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绪亭;张宇良;郑希望;董振;刘红亮;张春明;
目的 观察Notch4 mRNA在口咽鳞癌组织和细胞株中的表达变化及敲降Notch4 mRNA表达的口咽鳞癌细胞株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方法 收集12对口咽鳞癌组织与癌旁组织,采用RT-q PCR法检测癌组织、癌旁组织中Notch4 mRNA。培养口咽鳞癌细胞株Detroit 562、WSU-HN-30及对照细胞株Ha CaT、2BS,检测细胞株中Notch4 mRNA。将人口咽鳞癌细胞株Detroit 562和WSU-HN-30随机分为si-NC组、si-Notch4-1组和si-Notch4-2组,分别转染si-NC双链核苷酸、si-Notch4-1双链核苷酸、si-Notch4-2双链核苷酸,检测各组细胞株中Notch4 mRNA,使用RTCA法观察各组细胞株的增殖能力(CI值),通过Transwell实验观察各组细胞株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口咽鳞癌组织中Notch4 mRNA相对表达量高(P<0.01);在对照细胞株Ha CaT和2BS中Notch4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细胞株Ha CaT相比,口咽鳞癌细胞株Detroit 562、WSU-HN-30中Notch4 mRNA相对表达量高(P均<0.001)。在口咽鳞癌细胞株Detroit 562、WSU-HN-30中,与si-NC组相比,si-Notch4-1和si-Notch4-2组的细胞株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降低(P均<0.01)。结论 Notch4 mRNA在口咽鳞癌组织和细胞株中均高表达,敲降Notch4 mRNA表达的口咽鳞癌细胞株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降低。
2024年03期 v.64;No.1305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2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龙飞;郭霞梅;罗超;张莉;王其龙;
目的 观察谷丙转氨酶2(GPT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分析GPT2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以及对ES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以探讨其与ESCC进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80例ESCC患者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将其中3例份样本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GPT2,并在TCGA数据库中进行验证。采用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化法检测ESCC组织中GPT2蛋白,分析癌组织中GPT2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影响ESCC患者生存的风险因素,Kaplan-Meier法对GPT2高、低表达的ESCC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构建p IRES2/GPT2(GPT2过表达)质粒,然后将空载质粒(p IRES2)及p IRES2/GPT2转染至人食管鳞癌细胞系KYSE150、KYSE30(转染的细胞分别命名为p IRES2、p IRES2/GPT2组),培养48 h后,采用CCK-8及Transwell实验观察ES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 转录组测序结果及基于TCGA数据库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ESCC组织中GPT2表达水平降低(P均<0.05)。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SCC组织中GPT2蛋白水平下调(P均<0.05)。ESCC癌组织中GPT2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淋巴结转移、高病理分期和低GPT2表达是ESCC患者的生存风险因素(P均<0.05)。GPT2低表达ESCC患者生存率较高表达患者低(P<0.05)。过表达GPT2的ES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降低(P均<0.05)。结论 ESCC组织中GPT2表达下调,低表达GPT2的患者预后较差。过表达GPT2可抑制ESC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
2024年03期 v.64;No.1305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玲;高威;吴田磊;施锐;陈冉;胡丽丽;荣枫;
目的 分析食管鳞癌(ESCC)患者同步放化疗(CCRT)期间发生严重绝对淋巴计数(ALC)减少的影响因素,建立ESCC患者CCRT期间发生严重ALC减少的预测模型并进行效能验证。方法 收集接受CCRT的286例ESCC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放化疗方案,放疗剂量学参数等资料。根据治疗前ALC及治疗期间每周ALC,分析CCRT期间ALC动力学。根据患者CCRT期间是否发生严重ALC减少分为严重ALC减少组与非严重ALC减少组,比较两组收集的上述资料,并对CCRT期间发生严重ALC减少患者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ESCC患者CCRT期间发生严重ALC减少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影响因素构建严重ALC减少的风险预测模型(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一致性指数(C-index)、校准曲线、决策分析(DCA)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一致性、校准度及临床适用性。结果 ESCC患者在CCRT期间ALC呈现逐渐下降趋势(P<0.05)。两组BMI、治疗前ALC、平均椎体剂量(MVD)、循环免疫细胞估计剂量(EDI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MI(OR=0.829,95%CI:0.760~0.900)、治疗前ALC(OR=0.412,95%CI:0.253~0.648)、MVD(OR=1.079,95%CI:1.011~1.155)和EDIC(OR=1.711,95%CI:1.422~2.292)是ESCC患者CCRT期间发生严重ALC减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列线图模型预测CCRT期间发生严重ALC减少的ROC下面积为0.799(95%CI:0.748~0.850);C-index为0.789;预测ALC减少风险与实际发生的风险较一致;预测发生严重ALC减少的可能在0.25~0.90概率范围内具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结论 ESCC患者在CCRT期间发生严重ALC减少的独立影响因素为BMI、治疗前ALC、MVD、EDIC,基于上述影响因素建立的预测ESCC患者在CCRT期间发生严重ALC减少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一致性、校准度及临床实用性。
2024年03期 v.64;No.1305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4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皓;高飞;张怡;葛楠;
目的 基于GEO数据库相关基因检测数据估算直肠癌组织免疫细胞比例,分析不同免疫细胞之间以及免疫细胞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以探讨直肠癌组织中免疫细胞的分布情况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从GEO数据库中下载GSE87211数据集,从中提取直肠癌组织与直肠正常对照组织(简称对照组织)基因检测数据及直肠癌患者临床相关数据。应用CIBERSORT反卷积法估算直肠癌组织及直肠对照组织中22种免疫细胞(包括浆细胞、初始B细胞、记忆性B细胞、滤泡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γδT细胞、CD8+T细胞、初始CD4+T细胞、未活化CD4记忆T细胞、活化CD4记忆T细胞、未活化NK细胞、未活化肥大细胞、活化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活化NK细胞、单核细胞、M0巨噬细胞、M1巨噬细胞、M2巨噬细胞、未活化树突状细胞及活化树突状细胞)比例。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不同免疫细胞之间的相关性;应用Wilcox检验或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免疫细胞比例;以不同免疫细胞比例中位值为界,将直肠癌患者分为高比例组和低比例组,采用Kaplan-Meier曲线对高、低比例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并比较两组生存率。结果 与对照组织比较,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初始CD4+T细胞、活化CD4记忆T细胞、调节性T细胞、未活化NK细胞、单核细胞、M0巨噬细胞、未活化树突状细胞、活化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记忆性B细胞、CD8+T细胞、浆细胞、未活化CD4记忆T细胞、滤泡辅助性T细胞、M2巨噬细胞、未活化肥大细胞比例降低(P均<0.05)。直肠癌组织中活化肥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71,P<0.05),M2巨噬细胞和浆细胞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65,P<0.05),CD8+T细胞和浆细胞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62,P<0.05),中性粒细胞和M2巨噬细胞比例呈负相关(r=-0.62,P<0.05)。与KRAS野生型直肠癌患者相比,KRAS突变型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活化CD4记忆T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调节性T细胞比例降低(P均<0.05)。有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浆细胞、γδT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比例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存在远处转移的直肠癌患者组织中未活化NK细胞比例高于未转移的患者(P均<0.05)。浆细胞高比例组的直肠癌患者较低比例组的患者具有更好的预后,中性粒细胞高比例组患者生存期短于低比例组(P均<0.05)。结论 直肠癌组织中免疫细胞分布与对照组织相比存在差异。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直肠癌患者中免疫细胞亚群比例亦有所不同。浆细胞高表达、中性粒细胞低表达预示着患者更好的生存结局。
2024年03期 v.64;No.1305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弢;何云利;张乾;何森;冯哲;边华;
目的 对比观察活动平台单髁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于两个后倾角度、股骨假体于三个位置安放时聚乙烯垫片和胫骨平台应力,为假体安放最佳位置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Mimics、Solidwork、Geomagic Studio等软件,建立正常膝关节和活动平台单髁膝关节假体的有限元模型,在Magics软件中模拟单髁置换膝关节手术,将胫骨假体后倾角度设置为0°、7°,股骨假体分别安放在股骨内髁的中心位置、内移5 mm位置、外移5 mm位置,然后在膝关节屈曲0°、30°、60°、90°的情况下,分别观察聚乙烯垫片、胫骨平台的应力值大小和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当胫骨假体后倾为0°和7°时,与股骨假体安放在内移5 mm的位置相比,安放在中心和外移5 mm的位置聚乙烯垫片和胫骨平台的应力值低(P均<0.05),在股骨假体放置在中心位置和外移5 mm的位置时聚乙烯垫片和胫骨平台的应力分布均匀;当胫骨假体后倾角度增加时,聚乙烯垫片以及胫骨平台应力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活动平台单髁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放置在股骨内髁中心和轻度外移的位置,胫骨假体的后倾角度控制在0°~7°时,聚乙烯垫片和胫骨平台的应力值最小,应力分布均匀。
2024年03期 v.64;No.1305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2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祖昌;蒋继乐;何达;刘波;
目的 观察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后路椎管成形术前后动力位矢状面参数(C7倾斜角、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和颈椎曲度)变化,分析术前颈椎动力位矢状面参数与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疗效的关系,为疗效预测提供新的参考指标。方法 纳入行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并完成长期随访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44例,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颈椎X线片检查,测量中立位及动力位的矢状面参数[C7倾斜角(C7S,C7 Slope)、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C2-C7 SVA)和颈椎曲度(CL,C2-C7 Cobb角)];对患者进行脊髓功能(JOA评分)、颈椎功能(NDI评分)评价。统计术后并发症(轴向症状、C5神经根麻痹、神经功能恶化)发生情况。根据颈椎X线片检查中测量的动力位矢状面参数值及手术前后变化值的中位数进行分组,将患者分为高值组与低值组。比较高值组与低值组手术后JOA评分、NDI评分。结果 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颈椎中立位矢状面参数CL无明显变化,C2-C7 SVA数值与C4椎体前后径比值(r SVA)、C7S升高;颈椎动力位矢状面参数CL减低,r SVA、C7S升高。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JOA评分升高,NDI评分降低(t分别为-8.124、-7.089,3.084、2.551,P均<0.05)。术后有22例(50%)患者出现轴性症状,有5例(11.36%)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术前较小的过屈位CL、术前较大的过伸位CL、术前较小的过伸位r SVA、以及术后较大的过伸位CL和r SVA的患者,术后JOA评分更高,NDI评分更低(P均<0.05)。与术后未出现轴性症状的患者比较,出现轴性症状的患者术前中立位C7S、术前过伸位Cobb角及术前过伸位C7S均较小(P均<0.05)。结论 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后颈椎动力位矢状面参数CL减低,r SVA、C7S升高;术前颈椎动力位矢状面参数与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后脊髓功能、颈椎功能的恢复以及部分并发症的发生可能关。
2024年03期 v.64;No.1305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5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沛珊;夏欢;杨新玲;
目的 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和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变化,分析二者与PD发病的相关性及对PD发病的预测效能,以明确VDR基因多态性及血清25(OH)D水平与PD发病的关系。方法 纳入178例PD患者(PD组)及同时期185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采用PCR法和DNA测序法检测VDR基因FokⅠ(rs2228570)和BsmⅠ(rs1544410)位点的基因分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清25(OH)D,对两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发病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和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对PD发病的预测效能。结果 PD组FokI位点T等位基因与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8.6%、25.3%,对照组分别为37.7%、15.1%,两组比较,χ2分别为8.516、10.383,P分别为0.004、0.001。PD组BsmⅠ位点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D组血清25(OH)D水平为(16.06±6.04)ng/mL,对照组为(19.22±6.32)ng/mL,两组比较,t=-4.873,P=0.000。PD组TC型、CC型患者血清25(OH)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分别为-3.093、3.329,P分别为0.002、0.001)。当血清25(OH)D水平一致时,基因型TT、TC分别是基因型CC患PD风险的2.527及1.888倍(P均<0.05)。当基因型一致时,血清25(OH)D水平缺乏是充足水平人群患PD风险的1.918倍(P<0.05)。当基因型为TT且伴25(OH)D缺乏、基因型为TC伴25(OH)D缺乏人群患PD的风险分别是基因型为CC伴25(OH)D充足人群的4.818、3.822倍(P均<0.05)。FokⅠ位点基因型TT预测PD发病的ROC下AUC为0.610,95%CI为0.532~0.687,诊断界值为0.502,灵敏度74.5%,特异度47.4%;血清25(OH)D水平缺乏预测PD发病的ROC下AUC为0.576,95%CI为0.517~0.635,诊断界值0.466,灵敏度72.5%,特异度42.7%;基因型TT联合血清25(OH)D缺乏预测PD发病ROC下AUC为0.693,95%CI为0.588~0.798,灵敏度64.2%,特异度74.5%。结论 VDR基因FokⅠ位点T等位基因与TT基因型频率高,血清25(OH)D水平低;FokⅠ位点T等位基因和维生素D缺乏单独及共同存在均可促进PD发生,二者对PD发病风险的预测效能欠佳。
2024年03期 v.64;No.1305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7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班努·库肯;严金龙;王敏敏;赵海燕;徐长生;徐霞;杨梦智;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4(TLR4)激动剂LPS腹腔注射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预防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PS干预组(0.1 mg/kg、0.5 mg/kg、1 mg/kg,均为小剂量)、维拉帕米干预组、模型组、假手术组,每组15只。构建MIRI模型前7 d, LPS干预组给予0.1 mg/kg、0.5 mg/kg、1 mg/kg LPS腹腔注射,维拉帕米干预组给予2.5%维拉帕米(2 mg/kg)腹腔注射,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均每日1次。然后,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大鼠进行缺血再灌注处理。处理后72 h,采用超声检测各组大鼠心功能,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测算各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FoxO3a、pFoxO3aS253、Beclin-1及LC蛋白。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LVFS)减小(P均<0.05);心肌损伤严重,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升高(P均<0.05);心肌组织中pFoxO3aS253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FoxO3a、Beclin-1、LC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维拉帕米干预组及LPS干预组大鼠LVEF、LVFS增加(P均<0.05);0.1 mg/kg及0.5 mg/kg LPS干预组大鼠心肌病变改善不明显,维拉帕米干预组和1 mg/kg LPS干预组大鼠心肌纤维水肿、断裂、坏死及炎细胞浸润程度均减轻;维拉帕米干预组及LPS干预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降低(P均<0.05),pFoxO3aS253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均<0.05),FoxO3a、Beclin-1、LC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均<0.05)。结论 小剂量TLR4激动剂LPS可预防大鼠MIRI,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使FoxO3a磷酸化及抑制Beclin-1、LC激活有关。
2024年03期 v.64;No.1305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6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一卜;汤磊;范菊娣;
目的 基于增强采样构建的隐式马尔可夫状态模型,分析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激动剂PF-06882961激活GLP-1R的机制。方法 从PDB数据库中下载GLP-1R晶体结构(PDBID:6X1A),基于该晶体结构构建PF06882961与GLP-1R结合的高斯加速动力学(GaMD)体系,模拟PF06882961与GLP-1R结合的动力学轨迹。使用工具包Pyemma读取PF06882961与GLP-1R结合的GaMD动力学轨迹,构建马尔可夫模型。然后分别从一级结构[关键氨基酸残基间的αC间距(Glu247-His180;Glu364-Arg190)]和二级结构[关键α螺旋间扭转角(Val365-Pro358-Ala350;Arg380-Phe390-Met397)]两个层面对构建的马尔可夫模型中PF-06882961与GLP-1R复合物若干构象进行聚类分析,得出5个结构具有差异的PF-06882961与GLP-1R复合物宏观态构象(S1、2、3、4、5),将其可视化后分析各个宏观态构象之间的结构差异,以明确PF-06882961激活GLP-1R的结构基础。结果 从二级结构层面进行聚类分析时,PF06882961与GLP-1R结合后,GLP-1R细胞外结构域部分与跨膜结构域间距离减小,GLP-1R下游的G蛋白发生了重要构象转变。从一级结构及二级结构层面进行聚类分析时,PF-06882961结合GLP-1R后,GLP-1R的跨膜结构域内关键氨基酸残基重排出新的极性网络(Glu364-Tyr241-His180-Glu247),细胞外结构域内由Phe385-Tyr203-Tyr148组成π-π堆叠网络。结论 PF-06882961与GLP-1R结合后,通过由Phe385-Tyr203-Tyr148组成的π-π堆叠网络、由Glu364-Tyr241-His180-Glu247重排而成的新极性网络分别稳定GLP-1R的细胞外结构域及跨膜结构域,从而激活GLP-1R。
2024年03期 v.64;No.1305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书苹;赵可;张苗;邱鸣寒;宋腾;王华庆;
目的 观察瑞戈非尼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难治性pMMR/MSS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难治性pMMR/MSS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26例,均应用瑞戈非尼(80 mg、120 mg或160 mg,每日口服1次,连续用药21 d,停药7 d,28 d为一周期)联合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200 mg、特瑞普利单抗240 mg、卡瑞利珠单抗240 mg或信迪利单抗200 mg,均在第1天静脉输注,21 d为一周期)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及安全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26例难治性pMMR/MSS的转移性结肠癌的客观缓解率(ORR)为7.7%(2/26)、均为部分缓解(PR),DCR为65.3%(17/26),PFS为3.5个月,OS为24.3个月。难治性pMMR/MSS转移性结肠癌肝转移患者和无肝转移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4.5、3.3个月,两者比较,χ2=0.447,P=0.504;中位OS分别为16.8、24.9个月,两者比较,χ2=0.115,P=0.735。瑞戈非尼80 mg、120 mg治疗的难治性pMMR/MSS转移性结肠癌患者中位PFS分别为3.3、4.5个月,两者比较,χ2=1.796,P=0.180;中位OS分别为24.9、24.3个月,两者比较,χ2=0.118,P=0.732。既往未用瑞戈非尼和既往应用瑞戈非尼的难治性pMMR/MSS转移性结肠癌患者中位PFS分别为2.6、4.0个月,两者比较,χ2=5.411,P=0.02;中位OS分别为14.7、24.3个月,两者比较,χ2=0.05,P=0.824。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手足皮肤综合征(80.7%)、高血压(30.7%)、乏力(19.2%)、毛细血管增生症(23.1%),其中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3%(4/26)。结论 瑞戈非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可使难治性pMMR/MSS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延长,安全性可。肝转移与否不影响联合治疗的效果,应用过瑞戈非尼的难治性pMMR/MSS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疗效优于未应用者。
2024年03期 v.64;No.1305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7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卫奇;张倩;杨华;任莉莉;
目的 总结并发胃转移、腹膜转移乳腺癌的有效诊断及治疗方法,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1例乳腺癌胃转移、腹膜转移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过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患者因“右乳癌术后16年余,纳差1年余”就诊。入院后查CT示胃贲门部壁增厚、大网膜、腹膜增厚、腹盆腔积液、多发骨转移、左枕后部肌层内低回声结节。行左枕后部结节穿刺、骨活检及胃镜检查,病理提示胃窦胃体、左枕后部结节及骨活检组织均可见肿瘤组织,均考虑为乳腺来源。(胃体)组织免疫组化:CK20(-)、CDX2(-)、CK(+)、CK7(+)、GATA-3(+)、GCDFP-15(+)、ER(+)(中等强度,阳性率约60%)、PR(-)、Ki-67阳性率约20%、Her-2(1+)、CD20(-)、CD3(-)。腹水沉渣包埋病理:查见腺癌细胞。腹水免疫组化:Calretinin(-)、D2-40(-)、CK7(+)、CK20(-)、CDX2(-)、GATA-3(+)、ER(+)、PR(-)、Pax-8(-)、WT-1(-)。诊断:右侧乳腺癌复发;多发骨转移;骨髓转移;胃转移;多发淋巴结转移;左枕后部软组织转移;腹膜转移。患者接受白蛋白紫杉醇周疗2个周期,因血小板低难以耐受改为阿贝西利联合来曲唑治疗。胃部不适及纳差缓解、左枕后部结节较前缩小。因胆红素进行性升高,患者家属放弃治疗。结论 乳腺癌胃转移、腹膜转移罕见,多无明显临床症状,CT、胃镜、PET/CT可协助诊断,但确诊仍为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需结合患者的耐受情况及分子分型对乳腺癌晚期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
2024年03期 v.64;No.1305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闵欣;张颖;阮文靓;张阳;韦鹏;
目的 观察腹腔镜肿瘤根治术麻醉诱导、维持期间静脉泵注艾司氯胺酮的老年直肠癌患者肺功能指标(肺驱动压、气道平台压、气道峰压、肺顺应性、肺氧合指数、肺部超声评分),以明确艾司氯胺酮对肺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肿瘤根治术的老年直肠癌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司氯胺酮组(A组)和对照组(C组)。麻醉诱导时,A组经外周静脉给予艾司氯胺酮0.2 mg/kg,麻醉维持阶段以0.2 mg/(kg. h)的速率静脉泵注艾司氯胺酮至手术结束前30 min,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应用时间、用法同A组。比较两组气管插管后5 min(气腹前)(T1)、气腹及摆体位后5 min(T2)、气腹60 min(T3)、气腹结束后5 min(T4)的肺驱动压、气道平台压、气道峰压、肺顺应性;采集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比较两组麻醉诱导前(T0)、T2、T3、T4的氧合指数。记录两组患者T0、手术结束时(T5)、拔管后30 min(T6)的肺部超声评分。采集两组T0、T5、术后24 h(T7)的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TNF-α。结果 与C组比较,T3、T4时A组的肺驱动压、气道平台压、气道峰压均降低,肺顺应性、氧合指数升高;T5、T6时的肺部超声评分降低,T5、T7时IL-6、TNF-α水平降低(P均<0.05)。结论 腹腔镜肿瘤根治术麻醉诱导、维持期间静脉泵注艾司氯胺酮的老年直肠癌患者肺功能明显改善,肺驱动压降低、肺顺应性提高、肺通气状态改善、炎症减轻。
2024年03期 v.64;No.1305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8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邡;桑艳;石娜;
目的 总结并发节细胞神经瘤的眼阵挛—肌阵挛综合征(OMS)的有效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例并发节细胞神经瘤的OMS患儿的诊断及治疗过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例患儿因共济失调及睡眠不安就诊,初步诊断为小脑共济失调,给予甲强龙及丙种球蛋白免疫调节、支持治疗。查胸腹CT提示后腹膜神经源性肿瘤,部分钙化;MRI提示肿瘤呈不均匀中度强化,诊断为OMS并发腹膜后肿瘤,遂行腹膜后包块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后腹膜节细胞神经瘤。术后未进行免疫治疗及肿瘤的化疗。随访10个月,患儿再次出现OMS症状,给予免疫球蛋白及甲强龙免疫治疗,患儿神经系统症状恢复良好,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并发节细胞神经瘤的OMS罕见,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以手术联合免疫综合治疗为主。
2024年03期 v.64;No.1305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世英;何书明;
目的 总结低度恶性潜能多房囊性肾肿瘤(MCRNLMP)有效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11例MCRNLMP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过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MCRNLMP患者11例,8例体检时偶然发现,3例因腰部胀痛就诊发现。11例彩超示囊性肿块,囊内可见分隔,其中5例分隔及囊壁可见血流信号。11例CT平扫示边界清晰内有分隔的囊性占位,其中9例增强扫描示囊壁、分隔或结节不同程度被强化。术前诊断ⅡF类囊肿2例、Ⅲ类7例、Ⅳ类2例。2例行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7例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2例行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后,其中1例二次行开放根治性肾切除术,另1例未接受任何治疗。术后11例病理证实为MCRNLMP,镜下可见纤维结缔组织囊壁和分隔,壁内和分隔表面散在分布胞质透明的癌细胞,免疫组化示:CK8(+)、PAX-8(+)、Vimentin(+)及EMA(+)。6例TNM分期为T1N0M0,5例为T2N0M0。11例患者随访至今,均未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MCRNLMP的诊断应结合影像学特点及病理学特征综合判断,对可疑肿瘤患者术中应行冰冻病理检查;治疗方法主要为肾切除术或保留肾单位手术。
2024年03期 v.64;No.1305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8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黎;张婷婷;俞萍源;万桃;杨永秀;
目的 总结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的有效治疗方法,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1例巨大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患者因“下腹部增大伴腹胀3月余”入院,影像学检查提示腹腔内巨大囊性包块,于气管插管全麻下行“经腹卵巢巨大肿瘤切除术+右侧卵巢成形术”,术后病理检查提示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好转后出院,随访至今未复发。结论 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是一种低度恶性潜能的上皮性肿瘤,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可根据是否有生育要求选择手术方式。
2024年03期 v.64;No.1305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相如;曹克奎;王汝武;李祥义;
目的 观察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患者8例(9膝),均采用开放复位、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12~42个月,8例患者(9膝)骨折均愈合良好,膝关节活动范围正常。术后6~8个月,患者恢复到受伤前的运动水平和强度。无筋膜间室综合征、双下肢不等长、膝反屈、膝关节畸形等并发症。2例因内固定螺钉刺激周围软组织,引起疼痛等不适,取出内固定螺钉后症状消失。结论 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临床效果良好,固定牢固、术后并发症少、膝关节功能恢复好。
2024年03期 v.64;No.1305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8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吕丽丽;苌雨环;李曼;王梦格;裴子伟;叶国柳;
目的 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IL-1β、IL-18表达变化,分析NLRP3、Caspase-1与EMs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探讨炎症与E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取80例EMs患者(EMs组)异位子宫内膜组织及80例同期住院子宫肌瘤患者(非EMs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组织中NLRP3、Caspase-1、IL-1β、IL-18;收集上述受试对象中的30例EMs患者和30例子宫肌瘤患者腹腔冲洗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腹腔冲洗液中IL-1β、IL-18。结果 EMs组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NLRP3、Caspase-1、IL-1β、IL-18表达阳性者分别为46(57.50%)、52(65.00%)、59(73.75%)、55例(68.75%),非EMs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分别为32(40.00%)、36(45.00%)、44(55.00%)、42例(52.50%)。两组比较,P均<0.05。EMs组腹腔冲洗液中IL-1β、IL-18水平高于非EMs组(P均<0.01)。不同临床分期及是否存在痛经的EMs患者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NLRP3、Caspase-1、IL-1β、IL-18表达阳性率比较,P均<0.05。结论 EMs患者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NLRP3、Caspase-1、IL-1β、IL-18高表达,NLRP3、Caspase-1表达水平与患者病情有关。
2024年03期 v.64;No.1305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亚琦;黄丽;王春;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T2DM)并发糖尿病周围血管病(DPV)患者血清骨代谢相关因子[血清骨桥蛋白(OPN)、骨保护素(OPG)、骨钙素(OC)、维生素D(VD)]水平变化,并评估其对T2DM并发DPV的预测效能,为T2DM并发DPV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纳入111例T2DM患者,根据是否并发DPV(DPV)分为单纯T2DM组49例,DPV组62例。采用EILSA法检测血清骨桥蛋白(OPN)、骨保护素(OPG),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骨钙素(OC),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维生素D(VD)。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并发DPV的影响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OPN、OPG、OC水平与T2DM并发DPV患者糖尿病相关危险因素(年龄、病程、血压、血糖、血脂)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血清OPN、OPG、OC、VD水平对T2DM并发DPV的预测效能。结果 与单纯T2DM组对比,DPV组血清OPN、OPG水平高(P<0.05),血清OC、VD水平低(P<0.05)。血清OPN、OPG、OC、VD是T2DM并发DPV的影响因素(P均<0.05),血清OPN、OC是T2DM并发DPV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OPN水平与T2DM并发DPV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及收缩压呈正相关,与TG呈负相关;血清OPG水平与糖尿病病程、HbA1c、TC、HDL-C及LDL-C呈正相关;血清OC水平与糖尿病病程呈负相关(P均<0.05)。血清OPN、OPG、OC及VD联合预测T2DM患者发生DPV的AUC为0.756,敏感度61.3%,特异度89.8%。结论 T2DM并发DPV患者血清OPN、OPG水平升高,OC、VD水平降低,血清OPN、OC为T2DM患者发生DPV的独立影响因素,四者联合对于T2DM患者并发DPV有一定预测效能。
2024年03期 v.64;No.1305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4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锋;黎爱;何丽云;黄建鹏;钟开义;
目的 观察达格列净联合复方α-酮酸治疗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CKD患者14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达格列净口服,每次10 mg,每天1次;复方α-酮酸随餐口服,每次5片(0.63 g/片),每天3次。对照组给予复方α-酮酸随餐口服,剂量、用法同观察组。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后评估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的肾功能[血肌酐(Cr)、肾小球滤过率(GFR)、尿素氮(BUN)、白蛋白(Alb),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肾脏微循环[血清内皮素-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肾脏炎症[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肾间质纤维化[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Cr、BUN、24 h Up水平低,GFR、Alb水平高(P均<0.05);血清ET-1、vWF水平低(P均<0.05);血清IL-6、IL-1β、TNF-α、hs-CRP水平低(P均<0.05);血清Hcy、VEGF水平低,HGF水平高(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 达格列净联合复方α-酮酸口服治疗CKD效果显著,患者肾功能、微循环均得到改善,肾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减轻。
2024年03期 v.64;No.1305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4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莹;刘艳萍;顾颖;李建华;蔡晓敏;王磊;
目的 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治疗前血清肌钙蛋白(cTnI)水平变化,分析其与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其预后预测效能。方法 共纳入530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另纳入同期体检健康者26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治疗前血清cTnI水平。观察组所有患者就诊后根据个体情况接受抗病毒、抗菌、免疫、抗凝等药物治疗,根据治疗7 d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临床结局分为病死组与存活组。比较治疗前两组血清cTnI水平;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cTnI水平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绘制ROC分析血清cTnI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血清cTnI水平分别为(0.10±0.02)、(0.07±0.02)μg/L,两组比较,t=19.937,P<0.001。病死组、存活组血清cTnI水平分别为(0.11±0.03)、(0.09±0.02)μg/L,两组比较,t=4.913,P<0.001。治疗前血清cTnI水平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短期预后有关[OR(95%CI) 2.104(1.583~3.742),P<0.001)。血清cTnI预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短期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755, cut-off值0.105μg/L,灵敏度63.0%,特异度78.1%。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治疗前血清cTnI水平升高,其与患者短期预后有关,对患者短期预后有一定预测效能。
2024年03期 v.64;No.1305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5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成宝;喻德富;余润泽;陈涛;张彪;沈政;
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双排锚钉固定术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2016年10月—2023年6月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骨科行关节镜下双排锚钉固定术的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20例,出院后统计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统计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Lysholm评分、IKDC评分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手术顺利完成,中位手术时间54.5 min、住院时间(12.20±3.59)d。术后随访3~36个月,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2.30±1.75)周。随访过程中未出现骨折块再移位、创伤性关节炎、髁间窝撞击、膝关节粘连僵硬、膝关节游离体等并发症。截止至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90.85±3.27)分,IKDC评分(91.15±2.66)分;健患侧膝关节Lysholm评分、IKDC评分比较,P均>0.05。结论 关节镜下双排锚钉固定术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效果良好,骨折复位良好、锚钉固定稳定、膝关节功能恢复快。
2024年03期 v.64;No.1305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