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吡非尼酮与仑伐替尼联合应用对人胆管癌细胞系HuCCT1的增殖克隆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李丽萍;蒲诗云;任常谕;周永杰;周后凤;

    目的 观察吡非尼酮(PFD)联合仑伐替尼(Len)对人胆管癌HuCCT1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自噬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人胆管癌HuCCT1细胞经PFD、Len或PFD联合Len处理后,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自噬体数目,蛋白免疫印迹检测AMPK、mTOR、S6蛋白磷酸化水平及自噬标记蛋白LC3-Ⅱ蛋白水平。结果 与PFD单药组和Len单药组相比,联合组的细胞增殖活力、克隆形成数目、LC3-Ⅱ表达水平及自噬体形成数目都显著降低,P均<0.05;与PFD单药组和Len单药组相比,联合组的AMPK蛋白磷酸化水平升高,mTOR、S6蛋白磷酸化水平降低,P均<0.05。结论 PFD联合Len可抑制HuCCT1细胞增殖、克隆形成,机制可能是其通过上调AMPK磷酸化水平,下调mTOR的磷酸化水平,进而抑制mTOR信号通路,促进细胞自噬。

    2022年24期 v.62;No.1254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卡维地洛预处理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低密度脂蛋白诱导损伤情况观察

    徐红;补娟;闫凯欣;周玲;

    目的 观察卡维地洛预处理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损伤情况。方法 体外培养HUVECs,将细胞分为5组,A、B、C组分别加入5、10、20μmol/L卡维地洛预处理6 h,再加入100μg/mL的ox-LDL诱导培养24 h;D组仅加入100μg/mL的ox-LDL诱导培养24 h;E组加入不含细胞的DMEM(高糖)培养基。采用微板法检测各组细胞LDH活性,CCK-8法测算细胞增殖抑制率,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形成情况。结果 与E组比较,B、C、D组LDH活性增强(P均<0.05);与D组比较,A、B、C组LDH活性减弱(P均<0.05)。与E组比较,C、D组OD值减小(P均<0.05);与D组比较,A、B、C组细胞OD值及增殖率增加(P均<0.05);与A组比较,B细胞OD值及增殖率减小(P均<0.05)。与E组比较,D组细胞内红色脂滴积累显著增加;与D组比较,A、B、C组细胞胞内脂滴形成明显减轻,其中以A组抑制脂滴积累效果最为明显。结论 卡维地洛预处理可以减轻ox-LDL诱导HUVECs损伤,尤以浓度为5μmol/L时效果最佳。

    2022年24期 v.62;No.1254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0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分离自院内感染患者不同标本的KP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观察

    税剑;向延根;石国民;喻容;潘建华;

    目的 观察分离自院内感染患者不同标本的肺炎克雷伯菌(KP)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方法 选取KP 96株,结晶紫染色法检测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并分析KP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关系。结果 96株KP中,有88株(91.7%)能够形成生物被膜,其中弱成膜14株(14.6%)、中等成膜39株(40.6%)、强成膜35株(36.5%)。KP对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多西环素具有较高的耐药率,耐药率分别为44.8%、43.7%、50.0%、45.8%;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多粘菌素B、替加环素耐药率较低,耐药率分别为18.7%、18.7%、12.5%、1.0%、4.2%。不同成膜能力KP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美罗培南、复方新诺明、头孢他啶、头孢比肟、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多西环素的耐药率不同,P均<0.05;KP对上述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不随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增强而升高,其中弱成膜组菌株耐药率最高,高于各组菌株(P均<0.05);中等成膜组菌株耐药率(除亚胺培南外)高于不成膜组及强成膜组(P均<0.05);强成膜组菌株(除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外)耐药率高于不成膜组(P均<0.05)。结论 KP大多能形成生物被膜,对各种抗菌药物呈不同程度耐药,KP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不随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增强而升高。

    2022年24期 v.62;No.1254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3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合并及非合并间质性肺病的RA、DM/PM、SSc患者血清TGF-β_1和SP-D水平对比观察

    蒋真;李向培;刘娟;白文花;

    目的 对比观察合并及非合并间质性肺病(ILD)的类风湿关节炎(RA)、皮肌炎/多发性肌炎(DM/PM)、系统性硬化症(SSc)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和表面活性蛋白D(SP-D)水平。方法 选取结缔组织病(CTD)患者64例,包括RA 12例[合并ILD(RA-ILD)5例、非合并ILD 7例]及DM/PM 26例[合并ILD(DM/PM-ILD)19例、非合并ILD 7例]和SSc 26例[合并ILD(SSc-ILD)22例、非合并ILD 4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_1、SP-D。结果 RA、DM/PM、SSc患者血清TGF-β_1和SP-D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RA非合并ILD者比较,DM/PM非合并ILD者、SSc非合并ILD者血清TGF-β_1水平降低(P均<0.05);与CTD-ILD者比较,CTD非合并ILD者血清SP-D水平降低(P<0.05);与RA-ILD者比较,RA非合并ILD血清TGF-β_1水平升高、血清SP-D水平降低(P均<0.05)。结论 合并及非合并ILD的RA、DM/PM、SSc患者血清TGF-β_1和SP-D水平存在差异,检测两指标有助于不同CTD-ILD的病情判断。

    2022年24期 v.62;No.1254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3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NUDT15基因野生型、突变型ALL患儿维持治疗期间口服6-巯基嘌呤的耐受性对比观察

    卫凤桂;彭思静;王子成;梁铭;吴泽霖;关镜明;杨艺;曾晓珍;卢婕伦;邹亚伟;

    目的 比较NUDT15基因rs116855232位点野生型、突变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维持期治疗期间口服6-巯基嘌呤(6-MP)耐受性。方法 32例ALL患儿根据NUDT15基因rs116855232位点有无突变分为分为野生组(24例)和突变组(8例),比较两组维持期治疗期间6-MP的剂量、血象、粒细胞缺乏频率、使用短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频率、感染频率、肝功能水平及患儿预后。结果 与野生组比较,突变组6-MP每日用量少(P<0.05);与野生组比较,突变组白细胞、血小板水平降低(P均<0.05);与野生组比较,突变组粒细胞缺乏频率、使用短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频率高(P均<0.05);两组感染频率比较,P均>0.05。与野生组比较,突变组ALT、AFU水平降低(P均<0.05);两组患儿原发病均处于完全缓解状态。结论与野生型相比,NUDT15基因rs116855232位点突变降低了ALL儿童患者巯嘌呤耐受性,6-MP用量减少,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增加了骨髓抑制风险,但感染风险并未升高,肝功能异常风险下降,原发病控制未受影响。

    2022年24期 v.62;No.1254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Floating-harbor综合征的临床及遗传特点(附2例分析)

    胡思翠;杨洪秀;井然;乔凌燕;胡聪慧;李诚;李堂;

    目的 总结SRCAP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Floating-harbor综合征(FHS)的临床及遗传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FH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遗传资料。结果 2例患者均身材矮小,面容异常(三角脸、深眼窝、长睫毛、鼻头宽大呈球形、嘴型宽大、下唇略外翻、鼻小柱低垂、短人中、低耳位),骨龄落后,语言发育落后并伴有骨骼畸形。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发现SRCAP基因2个新生无义变异,其中患者1为新发现的无义变异,文献数据库中未有该位点的相关性报道。患者1第34号外显子c. 7255C>T(p. Q2419X)杂合无义变异,患者2第34号外显子c. 7466C>G(p. S2489X)杂合无义变异,Sanger测序验证2例患者的父母均未携带这2个位点的变异。2个无义变异经MutationTaster和PROVEAN预测结果均提示为有害变异。利用Clustal Omega网站分析显示SRCAP基因编码蛋白第2419位Gln和第2489位Ser在哺乳动物中高度保守。Pubmed CD-search系统分析显示SRCAP蛋白在2419位或2489位终止编码导致蛋白质截断突变,虽未影响蛋白的保守结构域,但可导致3个AT-hook结构域丧失。根据ACMG指南,这两个变异初步判定为致病性变异。结论 FHS患者的临床特点为面容特殊、身材矮小、骨龄落后、语言表达障碍,遗传特点为是SRCAP基因的杂合无义突变,该突变可导致蛋白截断突变,具有致病性。

    2022年24期 v.62;No.1254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5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PD-1抑制剂与化学疗法联合应用治疗HER2阴性晚期胃癌临床观察

    唐琳;高娄露;武强;王丽丽;

    目的 观察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1(PD-1)抑制剂与化学疗法(化疗)联合应用治疗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晚期胃癌的疗效。方法 107例一线治疗失败的HER2阴性晚期胃癌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57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用PD-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化疗治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远期疗效[中位总生存期、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ORR、DCR高(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mPFS长(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发生3~4级不良反应事件胃肠道反应例数多(P<0.05)。结论 PD-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HER2阴性晚期胃癌患者效果良好,相对于单纯化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ORR和DCR,并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不良反应安全可控。

    2022年24期 v.62;No.1254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7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靶向融合肽对裸鼠顺铂耐药卵巢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袁金;康佳丽;王小霞;

    目的 观察靶向融合肽(MAP2K6-FP)对裸鼠顺铂耐药卵巢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取裸鼠14只,每只裸鼠腹腔内注射200μL的SKOV3/DDP细胞(5×106/mL)制备顺铂耐药卵巢癌移植瘤模型,注射1周后,将制模成功的裸鼠随机分为两组(各7只)。观察1组尾静脉注射0.25 mg/kg的MAP2K6-FP,每周2次;对照1组尾静脉注射5 mL/kg的生理盐水,每周2次;两组均注射4周。腹腔注射细胞5周后,统一处死全部裸鼠。比较两组裸鼠腹围、腹水量、转移器官数、瘤结节数、瘤体重量及移植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特异性受体3(VEGFR-3)、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唾液酸糖蛋白(D2-40)、表皮生长因子受体3(EGFR3)。另取受精后4 d的斑马鱼卵,随机分成两组各20尾,观察2组加入20 mmol/L的MAP2K6-FP,对照2组加入等量生理盐水,1 h后比较两组斑马鱼淋巴管生成情况。结果 与对照1组比较,观察1组腹围、腹水量、转移器官数、瘤结节数、瘤体重量减少及移植瘤中VEGFR-3、LYVE-1、D2-40、EGFR3表达降低(P均<0.05)。观察2组鱼腹部不能形成连续的管腔,对照2组鱼腹部可见三条管腔伴行。结论 MAP2K6-FP可以抑制裸鼠顺铂耐药卵巢癌移植瘤生长,机制可能是抑制淋巴管生成;斑马鱼淋巴管生成受MAP2K6-FP抑制可进一步印证上述机制。

    2022年24期 v.62;No.1254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6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小鼠肝组织经胶原酶Ⅳ不同时长原位消化后Kupffer细胞的分选效果及其肿瘤细胞吞噬功能观察

    李洁;翟克超;刘永达;袁继行;

    目的 观察小鼠肝组织经胶原酶Ⅳ不同时长原位消化后Kupffer细胞的分选效果及其肿瘤细胞吞噬功能。方法 用0.04%胶原酶Ⅳ进行小鼠肝脏原位灌注及肝脏组织消化,根据消化时间长短(5、10、20 min)分为5 min消化组、10 min消化组、20 min消化组。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后获取肝脏非实质细胞(NPC),通过台盼蓝染色计算细胞活率;免疫细胞磁珠分选(MACS)分选Kupffer细胞后通过台盼蓝染色计数Kupffer细胞总数,除以NPC总数,获得Kupffer细胞MACS分选后占比;光学显微镜观察Kupffer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分析Kupffer细胞在MACS分选前占NPC总数的比例,再用Kupffer细胞MACS分选后占比除以分选前占比得到MACS分选得率。体外共培养MACS分选所得Kupffer细胞与肿瘤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Kupffer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功能。结果 胶原酶Ⅳ灌注后的肝组织在0.04%胶原酶Ⅳ中于37℃继续消化5 min时NPC总活率、MACS分选的Kupffer细胞数目及Kupffer细胞占NPC的比例、MACS分选得率和细胞形态分析都显示提取效果更佳;且消化5 min时Kupffer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活性显著高于消化10 min和20 min消化组。结论 适当的胶原酶Ⅳ消化时间对Kupffer细胞肝脏原位灌注结合MACS提取是有利的,而且也更有助于Kupffer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

    2022年24期 v.62;No.1254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7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PMIC-92和NMIC-413对分离自住院患者标本的细菌药敏检测性能

    梁正;范颖欣;聂署萍;

    目的 评估革兰阳性细菌药敏板PMIC-92和革兰阴性细菌药敏板NMIC-413对临床常见细菌的药敏检测性能。方法 选取从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的菌株40株(革兰阳性菌17株、革兰阴性菌23株)及实验室保存的标准株4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粪肠球菌ATCC29212),分别采用PMIC-92(革兰阳性菌)和NMIC-413(革兰阴性菌)药敏板进行药敏测定,测定结果与实验室现有的VITEK2 Compact AST-GP639(革兰阳性球菌)、AST-GN13(肠杆菌科细菌)、AST-GN335(非发酵菌)检测结果进行比较,部分Vitek 2 Compact无法检测的药物则与K-B纸片扩散法结果进行对照,临床菌株每株检测1次,标准菌株每日检测3次,连续5 d,各测15次。结果 PMIC-92药敏板共比对了14种抗菌药物,总分类一致性(CA)为99.08%,小误差(MIE)率为0.37%,重大差异(MD)率为0.55%,无极重大差异(VMD);NMIC-413药敏板共比对了17种抗菌药物,总CA为97.65%,MIE率为1.03%,MD率为1.17%,VMD率为0.15%。结论 药敏板PMIC-92和NMIC-413能分别对临床分离的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药物敏感性进行快速、准确的测定,可应用于临床实验室进行药敏检测。

    2022年24期 v.62;No.1254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艾司氯胺酮静脉推注麻醉在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中的应用观察

    曹颖莉;贾莉莉;盛明薇;元绍婷;喻文立;张裕霞;

    目的 观察艾司氯胺酮静脉推注麻醉在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50例扁桃体、腺样体肥大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行腺样体和(或)扁桃体切除术;观察组术前静脉推注1 mg/kg艾司氯胺酮进行麻醉诱导,术中静脉泵注0.5~1 mg/kg艾司氯胺酮行麻醉维持;对照组静脉推注芬太尼2μg/kg诱导,术中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1~0.2μg/(kg·min)进行麻醉维持。观察两组麻醉前(T_0)、气管插管时(T_1)、手术开始时(T_2)、手术后10 min(T_3)、拔出气管插管时(T_4)的血压(SBP、DBP)、心率(HR)及入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后15 min(T_5)、30 min(T_6)的疼痛评分量表评分(FLACC评分)、儿童麻醉苏醒期躁动评分量表评分(PAED评分)、Watcha量表评分和手术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与同组T0时点比较,观察组T_1时点HR升高,对照组T_1时点SBP降低、HR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_1时点和T_2时点SBP、DBP、HR均升高(P均<0.05)。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短(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_5时点FLACC评分、PAED评分、Watcha评分及T_6时点PAED评分低(P均<0.05)。观察组及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1/25)、20%(5/2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 艾司氯胺酮用于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手术效果较好,能够缩短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显著降低小儿术后躁动和疼痛,且不良反应少。

    2022年24期 v.62;No.1254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3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中晚期肝癌患者TACE围术期联合应用帕瑞昔布钠和盐酸氢吗啡酮的镇痛效果

    肖静;王祖琴;

    目的 观察中晚期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围术期联合应用帕瑞昔布钠和盐酸氢吗啡酮的镇痛效果。方法 14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70例,两组均行TACE;观察组术前30 min静脉推注帕瑞昔布钠40 mg,微量泵泵入盐酸氢吗啡酮1支(2 mL︰2 mg)+48 mL氯化钠注射液[术前15 min使用5 mL/h(0.2 mg/h),若术中镇痛不足可增量至7 mL/h(0.3 mg/h)];对照组术前15 min皮下注射盐酸吗啡注射液10 mg,如患者术中、术后出现剧烈疼痛,再次皮下注射盐酸吗啡注射液10 mg。比较两组不同时点(T_0、T_4、T_8、T_(12)、T_(18)、T_(24))疼痛强度及盐酸吗啡使用剂量/等效剂量、补救镇痛率、患者满意度评分、医师满意度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T_0~T_4时点疼痛程度比较,P均>0.05;两组T_4~T_8时点、T_8~T_(12)时点、T_(12)~T_(18)时点、T_(18)~T_(24)时点疼痛程度比较,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药物使用剂量少,补救镇痛率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医师满意度评分高(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P均>0.05。结论 中晚期肝癌患者行TACE围术期使用帕瑞昔布钠、盐酸氢吗啡酮,能够明显缓解患者术后疼痛,降低盐酸氢吗啡酮使用量及补救镇痛率低,患者及医师满意度高,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2022年24期 v.62;No.1254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9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超声造影、常规超声在复杂性肛瘘患者术前检查中的应用对比观察

    张帅;刘庆;刘志为;姚蒙洁;胡茂飞;闻巍;

    目的 对比观察超声造影技术和常规超声技术在复杂性肛瘘患者术前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复杂性肛瘘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48例,将其随机分为超声造影组24例和常规超声组24例。常规超声组术前采用常规超声检查方式,超声造影组术前采用超声造影检查方式。记录两组患者术前超声检查发现的内口位置、瘘管数量、残留脓腔等资料,以手术所见为标准,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漏诊率、内口位置准确率、瘘管数量准确率、脓腔发现率。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2 a,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失败率(未治愈率+复发率)、手术次数。结果 超声造影组漏诊率、手术失败率、手术次数均低于常规超声组(P均<0.05),内口位置准确率、瘘管数量准确率均高于常规超声组(P均<0.05)。结论 与常规超声检查相比,术前超声造影检查有助于降低复杂性肛瘘患者的手术失败率,减少手术次数。

    2022年24期 v.62;No.1254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6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老年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耐药特点(附94例分析)

    段纯;全斌;王妮;杨进孙;祁羽鹏;

    目的 总结老年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耐药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老年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4例老年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患者中,女性占59例(62.8%),患者来源前三的科室分别是感染性疾病科(46例,48.9%)、急诊内科(10例,10.6%)、血液内科(7例,7.4%),主要基础性疾病为高血压(30例,31.9%)、糖尿病(26例,27.7%)、心脏病(25例,26.6%)、脑血管疾病(20例,21.3%)、肿瘤疾病(10例,10.6%),感染途径前三位的分别是泌尿道感染(30.9%)、呼吸道感染(28.7%)、消化道感染(18.1%),大多患者表现为发热或非特异症状,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明显增高。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35株(37.2%),同时检出1例多重耐药(MDR)大肠埃希菌菌株;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头孢替坦、妥布霉素、呋喃妥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5%,其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完全耐药,而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大多数药物敏感率较高。结论 老年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患者以女性为主,主要分布在感染性疾病科,均合并基础病,主要感染途径为泌尿道,临床症状非特异性,白细胞、CRP、PCT是良好的辅助诊断指标。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其耐药率普遍高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临床上需监测其耐药性,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2022年24期 v.62;No.1254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性嗜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附13例分析)

    黄田英;陈兴贵;张英;周怡锦;

    目的 总结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相关性嗜血细胞综合征(HLH)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NHL相关性HL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NHL相关性HLH患者中,原发病为NK/T细胞淋巴瘤3例,T细胞淋巴瘤6例,B细胞淋巴瘤4例。13例患者均出现持续性不规则高热,10例患者伴有脾肿大,10例患者出现双下肢水肿,仅1例患者伴有肝肿大,1例伴有皮疹。13例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异常升高。12例患者进行了可溶性CD25(sCD25)水平及NK细胞活性检测,1例未进行检测。12例患者均出现sCD25水平异常升高,仅6例患者检测到NK细胞活性减低。5例患者仅接受甲强龙或泼尼松治疗,4例患者接受EP方案(依托泊苷+甲强龙)治疗,3例接受R-DEP方案(芦可替尼+阿霉素脂质体+依托泊苷+甲强龙)治疗,1例NK/T细胞淋巴瘤相关性HLH患者初始在EP联合芦可替尼的基础上接受了西达本胺及tislelizumab治疗,嗜血症状得到控制后随即进入NK/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最后成功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截止至2021年9月1日,11例患者死亡,1例治疗后存活至今,另1例目前正在接受抗嗜血治疗中。13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64 d(14~347 d)。结论 NHL相关性HLH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缺乏特异性,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多数参照HLH-2004标准,目前治疗上仍推荐HLH-94方案作为首选诱导治疗方案,芦可替尼有望与化疗联合作为诱导治疗方案。

    2022年24期 v.62;No.1254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6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胃神经鞘瘤的诊断及治疗(附1例分析)

    柳亚伟;卢锦辉;雷衡阳;

    目的 总结胃神经鞘瘤(GS)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G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以“间断性腹胀不适1月余”入院。腹部CT检查示胃体大弯侧团状软组织肿物,直径37.9 mm,部分突出于胃腔外;腹部增强CT检查示动脉期见胃窦体交界处一团状软组织肿物,部分突出胃腔外,边缘较清晰,瘤体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平衡期见瘤体轻—中度强化影,病灶周围腹腔内可见轻度增大的淋巴结影;超声内镜见胃窦体交界大弯侧黏膜下一隆起性病变,球形,表面光滑,胃体可见陈旧性出血斑,超声胃镜扫描见一起源于固有肌层的类圆形病灶,呈高低回声混杂,回声不均匀,弹性成像以蓝色为主。结合病史,初步诊断为胃占位性病变?胃间质瘤?患者接受腹腔镜下胃体大弯切除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GS,顺利出院。术后正常随访1 a,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GS表现为腹胀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极易漏诊误诊;腹部增强CT检查、超声内镜检查有一定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明确诊断需行病理检查;手术切除是治疗GS的首选方法,如腹腔镜下胃部分切除术、内镜下胃全层切除术等,术后不推荐放化疗。

    2022年24期 v.62;No.1254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7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BTX-A注射与术区加压包扎联合应用对单侧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腮腺部分切除术后涎瘘的预防效果

    王娇娇;谭慎兴;马旭彤;牛常英;卢小生;

    目的 观察残余腺体A型肉毒素(BTX-A)注射与术区加压包扎联合应用对单侧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腮腺部分切除术后涎瘘的预防效果。方法 单侧腮腺良性肿瘤患者58例,按照术后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行腮腺部分切除术;观察组术后即刻于残余腺体分象限多点注射BTX-A共20 U,术后患侧术区持续加压包扎3 d;对照组采用传统术区长时间加压包扎2周;两组均放置负压引流。比较两组术后总引流量、拔管时间、并发症及手术前后唾液分泌量和舒适度、满意度评分。结果 两组总引流量、拔管时间比较,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5、7、14 d唾液分泌量少(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身体机能满意度评分、社会满意度评分、身体舒适度评分、心理舒适度评分低(P均<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术后2周内发生Ⅰ级涎瘘者分别为1、2例,术后1周内发生Ⅱ级面瘫者分别为2、1例,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 BTX-A配合术区短期加压包扎法应用于单侧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腮腺部分切除术后效果较好,可以抑制唾液分泌,预防涎瘘,提高了术后患者治疗过程舒适度和满意度,且并发症较少。

    2022年24期 v.62;No.1254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5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CT和MR影像学特点(附6例报告)

    杨淑辉;李亚卓;钟燕;许贺;李天然;

    目的 总结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CT及MR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脾脏SANT患者的CT及MR影像资料。结果 6例均为单发,且边界清晰;4例呈圆形,2例呈卵圆形;2例出现假包膜,4例边缘呈浅分叶状,5例病灶局部外突,2例伴脾大。5例病灶CT平扫呈稍低密度影,3例密度较均匀,2例密度不均;2例病灶在CT上内见出血,其中1例病灶内另可见钙化及坏死区。1例病灶在MR平扫T2WI上呈等信号,其内可见星芒状纤维瘢痕;与反相位相比,病灶在同相位上显示局灶性信号减低;DWI呈等及低信号。在CT及MR增强图像上,6例呈渐进性向心性强化,3例呈轮辐样强化,1例结节状强化;3例延迟期病灶内部可见无强化纤维瘢痕。结论 脾脏SANT主要为单发、实性肿块,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晰,密度略低于脾实质,偶可见钙化、出血、坏死,T2WI及DWI上呈等及低信号,与反相位相比,病灶在同相位上局限性信号减低,病灶内可见纤维瘢痕,典型强化特点为向心性渐进性强化、结节样强化及轮辐样强化。

    2022年24期 v.62;No.1254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结直肠息肉患者前置2/4 mm透明帽结肠镜检查与普通结肠镜检查结果对比观察

    郭鹏辉;于新;刘毛毛;吴建华;

    目的 比较结直肠息肉患者前置2/4 mm透明帽结肠镜检查与普通结肠镜检查结果。方法 选取行标准结肠镜(无透明帽)检查发现结直肠息肉(>5 mm)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2 mm透明帽组、4 mm透明帽组、对照组各60例,各组在首次行标准结肠镜检查后1个月内行第2次结肠镜检查,2 mm透明帽组和4 mm透明帽组行结肠镜检查时分别在镜端安装长度2、4 mm透明帽,对照组仍行标准结肠镜检查,观察各组检查出新发现息肉数量、新发现息肉病例数及新发现息肉特点(部位、山田分型、直径、病理类型)。结果 2 mm透明帽组第2次检查有28例(46.67%)新发现息肉、新发现息肉数52枚(27.08%),4 mm透明帽组分别为35例(53.33%)、68枚(31.78%),对照组分别为18例(30.00%)、24枚(5.48%),4 mm透明帽组、对照组新发现息肉病例数比较,2 mm透明帽组、4 mm透明帽组分别与对照组新发现息肉数量比较,P均<0.05。3组新发现息肉特点比较,P均>0.05。3组患者行两次结肠镜检查均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对比标准结肠镜,2 mm和4 mm透明帽辅助结肠镜检查均有助于提高息肉数量的检出率,4 mm长度透明帽辅助结肠镜检查更有助于提高息肉病例的检出率,但三者新发现息肉特点无差异。

    2022年24期 v.62;No.1254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9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透明质酸及其衍生物在预防术后粘连中的应用进展

    李细艳;何琪;许发亚;肖雁冰;涂皎;

    术后粘连是组织损伤后器官表面和周围体腔壁之间形成病理性纤维化连接的综合表现,可导致疼痛、不孕、肠梗阻等严重的并发症,如何预防术后粘连一直以来都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透明质酸(HA)是由D-葡萄糖醛酸和N-乙酰葡萄糖胺构成的双糖单位聚合而成的线性黏多糖,可调节渗透压、形成物理屏障及调控细胞功能等,从而加速组织创伤修复过程,改善术后粘连发生率。但HA也存在稳定性较差、生物半衰期短、与宿主组织之间的整合性差等缺点,在体内驻留的时间短。通过化学改性、物理改性及复合改性得到的HA衍生物,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稳定性和操作性等,在增强防粘连功效的同时也可以获得抗菌、凝血、止痛、促生长等其他功效,对预防粘连具有积极作用,但仍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抗粘连效果。HA及其衍生物利用纳米技术可获得空间组成与细胞外基质相似的新型材料,有利于细胞的黏附、增殖及蛋白分泌,促进局部组织修复。然而,目前纳米技术还处于研发阶段,不能实现纳米生物材料规模化生产。HA及其衍生物还可以作为细胞、生长因子及药物的缓释载体,在维持外源性物质生物学功能的基础上,在特定部位缓释以实现对所需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于粘连形成的关键靶点,减少组织间粘连形成,是目前HA相关产品预防粘连最有效的使用方法。

    2022年24期 v.62;No.1254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8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LINC复合体的结构、与细胞骨架的连接及其对细胞功能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赵汐冉;张舒;胡泽兵;郭显;石菲;

    核骨架—细胞骨架连接物(LINC)复合体是从酵母到人类高度保守的跨膜蛋白复合体,是定位于核膜上连接胞质骨架与胞核骨架的桥梁,在机械力传导至细胞核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LINC复合体主要由定位于内核膜的SUN(Sad1、UNC-84)结构域蛋白和外核膜的KASH(Klarsicht、ANC-1、Syne homology)结构域蛋白组成,这两种结构域蛋白间稳定的相互作用是其发挥生物功能的结构基础。LINC复合体借助KASH结构域蛋白与胞质骨架中的肌动蛋白、微管和中间丝连接,借助SUN结构域蛋白可与核孔复合体蛋白、核纤层蛋白、核纤层结合蛋白以及染色质结合。细胞受到机械力刺激时,LINC复合体借由其自身跨核膜结构,在胞质骨架与胞核骨架及染色质之间建立物理连接,确保机械力由胞质传递至细胞核,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发挥细胞功能调控作用,可以影响细胞核的形态和迁移,调控减数分裂期染色体功能和DNA损伤修复过程,并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基因表达。

    2022年24期 v.62;No.1254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1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海洋致病菌致病机制及其感染的治疗研究进展

    赵语佳;王绍乙;李裕晴;李洁;

    海洋致病菌多为广泛分布于海洋的革兰氏阴性菌,是造成开放性伤口继发性感染、食用海产品发生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如治疗不及时病死率较高。海洋致病菌主要有弧菌属的创伤弧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创伤弧菌分布于(亚)热带气候水域,可通过生物分型法、传统培养法和PCR法分型鉴定;致病机制研究集中在黏附相关蛋白、细胞毒性、宿主防御、摄铁系统、分泌系统和毒力调控等方面;全身性感染或开放伤口感染,通常用强力霉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进行抗生素治疗。副溶血性弧菌在亚洲、欧洲、美洲分布广泛,通过PCR法进行分型鉴定;致病机制与创伤弧菌相似;可引起急性肠胃炎及其他组织病变,轻症感染补充水分即可,重症感染使用强力霉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霍乱弧菌分布广泛,夏季浓度较高,通过玻片凝集试验、PCR法进行分型鉴定;致病机制与创伤弧菌相似;可引发霍乱,通过补液或抗生素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分布于海水表层,通过玻片凝集实验、抗菌谱等进行分型鉴定;致病机制与弧菌属不同;可感染身体各处,早期治疗应用抗生素,重症患者应选择广谱的强力抗菌药。

    2022年24期 v.62;No.1254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5K]
    [下载次数:8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代谢健康型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杜杨美;刘思泰;向锦;贾冬霞;

    代谢健康型肥胖(MHO)是指BMI达到肥胖诊断标准,但不伴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紊乱。MHO是肥胖人群中的一种特殊表型,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HF)、高血压、心房颤动(AF)等。MHO人群与代谢健康非肥胖人群相比,具有更高的冠心病发生率。MHO与HF住院风险和发病风险增加有关,尤其是不稳定的MHO状态(MHO易向代谢不健康转变、代谢不健康持续时间较长转变为的MHO)发生冠心病和HF风险升高。MHO与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有关,MHO独立地增加了高血压发病风险。MHO也将增加AF发生风险。

    2022年24期 v.62;No.1254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下载次数:6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牙髓相关性下牙槽神经损伤的原因及诊治研究进展

    高璇;李霞;

    当下颌后牙发生牙髓及根尖周组织病变时,需对患牙进行根管治疗术,在此治疗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可能由于化学神经毒性、热损伤、机械性压迫等因素导致下牙槽神经损伤(IANI),引起下唇麻木或疼痛等不适;利用视觉模拟评分和神经感觉功能检查可进行初步诊断,借助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可进一步明确损伤部位及类型;对于症状轻微者采取药物、激光等治疗预后良好,疼痛、烧灼感严重或感觉缺失者尽早行显微外科等手术治疗可部分或全部恢复其功能,近年心理干预也逐渐被重视,关注IANI患者心理状态有利于其下牙槽神经功能恢复;牙髓相关性IANI患者的预后与牙位、根管封闭剂类型、根管充填技术及进行干预的时间、有无根尖周感染等相关,当患牙存在根尖周感染或干预不及时者预后较差。

    2022年24期 v.62;No.1254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2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长链非编码RNA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贾刚刚;吴承骏;卢利霞;郑英;王俊科;于晓辉;

    肝纤维化是指肝细胞外基质的弥漫性过度沉积与异常分布,是肝脏对慢性损伤的病理性修复反应,肝星状细胞(HSCs)的激活是其发生的重要环节。非编码RNA(ncRNA)已成为细胞信号传导和相关人类疾病的重要调节因子,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ncRNA,过去认为其不具备蛋白编码能力,近年认为其可通过编码小肽调控细胞增殖。lncRNA参与各种器官的纤维化,包括肝脏、心脏、肺和肾脏。在肝纤维化过程中,lncRNA参与调节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根据作用可分为三类。大部分lncRNA发挥肝纤维化促进作用,如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肝纤维化相关的lncRNA1、浆细胞瘤变型异位因子1等;少部分lncRNA发挥抑制作用,如母系表达基因3、生长停滞特异转录因5等;极少数lncRNA具备促进和抑制肝纤维化发生的双重作用。

    2022年24期 v.62;No.1254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2K]
    [下载次数:5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免疫抑制细胞在膀胱癌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作用机制及特异性治疗研究进展

    钱俊安;张琳;杨萌;王春晖;

    膀胱癌是泌尿系发病率第二的恶性肿瘤,有较高的复发性及转移性,手术联合化疗是标准治疗方式,但治疗效果有限。作用于肿瘤微环境(TME)的免疫治疗被证实能显著改善肿瘤患者预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已被推荐为晚期膀胱癌的一线/二线治疗方案,但由于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发生,临床反应率不足30%。这主要与膀胱癌TME中的肿瘤免疫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以及免疫抑制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髓系来源的抑制细胞(MDSC)、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有关。CTL是最主要的抗肿瘤免疫细胞,常通过释放穿孔素来杀死肿瘤细胞。Treg主要通过调节其他细胞群及分泌一些免疫抑制分子而实现抑制T细胞的目的。TAN的免疫抑制机制是通过N2型中性粒细胞分泌趋化因子刺激癌细胞增殖分化。MDSC一方面通过产生特异性活性氧阻断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另一方面通过分泌IL-1、IL-6、TGF-β细胞因子而抑制免疫反应。TAM通过M2型细胞产生抗肿瘤免疫以及为肿瘤组织的生长提供优势环境而实现免疫抑制。CAF是肿瘤组织的支持框架,主要构成肿瘤间质部分,为肿瘤细胞提供支持而免受效应T细胞的直接攻击从而介导免疫逃逸。

    2022年24期 v.62;No.1254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0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抗反流消化道重建术式在近端胃切除术后胃癌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梁彦旭;朱元增;吴刚;孙培春;

    胃癌是临床常见的高病死率恶性肿瘤,近年全球范围内胃上部癌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主要治疗措施是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但患者术后往往出现营养代谢障碍。近端胃切除术因能保留部分胃的功能,对胃癌患者术后恢复及营养状态的改善有益,但破坏了贲门抗反流屏障,出现严重的反流症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食管残胃前壁直接吻合操作简单,具有一定的抗反流效果,适用于残胃较大或难以耐受手术的高龄患者;管状胃食管吻合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抗反流效果明显,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有所改善,适用于食管切缘较高患者;食管胃侧壁吻合因对腹段食管及残胃大小的要求限制了临床上的应用,但操作相对简单,抗反流效果好;双肌瓣吻合抗反流效果确切,花费低,吻合口漏发生率低。间置空肠吻合对残胃大小要求不高,抗反流效果显著,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但操作复杂、花费高,存在胃排空障碍可能性,如果患者通过控制术后单次进食量以避免储袋内的食物淤积,空肠储袋间置吻合也是一种有利选择。双通道吻合术后抗反流效果十分确切,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但术式复杂、费用相对较高、术后易出现吻合口漏。除上述常见的抗反流术式外,仍有部分抗反流术式在临床中应用,如管型胃+假穹隆吻合、“长颈鹿”吻合、间置回盲肠代胃吻合、间置胃吻合等,但由于这些术式相关研究及应用病例数较少,其术后疗效及安全性尚需更多研究加以证实。

    2022年24期 v.62;No.1254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7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