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PTEN、MMP-2在淋巴结侵袭性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H1299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分子调控机制

    李璐;王凡;姚小艳;刘珍;

    目的 观察同源性磷酸酶张力蛋白(PTEN)、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淋巴结侵袭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株H1299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分子调控机制。方法 采用RT-q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淋巴结侵袭性NSCLC细胞株H1299、淋巴结非侵袭性NSCLC细胞株A549中PTEN和MMP-2 mRNA及蛋白。采用慢病毒介导的脂质体转染技术建立过表达PTEN的H1299细胞,记为PTEN过表达组,以转染空载质粒的H1299细胞为对照,记为对照组,分别采用RT-q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两组细胞中PTEN蛋白、MMP-2 mRNA及蛋白、Akt蛋白、p-Akt蛋白,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转录因子NF-κb。结果 H1299细胞中PTEN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A549细胞,MMP-2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A549细胞(P均<0.01)。与对照组相比,PTEN过表达组细胞中PTEN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增高,MMP-2 mRNA及蛋白、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均<0.01)。PTEN过表达组细胞中NF-κb活性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淋巴结侵袭性NSCLC细胞株H1299中PTEN表达降低、MMP-2表达升高,过表达PTEN可能是通过Akt/NF-κb信号通路抑制MMP-2的表达。

    2022年21期 v.62;No.1251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5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6 ]
  • 香附烯酮与卡铂联合应用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赵威;于志勇;

    目的 观察香附烯酮与卡铂联合应用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增殖、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MDA-MB-231细胞分为单纯细胞组、卡铂处理组、香附烯酮处理组、香附烯酮联合卡铂组,单纯细胞组加入DMSO,卡铂处理组加入20μmol/L浓度的卡铂,香附烯酮处理组加入0.4 mmol/L浓度的香附烯酮,香附烯酮联合卡铂组加入20μmol/L浓度的卡铂和0.4 mmol/L浓度的香附烯酮。采用CCK-8法测算各组细胞存活率。采用细胞克隆实验观察各组细胞克隆能力,以细胞集落数表示。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各组细胞周期分布情况和细胞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PERK、CHOP和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结果卡铂处理组、香附烯酮处理组细胞存活率低于单纯细胞组,而香附烯酮联合卡铂组细胞存活率低于其他三组(P均<0.05)。单纯细胞组、卡铂处理组、香附烯酮处理组、香附烯酮联合卡铂组细胞集落数分别为(328±18)、(204±10)、(138±13)、(47±5)个,组间相比,P均<0.05。卡铂处理组将MDA-MB-231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香附烯酮处理组将MDA-MB-231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香附烯酮联合卡铂组细胞G2/M期和G0/G1期均发生阻滞。卡铂处理组、香附烯酮处理组细胞凋亡率高于单纯细胞组,而香附烯酮联合卡铂组细胞凋亡率高于其他三组(P均<0.05)。与单纯细胞组相比,卡铂处理组、香附烯酮处理组细胞中PERK、CHOP、Bax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均<0.05);与其他三组相比,香附烯酮联合卡铂组细胞中PERK、CHOP、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 香附烯酮与卡铂联合应用可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有关。

    2022年21期 v.62;No.1251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3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6 ]
  •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MIP-1α、CCR5、MMP-9水平动态变化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

    高玉广;钟洁;黄德庆;廖煜雄;黄树武;张元侃;廖昭海;

    目的 观察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α(MIP-1α)、趋化因子受体5(CCR5)、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动态变化,并分析血清MIP-1α、CCR5、MMP-9表达水平与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急性脑出血患者92例(脑出血组),均接受常规西医治疗4周;另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120例纳入健康组。脑出血组患者于入院24 h、治疗3 d、治疗7 d、治疗14 d、治疗4周、出院1个月、出院2个月、出院3个月、出院4个月时,健康组受检者于体检时,抽取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MIP-1α、CCR5、MMP-9。急性脑出血患者于入院24 h、治疗3 d、治疗7 d、治疗14 d、治疗4周时,采用NIHSS评分量表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于出院1个月、出院2个月、出院3个月、出院4个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患者预后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MIP-1α、CCR5、MMP-9表达水平与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脑出血组患者入院24 h时血清MIP-1α、CCR5、MMP-9表达水平高于健康组(P均<0.05)。随着治疗的时间延长,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MIP-1α、CCR5、MMP-9表达水平逐渐下降,NIHSS评分也逐渐降低(P均<0.05)。急性脑出血患者治疗期间血清MIP-1α、CCR5、MMP-9表达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69、0.992、0.911,P均<0.05)。出院后,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MIP-1α、CCR5、MMP-9表达水平逐渐下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逐渐升高(P均<0.05)。急性脑出血患者出院后血清MIP-1α、CCR5、MMP-9表达水平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正相关(r值分别是0.973、0.986、0.972,P均<0.05)。结论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MIP-1α、CCR5、MMP-9表达水平升高,经治疗后呈动态下降趋势;治疗期间,血清MIP-1α、CCR5、MMP-9表达水平与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同步下降;出院后,血清MIP-1α、CCR5、MMP-9表达水平与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正相关。

    2022年21期 v.62;No.1251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0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36 ]
  • 丁苯酞在成人脂肪基质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过程中的分化促进及自噬激动作用观察

    陆艳卉;徐康;赵紫烨;李斌;郭佳;周桂娟;

    目的 观察丁苯酞在成人脂肪基质细胞(AD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过程中的分化促进及自噬激动作用。方法 取成人ADSC,应用1 mmol/L的β-巯基乙醇进行预诱导24 h后,分为β-巯基乙醇组、β-巯基乙醇+丁苯酞组、β-巯基乙醇+雷帕霉素组。其中β-巯基乙醇组加入含5 mmol/L的β-巯基乙醇,β-巯基乙醇+丁苯酞组加入5 mmol/L的β-巯基乙醇和10μmol/L的丁苯酞,β-巯基乙醇+雷帕霉素组加入5 mmol/L的β-巯基乙醇和200μg/L的雷帕霉素。在预诱导、诱导1 h、诱导3 h、诱导5 h、诱导8 h时,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变化,计算细胞分化率。在诱导1 h、诱导5 h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计数自噬小体和自噬溶酶体数量。在诱导1 h、诱导3 h、诱导5 h、诱导8 h时,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在诱导5 h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200(NF-200)。在诱导1 h、诱导3 h、诱导5 h、诱导8 h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细胞中LC3蛋白。结果 诱导后的三组细胞形态学变化相似,分化的细胞呈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形态;细胞核体积大而圆,染色浅,其中常染色质多、异染色质较少,部分神经元样细胞的细胞浆可见大量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出现肿胀、嵴断裂,细胞内出现具有双层膜结构的自噬小体。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各组细胞分化率、LC3阳性细胞率显著升高(P均<0.05),在诱导5 h时达到峰值;与β-巯基乙醇组相比,β-巯基乙醇+雷帕霉素组、β-巯基乙醇+丁苯酞组细胞分化率、LC3阳性细胞率均显著升高(P均<0.05);与β-巯基乙醇+雷帕霉素组相比,β-巯基乙醇+丁苯酞组在诱导1 h、3 h时细胞分化率、LC3阳性细胞率均显著升高(P均<0.05),在诱导8 h时显著降低(P<0.05)。诱导5 h时各组细胞自噬小体及自噬溶酶体数量均高于诱导1 h时(P均<0.05),β-巯基乙醇+丁苯酞组、β-巯基乙醇+雷帕霉素组细胞自噬小体及自噬溶酶体数量均高于β-巯基乙醇组(P均<0.05)。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各组细胞存活率均显著下降(P均<0.05);与β-巯基乙醇组相比,β-巯基乙醇+雷帕霉素组、β-巯基乙醇+丁苯酞组细胞存活率均显著升高(P均<0.05);与β-巯基乙醇+雷帕霉素组相比,β-巯基乙醇+丁苯酞组在诱导1 h、5 h、8 h时细胞分化率均显著降低(P均<0.05)。与β-巯基乙醇组相比,β-巯基乙醇+雷帕霉素组、β-巯基乙醇+丁苯酞组NSE、NF-200阳性细胞率均显著升高(P均<0.05);与β-巯基乙醇+雷帕霉素组相比,β-巯基乙醇+丁苯酞组NSE阳性细胞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 在ADSC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过程中,丁苯酞可促进细胞分化,并通过升高自噬小体和自噬溶酶体数量等自噬激动作用提高了细胞存活率。

    2022年21期 v.62;No.1251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1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3 ]
  • 黄芪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靶向自噬基因生物学功能分析及其核心基因筛选

    仇婧玥;吴嫚婷;宋厚盼;喻昶;熊萌;孙启芳;茹凯月;隆采玲;曾梅艳;

    目的 分析黄芪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PU)的靶向自噬基因生物学功能,并筛选黄芪治疗Hp相关性PU的靶向自噬核心基因。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并查阅文献筛选黄芪有效活性成分,在TCMSP平台和SwissTargetPrediction平台中预测其靶基因。通过GEO数据库GSE98641数据集、StarBase、miRTarBase,筛选Hp相关性PU显著性差异表达基因。在人类自噬数据库(HADb)筛选人类自噬基因。利用Venny平台获得三者交集基因,即为黄芪治疗Hp相关性PU的靶向自噬基因。在Metascape平台对黄芪治疗Hp相关性PU的靶向自噬基因做基因本体(GO)分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在STRING平台构建黄芪治疗Hp相关性PU靶向自噬基因的蛋白质互作(PPI)网络,利用Cytohubba插件筛选黄芪治疗Hp相关性PU的靶向自噬核心基因。结果 筛选得到黄芪有效活性成分的靶基因2 941个、Hp相关性PU显著性差异表达基因2 109个、人类自噬基因232个,取交集后共获得黄芪治疗Hp相关性PU靶向自噬基因16个。黄芪治疗Hp相关性PU靶向自噬基因的GO功能主要涉及细胞凋亡信号通路、有丝分裂细胞周期G1/S的转变、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复合物、蛋白质结构域特异性结合、蛋白激酶活性等,KEGG信号通路主要包括癌症通路、细胞凋亡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等。筛选获得TP53、CDKN1A、CCND1、CDK1、CDK2、CDK4、CCND2、E2F1、RB1、CCND3等10个黄芪治疗Hp相关性PU靶向自噬核心基因。结论 黄芪治疗Hp相关性PU的靶向自噬基因可能通过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等生物学过程发挥作用,与癌症通路、细胞凋亡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有关;TP53、CDKN1A、CCND1、CDK1、CDK2、CDK4、CCND2、E2F1、RB1、CCND3等10个基因可能是黄芪治疗Hp相关性PU的靶向自噬核心基因。

    2022年21期 v.62;No.1251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54 ]
  • 205例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加强针接种者的血清新型冠状病毒抗体IgG检测结果分析

    张雪梅;孙成栋;刘佳;王燕;白鹭;童晶晶;尹海涛;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者血清新型冠状病毒(新冠)抗体IgG检测结果,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提供依据。方法 已接种新冠疫苗的健康接种者314例,依据接种情况分为加强针组、两剂小于180天组、两剂大于180天组。加强针组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后1周~2月者,共205例;两剂小于180天组为完成两剂新冠疫苗接种后<180 d者,共49例;两剂大于180天组为完成两剂新冠疫苗接种后>180 d者,共60例。采用胶体金法测算三组接种者血清新冠抗体IgG阳性率。结果 加强针组血清新冠抗体IgG阳性率为83.9%,两剂小于180天组血清新冠抗体IgG阳性率为18.4%,两剂大于180天组血清新冠抗体IgG阳性率为5.0%,两两比较,P均<0.05。加强针接种>1月者血清新冠抗体IgG阳性率为85.2%,加强针接种<1月者血清新冠抗体IgG阳性率为75.9%,两者相比,P>0.05。加强针组接种者中男性血清新冠抗体IgG阳性率为85.1%,女性血清新冠抗体IgG阳性率为82.4%,两者相比,P>0.05。加强针组接种者中18~50岁者血清新冠抗体IgG阳性率为86.0%,>50岁者血清新冠抗体IgG阳性率为58.3%,两者相比,P<0.05。结论 与接种两剂新冠疫苗相比,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可显著提升新冠抗体IgG阳性率,免疫保护作用更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后,年龄>50岁者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后新冠抗体IgG阳性率低于18~50岁者。

    2022年21期 v.62;No.1251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5K]
    [下载次数:6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52 ]
  • 本土和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

    冯李婷;王星;李莉;吴琦;

    目的 对比分析本土和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方法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患者144例,根据患者来源分为本土组92例和境外输入组52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合并基础疾病等一般人口学特征,咳嗽、发热、咽干咽痛等临床症状,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计数(Lym)、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等入院24 h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磨玻璃密度影(ground glass opacity,GGO)、实变影、小叶核心结节等入院24 h内异常胸部CT征象,并计数受累肺叶数。结果 本土组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新冠疫苗接种率、有吸烟史、有饮酒史、合并高血压等一般人口学特征与境外输入组相比,P均<0.05。本土组患者出现咽干咽痛、乏力、鼻塞流涕者与境外输入组相比,P均<0.05。本土组患者Lym、CRP、血肌酐水平与境外输入组相比,P均<0.05。本土组患者GGO、条索影、胸膜增厚等异常胸部CT征象及受累肺叶数与境外输入组相比,P均<0.05。结论 本土和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存在差异,与本土感染者相比,境外输入感染者的年龄分布较集中,吸烟者占比更高,新冠疫苗接种率较低,咽干咽痛、乏力及鼻塞流涕症状发生率更高,Lym、CRP、血肌酐及胸部CT征象更易出现异常。

    2022年21期 v.62;No.1251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7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7 ]
  • “斑马”一次性输尿管软镜治疗直径≤2 cm上尿路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王顺;梁想易;陈小龙;田源;陈琨;王庆;张伟;谭龙泉;江克华;孙发;

    目的 观察“斑马”一次性输尿管软镜治疗直径≤2 cm上尿路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结石直径≤2 cm的上尿路结石患者135例,均使用ZebraScope~(TM)“斑马”一次性输尿管软镜进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治疗,观察患者的术后24 h结石清除率以及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患者术后24 h结石清除率为58.65%,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为78.46%,手术时间(70.55±38.41)min,术中出血量(4.30±2.84)mL,导尿管留置时间(1.55±0.63)d,双J管留置时间(32.84±12.11)d,住院时间(3.76±2.45)d。6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44%,包括为剧烈腹痛1例、发热2例、尿源性脓毒血症1例、腹痛1例、膀胱刺激征1例。1例剧烈腹痛患者,术后经膀胱镜重新调整双J管位置后好转,其余并发症均通过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 ZebraScope~(TM)“斑马”一次性输尿管软镜治疗直径≤2 cm上尿路结石的结石清除率较高,疗效较好,且并发症和术中出血量少,安全性较高。

    2022年21期 v.62;No.1251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9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6 ]
  • 利奈唑胺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药基因和菌种同源性及感染危险因素

    王翠翠;范会;金炎;邵春红;王丽萍;

    目的 观察利奈唑胺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LRCoNS)的耐药基因和菌种同源性,并分析发生LRCoNS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LRCoNS菌株45株,采用药敏试验观察耐药情况,采用PCR法观察耐药基因,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实验观察菌种同源性。收集45例LRCoNS感染患者、90例利奈唑胺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LSCoNS)感染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发生LRCoNS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45株LRCoNS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及克林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利福平、四环素敏感率较高。45株LRCoNS中,21株携带cfr基因,4株携带optrA基因,33株在23S rRNA第V功能区不同等位基因发生突变,20株发生核糖体蛋白L3基因位点突变,4株发生核糖体蛋白L4基因位点突变,未检出多重耐药基因poxtA。24株头状葡萄球菌相似度>90%,14株表皮葡萄球菌中13株相似度>90%,6株科氏葡萄球菌中4株相似度>90%。年龄>60岁、合并恶性肿瘤、有利奈唑胺用药史是发生LRCoNS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45株LRCoNS的耐药基因主要是23S rRNA基因第V功能区突变和cfr基因,菌种同源性高。年龄>60岁、合并恶性肿瘤、有利奈唑胺用药史是发生LRCoNS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2年21期 v.62;No.1251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0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4 ]

基础研究

  • 检测B细胞成熟抗原的噬菌体展示单链抗体实时荧光定量免疫PCR方法建立

    康子茜;王加利;和似琦;崔鑫铭;石冰洁;王建勋;

    目的 建立检测B细胞成熟抗原(BCMA)的噬菌体展示单链抗体实时荧光定量免疫PCR(PDRT-IPCR)方法。方法 采用无缝克隆技术将抗体ANTI-BCMA片段连接入噬菌体M13KO7中,构建重组噬菌体质粒M13KO7-ANTI-BCMA,保存于E. 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中,通过PEG/NaCl溶液低温沉降后获得重组噬菌体M13KO7-ANTIBCMA。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鉴定重组噬菌体M13KO7-ANTI-BCMA是否展示抗BCMA单链抗体。以不同浓度的BCMA包被96孔高吸附酶标板,加入重组噬菌体M13KO7-ANTI-BCMA,热裂解后,以裂解噬菌体的DNA作为扩增模板,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不同浓度BCMA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曲线。运用OriginPro2021软件进行四参数Logistic拟合曲线,根据相关系数R~2确定线性范围,计算最低检测限。以重组噬菌体M13KO7-ANTI-CD19和噬菌体M13KO7为对照,验证PDRT-IPCR方法检测BCMA的特异性。结果 抗BCMA单链抗体成功展示在重组噬菌体M13KO7-ANTI-BCMA表面。随着BCMA包被浓度的降低,对应扩增曲线的CT值逐渐变大,PDRT-IPCR检测BCMA的线性范围为0.1 ng/mL~1 000 ng/mL,R~2为0.999 3,最低检测限为0.077 ng/mL。重组噬菌体M13KO7-ANTI-BCMA与BCMA的结合是特异性的。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检测BCMA的PDRT-IPCR方法,该检测方法具有检测限灵敏、线性范围宽、特异性高等特点。

    2022年21期 v.62;No.1251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3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3 ]
  • pSS患者外周血和唇腺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生物学功能分析、关键基因筛选及唇腺组织中免疫细胞变化观察

    饶钰君;田龙龙;张勇斌;闵星星;陈桂玉;李国青;

    目的 基于GEO数据库数据分析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外周血和唇腺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筛选调控pSS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并观察pSS患者唇腺组织中的免疫细胞变化情况。方法 从GEO数据库获取pSS相关基因表达谱芯片GSE51092,利用R软件筛选出pSS患者外周血和唇腺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观察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学功能。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利用Cytoscape软件筛选连接度值排序前10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CIBERSORT反卷积算法获取22种免疫细胞的细胞占比,分析各类免疫细胞间的相关性,并观察pSS患者和健康人之间的免疫细胞浸润差异。结果 筛选出282个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在生物学过程中体现在病毒应答、病毒防御应答、Ⅰ型干扰素(IFN)信号通路传导等过程上;分子功能变化主要集中在双链RNA结合、翻译调节活性、NAD+ADP-核糖转移酶活性等功能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显著富集的信号通路包括冠状病毒(COVID)-19、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甲型流感等。GSEA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免疫反应通路,包括对病毒的防御反应、对IFN-γ的应答、RIG-I样受体信号通路、调控破骨细胞分化等通路。连接度值排序前10的基因为STAT1、IRF7、CXCL10、MX1、ISG15、IFIT3、IFIH1、OAS1、OAS2、IFIT2。pSS患者唇腺组织中细胞占比较高的免疫细胞类型分别是M2巨噬细胞、M0巨噬细胞、M1巨噬细胞、幼稚B细胞、活化的CD4+T细胞、活化的NK细胞,其中活化的NK细胞与CD8+T细胞的细胞占比呈正相关关系(r=0.44,P<0.05),活化的记忆CD4+T细胞与Treg的细胞占比呈负相关关系(r=-0.54,P<0.05)。与健康人相比,pSS患者唇腺组织中活化树突状细胞(DC)的细胞占比显著增加(P<0.001),CD8+T细胞的细胞占比显著降低(P=0.038)。结论 与健康人相比,pSS患者外周血和唇腺组织中有282个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表达基因与病毒感染、I型IFN信号通路传导、对病毒的防御反应等免疫反应通路有关,STAT1、IRF7、CXCL10等10个基因可能是pSS发生发展的关键调控基因。pSS患者唇腺组织中活化的NK细胞与CD8+T细胞的细胞占比正相关,活化的记忆CD4+T细胞与Treg的细胞占比负相关;与健康人相比,pSS患者唇腺组织中活化DC的细胞占比增加、CD8+T细胞的细胞占比降低。

    2022年21期 v.62;No.1251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9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6 ]
  • 基于TCGA数据库数据分析肺腺癌组织中ESYT3基因的表达变化、临床意义及其分子作用机制

    赵冉;冯圣鋆;宣成昊;兰蓓;

    目的 基于TCGA数据库数据分析肺腺癌组织中扩展突触标记蛋白3(ESYT3)基因的表达变化和临床意义,并探讨其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从TCGA数据库中下载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观察肺腺癌组织和正常肺组织中ESYT3 RNA的表达量、ESYT3 DNA甲基化水平。以肺腺癌组织中ESYT3 RNA表达量中位值为界,将肺腺癌患者分为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SYT3 RNA高、低表达与肺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ESYT3 RNA高、低表达组患者中位生存期。通过R语言“limma”包筛选ESYT3 RNA高、低表达组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低表达组中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生物过程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提取KEGG细胞周期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分析其在ESYT3 RNA高、低表达组患者的差异表达情况,并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ESYT3与差异表达基因的相关性。结果 肺腺癌组织中ESYT3 RNA的表达量为1.335(0.704,2.546),正常肺组织中ESYT3 RNA的表达量为3.953(2.986,4.737),两者相比,P<0.001。肺腺癌组织中ESYT3 DNA甲基化水平高于正常肺组织(P<0.01)。ESYT3 RNA高、低表达与肺腺癌患者性别、临床分期和T分期有关(P均<0.05)。低表达组肺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低于高表达组(P<0.01)。共筛选出ESYT3 RNA高、低表达组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1 396个,GO生物学过程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ESYT3低表达组中表达上调的基因主要在细胞周期等相关通路富集。共筛选出BUB1、BUB1B、CCNA2等26个参与KEGG细胞周期信号通路的差异表达基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ESYT3与CCNA2、MAD2L1、PLK13个基因表达中度负相关。结论 ESYT3基因在肺腺癌组织中低表达,ESYT3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临床分期、T分期、生存期有关。ESYT3低表达影响细胞周期等信号通路,并与CCNA2、MAD2L1、PLK1等基因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

    2022年21期 v.62;No.1251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6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4 ]

临床研究

  •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秦影;申星杰;刘亮;朱靖宇;

    目的 分析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并构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的预测模型。方法 进行健康体检并接受结肠镜检查的研究对象362例,其中经病理检查证实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者200例,记为观察组;经结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者162例,记为对照组。搜集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史、BMI、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胆汁酸、游离脂肪酸、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红细胞分布宽度、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NLR)、D-二聚体、癌胚抗原(CEA)等17项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的影响因素,并构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的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预测模型对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性别、有吸烟史者、有饮酒史者、BMI、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同型半胱氨酸、尿酸、D-二聚体、CEA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性别、BMI、糖化血红蛋白、游离脂肪酸、CEA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的影响因素。据此构建了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的预测模型,P=1/(1+e-Y),其中Y=0.754×性别+0.188×BMI+1.058×糖化血红蛋白+1.602×游离脂肪酸+0.533×癌胚抗原-11.757,性别变量中男性为1、女性为0。ROC曲线下面积为0.789,95%CI为0.742~0.836,灵敏度为70.5%,特异度为76.5%。结论男性、BMI、糖化血红蛋白、游离脂肪酸、CEA水平升高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对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病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2年21期 v.62;No.1251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9K]
    [下载次数:7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7 ]
  • 布-加综合征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

    郭巍;卞策;李蓉;侯国峰;朱广昌;马骏;孙立凤;汪忠镐;

    目的 总结布-加综合征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120例布-加综合征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分为血小板减少症组48例、无血小板减少组72例。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解剖分型等一般资料,白蛋白、胆红素、肌酐、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红蛋白含量等血细胞学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布-加综合征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血小板减少症组年龄、病程、解剖分型、胆红素水平等与无血小板减少组相比,P均<0.05。年龄、病程、胆红素水平是布-加综合征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因素。结论 布-加综合征患者可能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年龄大、病程长、高胆红素水平是布-加综合征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

    2022年21期 v.62;No.1251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4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6 ]
  • 血清γ-谷氨酰胺转移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效能

    齐芸;梁师国;顔为国;詹声宇;付斌;

    目的 观察血清γ-谷氨酰胺转移酶(GGT)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效能。方法 665例TIA患者,根据出院后2年内是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卒中组125例和对照组540例。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入院时血清GGT水平,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和实验室相关指标,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冠心病史、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空腹血糖、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胆固醇、甘油三脂、载脂蛋白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TIA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血清GGT对TIA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效能。结果 卒中组、对照组血清GGT水平分别为(30.6±19.7)U/L、(22.1±11.79)U/L,两组比较,P<0.01。卒中组年龄、BMI、吸烟史、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吸烟史、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GGT是TIA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血清GGT水平预测TIA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AUC为0.824(95%CI:0.734~0.913),取截断值为31.73 U/L时,血清GGT水平预测TIA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灵敏度为84.7%、特异度为71.6%。结论 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TIA患者血清GGT水平升高,血清GGT对TIA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2022年21期 v.62;No.1251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8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3 ]
  • 合并颈动脉斑块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CAR变化及其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诊断效能

    冯熙荣;郝春艳;

    目的 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新型炎性标志物C反应蛋白/白蛋白(CAR)变化,并分析其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诊断效能。方法 125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51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74例。采集两组外周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白蛋白,测算CAR,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测算CAR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诊断效能。结果 与颈动脉稳定斑块组比较,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CAR升高。CAR、年龄、同型半胱氨酸及纤维蛋白原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危险因素(OR=3.731,1.127,1.088,3.721;95%CI分别为1.489~9.349,1.056~1.203,1.011~1.170,1.573~8.799;P均<0.05)。血清CAR诊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最佳截断值为0.076,曲线下面积为0.728,灵敏度77.0%,特异度58.8%。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CAR升高。血清CAR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诊断价值较高。

    2022年21期 v.62;No.1251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3 ]
  • 右美托咪定滴鼻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的围术期脑保护作用及苏醒期不良反应预防作用对比观察

    汤娜娜;李娟;曹福羊;杨璐;

    目的 对比观察麻醉诱导前0.5、1.0μg/kg右美托咪定滴鼻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的围术期脑保护作用及苏醒期不良反应预防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择期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A、B组,每组39例,术前30 min用简易滴鼻器分别给予A组、B组患者经鼻滴注0.5、1.0μg/kg的右美托咪定3 mL。观察麻醉诱导前0.5、1.0μg/kg右美托咪定滴鼻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的围术期【滴鼻前30 min(T0)、气管插管即刻(T1)、手术结束即刻(T2)、术后6 h(T3)、术后1 d(T4)】脑保护作用,包括MAP、HR、左侧大脑中动脉峰值血流速度(Vp-MCA)、左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MCA)及搏动指数(PI)等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血清氧化应激反应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等血清神经损伤标志物。观察两组患者苏醒期呛咳、呼吸抑制、躁动、镇痛不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组患者T1~T4时脑血流动力学指标MAP、HR、Vp-MCA、Vm-MCA均低于A组(P均<0.05),PI均高于A组(P均<0.05)。B组患者T1~T4时血清氧化应激反应指标SOD、CAT均高于A组(P均<0.05)。B组患者T2~T4时血清神经损伤标志物NSE、S-100β蛋白及iNOS均低于A组(P均<0.05)。B组呛咳、躁动、镇痛不全发生率均低于A组(P均<0.05)。结论 与0.5μg/kg的右美托咪定滴鼻相比,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应用1.0μg/kg的右美托咪定于麻醉诱导前经鼻滴注,可改善脑血流动力学、缓解血清氧化应激反应、降低血清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脑保护作用更强,同时可减少患者的苏醒期不良反应。

    2022年21期 v.62;No.1251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1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5 ]
  • 老年气管支气管结核的临床特点(附121例分析)

    杨庆婵;王咏梅;王承志;齐妍;

    目的 总结老年气管支气管结核(TBTB)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21例老年TBTB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121例老年TBTB患者均经支气管镜活检确诊,合并肺结核、淋巴结核、结核性胸膜炎120例,有基础性疾病者73例。临床表现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包括咳嗽、咳痰、发热、胸闷和胸痛等,也有乏力、盗汗等全身症状。胸部CT检查提示感染性病变110例、支气管管腔狭窄48例、合并肺空洞18例。114例接受痰涂片抗酸染色检查,阳性70例;92例接受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检查,阳性80例;60例行痰PCR检测,阳性51例;66例行肺泡灌洗液涂片抗酸染色,阳性41例;60例行肺泡灌洗液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53例;82例行气管镜刷片抗酸染色,阳性55例。病变位于主气道及隆突12例,左主、叶、段支气管病变59例,右主、叶、段支气管病变100例。疾病分型为溃疡坏死型52例、肉芽增殖型32例、炎症浸润型26例、瘢痕狭窄型9例、管壁软化型2例,未发现淋巴结瘘型。病理学表现为仅见坏死型56例、典型结核结节42例、仅见肉芽肿19例、仅见朗罕氏巨细胞或上皮样细胞4例。结论 老年TBTB临床表现以咳嗽、咳痰多见,影像学主要表现为感染性改变、支气管管腔狭窄,分子生物学、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等病原学检查阳性率均较高,病变多侵犯右侧支气管,分型以溃疡坏死型、肉芽增殖型及炎症浸润型多见,病理形态改变主要为坏死和典型结核结节。

    2022年21期 v.62;No.1251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1 ]
  • 老年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附10例分析)

    汤杨明;陆晓晨;石仁州;黄永塔;李学军;蓝梅;

    目的 总结老年多中心型Castleman病(MCD)的临床特征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对10例老年MCD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老年MCD患者均出现多发浅表淋巴和(或)深部淋巴结侵犯,有发热、浮肿、乏力、皮疹等明显全身症状7例,肝脾肿大3例,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5例。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10例老年MCD患者中贫血7例、C反应蛋白(CRP)升高9例、血沉增快9例、低蛋白血症7例、多克隆球蛋白升高4例。5例患者进行血清IL-6检测,水平均升高。10例老年MCD患者中,6例病理分型为浆细胞(PC)型、3例为透明血管(HV)型、1例为混合(MIX)型。9例患者接受治疗,其中传统化疗6例、免疫调节治疗2例、单纯激素治疗1例,共5例治疗有效,有效率为55.6%,3年的总生存期为78%。2例老年复发/难治的MCD患者在来那度胺二线治疗后,1例获得完全缓解、1例获得部分缓解。结论 老年MCD临床表现多样,多以全身多处淋巴结侵犯及肝脾肿大为特征,多有全身症状及各种基础疾病,病理分型主要为PC型。老年MCD的治疗主要为传统化疗和免疫调节治疗,来那度胺二线治疗具有一定潜力。

    2022年21期 v.62;No.1251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9 ]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miR-320b表达变化及其与糖代谢指标的相关性

    邸亚男;马思思;陈彩凤;王志勇;王晋星一;汪峰;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miR-320b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与糖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T2DM患者(T2DM组)30例、T2DM前期患者(T2DM前期组)29例和体检健康者(健康对照组)30例,采用qRT-PCR法检测三组受检者血浆中miR-320b。取三组受检者清晨空腹静脉血浆,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空腹血糖(FPG),采用高效液相离子交换色谱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采用化学发光方法检测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结果 T2DM组、T2DM前期组、健康对照组血浆中miR-320b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48(0.076,0.394)、0.447(0.080,0.926)、3.820(1.894,6.720),两两比较,P均<0.05。T2DM组、T2DM前期组受检者血浆中FPG、HbA1c水平及HOMA-IR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FINS水平及HOMA-β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且T2DM组受检者血浆中FPG、HbA1c水平均高于T2DM前期组(P均<0.05),FINS水平低于T2DM前期组(P<0.05)。三组受检者血浆中miR-320b相对表达量与HOMA-IR负相关(r=-0.263,95%CI为-0.448~-0.056 7,P=0.013 3),与HOMA-β正相关(r=0.494,95%CI为0.317~0.638,P<0.01),与FPG、HbA1c、FINS均无关(P均>0.05)。结论与体检健康者和T2DM前期患者相比,T2DM患者血浆中miR-320b相对表达量降低;血浆中miR-320b相对表达量与糖代谢指标HOMA-IR、HOMA-β相关。

    2022年21期 v.62;No.1251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8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2 ]
  • 1例腮腺脂肪瘤合并腮腺腺泡细胞癌的诊断及治疗

    曲月;张喜庆;王成健;陈绍伟;

    目的 总结腮腺脂肪瘤合并腮腺腺泡细胞癌的有效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例腮腺脂肪瘤合并腺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65岁男性患者,右侧耳下有一无痛性肿物,肿物大小28 mm×38 mm×63 mm,无明显压痛,偶有牵扯感,表面光滑无结节,边界清楚,质略软,与周围组织无黏连,被覆皮肤颜色正常,指压无凹陷。腮腺区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右侧腮腺内可见一不均质低回声,肿物周边及内部可见少量血流信号;CT平扫示右侧腮腺下区见不规则形低密度影,其内见不规则分叶状近似软组织密度灶,病灶邻近肌肉组织受压改变。初步诊断为:右侧腮腺区多形性腺瘤,右侧腮腺区腺淋巴瘤。患者接受切除手术治疗,术中见肿物位于右侧腮腺深叶下极,呈黄色脂肪状,包膜完整,切开脂肪团块,其内可见一黄褐色肿物,质地略韧。术中完整切除肿物,解剖并保留腮腺深叶。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包块中心肿瘤细胞排列呈腺泡状,细胞形态较一致,居中,包膜不完整,中心区域外周有大片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有完整包膜。明确诊断为右侧腮腺脂肪瘤(外周)合并腮腺腺泡细胞癌(中心)。手术切除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腮腺脂肪瘤合并腮腺腺泡细胞癌临床罕见,影像学功能性检查有助于术前诊断,术后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主要治疗方案为手术切除,预后较好。

    2022年21期 v.62;No.1251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8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6 ]

综述

  • 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

    黄象娟;黄象艳;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的准确诊断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管理和流行遏制至关重要。SARS-CoV-2的检测方法主要分为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两大类。分子生物学方法是基于SARSCoV-2 RNA的检测方法,包括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技术、成簇的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其中RT-PCR技术是检测SARS-CoV-2感染的金标准。免疫学方法包括抗原检测技术、抗体检测技术、抗原抗体快速检测技术等,可以检测呼吸道分泌物中的病毒抗原,也可以检测血液中的抗体,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是分子生物学方法的有效补充。同时,基于生物识别和电化学信号的新型检测技术也在研发过程中。

    2022年21期 v.62;No.1251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0K]
    [下载次数:8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1 ]
  • 化学疗法、靶向治疗、免疫疗法在晚期头颈部腺样囊性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张娣;韦雨策;柴玥;董梅;

    晚期头颈部腺样囊性癌(ACC)治疗手段有限,患者预后较差。晚期头颈部ACC对化疗并不敏感,单药化疗或多药联合化疗的疗效均较差,很少出现肿瘤的明显缩小,但大部分患者治疗期间肿瘤稳定,而且安全性良好。靶向治疗是目前晚期头颈部ACC的主要治疗手段,但临床实践中有效的靶向药物非常少见,乐伐替尼和阿帕替尼为主的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晚期头颈部ACC治疗中表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是目前晚期头颈部ACC可选择的治疗方法;EGFR抑制剂西妥昔单抗联合顺铂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较西妥昔单抗单药治疗的疗效更优。免疫治疗是头颈部肿瘤治疗的新风向,帕博利珠单抗和纳武利尤单抗已获批用于晚期头颈部鳞癌的治疗,但是在晚期头颈部ACC治疗中的疗效有限,单药免疫治疗未观察到明显的抗肿瘤活性,更多的联合治疗方案有待进一步探索。

    2022年21期 v.62;No.1251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0K]
    [下载次数: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4 ]
  • α5-GABA_A受体对认知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在突触内外分布双锚靠机制研究进展

    王准;尹毅青;

    5-GABA_A受体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的一种受体,与人类的学习和记忆活动密切相关,可双向调节认知功能。α5-GABA_A受体在突触内外的分布并不固定,主要定位在突触外,在突触内也有一定分布。在锚靠蛋白radixin和gephyrin的双锚靠作用下,α5-GABA_A受体在突触内和突触外可以发生位置的变化而实现再分布,进而影响突触的可塑性,并调节大脑的认知功能。锚靠蛋白radixin可将α5-GABA_A受体锚靠在突触外,其锚靠作用具有磷酸化依赖性,与蛋白激酶C和RhoA/Rock信号通路有关。锚靠蛋白gephyrin可将α5-GABA_A受体锚靠在突触内,其锚靠作用受GAK3β、CDK5、Ca~(2+)依赖的蛋白激酶、DHHC-3等的调控。

    2022年21期 v.62;No.1251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8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5 ]
  • 铁在皮肤慢性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及应用研究进展

    张广;王一兵;

    皮肤创面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能通过正常的进程达到创面愈合,就可能转变为皮肤慢性创面,难愈合、进展快、易复发使这类疾病成为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难题。铁作为生物体内含量丰富的金属元素,可以进行电子转移并且能够诱导氧化应激,在皮肤慢性创面愈合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皮肤慢性创面中普遍存在铁水平异常。铁缺乏会导致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生成障碍,严重的铁缺乏在临床上会转变为缺铁性贫血,其导致的缺氧会对皮肤慢性创面愈合造成不利影响。铁过载会诱导氧化应激反应,导致M1型巨噬细胞难以向M2型巨噬细胞转变,并使衰老的成纤维细胞持续存在,进而影响皮肤慢性创面的愈合。铁水平异常是影响下肢静脉性溃疡以及糖尿病溃疡等皮肤慢性创面的一个重要因素,改善局部环境中的铁水平异常是治疗这类疾病的关键。对于铁缺乏,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是口服铁剂,也可以通过静脉注射铁剂的方法补充铁。对于铁过载,目前临床上常采用铁螯合剂去除多余的铁,达到维持正常铁水平的目的。

    2022年21期 v.62;No.1251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7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2 ]
  • 脓毒症的免疫病理机制及诊断和预后预测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翟昭;王楠;张宇晨;钟佳宁;刘先发;易会兴;

    脓毒症是严重创伤、感染、烧伤或大型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病死率高。脓毒症发病机制与免疫反应关系密切,细胞因子风暴和免疫抑制是其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脓毒症早期,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激活细胞内信号传导和基因表达程序,导致一系列细胞因子产生,引发机体炎症反应后,细胞因子又可激活免疫细胞,被激活的免疫细胞进一步产生细胞因子,形成细胞因子风暴。免疫细胞凋亡使脓毒症免疫抑制的主要发展因素,主要特征在于淋巴细胞耗竭及抗原提呈细胞的重新编程。IL-6等促炎细胞因子、IL-10等抗炎细胞因子、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HLA-DR)、血乳酸、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等临床常见生物标志物,可用于脓毒症的诊断、严重程度评估、预后预测,为脓毒症的诊断与预后提供可靠的参考价值。同时,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ncRNAs)等遍观遗传修饰相关生物标志物,对脓毒症的诊断及预后预测有所帮助,但在患者体内的作用仍未清晰,其临床应用尚存在争议。

    2022年21期 v.62;No.1251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7K]
    [下载次数:7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64 ]

专家共识

  • 山东省医疗机构落实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的药学专家共识(2022)

    张雅慧;

    <正>自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的通知》以来,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有序推开。集中带量采购通过以量换价,药价明显降低,减轻了患者的药费负担。但随着政策的落地实施,医疗机构在常见病、慢性病规范诊疗和合理用药等相关领域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

    2022年21期 v.62;No.1251 11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7K]
    [下载次数:6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