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淋巴道转移潜能及ANXA7对肝癌细胞共培养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调控作用

    王静文;钱雪娇;章明放;唐建武;

    目的 探讨淋巴道转移潜能及膜联蛋白A7(ANXA7)对肝癌细胞共培养淋巴管内皮细胞(LEC)的调控作用。方法 将各肝癌细胞及LEC共培养,收集与F细胞(高淋巴道转移潜能)、P细胞(低淋巴道转移潜能)、FA7下调细胞(ANXA7表达下调)、F_(无关序列)细胞、P_(A7上调)细胞(ANXA7表达上调)、P_(空载体)细胞共培养的LEC(L-F_共、L-P_共、L-F_(A7下调共)、L-F_(无关序列共)、L-P_(A7上调共)、L-P_(空载体)共细胞)以及正常LEC用于实验。分别用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共培养LEC内淋巴管内皮相关分子(VEGF-C、VEGF-D、VEGFR-3、NRP-2、PDPN、LYVE-1、SOX18)mRNA与蛋白表达。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共培养LEC内淋巴管内皮相关分子定位,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VEGF-C、VEGF-D水平,用淋巴管成管实验测算淋巴管成管节点数和分支总长度。结果 VEGF-C、VEGF-D、VEGFR-3、NRP-2、PDPN、LYVE-1、SOX18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上,L-P_共、L-F_共细胞高于LEC(P均<0.05),L-F_共细胞高于L-P_共细胞(P均<0.05)。与L-F_(无关序列共)、L-P_(空载体)共细胞相比,L-F_(A7下调共)细胞上述分子表达均低(P均<0.05),L-PA7上调共细胞上述分子表达均高(P均<0.05)。ANXA7调控前后,各细胞中VEGF-C、VEGFR-3、PDPN相对表达量与同类分子(VEGF-D、NRP-2及LYVE-1/SOX18)比较变化更显著(P均<0.05)。VEGF-C、VEGF-D主要在细胞质内表达;VEGFR-3/NRP-2主要在细胞膜表达,少量在细胞质表达;PDPN、LYVE-1主要在细胞质表达;SOX18主要在细胞核表达,少量于细胞质表达。ANXA7调控前,细胞上清液中VEGF-C、VEGF-D表达比较,L-F_共、L-P_共细胞高于LEC,L-F_共细胞高于L-P_共细胞(P均<0.05),且VEGF-C表达均高于VEGF-D表达(P均<0.05)。ANXA7调控前后,各细胞上清液中VEGF-C相对表达量与同类分子(VEGF-D)比较变化更显著(P均<0.05)。在节点数和分支总长度上,L-F_共、L-P_共细胞均多于LEC,L-F_共细胞多于L-P_共细胞(P均<0.05);L-F_(A7下调共)细胞少于L-F_(无关序列)共细胞(P均<0.05),L-P_(A7上调共)细胞多于L-P空载体共细胞(P均<0.05)。结论 高淋巴道转移潜能和ANXA7表达上调,可促进与肝癌细胞共培养的LEC淋巴管内皮相关分子表达,提高淋巴管成管能力。

    2022年28期 v.62;No.1258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6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IRX5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黄燕妮;李程程;许永劼;张競之;韦思佳;杨婷婷;黄昶煜东;张令;潘卫;朱丽英;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中易洛魁家族同源盒基因5(IRX5)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17例HCC患者和52例肝脏良性疾病患者的血清样本及相应临床资料,以同时段46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样本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血清IRX5表达,采用德国罗氏公司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Cobas e411)和西门子ADVIA2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比较各组血清IRX5、AFP和ALT水平差异,观察不同临床特征HCC患者的血清IRX5水平,分析HCC患者血清IRX5与ALT、AFP的相关性,评价血清IRX5对HCC的诊断效能。结果 HCC组血清IRX5表达量高于肝脏良性疾病组及对照组(P均<0.05),肝脏良性疾病组及对照组之间IRX5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HCC组血清IRX5表达量与血清AFP水平呈正相关(r=0.27,P<0.05),与血清ALT水平无关(r=-0.082,P>0.05)。IRX5和AFP诊断HC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8(95%CI:0.667~0.808)、0.838(95%CI:0.781~0.895);二者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7.41、7.55 ng/mL,诊断HCC的敏感性分别为73%、77.4%,特异性分别为72.7%、79.5%。血清IRX5与AFP比较,诊断HCC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IRX5在HCC中表达上调,其表达与血清AFP呈正相关,有望成为诊断HCC的候选标志物之一。

    2022年28期 v.62;No.1258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对兔输精管形态及通畅程度的影响

    刘扬;于春洋;郑洁;王春燕;李贵斌;

    目的 探讨不同疝囊高位结扎术式对输精管形态及通畅程度的影响。方法 将30只健康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TO)组、腹腔镜下内环缝扎(IP)组和腹腔镜经皮腹膜外内环结扎(LPEC)组,麻醉后分别实施对应术式高位结扎双侧内环,术后14、28 d,各组随机抽取5只样本行输精管超声造影检查、腹腔镜探查内环口腹膜愈合情况及抗腹压程度,并取内环口组织行HE及Masson染色检查。结果 3组手术操作顺利,无术中及术后意外死亡,术后无切口感染,无医源性隐睾或睾丸萎缩病例。TO组术后输精管有不同程度的折叠、扭曲,术后28 d样本中出现1例单侧输精管完全梗阻样本;IP组术后输精管不畅情况以局部狭窄为主;而LPEC组以输精管轻度成角为主。IP组和LPEC组术后均无输精管完全梗阻样本。3组术后输精管通畅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不同时间对评分影响不明显(P均>0.05),分组与术后时间的交互作用对术后输精管通畅评分影响不明显(P均>0.05)。所有样本术后腹腔镜探查时内环口腹膜均无肉眼可见缺损。升高气腹压力,IP组术后14 d样本中有3例分别在16、17和17 mmHg时出现一侧内环口腹膜漏气,余样本内环口腹膜均可承受≥20 mmHg气腹压力。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TO组较另2组解剖层次紊乱,组织间隙界限不清。术后14、28 d,3组结扎线周围均出现明显的炎性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浸润,其中以TO组成纤维细胞浸润程度最显著,IP组与LPEC组程度相近,经图像分析软件半定量分析,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与TO比较,IP和LPEC术式均对输精管形态结构影响轻微,手术安全、可靠、有效。其中,LPEC术式相较于IP术式内环结扎效果更为确切。

    2022年28期 v.62;No.1258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Treg细胞的变化及临床疗效

    王进峰;彭雷;付豹;陈小贺;

    目的 探讨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PRAC)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Treg细胞变化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64例结直肠癌患者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成对照组81例、观察组83例,两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组织类型、分化程度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先行PRAC,化疗结束后7 d再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术后两组均接受4个周期的FOLFOX全身静脉化疗。入组时、术后4个化疗周期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CA724等肿瘤标志物,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reg细胞(CD4~+CD25~+Treg、CD4~+CD25~+FoxP3~+Treg)。出院后定期随访,评价两组近期及远期疗效。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用时、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4个化疗周期两组血清CEA、CA199、CA724水平及Treg细胞表达较入组时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近期有效率为80.72%,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61.45%、44.58%;对照组近期有效率为55.56%,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41.98%、25.93%。观察组近期、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PRAC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可降低结直肠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Treg细胞表达,提高近远期疗效。

    2022年28期 v.62;No.1258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2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TGF-β_1对大鼠支气管成纤维细胞IL-6、IL-8及CCL20表达的影响

    温冬梅;顾延会;余思源;芮奎;欧阳瑶;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对大鼠支气管成纤维细胞IL-6、IL-8及CC亚族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正常大鼠支气管成纤维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及TGF-β_1干预1、2、3组。空白对照组中加入DMEM培养基3 mL,TGF-β_1干预1、2、3组分别加入已配好的TGF-β_1浓度为5、10、20 ng/mL的含血清DMEM培养基3 mL,分别放入CO_2细胞培养箱继续孵育2、12、24、48 h,收集细胞培养物上清,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支气管成纤维细胞上清中IL-6、IL-8及CCL20。结果 TGF-β_1干预1组干预2 h时,大鼠支气管成纤维细胞上清中IL-6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其余时段低于空白对照组(P均<0.05);TGF-β_1干预1组干预24 h时,大鼠支气管成纤维细胞上清中IL-8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其余时段低于空白对照组(P均<0.05);TGF-β_1干预1组干预12、24、48 h时CCL20水平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均<0.05)。TGF-β_1干预2组在各时段大鼠支气管成纤维细胞上清中IL-6、IL-8及CCL20水平均低于TGF-β_1干预1组(P均<0.05)。TGF-β_1干预3组干预2、12 h时支气管成纤维细胞上清中IL-8水平高于TGF-β_1干预2组(P均<0.05),之后低于TGF-β_1干预2组(P均<0.05);TGF-β_1干预3组干预2 h时支气管成纤维细胞上清中IL-6水平高于TGF-β_1干预2组(P<0.05),之后12、24 h低于TGF-β_1干预2组(P均<0.05),48 h时高于TGF-β_1干预2组(P<0.05);TGF-β_1干预3组在各时段大鼠支气管成纤维细胞上清中CCL20水平均低于TGF-β_1干预2组(P均<0.05)。结论 TGF-β_1对IL-6及IL-8的释放有诱导作用亦有抑制作用,总体以抑制作用为主,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TGF-β_1以浓度和时间依赖的方式抑制大鼠支气管成纤维细胞CCL20表达。

    2022年28期 v.62;No.1258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2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血清PGⅠ、PGⅡ、G-17、Hcy水平对阿司匹林致冠心病并发消化性溃疡出血的诊断价值

    邓园园;周先宝;卢水焕;余云飞;周俊;贺学强;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泌素17(G-17)、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连续服用>3个月)冠心病患者并发消化性溃疡出血(PUB)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02例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冠心病患者,根据是否发生PUB分为PUB组36例和无PUB组66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清PGⅠ、PGⅡ、G-17,循环酶法检测血清Hcy。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冠心病患者并发PUB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GⅠ、PGⅡ,G-17、Hcy水平对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冠心病患者并发PUB的诊断价值。结果 PUB组年龄大于无PUB组,BMI、高血压比例、消化道疾病史比例和血清PGⅠ、PGⅡ、G-17、Hcy水平高于无PUB组,服用阿司匹林时间长于无PUB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OR=1.365,95%CI:1.011~1.843)、消化道疾病史(OR=1.095,95%CI:1.015~1.182)及血清PGⅠ(OR=1.076,95%CI:1.016~1.140)、PGⅡ(OR=1.097,95%CI:1.027~1.171)、G-17(OR=1.072,95%CI:1.025~1.120)、Hcy水平升高(OR=1.215,95%CI:1.050~1.406)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冠心病患者并发PUB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血清PGⅠ、PGⅡ、G-17、Hcy水平单独与联合诊断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冠心病患者并发PUB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6、0.689、0.682、0.738、0.885,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大于单独诊断(P均<0.05)。结论血清PGⅠ、PGⅡ、G-17、Hcy水平升高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冠心病患者并发PUB的独立危险因素,四者联合诊断PUB的价值较高。

    2022年28期 v.62;No.1258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0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血清Gal-3、sST2水平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后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

    周文杰;曹勇;丁晓云;冒晓飚;

    目的 探讨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3)、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sST2)水平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力衰竭(HF)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STEMI患者203例,根据PCI后1年内是否并发HF分为并发HF 57例(HF组)、未并发HF 146例(非HF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PCI后即刻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Gal-3、sST2。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TEMI患者PCI后并发HF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Gal-3、sST2水平对STEMI患者PCI后并发HF的预测价值。结果HF组血清Gal-3、sST2水平均显著高于非HF组(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Gal-3、sST2为STEMI患者PCI后并发HF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室射血分数则为其独立保护因素(P均<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Gal-3、sST2水平单独及联合预测STEMI患者PCI后并发HF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6、0.753、0.845,血清Gal-3、sST2水平联合预测STEMI患者PCI后并发HF的AUC高于血清Gal-3、sST2水平单独(P均<0.05)。结论 STEMI患者PCI后并发HF者血清Gal-3、sST2水平显著升高;血清Gal-3、sST2水平为STEMI患者PCI后并发HF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可作为STEMI患者PCI后并发HF的预测指标。

    2022年28期 v.62;No.1258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3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抗VEGF治疗患者脉络膜血管指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王少龙;孙艳;侯宁;高丽煜;邓爱军;

    目的 探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前后脉络膜血管指数(CVI)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诊断为单眼BRVO患者50例(50只眼),向玻璃体腔缓慢注射抗VEGF药物雷珠单抗注射液0.05 mL(含雷珠单抗0.5 mg);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分别进行视力表、OCT检查,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测量黄斑中央凹1 500μm范围中心凹厚度(CMT)、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以及脉络膜血管指数(CVI)。另取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正常人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前BRVO组CVI为(67.38±5.92)%、CMT为(531.35±171.32)μm、SFCT为(269.65±55.25)μm,对照组分别为(61.58±1.26)%、(231.18±18.31)μm、(234.55±37.87)μm;两组CVI、C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SF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RVO患者治疗前BCVA为0.30±0.23,抗VEGF后1个月BCVA为0.50±0.35,治疗后BCVA明显改善(P<0.05)。BRVO患者治疗后CVI(60.52±3.14)%、CMT(296.40±113.05)μm、SFCT(223.45±18.35)μ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VI变异系数(CV)为8.79%,SFCT的CV为20.50%,与SFCT比较,CVI的CV低。结论 BRVO抗VEGF治疗后CVI减小;且CVI相对SFCT变化波动性小,更适合作为BRVO短期治疗的预后生物标志物。

    2022年28期 v.62;No.1258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苦参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及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机制

    张天泽;宋娟;尹传华;杜楠;刘春杰;王利宁;李克明;张贺;

    目的 观察苦参碱对于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增殖及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中药苦参治疗结肠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用IL-6处理造模后加不同浓度苦参碱干预,并设置空白对照组,检测IL-6处理模型组及不同浓度苦参碱干预各组HT-29细胞活力及p53蛋白表达情况。通过网络检索TCMSP、OMIM和Disgenet三个数据库得到苦参主要活性成分及对应疾病的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将苦参对结肠癌的潜在靶点构建PPI,将药物疾病共同基因导入Metasacpe数据平台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 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模型组细胞活力较空白组增强,p53蛋白表达水平下降;经苦参碱干预后各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p53蛋白表达水平增高。通过网络检索数据库共检索出苦参的45个有效成分和22个潜在作用靶点,检索出的治疗通路主要有VEGF信号通路、癌症通路、晚期糖基化产物(AG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信号通路等。结论苦参能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并提高抗肿瘤基因p53蛋白的表达;其机制为苦参中抗癌活性成分通过多种信号通路作用于p53、IL-6、AKT1、PTGS2等靶点,从而对结肠癌起到干预作用。

    2022年28期 v.62;No.1258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1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lncRNA LINC00174对骨肉瘤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

    刘行;李磊;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LINC00174对骨肉瘤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骨肉瘤SaOS-2细胞,随机分为Control组、si-NC组、si-LINC00174组,si-NC组、si-LINC00174组分别转染si-NC、si-LINC00174,Control组不予转染,转染6 h更换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收集各组细胞,采用RT-qPCR法检测lncRNA LINC00174相对表达量,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starBase预测lncRNA LINC00174与miR-206的靶向结合位点,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结果 si-LINC00174组lncRNA LINC00174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Control组、si-NC组(P均<0.05),而Control组与si-NC组比较P>0.05。si-LINC00174组细胞存活率、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以及Vimentin、MMP-9、MMP-2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Control组、si-NC组,E-cadherin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Control组、si-NC组(P均<0.05),而Control组与si-NC组比较P均>0.05。经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lncRNA LINC00174能够靶向调控miR-206。结论 下调lncRNA LINC00174表达能够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其机制可能与靶向调控miR-206有关。

    2022年28期 v.62;No.1258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三七皂苷R1上调miR-132对人下咽鳞癌FaDu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抑制作用

    高鑫;樊新龙;曾巍;梁冀望;郭囡;杨骁;赵月皎;

    目的 探讨三七皂苷R1(NGR1)对人下咽鳞癌FaDu细胞中miR-132表达的影响及其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 以0、75、150、300μmol/L NGR1处理FaDu细胞,并分别标记为Control组、75μmol/L NGR1组、150μmol/L NGR1组、300μmol/L NGR1组。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Real-time PCR检测各组细胞miR-132相对表达量。再将FaDu细胞分为Control组(未处理)、NGR1组(给予150μmol/L NGR1)、miR-132 inhibitor-NC组(转染miR-132 inhibitor-NC)、miR-132 inhibitor组(转染miR-132 inhibitor)、miR-132 inhibitor-NC+NGR1组(转染inhibitor-NC后,给予150μmol/L NGR1处理)、miR-132 inhibitor+NGR1组(转染inhibitor后,给予150μmol/L NGR1处理),通过MTT、划痕以及Transwell侵袭试验检测抑制或上调miR-132后对FaDu细胞增殖、迁移以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Control组、75μmol/L NGR1组、150μmol/L NGR1组、300μmol/L NGR1组FaDu细胞增殖能力依次降低,细胞中miR-132的相对表达量依次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Control组相比,miR-132 inhibitor组FaDu细胞活力、迁移侵袭能力增强,NGR1组FaDu细胞活力、迁移、侵袭能力减弱(P均<0.05)。miR-132 inhibitor+NGR1组与NGR1组比较,FaDu细胞活力、迁移、侵袭能力增强(P均<0.05)。结论 NGR1可能通过上调miR-132表达,抑制FaDu细胞的增殖、迁移以及侵袭。

    2022年28期 v.62;No.1258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8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腹腔镜下免充气甲状腺手术对患者视神经鞘直径及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

    王志;王南海;金功圣;杨振;刘梦雅;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免充气甲状腺手术对患者视神经鞘直径(ONSD)及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甲状腺肿瘤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免充气组和充气组各30例。免充气组选择腹腔镜下免充气甲状腺手术,充气组选择传统腹腔镜下甲状腺手术。记录患者术中的补液量、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5 min(T_0)、诱导后5 min(T_1)、免充气组建立通道后5 min、1 h、2 h和充气组充气后5 min、1 h、2 h(T_2、T_3、T_4)、免充气组手术结束和充气组放气后15 min(T_5)采用超声测量ONSD;评价苏醒质量,观察指标包括拔管时间(手术结束后至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手术结束后至患者睁眼时间)以及躁动评分、意识状态评分(OAAS);统计两组术后48 h内发生的并发症,包括呛咳、恶心呕吐以及心动过缓等。结果 两组出血量、补液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T_0比较,充气组T_3、T_4时ONSD升高(P均<0.05),免充气组T_0~T_5时ON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充气组比较,免充气组T_3、T_4时ONSD低(P均<0.05)。与充气组比较,免充气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短,躁动评分低,OAAS评分高(P均<0.05)。充气组发生恶心呕吐2例、呛咳6例、心动过缓2例,总发生率为33.33%(10/30);免充气组发生呛咳1例,总发生率为3.33%(1/30)。免充气组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充气组(P<0.05)。结论 与传统甲状腺手术比较,免充气甲状腺手术患者术中ONSD变化小,术后苏醒质量高。

    2022年28期 v.62;No.1258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肝细胞核因子1α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尤莉;王瑞;侯丹;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肝细胞核因子1α(HNF-1α)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72例CHB患者(CHB组),用弹射式组织活检枪取肝组织。另选取35例慢性HBV携带者肝组织标本(HBV携带组)和肝血管瘤旁正常肝组织(正常组)。采集各组血液标本,检测ALT、AST、总胆红素(TB)、HBV-DNA;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肝组织HNF-1α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肝组织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HNF-1α蛋白表达与炎症因子的关系用Pearson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NF-1α诊断CHB的价值,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CHB组ALT、AST、TB水平均高于HBV携带组和正常组(P均<0.05),CHB组HBV-DNA水平高于HBV携带组(P<0.05)。CHB组HNF-1α蛋白表达均低于HBV携带组和正常组(P均<0.05)。CHB组IL-1β、IL-6和TNF-α蛋白表达均高于HBV携带组和正常组(P均<0.05)。CHB患者HNF-1α蛋白表达与IL-1β、IL-6、TNF-α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309、-0.273、-0.241,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HNF-1α蛋白表达<1.165时诊断CHB的价值最高,AUC为0.942(95%CI:0.895~0.989,P<0.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29%和84.72%。炎症分级G1级、G2级、G3级、G4级CHB患者HNF-1α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32,P<0.05),分级越高,蛋白表达越低。纤维化分期S1期、S2期、S3期、S4期HNF-1α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99,P<0.05),分期越高,蛋白表达越低。结论 CHB患者肝组织HNF-1α表达与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呈负相关,HNF-1α可能参与CHB的发生、发展。

    2022年28期 v.62;No.1258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CDX-2、HNF-4α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张选红;吴红燕;孔颖;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手术切除的102例份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组织中CDX-2、HNF-4α表达;比较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与癌旁组织CDX-2、HNF-4α表达差异,观察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CDX-2、HNF-4α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CDX-2、HNF-4α表达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CDX-2、HNF-4α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22%、41.18%,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71%、66.6%,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CDX-2、HNF-4α阳性表达率均低于癌旁组织(P均<0.05)。不同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癌组织中CDX-2、HNF-4α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CDX-2阳性表达、HNF-4α阳性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均高于阴性表达患者(P均<0.05)。相关分析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5年生存率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CDX-2表达、HNF-4α表达有关(P均<0.05)。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DX-2、HNF-4α表达均降低,其表达水平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CDX-2、HNF-4α表达可作为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2022年28期 v.62;No.1258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单细胞分化轨迹的胶质母细胞瘤预后评估模型构建及验证

    宁静源;范小晴;刘发强;郭玉梅;

    目的 基于单细胞分化轨迹筛选胶质母细胞瘤(GBM)细胞分化相关基因(DRG),构建预后模型并加以验证。方法 通过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中18例GBM样本的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细胞分化轨迹,筛选DRG,并进行富集分析;结合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中169例GBM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状态,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对DRG进行筛选并建立预后模型和动态列线图;对模型进行验证和内部特征分析。结果 GBM细胞分化轨迹中存在7种不同状态的细胞亚群,在细胞发育初期,主要的细胞为间充质干细胞(MSC),中期部分MSC停止分化,部分MSC分化为神经元细胞(Neurons),晚期主要存在星形胶质细胞(Astrosyte)和部分Neurons细胞。对7组不同状态的细胞进行组间差异分析后共获得了518个DRG,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DRG主要富集在局部粘连、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p53信号传导途径、核糖体、细胞衰老、ECM与受体的相互作用等信号通路;基因本体富集结果显示,DRG主要富集在伤口愈合、轴突发育、细胞外基质、含胶原蛋白、焦点黏附、结构成分等;疾病本体富集分析结果显示,DRG与周围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恶性胶质瘤、神经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多形性GBM密切相关。用4个DRG(SPP1、IFI44L、CD81、AEBP1)建立预后模型,经过验证该预后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性。根据风险分数的中位值将所有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与低风险组相比,高风险组的总生存期短,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在免疫微环境中存在着大量差异。根据DRG的表达值和患者临床特征建立的动态列线图具有极强的预测性能和临床实用性。结论 GBM细胞的复杂分化过程影响患者预后,DRG相关的预后模型和动态列线图可以准确预测GBM患者的预后。

    2022年28期 v.62;No.1258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腰椎髓核摘除术中关节突切除程度对腰椎生物力学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徐天同;方钊;乔攀;张黎龙;田融;邵睿;

    目的 探讨内窥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中L_5上关节突切除程度对L_(4~5)节段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例29岁青年男性健康志愿者,对其腰椎L_1~S1节段进行三维CT扫描并进行分析处理,建立健康无退变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A。对模型A模拟腰椎间盘切除关节突成形术,分别切除L_5椎体上关节突25%、50%、75%,建立成形后模型B、C、D。对L_1椎体施加负荷,使其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曲、左右旋转6个方向运动,测量腰椎运动范围及6个方向运动时L_(4~5)椎间盘所受最大应力值(Von Mises应力极值)。结果 模型A、B、C、D前屈运动时,椎间盘最大应力值分别为0.235、0.256、0.247、0.289 mPa;后伸运动时椎间盘最大应力值分别为0.17、0.151、0.292、0.266mPa;左侧曲运动时,运动距离分别为0.649、0.64、0.722、0.932 cm,椎间盘最大应力值分别为0.282、0.278、0.284、0.743 mPa;右侧曲的运动时,运动距离分别为0.829、0.798、1.041、0.928 cm,椎间盘应力分别为0.379、0.357、0.531、0.472 mPa。结论 L_5椎体上关节突切除范围达到75%时,前屈运动时腰椎生物力学特点改变明显;L_5椎体上关节突切除范围达到50%时,后伸运动时腰椎生物力学特点改变明显。关节突成形术对于成形侧的侧弯运动影响较对侧更加明显。

    2022年28期 v.62;No.1258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1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红外线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近期效果观察

    翟连文;周绪光;张波;曲卫东;

    目的 观察红外线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近期效果。方法 选择因膝关节重度骨性关节炎初次行TKA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导航组、常规组,每组70例。导航组在红外线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实施TKA,常规组采用传统器械实施TKA。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引流量。分别于术前、出院时及术后3、6个月,采用HSS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采用通用量角器测量膝关节活动度,采用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术后第4~5天拍摄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通过RIS/PACS影像阅片系统测量髋-膝-踝角(HKA)、股骨假体外侧角(LFPA)、胫骨假体内侧角(MTPA)。结果 导航组切口长度大于常规组、手术时间均长于常规组,而引流量少于常规组(P均<0.05)。两组出院时及术后3、6个月时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术前,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均<0.05),而两组出院时及术后3、6个月时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导航组HKA、LFPA均低于常规组(P均<0.05),而两组MTPA比较P>0.05。结论 红外线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实施TKA能够提高膝关节假体放置准确性,精准矫正下肢力线,但同时加大了手术切口、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感染和骨折风险。

    2022年28期 v.62;No.1258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血清25-羟基维生素D、血管生成素1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侧支循环的关系

    李娟;周国;肖明;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_3[25(OH)D_3]、血管生成素1(Ang-1)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的关系。方法 选取161例冠状动脉CTO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Cohen-Rentrop分级法对患者的CCC进行评估,根据结果分为CCC不良组(0~1级)52例和CCC良好组(2~3级)109例。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临床病历资料,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实验室常规检查(血糖血脂)、药物使用情况等,并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量血清25(OH)D_3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Ang-1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CC形成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CCC不良组空腹血糖(FPG)水平高于CCC良好组,血清25(OH)D_3、Ang-1水平低于CCC良好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FPG升高是CCC形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67),25(OH)D_3、Ang-1升高是CCC形成不良的保护因素(OR分别为0.856、0.907)。随着CCC分级增加,血清25(OH)D_3、Ang-1水平逐渐升高(P均<0.05)。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血清25(OH)D_3、Ang-1与CCC分级呈正相关关系(r_s分别为0.63、0.72,P均<0.05)。结论 血清25(OH)D_3、Ang-1升高是冠状动脉CTO患者CCC形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2年28期 v.62;No.1258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caFFR及caIMR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药物球囊治疗预后的评估价值

    段洋;苗浩;裴思雨;王艺雯;刘东辰;陈磊;冯辉;陆远;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血流储备分数(caFFR)、冠状动脉造影微循环阻力指数(caIMR)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药物球囊治疗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225例接受药物球囊治疗的AMI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通过软件分析获得caFFR、caIMR。根据caFFR、caIMR将患者分为caFFR正常组179例、caFFR异常组46例,caIMR正常组187例、caIMR异常组38例。对患者进行为期1~5年的随访,记录患者随访期间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caFFR、caIMR对AMI患者药物球囊治疗预后的评估效能。结果 随访期间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3.78%。caFFR、caIMR异常组终点事件发生率(34.78%、55.26%)均高于caFFR、caIMR正常组(8.38%、5.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发生终点事件患者caFFR低于未发生终点事件患者,caIMR高于未发生终点事件患者(P均<0.05)。caFFR、caIMR联合预测AMI患者药物球囊治疗后5年内终点事件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5.13%、92.66%,曲线下面积为0.853,高于二者单独预测的曲线下面积(0.690、0.750)。结论 caFFR、caIMR联合检测对AMI患者药物球囊治疗预后有一定评估价值。

    2022年28期 v.62;No.1258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8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42例临床观察

    张波;孙浩峰;任超;张勇;杨哲;郑德志;梁家立;

    目的 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残余漏的疗效。方法 选取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的VSD修补术后残余漏患者42例,单纯VSD修补术后残余漏患者35例,法洛四联症矫正术后VSD残余漏患者7例。患者均有左心室容积超负荷(Qp/Qs≥1.5)。其中26例应用对称型膜周部VSD封堵器,16例应用非对称型膜周部VSD封堵器。VSD修补术后残余漏直径为4~16(8.6±3.3)mm。封堵器直径为6~18(9.8±4.1)mm。结果 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并发血管内溶血2例(4.76%),分别持续5、7 d,经治疗后恢复。4例(9.52%)术后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存在残余分流,术后6个月复查2例残余分流消失,2例(4.76%)仍存在少量残余分流。2例(4.76%)发生短暂性左前分支阻滞,术后2、6 d恢复。2022年3月随访时无房室传导阻滞及主动脉瓣返流发生。结论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VSD修补术后残余漏安全、有效,可避免二次开胸手术及体外循环的高风险。

    2022年28期 v.62;No.1258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4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子宫肌瘤宫腔镜电切术后并发TURP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及其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赵慧娟;魏伟;

    目的 分析子宫肌瘤宫腔镜电切术后并发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据此构建并验证并发TURP综合征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行宫腔镜电切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120例,根据术后是否并发TURP综合征分为并发TURP综合征者与未并发TURP综合征者,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子宫肌瘤宫腔镜电切术后并发TURP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据此构建并发TURP综合征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该模型的预测效能,绘制校准曲线并采用Bootstrap法检验该模型的校准度。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膨宫压力、膨宫液吸收量、输卵管直径、血糖、中心静脉压均为子宫肌瘤宫腔镜电切术后并发TURP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以上述危险因素作为预测指标,构建子宫肌瘤宫腔镜电切术后并发TURP综合征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预测子宫肌瘤宫腔镜电切术后并发TURP综合征的曲线下面积为0.855(95%CI:0.779~0.912),其预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0%、86.00%。运用Bootstrap法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其一致性指数为0.835,校正曲线与标准曲线贴合度较好,模型校准度良好。结论手术时间、膨宫压力、膨宫液吸收量、输卵管直径、血糖、中心静脉压均为子宫肌瘤宫腔镜电切术后并发TURP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据此构建了并发TURP综合征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经验证其预测效能较好。

    2022年28期 v.62;No.1258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5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刘春龙;于江涛;吴盼盼;

    由于早期肝癌的临床无症状性以及世界许多地区缺乏肝癌监测方案,大多数患者一旦确诊即已进入中晚期,丧失根治性切除、肝移植等治疗机会。因此,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常规动脉化疗栓塞术、动脉载药微球化疗栓塞术)、放射治疗(外部放射治疗、内部放射治疗)、靶向治疗(索拉菲尼、伦伐替尼、瑞格菲尼、卡博替尼、雷莫芦单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株单抗)治疗,已成为失去手术机会中晚期肝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式。

    2022年28期 v.62;No.1258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7K]
    [下载次数:15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诊治进展

    赵婧芳;游晶;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是由小肠中细菌数量异常或种类变化而引起的疾病,与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多种疾病相关。SIBO仅凭症状不能直接诊断,可采取CH_4和H_2呼气试验、近端小肠抽吸液培养等技术辅助诊断。抗生素是SIBO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草药疗法也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益生菌、饮食等辅助疗法可作为预防SIBO复发重要补充,粪菌移植治疗较有前景但需要多方验证。

    2022年28期 v.62;No.1258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7K]
    [下载次数:4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与炎症性肠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陈苗;董雪;张静;王华;乔成栋;

    炎症性肠病是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根本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遗传、环境、免疫因素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能是炎症性肠病发病的主要原因。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能调节肠道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进程,维持肠上皮细胞的有序结构和肠道内稳态,其功能紊乱与炎症性肠病密切相关。

    2022年28期 v.62;No.1258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下载次数:6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黄慧;朱强;罗云;杨佳明;叶花;王茂源;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以患侧肩手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为主,若不及时治疗将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畸形甚至残疾。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方式有多种,如以皮质类固醇、非甾体类抗炎药、抗抑郁药等为主的西药治疗,以中医内治法和中医外治法为主的传统康复治疗,以及以物理因子治疗、运动疗法等为主的现代康复治疗。但这些治疗方案单一使用往往具有一定局限性,在临床工作中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需根据不同患者和不同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022年28期 v.62;No.1258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下载次数:2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子宫内膜癌恶性生物学特性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王颉;张静;蒙秋;常惠婷;黄守国;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相关易感基因与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生物学特征关系密切。星形细胞上调基因-1、CA125、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2基因、乳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雌激素受体基因、孕激素受体基因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以及子宫内膜癌中均呈现不同的表达水平,可作为子宫内膜癌诊断及预后评估的重要因素。

    2022年28期 v.62;No.1258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2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肺泡巨噬细胞极化及其在矽肺纤维化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江枫;唐以军;

    巨噬细胞为免疫细胞的一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异质性,能响应不同的刺激而改变表型。在矽肺纤维化过程中巨噬细胞极化表型包括M1型巨噬细胞和M2型巨噬细胞。M1巨噬细胞作为促进炎症反应的主要细胞,释放各类炎症介质,在矽肺的早期加重肺泡组织损伤。在矽肺纤维化阶段,M2巨噬细胞释放各类介质及纤维蛋白,促进纤维化的发展。M1、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与Notch、核因子kappaB、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传导子和转录活化因子、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等信号通路关系密切。通过调节相关信号通路,早期减少M1型巨噬细胞极化,从而减少炎症引起的肺部损伤,在晚期减少M2型巨噬细胞极化,延缓纤维化的进程,将有望改善矽肺的治疗。

    2022年28期 v.62;No.1258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下载次数:10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