轻度MCI患者,由患者家属填写《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统计FRIED衰弱量表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判断吞咽功能障碍情况,对比吞咽功能障碍与吞咽功能正常的老年轻度MCI患者临床资料,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400例老年轻度MCI患者中,60例发生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5.00%。与吞咽功能正常的老年轻度MCI患者比较,吞咽功能障碍者年龄更大、FRIED评分更高、接受吞咽训练占比更少、BI评分更低以及有视听觉障碍、牙齿缺损的比例更大(P均<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FRIED评分≥3分、有视听觉障碍、牙齿缺损≥6颗是老年轻度MCI患者发生吞咽功能障碍危险因素,接受吞咽训练、BI评分≥60分是老年轻度MCI患者发生吞咽功能障碍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 老年MCI患者存在吞咽功能障碍风险,高龄、衰弱、视听觉障碍及牙齿缺损增加该风险,积极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可降低该风险。
2022年17期 v.62;No.1247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8K] [下载次数: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晓华;黄晓明;邵秋香;崔书德;肖彬;巩苓苓;
目的 观察结直肠炎灌肠方直肠滴入联合清热化湿、凉血止痢中药口服治疗湿热下注型溃疡性直肠炎的效果。方法 选取90例湿热下注型溃疡性直肠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给予结直肠炎灌肠方直肠滴入联合清热化湿、凉血止痢中药口服,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栓纳肛治疗,共治疗21 d。以治疗总有效率评价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通过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症状的中医症状评分评估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评估药物对炎症反应的影响,治疗前后行中文版炎症性肠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IBDQ)评分及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PAQ-S)评分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及体力活动水平。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5.56%(P<0.05)。治疗前两组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前两组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血清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后治疗组血清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前两组IBDQ、IPAQ-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IBDQ、IPAQ-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后治疗组IBDQ、IPAQ-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结直肠炎灌肠方直肠滴入联合清热化湿、凉血止痢中药口服治疗湿热下注型溃疡性直肠炎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2022年17期 v.62;No.1247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8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刘海龙;王志聪;陈曦;吴碧;韦馨;吴俞萱;谌艳;刘跃洪;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髋部骨折患者485例,根据入院时血管超声检查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DVT组81例和非DVT组404例。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相关资料,包括年龄、性别、BMI、吸烟史、饮酒史、合并内科疾病(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肿瘤)、髋部骨折类型、骨折部位、有无多处骨折等,收集患者入院实验室检查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肌酐、血清钠)。根据入院记录的主诉,提取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不同受伤至入院时间与DVT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有统计学差异的计量资料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计量资料的最佳截断值,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DVT组受伤至入院时间长于非DVT组,股骨转子间骨折比例、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非DVT组,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钠水平低于非DVT组(P均<0.05),两组其他临床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趋势性检验结果显示,随着受伤至入院时间的增长,DVT发生率升高(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受伤至入院时间、骨折类型及白蛋白、纤维蛋白原、血清钠水平是DVT发生的影响因素(P均<0.05);ROC分析显示,受伤至入院时间及白蛋白、纤维蛋白原、血清钠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0 d、38.5 g/L、3.5 g/L及143.1 mmol/L。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受伤至入院时间>2 d、纤维蛋白原>3.5 g/L、血清钠<143.1 mmol/L、股骨转子间骨折均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DVT发生率随着受伤至入院时间的增长而升高,受伤至入院时间>2.0 d是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医护人员应高度警惕延迟入院老年髋部骨折患者DVT发生的高风险。
2022年17期 v.62;No.1247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4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梁齐桁;程兰;钟庭开;
目的 观察中医慢病管理模式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及妊娠情况。方法 前瞻性选取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75例。实验组纳入子宫内膜异位症慢病管理门诊,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盆腔疼痛程度等给予个体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进行综合评估、健康教育、定期随访、中西医结合治疗、自我管理等系统中医慢病管理干预;对照组按常规诊疗工作提供门诊随诊的医嘱,不额外给予特殊干预。连续随访3年,每6个月统计患者复发率,对有生育要求者统计其妊娠率。结果 实验组随访24、30、36个月时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不同时间段妊娠率比较,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应用中医慢病管理模式可降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远期复发率,同时可能提高有生育要求患者的妊娠率。
2022年17期 v.62;No.1247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陈浩;王英俊;胡伟泽;戴育坚;郑辉明;孙小刚;王若义;
目的 总结小儿隐睾鞘膜内扭转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收集6例小儿隐睾鞘膜内扭转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4.45岁,平均发病时间26.2 h,外院首诊3例分别诊断为急性胃肠炎、嵌顿性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炎症。5例在全麻下行腹股沟管切开探查术,1例由腹腔镜探查改腹股沟切口进入;显露睾丸后,均立刻将扭转的睾丸复位,并用温生理盐水纱布湿敷。如果睾丸由暗紫色逐渐转为淡红色,松解后下降固定于阴囊底;若颜色未恢复,小切口将睾丸白膜打开深达髓质,等待10 min评估新鲜动脉出血情况,Arda分级评估Ⅰ级和Ⅱ级的睾丸予以保留并行下降固定术,评估Ⅲ级的睾丸予以切除。结果 患儿均为腹股沟管型鞘膜内隐睾扭转,其中左侧4例、右侧2例;扭转角度分别为360°、450°、540°、720°、720°、900°,平均630°。5例患儿因睾丸坏死行睾丸切除术,并固定对侧睾丸,术后病理结果证实睾丸坏死;1例睾丸扭转复位后血供恢复,行下降固定术,同时固定对侧睾丸。术后患儿切口愈合均良好,均顺利出院。术后随访时间6~12个月,定期复查B超,结果均提示复位保留的睾丸及对侧睾丸均位于阴囊内,血供良好,无扭转、回缩、萎缩等异常。结论 小儿隐睾鞘膜内扭转相对少见,易误诊,多于婴幼儿时期发病,睾丸切除率高,快速诊断和早期手术是挽救隐睾成功的关键。
2022年17期 v.62;No.1247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冯海青;刘向丽;李秋艳;李亚男;李翔宇;刘亚辉;
目的 观察水杨酸乙醇耳浴联合复方伏立康唑滴耳治疗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的效果。方法 选取104例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复方伏立康唑滴耳,联合组给予水杨酸乙醇耳浴联合复方伏立康唑滴耳,均治疗2周。评价两组疗效,检查真菌清除情况,治疗前后检测骨导(BC)、气导(AC)听阈值评价听力状况,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指标,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2周后,联合组总有效率、真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治BC、AC听阈值低于对照组,血清IL-8、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CD8+T淋巴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水杨酸乙醇耳浴联合复方伏立康唑滴耳治疗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可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细胞免疫功能,提高真菌清除率,促进听力恢复,提高临床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2022年17期 v.62;No.1247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0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莹;于锦霞;解孝锋;毕宏生;
目的 观察马应龙八宝眼膏结膜囊下给药辅助治疗风热外袭型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例(200眼)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100眼),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玻璃酸钠滴眼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马应龙八宝眼膏结膜囊下给药,均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时,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评价自觉症状和体征,行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价角膜上皮损伤情况,行泪膜破裂时间(BUT)观察泪膜稳定性,行泪液分泌试验(SIT)观察泪液分泌量,并对睑板腺开口状态及分泌物性状进行评分。治疗后3个月,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各时点OSDI评分、FL、睑板腺开口状态及分泌物性状评分均降低,BUT、SIT均增高(P均<0.05);与治疗后同时点对照组比较,观察组OSDI评分、FL、睑板腺开口状态及分泌物性状评分均降低,BUT、SIT均增高(P均<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高于对照组的79%(P<0.05)。结论 马应龙八宝眼膏膜囊下给药辅助治疗风热外袭型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可改善患者主观症状,增加泪液分泌量,提高泪膜稳定性,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2022年17期 v.62;No.1247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彭敏华;陈公琰;
免疫治疗在近年来改变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策略,然而仍有部分NSCLC患者无法从中明显受益。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抗肿瘤治疗的同时还可使血管正常化,从而通过增强免疫细胞的浸润和激活将肿瘤微环境从免疫抑制转变为免疫支持。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在理论上可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其中贝伐珠单抗联合阿特朱单抗、贝伐珠单抗联合纳武单抗、雷莫芦单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阿帕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安罗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等均已应用于晚期NSCLC的治疗,且显示出较高的抗肿瘤活性和较好的安全性。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治疗作为一种很有前景的癌症治疗策略,有望成为晚期NSCLC治疗的新模式。
2022年17期 v.62;No.1247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8K] [下载次数:5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梁俐;黎辉;王莉;朱华卫;韩成龙;
结直肠癌(CRC)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案是以手术及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但因患者确诊时间晚及化疗耐药等因素导致其总体生存率较低。苦参碱为豆科植物苦参、广豆根、苦豆子等中草药提取的生物碱,在CRC的治疗中疗效显著,其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阻滞肿瘤细胞周期、抑制端粒酶活性、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影响肿瘤微环境、抑制肿瘤转移、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等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苦参碱联合化疗可以增强CRC药物疗效,抑制CRC多药耐药。
2022年17期 v.62;No.1247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2K] [下载次数:4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骆惊涛;
恶性肿瘤的嗜神经浸润(PNI)是肿瘤细胞在神经内、周围或沿神经扩散的肿瘤进展模式,常见于胰腺癌、头颈部癌、前列腺癌、胃癌、结肠癌等,可以导致瘫痪、疼痛、感觉异常,并且与肿瘤复发率增加和患者生存率降低有关,是导致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建立合理的嗜神经浸润模型对PNI相关机制的研究至关重要。目前,肿瘤细胞与DRG、神经外植体、施万细胞、PC-12神经元细胞/50B11神经元细胞共培养模型等PNI体外模型以及小鼠原位胰腺肿瘤的神经侵袭和转移模型、将同基因胰腺癌细胞注射到坐骨神经中进行神经侵袭的活体小鼠模型、CAM体内模型等PNI体内模型已被应用于肿瘤学的研究中,在肿瘤转移、侵袭及药物治疗等研究领域发挥作用。对这些模型的操作方法及优缺点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PNI提供更加精确合理的研究方法。
2022年17期 v.62;No.1247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葛义;王丽琨;伍国锋;
突触囊泡蛋白2A(SV2A)是一种突触小泡膜上传递信息的跨膜蛋白,在突触囊泡中特异性表达,其数量和功能发生改变时,可通过引起突触结合蛋白1(Syt-1)数量减少,导致抑制性神经递质及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失衡,进而诱发癫痫。认知功能障碍是癫痫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影响癫痫预后的危险因素。SV2A能够通过影响神经递质释放、能量代谢、Syt-1、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病理学改变及与微小RNA双向作用导致癫痫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且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能够作用于SV2A靶点改善癫痫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探讨SV2A在癫痫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机制,或可为癫痫及其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2022年17期 v.62;No.1247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1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白方方;王豆;冯卫星;
抑郁症是临床中常见的情绪障碍性疾病,其病理机制复杂,涉及脑内炎症反应、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神经可塑性改变、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衡等多种学说。目前的抗抑郁药物主要通过提高突触间隙间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发挥抗抑郁作用,但存在起效慢、应答率低的局限性。小胶质细胞(MG)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固有免疫细胞,与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密切相关,其可通过影响炎症反应、HPA轴和肠道菌群参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同时,氯胺酮和抗菌素米诺环素等以MG为靶点的相关抗抑郁药物的研发也有了较大进展。深入探讨MG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对了解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及研发以MG为治疗靶点的新型抗抑郁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17期 v.62;No.1247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下载次数:1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尹凤娇;徐凯;吴传玲;尹吉胜;冶赓博;乜茹;朱青;王海久;王志鑫;
肝多房棘球蚴病(HAE)是中间宿主误食多房棘球绦虫虫卵后幼虫发育于肝脏而引发的严重寄生虫病,在我国高发,病死率较高。HAE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是防止其进展的关键。临床医生可通过HAE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血清学特征性表现进行诊断,但该病在辅助检查与诊断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与肝脓肿、肝内胆管癌(ICC)、肝血管瘤等混淆,因此需与多种辅助检查联合来确诊。目前,HAE的治疗方式主要有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分阶段肝切除术、肝移植术、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姑息手术、根治性肝切除术等外科治疗方式及以苯并咪唑类药物为代表的西药、中西医联合用药等内科治疗方式。对HAE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HAE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对降低该病的病死率至关重要。
2022年17期 v.62;No.1247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冶赓博;崔紫烟;吴俊杰;乜茹;于文昊;王志鑫;樊海宁;任利;
外泌体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囊泡外小体,其可携带多种微小RNA(miRNA)从供体细胞转移至受体细胞,干扰受体细胞基因表达,在调节细胞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巨噬细胞是一种多功能的免疫细胞,在机体不同的周围环境影响下可产生表型和功能的变化,称为巨噬细胞极化。在原虫病、蠕虫病等寄生虫病中,外泌体可携带miRNA通过调节巨噬细胞的极化而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引起宿主免疫逃逸或免疫抑制。深入了解外泌体源性miRNA在寄生虫病中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机制,或可为制定新的寄生虫病防治策略奠定基础。
2022年17期 v.62;No.1247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8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倩钰;王菁;王波;
急性胰腺炎(AP)是由各种原因导致胰酶异常激活,作用于胰腺组织产生自身消化从而导致胰腺水肿、出血及坏死的炎性损伤过程。AP最常见的病因为胆道疾病及酗酒,其他少见病因包括感染、药物、壶腹部周围结构异常等。深入研究少见病因所致AP的临床特点,或可为寻找特发性AP患者的病因开拓思路,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2022年17期 v.62;No.1247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伟;荆琪;赵倩倩;孙之;潘月眉;王传玺;
免疫检查点在免疫系统的自我识别、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方面有重要作用,但其同时亦是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的重要途径,抑制免疫检查点信号通路的治疗策略已广泛应用于癌症治疗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非编码RNA中的关键亚类,能够作为免疫检查点信号通路重要的上游调控分子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调控作用。lncRNA可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PD-L1、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im-3)、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和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性基序结构域(TIGIT)等免疫检查点信号通路中,通过内源竞争性RNA机制对免疫检查点分子的表达进行调控,形成一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免疫检查点调控轴。深入研究lncRNA在免疫检查点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有助于加深对肿瘤免疫治疗的认识,并为寻找新型肿瘤免疫药物和免疫治疗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2022年17期 v.62;No.1247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