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理想;姜静;杨向东;何敬;杨曦;陈海静;李德冠;史哲新;
目的 观察加入微残清颗粒含药血清对CD34~+CD38~-白血病干细胞(KG1a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KG1a细胞,采用免疫磁珠法分选CD34~+CD38~-KG1a细胞,分为A、B、C、D组,每组5个复孔。A组用微残清颗粒含药血清(血清为终体积20%)+柔红霉素1.25μg/mL培养,B组加入微残清颗粒含药血清培养,C组加入1.25μg/mL的柔红霉素培养,D组为空白对照组,加入正常细胞培养液培养。分别于培养24、48、72 h时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培养72 h时取各组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周期,AUXIN-V法测算各组细胞凋亡率,测算干预Ⅰ型跨膜糖蛋白(CD95)阳性细胞比例。培养48 h时分别采用RT-PCR、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PTEN)及拓扑异构酶Ⅱα(TOPOⅡα)mRNA及蛋白。结果 与C、D组比较,培养24、48、72 h时A组细胞增殖抑制率高(P均<0.05)。培养72 h时与C、D组比较,A、B组细胞周期G_0/G_1期比例下降,G_2/M期比例增加(P均<0.05)。与D组比较,培养72 h时A组细胞总凋亡率、早期凋亡率、晚期凋亡率高(P均<0.05);与C组比较,A、B组早期凋亡率升高,A晚期凋亡率高(P均<0.05)。与B、C、D组比较,A组CD95阳性细胞比例高(P均<0.05)。与C组比较,A、B组PTEN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均<0.05);与C、D组比较,A组TOPOⅡα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均<0.05);与D组比较,A组TOPOⅡα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C组比较,A、B组TOPOⅡα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均<0.05)。结论 加入微残清颗粒含药血清与柔红霉素可抑制CD34~+CD38~-KG1a细胞的增殖、降低G_0/G_1期细胞比例、增加G_2/M期细胞比例,促进细胞凋亡,其可能机制为微残清颗粒含药血清提高CD34~+CD38~-KG1a细胞CD95的阳性比例、促进细胞PTEN、TOPOⅡαmRNA及蛋白表达。
2022年30期 v.62;No.1260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熊伟;周铁军;佘琴;牟春如;杨成万;
目的 观察肝细胞癌(HCC)组织真核翻译起始因子6(EIF6)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16例HCC患者,均行肿瘤切除术,术中保留HCC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HCC及癌旁组织EIF6,分析EIF6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EIF6表达对HCC患者预后的影响,分别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分析HCC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癌旁组织比较,HCC组织EIF6表达升高(P<0.05)。EIF6表达与HCC患者乙肝表面抗原、WHO分级、TNM分期有关(P均<0.05)。与EIF6低表达者比较,EIF6高表达的HCC患者生存时间短(P<0.05);EIF6表达、TNM分期与HCC患者预后相关(P<0.05)。EIF6表达、TNM分期均不是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R分别为7.129、0.485;P均>0.05)。结论 HCC组织中EIF6高表达。EIF6可能参与了HCC的发生、发展。EIF6表达不是HCC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2022年30期 v.62;No.1260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4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蒋成素;周云凤;张水勤;肖雁冰;
目的 比较记忆合金硅胶宫内缓释系统(Memory Alloy Silicone Intrauterine System,MAS-IUS)模型与曼月乐在模拟宫腔液中左炔诺孕酮(LNG)的释放量。方法 取MAS-IUS(模型1、2、3)和曼月乐,每组4个样本,放入聚丙烯管中,加入7.5 mL模拟宫腔液(37.0±0.1)℃温箱孵育,每天取模拟宫腔液5 mL,将样品充分洗涤后再次放入聚丙烯管,加入7.5 mL模拟宫腔液,连续取样30 d采用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检测各模型样本模拟宫腔液中LNG释放量。结果 与曼月乐比较,模型1的4个样品在模拟宫腔液中LNG释放量小(P均<0.05),模型2的4个样品在模拟宫腔液中LNG释放量高(P均<0.05),模型3中样品1、4在模拟宫腔液中LNG释放量低(P均<0.05)。结论 模型3在模拟宫腔液中LNG的释放情况与曼月乐类似。
2022年30期 v.62;No.1260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焦子洋;梁培鑫;薛占霞;郑立卿;董晓华;吴苗苗;武海霞;侯勇;
目的 观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Ig)腹腔注射对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AMG)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取45只雌性Lewis大鼠,其中35只大鼠采用AchR α97-116肽免疫法构建EAMG模型(第1、30、60天皮下注射50μg AChR α97-116肽),另10只大鼠(对照组)同期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第74天时将造模成功的EAMG模型大鼠随机分为CTLA4-Ig组、EAMG组及地塞米松组,每组各10只,CTLA4-Ig组大鼠用2 mg/kg CTLA4-Ig腹腔注射,地塞米松组用1 mg/kg地塞米松腹腔注射,EAMG组及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相同体积PBS,1天1次至第130天。分别于第74、102、130天对各组大鼠进行称重,观察肌力变化,采集尾静脉血,第130天同时采集大鼠后肢肌肉组织和胸腺组织,ELISA法检测血清AChR IgG、AChR IgG 2b及后肢肌肉组织AChR含量,RT-PCR法检测胸腺组织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B细胞淋巴瘤-2(Bcl-2)、Bax、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蛋白酶3(Caspases-3)、Caspases-8和Caspases-9的mRNA,紫外分光法检测大鼠胸腺组织Caspases-3、Caspases-8和Caspases-9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EMAG组大鼠Lennon评分高、肌肉AChR含量少、血清AChR IgG、AChR IgG2b水平高(P均<0.05);与EAMG组比较,第102、130天CTLA4-Ig组及地塞米松组大鼠体质量升高、Lennon评分低,血清AChR IgG、AChR IgG 2b水平降低,后肢肌肉组织AChR含量增加(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EAMG组大鼠胸腺组织Fas mRNA、Bcl-2 mRNA相对表达量高,胸腺组织Caspases-3 mRNA、Caspases-8 mRNA和Caspases-9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胸腺组织Caspases-3、Caspases-8和Caspases-9活性低(P均<0.05);与EAMG组比较,CTLA4-Ig组和地塞米松组FasL mRNA、Bax mRNA、Caspases-3 mRNA、Caspases-8 mRNA和Caspases-9 mRNA相对表达量高,Bcl-2 mRNA相对表达量低,Caspases-3、Caspases-8和Caspases-9活性高(P均<0.05)。结论 CTLA4-Ig腹腔注射可改善EAMG大鼠的临床症状。CTLA4-Ig可能通过上调胸腺组织FasL mRNA、Bax mRNA、Bcl-2mRNA、Caspases-3 mRNA、Caspases-8 mRNA和Caspases-9 mRNA表达,发挥治疗MG作用。
2022年30期 v.62;No.1260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6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健;赵波;胡春海;喻智勇;党彦丽;
目的 观察多镜联合免T管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 145例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观察组89例、对照组56例,观察组按胆总管直径选择免T管手术方案,对照组采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T管引流术,观察并记录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中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同步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13例、经胆囊管胆管镜胆总管探查术(LTCBDE)19例、LCBDE+一期缝合+同步ERCP+ENBD 57例。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结石取净率高、残余结石率及再手术率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长、术后胆管引流时间短、腹腔引流时间短、术后疼痛NRs评分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Kolcaba心理评分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高(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淀粉酶升高>3倍发生率高,胆漏、残余结石、胆管狭窄、胆管引流管阻塞发生率低(P均<0.05)。结论 多镜联合免T管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效果较好,严重并发症少,患者舒适度高、远期生活质量好。
2022年30期 v.62;No.1260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4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王加中;曹罡;刘阳;陈硕;
目的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脑转移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并筛选PTC脑转移的关键调控基因。方法 从GEO数据库获取基因芯片GSE66463,利用GEO2R中GEOquery、limma包筛选PTC脑转移灶癌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利用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的信号通路进行富集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可能参与PTC脑转移的关键调控基因,分别基于GEPIA数据库、人类蛋白质表达图谱数据库数据分析PTC脑转移关键调控基因及蛋白与PTC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PTC脑转移灶癌组织中共18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表达上调82个、下调101个。PTC脑转移灶癌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生物学功能主要有金属离子动态平衡、小分子转运及分子细胞间黏附等,信号通路主要集中在风湿性炎症信号通路、NF-kB信号通路及IL17信号通路等。β-1,3-N-乙酰氨基葡萄糖氨基转移酶(B3GNT7)、丝氨酸/苏氨酸激酶(BUB1)、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0(CDC20)、集落刺激因子2(CSF2)、趋化因子CXC配体2、白细胞介素1α(IL1α)、IL1β、骨诱导因子、骨调蛋白、脯氨酸/精氨酸丰富端亮氨酸丰富重复蛋白可能是参与PTC脑转移的关键调控基因。与B3GNT7低表达者比较,B3GNT7基因及蛋白高表达的PTC患者预后较好(P均<0.05)。结论 PTC脑转移的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主要有金属离子动态平衡、小分子转运及分子细胞间黏附等。PTC脑转移的关键调控基因主要有B3GNT7、BUB1及CDC20等。
2022年30期 v.62;No.1260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锦淼;王颖;周博昊;王雷;穆伟斌;
目的 探寻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的关键癌症驱动基因(Cancer Driver Genes,CDGs),并探讨其生物学功能。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中获取CRC基因组数据,从国际肿瘤基因组协作组数据库获取CRC基因表达数据。利用CRC突变基因数据构建CRC基因突变矩阵,利用突变基因表达数据构建CRC突变基因表达矩阵;从STRING数据库中获取CRC基因的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运用python软件将CRC基因突变矩阵、CRC突变基因表达矩阵和PPI数据整合,构建CRC高维突变基因加权网络,测算基因最大突变影响分数得分,得到CRC驱动基因,利用CGC数据库筛选CRC关键癌症驱动基因。利用STRING在线分析工具对CRC关键癌症驱动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筛选出22个CRC关键癌症驱动基因,分别为ATM、TTN、PCDHGB3、LRP1B、PCDHA6、PIK3CA、SYNE1、PCDHGB2、KMT2C、BRAF、BMPR1A、PCDHGA8、PCDHGA5、FAT4、PCDHA8、APC、PCDHGA7、PCDHA10、PCDHA9及FBXW7。CRC关键癌症驱动基因的分子功能主要集中在钙离子结合、阳离子结合、金属离子结合等;生物过程主要集中在通过质膜黏附分子的同源性细胞黏附、通过质膜黏附分子的细胞—细胞黏附、细胞黏附等;细胞组成主要集中在质膜、质膜的组成部分、膜等;CRC关键癌症驱动基因的信号通路主要集中在大肠癌、FoxO信号通路、调节干细胞多能性的信号通路等。结论 CRC关键癌症驱动基因主要有ATM、TTN、PCDHGB3等。CRC关键癌症驱动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主要集中在钙离子结合、质膜黏附分子的同源性细胞黏附、质膜等;主要通过大肠癌、FoxO信号通路、调节干细胞多能性等信号通路等发挥作用。
2022年30期 v.62;No.1260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尚丹;张浩;何丽;周霞;
目的 分析12 274例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老年(年龄≥60岁)患者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方法2017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收治的12 274例有上呼吸道感染的老年患者,采集外周血3 mL,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A型流感病毒(AIV)、B型流感病毒(BIV)、副型流感病毒(PI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腺病毒(ADV)和柯萨奇病毒(COX)及EB病毒,分析呼吸道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12 274例样本的呼吸道病毒IgM抗体阳性率27.24%,其中PIV、BIV、VCA、ADV、COX、HCMV、RSV、AIV 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05%、1.11%、3.32%、3.86%、1.18%、4.81%、0.13%。与男性比较,女性老年患者血清HCMV IgM抗体阳性率高(χ~2为5.51,P<0.05)。与其余各年比较,2021年老年患者血清BIV IgM抗体阳性率低(P均<0.05)。与其他季节比较,老年患者春季PIV IgM抗体阳性率高,夏季RSVIgM抗体阳性率高(χ~2分别为7.92、126.7,P均<0.05)。结论 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老年患者呼吸道病毒感染以PIV、BIV、ADV、COX、RSV感染为主。老年患者呼吸道病毒感染与性别、年龄、季节及年份密切相关,随年龄增长,老年患者呼吸道PIV、RSV感染比例升高,女性老年患者更易感染呼吸道病毒,老年患者呼吸道病毒感染集中在春季和夏季,2021年老年患者呼吸道病毒感染主要为BIV感染。
2022年30期 v.62;No.1260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4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袁文玲;张立平;王林恒;王允亮;陈润花;孟婕;胡立明;姚玉璞;
目的 分析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6 410例结直肠病患者临床资料,为疾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6 410例结直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6 410例结直肠病患者均经结肠镜检查确诊,其中结直肠息肉患者5 412例、结直肠憩室患者393例、结直肠炎患者35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94例、结直肠癌患者255例、大肠黑变病患者252例。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便秘及便血等,其中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炎、结直肠憩室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便血,大肠黑变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便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便血、黏液脓血便。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男性占比显著高于女性(P<0.05);≤40岁的结直肠病患者中溃疡性结肠炎占比最高,60~70岁间为结直肠息肉、大肠黑变病、结直肠憩室的检出高峰,≥71岁患者中以结直肠癌占比最高。结直肠癌发病部位以直肠为主,溃疡性结肠炎发病部位以直乙状结肠为主,结直肠憩室发病部位以结肠为主,结直肠息肉发病部位以左半结肠为主。结直肠息肉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瘤为主,形态以山田Ⅰ型、Ⅱ型为主。5 412例结直肠息肉患者中,息肉癌变130例,癌变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结论 结直肠病以结直肠息肉多见,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便秘及便血,其中≤40岁男性患者中溃疡性结肠炎占比较高,≥71岁患者中结直肠癌占比最高。部分结直肠息肉患者出现息肉癌变,癌变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
2022年30期 v.62;No.1260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3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蒋亚林;赵妍;张孝飞;钱会;张红波;
目的 观察经鼻高流量湿化通气氧疗(humidified high flow nasal cannula,HHFNC)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术中低氧血症的防治效果。方法 110例拟行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在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检查中采用HHFNC吸氧,对照组采用双侧鼻导管吸氧。观察并记录两组支气管检查前尚未局部麻醉时(T_0)、支气管镜进入气管分叉时(T_1)、检查结束时(T_2)、检查结束30 min时(T_3)患者经皮血氧饱和度(SpO_2),记录患者低氧血症发生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T_0、T_1、T_2、T_3患者心率(HR)、呼吸(RR)、平均动脉压(MAP)。记录患者的检查视觉模拟评分(VAS)、五级量表满意度评分。观察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中氧疗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呛咳、恶心呕吐、肢体移动、躁动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_1、T_2时观察组SpO2高(P均<0.05)。观察组低氧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T_1、T_2时观察组HR、RR、MAP低T_3时观察组患者HR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VAS评分低、五级量满意度评分高(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HHFNC在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检查中能预防低氧血症的发生,改善检查过程中的患者氧合,降低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
2022年30期 v.62;No.1260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刘丽巧;余建华;米弘瑛;王静;刘庆瑜;王立伟;
目的 观察每天给予1 200 IU维生素D滴剂的早产儿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钙磷代谢及代谢性骨病发生情况。方法 127例早产儿(其中胎龄28~31~(+6)周39例、胎龄32~33~(+6)周36例、胎龄34~36~(+6)周52例),分为A组78例、B组49例,A组从出生第8天起每天补充800 IU的维生素D滴剂,B组从出生第8天起每天补充1 200 IU的维生素D滴剂。别于生后第7、30、90天,采集患儿静脉血检测血清25-(OH)D、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LP),观察两组早产儿骨代谢情况及代谢性骨病(MBDP)发生情况。结果 与A组比较,出生第90天B组血清25-(OH)D水平高(P<0.05)。与A组比较,出生第30、90天时B组早产儿维生素D适宜比例高(P均<0.05)。与28~31~(+6)周早产儿比较,补充800 IU/d的34~36~(+6)周早产儿维生素D适宜比例高(P均<0.05)。出生第90天A、B组MBDP分别为20、16例。与非MBDP早产儿比较,A组及B组MBDP患儿出生第90天时血清25-(OH)D水平低(P均<0.05)。结论 每天给予1 200 IU维生素D滴剂的早产儿的维生素D补充效果较好,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高。
2022年30期 v.62;No.1260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8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石琦;余永佳;黄玮;黄朝觉;王春喜;黄充;
目的 总结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接受常规剂量万古霉素治疗后血清万古霉素浓度<10 mg/L的影响因素。方法 186例开颅术后出现颅内感染患者,均接受常规剂量万古霉素治疗,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血清万古霉素浓度<10 mg/L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86例患者血清万古霉素浓度为11.3 mg/L(1.4~47.1 mg/L),其中血清万古霉素浓度<10 mg/L 82例、10~20 mg/L 74例、≥20 mg/L 30例。三组在年龄、BMI、肾功能、总胆红素、甘露醇用法用量、脑脊液外引流管留置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MI、肌酐、肌酐清除率、甘露醇用法用量、脑脊液外引流管留置是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接受万古霉素治疗患者血清万古霉素浓度<10 mg/L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频繁使用甘露醇、留置脑脊液外引流管、肥胖及术后肾功能亢进的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接受万古霉素治疗后血清万古霉素浓度<10 mg/L的风险较高。
2022年30期 v.62;No.1260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4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郭伟;徐凯;严金明;徐艳中;张辉;秦波;
目的 基于MRA观测合并椎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或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的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基底动脉宽度、长度、分叉高度、偏移度及椎动脉颅内段长度。方法 经头颅MRI和MRA诊断为VBD合并后循环梗死的患者39例,根据梗死部位和责任血管不同,分为椎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组19例和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组2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底动脉(BA)宽度、BA长度、BA分叉高度分级、BA偏移度分级、椎动脉颅内段长度等影像学特征。结果 椎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组BA宽度为(5.854±0.454)mm,BA长度为(33.449±2.201)mm,BA分叉高度分级1级4例、2级11例、3级4例,BA偏移度分级1级5例、2级11例、3级3例,椎动脉颅内段长度为(25.908±0.746)mm;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组BA宽度为(5.830±0.687)mm,BA长度为(32.799±1.672)mm,BA分叉高度分级1级1例、2级5例、3级14例,BA偏移度分级1级5例、2级12例、3级3例,椎动脉颅内段长度为(25.547±0.668)mm;其中椎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组BA分叉高度分级与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组相比,P<0.05。结论 与合并椎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的VBD患者相比,合并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的VBD患者在头颅MRA检查中的BA分叉高度分级更高。
2022年30期 v.62;No.1260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4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何满;刘洁琼;陈昊;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旁正中冠状斜位入路穿刺椎管内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择期接受剖宫产手术的足月孕妇,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在剖宫产术前采用超声引导旁正中冠状斜位入路穿刺腰椎3-4间隙,注入0.5%的罗哌卡因3 mL完成椎管内麻醉,B组采用超声引导旁正中矢状斜位入路穿刺腰椎3-4间隙,注入0.5%的罗哌卡因3 mL,观察两组麻醉效果、超声扫查显示前后复合体情况、穿刺时间、穿刺次数。观察两组患者穿刺过程中穿刺点出血、一侧肢体麻木异感及血压下降20%及术后头痛、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穿刺5 min时感觉消失平面均能达到T6及以上。与A组比较,B组超声检查可见前复合体较多,1次穿刺成功率高,穿刺操作时患者一侧肢体麻木异感发生率高(P均<0.05)。结论 超声引导旁正中冠状斜位入路穿刺椎管内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麻醉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
2022年30期 v.62;No.1260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9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刘职民;耿擎天;李思盈;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超声引导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的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90例肾癌患者,均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对照组采用常规L3入路腰方肌阻滞,观察并记录拔除气管导管15 min时及离开麻醉复苏室时患者疼痛数字评分(NRS)、手术开始及结束时两组患者血清疼痛相关因子致痛物质感觉神经肽P物质(SP)及内源性神经肽Y(NPY)水平、术后48 h自控镇痛自主按压次数,观察两组术中及术后48 h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拔除气管导管15 min时和离开麻醉复苏室时观察组疼痛NRS评分低,手术结束时观察组血清SP、NPY水平低,术后48 h观察组自控镇痛自主按压次数少(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术中及术后48 h并发症发生率低(P均<0.05)。结论 相比于常规入路腰方肌阻滞,全麻气管插管后超声引导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的腹腔镜肾癌根治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较轻,且并发症较少。
2022年30期 v.62;No.1260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洪登校;宫牧雪;张冬梅;谢长好;
目的 总结伴有肝脏损伤的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临床特点。方法415例初发SLE患者,其中伴有肝脏损伤38例(肝脏损伤组)、不伴有肝脏损伤377例(非肝脏损伤组)。收集两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资料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与非肝脏损伤组比较,肝脏损伤组病程短,神经精神性狼疮、发热、新发皮疹、脱发发生率高,关节炎发生率低,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高,血清补体C3水平低、SLEDAI评分高(P均<0.05)。进一步分析,伴有肝脏损伤的初发SLE患者更易出现NPSLE、发热、脱发、四肢皮疹、血小板减少、低补体C3水平(P均<0.05)。结论 伴有肝脏损伤的初发SLE常合并神经精神性狼疮、发热、脱发、四肢皮疹,血小板降低,血清补体C3水平低,SLEDAI评分高。
2022年30期 v.62;No.1260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6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汪品秀;范珊琳;卢颖;孔飞;郭红红;袁文臻;
目的 总结化生性乳腺癌(Metaplastic Breast Cancer,MBC)的有效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对10例明确MBC诊断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患者乳房肿块2~10 cm,超声检查可见肿块形状不规则、部分肿块边界不清,以低回声为主;乳腺MRI检查可见T2加权高信号。7例患者行肿块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后诊断为MBC 1例、浸润性乳腺癌6例。10例患者均行肿瘤切除术,多数采用单侧乳房切除术,术后肿瘤组织病理检查均明确诊断为MBC,其中鳞状细胞癌2例、梭形细胞癌2例、间叶分化伴软骨样癌1例、癌肉瘤3例、混合型2例。MBC组织免疫组化检查结果为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ki67高表达。7例患者术后采用放、化疗辅助治疗。结论 MBC超声检查可见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乳腺肿块,MRI检查可见T2加权高信号应怀疑MBC可能;术前乳房肿块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不易确诊MBC;术后病理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MBC。手术切除是MBC的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可结合放、化疗及新辅助治疗。
2022年30期 v.62;No.1260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6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小颖;林颢;孙蓬明;祝建芳;阮冠宇;
目的 总结发生于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的鳞状细胞癌的有效诊治方法。方法 对3例发生于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的鳞状细胞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患者年龄63~6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盆腔包块等;病变多位于单侧,肿瘤直径5~50 cm;磁共振成像检查可见囊壁增厚及囊内实性成份明显强化的肿块,血清肿瘤标志物检颈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糖类抗原CA199、CA125水平升高,患者均行肿瘤切除术治疗,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发生于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的鳞状细胞癌,肿瘤组织免疫组化检查结果为CK(H)强阳性、EMA强阳性、P63强阳性、P53阳性,Ki67比例较高。卵巢肿瘤细胞减灭术、卵巢癌根治术联合化疗治疗后2例患者的预后较好。结论 发生于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的鳞状细胞癌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手术切除、化疗及放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是发生于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的鳞状细胞癌的有效治疗方法。
2022年30期 v.62;No.1260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凌燕;张建伟;刘玲;张丽丽;张莉;安会波;
目的 总结伴有先天性巨结肠的Rubinstein-Taybi综合征(Rubinstein-Taybi syndrome,RSTS)的有效诊断方法。方法 对1例伴有先天性巨结肠的RSTS患儿的诊断过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儿,男,主要临床表现为先天性巨结肠、颅面畸形、漏斗胸、双侧拇指及踇趾宽大,伴有生长迟滞、智力及运动发育迟缓。患儿行全结肠切除术,术中行腹直肌肌肉组织活检可见单个和成簇萎缩肌纤维、部分肌纤维肌膜下或胞质存在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空泡,术后病理组织检查可见全结肠肠壁充血、水肿,黏膜下及肌间见神经节细胞,发育不良,并见较多粗大神经纤维,部分肠壁纤维增生。术后考虑患儿存在肌源性损伤。为明确病因,对患儿腹直肌肌肉组织进行全外显子(含线粒体)组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患儿16号染色体CREBBP基因外显子c. 2911A>G(p. R971G)杂合突变。结合患儿临床表现,明确诊断为RSTS。结论 RSTS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先天性巨结肠、颅面畸形、双侧拇指及踇趾宽大、生长迟滞及智力及运动发育迟缓,在16号染色体CREBBP基因外显子存在c. 2911A>G(p. R971G)杂合突变。临床表现结合CREBBP基因突变可明确RTST诊断。
2022年30期 v.62;No.1260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蔡洁;袁丽萍;夏珣;孙静敏;胡波;
目的 总结儿童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的有效诊治方法。方法 对5例HLH患儿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儿均表现为不规则高热,发热时间7~21天,其中伴有皮疹2例、咳嗽3例、眼睑水肿2例、肝脾肿大2例、淋巴结肿大3例。实验室检查血小板<100×10~9/L 3例、中性粒细胞绝对数<1.0×10~9/L 3例;血清甘油三酯、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5例,纤维蛋白原降低1例;血清铁蛋白(SF)≥500μg/L 5例,血清白细胞介素2R水平升高5例;2例患儿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均可见噬血细胞;EB病毒感染阳性2例,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抗体阳性1例。5例患儿均予抗感染治疗,同时联合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4例患儿好转出院。结论 儿童HLH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可伴有皮疹、肝脾肿大等。实验室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可明确HLH诊断。抗感染治疗联合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HLH效果较好。
2022年30期 v.62;No.1260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4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福江;戴春娟;赵绪稳;王金虎;杜晓斌;马林;胡博;
目的 总结小婴儿睾丸卵黄囊瘤的有效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2例<3月龄睾丸卵黄囊瘤患儿的诊断及治疗过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儿1因右侧阴囊内肿物就诊,超声检查可见右睾丸内混杂回声肿块,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见右阴囊内混杂信号包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1000 ng/mL。患儿2因左侧阴囊内肿物就诊,超声检查可见左阴囊内中等回声肿块,内部血流信号丰富,MRI检查可见左阴囊内混杂信号包块,呈不均匀强化伴片状坏死,血清AFP538 ng/mL。2例患儿均经阴囊行精索高位离断睾丸切除术,术后病理组织检查明确诊断为卵黄囊瘤。患儿1术后8周出现肿瘤远处转移,后进一步接受化疗。结论 手术及术后病理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睾丸卵黄囊瘤,精索高位离断式睾丸切除术是三个月内小婴儿睾丸卵黄囊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2022年30期 v.62;No.1260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艳玲;王海燕;吕仁荣;张晓丽;
恶性萎缩性丘疹病(MAP)是一种罕见的多系统血管性疾病。MAP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血管炎、凝血功能异常以及原发性血管内皮损伤导致的血管损伤可能是MAP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之一。目前尚未发现特异性的MAP实验室诊断指标,MAP的诊断主要参考患者特征性皮肤损伤、病灶处组织病理学改变(真皮深层血管形成血栓而引起倒置的楔形真皮梗死区)及多系统受累的症状。临床没有统一规范的MAP治疗方案,MAP的药物治疗方法主要有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纤溶和免疫抑制治疗等;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急腹症时首选手术治疗。
2022年30期 v.62;No.1260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连杰;郑凯月;刘英;
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OLP主要组织病理学表现为上皮下密集的T淋巴细胞呈带状浸润和基底细胞液化变性。根据是否表达CD4或CD8,T细胞可分为CD4~+T细胞和CD8~+T细胞,其中CD8~+T细胞直接参与了OLP的发生发展,其主要作用是促进上皮组织中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破坏口腔黏膜的基底膜,而CD4~+T细胞则通过分泌相关细胞因子辅助CD8~+T细胞发挥作用。根据作用功能,T细胞可分为辅助性T淋巴细胞(Th)、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和调节性T细胞(Treg),其中Th1分泌TNF-α与IL-1可协同增加MHCⅠ及Ⅱ类抗原、黏附分子和趋化因子表达,促进OLP的慢性炎症反应;Th9分泌的IL-9可促进OLP组织MMP9水平升高,进一步加重OLP,Th17可协同作用Th9的促炎作用;Th17分泌的IL-17可刺激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IL-6、IL-8、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细胞黏附因1等,促进炎症的发生发展;Th22分泌IL-22、IL-13和TNF-α参与上皮组织的炎症反应,同时表达CC亚族类趋化因子受体,促进T细胞的迁移,诱导角质形成细胞分泌多种促炎因子参与炎症反应,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分化;Tregs通过调节IL-35、IL-15等细胞因子参与维持机体免疫稳态,Th17/Treg失衡导致OLP的发生发展。
2022年30期 v.62;No.1260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朱家豪;张卫社;
宫颈机能不全是早产的危险因素之一。双胎妊娠宫颈机能不全孕妇的早产发生率较高。为延长孕周、改善围产期结局,临床常联合使用多种方式治疗双胎妊娠宫颈机能不全,卧床休息是最常见的联合使用的治疗方法,其余治疗方法可分为药物疗法、子宫托治疗和手术治疗。经阴道超声宫颈长度测量值<25 mm的双胎妊娠孕妇,阴道置入黄体酮可降低早产率。经阴道超声宫颈长度测量值<1.5 cm或宫颈扩张>1 cm的双胎妊娠孕妇,采用宫颈环扎术治疗可降低早产率。但目前尚无充足证据证明,卧床休息、β受体激动剂、口服或肌肉注射孕激素、子宫托治疗及病史指征的宫颈环扎术可改善双胎妊娠宫颈机能不全孕妇的妊娠结局。
2022年30期 v.62;No.1260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唐余敬;李光第;刘日光;
氟骨症是一种由过量氟化物摄入导致的全身侵袭性骨病。过量氟化物摄入可导致人体细胞外液钙离子浓度下降,低钙可促进人体对氟化物的吸收。氟化物激活成骨细胞,加速骨转换,从而增加对钙离子的需求,主要临床表现为骨质疏松和骨软化的氟骨症患者应用钙剂治疗效果较好。钙剂治疗氟骨症的最佳剂量为1%。钙可通过抑制骨代谢通路及细胞器损伤效应缓解氟化物引起的骨质损害;钙可通过拮抗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中的PERK/eIF2a/ATF4/CHOP轴减轻氟化物对牙骨质的损害;钙可通过抑制死亡受体相关通路的表达、增加肝肾细胞抗凋亡基因表达、拮抗氧化应激及线粒体损伤进而抑制线粒体凋亡途径减轻氟化物导致的肝肾损伤;钙可通过调控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改变海马突触结构及调节细胞内钙稳态失衡,改善氟化物引起的神经损害。
2022年30期 v.62;No.1260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杨雅量;葛星月;李文武;唐乾利;
巨噬细胞是具有高度可塑性的多功能免疫细胞,在不同因素诱导下可极化为功能不同的促炎型(M1型)和抗炎型(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受微小RNA、长链非编码RNA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等信号通路调控。在创面愈合早期炎症阶段,M1型巨噬细胞释放抗菌介质、分泌炎症因子,介导创面炎症反应;在创面愈合增殖阶段,M1型巨噬细胞逐渐极化为M2型巨噬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0、精氨酸酶-1、血小板生长因子等抗炎细胞因子,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血管生成;在创面重塑和组织再生阶段,巨噬细胞通过调控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减少组织纤维化及促进皮肤毛囊再生,加速创面愈合。
2022年30期 v.62;No.1260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3K] [下载次数:9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沈品;谢芹;杨恩泽;程祥;孙毅;
单细胞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有肽段识别和蛋白质推断、蛋白质丰度定量、蛋白质生物功能分析。从质谱仪中获取单细胞蛋白质裂解谱后,利用单细胞质谱分析工具(MASCOT、Andromeda)识别肽段,推断蛋白质类型。采用毛细管电泳电喷雾电离高分辨率质谱技术可识别单细胞中同位素编码的蛋白质标记,与有标定量软件MaxQuant联合使用,对完整蛋白质组和低丰度蛋白质组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基于质谱的单细胞蛋白质分析软件可用于分析单细胞蛋白质的生物过程、分子功能、细胞成分及相关信号通路。基于质谱定量的MaxQuant数据库可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单细胞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
2022年30期 v.62;No.1260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1K] [下载次数:7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董雪;钟鹏禹;陈苗;张静;乔成栋;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疾病,可导致全身多系统病理生理改变。OSAHS是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影响房颤的治疗效果。胸腔内负压增加、自主神经系统过度激活、慢性间歇性缺氧及心脏重塑均可导致OSAHS患者并发房颤。OSAHS患者房颤的基础治疗方法包括控制体质量、改变睡眠体位及注意药物影响,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刺激舌下神经、抗氧化治疗等可用于OSAHS房颤的治疗中。
2022年30期 v.62;No.1260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