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奇帆;张玉明;赵静;郭建伟;
目的 探讨血清miR-124-3p、miR-143-3p与老年全身麻醉患者围术期神经认知紊乱(PND)的关系。方法 选择拟行全身麻醉的103例老年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围术期PND将患者分为PND组(28例)和NPND组(75例)。分别于术前(T_0)、术后1 d(T_1)、术后3 d(T_2)、术后7 d(T_3)检测血清miR-124-3p、miR-143-3p,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认知功能。Pearson法分析miR-124-3p、miR-143-3p与MoCA、MMSE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124-3p、miR-143-3p预测老年全身麻醉患者PND的价值。结果 PND组血清miR-124-3p水平和MoCA、MMSE评分逐渐降低,miR-143-3p水平逐渐增高(P均<0.05),PND组T_(1-3)时血清miR-124-3p水平和MoCA、MMSE评分低于NPND组(P均<0.05),miR-143-3p水平高于NPND组(P<0.05)。PND组血清T_(1-3)时miR-124-3p水平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296、0.352、0.531,P均<0.05),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302、0.395、0.497,P均<0.05);T_(1-3)时血清miR-143-3p水平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r分别为-0.235、-0.325、-0.407,P均<0.05),与MMSE评分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287、-0.386、-0.417,P均<0.05)。T_3时miR-124-3p、miR-143-3p诊断老年全身麻醉患者PND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2、0.689,miR-124-3p和miR-143-3p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890,联合诊断高于miR-124-3p、miR-143-3p单独诊断(P均<0.05)。结论 老年全身麻醉患者术后血清miR-124-3p水平低,miR-143-3p水平高,二者与术后认知功能降低和PND发生有关。
2022年22期 v.62;No.1252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胜男;张建红;史海雯;李昌军;王洪新;
目的 探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加曲班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16例应用阿加曲班治疗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是否发生出血分为出血者和未出血者,采用单因素分析明确可能引起出血的危险因素,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出血风险因素预测模型。结果 216例患者中,39例(18.06%)治疗后发生出血,其中大出血4例(10.3%),小出血35例(89.7%)。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48 h内是否应用过抗凝药物、是否接受过脑血管介入治疗、入院血糖是阿加曲班治疗后出血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得到出血风险联合预测因子Y=-0.206-2.042X_(BMI(1))-2.459X_(BMI(2))-1.677X_(BMI(3))+2.775X_(48 h内是否应用过抗凝药物)-2.673X_(是否接受过脑血管介入治疗)+0.102X_(入院血糖),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738。结论 低BMI、入院血糖偏高、联合应用抗凝药物及未接受过脑血管介入治疗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加曲班治疗后出血概率更高,由此构建的模型有较好预测能力,可对进展性脑梗死中应用阿加曲班发生出血的高危人群进行有效识别。
2022年22期 v.62;No.1252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8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丽轩;贾建普;洪震;张乐国;张俊玲;李阔;
目的 探讨血清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恶性脑水肿(MBE)的关系。方法 选取302例AIS患者,根据是否发生MBE分为MBE组和非MBE组。收集患者基线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NT-proBNP、NLRP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患者MBE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NT-proBNP、NLRP3水平对AIS患者MBE的预测价值。结果 302例AIS患者共发生MBE 47例(15.56%)。与非MBE组比较,MBE组血清NT-proBNP、NLRP3水平更高(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OR=1.175,95%CI:1.089~1.267)、NT-proBNP(OR=1.002,95%CI:1.001~1.003)、NLRP3(OR=2.527,95%CI:1.745~3.661)为AIS患者MBE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NT-proBNP、NLRP3水平联合预测AIS患者MBE的曲线下面积大于二者单独预测(P均<0.05)。结论 血清NT-proBNP、NLRP3水平升高是AIS患者MBE独立危险因素,二者可作为AIS后MBE的辅助预测指标。
2022年22期 v.62;No.1252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1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黎志锋;林嘉鸿;罗绮雯;陈国强;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母系表达基因3(MEG3)、微小RNA-141(miR-141)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11例RA患者,根据病情分为活动期组(n=109)和缓解期组(n=102),另选取同期72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LncRNA MEG3、miR-14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TNF-α、IL-6、MMP-3。比较三组血清LncRNA MEG3、miR-141、MMP-3、TNF-α、IL-6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RA患者血清LncRNA MEG3、miR-141与MMP-3、TNF-α、IL-6水平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A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ncRNA MEG3、miR-141水平对RA的诊断价值。结果 对照组、缓解期组、活动期组血清LncRNA MEG3水平逐渐降低,miR-141、MMP-3、TNF-α、IL-6水平逐渐提升(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RA患者血清LncRNA MEG3与miR-141、MMP-3、TNF-α、IL-6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为-0.478、-0.374、-0.370、-0.541,P均<0.05),miR-141与MMP-3、TNF-α、IL-6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387、0.356、0.368,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清MMP-3、TNF-α、IL-6、miR-141水平为R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高LncRNA MEG3水平为独立保护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ncRNA MEG3+miR-141诊断RA的曲线下面积大于LncRNA MEG3、miR-141单独诊断(P均<0.05)。结论 RA患者血清LncRNA MEG3水平降低,miR-141水平升高,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评估RA发生和病情发展。
2022年22期 v.62;No.1252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9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任伟民;李佳;舒文;陈凯;黄劲东;
目的 探讨血清第10号染色体缺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骨形成蛋白-9(BMP-9)水平与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愈合延迟的关系。方法 选择129例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愈合延迟分为延迟愈合组(19例)和正常愈合组(11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2、4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PTEN mRNA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BMP-9水平。收集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愈合延迟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PTEN mRNA、BMP-9预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愈合延迟的价值。结果 两组手术前后血清PTEN mRNA、BMP-9水平呈逐渐增高趋势(P均<0.05),延迟愈合组术后1、2、4周血清PTEN mRNA、BMP-9均低于正常愈合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术后4周PTEN mRNA、术后4周BMP-9与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延迟愈合有关(P均<0.05)。术后4周PTEN mRNA、BMP-9预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愈合延迟的曲线下面积为0.752、0.726,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923,高于单独指标预测(Z分别为3.105、3.273,P均<0.05)。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延迟愈合患者血清PTEN mRNA、BMP-9水平均降低,术后4周PTEN mRNA、BMP-9可作为预测骨折延迟愈合的指标。
2022年22期 v.62;No.1252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0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马树灿;李茹;刘智芬;肖红;英俊岐;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_3[25(OH)D_3]、白细胞介素-6(IL-6)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并发衰弱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381例老年CH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Fried衰弱表型评分将患者分为衰弱组(133例)和非衰弱组(248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_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IL-6;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CHD患者并发衰弱综合征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25(OH)D_3、IL-6诊断老年CHD患者并发衰弱综合征的价值。结果 衰弱组年龄、受教育年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性、近1年内跌倒史、多重用药史、有营养不良风险、肌少症、焦虑、抑郁比例、血肌酐、IL-6、B型脑钠肽水平、CCI指数高于非衰弱组(P均<0.05),白蛋白、25(OH)D_3水平低于非衰弱组(P均<0.05)。年龄高、近1年内跌倒史、CCI指数高、焦虑、肌少症、IL-6水平高是老年CHD患者并发衰弱综合征的危险因素(P均<0.05),25(OH)D_3水平高是老年CHD患者并发衰弱综合征的保护因素(P<0.05)。联合25(OH)D_3、IL-6诊断老年CHD患者并发衰弱综合征的曲线下面积为0.907,高于25(OH)D_3、IL-6单独诊断(P均<0.05)。结论 年龄高、近1年内跌倒史、CCI指数高、焦虑、肌少症、IL-6水平高是老年CHD患者并发衰弱综合征的危险因素,25(OH)D_3水平高是保护因素;25(OH)D_3、IL-6在诊断老年CHD患者并发衰弱综合征方面有较高价值。
2022年22期 v.62;No.1252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蒋晓洁;孟艳华;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价胃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价值。方法 选择拟行新辅助化疗的150例胃癌患者,化疗前后均行MSCT和DWI检查;比较不同病理学反应、疗效患者肿瘤体积减少率、肿瘤最长径减少率、治疗前后肿瘤实质部分Slow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差值(△ADC);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预测胃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价值。结果 新辅助化疗第1、2、3周期肿瘤体积、肿瘤最长径小于化疗前(P均<0.05),ADC大于化疗前(P<0.05)。病理完全缓解(pCR)者肿瘤体积减少率、肿瘤最长径减少率、△ADC大于未病理完全缓解(NpCR)者(P均<0.05),有效者肿瘤体积减少率、肿瘤最长径减少率、△ADC大于无效者(P均<0.05)。肿瘤体积减少率、肿瘤最长径减少率、△ADC、联合三项指标预测新辅助化疗pCR、疗效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9(95%CI:0.599~0.838)、0.702(95%CI:0.603~0.801)、0.817(95%CI:0.733~0.900)、0.872(95%CI:0.796~0.947);0.784(95%CI:0.705~0.863)、0.725(95%CI:0.643~0.807)、0.735(95%CI:0.644~0.825)、0.929(95%CI:0.882~0.977),高于肿瘤体积减少率、肿瘤最长径减少率、△ADC单独预测(P均<0.05)。结论 MSCT联合DWI可准确评估胃癌新辅助化疗病理学反应以及疗效,有助于指导临床个体化新辅助化疗。
2022年22期 v.62;No.1252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1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徐嵘;王蕾艳;米柯霖;曹新冉;赵刚;苑海涛;
目的 探讨腹腔注射IL-37对脓毒症小鼠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3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IL-37组,每组10只。LPS组小鼠腹腔注射脂多糖(LPS)20 mg/kg,构建脓毒症模型;IL-37组小鼠腹腔注射LPS 20 mg/kg及IL-37 1 mg/kg;对照组小鼠行腹腔注射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通过心脏超声评估各组小鼠心功能,通过HE染色评估各组小鼠心肌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中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表达;通过免疫组化及蛋白免疫印迹法分析NLRP3炎症小体及相关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LPS组小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缩短分数(FS)均降低(P均<0.05),与LPS组相比,IL-37组小鼠LVEF、FS均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LPS组中小鼠心肌组织结构排列紊乱,肌膜破裂,伴有间质充血和水肿;与LPS组相比,IL-37组小鼠心功能及心肌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得到改善。LPS组、对照组、IL-37组小鼠心肌组织中炎性因子IL-1β表达分别为20.12±1.89、1.00±0.56、8.09±2.89,IL-6表达分别为36.56±5.17、1.00±0.25、9.92±1.37,TNF-α表达分别为20.87±6.35、1.00±0.44、6.23±1.29,小鼠心肌组织中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表达LPS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IL-37组低于LPS组(P均<0.05)。LPS组、对照组、IL-37组小鼠心肌组织中NLRP3蛋白表达分别为6.42±0.16、1.00±0.21、5.39±0.11,小鼠心肌组织中NLRP3蛋白表达LPS组高于对照组(P<0.01),IL-37组低于LPS组(P<0.05)。LPS组、对照组、IL-37组小鼠心肌组织中NLRP3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77±0.22、1.00±0.04、1.97±0.13,Caspase-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04±0.18、1.00±0.07、1.62±0.20,ASC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17±0.12、1.00±0.03、0.77±0.13,小鼠心肌组织中NLRP3、Caspase-1和ASC蛋白相对表达LPS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IL-37组低于LPS组(P均<0.05)。结论 IL-37可能通过抑制NLRP3炎性小体改善脓毒症小鼠心肌损伤。
2022年22期 v.62;No.1252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0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钰青;陈建松;张洪宇;柯英杰;刘媛;路媛媛;梁小恬;曾嵘;
目的 探讨非活动期风湿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f波的关系。方法 收集非活动期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80例,根据心律情况分为窦性心律组、阵发性房颤组及永久性房颤组各60例,分析三组间的基本资料、Lp-PLA2水平、生化检查、心脏彩超数据的差异性。并将阵发房颤及永久性房颤两组的心电图f波相关数据与Lp-PLA2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Pro-BNP、左房内径、双瓣膜病变例数在阵发性房颤组及永久性房颤组中均高于窦性心律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低于窦性心律组(P均<0.05);阵发性房颤组中的Lp-PLA2、甘油三酯水平及房颤f波的间期大于永久性房颤组(P均<0.05);阵发性房颤组中Lp-PLA2与f波时限呈负相关(r=-0.259,P<0.05),与f波间期呈正相关(r=0.460,P<0.05)。结论 非活动期风湿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浆Lp-PLA2水平与f波有关,阵发性房颤发生可能与炎症因子Lp-PLA2表达升高引起的电生理改变有关。
2022年22期 v.62;No.1252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5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邵岩;于海初;张述文;韩静;吕鑫;
目的 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联合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GRACE)评分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不稳定性心绞痛行常规住院治疗患者364例,出院后随访1年,根据有无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发生分为预后良好组298例和预后不良组66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BMI、糖尿病史、高血压史、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PLR、NLR、GRACE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生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ROC)曲线分析PLR、NLR及GRACE评分单独及其联合预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生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比较,TC、LDL-C、LVEDD、LVEF、PLR、NLR及GRAC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C、LDL-C、LVEDD、LVEF、PLR、NLR及GRACE评分是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P均<0.05)。PLR、NLR及GRACE评分预测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8、0.638、0.717,三者联合预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预后不良的AUC、灵敏度、特异度与任一单独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LR、NLR及GRACE评分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预后不良相关,三者联合应用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生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2年22期 v.62;No.1252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1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杜娜娜;夏勇;
目的 建立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的风险Nomogram模型的风险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LASSO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差的危险因素,采用R(R3.5. 3)建立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差的风险列线图模型。结果 20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有45例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差,用药依从性差的发生率为21.63%(45/208)。LASSO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地农村、家庭收入<5 000元/月、发病次数1次、文化程度高中以下、自费、独居、二级预防认知不足及有药物不良反应等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差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差的风险列线图模型结果显示,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834(95%CI:0.798~0.870),校正曲线与理想曲线基本一致,ROC曲线下面积为0.816,决策曲线显示阈值概率在2%~98%,有较高的净获益值。结论 居住地、家庭收入、发病次数、文化程度、医疗保险类型、独居、二级预防认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差的影响因素,基于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有助于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差的发生风险。
2022年22期 v.62;No.1252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8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林宇佳;曾国斌;廖政贤;廖立安;张国栋;吴兴华;韩淑辉;陈湘光;
目的 探讨C臂锥形束CT(CBCT)血管成像技术在超选择性前列腺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诊断为前列腺癌进行超选择性前列腺动脉栓塞治疗解除下尿路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资料,患者在介入栓塞术中行2D-DSA检查的同时行CBCT检查,对比分析2D-DSA及CBCT对前列腺动脉(PA)起源、数目判定的准确性、识别邻近器官动脉吻合支的敏感性以及对PA最佳投照角度显示情况。DSA图像及CBCT图像均由一位高级职称影像诊断医师及一位高级职称介入手术医师进行阅片分析,术后观察患者的排尿困难改善情况,前列腺体积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6例患者中25例成功进行双侧PA超选并栓塞,1例完成单侧PA栓塞;52侧髂内动脉的DSA及CBCT检查中,DSA可以辨识PA起源的有39侧(75%,39/52),CBCT可以辨识PA起源的有51侧(98.08%,51/5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2侧髂内动脉共15支PA DSA未辨识出或辨识错误,而CBCT可以准确辨识。52侧髂内动脉共发现69支PA,DSA发现55支PA(79.71%,55/69),CBCT发现69支PA(100%,69/69),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A发现4支邻近器官动脉参与前列腺供血,CBCT发现11支邻近器官动脉参与前列腺供血,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A通过正位及向同侧倾斜30°造影共有32侧可以显示PA的最佳投照角度,而CBCT均能显示PA的最佳投照角度,其中向同侧倾斜20°~40°有34侧,40°~50°有10侧,50°~60°有7侧,头位(CRA)及足位(CAU)均在0~10°。23例患者术后1周内成功拔除尿管后可自行排尿,3例患者带尿管出院并于10 d内返院成功拔除尿管后可自行排尿;17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腹部或尿道口轻度疼痛,3例出现低热,6例术后无明显并发症。1个月后患者复查MRI,前列腺体积均出现不同程度缩小。结论 CBCT血管成像技术在超选前列腺动脉栓塞术中起重要作用,可提供髂内动脉及PA的全方位影像解剖,是降低手术难度、精准超选治疗、减少并发症的重要助手。
2022年22期 v.62;No.1252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5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谢丽霞;黄礼兵;徐晓红;刘思颖;吴康丽;
目的 评估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患者术后急性疼痛、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PCNL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和普通全麻组(C组)。T组在全麻诱导后改俯卧位后在超声引导下行T11椎旁神经阻滞,注射0.375%罗哌卡因15 mL;C组单纯行全身麻醉。两组全麻诱导后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记录气管拔管后第0、2、4、8、12、24 h静息及咳嗽时VAS评分,记录术中麻醉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消耗量,术后首次进行补救镇痛的时间和术后镇痛药物用量,记录患者术后第一天恢复质量(QoR40)以及恶心、呕吐、瘙痒、尿潴留、嗜睡、呼吸抑制和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相比,T组气管拔管后第0、2、4、8 h静息及咳嗽时VAS评分降低(P均<0.05),术中芬太尼消耗量减少(P<0.05),术后首次补救镇痛时间推迟且术后氟比洛芬酯消耗量减少(P<0.05)。T组术后24 h恢复质量优于C组(P<0.05)。结论 胸椎旁神经阻滞可减轻PCNL术后急性疼痛,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消耗量,提高患者术后24 h恢复质量。
2022年22期 v.62;No.1252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3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胡帅;付佳;叶雨阳;金延武;赵鑫;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腰方肌阻滞(QLB)用于腹腔镜疝修补术后加速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单侧疝修补术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单纯全麻组(GA组,n=24)、全麻联合后路腰方肌阻滞组(QLB2组,n=24)和全身麻醉联合前入路腰方肌阻滞组(QLB3组,n=24)。QLB2组和QLB3组均于全麻前实施超声引导下双侧腰方肌阻滞,每侧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QLB2组采取后入路方式,QLB3组采取前入路方式。GA组术后连接镇痛泵,QLB2组和QLB3组未用镇痛泵。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中心率及血压,记录术后2、4、6、12 h静息及活动NRS疼痛评分、术后24 h补救性镇痛次数、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GA组相比,QLB2组和QLB3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缩短(P均<0.05),QLB2与QLB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术中生命体征、术后疼痛评分、24 h补救性镇痛次数、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QLB2组及QLB3组未见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可为腹腔镜疝修补术患者提供有效镇痛,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缩短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加速术后康复。
2022年22期 v.62;No.1252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0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陈振波;温娜;张宏珍;汪红梅;张巧玉;
目的 探讨TruScreen(TS)系统在宫颈疾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476例妇产科就诊患者,其中126例行TS筛查,350例行超薄细胞学检测(TCT)筛查,两组均行阴道镜病理活检,通过对比两组间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假阴性率、病理符合率,从而验证TS在宫颈疾病中的筛查价值。结果 TS组灵敏度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3.81%、70.45%,TCT组分别为62.69%、60.87%,TS组灵敏度及阳性预测值高于TCT组(P均<0.05);TS组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假阳性率及病理符合率分别为84.52%、84.52%、26.19%、80.95%,TCT组分别为90.46%、91.10%、37.31%、85.14%,TS组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假阳性率及病理符合率均低于TCT组(P均<0.05)。TS检查、TCT检查与病理结果一致性Kappa分别为0.58、0.62,二者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均一般。结论 相较于TCT,TS灵敏度及阳性预测值较高,在宫颈病变筛查中有较高价值。
2022年22期 v.62;No.1252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2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慧;彭万胜;
目的 探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联合经细导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LISA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效果。方法 选取轻中度NRDS早产儿5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经鼻间歇正压通气组(NIPPV组)和经鼻持续正压通气组(NCPAP组),每组29例。比较两组实际治疗效果,观察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无创通气时间、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的2次使用率、住院时间、短期内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治疗1、12、24 h后,NIPPV组PaO2和血液pH均高于NCPAP组,PaCO_2水平低于NCPAP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在气管插管发生率和PS的2次使用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呼吸机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NIPPV组较NCPAP组时长更短(P<0.05)。结论 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过程中,NIPPV联合LISA技术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儿的动脉血气相关指标、缩短患儿呼吸机的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长。
2022年22期 v.62;No.1252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杜晨霄;张宇卉;胡耐博;滕广帅;邵宗鸿;白洁;
目的 探讨霍奇金淋巴瘤(HL)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HL合并ITP的临床过程,总结诊疗方法。结果 患者以皮肤、脏器出血及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症状入院,经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诊断为ITP,应用皮质激素及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疗效不佳。经完善影像学检查发现淋巴结肿大,行淋巴结切检,确诊为HL。给予标准剂量ABVD(多柔比星脂质体、博来霉素、长春地辛、达卡巴嗪))方案规范治疗后,患者血小板恢复至正常水平,HL达到CR。随访到发病后6个月,未见ITP复发。结论 以ITP为首发症状的HL治疗上应及时给予抗肿瘤的治本治疗,避免因重度血小板减少所致的严重出血、死亡。
2022年22期 v.62;No.1252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9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宋可;张雪;安晓华;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肾脏肿瘤切除手术患者30°折腰水平侧卧位摆放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择期行腹腔镜腹膜后肾脏肿瘤切除术患者156例,根据手术体位摆放不同分为观察组82例、对照组74例,两组手术由同一手术团队进行。观察组采用30°折腰水平侧健侧卧位,腰部呈折刀位,使上半躯体长轴与手术床长轴呈30°摆放,躯体及手术床呈水平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直躯升桥侧卧位,使身体长轴与手术床长轴平行。比较两组手术过程中体位摆放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团队舒适满意度评分、患者舒适满意度评分。结果 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手术方式、肿瘤性质、肿瘤发生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前体位摆放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手术团队满意度评分、术后患者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受压部位潮红、水疱及术后眼部不适症状(如视物模糊、眼睑肿胀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与传统的直躯升桥侧卧位相比,患者30°折腰水平侧卧位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医师舒适度及患者满意度,且有效降低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022年22期 v.62;No.1252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4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晓阳;江泽友;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病死率高,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遗传物质的异常改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表观遗传学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对遗传信息的认知,表观遗传学逐渐成为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表观遗传学改变涉及染色质的任何组分,常见的表观遗传学调控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以及非编码RNA调控。DNA甲基化是结直肠癌中最常见的表观遗传学改变。与正常细胞相比,肿瘤细胞的DNA甲基化模式被严重破坏。
2022年22期 v.62;No.1252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1K] [下载次数:1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姜婧琦;宋雨童;卢育彤;赵有利;王志平;
由于肿瘤微环境中促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等持续存在,大量血管化导致肿瘤快速生长扩散。Folkman最早提出将肿瘤血管生成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假设,将关注点从以肿瘤细胞为中心的传统治疗转移到抗肿瘤血管生成,开辟了肿瘤学的新领域。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因其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促进血管正常化、改善肿瘤微环境已广泛应用于结肠癌、肺癌等治疗。然而适应性抵抗或代偿性耐药限制了靶向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应用,目前尚无规范成熟的治疗方案弥补这一缺点。
2022年22期 v.62;No.1252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3K] [下载次数:17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赵敏竹;杨晋辉;李玉婷;
肝硬化心肌病(CCM)是指排除其他心脏疾病的肝硬化患者心脏功能障碍,多在应激时表现出来,主要表现为高动力循环状态,即心输出量增多、外周血管阻力下降、低血压等。CCM的发病机制复杂,国内外尚无统一诊断标准。目前仍缺乏针对CCM的特定治疗方法,多在疾病进展至心力衰竭时才进行干预治疗。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氧疗及利尿、减轻负荷等治疗。
2022年22期 v.62;No.1252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程晓龙;于潇;武国兵;张爱斌;王玉平;郑亚;陈兆峰;
与传统内镜相比,胶囊内镜提供了一种无痛、无创的检查方式,尤其是在小肠疾病的检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胶囊内镜是依靠自身重力和胃肠道蠕动被动行进,随机拍摄消化道黏膜,无法对消化道进行主动、全面、有效的拍摄,造成一定的漏诊。磁控胶囊内镜(MCE)的出现,弥补了胶囊内镜的这一缺陷。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MCE除了消化道检查,亦向镜下操作方面发展,其舒适、安全、无需麻醉、无交叉感染风险等优点,在人群中接受度高,已成为多数患者的首选检查方式。
2022年22期 v.62;No.1252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3K] [下载次数:4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杨泽胜;王世城;解晓莹;裴广华;
新生儿肾上腺疾病主要包括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新生儿肾上腺出血、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及形态异常。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超声操作简单且无电离辐射,是新生儿肾上腺疾病的首选且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主要的超声表现为肾上腺增大、肢体迂曲,男性患儿还应注意排查睾丸肾上腺残基瘤;新生儿肾上腺出血的肿块内部回声随着出血时间的长短而变化,彩色多普勒超声无血流信号;新生儿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的超声图像特点为不规则分叶状或结节状的实性肿块,内部常出现出血、坏死及钙化;盘状肾上腺和马蹄形肾上腺并不常见,超声可通过观察其形态明确诊断。
2022年22期 v.62;No.1252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3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方琼;唐心恬;来钰栋;张稳;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亦是腰腿疼痛最常见的原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式常采取保守或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缓解不佳的患者须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式包括传统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开放手术创伤大,花费高,患者恢复期较长。而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花费少、恢复期短等优势。近20年来,脊柱微创手术得到快速发展,手术技术不断提高,手术方式越来越丰富,包括单通道镜下髓核摘除术与双通道镜下髓核摘除术等,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的主要方式,相较于其他微创手术更具优势。
2022年22期 v.62;No.1252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3K] [下载次数:20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杜书静;王瓒;郭冬梅;
冒烟型骨髓瘤(SMM)属于症状性骨髓瘤的前期,是介于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和多发性骨髓瘤(MM)之间的一种克隆性浆细胞疾病。SMM是MM无症状前驱期阶段,具有很强的异质性,高危SMM病情进展快,预后差。更准确的SMM的危险度分层体系、有效且耐受良好的药物治疗,是延迟高危SMM进展的关键。Mayo危险分层模型、西班牙PETHEMA危险分层模型以及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2019模型为高危SMM识别提供了依据。高危SMM早期治疗,一是延缓疾病进展,二是期望通过深度诱导获得持久的缓解甚至治愈。多个临床试验显示,高危SMM患者能从早期应用免疫调节剂、单克隆抗体、蛋白酶体抑制剂等新型药物治疗中获益。
2022年22期 v.62;No.1252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1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国鹏;韦标方;
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是成人髋关节骨关节炎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临界性髋关节发育不良(BDH)是介于正常骨盆与典型髋关节发育不良骨盆的一种“过渡性”的髋臼覆盖状态。DDH的诊断主要依靠外侧中心边缘角(LCEA),BDH通常被定义为LCEA在20°~25°。当LCEA<20°时,临床上一般应用髋臼周围截骨术(PAO)治疗,而临界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最佳治疗方法(PAO或关节镜手术)尚无统一定论。
2022年22期 v.62;No.1252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