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晨;万崇华;张晴晴;黄新萍;吴钧俊;孙小媛;
目的 应用经典测量理论(CTT)和项目反应理论(IRT)对第2版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量表QLICD-DM(V2.0)进行条目分析和评价。方法 采用QLICD-DM(V2.0)量表对242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自评式调查。采用CTT中的变异度法、相关系数法、因子分析法、克朗巴赫α系数法对量表条目质量进行分析,采用IRT分析软件Multilog7.03分析量表条目的难度系数、区分度系数和信息量。结果 CTT结果显示,QLICD-DM(V2.0)量表的42个条目中,除4个条目[GPH3(影响性功能)、GPH4(大便正常)、GPS3(生活有乐趣)、GPS10(乐观看待疾病)]需改进之外,其他38个条目均有较好的特性。IRT结果显示,各条目的信息量均>0.119(5/42),条目的区分度分布在0.99~1.45;36个条目的难度系数分布在[-4,4],随难度等级增加而呈现出单调递增趋势。有6个条目(GPH1、GPH6、GPH8、GS02、GS03、GS04)还需进一步完善。结论 经CTT及IRT方法分析显示,QLICD-DM(V2.0)量表的大部分条目具有良好的特性,但仍有少部分条目需要进一步完善。
2022年32期 v.62;No.1262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6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晋凤珍;刘小利;杨元沛;孙俊杰;李睿越;
目的 构建基于孕前危险因素的妊娠期糖尿病(GDM)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能。方法 收集1 762例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将孕妇分为GDM组792例和糖耐量正常组970例。比较两组孕妇年龄、孕次、孕前空腹血糖、孕前血压、孕前1年体质量增加量、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前饮食及生活方式等。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GDM发生的孕前危险因素,构建基于孕前危险因素的GDM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验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孕前年龄≥35岁(X_1)、孕前舒张压≥80 mm Hg(X_2)、孕前空腹血糖≥5.1 mmol/L(X_3)、孕前BMI≥24 kg/m~2(X_5)、孕前1年体质量增加≥10 kg(X_6)、家庭年收入≥30万元(X_8)、孕次≥3次(X_9)、孕前每日主食摄入量≥300 g(X_(10))、孕前喜食甜食(X_(11))、糖尿病家族史(X_(15))是影响GDM发生的孕前危险因素,孕前BMI<18.5 kg/m~2(X_4)、文化程度高(X_7)、孕前每日运动持续时间≥1 h(X_(12))、孕前高运动强度(X_(13))、孕前睡眠质量良好(X_(14))是保护性因素。根据变量回归系数,获得孕前预测GDM发生风险的模型方程:P_(GDM)=1/{1+ex P[-(-0.083+1.060X_1+0.771X_2+1.022X_3-0.574X_4+0.567X_5+0.898X_6-0.720X_7+0.773X_8+0.869X_9+0.868X_(10)+1.827X_(11)-0.452X_(12)-0.942X_(13)-1.206X_(14)+0.662X_(15))]}。应用ROC曲线检验模型预测效能,ROC曲线下面积为0.854(95%CI 0.836~0.872)、灵敏度为0.708、特异度为0.856,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683。结论 基于孕前危险因素的GDM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有助于孕前筛查GDM高危人群。
2022年32期 v.62;No.1262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2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佳;路华;王丽;李庆超;谢震;石红光;李楠;
目的 观察lncRNA KCNQ1OT1表达下调对高糖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凋亡及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将肾小球系膜细胞株HMCs分为高糖组、低糖对照组、高渗对照组;高糖组在高糖(30 mmol/L葡萄糖)DMEM培养基中培养,低糖对照组在低糖(5.5 mmol/L葡萄糖)DMEM培养基中培养,高渗对照组在含24.5 mmol/L甘露醇的低糖DMEM培养基中培养;采用qRT-PCR法检测KCNQ1OT1。将HMCs细胞分为si-KCNQ1OT1组、NC组、HG组、NG组;si-KCNQ1OT1组、NC组、HG组细胞以高糖DMEM培养基培养,NG组以低糖DMEM培养基培养,si-KCNQ1OT1组、NC组分别转染si-KCNQ1OT1、si-NC,培养24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测算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的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纤维化相关蛋白[纤连蛋白(FN)、Ⅰ型胶原蛋白(ColⅠ)、Ⅳ型胶原蛋白(ColⅣ)]、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otch1、Hes1)。结果 高糖组KCNQ1OT1表达高于低糖对照组和高渗对照组(P均<0.05)。HG组细胞增殖能力高于NG组,si-KCNQ1OT1组细胞增殖能力低于NC组,HG组细胞凋亡率低于NG组,si-KCNQ1OT1组细胞凋亡率低于NC组(P均<0.05);HG组Bcl-2、FN、ColⅠ、ColⅣ、Notch1、Hes1蛋白表达高于NG组,Bax蛋白表达低于NG组(P均<0.05);si-KCNQ1OT1组Bcl-2、FN、ColⅠ、ColⅣ、Notch1、Hes1蛋白表达低于NC组,Bax蛋白表达高于NC组(P均<0.05)。HG组与NC组细胞增殖能力、凋亡率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纤维化相关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KCNQ1OT1在高糖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中表达增高;下调KCNQ1OT1表达可抑制高糖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细胞纤维化,并诱导细胞凋亡。
2022年32期 v.62;No.1262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7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尹一帆;谭睿陟;王丽;刘建;
目的 观察卡格列净对高糖环境下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SV40 MES13的抗炎、抗凋亡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SV40 MES13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高糖组、卡格列净1组、卡格列净2组;正常组在低糖培养基中培养,高糖组、卡格列净1组、卡格列净2组在高糖培养基中培养,卡格列净1组、卡格列净2组分别加入5、15μoml/L的卡格列净;培养24 h后,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培养液上清中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的TNF-α、IL-6,流式细胞仪测算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的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p-Smad3、Smad3。将SV40 MES13细胞分为NC组、HG组、HG+Can组、HG+Can+Smad3 OE组;NC组在低糖培养基中培养,HG组、HG+Can组、HG+Can+Smad3 OE组在高糖培养基中培养,HG+Can组加入15μoml/L卡格列净,HG+Can+Smad3 OE组转染pcDNA3.1-Smad3质粒24 h后加入15μoml/L卡格列净;培养24 h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的TGF-β_1、p-Smad3、Smad3,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的TNF-α、IL-6,流式细胞仪测算细胞凋亡率。结果 高糖组上清液MCP-1、TNF-α、IL-6水平及细胞中TNF-α、IL-6表达高于正常组,卡格列净1组、卡格列净2组上述指标水平低于高糖组,且卡格列净2组低于卡格列净1组(P均<0.05);高糖组早、晚期凋亡细胞比例及TGF-β_1表达、p-Smad3/Smad3高于正常组,卡格列净1组、卡格列净2组早期凋亡细胞比例及TGF-β_1表达、p-Smad3/Smad3低于高糖组,卡格列净2组早期凋亡细胞比例低于卡格列净1组(P均<0.05)。HG组TGF-β_1、p-Smad3/Smad3、TNF-α、IL-6表达及早、晚期凋亡细胞比例高于NC组,HG+Can组上述指标低于HG组,HG+Can+Smad3 OE组TGF-β_1、p-Smad3/Smad3、TNF-α表达及早、晚期凋亡细胞比例高于HG+Can组(P均<0.05)。结论 卡格列净可抑制高糖环境下肾小球系膜细胞炎症因子分泌及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Smad3信号通路有关。
2022年32期 v.62;No.1262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5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阚全娥;赵梦宇;袁家楠;曹欢;郭文雨;
目的 观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5a(Wnt5a)水平变化,并分析Wnt5a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糖尿病肾病患者100例,根据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ACR),将患者分为微量白蛋白尿组(UACR 30~300 mg/g)和大量白蛋白尿组(UACR>300 mg/g)各50例;另选择UACR<30 mg/g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三组空腹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Wnt5a、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空腹血糖(FPG),高压液相层析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_(1c)),全自动生化仪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化学发光法检测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Wnt5a与炎症因子、血糖、血脂及HOMA-IR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血清Wnt5a的影响因素。结果 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白蛋白尿组血清Wnt5a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大量白蛋白尿组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大量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HbA_(1c)、TC、TGF-β_1、IL-6、TNF-α升高,大量白蛋白尿组FPG、HOMA-IR、LDL-C升高(P均<0.05);与微量白蛋白尿组相比,大量白蛋白尿组HbA_(1c)、TC、TGF-β_1、IL-6、TNF-α升高(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Wnt5a与TGF-β_1、IL-6、TNF-α、HbA_(1c)、FPG、HOMA-IR、TC、LDL-C、UACR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575、0.544、0.580、0.691、0.631、0.660、0.541、0.535、0.625,P均<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UACR、HOMA-IR是血清Wnt5a的影响因素。结论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Wnt5a水平较不合并肾脏病的糖尿病患者明显升高,且Wnt5a水平与炎症因子、血糖、血脂及胰岛素抵抗水平有关。
2022年32期 v.62;No.1262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赵凯;张宗亮;尹心宝;王振林;朱冠群;王科;
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方法分析黄芪治疗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有效成分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筛选黄芪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利用OMIM、Genecards、PharmGkb、DrugBank及TTD数据库筛选ccRCC疾病靶点并与黄芪作用靶点进行交集,获得黄芪治疗ccRCC的靶点。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筛选黄芪治疗ccRCC的核心成分。用Cytoscape3.8. 0软件、STRING数据库分别建立黄芪治疗ccRCC靶点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及可视化图,筛选黄芪治疗ccRCC的核心靶点。借助R语言和Bioconductor软件包对黄芪治疗ccRCC的靶点进行KEGG、GO富集分析。采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黄芪核心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作用强度。结果 筛选得到黄芪活性成分21个,共有395个潜在作用靶点,药物—疾病交集靶点180个,核心活性成分为槲皮素、山柰酚、黄芪皂苷、芒柄花素、异鼠李素等,核心靶点有转录活化因子(JUN)、肿瘤蛋白P53(TP53)、苏氨酸激酶1(AKT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MAPK14)等。KEGG、GO通路富集分析显示,黄芪治疗ccRCC的机制与调控PI3K-AKT、MAPK、AGE-RAGE、TNF等信号通路有关。分子对接实验显示,黄芪的5个核心活性成分与4个核心靶点均有较强的结合能力,其中黄芪皂苷与AKT1结合最紧密。结论 黄芪治疗ccRCC的活性成分有槲皮素、山柰酚、黄芪皂苷、芒柄花素、异鼠李素等,可能通过作用于JUN、TP53、AKT1、MAPK14等靶点,参与PI3K-AKT等信号通路,发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及影响细胞增殖、分化、凋亡、迁移等,从而达到治疗ccRCC的效果。
2022年32期 v.62;No.1262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蒋梦春;胡洲映;李双蕾;陈文辉;孙煜宇;何嘉丽;李君宇;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分析壮骨方治疗肌少—骨质疏松症(SOP)的作用机制。方法 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BATMAN-TCM数据库获取壮骨方有效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得SOP的相关靶点。利用R软件获取壮骨方活性成分与SOP相关靶点的交集靶点。采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借助Cytoscape3.8. 0中的Cythubba插件对核心靶点行GO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采用Pubchem数据库、RCSB PDB数据库及Auto Dock软件对中药核心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获得壮骨方活性成分297个,SOP疾病靶点4 176个;壮骨方治疗SOP的潜在靶点173个,其中核心靶点16个,包括FOS、RELA、白细胞介素4(IL-4)等。对16个核心靶点进行GO、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核心靶点涉及肌肉拉伸的反应、正向调节组织生长、细胞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刺激的反应、脂多糖介导的信号通路等生物过程,并富集在低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壮骨方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FOS、RELA、丝裂原活化激酶8(MAPK8)、IL-4等有良好的结合能力。结论 壮骨方可能通过作用于FOS、RELA、MAPK8、IL-4等靶点,影响HIF-1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及相关生物细胞过程,干预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及成肌细胞分化和骨骼肌的代谢合成,从而达到治疗SOP的效果。
2022年32期 v.62;No.1262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6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洁;任红臻;郭艳英;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BRAF V600E突变与术后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治疗达标所需左甲状腺素钠(L-T4)剂量的关系。方法 因甲状腺乳头状癌接受甲状腺全叶或腺叶切除术、术后服用L-T4治疗的患者291例,复发风险分层为低危76例、中危215例。根据是否合并BRAF V600E突变,将291例患者分为突变组240例、对照组51例,比较两组患者TSH抑制治疗达标时L-T4的剂量。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分析L-T4剂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突变组、对照组TSH抑制治疗达标时L-T4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复发风险患者中,合并突变者治疗达标时L-T4剂量高于无突变者(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RAF V600E突变、复发风险分层是TSH抑制治疗达标时L-T4剂量的影响因素。结论 对于中危复发风险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患者,合并BRAF V600E突变者较无BRAF V600E突变者在TSH抑制治疗达标时需要更高剂量的L-T4。BRAF V600E突变、复发风险分层是TSH抑制治疗达标时L-T4剂量的影响因素。
2022年32期 v.62;No.1262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0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春宁;王晓;陈立祥;马艳东;宋雪;
目的 观察芪苓益肾通络方辅助治疗脾肾气虚型膜性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脾肾气虚型膜性肾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醋酸泼尼松片、静滴环磷酰胺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芪苓益肾通络方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6个月。治疗6个月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计算总有效率;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进行中医证候积分评分,检测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TP)、血清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PLA2R-Ab)、肾小球滤过率、血清胱抑素C、血浆白蛋白;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进行血、尿、大便常规加隐血化验,肝肾功能检查,肝、胆、胰、脾、肾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心电图检查;治疗过程中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8.00%、72.00%,P<0.05)。治疗前及治疗3、6个月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24 h UTP、ACR、PLA2R-Ab、血清胱抑素C水平逐渐下降,肾小球滤过率、血浆白蛋白水平逐渐上升(P均<0.05);治疗3、6个月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24 h UTP、ACR、PLA2R-Ab、血清胱抑素C水平低于对照组,肾小球滤过率、血浆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生命体征稳定,血、尿、大便常规加隐血检查无明显异常,肝肾功能、超声检查及心电图检查无明显异常。对照组出现1例胃部不适,嘱饭后服药,症状好转。结论 芪苓益肾通络方辅助治疗脾肾气虚型膜性肾病可降低患者蛋白尿水平,提高肾小球滤过率,改善肾功能,缓解症状,用药安全性较好。
2022年32期 v.62;No.1262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9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颖;查卫娜;杨晓琳;姜泰先;刘阁玲;王茜;
目的 观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血清miR-34a-5p、miR-4709-3p水平变化,分析两项指标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PTC患者及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各50例,分别纳入PTC组和良性结节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血清miR-4709-3p、miR-34a-5p。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TC的影响因素。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血清miR-34a-5p、miR-4709-3p诊断PTC的效能,并评估二者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PTC组血清miR-34a-5p、miR-4709-3p水平均高于良性结节组(P均<0.05)。血清miR-4709-3p(OR=2.106,95%CI 1.406~3.157)、miR-34a-5p(OR=4.700,95%CI2.008~10.998)水平是PTC发病的影响因素。血清miR-34a-5p诊断PT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0(95%CI0.837~0.958),当截断值为1.765时,灵敏度92.0%、特异度86.0%、Kappa值0.78。血清miR-4709-3p诊断PTC的AUC为0.924(95%CI 0.853~0.976),当截断值为2.395时,灵敏度90.0%、特异度80.0%、Kappa值为0.70。结论PTC患者血清miR-34a-5p、miR-4709-3p水平升高;血清miR-4709-3p、miR-34a-5p检测有助于鉴别PTC与良性甲状腺结节,其中血清miR-34a-5p检测对PTC的诊断效能更好。
2022年32期 v.62;No.1262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5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井然;马建英;李堂;
目的 总结ACAN基因突变致身材矮小和(或)骨骼发育异常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基因检测结果,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14例确诊ACAN基因突变致身材矮小和(或)骨骼发育异常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患儿中,13例表现为身材矮小,1例身高正常。13例身材矮小患儿中,身材比例匀称者11例;8例骨龄提前,3例骨龄与实际年龄一致,1例骨龄落后,1例(6月龄)未测;9例有身材矮小家族史,4例无家族史;7例表型除身材矮小外无其他异常,5例伴骨骼发育异常,1例伴中枢性性早熟。1例身高正常者身材匀称,无身材矮小家族史,表现为宽拇指、小下颌、桶状胸、腰椎前凸、肌张力低下及智力发育迟缓,骨龄与实际年龄一致。14患儿ACAN基因突变类型均不相同,其中13例既往未见报道。未发现基因型—表型相关性。13例身材矮小患儿中,7例接受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治疗,治疗后身高标准差积分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过程中患儿骨龄持续进展,治疗前后预测成年身高标准差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患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甲状腺功能指标、糖脂代谢指标均在正常范围。结论 ACAN基因突变患儿临床表现包括身材矮小、骨骼发育异常,多数有骨龄提前和身材矮小家族史;ACAN基因突变类型多样,未发现基因型—表型相关性;多数身材矮小患儿应用rhGH治疗后身高在短期内明显改善,同时骨龄持续进展,成年身高仍然受损。
2022年32期 v.62;No.1262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0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路鹏宇;刘毅;胡风云;
目的 观察早期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治疗14 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7、14 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随访90 d观察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90 d内死亡、药物不良反应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3、7、14 d 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血清ET-1、MMP-2、MMP-9水平及mRS评分低于对照组,血清NO水平和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2例,对照组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2例、皮疹1例,随访90 d两组均未出现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死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保护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脑组织炎症损伤,有利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早期恢复,改善短期预后,效果优于常规依达拉奉注射液,且治疗安全性较好。
2022年32期 v.62;No.1262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闫威;梁春玲;李明安;孙轶;董力宁;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磁共振T_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高信号征(FVH)的影响因素,并分析FVH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MRI影像资料,记录FVH阳性情况并进行评分。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脑血管疾病影响因素(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吸烟史)、发病至检查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FVH阳性的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FVH阳性率及评分与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FVH评分对患者梗死后90 d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124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中,FVH阳性91例(73.39%),FVH阳性患者FVH评分1~5[3(2,4)]分。入院24 h内NIHSS评分、大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或闭塞是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FVH阳性的独立影响因素。FVH阳性患者FVH评分与梗死后10 d NIHSS评分、梗死后90 d mRS评分均呈负相关关系(r_s分别为-0.503、-0.655,P均<0.01)。ROC曲线分析显示,以FVH评分≤2分为截断值,FVH评分预测FVH阳性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梗死后90 d预后不良的约登指数为0.603,ROC曲线下面积为0.859,敏感度77.3%,特异度83.0%,准确度80.2%,优于梗死后10 d NIHSS评分的预测效能。结论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磁共振FVH阳性率较高,与入院24 h内NIHSS评分、大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或闭塞密切相关;FVH评分对FVH阳性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预测效能。
2022年32期 v.62;No.1262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1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智强;丁彦光;夏宏伟;袁军;杨轲;
目的 观察基于Vitaworks软件的CT影像三维重建及手术规划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7例,根据是否行Vitaworks三维重建及手术规划分为重建规划组31例和常规手术组26例。重建规划组应用Vitaworks软件提取和分割胸部CT数据,完成对肺血管、气管和肺叶的三维重建,模拟对靶血管、靶支气管和靶段平面的切割和分离等操作,完成术前手术规划;结合术中导航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常规手术组按照常规方案进行手术。收集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术后1~3 d引流量、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重建规划组的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常规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1~3 d总引流量少于常规手术组(P均<0.05)。两组淋巴结清扫个数和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基于Vitaworks软件的CT影像三维重建及手术规划用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减少术后引流量,缩短胸管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有助于肺段精准切除,提高手术准确率及安全性。
2022年32期 v.62;No.1262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2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沈家慧;胡海珊;欧曼颖;邹聪聪;谢春丽;黄炜;
目的 观察子痫前期(PE)患者血清环状RNA HIPK3水平变化,并分析HIPK3对PE患者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PE患者95例为PE组,另选同期入院孕检的健康孕妇95例为对照组。采用qRT-PCR法检测两组血清HIPK3,比较PE组、对照组的妊娠结局;分析血清HIPK3水平与PE患者临床参数的相关性,分析PE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及血清HIPK3对PE患者妊娠结局的预测效能。结果 PE组患者血清HIPK3水平及白蛋白、总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24 h尿蛋白、舒张压、收缩压、肌酐、尿酸、胱抑素C、尿素氮水平及HELLP综合征、产后出血、胎盘早剥、胎儿窘迫、早产、胎儿生长受限、胎儿死亡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PE患者血清HIPK3水平与白蛋白、总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567、0.581,P均<0.05),与24 h尿蛋白、舒张压、收缩压、胱抑素C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为-0.543、-0.497、-0.595、-0.532,P均<0.05)。妊娠结局不良者的重度PE患者占比、收缩压、胱抑素C水平高于妊娠结局良好者,血清HIPK3水平低于妊娠结局良好者(P均<0.05)。重度PE、收缩压是PE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HIPK3是PE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保护因素(P均<0.05)。血清HIPK3预测PE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89,截断值为0.40,灵敏度为81.6%,特异度为84.2%。结论 PE患者血清HIPK3水平降低,与患者收缩压、肌酐、胱抑素C等临床指标相关;检测血清HIPK3有助于预测PE患者的妊娠结局。
2022年32期 v.62;No.1262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2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黄晓;易容松;赖秋荣;雷先强;刘晓丽;韩咏;
目的 探讨Noonan综合征伴肥厚型心肌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1例Noonan综合征伴肥厚型心肌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儿因反复发热就诊,伴有眼距宽、睑裂偏斜、低耳位、颈蹼等特殊面容。结合胸部CT检查、心电图检查、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血培养结果,提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二尖瓣畸形,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外周血基因检测发现RAF1基因杂合突变c. 770C>T(p. S257L)。确诊为Noonan综合征。经抗生素治疗后,行二尖瓣成形术及间隔肌切除术。术后患儿及家属自行出院,术后2个月随访,患儿已死亡。结论 RAF1基因突变的Noonan综合征患者易合并肥厚型心肌病,对于此类患者,应警惕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对梗阻严重和瓣膜损伤、反流者,可考虑预防使用抗生素,重症患者需及时手术干预。
2022年32期 v.62;No.1262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7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乐;高艳;李江艳;胡朗;
目的 探讨自制改良简易Valsalva吹气装置在卵圆孔未闭(PFO)经颅多普勒超声造影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疑似PFO接受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声学造影(c-TCD)检查的患者300例,患者先完成静息状态c-TCD,采用传统Valsalva动作和自制改良简易Valsalva装置先后完成c-TCD,比较两种方法 PFO检出率及分流程度。结果 采用传统Valsalva动作检出PFO 171例、检出率为57%,采用自制改良简易Valsalva吹气装置检出PFO194例、检出率为65%,两种方法检出率相比,P<0.01。自制改良简易Valsalva吹气装置对分流程度尤其是Ⅱ~Ⅲ级分流的诊断效能高于传统Valsalva动作(P<0.01)。结论 使用自制改良简易Valsalva吹气装置可提高c-TCD对PFO及其分流程度的筛查效能,可作为传统Valsalva动作的代替方案,尤其适用于无法配合Valsalva动作且高度怀疑右向左分流的患者。
2022年32期 v.62;No.1262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洋洋;李玲玲;白佳;杨莹;杨虹;吕海宏;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是一种新型的降糖药物,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近年研究表明,GLP-1RA还具有降糖之外的治疗作用。GLP-1RA的减肥效果明确,可通过多途径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和骨质疏松症。GLP-1RA在心血管系统疾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治疗中也有一定应用前景。探讨GLP-1RA的治疗作用机制,可为拓宽GLP-1RA的临床应用范围提供新的依据。
2022年32期 v.62;No.1262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英;白金晨;张洁;余红艳;杨玲;邸阜生;
峰值摄氧量(VO_2 peak)是反映人有氧运动能力的重要指标,VO_2 peak降低会导致预期寿命缩短。2型糖尿病(T2DM)患者即使不存在原发性心肺疾病,VO_2 peak也低于正常。这不仅会增加T2DM患者并发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的风险,还会增加重症率及死亡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受到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及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堆积等影响,T2DM患者的心脏、肺脏及肌肉的结构和功能都有可能出现异常,继而出现相应的功能障碍,导致VO_2 peak降低。此外,如果T2DM患者合并肥胖,腹部及皮下过量的脂肪可能直接影响有氧运动能力。了解T2DM患者VO_2 peak降低的影响因素,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了解T2DM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也将为提高患者心肺耐力、降低全因死亡风险和心血管相关死亡风险提供思路。
2022年32期 v.62;No.1262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1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卢洁;许红梅;
糖尿病足溃疡(DFU)是一种累及皮肤、肌肉、神经末梢和血管的严重并发症。目前临床上尚无治疗DFU的特效药。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能够借助多种机制调控机体的免疫功能并促溃疡组织的炎症消退和血管生成。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MSCs-Exos)对DFU患者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并逐渐应用于临床。MSCs-Exos可通过促进凝血、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及增加胶原沉积等机制来促进DFU创面愈合。外泌体可以与其他药物、生物材料、纳米技术等联合应用,并借助转运、调控或缓释药物等多种方式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未来还应建立统一规范的纯化分离技术指导规范,获得临床应用许可,设计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验证外泌体在DFU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2年32期 v.62;No.1262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下载次数:5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宋曦玉;何丽洁;
与同年龄段的健康人群相比,终末期肾病患者生存率明显降低,虽然近年来血液透析技术不断取得进步,但患者预后情况仍旧不理想。因此,研究与疾病进展相关的风险标志物有重要意义。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率与多种因素有关。研究报道,一些主要的肝功能指标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血清白蛋白、球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比率、前白蛋白和胆红素等与血液透析患者不良临床结局显著相关。监测、控制和调节这些指标有助于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及感染相关的住院及死亡风险,有利于临床工作中更好地制订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的有效策略。
2022年32期 v.62;No.1262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2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牛娜;王丽;杨娓霞;赵乃倩;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LRP5)是一种跨膜信号转导受体,LRP5是骨质疏松症的易感基因。LRP5能激活经典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增加成骨细胞活性,同时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促进骨形成;LRP5还可通过抑制色氨酸羟化酶1表达,使5-羟色胺(5-HT)合成减少,抑制5-HT/5-HTR1B/CREB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骨形成。LRP5表达变化会导致其骨量调节功能发生改变。LRP5不同结构域所结合的调节蛋白也可对LRP5/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功能产生影响。还有一些药物能通过降低5-HT水平、阻断5-HT的作用,或通过增强5-HT的作用,影响5-HT/5-HTR1B/CREB信号通路功能,调节成骨细胞增殖和骨形成。人群中存在着复杂的LRP5基因突变,LRP5基因突变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5-HT/5-HTR1B/CREB信号通路功能。了解LRP5调节骨量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32期 v.62;No.1262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4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时琛;王家平;
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定植于受损部位,分化为受损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和外泌体,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当足细胞受损时,肾脏产生的趋化因子吸引间充质干细胞发生归巢,分化为足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还可产生外泌体,外泌体内携带核酸、蛋白质等物质,与足细胞发生融合,通过调节氧化应激、自噬、炎症、纤维化等途径,促进足细胞增殖、维持足细胞骨架、减少足细胞凋亡,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对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机制、治疗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可为足细胞损伤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选择。
2022年32期 v.62;No.1262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晨明;王星;赵磊;周逢海;
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5(PRMT5)在多种人类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上调,发挥类似致癌基因的作用。研究发现,PRMT5在前列腺癌、膀胱癌、肾细胞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可促进肿瘤增殖、侵袭、转移等,并与肿瘤耐药、患者低生存率等密切相关。不同泌尿系统肿瘤中PRMT5介导的分子机制和作用仍不完全清楚。深入研究PRMT5在泌尿系统肿瘤中的作用,有助于寻找有效的治疗靶点,开发新的治疗药物,实现患者个体化、精准化治疗。
2022年32期 v.62;No.1262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向江圆;邢艳;
第四类信号素(Sema4)作为信号素成员之一,可促进神经元突触发育,参与调节内皮细胞依赖性血管生成进程和肿瘤生长转移,还参与免疫系统中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和迁移。多项研究报道,Sema4A、Sema4C、Sema4D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中表达异常。Sema4A可上调白细胞介素(IL)1β、IL-3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抑制IL-4、IL-5、IL-13等抗炎细胞因子产生。Sema4D能使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IL-8和TNF-α释放增加,诱导IL-1、IL-4、IL-10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等抗炎细胞因子表达上调。Sema4C对于抗炎细胞因子的调控呈现双向性,但相关研究较少,且尚无明确证据表明Sema4C与促炎细胞因子的关系。随着对Sema4研究越来越深入,总结分析Sema4A、Sema4C及Sema4D对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2022年32期 v.62;No.1262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