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薇;王欣;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血浆长链非编码RNA小核仁RNA宿主基因16(lncRNA SNHG16)、微小RNA-183-5p(miR-183-5p)水平与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93例AML患者为AML组,选取同期40例体检中心查体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qPCR法检测血浆lncRNA SNHG16、miR-183-5p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AML患者血浆lncRNA SNHG16与miR-183-5p水平的相关性及与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血浆lncRNA SNHG16、miR-183-5p水平AML患者生存曲线。结果 AML组血浆lncRNA SNHG16水平高于对照组,miR-183-5p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ML患者血浆lncRNA SNHG16与miR-183-5p水平呈负相关(r=-0.704,P<0.01)。不同白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率、预后危险分层AML患者血浆lncRNA SNHG16、miR-183-5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位随访25个月,3年总生存率为54.84%(51/93)。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lncRNA SNHG16高水平者3年总生存率低于lncRNA SNHG16低水平者,miR-183-5p高水平者3年总生存率高于miR-183-5p低水平者(P均<0.05)。结论 AML患者血浆lncRNA SNHG16水平升高,miR-183-5p水平降低,二者水平与白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率、预后危险分层和患者预后有关。
2022年34期 v.62;No.1264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7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高菊;范英姿;欧小琳;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含1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3(ADAMTS13)、信号素3A(Sema3A)水平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取157例接受MHD患者,根据1年后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55例和无MACE组102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ADAMTS13、Sema3A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HD患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DAMTS13、Sema3A水平对MHD患者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 MACE组年龄大于无MACE组,体质量指数(BMI)、ADAMTS13、Sema3A水平低于无MACE组,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甲状旁腺素(PTH)水平高于无MACE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OR=0.916,95%CI:0.853~0.983)、ADAMTS13(OR=0.992,95%CI:0.988~0.997)、Sema3A(OR=0.962,95%CI:0.946~0.978)为MHD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保护因素,LDL-C(OR=1.008,95%CI:1.004~1.013)、PTH(OR=1.017,95%CI:1.004~1.030)为其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ADAMTS13、Sema3A水平单独与联合预测MHD患者MACE发生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9、0.795、0.863,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大于单独预测(P均<0.05)。结论MHD并发MACE患者血清ADAMTS13、Sema3A水平降低,二者可作为MHD患者MACE发生的辅助预测指标。
2022年34期 v.62;No.1264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陈君;马娜;顾明;彭洋;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术前血清微小RNA-503(miR-503)、孤独G蛋白偶联受体配体-13(Apelin-13)水平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左心室重构(LVR)的关系。方法 选取行PCI治疗的老年AMI患者143例作为观察组,体检健康者14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观察组PCI术前和对照组体检时血清miR-503、Apelin-13水平;术后1年检测老年AMI患者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射血分数(LVEF)],根据是否发生LVR将患者分为LVR组61例、非LVR组82例;Pearson法分析LVR患者术前血清miR-503、Apelin-13、术后1年超声心动图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AMI患者PCI术后1年发生LVR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前血清miR-503、Apelin-13对老年AMI患者PCI术后1年发生LVR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前血清miR-503水平升高,Apelin-13水平降低(P均<0.05);与非LVR组比较,LVR组术前血清miR-503水平、术后1年LVEDD、IVST、LVPWT升高,术前Apelin-13水平、术后1年LVEF降低(P均<0.05)。LVR患者术前血清miR-503与Apelin-13呈负相关(r=-0.544,P<0.05);术前血清miR-503与术后1年LVEDD、IVST、LVPWT呈正相关(r分别为0.491、0.628、0.477,P均<0.05),与LVEF呈负相关(r=-0.562,P<0.05);术前血清Apelin-13与术后1年LVEDD、IVST、LVPWT呈负相关(r分别为-0.514、-0.583、-0.609,P均<0.05),与LVEF呈正相关(r=0.465,P<0.05)。血清miR-503水平及LVEDD、IVST、LVPWT均是影响老年AMI患者PCI术后1年发生LVR的危险因素,血清Apelin-13水平及LVEF则为其保护因素(P均<0.05);术前血清miR-503、Apelin-13及二者联合预测老年AMI患者PCI术后1年发生LV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3、0.839、0.927,二者联合AUC高于血清miR-503、Apelin-13单独预测(P均<0.05)。结论 老年AMI患者PCI术前血清miR-503呈高水平、Apelin-13呈低水平,二者可能成为预测老年AMI患者PCI术后1年发生LVR的生物指标。
2022年34期 v.62;No.1264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1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沈美琴;施颖琦;陆飞;葛振明;钱俊波;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微小RNA-143-3p(miR-143-3p)、LIM和Src同源结构域3蛋白1(LASP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113例胃癌患者,采用qPCR法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iR-143-3p、LASP1 mRNA表达。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胃癌组织中miR-143-3p与LASP1 mRNA表达的关系,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miR-143-3p、LASP1 mRNA表达。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胃癌组织中不同miR-143-3p、LASP1 mRNA表达患者生存曲线。结果 与癌旁组织比较,胃癌组织中miR-143-3p表达下调,LASP1 mRNA表达上调(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胃癌组织中miR-143-3p与LASP1 mRNA表达呈负相关(r=-0.810,P<0.01),二者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随访3年,113例胃癌总生存率为69.03%(78/113)。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miR-143-3p高表达者3年总生存率高于miR-143-3p低表达者,LASP1 mRNA高表达者3年总生存率低于LASP1 mRNA低表达者(P均<0.05)。结论 胃癌组织中miR-143-3p低表达,LASP1 mRNA高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预后有关,二者可能成为胃癌预后的评估指标。
2022年34期 v.62;No.1264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6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雪娟;赵琨;
目的 探讨Tan评分对急性大脑中动脉(AMCA)M1段闭塞患者溶栓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156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MCA M1段闭塞患者,根据脑梗死溶栓(TICI)血管灌注分级将患者分为未通组94例和再通组62例。比较两组基础资料和Tan评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CA M1段闭塞患者溶栓未通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an评分预测AMCA M1段闭塞患者溶栓未通价值,比较不同Tan评分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分级。结果 未通组Tan评分<2分、高血压史、心房颤动史比例和入院时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空腹血糖(FP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再通组,发病至入院时间长于再通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史(OR=4.318,95%CI:2.405~8.276)、发病至入院时间(OR=1.076,95%CI:1.025~1.128)、入院时NIHSS评分(OR=1.170,95%CI:1.081~1.395)为AMCA M1段闭塞患者溶栓未通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Tan评分≥2分(OR=0.316,95%CI:0.160~0.627)为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Tan评分预测AMCA M1段闭塞患者溶栓未通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49(95%CI:0.783~0.901)、77.17%、85.94%。Tan评分<2分患者mRS分级≥3级比例高于Tan评分≥2分患者(P<0.05)。结论 Tan评分与AMCA M1段闭塞患者溶栓效果有关,可作为溶栓未通的评估指标。
2022年34期 v.62;No.1264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7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金珠;沈磊;宋琪;朱弘艳;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微小RNA(miRNA)-216a-5p、甲状腺激素受体相互作用蛋白4(TRIP4)表达与患者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85例乳腺癌患者,采用qRT-PCR法检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iR-216a-5p、TRIP4表达,并分析二者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随访3年,以二者均值将患者分为miR-216a-5p高表达组(≥0.430,44例)和miR-216a-5p低表达组(<0.430,41例),TRIP4高表达组(≥1.886,42例)和TRIP4低表达组(<1.886,43例),比较不同表达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乳腺癌、癌旁组织中miR-216a-5p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30±0.109、1.012±0.166,TRIP4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886±0.388、1.023±0.171,乳腺癌、癌旁组织中miR-216a-5p、TRIP4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乳腺癌组织中miR-216a-5p与TRIP4表达呈负相关(r=-0.637,P<0.05),二者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Ki-67增殖指数、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miR-216a-5p高表达组3年无进展生存率、总生存率高于miR-216a-5p低表达组,而TRIP4高表达组3年无进展生存率、总生存率小于TRIP4低表达组(P均<0.05)。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miR-216a-5p低表达,TRIP4高表达,二者与HER-2表达、Ki-67增殖指数、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预后有关。
2022年34期 v.62;No.1264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晓娜;赵和萌;周进进;王娟;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BA)患儿血清长链非编码RNA-牛磺酸上调基因1(lncRNA TUG1)、微小RNA-326(miR-326)水平与气道炎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06例BA患儿,根据严重程度分为急性发作期组43例和临床缓解期组63例,另选取同期57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qPCR法检测血清lncRNA TUG1、miR-326水平。通过Pearson/Spearman相关法分析BA患儿血清lncRNA TUG1、miR-326水平与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IL-10、IL-13、干扰素-γ(IFN-γ)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临床缓解期组、急性发作期组血清lncRNA TUG1水平依次升高,miR-326水平依次降低(F/H分别为114.285、80.363,P均<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BA患儿血清lncRNA TUG1水平与miR-326、IL-10、IFN-γ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为-0.625、-0.581、-0.667,P均<0.05),与FeNO和IL-4、IL-13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701、0.634、0.651,P均<0.05);miR-326水平与IL-10、IL-13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为-0.558、-0.602,P均<0.05),与FeNO、IL-4、IFN-γ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689、0.614、0.638,P均<0.05)。结论 血清lncRNA TUG1水平升高和miR-326水平降低与BA患儿气道炎症发生、发展有关。
2022年34期 v.62;No.1264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亚娜;宋晓聪;吴静;崔罗方;刘丽;马文华;赵秀雷;徐林丽;南桂英;王慧玲;
目的 探究生肌玉红膏对血栓性脉管炎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取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血管内皮祖细胞(EPC)干预组、生肌玉红膏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均建立血栓性脉管炎模型,正常组与模型组尾静脉每天1次输注1 mL生理盐水,EPC干预组输注数量为5×10~5个EPC细胞后创面外敷生肌玉红膏,生肌玉红膏组创面外敷生肌玉红膏。将EPC细胞培养后观察细胞形态,检测IL-6、IL-8、TNF-α、TGF-β_1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CD34、CD133,TUNEL法检测平滑肌细胞凋亡率,免疫印迹法检测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6、IL-8、TNF-α、TGF-β_1水平及平滑肌细胞数高于正常组(P均<0.05),EPC干预组以上指标均低于模型组(P均<0.05),生肌玉红膏组以上指标均高于EPC干预组(P均<0.05)。模型组大鼠血管组织中CD34、CD133及血管组织中VEGF、bFGF蛋白表达低于正常组(P均<0.05),EPC干预组以上指标高于模型组(P均<0.05),生肌玉红膏组以上指标低于EPC干预组(P均<0.05)。正常组大鼠生长良好;模型组大鼠血栓显著,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EPC干预组血栓变化缓解,伴随少量炎性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排列趋于整齐;生肌玉红膏组少量血栓,血管平滑肌细胞排列略显紊乱。模型组大鼠血管组织中CD34、CD133表达低于正常组(P均<0.05),EPC干预组以上指标高于模型组(P均<0.05),生肌玉红膏组CD34、CD133指标低于EPC干预组(P均<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管组织中平滑肌细胞凋亡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EPC干预组血管组织中平滑肌细胞凋亡率高(P均<0.05);与EPC干预组比较,生肌玉红膏组平滑肌细胞凋亡率较低(P均<0.05)。模型组大鼠血管组织中VEGF、bFGF蛋白表达低于正常组(P均<0.05),EPC干预组VEGF、bFGF蛋白表达高于模型组,生肌玉红膏组VEGF、bFGF蛋白表达低于EPC干预组(P均P<0.05)。结论 生肌玉红膏可促进血栓性脉管炎大鼠平滑肌细胞凋亡,降低炎性因子表达,激活VEGF与bFGF蛋白表达,发挥血管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介导EPC分化相关。
2022年34期 v.62;No.1264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1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郭东浩;韩宇博;张美君;田苗;唐玥;刘莉;
目的 探讨睡眠障碍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基于已建立的高血压队列,选取基线诊断无房颤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例,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认知功能障碍以及资料不完整者,以访视期(5年)内是否诊断房颤为分组依据,以进入队列时间(月份)作为匹配条件,按照1∶2匹配病例组(有房颤)和对照组(无房颤)。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障碍对房颤发病风险的影响及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入选病例894例,其中病例组298例、对照组596例;病例组睡眠障碍严重程度高于对照组。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睡眠障碍(OR=2.396)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调整性别、年龄和房颤家族史后,睡眠障碍使房颤的发病风险增加了1.162倍;轻度、中度、重度睡眠障碍使房颤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了0.592、1.498、3.553倍。调整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后,睡眠障碍使房颤的发病风险增加了1.144倍;轻度睡眠障碍不影响房颤的发病风险,中度和重度睡眠障碍使房颤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了1.788和3.707倍。再增加调整糖尿病、OSAS、心力衰竭因素后,睡眠障碍使房颤的发病风险增加了1.235倍;轻度睡眠障碍与房颤的发病风险不相关,中度和重度睡眠障碍使房颤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了1.901和4.106倍。结论 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睡眠障碍是房颤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轻度睡眠障碍可能与房颤发病风险的增加相关,中度和重度睡眠障碍可导致房颤发病风险的增加,且房颤的发病风险与睡眠障碍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2022年34期 v.62;No.1264 49-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1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侯学静;刘树荣;孙培培;白景林;李美云;王金荣;
目的 探讨治疗前高分辨率CT(HRCT)评分、血清白细胞介素34(IL-34)、血沉(ESR)对活动性肺结核(ATB)抗结核治疗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ATB患者93例,抗结核治疗6个月后分为预后不良组25例和预后良好组68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以及治疗前HRCT评分、血清IL-34、ESR,分析ATB患者抗结核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HRCT评分、血清IL-34、ESR对ATB抗结核治疗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史、居住地、文化水平、治疗前胸片改变比较差均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预后不良组HRCT评分及血清IL-34、ESR高于预后良好组(P均<0.05),治疗前HRCT评分、IL-34、ESR是影响ATB抗结核治疗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P均<0.05)。取治疗前HRCT评分<44分、血清IL-34<2 368.68 g/mL、ESR<38.67 mm/h,三者单独预测ATB抗结核治疗预后良好的灵敏度分别为80.00%、92.00%、84.00%,特异度分别为82.35%、75.00%、77.94%。取以上相同截断值,三者联合预测ATB抗结核治疗预后良好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00%、89.71%,三者联合预测ATB抗结核治疗患者预后良好的灵敏度、特异度与单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RCT评分、IL-34、ESR联合有望成为评估ATB抗结核治疗患者预后的有效标志物。
2022年34期 v.62;No.1264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8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孟香弟;刘倩;王立伟;王凯;张妍;武静茹;王明玲;
目的 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动态监测每搏量变化(ΔSV)指导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行股骨髓内钉手术全麻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及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股骨髓内钉手术的老年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G两组,每组75例。C组建立静脉通路后接受常规液体治疗,G组使用TEE动态监测ΔSV指导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组1例术中出现大出血予以剔除。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肺部并发症(肺部感染、肺水肿、肺不张)、急性肾损伤、伤口愈合不良。输液量(晶体液、胶体液)、尿量、出血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例数(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手术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恶心呕吐、非计划入ICU例数。结果 与C组相比,G组晶体液、胶体液的输注量减少,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缩短,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使用TEE动态监测ΔSV指导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可以优化术中的液体治疗,降低行股骨髓内钉手术全麻老年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2022年34期 v.62;No.1264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杨玉林;郝岩;王勇超;李健;张承英;
目的 探讨5 mg SGLT2抑制剂干预对使用他汀类调脂药冠心病患者血糖异常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冠脉CTA或CAG或PCI诊断为冠心病患者323例,根据是否服用SGLT2抑制剂将其分为对照组(192例)和SGLT2抑制剂组(1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SGLT2抑制剂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5 mg SGLT2抑制剂。随访13个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家族史、年龄、性别、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谷丙转氨酶、尿酸、eGFR、左室射血分数(LVEF)、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3个月,两组血清NT-proBNP治疗前后下降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3个月,对照组血糖异常发生率(6.25%)高于SGLT2抑制剂组(0.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R为0.122(95%CI:0.016~0.928)。两组谷丙转氨酶、尿酸、eGFR、NT-proBNP、射血分数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5 mg SGLT2抑制剂用于冠心病患者可明显降低他汀类调脂药所致血糖异常发生的风险,同时可使血清NT-proBNP水平下降更快、更明显,且不会加重心脏、肝脏、肾脏负担。
2022年34期 v.62;No.1264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7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裴珍珍;王革生;宋光荣;蔡旭;杜勇;东潇博;
目的 构建基于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胶质母细胞瘤(GBM)患者预后铁死亡基因相关lncRNA预测模型。方法 通过TCGA数据库获取GBM的高通量测序数据,通过文献检索和搜查FerrDb数据库两种方式获取铁死亡基因,并基于GBM中铁死亡相关差异表达的lncRNA构建GBM预后的多lncRNA模型,分析预后lncRNA与铁死亡基因的共表达关系。结果 共获得与GBM相关的铁死亡基因246个,铁死亡相关lncRNA 2 624个,经差异分析和降维处理,最终得到102个与GBM显著相关的铁死亡基因,并构建了一个包含111个lncRNA的GBM预后模型,其中,69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铁死亡基因与73个GBM预后相关的铁死亡lncRNA之间存在共表达关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在预后模型下,高危者和低危者的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基于TCGA数据库成功构建GBM患者预后铁死亡基因相关lncRNA预测模型,该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GBM患者的生存率。
2022年34期 v.62;No.1264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志豪;王思;彭杨威;解俊敏;贾辛未;
目的 观察药物洗脱球囊(DCB)在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合并远端心肌桥(MB)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合并远端MB患者67例,随机分为DCB组33例和药物洗脱支架(DES)组3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射线辐射量,观察术中动脉夹层、血管弹性回缩情况及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和血栓形成情况。采用PLATO出血标准观察术后出血情况,术后12个月复查冠脉造影,观察局部再狭窄及晚期管腔丢失(LLL)情况。比较两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及冠脉造影定量分析结果。结果 DCB组造影剂使用量、手术时长、辐射量均小于DES组(P均<0.05),术中DCB组C行夹层1例、血管弹性回缩1例,均补救性支架置入,最终DCB治疗31例,DES治疗36例;术后即刻管腔增加DES组大于DCB组(P<0.001);12个月复查冠脉造影,两组最小管腔直径相当(P>0.05),DCB组LLL小于DES组(P<0.001);血管内超声造影发现,DES组再狭窄发生率高于DCB组(P<0.05);12个月的临床随访中,DCB组与DES组MACE发生率分别为9.7%、33.3%,两组比较P<0.05。DCB组与DES组靶病变血管重建(TLR)发生率分别为6.5%、27.3%,两组比较P<0.05。两组均无重度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轻度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冠脉前降支狭窄病变合并远端MB的患者采用DCB治疗安全有效,且远期效果优于DES。
2022年34期 v.62;No.1264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7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晓如;王峪;杜海科;
目的 探讨血乳酸、第1天呼吸指数、血百草枯中毒(PQ)浓度、血乳酸联合血PQ浓度等指标预测血液灌流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14 d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临床资料,根据14 d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动态观察两组24 h血糖、血乳酸、碱剩余、呼吸指数、动静脉氧分压差变化,比较两组血PQ浓度、百草枯中毒严重指数(SIPP)、口服PQ剂量、24 h乳酸清除率、24 h血糖清除率、血乳酸联合血PQ浓度、血PQ浓度×中毒至灌流时间、血PQ浓度×入院至灌流时间等指标的差异,进行主成分分析KMO检验、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拟合曲线进行分辨度和校准度检验,比较各指标预测能力。结果 死亡组口服PQ剂量、血乳酸、血PQ浓度、血糖、呼吸指数、24小时乳酸清除率、SIPP、血PQ浓度×中毒至灌流时间、血PQ浓度×入院至灌流时间等指标高于生存组(P均<0.05);死亡组肺泡动脉氧分压比和碱剩余水平低于生存组(P均<0.05)。主成分分析:研究最终提取前两位主成分,提取后主成分累计解释56.38%的数据变异。相关性分析:血乳酸、血PQ浓度×血乳酸、血PQ浓度、呼吸指数与患者14 d死亡呈正相关(γ分别为0.68、0.69、0.48、0.36,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血乳酸优势比(OR)=1.831,95%CI为1.26~2.66,P<0.05;第1天呼吸指数OR=117.62,95%CI为2.96~4677.99,P<0.05,提示血乳酸及第1天呼吸指数是预测患者14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血PQ浓度×血乳酸、血乳酸、第1天呼吸指数、血PQ浓度预测14 d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和95%CI分别为0.90(0.82~0.98)、0.89(0.81~0.98)、0.76(0.63~0.89)、0.77(0.66~0.89),不同指标预测14 d患者预后的AUC比较:入院时乳酸或血乳酸×血PQ浓度>血PQ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为2.17、0.09,P均<0.05)。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乳酸、第1天呼吸指数均有较好的校准度(χ~2分别为5.15、7.23,P均>0.05),用乳酸、第1天呼吸指数预测急性PQ中毒14 d死亡概率曲线与实际死亡率曲线相吻合。结论 血乳酸水平、血乳酸联合血PQ浓度、第1天呼吸指数、血PQ浓度预测血液灌流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14 d预后的临床价值较高,血乳酸及第1天呼吸指数是预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乳酸的预测准确性更高。
2022年34期 v.62;No.1264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晶晶;龚四堂;陈冠桦;刘瑞桃;耿岚岚;黄玲;张顺先;
目的 了解5岁以下腹泻患儿副溶血性弧菌(VP)的感染情况。方法 收集腹泻患儿粪便样本495例份,非腹泻患儿粪便样本327例份,进行细菌培养。挑取单个菌落,行氧化酶鉴定,阳性者进一步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检测VP,同时患儿的基本信息采用结构化问卷调查完成。结果 VP在腹泻病例中检出率为5.9%,高于非腹泻病例(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09,P<0.05,OR=4.008,95%CI:1.535~10.463)。腹泻患儿中VP的检出率在男性和女性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0,P>0.05,OR=0.885);2岁以上年龄组腹泻病例中VP的检出率(9.1%)较2岁以下组(4.2%)高(χ~2=4.688,P<0.05,OR=2.257);VP的检出率在腹泻病例中呈现明显的季节分布(χ~2=13.982,P<0.05),在秋季检出率最高(13.1%,13/99),其次是夏季(6.6%,8/122)、春季(3.2%,6/186),冬季检出率最低(2.3%,2/87)。VP阳性的腹泻患儿较VP阴性者临床更易出现呕吐和水样便(P均<0.05)。结论 广州地区5岁以下腹泻患儿存在VP感染,其感染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秋季高发,以呕吐、水样便为主要临床表现。
2022年34期 v.62;No.1264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玉汀;王博江;李祖雷;李东;邱增华;刘保东;
目的 探讨全麻后移动CT引导下肺结节定位术对于胸腔镜下肺结节精准切除的效果。方法 选取272例肺小结节患者,共382枚结节。采用全麻双腔气管插管,麻醉成功后,CT移动(扫描机架沿滑轨)至手术床。CT引导下采用新型肺结节定位针对肺结节进行定位,定位完成后立即胸腔镜手术,精准肺结节切除。结果 272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术前定位,定位成功率100.0%。定位所花费时间为9~68 min。穿刺定位完成后有57例(20.9%)定位区域的肺组织内出现少量高密度出血。有66例(24.2%)定位完成后即刻出现不同程度的少量气胸,气胸比例均<10%。完成定位后同时出现肺实质内出血合并气胸的患者共17例(6.25%)。定位成功后272例患者均于胸腔镜下完成手术。术后患者均顺利康复,未出现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结论 全麻后移动CT引导下的肺结节穿刺定位具有安全、高效的特点,可帮助外科医生精确切除肿瘤,最大限度保留正常肺组织,有利于早期肺癌的精准手术治疗。
2022年34期 v.62;No.1264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思友;何斌;祝紫兰;梁宁;唐小勇;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从骨髓中提取、分离、鉴定及纯化出来的干细胞,能在诱导成骨培养液条件下分化为成骨细胞,具有诱导新骨生成、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从纯化的BMSCs提取、分离出细胞外囊泡(EVs),获取的EVs具有与BMSCs相似的作用。研究发现,BMSCs衍生的EVs可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推测BMSCs-EVs在骨质疏松症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受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
2022年34期 v.62;No.1264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1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田海涛;杨云红;李文俊;姬燕梅;孙嫄;郭妮;金醒昉;
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卒中后常见的神经精神并发症,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与认知障碍疾病存在联系。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既可影响神经递质水平,又可介导神经免疫细胞炎症反应或干涉神经元及其信号传导,共同影响大脑功能和认知行为。PSCI发病机制迄今尚未阐明,亦无有效的防治方法。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和大脑之间可能会通过微生物群-肠道-大脑轴相互影响,即肠道菌群可以通过神经免疫、神经内分泌以及迷走神经等“双向脑肠信号”与中枢神经系统进行信息交流。
2022年34期 v.62;No.1264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K] [下载次数:6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黄丹妮;周喜汉;
结直肠癌是人类目前常见的癌症之一,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正常生理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包括能量代谢、与正常肠道屏障系统相互作用、促进上皮细胞存活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普遍认为,肠道菌群诱导的结直肠癌作用机制与细菌产生的毒素释放增强诱导DNA损伤、肠道有益菌衍生代谢物减少、肠道上皮屏障功能障碍或肠道菌群生态失调等因素有关。
2022年34期 v.62;No.1264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2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尹月娇;孙守刚;
心房颤动(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通常造成缺血性脑卒中、血栓栓塞、心力衰竭及认知功能下降等严重危害。由于AF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较好的根治方法,故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AF患者进行综合管理治疗。导管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LAAC)一站式手术是治疗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的一项新技术,因其可同时达到卒中预防和症状控制的双赢效果,迅速成为研究热点。目前,由于一站式手术的相关研究数据有限且缺乏循证医学证据,针对NVAF患者选择一站式治疗策略尚存有争议。
2022年34期 v.62;No.1264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孔增霞;杨娟;徐蓓蓓;何继瑞;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DOP)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病,伴有骨质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其发病隐匿,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在临床中易被忽视。随着病情进展,可造成患者骨折,增加糖尿病患者的致残率,而DOP的治疗效果并不明显。DOP的发病机制复杂,高血糖相关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与DOP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AGEs可通过影响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细胞等功能而导致骨质疏松。探索AGEs在DOP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可为DOP的治疗提供更多参考。
2022年34期 v.62;No.1264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士强;陈远征;李梁;吴灿;付妍婕;
大面积烧伤以及其他多种创伤形成的皮肤缺损,暴露在各种病菌下,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甚至会危及伤者的生命。所以,及时封闭创面是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治疗的关键。然而,创面过大与自体皮源不足的矛盾一直是烧伤创面治疗的重要问题,微粒皮移植术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微粒皮移植覆盖物(如异种皮、异体皮、自体痂皮、人羊膜以及罗非鱼皮等)的选取对其成活情况有很大影响,以致于影响创面愈合的优劣。
2022年34期 v.62;No.1264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6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钟小毅;侯婷;王玉;
摄食抑制因子-1(Nesfatin-1)是由82个氨基酸组成的分泌性多肽。最初于2006年从SQ-5细胞株中提取得到,被描述为下丘脑区的一种厌食肽。Nesfatin-1具有抑制摄食、抗炎、促细胞凋亡、调节糖脂代谢等生物学作用。Nesfatin-1包含3个结构域,其中发挥抑制摄食的关键区域为M30。目前,对介导Nesfatin-1的受体尚无定论,放射自显影技术发现,Nesfatin-1在大脑区域与125i-Nesfatin-1广泛结合,但不能据此推测其为Nesfatin-1的受体。
2022年34期 v.62;No.1264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5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新鑫;朱黎明;焦国庆;
二尖瓣反流(MR)是临床常见瓣膜疾病,传统外科二尖瓣修复和置换治疗手术创伤大、风险较高。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TMVR)是一种经导管通过心尖或股静脉路径将人工瓣膜送至二尖瓣位置治疗MR的微创疗法,目前已在临床逐步开展。TMVR围术期成像主要采用超声心动图、多排CT技术;TMVR治疗系统包括Tendyne、Intrepid、Cardiovalve、AltaValve、Evoque、HighLife系统,对MR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各类系统的术后并发症主要为LVOT梗阻、瓣膜错位、瓣周漏。
2022年34期 v.62;No.1264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