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韵颖;曹琴英;韩映雪;赵健;户月;苗穗兵;甄亚丽;伊凤蕊;
目的 观察miR-383-5p转染对人卵巢颗粒细胞株KGN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KGN细胞,分为3组,Blank组为空白对照组,miR-383-5p mimics组转染150 pmol的微小RNA-383-5p模拟物(miR-383-5p),miR-383-5p mimics+NAC组为转染150 pmol的miR-383-5p mimics后N-乙酰半胱氨酸(NAC)干预组,比较Blank组与miR-383-5p mimics组、miR-383-5p mimics组与miR-383-5p mimics+NAC组两组间凋亡率及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leaved caspase 3蛋白)的表达和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 与Blank组比较,miR-383-5p mimics组凋亡率及Bax、cleaved caspase 3蛋白表达增加,Bcl-2蛋白表达减少(P均<0.05);与miR-383-5p mimics组比较,miR-383-5p mimics+NAC组miR-383-5p mimics组凋亡率及Bax、cleaved caspase 3蛋白表达减少,Bcl-2蛋白表达增加(P均<0.05)。与Blank组比较,miR-383-5p mimics组ROS、MDA水平升高,SOD活性降低(P均<0.05);与miR-383-5p mimics组比较,miR-383-5p mimics+NAC组ROS、MDA水平降低,SOD活性升高(P均<0.05)。结论 miR-383-5p过表达可促进KGN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氧化应激途径。
2022年36期 v.62;No.1266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黄锦源;杨静;代荫梅;
目的 观察干扰脂肪量和肥胖相关蛋白(FTO)对人卵巢癌细胞系SKOV3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SKOV3细胞,分为siFTO-1组、siFTO-2组、si-NC组,siFTO-1组转染第一条靶向FTO的小干扰RNA(siFTO-1),siFTO-2组转染第二条靶向FTO的小干扰RNA(siFTO-2),si-NC组转染无靶向作用的小干扰RNA(si-NC),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增殖率),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相对迁移率),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穿膜细胞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AKT、p-AKT/AKT、PI3K、p-PI3K/PI3K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si-NC组比较,siFTO-1组和siFTO-2组细胞增殖率、相对迁移率、穿膜细胞数高(P均<0.05);与si-NC组比较,siFTO-1组和siFTO-2组p-AKT/AKT和P-PI3K/PI3K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均<0.05),PI3K、AKT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变化(P均>0.05)。结论 干扰FTO可促进SKOV3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可能机制是其通过上调PI3K和AKT磷酸化水平,进而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
2022年36期 v.62;No.1266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沈怀云;王磊;夏群;刁艳霞;周梦竹;
目的 比较不同病情及病程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新生儿外周血维生素D(VD)、淋巴细胞亚群、中性粒细胞(NE)吞噬功能,并分析VD含量和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62例CAP新生儿根据病情分为轻症者40例(轻症组)、重症者22例(重症组),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期(入院后24 h内,急性组)、恢复期(治疗7 d病情好转时,恢复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新生儿30例(对照组),比较各组外周血VD含量[25(OH)D]、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B淋巴细胞亚群(CD19~+)、NK细胞(CD56~+)及NE吞噬率、吞噬指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轻症组和重症组外周血25(OH)D、CD3~+细胞、CD4~+细胞、CD56~+细胞、NE吞噬率、NE吞噬指数减少,CD19~+细胞增加(P均<0.05);与轻症组比较,重症组外周血25(OH)D、CD3~+细胞、CD4~+细胞、CD56~+细胞、NE吞噬率、NE吞噬指数减少,CD19~+细胞增加(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急性组和恢复组外周血25(OH)D、CD3~+细胞、CD4~+细胞、CD56~+细胞、NE吞噬率、NE吞噬指数减少,CD19~+细胞增加(P均<0.05);与恢复组比较,急性组外周血25(OH)D、CD3~+细胞、CD4~+细胞、CD56~+细胞、NE吞噬率、NE吞噬指数减少,CD19~+细胞增加(P均<0.05)。急性组VD含量与CD3~+、CD4~+、CD56~+细胞及NE吞噬率、吞噬指数呈正相关(r分别为0.354、0.321、0.386、0.520、0.559,P均<0.05),与CD19~+细胞呈负相关(r为-0.342,P<0.05),与CD8~+细胞无相关性(r为0.130,P>0.05)。结论 CAP新生儿外周血VD含量减少,细胞免疫水平降低,NE吞噬功能减弱,且与病情轻重和病程进展密切关联,急性期VD含量与淋巴细胞亚群、NE吞噬功能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2022年36期 v.62;No.1266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3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杜书祥;张雪涛;赵英志;张璐璐;骆晶钰;张伟;吴刚;
目的 观察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LSG)治疗伴月经失调的重度肥胖的效果。方法 伴月经失调的重度肥胖患者107例[其中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者56例],均采用LSG治疗,比较手术前后体质量、BMI、多余体质量减轻百分比、月经周期、月经失调改善率。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1、3、6、12个月体质量、BMI降低,月经周期减短(P均<0.05);与术后1个月比较,术后3、6、12个月体质量、BMI降低和多余体质量减轻百分比增加,术后6、12个月月经周期减短(P均<0.05);与术后3个月比较,术后6、12个月体质量、BMI降低和多余体质量减轻百分比增加(P均<0.05);与术后6个月比较,术后12个月体质量、BMI降低和多余体质量减轻百分比增加(P均<0.05)。107例伴月经失调的重度肥胖患者中,术后有86例恢复正常月经周期,月经失调改善率80.4%;其中56例合并PCOS患者,通过LSG均得到有效治疗,月经周期均恢复正常水平,月经失调改善率达100%;51例不伴有PCOS患者,月经失调改善率为64.3%。随着BMI、体质量的减轻,月经周期明显缩短,但并不呈线性关系,月经周期的改善先于体质量的下降;当体质量下降约10%、BMI下降至37 kg/m2、多余体质量减轻约21%时,月经周期已明显缩短;术后约2个月,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结论 LSG在有效减重的同时,可明显改善重度肥胖患者的月经周期失调症状,尤其是对于伴有PCOS的患者。
2022年36期 v.62;No.1266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俊求;蔡洁娜;刘强;熊龙根;
目的 观察番茄红素(Lyc)对人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迁移、成管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取EPCs,培养24 h后分为4组;A组加入含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和ox-LDL(10 mg/L)的培养基培养24 h后弃去上清,再加入含10%胎牛血清和Lyc(10 mg/L)的培养基培养24 h;B组加入含10%胎牛血清和ox-LDL(100 mg/L)的培养基培养48 h;C组加入含10%胎牛血清和Lyc(10 mg/L)的培养基培养48 h;D组加入含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培养48 h;比较各组细胞增殖活力、细胞划痕愈合率、形成小管直径及p62、LC3-Ⅱ、Beclin-1、p-AMPK/AMPK、p-mTOR/mTOR蛋白相对表达量。另取EPCs,培养24 h后分为4组;E组首先加入含10%胎牛血清和AMPK抑制剂小分子化合物C(CC)的培养基温箱孵育30 min,然后加入含10%胎牛血清和ox-LDL(10 mg/L)的培养基培养24 h后弃去上清,最后再加入含10%胎牛血清和Lyc(10 mg/L)的培养基培养24 h;F组加入含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和ox-LDL(10 mg/L)的培养基培养24 h后弃去上清,再加入含10%胎牛血清和Lyc(10 mg/L)的培养基培养24 h;G组加入含10%胎牛血清和ox-LDL(100 mg/L)的培养基培养48 h;H组加入含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培养48 h;比较各组细胞增殖活力、细胞划痕愈合率、形成小管直径及p62、LC3-Ⅱ、Beclin-1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B组比较,A组细胞增殖活力、细胞划痕愈合率、形成小管直径及LC3-Ⅱ、Beclin-1、p-AMPK/AMPK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加,p62、p-mTOR/mTOR蛋白相对表达量减小(P均<0.05);与B组比较,D组细胞增殖活力、细胞划痕愈合率、形成小管直径及p-AMPK/AMPK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加,p62、LC3-Ⅱ、Beclin-1、p-mTOR/mTOR蛋白相对表达量减小(P均<0.05)。与F组比较,E组和G组细胞增殖活力、细胞划痕愈合率、形成小管直径减小(P均<0.05);与G组比较,E组p62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加,E组LC3-Ⅱ、Beclin-1蛋白相对表达量和H组p62、LC3-Ⅱ、Beclin-1蛋白相对表达量减小(P均<0.05)。结论 Lyc可以促进EPCs增殖、迁移和成管能力并增强自噬,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上调AMPK磷酸化水平,下调mTOR的磷酸化水平,进而抑制mTOR信号通路。
2022年36期 v.62;No.1266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杨振;张恩水;曾昱源;由一航;张涛;
目的 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髓内钉和钢板3种固定组合治疗成人前臂双骨干骨折整体生物力学特征。方法 采集志愿者右前臂中立位CT影像数据,建立A3.2型前臂双骨干骨折模型,同时建立双骨钢板固定、双骨髓内钉固定、桡骨钢板尺骨髓内钉固定3种内固定组合模型。将骨折模型与内固定组合模型进行装配,最后应用Ansys软件进行加载、运算,分析不同模型的骨折线处及与骨质连接处应力,前臂远端尺桡骨的位移分布及位移峰值,前臂骨折端尺桡骨平均应力。结果 在100 N垂直载荷条件下,双骨钢板固定组合模型内固定承受载荷最大,双骨髓内钉固定组合模型和桡骨钢板尺骨髓内钉固定组合模型内固定承受载荷最小,其中桡骨钢板尺骨髓内钉固定组合模型内固定承受载荷更均匀、更分散,力的传导性更好;双骨髓内钉固定组合模型的桡骨远端位移最小,双骨钢板固定组合模型的桡骨远端位移最大。在1 000 Nmm扭转力矩条件下,双骨钢板固定组合模型内固定承受载荷最大,双骨髓内钉固定组合模型承受载荷最小,钢板、髓内钉混合固定组合模型内固定承受载荷更均匀、更分散,力的传导性更好;桡骨钢板尺骨髓内钉固定组合模型与双骨钢板固定模型位移均较小。结论 相较于双骨钢板固定组合、双骨髓内钉固定组合,桡骨钢板尺骨髓内钉固定组合对于A3.2型前臂双骨干骨折可提供更好生物力学稳定性,可以为骨折提供更好的愈合环境。
2022年36期 v.62;No.1266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卢卫红;吴湘涛;李多多;邓翔;张星亮;徐亚利;李树军;冯冲;
目的 观察慢性哮喘小鼠气道重塑情况,并探讨其可能发生机制。方法 取小鼠16只,并随机分为哮喘组和对照组(各8只)。哮喘组制备慢性哮喘模型,于第0和7天腹腔注射致敏液,第2~12周用激发液雾化激发,每2周2次,连续2 d,每次30 min;对照组采用PBS替代致敏液和激化液;比较两组小鼠肺支气管厚度变化及支气管平滑肌厚度、基底膜下胶原沉积厚度和肺组织miR-3162-3p、β-catenin蛋白、LC3B-Ⅱ/Ⅰ蛋白相对表达量。取对数生长期哮喘小鼠气道平滑肌细胞,分成两组,对照组加入PBS,Mimic组转染微小RNA 3162-3p模拟物(miR-3162-3p mimic),比较两组LC3B-Ⅱ/Ⅰ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对照组马松三色染色结果显示肺泡间隔匀称、支气管结构清晰正常;哮喘组肺组织结构不均匀,偶见支气管上皮细胞疏散,支气管平滑肌肌层肥厚,上皮下纤维化明显增多,基底膜增厚,支气管周围蓝色胶原沉积加重。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支气管平滑肌厚度、基底膜下胶原沉积厚度增加(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肺组织miR-3162-3p、LC3B-Ⅱ/Ⅰ蛋白表达升高,β-catenin蛋白表达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Mimic组气道平滑肌细胞LC3B-Ⅱ/Ⅰ蛋白表达增加(P<0.05)。结论 慢性哮喘小鼠肺支气管平滑肌显著增厚,基底膜下的胶原纤维明显沉积,其发生机制可能是miR-3162-3p通过下调β-catenin蛋白表达促进气道平滑肌细胞自噬水平上调。
2022年36期 v.62;No.1266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肖湉;王礴;杨丽萍;段小花;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彝药小红参乙酸乙酯提取物预防灌胃给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同一批次二导联心电图检测合格的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各10只。小红参高剂量组、小红参中剂量组、小红参低剂量组制模前分别灌胃给予0.028、0.017、0.005 67 g/mL的小红参乙酸乙酯提取物,每日一次饲养灌胃7 d后进行MIRI操作;复方丹参组制模前灌胃给予复方丹参片水磨液1 mL/(100 g·d),饲养灌胃7 d后进行MIRI操作;MIRI组灌胃给予同体积1 mL/(100 g·d)蒸馏水,饲养灌胃7 d后进行MIRI操作;假手术组灌胃给予同体积1 mL/(100 g·d)蒸馏水,饲养灌胃7 d后不进行MIRI操作,仅穿线但不结扎。比较各组大鼠心电图、心肌病理组织学、心肌梗死面积及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心肌组织Nrf2、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血红素氧合酶1(HO-1)、醌氧化还原酶1(NQO1)mRNA。结果 与MIRI组比较,小红参高剂量组、小红参中剂量组、小红参低剂量组在再灌注后ST段明显回落,接近正常范围,心肌梗死面积减少,CK-MB、cTnI和MDA含量降低,SOD、GSH-Px含量和NQO1、SOD1、Nrf2、HO-1 mRNA表达升高,尤以小红参高剂量组最为明显(P均<0.05)。结论 不同剂量小红参乙酸乙酯提取物预防灌胃给药均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防治作用,尤以0.028 g/mL效果最佳,机制可能与其激活氧化信号通路Nrf2/ARE从而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2022年36期 v.62;No.1266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1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尹智敏;吕燕;穆娟;程青;苗治晶;
目的 总结中期妊娠引产患者发生胎盘滞留(RP)的危险因素。方法 670例中期妊娠引产患者按照是否发生RP分为胎盘滞留组(发生RP,116例)和胎盘自娩组(未发生RP,胎盘自娩,554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中期妊娠引产患者发生RP的影响因素、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孕次、产次、引产孕周、辅助生殖助孕、瘢痕子宫、胎膜早破、胎盘植入、胎盘粘连、使用盐酸哌替啶是中期妊娠引产发生RP的影响因素(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胎盘粘连、胎盘植入、胎膜早破是中期妊娠引产患者发生RP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中期妊娠引产患者发生RP的危险因素是胎盘粘连、胎盘植入、胎膜早破。
2022年36期 v.62;No.1266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熊春秋;夏苏桦;刘瑜;黄飞凤;白华;
目的 观察HEOS宫腔镜系统治疗Ⅰ~Ⅱ型黏膜下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95例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采用HEOS宫腔镜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TCRM)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膨宫液吸收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术后3个月宫腔粘连情况、术后6个月临床疗效和术后12个月内月经恢复情况、妊娠情况、卵巢功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短,术中失血量、术中膨宫液吸收量少(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宫腔粘连率低,治疗有效率、月经恢复正常率、妊娠成功率高(P均<0.05)。两组内不同时点和两组间同一时点血清FSH、E2、LH水平比较,P均>0.05。结论 HEOS宫腔镜治疗Ⅰ~Ⅱ型黏膜下子宫肌瘤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月经恢复,降低宫腔粘连发生率,同时增加术后妊娠机会,不影响术后卵巢功能。
2022年36期 v.62;No.1266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刘西芳;戴立英;赵钰玮;
目的 总结43例新生儿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的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CAH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43例患儿中,男性32例,女性11例;4例患儿社会性别为男性,生物学染色体显示为46,XX;首次就诊年龄为生后2 h~28 d;首要就诊原因为纳差和(或)呕吐15例(34.88%),色素沉着3例(6.98%),血筛异常5例(11.63%),外生殖器畸形3例(6.98%);皮肤色素沉着33例(76.74%),两性畸形7例(16.28%)。高钾低钠血症29例(67.44%),17-羟孕酮升高33例(76.74%),总睾酮升高20例(46.5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升高30例(69.77%),皮质醇降低10例(23.26%),肾上腺增大14例(32.56%);其中进行基因检测11例(25.58%)。43例根据临床表现及化验室检查均诊断为CAH;进行基因检测患儿中,基因检测分型为肾上腺脑白质发育不良1例、XP21综合征1例、CYP21A2型9例。结论 CAH患儿皮肤有色素沉着、纳差和(或)呕吐合并电解质紊乱、外阴畸形等,诊断需检查17-羟孕酮、总睾酮、ACTH、皮质醇、醛固酮等,进一步明确分型需行基因检测。
2022年36期 v.62;No.1266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屈星;韩逢皎;马丽;王晓慧;
目的 总结1例成人卵巢颗粒细胞瘤(AGCT)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AGC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以“不规则阴道流血1月余”入院。阴腹联合彩超检查显示:(1)左侧附件区多发囊性包块(查见数个无回声区,其中较大一个约88 mm×64 mm×57 mm);(2)子宫多发低回声(考虑子宫肌瘤,其中较大一大小约9.6 mm×5.7 mm);(3)右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CA125、CA199、HE4、CEA、SCC均正常;妇科B超检查显示:宫体大小约58 mm×47 mm×43 mm,轮廓清晰,形态规则,肌层回声均匀分离,内膜线剧中,厚约7 mm,左附件区可见大小约92 mm×60 mm的无回声区,边界清,形态规则,内可见数条高回声光带分隔,内未见血流信号。初步诊断盆腔肿物(性质待查)。患者接受腹腔镜检查术,术中见左侧卵巢囊性肿物,质韧,包膜光滑完整,可见其内呈暗红色,张力高,活动度可,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右侧输卵管迂曲增粗,内可见暗红色积水样改变,遂行腹腔镜下左侧附件切除术+右侧输卵管切除术左侧附件切除术+右侧输卵管切除术,术中快速冰冻结果显示AGCT,建议行卵巢肿瘤全面分期术,患者及家属要求待病检结果出示后行进一步治疗。术后病例检查再次明确诊断为AGCT,出院后10 d再次入院行腹腔镜下卵巢肿瘤全面分期术。术后患者拒绝化疗与随访。结论 AGCT是一种罕见的卵巢癌亚型,且主要临床表现是非特异性的,极易漏诊误诊;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肿瘤标志物的检验科辅助诊断,明确诊断需行病理检查;手术切除是治疗AGCT的首选方法,术后给予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
2022年36期 v.62;No.1266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罗佳;吴秀英;
目的 对比观察术前静注0.05、0.1 mg/kg纳布啡的腺样体切除术患儿苏醒期躁动(EA)及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观察。方法 120例腺样体肥大(AH)患儿随机分为N1组、N2组、C组各40例,各组均行腺样体切除术,N1组术前静脉缓慢推注0.05 mg/kg的盐酸纳布啡注射液,N2组术前静脉缓慢推注0.1 mg/kg的盐酸纳布啡注射液,C组术前静脉缓慢推注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比较各组EA发生率、严重程度(PAED评分)及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MAP、HR、SPO_2)和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不良事件。结果 与C组比较,N2组苏醒期EA发生率低(P<0.05);与C组比较,N2组T_0~T_3时点PAED评分低(P均<0.05)。3组T_0、T_1、T_2、T_3、T_4时点MAP及HR和SPO_2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C组比较,N2组苏醒时间长,N1组和N2组PACU停留时间短(P均<0.05)。3组不良事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术前静注0.05 mg/kg纳布啡无法有效降患儿全身麻醉EA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相较于0.05 mg/kg纳布啡,术前静注0.1 mg/kg纳布啡可明显降患儿全身麻醉EA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患儿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平稳,无严重不良事件,有助于患儿安全平稳地度过全麻苏醒期。
2022年36期 v.62;No.1266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2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朱文标;杨海坤;陈莉;侯涛;程凤燕;卢善明;
目的 分析2例卵巢甲状腺肿伴腹膜结节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卵巢甲状腺肿伴腹膜结节的病理学资料。结果 第1例患者磁共振(MRI)提示右侧附件肿物并腹盆腔腹膜、肠系膜区、大网膜区及左下腹壁多发结节;腹腔镜下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及腹膜结节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右侧卵巢甲状腺肿伴腹膜结节,卵巢肿物及腹膜结节病理学特点为结节性甲状腺肿样的良性组织学表现,腹膜结节为脂肪结缔组织包裹的甲状腺肿样结节,未检测到BRAF基因V600E突变、K-RAS基因突变及N-RAS基因突变;随诊8月余,盆腔偏左侧新发2枚小结节,多学科讨论建议行甲状腺全切并碘131治疗,患者未接受,随访至今带瘤生存8个月。第2例患者MRI检查提示左侧卵巢畸胎瘤,右侧卵巢囊腺瘤,术中在右侧髂窝结肠旁发现一个孤立性结节,遂行双侧卵巢肿物切除及孤立性腹膜结节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左侧卵巢成熟性畸胎瘤;右侧卵巢甲状腺肿伴腹膜结节,右侧卵巢肿物及孤立性腹膜结节病理学特点为结节性甲状腺肿样的良性组织学表现,腹膜结节为脂肪结缔组织包裹的甲状腺肿样结节;未检测到BRAF基因V600E突变、K-RAS基因突变及N-RAS基因突变;术后随访至今无瘤生存5个月。结论 卵巢甲状腺肿伴腹膜结节的病理学特点为结节性甲状腺肿样的良性组织学表现,腹膜结节为脂肪结缔组织包裹的甲状腺肿样结节;未检测到BRAF基因V600E突变、K-RAS基因突变及N-RAS基因突变。
2022年36期 v.62;No.1266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3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光顺;王忠慧;周敏;刘蓉;全宇航;张毅;
目的 观察KHC型面罩(简称KHC面罩)吸氧在无痛纤支镜检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20例拟行无痛纤支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40例,KHC面罩组采用KHC面罩吸氧,内镜面罩组采用第一代内镜面罩吸氧,免充气喉罩组采用免充气喉罩行机械通气给氧。比较3组患者诱导时(T_1)、气管内表麻时(T_2)、纤支镜刷检时(T_3)、检查结束时(T_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及T_1~T_3时系统的密闭性优良率和诱导时间、检查时间、复苏时间、丙泊酚用量、检查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医师操作舒适度优良率。结果 与同组T_1比较,免充气喉罩组T_2、T4HR增加,KHC面罩组和内镜面罩组T_2~T_4HR增加,3组T_2~T_4MAP和BIS降低,内镜面罩组T_2~T_4SpO_2降低(P均<0.05);与同组T2比较,3组T_3~T_4BIS升高,KHC面罩组T_3~T_4HR降低,免充气喉罩组T_3HR水平降低(P均<0.05);与同组T_3比较,3组T_4BIS升高,免充气喉罩组T_4HR和MAP升高,内镜面罩组T_4SpO_2升高(P均<0.05)。KHC面罩组和内镜面罩组T2~T3MAP高于免充气喉罩组,T_2~T_4SpO_2低于免充气喉罩组(P均<0.05)。内镜面罩组T_2~T_4SpO_2低于KHC面罩组(P<0.05)。免充气喉罩组和KHC面罩组T_2、T_3气道密闭性优良率高于内镜面罩组(P均<0.05)。内镜面罩组和KHC面罩组麻醉诱导时间、复苏时间短于免充气喉罩组,丙泊酚用量少于免充气喉罩组,舌后坠发生率高于免充气喉罩组,气道工具移位发生率低于免充气喉罩组,免充气喉罩组和KHC面罩组低氧血症发生率低于内镜面罩组,内镜医师和麻醉医师操作舒适度优良率高于内镜面罩组,P均<0.05。结论 KHC型面罩吸氧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气道密闭性好,循环功能抑制轻,可保留生理状态下自主呼吸,术中氧合维持较好,操作舒适度高。
2022年36期 v.62;No.1266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2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继强;张严国;陈晓斌;丁伟;宋平;
目的 观察神经导技术航辅助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小脑幕上颅内血肿效果。方法 112例小脑幕上颅内血肿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采用神经导航技术辅助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术后1周GCS评分、NIHSS评分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并发症(颅内感染、再出血、癫痫)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后GCS评分增加(P<0.05);与同组手术前比较,两组手术后GCS评分均增加(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少(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发生颅内感染比例低(P<0.05)。结论 神经导航技术辅助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小脑幕上颅内血肿效果较好,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少,且较为安全。
2022年36期 v.62;No.1266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秋丹;杨安怀;
目的 对比观察显微外路手术和传统外路手术在年龄<18岁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RRD患者29例(31只眼)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显微外路组(9只眼)和传统外路组(22只眼),显微外路组采用显微外路手术(在23G光纤照明联合手术显微镜非接触式广角观察系统完成手术),传统外路组采用传统外路手术(在传统双目间接检眼镜下完成手术),观察两组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视力、并发症,记录手术时间。结果 显微外路组一次手术复位8只眼,视网膜复位成功率为88.89%;传统外路组一次手术复位20只眼,视网膜复位率为90.91%;两组视网膜复位率比较,P>0.05。显微外路组视力提高8只眼,视力维持稳定或下降1只眼;传统外路组视力提高16只眼,视力维持稳定或下降6只眼;两组比较,P均>0.05。显微外路组及传统外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50.22±3.80)、(68.74±8.87)min,两组比较,P<0.05。显微外路手术组术后出现短暂性眼压升高1只眼,巩膜外放液时出现视网膜下出血1只眼;传统外路组术后发生短暂性眼压升高2只眼,术后1周复查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仍见少量视网膜积液者5只眼;两组并发症比较,P均>0.05。结论 显微外路手术和传统外路治疗年龄<18岁RRD疗效相当,均可显著提高视网膜复位率及视力,术后并发症少,但显微外路手术手术时间短于传统外路手术。
2022年36期 v.62;No.1266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3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涛;关健斌;俞兴;杨永栋;杨济洲;
目的 观察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局麻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前联合肌注咪达唑仑和盐酸哌替啶的围术期镇痛镇静效果。方法 86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行PKP,观察组术前10 min肌肉注射咪达唑仑注射液1 mg、盐酸哌替啶注射液50 mg作预镇静镇痛,对照组不作处理。比较两组围术期不同时点NRS评分、心率、血压及手术时间、透视次数、穿刺透视次数和手术满意率、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_2、T_3时点NRS评分低(P均<0.05);与同组T_0时点比较,两组T_5NRS评分时点NRS评分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_2、T_3、T_4时点HR和MAP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穿刺透视次数少(P均<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手术满意率分别为90.90%、85.71%,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7.27%、26.19%,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 PKP术前使用咪达唑仑和盐酸哌替啶能有效缓解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中疼痛,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透视次数,安全性高。
2022年36期 v.62;No.1266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杨秀;柴溶;张安生;
目的 观察牙髓血运重建术治疗畸形中央尖引发根尖周病变导致牙根发育中断上颌第二前磨牙的效果。方法 选取畸形中央尖引发根尖周病变导致牙根发育中断上颌第二前磨牙1例,采用牙髓血运重建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3个月,根尖周病变愈合、根长增加、根尖孔闭合;术后6个月,根管壁略增厚,根管内可见散在点状钙化物;术后12个月,根管腔缩窄,根管壁明显增厚,牙髓电活力测试结果阴性。结论 牙髓血运重建术可促使牙髓坏死年轻恒牙牙根继续发育,根长增加、根管壁增厚,有效提升患牙远期生存率。
2022年36期 v.62;No.1266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4K] [下载次数:4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玲;马建红;马杏;刘畅;
卵巢癌是致死率较高的妇科恶性肿瘤,发病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及有效筛查手段,导致延迟诊断及不良预后。RNA结合蛋白(RBP)由多个重复序列组成,包含RNA识别结构域和RNA结合结构域,该结构域能够识别广泛的下游靶标并调节其催化活性,这些结构域通过重新排列,精确识别蛋白质,赋予RBP多种生物学功能。RBP可与蛋白质或mRNA、非编码RNA相互作用,形成核糖核蛋白复合物并通过转录后机制调节RNA转录物,这一过程包括RNA可变剪接、多聚腺苷酸化、RNA定位和稳定性及翻译后修饰。RBP可以调节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参与卵巢癌的发展,其异常表达可导致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水平的全基因组变化,导致卵巢癌细胞增殖、凋亡、转移及上皮—间质转化、化疗耐药。RBP或许可成为卵巢癌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有效生物标志物,为卵巢癌诊疗提供潜在靶点。
2022年36期 v.62;No.1266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3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曾戴情;王绍娟;
外阴佩吉特病(VPD)指发生在外阴的佩吉特病,是一种罕见的外阴上皮肿瘤。VPD好发于绝经后老年女性,病因尚不明确。根据是否存在浸润,VPD可分为非浸润性及浸润性VPD;也可根据组织细胞学来源,分为原发性病变及继发性病变两大类。病理检查是诊断VPD的主要方法,其应与良性疾病如湿疹、接触性皮炎、擦伤、脂溢性皮炎、念珠菌病、银屑病等及恶性肿瘤疾病如黑色素瘤、上皮性外阴内瘤变、皮脂腺癌、组织细胞增生症、皮肤T淋巴瘤、乳头瘤状病毒诱导高级别上皮内瘤外阴病变、硬化萎缩性苔藓等进行鉴别诊断。目前手术治疗(局部广泛病灶切除术、莫氏显微手术)仍是VPD治疗的首选方法,非手术治疗(咪喹莫特、放射性治疗、化学性治疗、免疫治疗、激光、光动力疗法)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生存年限及控制疾病进展。
2022年36期 v.62;No.1266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康萌;杨欣伟;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儿科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与其他未涉及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病的儿童相比,癫痫儿童出现心理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更高,更易合并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孤独谱系障碍(ASD)、抽动障碍(TD)、智力障碍(ID)和情绪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等神经精神共患病。ADHD多于12岁前出现症状,核心症状为多动、易冲动、注意力不集中;ASD是一种以生物学为基础、高遗传性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有社会化障碍、沟通障碍、刻板行为三个特征;TD是一种快速、无节律、重复的动作或发声,症状波动,可累及身体其他部位与动作;ID的特征为智力及适应性能受限,具体为概念性、社会性、实际适应性能力;情绪障碍指特发于童年的焦虑、抑郁等异常情绪,与儿童的发育及境遇相关。癫痫儿童神经精神共患病的发病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年龄、性别、抗痫药物的使用、基因遗传、突触后多巴胺受体敏感性的共同异常、GABA周转增加、齿状回-CA3-CA1回路中突触回路的异常、自身免疫性病因、皮质发育不良或获得性脑损伤等均可能与儿童癫痫共患精神疾病的高患病率相关,对患儿的日常生活以及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2022年36期 v.62;No.1266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宋映旭;杨雪;孙茂钱;何莉萍;黄国平;唐莉;
抑郁症是一种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的精神障碍,患者的自杀行为是该疾病最严重的结果,与普通人群相比,抑郁症患者有更高的自杀率。现如今抑郁症自杀行为的临床评估缺乏充分的客观依据,而生物学因素如单胺类神经递质,特别是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的减少,可能在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发生中有重要作用。在下丘脑—垂体系统中,皮质醇、甲状腺激素的减少与抑郁症自杀相关。此外,脑源性神经因子减少、炎症因子如IL-6、IL-1β的增加、脂质代谢相关因子如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降低均与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发生明显相关。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抑郁症自杀行为与编码5-HT、NE和DA传递重要途径的基因改变也呈明显关联。
2022年36期 v.62;No.1266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下载次数:6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陈莹;全会标;王斐;
中枢性性早熟(CPP)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儿童内分泌疾病,性早熟的主要危害是影响患儿终身高,或对患儿造成一些不好的心理影响,如自卑、焦虑、抑郁等,甚至造成青少年犯罪率的增加。CPP的具体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确,其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高蛋白饮食、喜甜食及油炸食品、家庭关系不和谐、接触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以及makorin指环蛋白3、kisspeptin基因、delta-like同源基因等发生突变等。CPP治疗干预措施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最常用的药物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其药物不良反应小,治疗效果好,同时联合使用生长激素、维生素D等药物可更大程度上改善患者成年终身高,减少CPP带来的影响。
2022年36期 v.62;No.1266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7K] [下载次数:9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栗静;刘毅;胡风云;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在脑卒中之后发生1次及以上的痫性发作称为脑卒中后癫痫(PSE),分为早发性癫痫(ES)和晚发性癫痫(LS),两者发病机制尚未统一。ES的发病机制有:急性脑卒中可导致细胞电解质代谢紊乱,钙离子通道被激活进而导致脑神经元去极化电位,引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癫痫发作;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阶段,神经递质失调,大量的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被释放,导致大脑处于易兴奋状态,进一步诱导癫痫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含铁血黄素释放的铁产生大量羟自由基,影响皮质神经元的氧化应激水平,进一步导致癫痫;此外,脑卒中早期,血清皮质醇水平升高,通过影响脑内葡萄糖摄取和代谢,从而诱导癫痫发作。LS的发病机制有:在脑卒中后期阶段,由神经胶质细胞增殖形成的神经胶质瘢痕可导致获得性癫痫;缺血性脑卒中时,血脑屏障损伤导致大量的血液中白蛋白渗入脑组织,细胞外白蛋白通过改变星形胶质细胞的基因表达,使神经元兴奋毒性增加,导致癫痫发作;脑卒中晚期,脑神经网络改变,影响突触可塑性,从而调节神经环路,引起癫痫发作;某些遗传基因增加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增加神经元的兴奋性,并诱发癫痫发作;在缺血性卒中后,再灌注治疗引起的局部血流动力学变化可能导致癫痫发作。
2022年36期 v.62;No.1266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6K] [下载次数:7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王玉洁;杨朝辉;
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衰弱(ICU-AW)是ICU危重患者常见的继发性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全身、对称性的肌无力,外周肌群及膈肌最常受累,其发病率高,恶化患者临床结局及预后,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目前ICU-AW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因而早期识别与诊断至关重要。ICU-AW发病与机械通气、深度镇静、长期制动等因素密切相关,疾病的严重程度、药物的使用、高乳酸水平、肌肉质量下降等亦会增加发病风险。ICU-AW诊断方法各异,各具优势及局限性。主观的肌力评定是常用的简便诊断方法;切尔西物理功能量表在可诊断ICU-AW的同时,亦能动态评估、监测ICU-AW患者的身体功能状态,并指导医护人员及康复治疗师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客观的电生理检查弥补了主观诊断方法,需要患者保持清醒且合作的局限性;超声影像学检查可早期发现肌肉改变,利于早期ICU-AW的诊断,从而降低ICU患者的死亡风险。
2022年36期 v.62;No.1266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1K] [下载次数:6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