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肺癌合并血管栓塞性疾病患者外周血凝血功能和炎症因子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陈旭如;揭志军;钱凌;丁怡;蒋蓉;张佳彦;

    目的 探讨肺癌合并血管栓塞性疾病患者外周血凝血功能和炎症因子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肺癌合并血管栓塞性疾病患者120例(合并栓塞组)、单纯肺癌患者70例(单纯肺癌组)、健康志愿者60例(健康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空腹外周静脉血,检测凝血功能[包括血小板(PLT)计数、凝血因子Ⅷ(FⅧ)、D-二聚体(D-D)、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和炎症因子[包括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TNF-α、IL-6、IL-1β]。比较三组外周血凝血功能和炎症因子水平。肺癌合并血管栓塞性疾病患者接受维持性化疗3个周期,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华法林口服。化疗3个周期后,评估治疗效果,比较治疗有效者与治疗无效者外周血凝血功能和炎症因子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外周血凝血功能和炎症因子水平对肺癌合并血管栓塞性疾病患者治疗有效的预测价值。结果 合并栓塞组外周血PLT计数、FⅧ、D-D、TT、FIB均高于单纯肺癌组和健康对照组(P均<0.05),单纯肺癌组外周血FⅧ、D-D、TT、FIB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而三组外周血PT比较P>0.05。合并栓塞组血清hs-CRP、PCT、TNF-α、IL-6、IL-1β水平均高于单纯肺癌组和健康对照组,并且单纯肺癌组血清hs-CRP、PCT、TNF-α、IL-6、IL-1β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肺癌合并血管栓塞性疾病患者化疗3个周期后,治疗有效72例、治疗无效48例。治疗有效者外周血PLT计数、FⅧ、D-D、FIB均低于治疗无效者(P均<0.05),而外周血TT、PT比较P均>0.05;治疗有效者血清hs-CRP、PCT、TNF-α、IL-6、IL-1β水平均低于治疗无效者(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外周血PLT计数、FⅧ、D-D、FIB、hs-CRP、PCT、TNF-α、IL-6、IL-1β水平对肺癌合并血管栓塞性疾病患者治疗有效均有一定预测价值(P均<0.05)。其中,在凝血功能中,外周血PLT计数、FⅧ对肺癌合并血管栓塞性疾病患者治疗有效的预测价值最高(AUC分别为0.701、0.658):在炎症因子中,血清hs-CRP、PCT水平对肺癌合并血管栓塞性疾病患者治疗有效的预测价值最高(AUC分别为0.687、0.655)。结论 肺癌合并血管栓塞性疾病患者存在明显凝血功能异常且炎症反应较重;外周血凝血功能和炎症因子能够为肺癌合并血管栓塞性疾病疗效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2022年25期 v.62;No.1255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9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4 ]
  • 血浆sRAGE、Nampt水平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病情程度和预后的关系

    张新月;陈明茜;白巧红;查王健;吉宁飞;

    目的 探讨血浆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sRAGE)、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水平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病情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VAP患者143例(观察组),根据病情程度分为重度38例、中度49例、轻度56例,随访28 d,期间死亡41例、存活102例。同期选择体检健康的志愿者50例(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肘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浆,检测血浆sRAGE、Nampt。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以及不同病情程度VAP患者血浆sRAGE、Nampt水平,分析VAP患者血浆sRAGE、Nampt水平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Ⅱ)评分的关系。收集VAP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浆sRAGE、Nampt水平对VAP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血浆sRAGE、Namp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随着VAP病情加重,血浆sRAGE、Nampt水平逐渐升高(P均<0.01)。VAP患者血浆sRAGE、Namp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机械通气时间≥72 h、糖尿病史、气管切开、病灶累及肺叶≥2个、APACHEⅡ评分、sRAGE、Nampt为VAP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平均动脉压≥65 mmHg则为其独立保护因素(P均<0.05)。血浆sRAGE、Nampt水平联合预测VAP患者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血浆sRAGE、Nampt水平单独(P均<0.05)。结论 VAP患者血浆sRAGE、Nampt水平显著升高,其水平变化与病情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血浆sRAGE、Nampt水平升高是VAP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可作为预测VAP患者预后不良的生物标志物。

    2022年25期 v.62;No.1255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血清miR-98-5p、TRAF6 mRNA表达与脓毒症并发肺损伤的关系

    唐永军;张红玉;吴勤奋;

    目的 探讨血清微小RNA-98-5p(miR-98-5p)、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mRNA表达与脓毒症并发肺损伤的关系。方法 选择脓毒症患者172例(观察组),其中并发肺损伤59例、未并发肺损伤113例,另选同期体检健康的志愿者56例(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采用RT-qPCR法检测血清miR-98-5p、TRAF6 mRNA。比较两组血清miR-98-5p、TRAF6 mRNA表达,分析脓毒症患者血清miR-98-5p表达与TRAF6 mRNA表达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脓毒症并发肺损伤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98-5p、TRAF6 mRNA表达对脓毒症并发肺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血清miR-98-5p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血清TRAF6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血清miR-98-5p表达与血清TRAF6 mRNA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768,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脓毒性休克、入住ICU时间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延长、血乳酸水平升高、脓毒症相关器官衰竭评估评分增加、血清TRAF6 mRNA表达升高为脓毒症并发肺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miR-98-5p表达升高则为其独立保护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iR-98-5p、TRAF6 mRNA表达联合预测脓毒症并发肺损伤的曲线下面积高于血清miR-98-5p、TRAF6 mRNA表达单独(P均<0.05)。结论 脓毒症并发肺损伤患者血清miR-98-5p表达降低、血清TRAF6 mRNA表达升高;血清miR-98-5p、TRAF6 mRNA可作为预测脓毒症并发肺损伤的生物标志物。

    2022年25期 v.62;No.1255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上尿路结石梗阻所致尿源性脓毒症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王悦;张宗绵;唐钟祥;蔡耿鑫;何晓君;庄峥志;林润培;

    目的 分析上尿路结石梗阻所致尿源性脓毒症的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其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上尿路结石梗阻所致尿源性脓毒症患者122例(观察组),同期因上尿路结石梗阻所致尿路感染但未达到脓毒症患者60例(对照组),收集两组基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上尿路结石梗阻所致尿源性脓毒症的危险因素。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法将182例患者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在训练集中通过rms程序包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在验证集中采用校准曲线、一致性指数及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验证其预测效能。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体温、心率、平均动脉压、血WBC计数、血RBC计数、PLT计数、血钠、血钾及血清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机械通气、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比较P均<0.05,两组尿WBC计数、结石数量、肾积水程度、慢性病、住院病死率比较P均>0.05。以是否发生尿源性脓毒症为因变量,以上述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发现,女性、高体温及低ALB、高CRP、高PCT是上尿路结石梗阻所致尿源性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基于以上危险因素,以训练集为基础构建了列线图预测模型,利用验证集数据绘制校准曲线,结果显示上尿路结石梗阻所致尿源性脓毒症的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一致;ROC曲线分析显示,上尿路结石梗阻所致尿源性脓毒症的预测模型在训练集中的曲线下面积为0.972(95%CI:0.933~1.000),在验证集中的曲线下面积为0.943(95%CI:0.901~0.986)。结论 女性、高体温及低ALB、高CRP、高PCT是上尿路结石梗阻所致尿源性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经验证能够准确预测上尿路结石梗阻所致尿源性脓毒症的发生风险。

    2022年25期 v.62;No.1255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一种宫颈鳞癌瘤芽评估的新方法

    郑少秋;罗敬;卢善明;刘清华;谢寿城;刘堃;谢玉珍;

    目的 探索一种一致性高的宫颈鳞癌瘤芽评估方法。方法 比较两名病理医师筛选肿瘤浸润最深切片及瘤芽密度最大切片的一致性,并筛选出一致性高的瘤芽评估对象;选择一致性高的瘤芽评估对象,由两名病理医师分别计数HE染色切片单视野最高瘤芽数及10个视野平均瘤芽数,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计数结果的一致性;选择一致性高的瘤芽评估对象与计数方法对95例份宫颈鳞癌组织HE染色切片重新进行瘤芽评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取最佳截断值,并依此分为高瘤芽组与低瘤芽组,分析瘤芽数对宫颈鳞癌脉管侵犯的预测效能以及瘤芽数与脉管侵犯的关系。取宫颈鳞癌组织蜡块,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K、p63、p40染色情况。结果 筛选肿瘤浸润最深切片的一致率高于瘤芽密度最大切片,但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名病理医师计数瘤芽密度最大切片单视野最高瘤芽数的ICC为0.769,计数10个视野平均瘤芽数的ICC为0.346。瘤芽密度最大切片单视野最高瘤芽数预测宫颈鳞癌脉管侵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6(95%CI:0.636~0.836),其最佳截断值为2.5个,此时其预测宫颈鳞癌脉管侵犯的灵敏度为62.8%、特异度为73.1%。根据瘤芽密度最大切片单视野最高瘤芽数将95例宫颈鳞癌患者分为高瘤芽组44例、低瘤芽组51例。高瘤芽组脉管侵犯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低瘤芽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宫颈鳞癌患者脉管侵犯与瘤芽数呈正相关关系(r=0.466,P<0.01)。瘤芽与无核细胞微滴CK染色均呈阳性,而部分肿瘤细胞p63、p40表达缺失。结论 通过HE染色评估瘤芽密度最大切片单视野最高瘤芽数是简单易行、重复性较高的宫颈鳞癌瘤芽评估方法。

    2022年25期 v.62;No.1255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5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miR-144-5p、FN1表达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李卫;王猛;刘杰;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微小RNA-144-5p(miR-144-5p)、纤连蛋白1(FN1)表达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PTC患者78例,取术中切除的PTC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采用RT-qPCR法检测miR-144-5p、FN1表达。比较PTC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miR-144-5p、FN1表达,并分析PTC组织miR-144-5p表达与FN1表达的关系以及二者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术后随访3年,统计3年总生存率。分别以miR-144-5p、FN1相对表达量的均值为界,将PTC患者分为miR-144-5p高表达者与低表达者、FN1高表达者与低表达者,分析PTC组织不同miR-144-5p、FN1表达与患者3年总生存率的关系。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PTC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PTC组织miR-144-5p表达显著降低、FN1表达显著升高(P均<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PTC组织miR-144-5p表达与FN1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772,P<0.01)。PTC组织miR-144-5p、FN1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多灶性、侵及被膜无关(P均>0.05)。随访4~36个月,中位随访27个月,随访期间死亡14例,术后3年总生存率为82.05%(64/78)。miR-144-5p高表达者39例、低表达者39例,FN1高表达者40例、低表达者38例。生存分析显示,miR-144-5p高表达者术后3年总生存率高于其低表达者,FN1低表达者术后3年总生存率高于其高表达者(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Ⅲ、Ⅳ期及有淋巴结转移、FN1表达≥15.29为PT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miR-144-5p表达≥0.67则为其独立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 PTC组织miR-144-5p低表达、FN1高表达,二者表达与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2022年25期 v.62;No.1255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1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脑小血管病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认知和情感障碍的关系

    苑振云;李丽博;智珈鑫;韩彩莉;杨洁;何莎;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认知和情感障碍的关系。方法 选择CSVD患者196例,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分分别评估认知和情感障碍,其中认知障碍114例(认知障碍组)与无认知障碍82例(非认知障碍组)、情感障碍110例(情感障碍组)与无情感障碍86例(非情感障碍组)。采用便携式动态血压计监测24 h动态血压,记录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BP-SD)、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DBP-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BP-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BP-SD)、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BP-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 DBP-SD)。分析CSVD患者BPV与认知和情感障碍的关系,以及CSVD患者发生认知或情感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 DSBP-SD、DDBP-SD、NSBP-SD、NDBP-SD、24 h SBP-SD、24 h DBP-SD等BPV指标,认知障碍组均显著高于非认知障碍组,情感障碍组均显著高于非情感障碍组(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SVD患者DSBP-SD、DDBP-SD、NSBP-SD、NDBP-SD、24 h SBP-SD、24 h DBP-SD与MoCA评分均呈负相关关系,与HAMD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高血压史、高血尿酸、高Hcy及NSBP-SD、24 h SBP-SD是CSVD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DSBP-SD、NSBP-SD、24 h SBP-SD是CSVD患者发生情感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文化程度则为CSVD患者发生认知或情感障碍的独立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 CSVD患者BPV与认知和情感障碍密切相关,其中NSBP-SD、24 h SBP-SD是CSVD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DSBP-SD、NSBP-SD、24 h SBP-SD是CSVD患者发生情感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2年25期 v.62;No.1255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9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聚乙二醇洛塞那肽对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量、腰围和内脏脂肪面积的影响

    王燕;张秀娟;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洛塞那肽对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量、腰围和内脏脂肪面积(VFA)的影响。方法选择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洛塞那肽组60例、二甲双胍组30例。洛塞那肽组予聚乙二醇洛塞那肽皮下注射,二甲双胍组予二甲双胍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8周体质量、腰围、BMI、VFA、FPG、2 h PG、HbA1c、血脂(TC、TG、HDL-C、LDL-C)、肝功能(ALT、AST),以及治疗期间胃肠道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洛塞那肽组治疗后体质量、腰围、BMI、VFA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二甲双胍组治疗后体质量、腰围、BM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而VFA与治疗前比较P>0.05;洛塞那肽组体质量、腰围、BMI和VFA降幅较二甲双胍组更明显(P均<0.05)。两组治疗后FPG、2 h PG、HbA1c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均<0.05),但两组FPG、2 h PG、HbA1c降幅比较P均>0.05。洛塞那肽组治疗后TC、TG、HDL-C、LDL-C、ALT、AS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二甲双胍组治疗后HDL-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TC、TG、LDL-C、ALT、AST与治疗前比较P均>0.05;洛塞那肽组TC、TG、LDL-C、ALT、AST降幅较二甲双胍组更明显(P均<0.05),而HDL-C降幅与二甲双胍组比较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 聚乙二醇洛塞那肽能够显著降低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量、腰围和VFA,其效果优于二甲双胍。

    2022年25期 v.62;No.1255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8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黑种草子提取物对慢性高原病大鼠心脏损伤的影响

    安加提·艾尼瓦尔;迪丽努尔·买买提依明;伊力亚尔·尼加提;杨涛;艾尼娃尔·艾克木;

    目的 探讨黑种草子提取物对慢性高原病大鼠心脏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择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平原组、高原组、硝苯地平组、黑种草子水提组和黑种草子醇提组,每组10只。高原组、硝苯地平组、黑种草子水提组和黑种草子醇提组模拟高原环境饲养30 d,构建慢性高原病模型。建模成功后,硝苯地平组予硝苯地平2.70 mg/kg灌胃,黑种草子水提组予黑种草子水提物150 mg/kg灌胃,黑种草子醇提组予黑种草子醇提物150 mg/kg灌胃,每天1次,连续15 d。高原组建模成功后继续在高原环境下饲养15 d,平原组在平原环境下饲养45 d,两组均不予药物干预。硝苯地平组、黑种草子醇提组和黑种草子水提组末次灌胃次日,高原组和平原组同期,检测各组肺动脉压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管紧张素原(AGT)、载脂蛋白C1(ApoC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并观察心脏病理形态变化。结果 与平原组比较,高原组肺动脉压和血清CRP、AGT、IGF-1水平显著升高,血清ApoC1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与高原组比较,硝苯地平组、黑种草子醇提组和黑种草子水提组肺动脉压显著降低(P均<0.05);硝苯地平组和黑种草子水提组血清ApoC1水平显著升高,血清CRP、AGT、IGF-1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黑种草子醇提组血清IGF-1水平显著升高,血清CRP、AGT、ApoC1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与硝苯地平组比较,黑种草子醇提组和黑种草子水提组肺动脉压显著升高(P均<0.05);黑种草子醇提组血清CRP、ApoC1水平显著降低,血清AGT、IGF-1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黑种草子水提组血清CRP水平显著降低,血清AGT、IGF-1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与黑种草子醇提组比较,黑种草子水提组肺动脉压显著升高(P<0.05),黑种草子水提组血清CRP、ApoC1水平显著升高,血清AGT、IGF-1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平原组心脏组织结构未见明显异常;高原组心脏组织结构紊乱,心肌纤维排列不规则,横纹不清晰,心肌纤维呈明显颗粒样病变,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心肌间质血管明显充血、水肿,并伴有炎症细胞浸润;硝苯地平组、黑种草子水提组和黑种草子醇提组心脏组织结构较高原组明显改善。结论 黑种草子提取物能够通过调节肺动脉压、减轻炎症反应来改善慢性高原病大鼠心脏损伤。

    2022年25期 v.62;No.1255 39-4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circ_0006174靶向调控miR-876-3p对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杨祎明;霍前伦;

    目的 探讨circ_0006174靶向调控miR-876-3p对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A549细胞,随机分为si-circ_0006174组、si-NC组、si-circ_0006174+anti-miR-876-3p组、si-circ_0006174+anti-miRNC组,分别转染si-circ_0006174、si-NC、si-circ_0006174+anti-miR-876-3p、si-circ_0006174+anti-miR-NC,采用RTqPCR法检测circ_0006174、miR-876-3p表达。收集各组转染后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采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ax、Bcl-2、E-cadherin、N-cadherin蛋白表达。通过Circular RNA Interactome在线软件预测circ_0006174与anti-miR-876-3p的靶向结合位点,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二者的靶向调控关系。结果 si-circ_0006174组circ_0006174相对表达量低于si-NC组,si-circ_0006174+anti-miR-876-3p组miR-876-3p相对表达量低于si-circ_0006174+anti-miRNC组(P均<0.05)。si-circ_0006174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和细胞凋亡率均高于si-NC组,而si-circ_0006174+anti-miR-876-3p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和细胞凋亡率均低于si-circ_0006174+anti-miR-NC组(P均<0.05)。si-circ_0006174组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均低于si-NC组,而si-circ_0006174+anti-miR-876-3p组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均高于si-circ_0006174+anti-miR-NC组(P均<0.05)。si-circ_0006174组Bax、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si-NC组,Bcl-2、N-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si-NC组(P均<0.05);si-circ_0006174+anti-miR-876-3p组Bax、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si-circ_0006174+anti-miR-NC组,Bcl-2、N-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si-circ_0006174+antimiR-NC组(P均<0.05)。经在线软件预测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circ_0006174能够靶向调控miR-876-3p。结论 敲减circ_0006174可能通过靶向调控miR-876-3p抑制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

    2022年25期 v.62;No.1255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4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宫颈癌组织Irisin含量变化及其对肿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丁琨;张萍;程亚玉;赵蕾;赵淑萍;

    目的 探讨宫颈癌组织Irisin含量变化及其对肿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选择宫颈癌组织78例份、正常宫颈组织68例份,采用ELISA法检测Irisin含量,并分析宫颈癌组织Irisin含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体外传代培养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以下称HeLa细胞),随机分为Irisin组和对照组。Irisin组加入适量Irisin,使其终浓度为5 nmol/L,对照组不予干预,继续培养12 h,收集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MMP-2、MMP-9蛋白表达。结果 宫颈癌组织Irisin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5)。宫颈癌组织Irisin含量与FIGO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而与年龄、病理类型、浸润深度无关(P均>0.05)。Irisin组细胞增殖活性、侵袭能力以及MMP-2、MMP-9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宫颈癌组织Irisin含量显著升高,且其含量与FIGO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Irisin能够增强宫颈癌细胞增殖活性和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促进MMP-2、MMP-9蛋白表达有关。

    2022年25期 v.62;No.1255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4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血清miR-106、CCL2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血管损伤的关系

    胡强;栾兰;陆璐;

    目的 探讨血清微小RNA-106(miR-106)、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2(CCL2)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微血管损伤的关系。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206例,根据是否合并DR及其视网膜病变程度分为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56例(PDR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68例(NPDR组)、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82例(NDR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清晨空腹肘静脉血,采用RT-qPCR法检测血清miR-106,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CL2、IL-6、TNF-α,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循环祖细胞(CPC)、内皮祖细胞(EPC)、循环内皮细胞(CEC)比例,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空腹血糖(FPG),采用乳胶凝集反应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测餐后2 h血糖(2 h PG)。比较三组血清miR-106、CCL2、IL-6、TNF-α水平及外周血CPC、EPC、CEC比例,分析DR患者血清miR-106、CCL2水平与外周血CPC、EPC、CEC比例及血清IL-6、TNF-α水平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进展至DR或PDR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NPDR组、NDR组比较,PDR组血清miR-106水平及外周血CPC、EPC比例显著降低,血清CCL2、IL-6、TNF-α水平及外周血CEC比例显著升高(P均<0.05)。与NDR组比较,NPDR组血清miR-106水平及外周血CPC、EPC比例显著降低,血清CCL2、IL-6、TNF-α水平及外周血CEC比例显著升高(P均<0.05)。DR患者血清miR-106水平与外周血CPC、EPC比例呈正相关关系,与外周血CEC比例和血清IL-6、TNF-α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均<0.05);血清CCL2水平与外周血CPC、EPC比例呈负相关关系,与外周血CEC比例和血清IL-6、TNF-α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均<0.05);血清miR-106水平与血清CCL2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CL2为2型糖尿病患者进展至DR或PDR的独立危险因素,而miR-106则为其独立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 DR患者血清miR-106水平降低、血清CCL2水平升高,二者可能通过炎症反应共同参与DR微血管损伤;miR-106、CCL2是2型糖尿病患者进展至DR或PDR的独立影响因素。

    2022年25期 v.62;No.1255 52-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0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血清HMGB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的关系

    陈卓;何海艳;李嘉;曹志勇;朱向阳;丁文彬;

    目的 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的关系。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73例(观察组),同期体检健康的志愿者70例(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检测血清HMGB1、CRP、IL-6。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病情程度,规范治疗2~3周后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评估抑郁状态,其中发生抑郁41例、未发生抑郁32例。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MGB1水平与NIHSS、HAMD评分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急性脑梗死后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HMGB1、CRP、IL-6水平对急性脑梗死后抑郁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血清HMGB1、CRP、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急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血清HMGB1、CRP、IL-6水平及NIHSS、HAMD评分均高于未抑郁患者(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MGB1水平与NIHSS、HAMD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645、0.863,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文化程度、NIHSS评分及血清HMGB1、CRP、IL-6水平是急性脑梗死后抑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HMGB1、CRP、IL-6水平对急性脑梗死后抑郁发生均有一定预测价值,但血清HMGB1水平预测急性脑梗死后抑郁发生的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血清CRP、IL-6水平(P均<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MGB1水平升高,其水平与NIHSS、HAMD评分呈正相关关系;血清HMGB1水平是急性脑梗死后抑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其对急性脑梗死后抑郁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2年25期 v.62;No.1255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0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未足月胎膜早破GDM孕妇肠道菌群分布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高然;宋志慧;贾燚鑫;高春燕;

    目的 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肠道菌群分布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GDM合并PPROM孕妇140例、其中孕28~34周分娩70例(A组)、孕34+1~36+6周分娩70例(B组);单纯PPROM孕妇140例,其中孕28~34周分娩70例(C组)、孕34+1~36+6周分娩70例(D组)。另选同期正常足月分娩孕妇70例(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入组次日晨起新鲜粪便,鉴定大肠埃希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肠球菌属、乳杆菌、白色念珠菌、双歧杆菌、类杆菌等分布。追踪产妇妊娠结局,比较各组不良妊娠结局情况。以GDM合并PPROM孕妇为观察对象,根据是否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分为妊娠结局正常者与妊娠结局不良者,比较不同妊娠结局孕妇肠道菌群分布。结果 A、B、C、D组肠球菌属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且A组高于B、C、D组,B组高于C、D组(P均<0.05);A、B、C、D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且A组低于B、C、D组,B组低于C、D组(P均<0.05);而各组大肠埃希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类杆菌含量比较P均>0.05。A、B、C、D组剖宫产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A、B、C、D组比较P>0.05;A、B组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高于C、D组和对照组(P均<0.05);A、B、C、D组早产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且A、C组高于B、D组(P均<0.05);而各组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羊水过多、巨大儿的发生率比较P均>0.05。在GDM合并PPROM孕妇中,妊娠结局正常49例、妊娠结局不良91例,妊娠结局不良者肠球菌属含量高于妊娠结局正常者,乳杆菌、双歧杆菌含量低于妊娠结局正常者(P均<0.05);而妊娠结局不良者与妊娠结局正常者大肠埃希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类杆菌含量比较P均>0.05。结论 GDM合并PPROM孕妇存在肠道菌群紊乱状态,其不良妊娠结局风险较高,以孕28~34周的GDM合并PPROM孕妇更为严重。

    2022年25期 v.62;No.1255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9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材料联合髓芯减压术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临床观察

    王磊;王黎明;卢则陈;陆小庆;

    目的 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材料联合髓芯减压术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ONF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早中期ONFH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予髓芯减压术治疗,观察组予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材料联合髓芯减压术治疗。术后3个月,评估两组临床疗效。术后1 d与术后3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术后1 d与术后3个月,采集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骨钙素(OC)、25羟基维生素D_3[25-(OH)D_3]、Ⅱ型胶原C端肽(CTX-Ⅱ)等骨代谢指标以及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内切口感染、血肿形成、反射性交感神经性骨营养不良、深静脉血栓、钻孔骨道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48%(43/46)、73.91%(34/46),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后1 d,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后1 d,以观察组术后3个月变化更明显(P均<0.05)。两组术后3个月血清OC、CTX-Ⅱ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后1 d,血清25-(OH)D_3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后1 d,以观察组术后3个月变化更明显(P均<0.05)。两组术后3个月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均显著低于术后1 d,以观察组术后3个月变化更明显(P均<0.05)。两组术后3个月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血肿形成、反射性交感神经性骨营养不良、深静脉血栓、钻孔骨道骨折等并发症。结论 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材料联合髓芯减压术治疗早中期ONFH,不仅有助于改善髋关节功能、减轻疼痛,还能有效改善骨代谢和血液高黏滞状态,治疗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

    2022年25期 v.62;No.1255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7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发生ISR的危险因素及其病变特征

    林楠;韩朝鑫;刘燕;刘成林;

    目的 分析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危险因素及其病变特征。方法 选择因冠心病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发生ISR患者328例,其中<60岁158例(中青年组)、≥60岁170例(老年组),回顾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发生ISR的危险因素及其病变特征。结果 中青年组男性、有吸烟史和饮酒史比例高于老年组,血TC、LDL、尿酸水平高于老年组(P均<0.05);两组高血压、糖尿病例数及血TG、HDL水平比较P均>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C、LDL、尿酸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为主,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ISR多发生于前降支,并且植入的支架长度较短、直径较大。结论 TC、LDL、尿酸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为主,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ISR多发生于前降支,并且植入的支架长度较短、直径较大。

    2022年25期 v.62;No.1255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7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曲安奈德联合A型肉毒毒素治疗烧伤增生性瘢痕临床观察

    于晓锋;李心怡;

    目的 探讨曲安奈德联合A型肉毒毒素治疗烧伤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烧伤增生性瘢痕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予A型肉毒毒素治疗,观察组予曲安奈德联合A型肉毒毒素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评估临床疗效。治疗前与末次治疗次日,采用ELISA法检测瘢痕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含量,采用温哥华瘢痕评分量表(VS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估瘢痕、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治疗期间,记录患者局部红肿、疼痛、水肿、灼热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74%(36/38)、76.32%(29/38),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瘢痕组织TGF-β1含量均显著降低,BMP-7含量均显著升高,以观察组治疗后变化更明显(P均<0.05)。两组治疗后VSS、VAS评分均显著降低,SF-36评分均显著升高,以观察组治疗后变化更明显(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3.16%(5/38)、7.89%(3/38),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 曲安奈德联合A型肉毒毒素治疗烧伤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独应用A型肉毒毒素,并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2022年25期 v.62;No.1255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1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PGR、G-17、miR-27b-3p对慢性胃炎患者预后不良和癌变的预测价值

    陈树添;黄泽洧;林明河;林欣乾;赵楷;

    目的 探讨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PGR)、胃泌素17(G-17)、微小RNA-27b-3p(miR-27b-3p)对慢性胃炎患者预后不良和癌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慢性胃炎患者257例(观察组),经胃癌风险筛查,高危62例、中危74例、低危121例;规范治疗3个月后,预后良好202例、预后不良55例。另选体检健康的志愿者153例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清晨空腹肘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检测血清PGⅠ、PGⅡ、G-17、miR-27b-3p,计算PGR。比较两组间以及慢性胃炎患者不同预后者、不同胃癌风险者血清PGⅠ、PGⅡ、G-17、miR-27b-3p水平和PGR。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GR、G-17、miR-27b-3p对慢性胃炎患者预后不良或癌变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PGⅠ、PGⅡ、miR-27b-3p水平显著升高,血清G-17水平及PGR显著降低(P均<0.05)。慢性胃炎患者预后良好者血清PGⅠ、PGⅡ、miR-27b-3p水平显著低于预后不良者,血清G-17水平及PGR显著高于预后不良者(P均<0.05)。慢性胃炎患者癌变高危者血清PGⅠ、PGⅡ、miR-27b-3p水平显著高于中危者和低危者,血清G-17水平及PGR显著低于中危者和低危者(P均<0.05);慢性胃炎患者癌变中危者血清PGⅠ、PGⅡ、miR-27b-3p水平显著高于低危者,血清G-17水平及PGR显著低于低危者(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GR、G-17、miR-27b-3p对慢性胃炎患者预后不良或癌变均有一定预测价值,三者联合时预测价值更高(P均<0.01)。结论 PGR、G-17、miR-27b-3p可作为预测慢性胃炎患者预后不良和癌变的生物标志物,三者联合时预测价值更高。

    2022年25期 v.62;No.1255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临床观察

    肖有田;米棋;丁久洪;刘浩;

    目的 探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患者82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39例。观察组接受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治疗。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前与术后3 d,比较两组血浆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P)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等应激指标水平;术前与术后7 d,比较两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谷氨酰转移酶(GGT)等肝功能指标水平;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术后胆漏、感染、结石残留和胸腔积液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3.02%(40/43),对照组为76.92%(30/39),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 d血浆COR、EP和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均<0.05),但两组术后3 d比较P均>0.05。两组术后7 d血清ALT、TBIL、GGT水平显著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术后7 d血清ALT、TBIL、GG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7 d(P均<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66%(2/43),对照组为20.51%(8/39),观察组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2022年25期 v.62;No.1255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rhIL-2联合rhGM-CSF治疗食管癌放疗后放射性食管炎临床观察

    鲍而文;车俊;周乐源;王震吾;吴伟;范强;

    目的 探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hIL-2)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rhGM-CSF)治疗食管癌放疗后放射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食管癌放疗后放射性食管炎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予rhIL-2 100万U静脉滴注,每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rhGM-CSF 100μg皮下注射,每周3次。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放射性食管炎分级、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T细胞及CD4~+/CD8~+)和自然杀伤细胞(CD16~+CD56~+NK细胞)以及生活质量核心问卷-30(QLQ-C30)评分(包括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五个维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放射性食管炎分级0、Ⅰ级占比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而放射性食管炎分级Ⅱ~Ⅳ级占比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均<0.05)。两组治疗后CD3~+、CD4~+T细胞及CD4~+/CD8~+和CD16~+CD56~+NK细胞均高于治疗前,而CD8~+T细胞均低于治疗前,以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变化更明显(P均<0.05)。两组治疗后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以观察组治疗后上述评分变化更明显(P均<0.05)。结论 rhIL-2联合rhGM-CSF能够降低食管癌放疗后放射性食管炎严重程度,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022年25期 v.62;No.1255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3D打印复合材料骨组织工程支架及其在颌面骨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陈艺菲;郑赛男;阙林;

    骨组织工程是以成骨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或软骨细胞等为种子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后,种植于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的骨组织工程支架上,骨组织工程支架承担细胞外基质作用,从而为骨再生提供良好的环境。3D打印技术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利用生物材料与细胞、生物活性因子结合打印缺损组织,能够快速、精确地复制和重建缺损组织或器官。在3D打印骨组织工程支架中,打印耗材尤为重要,利用单一材料打印的骨组织工程支架在性能上往往存在局限性,而由两种或多种不同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如金属与生物陶瓷、聚合材料与生物陶瓷等,能够充分发挥材料间的互补作用,提高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逐渐成为骨组织工程支架的首选打印耗材。因此,在颌面骨再生中3D打印复合材料骨组织工程支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2年25期 v.62;No.1255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8K]
    [下载次数:1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干扰素调节因子6对唇腭发育的转录调控及其与唇腭裂关系的研究进展

    李泓运;李晓婷;

    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包括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和综合征型唇腭裂。目前,唇腭裂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普遍认为遗传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人类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显示,唇腭裂的易感基因超过40个,干扰素调节因子6(IRF6)即为其易感基因之一。IRF6增强子区域有多个其他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能够通过与多种转录因子结合,从而调控口腔上皮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进而促进唇腭正常发育。IRF6基因突变可引起口腔上皮细胞过度增殖而分化能力不足,使口腔上皮间发生粘连,同时唇腭中嵴上皮细胞凋亡减少,中嵴上皮层持续存在,阻碍了唇腭组织正常融合,从而导致唇腭裂发生。

    2022年25期 v.62;No.1255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2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宫腔粘连的研究进展

    周云凤;肖雁冰;

    宫腔粘连(IUA)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子宫内膜发生粘连或纤维化,导致宫腔部分或完全闭锁。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TCRA)是目前治疗IUA的常用手段,但TCRA术后再粘连和子宫内膜再生修复尚未从根本上解决。近年来,移植外源性干细胞为IUA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式。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极低的免疫原性和良好的免疫调节与免疫抑制作用,而且不会引起特异性免疫排斥反应,成为干细胞治疗IUA的首选细胞。骨髓、脐带、羊膜等来源的MSCs在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子宫内膜样细胞,在干细胞治疗IUA中具有巨大潜力。但目前MSCs治疗IUA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实验,临床案例报道较少,仍需进一步探索。

    2022年25期 v.62;No.1255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1K]
    [下载次数:6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基因突变致胎儿四肢发育异常的研究进展

    霍竞;郭子显;全宇璐;王涛;张萍萍;罗艳;王方娜;李娟;李亚丽;

    胎儿四肢发育不良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出生缺陷,在产前诊断中胎儿四肢发育异常约占胎儿结构畸形的10%,其发病主要与调节骨形成的基因突变有关。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是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成员之一,在全身组织器官中广泛表达,但其主要影响长骨的生长发育。FGFR3基因突变能够改变生长板软骨细胞分化潜能,使其分化为肥大软骨细胞的数量减少,从而使生长板软骨内成骨过程延缓,最终导致胎儿四肢发育异常。但目前FGFR3基因突变所致胎儿四肢发育异常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仍需进一步研究。

    2022年25期 v.62;No.1255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景深延长型人工晶状体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李军;宋琳琳;

    白内障是临床常见的致盲性眼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其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以往临床植入的晶状体多为单焦点人工晶状体,这种晶状体对患者术后远距离视力恢复效果较好,而对中近距离视力恢复效果不明显。景深延长型(EDOF)人工晶状体通过延长单一焦点而加强景深,不仅能够提供良好的远、中、近距离视力,而且术后对比敏感度下降较少,也不增加术后眩光、光晕现象。但EDOF人工晶状体近距离视力要略逊于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未来研究的重点应是寻找最佳全程裸眼视力、清晰成像质量和最小眼内散射光现象之间的平衡,从而为白内障患者提供最佳的全程视力。

    2022年25期 v.62;No.1255 100-10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0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心房颤动伴慢性肾脏病口服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

    李明阳;李文平;王沛坚;

    心房颤动(AF)和慢性肾脏疾病(CKD)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两者相互促进、协同进展。当AF合并CKD时,卒中、血栓栓塞和死亡风险显著增加,有必要进行口服抗凝治疗。然而由于CKD可引起多种病理生理改变,机体抗凝药物清除能力下降,口服抗凝治疗在不同CKD分期患者临床获益并不相同。对于AF伴轻中度CKD患者选择华法林或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s)进行治疗,能够降低卒中、血栓栓塞和死亡风险。DOACs的抗凝治疗效果不劣于华法林,且其出血风险较低、抗凝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较少,建议优先选择DOACs。而对于AF合并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无论是华法林还是DOACs均不能降低卒中、血栓栓塞及死亡风险,同时还会增加出血风险,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左心耳封堵(LAAO)能够降低AF合并ESRD患者卒中、血栓栓塞风险和死亡率,还可避免因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所带来的出血风险,有可能成为口服抗凝治疗的替代方案。

    2022年25期 v.62;No.1255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肌少症营养干预的研究进展

    吴晗;王丽丽;王永俊;

    肌少症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中较为常见,易引起跌倒、骨折、心血管不良事件等,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死亡。MHD合并肌少症主要采取药物干预及运动和营养干预。但药物干预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仍缺乏直接证据,运动干预的依从性有待于长期验证,而营养干预能够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从而改善肌肉质量,是MHD合并肌少症患者最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目前,MHD患者肌少症营养干预主要包括营养咨询、口服营养补充、透析期内肠外营养、透析间期肠内和肠外营养以及特殊营养素补充。未来应深入挖掘多元营养干预方案,更好地改善MHD患者肌少症症状,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2022年25期 v.62;No.1255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下载次数:6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急性前庭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沈友进;戚晓昆;刘文涛;周宗华;何建文;

    急性前庭综合征(AVS)是一组以急性持续性眩晕为主要症状,并伴有恶心、呕吐、眼震、步态不稳、头部运动不耐受等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引起AVS的典型疾病是急性单侧前庭病(AUV),而大多数AUV是由前庭神经元炎引起的。除了前庭神经元炎外,脑卒中、创伤、感染等均可引起类似表现。HINTS检查、HINTS Plus检查以及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中枢性和外周性眩晕或头晕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目前,前庭物理疗法是一种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AVS治疗方法,而药物治疗尚缺少高质量的临床证据。

    2022年25期 v.62;No.1255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7K]
    [下载次数:5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