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驹;金凯;李美乐;唐婷;谢裕安;
目的 观察白花蛇舌草提取物(EHDW)对人肝癌细胞系Huh-7、SMMC-7721的放疗增敏作用。方法 将Huh-7、SMMC-7721细胞分别分成IR组和IR+EHDW组,IR+EHDW组加入40μg/mL的EHDW培养液,IR组加入同等体积的细胞培养液,继续培养12 h后,两组分别给予0、2、4、6、8 Gy照射剂量的X射线照射5 min,采用平板克隆实验观察EHDW对Huh-7、SMMC-7721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以细胞存活分数(SF)表示;采用GraphPad Prism 9.0软件利用单击多靶模型和L-Q模型拟合生存曲线,并使用Sigma Plot V14.5软件计算出各组细胞的放射生物学参数,包括外推数(N)、平均致死剂量(D_0)、准阈剂量(Dq)、2 Gy剂量照射时的细胞存活分数(SF_2)、放疗增敏比(SER)。取Huh-7、SMMC-7721细胞分成对照组、IR组、EHDW组、IR+EHDW组,EHDW组和IR+EHDW组分别加入40μg/mL的EHDW培养液,对照组和IR组加入同等体积的细胞培养液,各组细胞继续培养12 h后,IR组和IR+EHDW组给予8 Gy照射剂量的X射线照射5 min,辐照结束后继续培养24 h后更换培养基,48 h后开始收样,采用流式细胞术测算Huh-7、SMMC-7721细胞凋亡率。结果 不同照射剂量下,IR+EHDW组Huh-7、SMMC-7721细胞存活分数均低于IR组(P均<0.05)。IR+EHDW组Huh-7、SMMC-7721细胞的SER分别为1.324、1.281。对照组、IR组、EHDW组、IR+EHDW组Huh-7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0.75%±1.48%、54.27%±1.58%、63.52%±1.76%、75.97%±2.02%,组间相比,P均<0.05。对照组、IR组、EHDW组、IR+EHDW组SMMC-7721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4.69%±2.18%、35.95%±1.19%、52.66%±1.04%、77.77%±0.89%,组间相比,P均<0.05。结论 EHDW可抑制Huh-7、SMMC-7721细胞增殖,增强其放疗敏感性,并诱导细胞凋亡,EHDW对人肝癌细胞系Huh-7、SMMC-7721具有放疗增敏作用。
2022年33期 v.62;No.1263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0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邢布点;魏婷;卢园园;冷俊杰;康品方;张宁汝;
目的 观察持续性心房颤动(AF)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分析其对持续性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效能。方法 AF患者154例,包括阵发性AF患者54例(阵发性组)、持续性AF患者60例(持续性组)、永久性AF患者40例(永久性组)。选取健康体检者110例记为对照组。60例持续性AF患者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消除房颤,术后随访,依据是否发生AF复发分为复发组11例、未复发组49例。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持续性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MMP-9对持续性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效能。结果 阵发性组、持续性组、永久性组、对照组血清MMP-9、TIMP-1表达水平组间相比,P均<0.05。复发组患者血清MMP-9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5)。血清MMP-9(OR=1.140,95%CI:1.053~1.708,P<0.05)是持续性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血清MMP-9水平预测持续性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AUC为0.779(P<0.01),取截断值为14.30 ng/mL时,血清MMP-9水平预测持续性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灵敏度为66.8%、特异度为81.9%。结论 不同类型AF患者血清MMP-9、TIMP-1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持续性AF患者血清MMP-9表达水平升高,血清MMP-9是持续性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检测血清MMP-9可用于持续性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
2022年33期 v.62;No.1263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1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马瑞松;胡小春;王苗;廖旺;王圣;
目的 观察氧化三甲胺(TMAO)对氯吡格雷(Clo)抗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方法 19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IR组、Clo+IR组、TMAO+Clo+IR组。IR组制备IR模型;Clo+IR组使用Clo溶液灌胃4 d后再制作IR模型;TMAO+Clo+IR组使用Clo溶液灌胃4 d,尾静脉注射TMAO溶液后再制作IR模型。取大鼠颈静脉血,使用全自动血液体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例(P-LCR),使用血小板聚集功能分析仪观察血小板聚集功能,包括最大聚集率(MaxAR-ADP)、平均聚集率(AveAR-ADP)和最大聚集时间(MaxAT-ADP)。再灌注4 h后断尾,观察大鼠断尾出血时间。采用免疫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肌血栓负荷,用最大血栓浓度(MD)和血栓指数(TI)表示。结果 Clo+IR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IR组(P<0.05)。Clo+IR组、TMAO+Clo+IR组血小板MaxAR-ADP、AveAR-ADP均低于IR组(P均<0.05),而TMAO+Clo+IR组血小板MaxAR-ADP高于Clo+IR组(P<0.05)。Clo+IR组大鼠断尾出血时间高于IR组(P<0.05)。Clo+IR组TI、MD均低于IR组(P均<0.05),TMAO+Clo+IR组MD低于IR组(P<0.05),TMAO+Clo+IR组TI高于Clo+IR组(P<0.05)。结论 Clo可以诱导血小板再生、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断尾出血时间、减轻心肌血栓负荷,而TMAO可以部分抑制Clo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导致Clo抵抗。
2022年33期 v.62;No.1263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周世龙;王喜甲;白雪洋;韩旭飞;李中根;李凌;
目的 对比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CB)、药物洗脱支架(DES)在冠状动脉原位弥漫性长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接受PCI术治疗的冠状动脉原位弥漫性长病变患者202例,依据介入策略的不同,分为DCB组(68例患者,共72处病变)和DES组(134例患者,共142处病变)。DCB组患者在PCI术中应用DCB治疗,DES组患者在PCI术中应用DES治疗,观察两组术后即刻最小管腔直径(MLD)、术后即刻狭窄程度、术后即刻管腔获得。术后6~12个月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观察随访时MLD、随访时狭窄程度、晚期管腔丢失、净管腔获得。观察两组术后12个月时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靶病变再狭窄、靶病变血运重建(TLR)、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全因死亡等。结果DCB组术后即刻MLD、术后即刻管腔获得均低于DES组(P均<0.05),DCB组术后即刻狭窄程度高于DES组(P<0.05)。DCB组术后冠状动脉造影随访时晚期管腔丢失低于DES组(P<0.05)。两组术后12个月时靶病变再狭窄、TLR、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全因死亡等并发症相比,P均>0.05。结论 PCI术中应用DCB、DES治疗冠状动脉原位弥漫性长病变,DES术后即刻疗效优于DCB,但DCB术后晚期管腔丢失更少。
2022年33期 v.62;No.1263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林梦文;王慧;孙谊然;王莉;白文琳;
目的 对比观察初产经产和是否患妊娠期糖尿病(GDM)产妇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血糖、脐动脉血气。方法 单胎妊娠产妇及其新生儿共87对,根据生产史不同分为初产妇组和经产妇组,根据是否诊断为GDM分为GDM组和无GDM组。胎儿出生后称重,根据胎龄别出生体质量将新生儿分为小于胎龄儿(SGA)、适于胎龄儿(AGA)、大于胎龄儿(LGA),对比分析各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在产后未开奶前检测新生儿末梢血糖,对比分析各组新生儿低血糖检出率。胎儿娩出后取脐动脉血,采用血气分析仪进行脐动脉血气分析,记录pH、血氧分压(PO_2)、二氧化碳分压(PCO_2)、实际碳酸氢盐(AB)、标准碳酸氢盐(SB)、全血剩余碱[BE(B)]、细胞外液剩余碱[BE(ecf)]数值,对比分析各组新生儿脐动脉血气指标。将新生儿胎龄别出生体质量、低血糖检出率和脐动脉血气作为结局指标,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探讨GDM对新生儿胎龄别出生体质量、低血糖检出率的影响,采用广义线性回归法分析初产经产对脐动脉血气指标的影响。结果 初产妇组SGA、AGA、LGA、低血糖检出率与经产妇组相比,P均>0.05。与无GDM组新生儿相比,GDM组新生儿中SGA占比降低、LGA占比升高、低血糖检出率升高(P均<0.05)。初产妇组新生儿脐动脉血pH、AB、SB、BE(B)、BE(ecf)值均低于经产妇组(P均<0.05)。GDM组、无GDM组新生儿脐动脉血pH、PCO2、PO2、AB、SB、BE(B)、BE(ec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产是新生儿脐动脉血pH、AB、SB、BE(B)值的保护性因素。未发现GDM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低血糖检出率产生影响。结论 经产是新生儿脐动脉血pH、AB、SB、BE(B)值的保护性因素,但不影响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血糖。GDM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血糖和脐动脉血气均不产生影响。
2022年33期 v.62;No.1263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田利飞;仝聪;阎立昆;王小强;
目的 观察三人四孔法在腹腔镜腹股沟疝感染补片取出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因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发生补片感染而接受腹腔镜腹股沟疝感染补片取出术治疗的患者23例,根据腹壁打孔方法及手术组人数不同分为三人四孔法组(12例)及常规组(11例)。三人四孔法组采用三人四孔法(术者、第一助手、扶镜手,主操作孔、辅助操作孔、助手操作孔、观察孔)取出感染补片,常规组采用常规手术方法(术者、扶镜手,主操作孔、辅助操作孔、观察孔)取出感染补片。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副损伤、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1 d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等。出院后随访2~63个月,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疝复发、感染复发、肠瘘、膀胱瘘等。结果 患者均顺利取出感染补片完成手术及随访。三人四孔法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常规组(P均<0.05)。两组术中副损伤例数、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1 d的VAS评分无差异(P均>0.05)。两组患者在随访期内均无疝复发、感染复发、肠瘘、膀胱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与常规手术方式相比,在腹腔镜腹股沟疝感染补片取出术中应用三人四孔法,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2022年33期 v.62;No.1263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2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鲁铭祺;范欣;郝建忠;王长磊;
目的 观察Lava Ultimate优韧瓷髓腔固位冠在大面积牙体缺损短冠磨牙修复中应用效果。方法 大面积牙体缺损短冠磨牙85颗,分为Lava Ultimate优韧瓷髓腔固位冠组(优韧瓷组)40颗、氧化锆髓腔固位冠组(氧化锆组)45颗,分别采用Lava Ultimate优韧瓷、氧化锆髓腔固位冠修复。修复后12个月对两组髓腔固位冠修复体进行临床效果评价,包括修复体完整性、修复体松动及脱落、边缘适合性、边缘着色、继发龋和牙龈健康状况,计算临床成功率。修复后12个月进行满意度调查,包括修复体颜色、外形、咀嚼功能和舒适度4个方面。离体短冠恒磨牙20颗,制作Lava Ultimate优韧瓷以及氧化锆髓腔固位冠修复体各10个,分别记为LU组、ZrO2组,制作硅橡胶间隙印模后,观察修复体边缘适应性(M1点值)和内部适应性(M2、M3及M4点值)。结果 优韧瓷组和氧化锆组的髓腔固位冠修复体边缘密合,无边缘着色及继发龋的发生。优韧瓷组在修复后12个月出现1例修复体咬合面破损、1例牙龈轻微炎症,临床成功率为95.0%;氧化锆组在修复后12个月时出现1例修复体脱落、2例牙龈轻微炎症,临床成功率为93.3%,两组临床成功率相比,P>0.05。优韧瓷组患者在修复体舒适度的满意率高于氧化锆组(P<0.05)。LU组M1、M2、M3、M4点间隙值均小于ZrO2组(P均<0.05)。结论 与氧化锆相比,Lava Ultimate优韧瓷髓腔固位冠修复大面积牙体缺损短冠磨牙疗效相当,但患者舒适度更高,且Lava Ultimate优韧瓷髓腔固位冠修复体的边缘适应性和内部适应性均更优。
2022年33期 v.62;No.1263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7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夏兴容;刘远梅;
目的 观察二期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LAARP)及结肠闭瘘术治疗一期实施结肠造瘘术的高位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RM)的效果。方法 高位ARM患儿41例,均于出生后48 h内一期行结肠造瘘术进行结肠造瘘,依据二期手术不同分为A、B组。A组患儿22例,二期行LAARP+结肠闭瘘术;B组患儿19例,二期行LAARP,3~6个月后三期再行结肠闭瘘术。患儿术后均通过门诊随访24~40个月,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1年进行肛管直肠测压,包括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及肛管静息压。术后1年和2年采用Kelly评估量表评估肛门功能。结果 41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A组术后1年Kelly评分优、良、差分别为8、11、3例,术后2年Kelly评分优、良、差分别为11、9、2例;B组术后1年Kelly评分优、良、差分别为8、9、2例,术后2年Kelly评分优、良、差分别为10、8、1例;两组相比,P均>0.05。A组发生术后并发症7例,B组发生术后并发症6例,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 与经典三期手术相比,二期LAARP及结肠闭瘘术治疗一期实施结肠造瘘术的高位ARM效果相当,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022年33期 v.62;No.1263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1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蔡潇潇;鲍欣欣;徐纯子;李天来;王秋红;李海波;
目的 观察粪肠球菌OG1RF感染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的外泌体分泌量,进一步观察OG1RF感染的raw264.7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在人源性肠上皮细胞NCM460中的传递情况。方法 取raw264.7细胞分为A、B两组。其中A组加入OG1RF感染1 h,后加入DMEM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B组为对照组,不进行处理。培养24 h时,收集细胞上清液,提取鉴定外泌体,BCA法测算两组外泌体含量,观察外泌体分泌情况。取raw264.7细胞,5×105/孔的密度铺至6孔板过夜后,分为1、2、3组,三组加入OG1RF感染1 h,然后1、2组分别加入DMSO+10μmol/L的外泌体抑制剂GW4869、DMSO+20μmol/L GW4869,对照组加入同体积DMSO,培养24 h时测算三组上清液外泌体含量,观察外泌体分泌情况。取A组提纯后外泌体,加入4μmol/L的PKH67标记,将标记后外泌体与人源性肠上皮细胞NCM460细胞共同培养3 h,电镜下观察NCM460细胞中的外泌体情况,观察外泌体在NCM460细胞中的传递情况。结果 培养24 h时,A、B组细胞上清液外泌体含量分别为(0.783±0.07)、(0.123±0.056)μg,二者比较,P<0.05;1、2、3组细胞上清液外泌体含量分别为(0.592±0.06)、(0.488±0.09)、(0.778±0.07)μg,与3组比较,1、2组细胞上清液外泌体含量低(P均<0.05);与1组比较,2组细胞上清液外泌体含量低(P<0.05)。OG1RF感染raw264.7细胞后分泌的外泌体可进入NCM460细胞质中。结论 OG1RF感染可促进raw264.7细胞外泌体的分泌,该作用可被GW4869抑制。OG1RF感染后raw264.7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可进入NCM460细胞中。
2022年33期 v.62;No.1263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6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鄢文佳;许莉;毕敬涛;王庚;
目的 对比观察采用不同压力控制通气模式经面罩给氧的全麻诱导期间使用肌松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疝修补术非肥胖患者的胃进气量。方法 择期行全身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或疝修补术的非肥胖患者7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10组、P12组、P15组,每组25例。全麻诱导后置入口咽通气道并用双手托下颌法扣面罩,采用压力控制通气模式行面罩通气2 min,P10组、P12组、P15组通气压力分别预设为10、12和15 cmH_2O。采用超声测量面罩通气前、气管插管后胃窦部横截面积(CSA)和在腹腔镜直视下进行胃胀气评分两种方法评估患者胃进气量。观察并记录各组患者面罩通气30 s、60 s、90 s、120 s时的潮气量,观察并记录面罩通气120 s时的血氧饱和度(SpO_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_(ET)CO_2)。结果 P10组患者面罩通气前和气管插管后胃窦部CSA相比,P>0.05。P12组、P15组患者面罩通气前和气管插管后胃窦部CSA相比,P均<0.05。P15组患者胃胀气评分显著高于P10组(P<0.05)。P10组在面罩通气60 s~120 s时,潮气量>6 mL/kg且<10 mL/kg;P12组在面罩通气120 s内,潮气量均>6 mL/kg且<10 mL/kg;P15组在面罩通气120 s内,潮气量均>10 mL/kg。三组患者面罩通气30 s、60 s、90 s、120 s时的潮气量均随着通气压力的增高而明显升高(P均<0.05);三组患者面罩通气120 s时的P_(ET)CO_2随着通气压力的增高而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 对于全麻诱导期间使用肌松剂的非肥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疝修补术患者,采用不同压力控制通气模式经面罩给氧的通气压力预设为10 cmH_2O可减少胃进气量,同时提供适宜的肺通气。
2022年33期 v.62;No.1263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朱立杰;闫战秋;吕小静;崔秀荣;刘忠玉;
目的 观察麻醉诱导前静注及术中持续泵入艾司氯胺酮的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炎性指标及术后早期疼痛情况。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的女性患者80例,随机分入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患者均采用静脉快速诱导方式进行麻醉诱导及气管内插管。实验组在麻醉诱导前静注0.5 mg/kg的艾司氯胺酮负荷量,术中持续泵入0.1 mg/(kg?h)的艾司氯胺酮至术毕。对照组以同样的方式输注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_0)、气管插管后即刻(T_1)、手术结束(T_2)、术后1 h(T_3)、术后3 h(T_4)五个时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炎性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炎性指标包括血清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观察T_3、T_4的VAS疼痛评分。观察患者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的用药总量,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以及气管拔管时间,以及术后3 h内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T_0时相比,两组患者T_1时的MAP及HR均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T_1、T_2、T_3时的MAP及HR均降低(P均<0.05)。与T_0时相比,两组患者T_1、T_2、T_3、T_4时的血清IL-6和TNF-α水平均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T_1、T_2、T_3、T_4时的血清IL-6和TNF-α水平均降低(P均<0.05)。实验组T_3、T_4时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的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以及气管拔管时间相比,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明显的恶心、呕吐、认知功能障碍等围术期并发症。结论 麻醉诱导前静注及术中持续泵入艾司氯胺酮,有利于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还可抑制炎性反应、减轻术后早期疼痛。
2022年33期 v.62;No.1263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2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钟明媚;陈洁;张会珍;丁震;
目的 观察静注咪达唑仑、芬太尼后接受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镇静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162例拟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分为A、B组,每组81例。A组在2%利多卡因雾化局部麻醉的基础上,静注咪达唑仑、芬太尼,B组仅予2%利多卡因雾化局部麻醉。记录A组咪达唑仑和芬太尼使用剂量,观察两组患者支气管镜操作时间、检查过程中不良反应(恶心、呕吐、明显屏气等)发生情况、检查中患者耐受性及舒适度等。结果A组咪达唑仑、芬太尼剂量分别为(3.30±0.91)mg、(69.83±19.95)μg。与B组比较,A组支气管镜检查时间短(P<0.01),检查过程中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患者比例少、出现脉氧饱和度下降比例高(P<0.01)。与B组比较,A组术中出现气道痉挛、剧咳、屏气等情况患者少(P<0.05),对支气管镜插入、咳嗽、疼痛及窒息感的视觉模拟评分高(P<0.001)。与B组比较,A组患者术后遗忘程度高,愿意接受再次检查的比例高(P<0.01)。结论 静注咪达唑仑、芬太尼后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镇静效果较好,可缩短患者的检查时间,提高患者对支气管镜检查的耐受度,且应用时不良反应少。
2022年33期 v.62;No.1263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8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周达飞;李强;钱驭涛;尤海峰;
目的 观察尺骨延长术治疗尺骨远端局灶性纤维软骨发育不良残留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7例尺骨远端局灶性纤维软骨发育不良的患儿,其中5例曾接受尺骨远端病变切除术切除病变组织,2例未行手术治疗,随访30(28~57)个月后,患儿仍存在尺骨远端局灶性纤维软骨发育不良残留畸形,表现为尺骨短缩、肘关节内翻、桡骨头脱位或半脱位。7例患儿均接受尺骨延长术治疗。结果 7例患儿尺骨延长术治疗后,尺骨延长32(30~35)mm,肘关节内翻角度由术前20(12~25)度改善为5(0~5)度,前臂旋后角度由术前50(30~80)度改善为70(40~80)度,前臂旋前角度由术前10(10~30)度改善为30(20~50)度,4例桡骨头脱位改善为半脱位,3例桡骨头半脱位术后复位。结论 对于存在尺骨远端局灶性纤维软骨发育不良残留畸形的患儿,尺骨延长术可以延长尺骨长度、改善肘关节内翻、前臂旋转角度和桡骨头脱位情况。
2022年33期 v.62;No.1263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1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傅莫凡;徐康;尚伟;刘玉林;夏立建;陈景波;
目的 观察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后病理分期pT1期高危和pT2期直肠癌追加同步放化疗(CCRT)的临床效果。方法 接受TEM治疗且术后病理分期为pT1期高危或pT2期的直肠癌患者69例,根据TEM术后是否追加CCRT治疗分为TEM+CCRT组23例、TEM组46例。TEM+CCRT组患者在TEM术后追加CCRT治疗,TEM组患者在TEM术后不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随访至今或死亡,随访时间8~20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复发率、死亡率、无病生存期(DFS)、总生存期(OS)。结果 TEM+CCRT组死亡率为0,TEM组死亡率为15.21%,两组死亡率相比,P>0.05。TEM+CCRT组复发率为4.34%,TEM组复发率为34.78%,两组复发率相比,P<0.05。TEM+CCRT组DFS为93(64.0,139.0)个月,TEM组DFS为44.5(23.5,83.2)个月,两组DFS相比,P<0.05。TEM+CCRT组OS为96(68.0,139.0)个月,TEM组OS为55.5(35.0,113.7)个月,两组OS相比,P<0.05。结论 对于TEM术后病理分期pT1期高危和pT2期的直肠癌患者,术后追加CCRT治疗可降低复发率,延长DFS和OS。
2022年33期 v.62;No.1263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彭秋凤;何静春;李立宇;叶奎;
目的 观察远程指导运动呼吸训练在稳定期Ⅱ期尘肺病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稳定期Ⅱ期尘肺病患者32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通过手机微信平台实现远程指导运动呼吸训练12个月,包括下肢力量锻炼、上肢力量训练、腹肌训练、柔韧性训练、全身耐力训练等运动训练和呼吸训练等。观察并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2个月时的肺功能、动脉血气、呼吸功能和运动能力。肺功能指标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呼气峰流速值(PEF)、用力肺活量(FVC),动脉血气指标包括血氧分压(PaO_2),呼吸功能以改良英国MRC呼吸困难指数(mMRC)量表评分表示,运动能力以6 min步行距离(6MWD)表示。结果 患者治疗后6个月和治疗后12个月时的FEV1、PEF、FVC、PaO_2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患者治疗后12个月时的FEV1、PEF、FVC、PaO_2均高于治疗后6个月(P均<0.05)。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6个月和治疗后12个月时的mMRC均降低(P均<0.05)、6MWD均升高(P均<0.05);与治疗后6个月相比,患者治疗后12个月时的mMRC降低(P<0.05)、6MWD升高(P<0.05)。结论 远程指导运动呼吸训练能够持续改善稳定期Ⅱ期尘肺病患者的肺功能和呼吸功能,提升运动能力。
2022年33期 v.62;No.1263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7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侯云峰;王玉;董辉;朱燕华;刘钧宁;赵磊;宋超;贾新华;吕涌涛;秦伟栋;
目的 总结无症状和轻型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毒株感染患者病毒核酸阳性持续时间≥14天的影响因素。方法 无症状和轻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2 369例,根据病毒核酸阳性持续时间分为长时间组、短时间组。长时间组患者246例,病毒核酸阳性持续时间均≥14 d,短时间组患者2 123例,病毒核酸阳性持续时间均<14天。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民族、身高、体质量、吸烟史等基本资料,发热、鼻塞、咽痛、流涕等临床症状发生情况,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既往病史,以及是否接种疫苗等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无症状和轻型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毒株感染患者病毒核酸阳性持续时间≥14天的影响因素。结果 长时间组患者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卒中史和未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者等资料与短时间组相比,P均<0.05。年龄大和未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是无症状和轻型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毒株感染患者病毒核酸阳性持续时间≥14天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和是否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是无症状和轻型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毒株感染患者病毒核酸阳性持续时间≥14天的影响因素。
2022年33期 v.62;No.1263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下载次数: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吴济强;雷丰丰;王红娟;陈其章;范临夏;
目的 总结单纯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分析发生单纯性肺栓塞的危险因素。方法 肺栓塞患者477例,根据有无合并深静脉血栓(DVT)分为单纯性肺栓塞组187例和肺栓塞合并DVT组290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肺栓塞发生部位、临床表现、合并症等临床资料。以患者是否为单纯性肺栓塞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发生单纯性肺栓塞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纯性肺栓塞组患者年龄、肺栓塞发生部位和气短、胸闷、咳嗽、下肢肿胀、下肢疼痛等临床表现,以及合并高血压、合并COPD、合并冠心病、近期手术史等资料与肺栓塞合并DVT组相比,P均<0.05。年龄大、合并高血压、合并COPD、合并冠心病是发生单纯性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单纯性肺栓塞主要发生在肺段动脉,临床表现以胸闷、气短、咳嗽多见,常合并高血压、COPD、冠心病。年龄大、合并高血压、合并COPD、合并冠心病是发生单纯性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2年33期 v.62;No.1263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9K] [下载次数: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殷菲;沈勰;刘云;
目的 分析酒石酸间羟胺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诊断及处理过程,探讨酒石酸间羟胺导致TdP发生的可能原因,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1例酒石酸间羟胺致TdP患者的诊断及处理过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因“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于外院治疗,入院当天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成功后转入我院EICU进一步诊治。心电图检查显示:窦性心律、QT间期延长及室性早搏,QT、QTc间期分别为750 ms、670 ms。结合患者症状体征、血常规和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断为:呼吸心跳骤停、CPR术后、缺血缺氧性脑病、脑梗死、呼吸衰竭、肺部感染、心肌损害、高血压病、糖尿病、长QT综合征。患者入院后出现血压和心率下降,在应用酒石酸间羟胺治疗过程中发生TdP,排除电解质紊乱、心肌损害等疾病所致,结合药物不良反应关联性评判标准及Naranjo评分量表考虑为酒石酸间羟胺所致药源性TdP。停用酒石酸间羟胺并使用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抗休克治疗后,未再有TdP发作。结论 合并有长QT综合征的患者应用酒石酸间羟胺可导致TdP,此类患者应用酒石酸间羟胺时要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2022年33期 v.62;No.1263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0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朱成杰;袁佳莹;朱怡卿;商艳;
RNA修饰是表观遗传修饰的一种,可通过降低mRNA的稳定性或表达,编码抑癌基因以降低其抑癌作用,并增强促癌转录体的稳定性和表达,在调节生物过程和肿瘤病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研究较多的RNA修饰包括N6-甲基腺苷(m6A)修饰、N1-甲基腺苷(m1A)修饰、5-甲基胞嘧啶(m5C)修饰、7-甲基鸟苷(m7G)修饰、假尿苷(psi)修饰、腺苷-肌苷转换(A-I)修饰和2′-O-甲基化(2′-O-Me)修饰等。RNA修饰可以通过METTL3、METTL14、METTL16等甲基转移酶,FTO、ALKBH5等去甲基化酶,YTHDF1、YTHDF2、YTHDF3等甲基结合蛋白,分别进行催化、擦除和识别,精确调控甲基化过程,在肿瘤细胞增殖、转移、侵袭、凋亡、自噬以及肿瘤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肺癌的发生发展。
2022年33期 v.62;No.1263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黄浩;岳红梅;雷文涛;仵晨雨;王俊敏;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最常见的类型,肿瘤细胞免疫逃逸是NSCLC病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NSCLC免疫治疗的重要基础。部分NSCLC患者染色体11q13区域的EMSY基因发生异常扩增,提示EMSY在NSCL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EMSY可通过抑制细胞DNA损伤反应(DDR)和抑制I型干扰素(IFN-I)功能,促进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的发生。抑制EMSY过表达或抑制其过表达产物功能,可恢复细胞DNA修复功能,改善细胞免疫环境。EMSY可能成为NSCLC新的免疫治疗靶点,且可能作为新的预测指标对患者免疫治疗效果进行预测。
2022年33期 v.62;No.1263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罗畅;蔡春泉;
脓毒症性心肌病(SIC)是由感染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紊乱而造成心脏收缩功能障碍,使器官以及全身组织灌注不足,进而出现缺血缺氧从而引起的可逆性的心肌抑制性损伤。SIC是脓毒症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左心室扩张以及左室射血分数的降低,是影响脓毒症患者最终预后的关键。SIC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主要包括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线粒体功能障碍、心肌抑制因子对心肌细胞的损害、NO合成失衡、Toll样受体(Toll-likereceptors,TLRs)介导的炎症反应对心肌细胞的损害等,这些机制共同影响着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2022年33期 v.62;No.1263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下载次数:6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章雨秋;秦川岚;邵华英;
口腔颌面部畸形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疾病,根据畸形发生的部位可分为牙齿发育畸形、颌骨发育畸形。无远端同源盒(distal-less homeobox,DLX)基因参与调控细胞周期与凋亡、器官形态发育等过程,DLX2基因作为DLX基因家族中的一员,其表达变化或功能调节机制的紊乱都将导致牙齿发育畸形、颌骨发育畸形等口腔颌面部畸形的发生。DLX2基因导致口腔颌面部畸形的作用机制与DLX2基因参与成骨细胞分化和细胞周期的调控有关,可影响颌面部骨骼及牙齿的形态和功能;DLX2基因还可通过调控下游基因的效应表达,影响相关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软骨生成,导致口腔颌面部畸形。
2022年33期 v.62;No.1263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司丹妮;李彩娥;陈馨嵘;龙章佑;王明明;余静;
新型分子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在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发挥着良好作用,但其引起的相关心脏毒性事件增加了恶性肿瘤患者的死亡率。TKIs类药物按作用靶点可分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EGFR-TKIs)、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CR-ABL TKIs)以及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四类。TKIs可能导致多种心脏毒性,包括高血压、左室射血分数下降、QT间期延长、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心肌梗死等,不同种类的TKIs诱导的心脏毒性存在差异,可能与其作用靶点不同有关。临床医生需平衡恶性肿瘤靶向治疗与药物诱导心脏毒性之间的风险-收益比,通过心电图、心脏成像、生物标志物等对TKIs诱导的心脏毒性进行评估和监测,以尽早解决易感风险因素,为临床使用该类药物治疗恶性肿瘤提供参考。
2022年33期 v.62;No.1263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兴洲;崔红根;
药物诱导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DITP)是一种与药物有关的通过免疫反应引的以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要临床特点的疾病。临床上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以免疫机制为主要原因。DITP的发病机制主要是通过体内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引起血小板的激活、清除和破坏,从而引起血小板计数下降。根据DITP发病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药物依赖性抗体型、半抗原诱导型、免疫复合物型、自身抗体型、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GPI)相关型,每型有其自身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也不尽相同。替罗非班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发病机制为药物诱导GPⅡb/Ⅲa受体发生构型变化,被体内天然抗体识别结合,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引起血小板计数减少;临床上表现为应用替罗非班后2~6 h血小板计数急剧下降,停用替罗非班后血小板计数迅速恢复,伴或不伴出血表现。替罗非班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目前无特异性实验室诊断标准,其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临床特点。当患者发生替罗非班诱导血小板减少症时,要及时停用替罗非班,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10×109/L或有显著出血倾向时需输注血小板,必要时输注免疫球蛋白,并避免再次使用替罗非班。
2022年33期 v.62;No.1263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1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薄希莹;胡薇;
良性甲状腺结节是临床上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无症状的良性甲状腺结节仅定期随访即可,当结节出现持续增大、与结节相关的局部压力症状或影响外观时,需进行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手术治疗并发症较严重,单纯抽吸治疗复发率较高。超声引导下热消融术,包括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和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MWA),可有效缩小病灶、改善症状,能控制出血、疼痛、喉上或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是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的良好选择。超声引导下硬化疗法是一种较为安全、能够有效减小良性甲状腺结节体积且效果稳定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常用硬化剂为无水乙醇、聚桂醇。超声引导下消融联合硬化治疗将热消融术与硬化疗法相结合,提供了更好的疗效和更高的安全性,其中超声引导下MWA联合聚桂醇硬化疗法潜力更大。
2022年33期 v.62;No.1263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李岚;沈清;
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常见微血管并发症,其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共同参与的病理过程。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机体提供大量能量,线粒体融合缺陷与过度分裂、自噬作用减弱或过度自噬、生物合成功能障碍、氧化应激等都会造成线粒体质量、数量、结构的改变,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肾脏能量供应不足与氧化应激损伤,破坏肾脏正常结构和功能,与DK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多种靶向线粒体的药物,包括小檗碱等调节线粒体动力学的药物、黄芪皂苷Ⅱ等调节线粒体自噬作用的药物、白藜芦醇等调节线粒体生物合成功能的药物、MitoQ等改善线粒体氧化应激的药物,可改善肾脏能量代谢并减轻肾脏病理改变,延缓DKD的进展,已成为DKD治疗的研究热点。
2022年33期 v.62;No.1263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下载次数:8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