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陈婷;张娇;王晓鸽;康楠;王凤云;唐旭东;

    目的 体外分化Caco-2细胞建立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模型,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方法 将融合至90%的Caco-2细胞以8×104/孔接种于Transwell 24孔培养板上,每孔基底侧加入MEM培养基600μL,顶侧加入细胞悬液100μL;接种后第1周隔日更换培养液,第2周起每日更换培养液,直至培养第21天。细胞培养第3、5、7、15、19、21天,使用细胞电阻仪测定跨膜电阻(TER);细胞培养第5、15、21天,取细胞单层顶侧与基底侧培养基并检测其碱性磷酸酶(ALP)活力,计算顶侧与基底侧ALP活力比;取体外分化培养21天的Caco-2细胞,使用多功能酶标仪检测大分子物质荧光黄(FD-4)通过单层细胞的百分率(即FD-4通透率)及跨膜转运表观渗透系数(Papp),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结果 Caco-2细胞体外分化培养第3、5、7、15天的TER均明显低于第19、21天(P均<0.05),Caco-2细胞体外分化培养第19和21天TE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aco-2细胞体外分化培养第5、15、21天顶侧与基底侧ALP活力比分别为1.43±0.16、2.43±0.28、4.85±0.25,Caco-2细胞体外分化培养第5、15天顶侧与基底侧ALP活力比均明显低于第21天(P均<0.05)。体外分化培养第21天的Caco-2细胞FD-4通透率为2.31%±1.12%,Papp为(1.95±0.90)×10-7cm/s。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体外分化培养第21天的Caco-2细胞由微绒毛形成的刷状缘排列整齐致密;细胞顶侧面分化出完整的紧密连接结构,表现为连续的融合点,呈“焊接线”样围绕在细胞膜的顶部,相邻细胞膜被“焊接”在一起,形成绳索样结构。结论 Caco-2细胞在Transwell板体外分化21天后可形成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结构,证实成功构建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模型。

    2022年35期 v.62;No.1265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0K]
    [下载次数:5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基因数据集和分子对接技术的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s耐药/敏感相关核心基因筛选

    汪坤;潘浩;罗正春;江万里;

    目的 基于基因数据集和分子对接技术筛选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相关基因,并观察其对EGFR-TKIs药物(阿法替尼、奥斯替尼、厄洛替尼、吉非替尼)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收集GEO数据库4个基因数据集中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s耐药细胞系、敏感细胞系的差异表达基因,获得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基于CellMiner数据库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共同差异表达基因与EGFR-TKIs半数抑制浓度(IC_(50))之间的相关性,初步筛选基因—药物对,采用分子对接的方法对基因—药物对进行筛选验证。结果 4个基因数据集中EGFR-TKIs敏感细胞系共同的上调基因42个,共同的下调基因14个。初步筛选出符合标准的基因—药物对共16对,其中包含7个EGFR-TKIs相关基因,分别为脂多糖诱导肿瘤坏死因子(LITAF)、黏蛋白16(MUC16)、酪氨酸激酶受体2(ERBB2)、特异性雄激素调控基因116(C1orf116)、肌盲样蛋白3(MBNL3)、脾酪氨酸激酶(SYK)、四跨膜蛋白基因(TSPAN4),其中LITAF、MUC16、ERBB2、C1orf116、MBNL3、SYK表达与EGFR-TKIs的IC_(50)呈负相关关系(P均<0.05),TSPAN4表达与EGFR-TKIs的IC_(50)呈正相关关系(P均<0.05)。分子对接结果显示,16对基因—药物对中仅5对EGFR-TKIs关键成分与对应靶点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分别为ERBB2-阿法替尼、ERBB2-奥斯替尼、ERBB2-厄洛替尼、MUC16-阿法替尼、MUC16-厄洛替尼、MUC16-吉非替尼。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s耐药/敏感相关的核心基因为MUC16、ERBB2,MUC16过表达能提高阿法替尼、厄洛替尼的敏感性,ERBB2过表达能提高阿法替尼、厄洛替尼、奥斯替尼的敏感性。

    2022年35期 v.62;No.1265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0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HVEM基因干扰后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变化及其机制

    陈祥;郑江南;包蕾;刘玉凤;

    目的 观察疱疹病毒侵入介体(HVEM)基因干扰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和NSCLC`细胞系SKMES-1、H1299、H460、H226、H520中HVEM蛋白表达,筛选出HVEM蛋白表达升高最明显的H1299细胞进行后续实验。将H1299细胞分为si-NC组、si-HVEM-1组和si-HVEM-2组,分别用Lipofectamine 2000瞬时转染si-NC、siHVEM-1和si-HVEM-2干扰序列,转染48 h。采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VEM、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β-连环蛋白(β-catenin)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si-NC组比较,si-HVEM-1组和si-HVEM-2组迁移、侵袭细胞数及HVEM mRNA、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减少,且si-HVEM-2组减少更明显(P均<0.05)。与si-NC组比较,siHVEM-1和si-HVEM-2组E-cadherin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N-cadherin、Vimentin、β-catenin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si-HVEM-2组E-cadherin、Vimentin、β-catenin mRNA相对表达量及Vimentin、β-catenin蛋白相对表达量变化更明显(P均<0.05)。结论 干扰HVEM基因会降低NSCL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化而抑制上皮—间质转化的发生有关。

    2022年35期 v.62;No.1265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消岩汤含药血清培养的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变化及其机制

    吕艳;耿强;韩燕燕;郑旭;李翀;兰福;赵杰;

    目的 观察消岩汤含药血清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是否与调控circRIP2和转化生长因子β_2(TGF-β_2)有关。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MCF-7细胞,分为消岩汤含药血清4组、消岩汤含药血清2组、消岩汤含药血清1组、普通牛血清组、空白鼠血清组,分别加入浓度比为4∶2∶1的消岩汤含药血清、普通10%小牛血清及空白鼠血清100μL,孵育24 h。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培养24、48 h的细胞增殖能力(以吸光度值表示),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培养24、48、72 h的细胞迁移能力(以细胞迁移率表示),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以穿膜细胞数表示),qRT-PCR法检测细胞circRIP2及RIP2、TGF-β_2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丝氨酸苏氨酸激酶2(RIPK2)、TGF-β_2蛋白表达。结果 培养24 h,消岩汤含药血清4、2组细胞增殖能力均低于普通牛血清组(P均<0.05);培养48 h,消岩汤含药血清4、2、1组细胞增殖能力均低于普通牛血清组,消岩汤含药血清4组细胞增殖能力均低于空白鼠血清组(P均<0.05)。与普通牛血清组、空白鼠血清组同时间点比较,消岩汤含药血清4、2、1组24 h细胞迁移率及穿膜细胞数均降低,消岩汤含药血清4、2组48、72 h细胞迁移率均降低(P均<0.05)。消岩汤含药血清4组细胞circRIP2、TGF-β_2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普通牛血清组、空白鼠血清组,RIP2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普通牛血清组(P均<0.05)。消岩汤含药血清4组RIPK2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空白鼠血清组、消岩汤含药血清1组,TGF-β_2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普通牛血清组(P均<0.05)。结论 高浓度消岩汤含药血清可通过降低circRIP2、TGF-β_2表达而参与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2022年35期 v.62;No.1265 14-1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1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miR-145-5p对多柔比星诱导小鼠心肌损伤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

    周海佳;刘鹏云;秦超师;王芳芳;白宝宝;纪兆乐;

    目的 观察miR-145-5p对多柔比星(DOX)诱导小鼠心肌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将5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DOX组(腹腔注射DOX 15 mg/kg)、DOX+NC组(腹腔注射DOX+miRNA NC)、DOX+inhibitor组(腹腔注射DOX+miR-145-5p inhibitor)和DOX+mimic组(腹腔注射DOX+miR-145-5p mimic),每组10只。比较五组注射DOX后14 d的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心肌组织病理改变,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心肌组织细胞凋亡率及裂解半胱天冬酶3(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心肌组织miR-145-5p、沉默调节蛋白5(sirt5)mRNA表达(TargetScan软件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sirt5是miR-145-5p的靶基因)。将4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Control1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DOX1组(腹腔注射DOX 15 mg/kg)、DOX+sirt5组(腹腔注射DOX 15 mg/kg+尾静脉注射sirt5慢病毒质粒)及DOX+共处理组(腹腔注射DOX 15 mg/kg+尾静脉注射sirt5慢病毒质粒及miR-145-5p mimic),每组10只。比较四组分组处理后14 d心肌组织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表达和超氧化物阴离子荧光探针(DHE)荧光强度,心肌组织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Kelch样ECH关联蛋白1(keap1)、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血红素加氧酶1(HO-1)、醌氧化还原酶1(NQO-1)蛋白表达。结果 五组小鼠LVEF、LVFS及心肌组织sirt5 mRNA相对表达量:DOX+inhibitor组、Control组>DOX组、DOX+NC组>DOX+mimic组;血清LDH、CK-MB水平及心肌组织细胞凋亡率、cleaved Caspase-3蛋白、miR-145-5p相对表达量:DOX+inhibitor组、Control组<DOX组、DOX+NC组<DOX+mimic组(P均<0.05)。与Control组相比,DOX组和DOX+NC组小鼠心肌组织空泡化变性显著,且出现不同程度的肌纤维紊乱和断裂;与DOX组比较,DOX+inhibitor组小鼠心肌组织空泡化变性及肌纤维紊乱、断裂情况均减轻,而DOX+mimic组则均加剧。四组小鼠心肌组织SOD、GSH及Nrf2、SOD1、HO-1、NQO-1蛋白表达:DOX+共处理组、DOX1组<DOX+sirt5组、Control1组;心肌组织MDA、DHE荧光强度及keap1蛋白表达:DOX+共处理组、DOX1组>DOX+sirt5组、Control1组(P均<0.05)。结论 miR-145-5p参与了DOX诱导的小鼠心肌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靶向负调控sirt5表达,并进一步抑制sirt5下游通路分子Nrf2、SOD1、HO-1和NQO-1表达,从而促进心肌氧化应激和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2022年35期 v.62;No.1265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miR-145-5p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李莎莎;刘晓茜;黄静;杜林娜;贾盼攀;李露;

    目的 观察miR-145-5p对肾缺血/再灌注(I/R)损伤大鼠肾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肾脏保护作用是否与通过蛋白激酶B/雷帕霉素靶蛋白(AKT/mTOR)信号通路而调控自噬水平有关。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Sham组、I/R组、I/R+agomir组、I/R+agomir+LY组,每组10只;除Sham组外均建立肾I/R模型,I/R+agomir组和I/R+agomir+LY组在建模操作前3 d经尾静脉注射miR-145-5p agomir 10 nmol/L,I/R+agomir+LY组同时腹腔注射AKT特异性抑制剂TLY294002 50 mg/kg,Sham组和I/R组经尾静脉注射等量PBS溶液。各组分组处理2 d,比较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水平及肾组织损伤评分,肾组织miR-145-5p表达,肾组织细胞凋亡率及促凋亡蛋白Bax、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肾组织自噬相关蛋白LC3B荧光表达强度、LC3Ⅱ/LC3Ⅰ、肌球蛋白样Bcl-2结合蛋白(Beclin1)、自噬相关蛋白5(Atg5)表达,肾组织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p-AKT/AKT、p-mTOR/mTOR。结果 与Sham组比较,I/R组大鼠肾组织miR-145-5p表达明显降低,I/R+agomir组和I/R+agomir+LY组均明显升高(P均<0.01)。与Sham组比较,其他三组肾组织细胞凋亡率及损伤评分均升高,且I/R组和I/R+agomir+LY组升高更明显(P均<0.05)。与Sham组、I/R+agomir组比较,I/R组、I/R+agomir+LY组大鼠血清BUN、Scr水平及肾组织Bax表达、LC3B荧光表达强度、LC3Ⅱ/LC3Ⅰ、Beclin1表达均升高,Bcl-2、Atg5蛋白表达及p-AKT/AKT、p-mTOR/mTOR均降低(P均<0.05);Sham组、I/R+agomir组上述指标比较,I/R组、I/R+agomir+LY组上述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miR-145-5p可以通过激活AKT/mTOR信号通路来抑制晚期自噬的过度激活,从而减轻肾I/R大鼠的肾损伤,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2022年35期 v.62;No.1265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3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miR-26对TGF-β_2诱导的人Tenon氏囊成纤维细胞迁移、细胞外基质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

    李燕;孟凯;杜允宏;陈斐;刘文静;鲍慧婧;

    目的 观察miR-26对转化生长因子β_2(TGF-β_2)诱导后人Tenon氏囊成纤维细胞(HTFs)的细胞迁移及细胞外基质(ECM)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切取青光眼手术患者的结膜囊组织,以组织贴壁法体外培养HTFs。取传至第3~5代的HTFs,随机分为空白组(不予转染)、TGF-β_2组(不予转染)、TGF-β_2+miR-26 mimics组(转染miR-26类似物)、TGF-β_2+mimics NC组(转染miR-26类似物阴性对照物),TGF-β_2+miR-26 inhibitors组(转染miR-26抑制物),TGF-β_2+inhibitors NC组(转染miR-26抑制物阴性对照物),转染24 h后除空白组外均加入TGF-β_25μg/L刺激48 h。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Ⅰ型胶原蛋白(COLⅠ)、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CTGF(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miR-26和CTGF存在靶向关系)蛋白,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TGF mRNA。将对数生长期的HTFs分为空白转染组(不予转染)、TGF-β_2+miR-26 inhibitors组(转染miR-26 inhibitors)、TGF-β_2+miR-26 inhibitors+si-NC组(转染miR-26 inhibitors+阴性对照siRNA)、TGF-β_2+miR-26 inhibitors+si-CTGF组(转染miR-26 inhibitors+CTGF-siRNA),转染处理24 h后均加入TGF-β_25μg/L刺激48 h,比较四组细胞迁移率及COLⅠ、Fibronectin蛋白表达。结果 六组细胞迁移率及COLⅠ、Fibronectin蛋白表达:空白组、TGF-β_2+miR-26 mimics组<TGF-β_2组、TGF-β_2+mimics NC组、TGF-β_2+inhibitors NC组<TGF-β_2+miR-26 inhibitors组(P均<0.05)。六组CTGF mRNA相对表达量:空白组<TGF-β_2组、TGF-β_2+mimics NC组、TGF-β_2+miR-26 mimics组、TGF-β_2+inhibitors NC组、TGF-β_2+miR-26 inhibitors组(P均<0.05)。六组CTGF蛋白相对表达量:空白组、TGF-β_2+miR-26 mimics组<TGF-β_2组、TGF-β_2+mimics NC组、TGF-β_2+inhibitors NC组<TGF-β_2+miR-26 inhibitors组(P均<0.05)。四组细胞迁移率及COLⅠ、Fibronectin蛋白表达:TGF-β_2+miR-26 inhibitors+si-CTGF组<空白转染组<TGF-β_2+miR-26 inhibitors组、TGF-β_2+miR-26 inhibitors+si-NC组(P均<0.05)。结论 miR-26可以抑制TGF-β_2诱导后HFTs的细胞迁移及ECM蛋白合成,该作用可能是通过转录后水平靶向CTGF来实现的。

    2022年35期 v.62;No.1265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沉默lncRNA MEG3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小鼠肺功能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叶婷;余维巍;张存泰;

    目的 观察沉默lncRNA MEG3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小鼠肺功能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是否与调控白细胞介素1β(IL-1β)有关。方法 将32只野生型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control组、COPD组、COPD+NC组、COPD+siMEG3组,每组8只;除control组小鼠外,均采用香烟烟雾烟熏的方法建立COPD模型,COPD+NC组、COPD+siMEG3组同时尾静脉注射siRNA-Lipofectamine、NC-Lipofectamine复合体2.5 mg/kg,control组、COPD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次/周,共注射12次。ASPER数据库及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lncRNA MEG3与IL-1β启动子区域存在结合位点,二者存在靶控关系。比较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改变、氧合指数及肺湿重/干重,肺组织及BALF中的lncRNA MEG3及IL-1β mRNA、蛋白表达。结果 control组小鼠肺组织结构正常;COPD组及COPD+NC组小鼠肺泡结构紊乱,部分肺泡可见不规则扩大,肺泡、小气道及肺血管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COPD+siMEG3组小鼠肺泡结构较COPD组及COPD+NC组完整,肺泡、小气道和肺血管少量炎症细胞浸润,支气管平滑肌层及管壁结构偶见异常。与control组和COPD+siMEG3组比较,COPD组、COPD+NC组肺湿重/干重均升高,氧合指数均降低(P均<0.05)。各组小鼠BALF中均未检测到lncRNA MEG3表达。与control组、COPD+siMEG3组比较,COPD组及COPD+NC组肺组织lncRNA MEG3表达均升高且肺组织、BALF中IL-1β mRNA、蛋白均升高(P均<0.05)。结论 沉默lncRNA MEG3可通过降低IL-1β表达而减轻COPD小鼠的肺损伤,从而发挥肺保护作用。

    2022年35期 v.62;No.1265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1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矽肺大鼠肺组织差异表达环状RNA的筛选及其生物学功能和调控通路分析

    徐安琪;张玮;张志虎;张放;杨治峰;

    目的 筛选矽肺大鼠肺组织中的差异表达环状RNA(circRNA),并分析其生物学功能、相关调控通路。方法 将20只SPF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采用非暴露法气管内一次性灌注SiO_2粉尘悬液、灭菌生理盐水各1 mL。两组分组处理30 d,处死后取肺组织,采用高通量circRNA芯片技术筛选两组大鼠肺组织差异表达的circRNA,使用基因本体论(GO)功能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差异表达circRNA的生物学功能及相关通路。结果 共筛选出两组大鼠肺组织差异表达circRNA 1 129个,其中表达上调的circRNA 293个,表达下调的circRNA 836个。GO功能分析结果显示:分子功能层面,差异表达的circRNA主要影响蛋白质结合蛋白、离子结合、蛋白质的催化活性、蛋白激酶活性;细胞组成层面,差异表达的circRNA主要影响细胞连接、突触、细胞内膜结合、细胞器、细胞内细胞器;生物学过程层面,差异表达的circRNA主要影响阴离子结合、ATP结合、磷酸转移酶活性、蛋白激酶活性。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显示,矽肺大鼠肺组织差异表达的circRNA主要与癌症、环磷酸鸟苷—蛋白激酶G(cGMP)—蛋白激酶G(PKG)信号通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性、血管平滑肌收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甲状旁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谷氨酸能突触等通路相关。结论 矽肺大鼠肺组织差异表达circRNA 1129个,其中表达上调的circRNA 293个、表达下调的circRNA 836个,主要影响蛋白质结合蛋白、离子结合等分子功能,细胞连接、突触等细胞组成,阴离子结合、ATP结合等生物学过程,并涉及调控MAPK、EGFR、癌症和钙离子信号通路等。

    2022年35期 v.62;No.1265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2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WSTF过表达的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变化及其机制

    张顺礼;王雅琪;胡继卫;马杰;谷峥;王宇;蒋楠;

    目的 观察威廉姆斯综合征转录因子(WSTF)通过调控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传导子及转录激活子3(STAT3)信号通路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乳腺癌MCF-7细胞株,分为WSTF高表达组(转染慢病毒表达载体pLVX-PRDX4)、WSTF低表达组(转染慢病毒干扰载体pLVX-shPRDX4)、空载组(转染空载体pLVX-NC)和对照组(不作特殊处理)。各组转染48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改良Matrigel Boyden小室实验检测侵袭细胞数,划痕实验检测划痕愈合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qRT-PCR法检测WSTF、IL-6和STAT3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WSTF、IL-6和STAT3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和空载组比较,WSTF低表达组细胞存活率、划痕愈合率和侵袭细胞数均降低,WSTF高表达组均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和空载组比较,WSTF低表达组细胞凋亡率升高,WSTF高表达组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和空载组比较,WSTF低表达组WSTF、IL-6和STAT3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WSTF高表达组均升高(P均<0.05)。结论 WSTF过表达可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并促进其增殖、迁移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激活IL-6/STAT3信号通路有关。

    2022年35期 v.62;No.1265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2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Klotho水平变化及其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关系

    陈友红;赵琳琳;陈擘璨;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Klotho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关系。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61例(观察组),卒中后3个月根据北京版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评分分为PSCI患者238例(MoCA评分<26分)、认知正常423例(MoCA评分≥26分),另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Klotho水平,将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血清Klotho水平的3个四分位截点分为4个四分位数区间,比较其PSCI发病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Klotho水平对其发生PSCI的影响,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Klotho水平与MoCA评分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Klotho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PSCI的预测效能。结果 观察组血清Klotho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PSCI患者血清Klotho水平低于认知正常患者(P均<0.05)。血清Klotho水平在Q_1、Q_2、Q_3和Q_4四分位数区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PSCI发病率分别为81.07%(137/169)、28.99%(49/169)、17.96%(30/167)、13.10%(22/168),急性脑梗死患者的PSCI发病率随着血清Klotho水平升高而降低(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Klotho水平降低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PSCI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Klotho水平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438,P<0.01)。血清Klotho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PSCI的曲线下面积为0.819(95%CI:0.788~0.847);当血清Klotho预测PSCI的约登指数为0.538时,对应的截断值为259.98 ng/L,敏感度为71.01%,特异度为82.76%。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Klotho水平降低且发生PSCI者降低更明显,血清Klotho水平降低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PSCI有关,且对PSCI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2022年35期 v.62;No.1265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益生菌联合左卡尼汀口服改善肥胖男性精子DNA碎片化率异常的临床观察

    刘春辉;朱晨;陕文生;王志强;王海;周于娜;金莉娅;

    目的 观察益生菌联合抗氧化剂左卡尼汀口服治疗肥胖男性精子DNA碎片化率(DFI)异常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选取精子DFI异常的肥胖男性17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90例、观察组89例。对照组仅口服左卡尼汀,观察组口服左卡尼汀联合益生菌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治疗3个月。记录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其治疗前后精子密度、正常形态率、DFI以及血清人连蛋白(Zonulin)、脂多糖结合蛋白(LBP)、精液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显效31例、有效35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74.16%(66/89),对照组分别为15、28、47例及47.78%(43/9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精子密度、正常形态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DFI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Zonulin、LBP及精液8OHdG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均<0.05),治疗前后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 口服益生菌联合左卡尼汀可有效降低肥胖男性的精子DNA碎片化率,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肥胖诱发肠道细菌易位而引起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有关。

    2022年35期 v.62;No.1265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职业慢性轻度苯中毒预测列线图的建立及其预测效能分析

    戴宇彪;黄伟俊;钟燕;卢霄玲;郑欢欢;陈胤廷;

    目的 建立包含颈动脉超声检查相关指标的职业慢性轻度苯中毒预测列线图,并分析其预测效能。方法 选择职业慢性轻度苯中毒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体检健康人群5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指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椎动脉的血流速度(FV)、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椎动脉的直径(Diameter)],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纳入危险因素建立预测职业慢性轻度苯中毒的列线图,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预测效能。结果 观察组白细胞计数<40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200×10~9/L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CIMT为0.07(0.04,0.09)cm,对照组为0.06(0.04,0.08)cm,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FV均低于对照组,RI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椎动脉FV低于对照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IMT升高和颈总动脉FV降低是职业慢性轻度苯中毒的独立预测因子(OR分别为3.175、0.972,P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列线图预测职业慢性轻度苯中毒的AUC为0.808(95%CI:0.704~0.912),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9.6%(95%CI:68.3%~90.9%)、75.0%(95%CI:56.0%~94.0%)、78.3%(95%CI:77.8%~78.7%)、88.6%(95%CI:79.3%~98.0%)和60.0%(95%CI:40.8%~79.2%)。列线图的校准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列线图在预测职业慢性轻度苯中毒的存在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列线图的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列线图预测职业轻度苯中毒具有较高的净效益。结论 职业慢性轻度苯中毒患者CIMT升高、颈总动脉FV降低,基于二者建立的列线图对于职业慢性轻度苯中毒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2022年35期 v.62;No.1265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5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结直肠癌组织NDRG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观察及其诊断效能分析

    马晓阳;江泽友;

    目的 观察结直肠癌组织N-Myc下游调节基因4(NDRG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分析其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效能。方法 收集结直肠癌石蜡组织43例份,癌旁组织24例份。采用定量甲基化特异性PCR(qMSP)法检测组织NDRG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计算甲基化率;比较不同性别、年龄、肿瘤生长部位、组织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的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甲基化率,绘制其诊断结直肠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NDRG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分别为65.12%(28/43)和4.17%(1/24),P<0.01。不同性别、年龄、肿瘤生长部位、组织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的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甲基化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DRG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诊断结直肠癌的曲线下面积为0.823 2(95%CI:0.725 5~0.920 8,P<0.01),敏感度为65.12%(95%CI:49.01~78.54),特异度为95.83%(95%CI:76.88~99.78)。结论 结直肠癌组织NDRG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升高,且不同临床病理参数的患者间无明显差别,可作为结直肠癌筛查的潜在分子标志物。

    2022年35期 v.62;No.1265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改良甲瓣联合第2足趾复合组织瓣再造术在Ⅱ类A区拇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王钢仁;王群殿;屈朝庆;孙冠军;陈激光;李世帆;

    目的 比较传统与改良后的甲瓣联合第2足趾复合组织瓣再造术在Ⅱ类A区拇指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Ⅱ类A区拇指缺损患者20例,其中行传统及改良后的甲瓣联合第2足趾复合组织瓣再造术各10例,分别记为传统组和改良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12个月再造拇指功能相关评分、再造拇指示指捏力以及术后6个月再造拇指最大捏力时过伸现象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两组再造拇指功能评分、再造指力量评分、指腹皮肤感觉评分、手使用情况评分及综合功能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6、12个月改良组再造拇指捏力分别为(6.19±0.17)、(6.83±0.12)lbs,传统组分别为(5.90±0.35)、(6.41±0.26)lbs;两组同时间点比较P均<0.05。术后改良组再造拇指最大捏力时发生过伸现象0例,传统组为8例(80%),两组比较P<0.01。结论 Ⅱ类A区拇指缺损患者采取传统与改良后的甲瓣联合第2足趾复合组织瓣再造术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改良后的术式有助于提高再造拇指捏持物体时的捏力且减少过伸现象的发生。

    2022年35期 v.62;No.1265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辅助治疗≥6岁小儿重度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

    黄伟;刘立宏;姜佳玲;

    目的 观察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辅助治疗≥6岁小儿重度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6岁重度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根据指南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于治疗后24 h评价两组临床疗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24 h检测两组血气指标[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饱和度(SaO_2)]及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检查两组肺功能[第1秒肺呼气容积(FEV1)、第1秒肺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呼气峰流速(PEF)],记录两组哮鸣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插管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4.12%,高于对照组的76.47%(P<0.05)。治疗前两组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及血清IL-8、TNF-α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治疗后两组PaO_2、SaO_2及肺功能指标均升高而PaCO_2及血清IL-8、TNF-α水平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变化更明显(P均<0.05)。观察组哮鸣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出现低氧血症4例,经上调氧流量后缓解,未出现严重插管并发症。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辅助治疗≥6岁小儿重度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较好,有助于促进肺通气功能恢复、降低机体炎症反应,从而促进患儿更早康复。

    2022年35期 v.62;No.1265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4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电针刺激双侧内关穴、郄门穴预防支架内再狭窄效果观察

    刘芙君;陈黎明;王勇;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PCI)后电针刺激双侧内关穴、郄门穴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冠心病PCI后患者348例,随机分为电针组167例、非电针组155例。两组均接受标准的药物治疗,电针组给予电针刺激双侧内关穴、郄门穴,每周治疗3次,共24周。两组治疗后行冠脉造影,记录支架内再狭窄(ISR)发生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S100A4。治疗后随访至少12个月或以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为随访终点,比较两组的生存时间及MACE发生情况。结果 电针组、非电针组分别发生ISR 15例(8.98%)、39例(25.16%),两组比较P<0.05。治疗前后电针组血清S100A4水平分别为(515.06±13.24)、(412.07±14.56)ng/mL,非电针组分别为(513.06±14.24)、(510.91±13.01)ng/mL;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电针组血清S100A4水平降低,且低于非电针组治疗后(P均<0.05)。电针组MACE发生率为10.18%,非电针组为25.81%,两组比较P<0.05。电针组生存时间为(10.11±0.87)月,非电针组生存时间为(7.55±0.64)月;两组比较P<0.05。结论 电针刺激双侧内关穴、郄门穴可以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PCI后ISR的发生率、同时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可能与其降低血清S100A4水平有关。

    2022年35期 v.62;No.1265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陈氏胰肠吻合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王文龙;伍明明;邬林泉;娄思源;殷香保;

    目的 观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取陈氏胰肠吻合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择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100例,术中行陈氏胰肠吻合技术60例(陈氏改良组)、行传统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技术42例(传统组)。比较两组术中相关指标(胰肠吻合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术后胰瘘(分为A、B、C级)、再次手术、腹腔感染、胃排空障碍、消化道出血发生情况及存活情况。结果 陈氏改良组术中胰肠吻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组(P均<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陈氏改良组术后发生胰瘘10例(16.7%),其中A级2例(3.3%)、B级5例(8.4%)、C级3例(5.0%);传统组术后发生胰瘘14例(33.3%),其中A级4例(9.5%)、B级6例(14.3%)、C级4例(9.5%);陈氏改良组术后胰瘘发生率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再次手术及术后腹腔感染、胃排空障碍、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陈氏改良组病死3例(5.0%),传统组5例(11.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与传统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技术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取陈氏胰肠吻合技术的胰肠吻合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术后胰瘘发生率较低。

    2022年35期 v.62;No.1265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5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数据库的帕博利珠单抗相关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临床特点分析

    唐平秀;

    目的 基于数据库分析帕博利珠单抗相关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的临床特点。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关于帕博利珠单抗相关SJS、TEN的研究报道,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共纳入19篇文献、20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50岁1例、50~60岁4例、>60~70岁8例、>70岁7例,SJS 10例、TEN 6例、重叠型SJS-TEN 4例。SJS/TEN的发生时间为使用帕博利珠单抗后2 d~7个月,中位发生时间为30.5 d,临床表现以皮肤瘙痒、皮疹、红斑、水泡为主要特征。17例记录了不良反应持续时间,为14 d~3月;治疗后好转18例、死亡2例。20例患者中,关联性评价为很可能2例、可能18例。结论 帕博利珠单抗引起的SJS/TEN具有发生时间晚、持续时间长、老年人发生率高、临床症状严重、预后较差等特点。

    2022年35期 v.62;No.1265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6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高血压发生与防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李吉胜;李文俊;郭妮;蒙妮;周丹;刘兴芝;金醒昉;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并且常与其他危险因素共存,最终会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严重了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及短链脂肪酸、三甲基-N-氧化物、脂多糖等菌群代谢产物紊乱时会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可通过调节饮食结构、补充益生元、益生菌、合理使用抗生素及粪菌移植等策略来调节肠道菌群及纠正代谢物紊乱进而控制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对肠道菌群及其代产物在高血压发生中的作用及其针对治疗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可为探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高血压的相关性及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022年35期 v.62;No.1265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3K]
    [下载次数:5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在脊髓损伤相关并发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王豪楠;李霖荣;陈倩;陈志艳;董燚菲;韩永谦;李咏梅;

    脊髓损伤是一种由外伤或疾病导致脊髓破坏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导致各种并发症,如疼痛、运动功能障碍、痉挛及膀胱、肠道、性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还给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传统的治疗方法对脊髓损伤后并发症的疗效不佳,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随着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以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为代表的非侵入性脑刺激(NIBS)技术在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神经病理性疼痛等相关并发症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效果,有望成为脊髓损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针对这两种代表性NIBS的作用机制、在脊髓损伤相关并发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可为其治疗提供参考。

    2022年35期 v.62;No.1265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下载次数:4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炎症小体与关节炎症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赵延真;安方玉;颜春鲁;刘金武;冯春林;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炎症小体是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样受体(NLRs)家族中研究最为广泛的一类,研究发现NLRP3炎症小体及其激活产物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与多种关节炎症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研究显示,NLRP3炎症小体在非感染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内分泌代谢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骨质疏松)、脊柱关节病、自身免疫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及感染性关节炎(化脓性、结核性、布鲁氏菌性关节炎)等关节炎症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可能成为关节炎症疾病的治疗靶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为关节炎症疾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2022年35期 v.62;No.1265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0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冰毒成瘾人群的口腔组织损伤情况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邓卓杭;韩娟;马哲;

    毒品滥用是全世界的重大公害之一,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社会及公共卫生问题,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毒品泛滥态势进一步发展。冰毒被认为是新型毒品的代表,联合国禁毒署的统计数字表明冰毒类毒品吸食者人数已位列世界第二,在中国位列第一。吸食冰毒除造成中枢神经、免疫、心血管等系统的功能异常外,最直接但最易被忽视的危害在于其对口腔健康的损害。冰毒成瘾人群常伴有口腔卫生不良、口干、严重龋齿(“冰毒口”)和过度牙齿磨损等口腔问题,一方面与其生活饮食习惯改变、口腔卫生不良、内分泌功能紊乱、吸毒伴吸烟等因素相关;另一方面,冰毒本身的作用机制及全身的生理影响对口腔局部微环境的改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确定冰毒成瘾人群口腔疾病进展的分子机制,并评估冰毒诱导的口腔组织病理缺陷以及导致口腔疾病的环境和风险因素,可以为临床找到更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2022年35期 v.62;No.1265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刘俊豪;崔磊;李存权;李政权;田明国;卜阳;

    门静脉系统血栓(PVST)是脾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可造成肝功能进一步损伤,甚至危及生命。脾切除术后PVST形成主要受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血液高凝状态等方面的影响,其中手术操作是造成内皮细胞损伤的主要因素,而残余脾静脉、脾大、门脾静脉直径、血小板数量及功能异常、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等则可通过改变门静脉流速或止血平衡而影响术后PVST形成;此外,腹腔镜脾切除术、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浆量、术中输红细胞量也与PVST形成密切相关。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PVST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可为其早期预防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2022年35期 v.62;No.1265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无创影像学技术在冠状动脉慢血流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宋文慧;张怡然;王海燕;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P)也称心脏Y综合征和原发性慢血流现象,是指行冠状动脉造影时未见心外膜冠状动脉明显狭窄而出现远端血流明显延迟的一种现象。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CSFP患者的临床检出率逐渐升高,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再发心绞痛、脑卒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心源性死亡等较为严重的心血管不良事件,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评估冠状动脉血流的“金标准”是冠状动脉造影,但其属于有创检查,耗时、费力且风险相对较高。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疾病的诊治也开始从有创到无创过渡,因此运用无创影像学技术来评估CSFP可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评估CSFP的相关无创影像学技术主要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CT检查、心脏磁共振、放射性核素显像等,对上述CSFP评估相关的无创评估方法进行汇总分析可为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2022年35期 v.62;No.1265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外周血细胞参数在特发性肺纤维化预后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赵华;李龙;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部疾病,其具有病程变化大、预后难以预测的特征,临床亟需简便、经济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IPF患者的预后,从而识别疾病进展较快的患者,提前给予临床干预。目前研究表明,外周血中某些血细胞的数目及其比值对IPF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预测作用,主要包括单核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系统性炎症聚集指数(AISI)等。深入研究上述外周血细胞参数对IPF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并制定早期预防策略,对于减少IPF急性加重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35期 v.62;No.1265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4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并发胰腺炎的预防措施研究进展

    张继燃;朱莎;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临床常用技术,ERCP后胰腺炎(PEP)是其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总体来说,直肠常规剂量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积极水合、胰管支架置入、新型导丝引导插管对预防PEP是有效的。上述预防措施均需要施术者根据临床经验,结合患者病情、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同时需积极提高手术技能,尽可能地为患者制定最佳方案。

    2022年35期 v.62;No.1265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7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