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过表达葡萄糖调节蛋白78人乳腺癌细胞系HS578T、MDA-MB-231的构建

    李艳敏;古丽拉莱·多力坤;马西智;杨文月;单文豪;陈娜菲;周晓涛;

    目的 构建过表达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 GRP78)的人乳腺癌细胞系HS578T、MDA-MB-231,为探讨GRP78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基础。方法 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表达GRP78的慢病毒载体pCDH-CMV-GRP78-HA-EF1-Puro质粒,采用PCR法扩增质粒,后使用EcoRⅠ、NotⅠ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质粒,对酶切产物进行测序鉴定,成功构建pCDH-CMV-GRP78-HA-EF1-Puro质粒。取对数生长期293FT细胞系(克隆分离株),在培养皿中加入pCDH-CMV-GRP78-HA-EF1-Puro混合液,培养48 h收集含GRP78慢病毒颗粒的上清液,保存备用。另取对数生长期人乳腺癌细胞系HS578T及MDA-MB-231,置于含GRP78慢病毒颗粒上清液的培养基中培养,培养48 h时在培养基中加入1∶500稀释嘌呤霉素,筛选GRP78过表达的HS578T、MDA-MB-231细胞系。加入嘌呤霉素培养48 h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S578T、MDA-MB-231细胞GRP78。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HS578T、MDA-MB-231细胞中GRP78蛋白进行定位。结果 构建表达GRP78的慢病毒载体pCDH-CMV-GRP78-HA-EF1-Puro质粒。GRP78过表达的HS578T、MDA-MB-231细胞系在78 kD左右可见明显GPR78蛋白电泳条带。HS578T细胞系中存在GRP78蛋白表达,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结论 成功构建GRP78过表达的MDA-MB-231、HS578T细胞系,GRP78主要表达于细胞质中。

    2024年06期 v.64;No.1308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0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抑制hsa_circRNA6448-14表达对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系KYSE30及KYSE150侵袭迁移的影响

    王平;李梦辉;张耀文;

    目的 观察抑制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hsa_circRNA6448-14表达对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细胞系KYSE30及KYSE150侵袭、迁移的影响,证实hsa_circRNA6448-14在ESCC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体外传代培养KYSE30及KYSE150细胞。随机分为KYSE30敲降组、KYSE150敲降组、KYSE30对照组及KYSE150对照组,KYSE30敲降组和KYSE150敲降组转染hsa_circRNA6448-14-siRNA干扰质粒(抑制hsa_circRNA6448-14表达),KYSE30对照组及KYSE150对照组加入siNC质粒(空白质粒)转染,培养48 h时采用qRT-PCR检测各组细胞hsa_circRNA6448-14,成功培养抑制hsa_circRNA6448-14表达的KYSE30及KYSE150细胞。培养24 h时采用Transwell实验观察各组细胞侵袭情况、采用划痕实验观察各组细胞迁移情况。结果 培养24 h时KYSE30敲降组、KYSE30对照组、KYSE150敲降组及KYSE150对照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58.00±3.61、161.33±4.06、69.00±2.08、191.33±6.39;与对照组比较,培养24 h时敲降组细胞穿模细胞数小(t分别为19.04、18.21,P均<0.05)。培养24 h时KYSE30敲降组、KYSE30对照组、KYSE150敲降组及KYSE150对照组细胞迁移面积分别为(11.67±0.88)、(26.00±1.73)、(14.33±0.88)、(28.00±1.53)mm2;与对照组比较,培养24 h时敲降组细胞迁移面积小(t分别为7.37、7.75,P均<0.05)。结论 抑制hsa_circRNA6448-14表达的KYSE30及KYSE150细胞侵袭、迁移能力降低。hsa_circRNA6448-14在ESCC的侵袭及迁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4年06期 v.64;No.1308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4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芩素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侵袭、迁移、上皮间充质转化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

    陈林;梁秋果;吉杨丹;王恒;

    目的 观察黄岑素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的侵袭、迁移及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调控作用,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MDA-MB-231细胞分为一组、二组、三组及对照组,一组、二组、三组分别加入2.5、5、10μmol/L的黄岑素,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培养48 h时采用划痕修复实验观察四组细胞迁移能力、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观察四组细胞侵袭能力,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EMT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及E-钙黏蛋白(E-cadherin)、整合素αv、β3、磷酸化黏着斑激酶(p-FAK)、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整合素p-PI3K)。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黄岑素组细胞迁移率降低、侵袭细胞数少,细胞E-cadherin相对表达量高,vimentin、整合素αv、整合素β3、p-FAK、p-PI3K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且呈剂量依赖性(P均<0.05)。结论 黄芩素抑制MDA-MB-231细胞的侵袭、迁移及EMT。黄岑素可能通过抑制整合素αv、整合素β_3表达,进一步抑制p-FAK、p-PI3K蛋白表达,抑制MDA-MB-231的侵袭、迁移及EMT。

    2024年06期 v.64;No.1308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9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7、泛素特异性肽酶10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张帆;杨鹏;郝振叶;巨宽心;李颉;

    目的 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ILC)组织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7(HDAC7)、泛素特异性肽酶10(USP10)的表达变化,探讨其意义。方法 98例NSCLC患者,均行肿瘤切除术,术中保留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癌组织及癌旁组织HDAC7、USP10,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NSCLC癌组织中HDAC7与USP10表达的相关性,分析HDAC7、USP10表达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HDAC7、USP10表达与NSCLC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COX多因素比例风险模型分析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NSCLC组织、癌旁组织中HDAC7阳性率分别为65.31%(64/98)、6.12%(6/98)(χ2=74.756,P<0.05);NSCLC组织、癌旁组织中USP10阳性率分别为63.27%(62/98)、8.16%(8/98)(χ2=64.800,P<0.05)。肿瘤低分化程度、有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Ⅲ期NSCLC癌组织HDAC7,USP10表达阳性率高于高中分化程度、无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Ⅰ~Ⅱ期(P均<0.05)。NSCLC组织中HDAC7、USP10的表达呈正相关(r=0.714,P<0.05)。与表达阴性者比较,HDAC7、USP10表达阳性的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低(χ2=16.300、15.870,P均<0.05)。HDAC7表达阳性、USP10表达阳性、肿瘤低分化程度、有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Ⅲ期是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SCLC癌组织中HDAC7、USP10高表达,HDAC7、USP10可能协同促进NSCLC的发生发展,HDAC7、USP10高表达NSCLC患者的预后较差。

    2024年06期 v.64;No.1308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7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miR-181a-5p在ACS患者血清中表达及对人HCASMC细胞增殖迁移的调控作用、与ADAMTS1靶向关系

    颚璐莎;易华;张艳芳;

    目的 观察微小RNA-181a-5p(miR-181a-5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对人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human coronary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HCASMC)增殖和迁移的调控作用,探讨miR-181a-5p与血小板反应蛋白解整合素金属肽酶1(ADAMTS1)的靶向关系。方法 采集100例ACS患者[ACS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5例、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44例]、40例冠脉造影结果阴性者(对照组)的外周静脉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两组血清miR-181a-5p。取对数生长期HCASMC细胞,分为一、二、三、四组,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分别转染miR-181a-5p模拟物(miR-181a-5p mimics)、模拟物阴性对照(mimics-NC)、miR-181a-5p抑制物(miR-181a-5p inhibitor)及抑制物阴性对照(inhibitor-NC),培养48 h时采用CCK-8法测算细胞增殖能力、采用Transwell迁移实验测算细胞迁移能力,培养24 h时采用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ADAMTS1蛋白。取对数生长期HCASMC细胞分为A、B、C、D四组,A组先后转染突变型ADAMTS1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ADAMTS1-MUT)、miR-181a-5p mimics;B组先后转染ADAMTS1-MUT、mimics-NC;C组先后转染野生型ADAMTS1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ADAMTS1-WT)、miR-181a-5p mimics; D组先后转染ADAMTS1-WT、mimics-NC,培养24 h时取各组细胞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相对荧光素酶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CS组患者血清miR-181a-5p相对表达量低(P <0.01);与UAP患者相比,AMI患者血清miR-181a-5p相对表达量低(P <0.01)。与二组相比,培养48 h时一组细胞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降低,培养24 h时一组细胞ADAMTS1蛋白相对表达量低(P均<0.01);与四组相比,培养48 h时三组细胞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高,培养24 h时三组细胞ADAMTS1蛋白相对表达量高(P均<0.01)。A、B、C、D组细胞荧光素酶活性分别为1.03±0.03、1.01±0.04、0.45±0.06、1.02±0.05;与B组相比,A组细胞荧光素酶活性明显低(P<0.05)。结论 miR-181a-5p在ACS患者血清中低表达。miR-181a-5p可抑制HCASMC细胞的增殖、迁移,其机制可能为miR-181a-5p靶向促进细胞ADAMTS1蛋白表达。

    2024年06期 v.64;No.1308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H型高血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77T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肾功能的相关性

    徐玉洁;高娟;王子文;王井辉;任涵;耿硕;刘海杰;

    目的 观察H型高血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的基因多态性,分析其与H型高血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53例H型高血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同期158例非H型高血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PCR扩增和微阵列技术检测MTHFR C677T基因型,测算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采用日立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血清肌酐,据此测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MTHFR C677T基因型与H型高血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e GFR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SII与H型高血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 GFR、Hcy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TT基因型分布频率最高,T等位基因频率最高(χ~2分别为19.188、5.138,P均<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SII分别为583.54(384.97,903.73)、425.03(310.26,583.16),二者相比,P<0.05。与CC、CT基因型比较,TT基因型的H型高血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cy水平高,e GFR水平低(F分别为28.544、3.749,P均<0.05)。MTHFR C677T TT基因型与H型高血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cy呈正相关(β=4.173,P<0.05),与e GFR呈负相关(β=-6.559,P<0.05)。SII与H型高血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清Hcy水平呈正相关(r=0.226,P<0.05),与e GFR呈负相关(r=-0.129,P<0.05)。结论 H型高血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MTHFR C677T基因型主要为TT型。MTHFR C677T TT基因型的H型高血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能更易引起肾功能下降。

    2024年06期 v.64;No.1308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7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受体酪氨酸激酶Mer对高糖环境培养的大鼠雪旺细胞系RSC96增殖调控作用观察

    付怡丹;陈文婷;苏晓杨;赵燕;兰丹凤;杨秋萍;

    目的 观察受体酪氨酸激酶Mer(MER tyrosine kinase,Mertk)在高糖环境培养条件下的大鼠雪旺细胞系RSC96增殖的调控作用。方法 取RSC96分为一、二、三、四、五组,分别置于含25(正常葡萄糖浓度)、50、75、100及125 mmol/L葡萄糖的培养基中培养,培养48 h时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Mertk,筛选Mertk蛋白相对表达量最高浓度为后续研究的高糖浓度。取RSC96细胞先饥饿处理4 h,置入含100 mmol/L的葡萄糖培养基中,分别于培养0、24、36、48、60 h时取各组细胞,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Mertk,最终筛选Mertk蛋白相对表达量高的时间为后续研究培养时间。取RSC96细胞,分为对照组、高糖组、高糖敲降组及敲降组:高糖组细胞饥饿处理4 h,置于含100 mmol/L葡萄糖的培养基中培养;高糖敲降组细胞饥饿处理4 h,置于含100 mmol/L葡萄糖的培养基中,后加入5μL的敲降Mertk基因表达siRNA溶液;敲降组细胞饥饿处理4 h,加入5μL的敲降Mertk基因表达siRNA溶液;对照组细胞用正常培养基培养。培养48 h时取各组细胞,采用Edu法测算各组细胞增殖活力,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Mertk、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P65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 与一组相比,四、五组细胞Mertk蛋白相对表达量高(P均<0.05);与培养0 h相比,培养48、60 h时RSC96细胞Mertk相对表达量高(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细胞增殖活力低(P<0.05),敲降组细胞增殖活力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糖敲降组细胞P65、TNF-α相对表达量高(P均<0.05),敲降组细胞Mertk相对表达量低、P65及TNF-α相对表达量高(P均<0.05),高糖组细胞Mertk、P65及TNF-α相对表达量高(P均<0.05)。结论 敲降Mertk基因表达的高糖环境培养RSC96细胞的增殖能力高,细胞P65、TNF-α表达高。Mertk可能通过促进细胞P65、TNF-α表达,促进高糖环境培养RSC96细胞的增殖。

    2024年06期 v.64;No.1308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LYVE1~+巨噬细胞在RA患者关节滑膜组织中表达变化及对RA-FLS细胞迁移、侵袭、FMT的抑制作用

    李骁瀚;王洪星;王玺龙;赵娜;刘治璞;张义;

    目的 观察淋巴管内皮受体-1(LYVE1)~+巨噬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关节滑膜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对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RA-FLS)迁移、侵袭、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FMT)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对45例RA患者及45例骨关节炎(OA)患者滑膜组织LYVE1、CD68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取对数生长期人单核白血病细胞THP-1,在培养液中加入LYVE1过表达慢病毒,培养48 h获得表达LYVE1的THP-1细胞,在表达LYVE1的THP-1细胞中加入100 ng/mL的佛波酯(PMA)诱导培养48 h,获得LYVE1~+巨噬细胞;另取部分THP-1细胞,仅加入100 ng/mL的PMA诱导培养48 h获得LYVE1~-巨噬细胞。取对数生长期人类风湿性关节炎成纤维细胞MH7A分为LYVE1~+巨噬细胞组、LYVE1~-巨噬细胞组,分别加入LYVE1~+巨噬细胞、LYVE1~-巨噬细胞,另将仅含培养基的小室设为空白对照组,采用划痕实验观察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取MH7A细胞分为A组、B组,分别加入LYVE1~+巨噬细胞、LYVE1~-巨噬细胞,将仅含培养基小室设为C组,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观察各组细胞的侵袭能力。取MH7A细胞分为一组、二组,分别加入LYVE1~+巨噬细胞、LYVE1~-巨噬细胞,将仅含培养基小室设为空白组,培养48 h时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各组MH7A细胞FMT相关基因(COL1A1、fibronectin、α-SMA)的mRNA。结果 RA与OA患者滑膜组织中LYVE1、CD68表达位置基本重叠;RA与OA患者滑膜组织LYVE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19±0.033、1.000±0.159,二者比较,P<0.05。与LYVE1~-巨噬细胞组、空白对照组比较,培养24、48 h时LYVE1~+巨噬细胞组细胞划痕愈合比低(P均<0.05);与B组、C组比较,培养24 h时A组细胞穿膜细胞数少(P均<0.05);与二组、空白组比较,培养48 h时一组细胞COL1A1 mRNA、fibronectin mRNA、α-SMA mRNA相对表达量少(P均<0.05)。结论RA患者关节滑膜组织中LYVE1~+巨噬细胞低表达。LYVE1~+巨噬细胞可抑制RA-FLS的迁移、侵袭及FMT。

    2024年06期 v.64;No.1308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5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观察

    巴林超;马鹏飞;张劲夫;孙涛;范正军;

    目的 观察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RPD)中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30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头部、胆总管下段、壶腹部周围或十二指肠良恶性肿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RPD组46例、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组138例及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组124例,分别行RPD、OPD及LPD术,术后记录三组疗效判定指标(R0切除率、术后住院天数、淋巴结清扫数及淋巴结阳性率)及安全性评价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中转开腹率、并发症发生率、入住ICU率、非计划再次手术率、出院后半月再次入院率及术后90天内死亡率),比较三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RPD组、OPD组、LPD组患者中位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11.5、17、15 d,与OPD组和LPD组相比,RPD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短(P<0.05);与OPD组相比,LPD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短(P<0.05)。RPD组、OPD组、LPD组患者中位手术时间分别为317.5、320、350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00、300、250 mL,输血率分别为4.3%、26.8%、20.2%,与OPD组和LPD组相比,RPD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输血率低(P均<0.05)。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相比于OPD和LPD,RPD在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输血率等方面优于OPD和LPD,治疗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

    2024年06期 v.64;No.1308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1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HLA-DQA1*0501、HLA-DQB1*02基因多态性与抗Ro/SSA抗体阳性pSS易感性的关系分析

    郑安昊;胡乃文;许婧;袁烨;张淑敏;陈文斌;白艳艳;孙红胜;

    目的 基于数据库相关数据分析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A1*0501和HLA-DQB1*02基因多态性与抗Ro/SSA抗体阳性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使用计算机检索相关数据库,筛选并收集pSS患者、抗Ro/SSA抗体阳性的pSS患者、抗Ro/SSA抗体阴性的pSS患者以及健康对照人群的HLA-DQA1*0501、HLA-DQB1*02基因多态性资料。使用STATA16.0(USA)统计软件分析抗Ro/SSA抗体阳性的pSS患者中HLA-DQA1*0501和HLA-DQB1*02基因多态性与pSS发生的关系。结果 纳入文献5篇,涉及420例pSS患者、250例抗Ro/SSA抗体阳性pSS患者、120例抗Ro/SSA抗体阴性的pSS患者和733例健康对照者。在pSS患者中,HLA-DQA1*0501和HLA-DQB1*02基因阳性分别为159、246例;在健康对照者中,HLA-DQA1*0501和HLA-DQB1*02基因阳性分别为196、282例;在抗SSA抗体阳性pSS患者中,HLA-DQA1*0501和HLA-DQB1*02基因阳性分别为129、158例;在抗SSA抗体阴性pSS患者中,HLA-DQA1*0501和HLA-DQB1*02基因阳性分别为30、46例。HLA-DQA1*0501和HLA-DQB1*02基因多态性与pSS的易感性有关(I2分别为62.99%、40.75%,合计OR值分别为2.60、2.43,95%CI分别为1.49~4.55、1.88~3.14,P均<0.05)。HLA-DQA1*0501和HLA-DQB1*02基因多态性也与抗Ro/SSA抗体阳性pSS的易感性有关(I2分别为0.00%、9.41%,合计OR值分别为3.85、2.61,95%CI分别为1.81~8.21、1.52~4.48,P均<0.05)。结论 HLA-DQA1*0501和HLA-DQB1*02基因多态性与抗Ro/SSA抗体阳性的pSS患者的易感性相关。具有HLA-DQA1*0501和HLA-DQB1*02基因阳性的抗Ro/SSA抗体阳性患者更容易患pSS。

    2024年06期 v.64;No.1308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5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与肌少症发病相关的线粒体自噬靶点基因筛选及其在骨骼肌组织中表达观察

    徐锐;李燕燕;徐红;

    目的 基于GEO数据库数据筛选与肌少症发病相关的线粒体自噬靶点基因,并观察其在肌少症患者骨骼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从GEO数据库检索肌少症的基因图谱数据,筛选肌少症发病的差异表达基因。从GeneCard数据库中检索并收集线粒体自噬相关基因。使用“VennDiagram”包将肌少症发病的差异表达基因与线粒体自噬相关基因取交集,得到与肌少症发病相关的线粒体自噬差异表达基因。运用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与肌少症发病相关的线粒体自噬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学功能,通过Cytoscape软件筛选与肌少症发病相关的线粒体自噬靶点基因,观察GSE136344基因表达图谱中肌少症、健康对照者骨骼肌与肌少症发病相关的线粒体自噬靶点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得到与肌少症发病相关的线粒体自噬差异表达基因99个。与肌少症发病相关的线粒体自噬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神经变性途径-多种疾病信号通路、帕金森疾病信号通路、朊毒体病信号通路等;主要调控能量代谢、细胞呼吸、氧化磷酸化调节等生物学过程,主要定位于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内部的大分子蛋白质复合物等,参与调节跨膜转运活性等分子功能。与肌少症发病相关的线粒体自噬靶点基因有线粒体内膜蛋白基因(IMMT)、动态蛋白1样蛋白基因(DNM1L)及ATP合酶F1亚基α基因(ATP5A1)等;与正常骨骼肌组织相比,肌少症患者骨骼肌组织中IMMT、DNM1L表达低(P均<0.05)。结论 与肌少症发病相关的线粒体自噬靶点基因为IMMT、DNM1L。与肌少症发病相关的线粒体自噬靶点基因可通过影响神经变性途径-多种疾病信号通路、帕金森疾病信号通路及朊毒体病信号通路等,参与调控能量代谢、细胞呼吸、氧化磷酸化调节等生物学过程,参与肌少症的发病。肌少症患者骨骼肌组织中IMMT、DNM1L低表达。

    2024年06期 v.64;No.1308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5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微小RNA-133a-5p在丙泊酚防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郝伟;范惟;王佳妮;王超;

    目的 观察微小RNA-133a-5p(miR-133a-5p)在丙泊酚防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1)丙泊酚对I/R大鼠肝功能及肝组织miR-133a-5p、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6(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6,MAPK6)mRNA表达的影响观察:取18只大鼠分为丙泊酚组、模型组及对照组,每组6只。丙泊酚组及模型组对肝脏组织进行缺血再灌注操作,丙泊酚组在缺血再灌注操作的同时注射丙泊酚0.6 mg/(kg·min)。再灌注结束时采集各组大鼠下腔静脉血4 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采血后处死各组大鼠分离肝脏组织,采用qRT-PCR法检测大鼠肝组织miR-133a-5p、MAPK6 mRNA。(2) miR-133a-5p抑制剂联合丙泊酚对I/R大鼠肝功能及肝组织miR-133a-5p、MAPK6mRNA表达的影响观察:另取24只大鼠分为甲、乙、丙、丁组,每组6只。四组均对肝脏组织进行缺血再灌注操作,甲组在缺血再灌注操作的同时注射丙泊酚0.6 mg/(kg·min)及miR-133a-5p抑制剂,乙组、丙组在缺血再灌注操作的同时分别注射丙泊酚0.6 mg/(kg·min)、丙泊酚+等量生理盐水,丁组不做任何处理。再灌注结束时采集各组大鼠下腔静脉血4 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AST,采血后处死各组大鼠分离肝脏组织,采用qRT-PCR法检测四组大鼠肝组织miR-133a-5p、MAPK6mRNA。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AST、ALT活性升高,肝脏组织miR-133a-5p相对表达量降低、MAPK6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均<0.01);与模型组相比,丙泊酚组大鼠血清AST、ALT水平降低,肝组织miR-133a-5p相对表达量升高、MAPK6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P均<0.05)。与乙组相比,甲组大鼠血清ALT和AST水平高,肝组织MAPK6mRNA相对表达量高(P均<0.01);与乙和丙组相比,丁组大鼠血清ALT和AST水平升高,肝组织MAPK6mRNA相对表达量高(P均<0.01)。结论 注射丙泊酚后肝脏I/R大鼠的肝损伤程度减轻,肝脏组织miR-133a-5p表达升高、MAPK6 mRNA表达降低。抑制miR-133a-5p表达可逆转丙泊酚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丙泊酚可能通过促进肝脏组织miR-133a-5p表达,抑制肝组织MAPK6 mRNA表达,减轻大鼠的肝脏I/R损伤。

    2024年06期 v.64;No.1308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

    王佳旺;吴琼;刘莲莲;韩雪;董传政;于靖;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构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模型。方法 267例既往行PCI的冠心病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144例、非再狭窄组123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基于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构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法、Bootstarp内部验证法评价预测列线图的准确度、区分度及符合度。结果 高脂血症、血管钙化病变、血管迂曲病变、植入支架时间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2.896、20.711、9.856、1.244,95%CI分别为1.201~6.895、4.674~91.775、2.088~46.525、1.139~1.359,P均<0.05)。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模型为Logit(P)=-2.988+1.063×(高脂血症,有=1,无=0)+3.031×(钙化,是=1,否=0)+2.288×(迂曲,是=1,否=0)+0.219×支架植入时长(年)。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1(95%CI 0.782~0.880),χ~2=12.072,P=0.148,Bootstarp内部验证校准曲线与标准曲贴合良好。结论 存在高脂血症、血管钙化病变、血管迂曲病变及PCI术中、植入支架时间较长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易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成功构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模型,模型的准确度、区分度及符合度均较好。

    2024年06期 v.64;No.1308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结构与功能变化观察及分析

    王海燕;阙秋纯;孙明谨;陆春丽;

    目的 观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功能变化,并探讨其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272例T2DM患者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存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者134例(认知障碍组)、认知正常者138例(认知正常组),两组均采用飞利浦EPIQ 7C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观察心脏结构及功能,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心脏结构指标及心脏功能指标与T2DM患者MoCA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T2DM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心脏左心室舒张早期最大血流(E峰)、e'峰低,左心室肥厚(LVH)占比高(P均<0.05);E峰、e'峰与T2DM患者的MoCA评分呈正相关(P均<0.05)。年龄、糖化血红蛋白、TC、LVH是T2DM患者发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存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T2DM患者心脏E峰、e'峰值低,LVH比例高。E峰、e'峰降低及LVH均可能促进T2DM患者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

    2024年06期 v.64;No.1308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3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中0.25 mg/kg艾司氯胺酮静脉泵注对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

    马昕宇;朱吉祥;朱跃;张建华;钱斌;

    目的 观察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中0.25 mg/kg艾司氯胺酮静脉泵注对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76例拟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观察组患者术中切皮前予0.25 mg/kg的艾司氯胺酮后0.25 mg/(kg·h)静脉泵注至手术关腹,对照组患者术中切皮前予同负荷剂量的生理盐水后以同速率生理盐水静脉泵注至手术关腹时。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24 h 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分)、次要观察指标为拔除气管导管时间、Ramsay评分、VAS评分、术后恢复情况、免疫炎症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 h时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IL-6、IL-10及CD3~+、CD4~+/CD8~+。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QoR-15评分、疼痛及情绪状态维度的评分高(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术后即刻、术后24 h时观察组患者血清IL-6、CD3~+水平及CD4~+/CD8~+均低,血清IL-10水平高(P均<0.05)。结论 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中0.25 mg/kg艾司氯胺酮静脉泵注的应用效果较好,患者的术后早期恢复质量高。

    2024年06期 v.64;No.1308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3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1例产后慢性完全性子宫内翻的诊断及治疗

    林志明;齐琦;张静;王敏;许飞雪;

    目的 探讨产后慢性完全性子宫内翻的有效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例产后3个月发生慢性完全性子宫内翻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过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因“产后3个月间断性阴道出血16 d”就诊于我院,患者于入院前16天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出血症状,伴下腹隐痛,3 d后出血量减少,淋漓不尽,于入院前3 d出现乏力、头晕、视物模糊等贫血症状。入院后妇科检查可见阴道内8×6 cm形态规则的囊实性肿物,肿物根部位于宫颈管内,子宫增大。妇科超声检查结果可见子宫内膜厚约23 mm,宫颈部可见85×71×63mm与子宫内膜界限不清的中高回声区,内可见血流信号;阴道镜检查可见宫颈内血块及大量坏死组织;全腹CT检查可见宫腔内混杂密度占位并异常强化、宫腔及盆腔少量积液;MRI检查可见子宫双角形改变,宫腔内混杂信号占位,血运丰富,与子宫纵隔分界不清。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患者行手术治疗,术中可见子宫增大、双侧附件解剖位置改变、双侧输卵管增粗、子宫底凹陷、部分输卵管牵拉进子宫凹陷处,切除子宫可见子宫底完全内翻后脱出至阴道内,明确诊断为产后慢性完全性子宫内翻,行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双侧输卵管切除术+腹腔引流术,术后予抗感染治疗,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产后慢性完全性子宫内翻临床表现不典型,多表现为产后4周出现阴道出血和阴道肿物,临床症状结合盆腔核磁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此类患者诊断,术中探查发现宫低内陷可确诊,此类患者重在早期发现并治疗急性或亚急性子宫内翻患者,首选手法复位,失败者可选择手术复位,复位后预防复发,必要时切除子宫抢救患者生命。是否保留子宫要根据病情、出血量、并发症状和生育要求等拟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024年06期 v.64;No.1308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生儿肺炎患者血清circ_0038467、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1水平变化及其预后预测效能

    刘亚楠;陈文燕;贾小慧;

    目的 观察新生儿肺炎(NP)患者血清环状核糖核酸(circ)_0038467、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1(TRAF1)水平变化,分析血清circ_0038467、TRAF1对NP预后的预测效能。方法 选择80例NP患者(NP组,其中病情较轻者50例、病情较重者30例)和80例健康新生儿(对照组)。采集两组股静脉血后分离血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血清circ_0038467,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RAF1。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NP患者血清circ_0038467与TRAF1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P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circ_0038467、TRAF1水平对NP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NP组患者血清circ_0038467、TRAF1水平高(P均<0.05);与病情较轻者比较,病情较重的NP患者血清circ_0038467、TRAF1水平高(P均<0.05)。NP患者血清circ_0038467与TRAF1水平呈正相关(r=0.713,P<0.001)。病情较重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升高、血清circ_0038467水平升高及血清TRAF1水平升高为NP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血清circ_0038467、TRAF1水平单独和联合预测NP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6、0.788及0.865。结论 NP患者血清circ_0038467、TRAF1水平均升高,血清circ_0038467、TRAF1可能协同促进NP的发生发展。血清circ_0038467、TRAF1水平可用于NP预后不良的预测,且二者联合预测价值更高。

    2024年06期 v.64;No.1308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全自动高倍镜检分析系统对234例疑似生殖道感染患者阴道分泌物病原体的检测及分析

    覃凤娴;罗雪;蒋瑜采;刘小勇;

    目的 比较全自动高倍镜检分析系统与高倍镜人工观察(人工镜检)阴道分泌物涂片病原体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234例疑似生殖道感染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涂片,先后用人工镜检、全自动高倍镜检分析系统检测涂片病原体,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对病原体(菌丝、孢子、滴虫、革兰氏阳性球菌及革兰氏阴性球菌等)及线索细胞的检出率和符合率,采用Kappa检验分析两种检测方法中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乳酸杆菌比例、其他杂菌比例、白细胞等级、Nugent评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234例份阴道分泌物标本中人工镜检、全自动高倍镜检分析系统的菌丝检出率分别为13.25%(31/234)、21.79%(51/234),与人工镜检相比,全自动高倍镜检分析系统的菌丝检出率高(P<0.05);与人工镜检相比,全自动高倍镜检分析系统的检出菌丝、线索细胞总体符合率分别为84.62%、87.61%,检出孢子总体符合率为89.32%。人工镜检方法、全自动高倍镜检分析系统检测的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乳酸杆菌比例、其他杂菌比例、白细胞等级及Nugent评分的Kappa值分别为0.157、0.254、0.375、0293、0.319、0.441。人工镜检方法、全自动高倍镜检分析系统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乳酸杆菌比例、其他杂菌比例、白细胞等级等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差,Nugent评分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一般。结论 与人工镜检相比,全自动高倍镜检分析系统对阴道分泌物涂片孢子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对菌丝及线索细胞识别一致性一般,对阴道分泌物菌群结构等指标检测的一致性较差。

    2024年06期 v.64;No.1308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9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来那度胺分别联合达雷妥尤单抗、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对比观察

    成雪;訾建杰;舒郁;郑倩;张成侠;鲁璐清;

    目的 比较来那度胺、地塞米松分别联合达雷妥尤单抗、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疗效。方法98例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观察组患者用来那度胺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来那度胺、地塞米松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硼替佐米联合来那度胺、地塞米松治疗。治疗后评估两组疗效,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总体生存期(OS)及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及治疗总有效率高,疾病进展比例低(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PFS及OS高(P均<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相比,P>0.05。结论 与硼替佐米相比,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来那度胺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效果较好,治疗后患者生存期较长,且较少发生不良事件。

    2024年06期 v.64;No.1308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Berjano Ⅰ、Ⅱ型退行性脊柱侧凸伴椎管狭窄对比观察

    席健伟;马超;刘磊;刘光普;韩猛;卜晋辉;王鑫宇;

    目的 比较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Berjano分型Ⅰ型、Ⅱ型退行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伴椎管狭窄(spinal stenosis,SS)的疗效。方法 78例DS伴SS患者根据Berjano分型分为Ⅰ型组42例和Ⅱ型组36例,两组均行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DS指标[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LL)、骨盆倾斜角(PT)、矢状面平衡(SVA)]、SS指标[下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下肢痛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侧凸Cobb角、PT、SVA均减小,LL均增大(P均<0.05);术前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侧凸Cobb角、LL、PT、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下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均低(P均<0.05);术前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下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比,P均>0.05。结论 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Berjano分型Ⅰ型、Ⅱ型的DS伴SS效果均较好,且并发症均较少。

    2024年06期 v.64;No.1308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3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损伤的膝关节后交叉韧带20例

    张晓东;葛艺苑;朱耿耀;马超;冯仕明;那键;

    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腱修复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损伤的效果。方法 20例PCL损伤患者,均在关节镜下行自体腓骨长肌腱双股单束韧带重建术,术后采用膝关节X线片、磁共振成像(MRI)观察患者膝关节韧带位置及形态,采用抽屉实验、Lachman实验评价患者的膝关节稳定性,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采用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判定疗效,观察并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X线片检查显示患者骨隧道位置良好,MRI检查显示患者重建韧带信号均匀、无迂曲,张力良好;术后20例患者抽屉实验、Lachman实验结果均为阴性。与术前相比,术后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膝关节IKDC评分、Lysholm评分高(P均<0.05),踝关节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患者均未出现感染、血栓、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结论 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腱双股单束韧带重建术治疗PCL损伤效果较好,可有效恢复膝关节稳定性,不影响踝关节的功能,且并发症少。

    2024年06期 v.64;No.1308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107例罹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徐玲玲;张婕;闻萍;

    目的 总结罹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107例MHD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为MHD组,95例非MHD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为非MHD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 与非MHD组相比,MHD组患者发热及高热比例低,气促呼吸困难、纳差及腹泻比例高,头痛头晕及肌肉酸痛比例低(P均<0.05)。与非MHD组相比,MHD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数少,血清乳酸脱氢酶、肌红蛋白、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T、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IL-6、IL-10及γ干扰素水平高,血清TNF-α、IL-4水平低(P均<0.05)。结论 相比于非MHD者,罹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MHD患者罹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更易出现气促、纳差及腹泻等症状,细胞免疫功能受损较重且机体炎症水平更高。

    2024年06期 v.64;No.1308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长链非编码RNA在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及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罗飞;张红;

    急性肺损伤(ALI)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非蛋白质编码RNA,在染色质形成、转录和转录后翻译等基因表达水平直接或间接参与ALI的发生发展。lncRNA核富集丰富转录物1、lncRNA HOX转录反义基因间RNA及lncRNA牛磺酸上调1等lncRNA可作为竞争性内源RNA,与miR-26a-5p、miR-17-5p及miR-34b-5p等微小RNA结合,调节Wnt1诱导的信号通路蛋白1、Rho关联含卷曲螺旋结合蛋白激酶1蛋白及自噬相关蛋白等下游相关蛋白的表达,参与ALI的发生发展。LncRNA可能通过调控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在表观遗传水平参与ALI的发生发展;L通过组装转录激活因子和抑制因子,调节白细胞介素6(IL-6)、IL-17、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9等蛋白质的转录,在转录水平参与ALI的发生发展;与多种RNA结合蛋白相互作用,在转录后水平调控ALI的发生发展。

    2024年06期 v.64;No.1308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郑欣晔;张韶君;任跃忠;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抗肿瘤治疗中,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irAEs)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糖尿病(ICI-DM)是一种较为罕见的irAEs。ICI-DM主要见于单独使用程序性细胞死亡1(PD-1)抑制剂的肿瘤患者,常呈暴发性起病,多数患者的首发症状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部分患者血清1型糖尿病相关抗体阳性。ICI-DM的发病可能与胰腺B细胞上PD-1配体异常表达、ICIs打破胰腺周围免疫平衡、体液免疫及胰腺的炎症反应有关。

    2024年06期 v.64;No.1308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儿围术期肺不张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的应用研究进展

    王升华;李思源;江来;

    肺不张是小儿围术期常见的肺部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主要原因是肺泡和末端细支气管扩张不完全导致肺单位的不完全通气,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呼吸力学损伤和气体交换障碍。小儿围术期肺不张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麻醉相关因素、患儿自身因素以及手术相关因素。麻醉过程中,阿片类药物及肌松药物的应用均会导致患儿呼吸抑制、功能残气量降低从而引起肺不张;患儿自身基础情况、合并上呼吸道感染及支气管哮喘等是肺不张的影响因素;术中体位的不同、侧卧位时通气和血流重新分配、腹腔镜手术时腹内压增高、心胸外科手术时肺部炎性损伤也是小儿围术期发生肺不张的因素。小儿围术期肺不张的预防主要聚焦于术中及术后时期。术中可以通过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即给予患儿一定的呼气末正压防止其远端小气道和肺泡塌陷并结合小潮气量通气,可有效降低肺不张的发生;设置合适的吸入氧浓度,可以防止氧浓度过高导致“吸收性肺不张”;应用肺复张的方式,可有效改善手术麻醉引起的患儿功能残气量的减少和肺氧合障碍。术后需给予患儿良好的镇痛促进呼吸功能加速恢复,鼓励患儿积极咳嗽排痰预防肺不张;无创正压通气和经鼻高流量氧疗逐渐应用于围术期肺不张的预防中,也可以减少肺不张的发生。

    2024年06期 v.64;No.1308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2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危险因素、病情评估及治疗方法的应用研究进展

    李圆圆;黄明欣;于情;李宇;虞宝萍;石萍;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发育行为障碍性疾病,攻击行为是一种常见的ASD行为问题。ASD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包括共患躯体疾病、缺乏沟通技巧、心理社会压力较重、不良的行为强化模式、伴发情绪精神障碍。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异常行为量表及孤独症诊断访谈问卷修订版是目前临床常用的评估ASD儿童攻击行为的病情严重程度量表。ASD攻击行为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行为疗法是目前最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当非药物治疗无效时,利培酮、阿立哌唑及n-乙酰半胱氨酸等药物治疗ASD攻击行为的效果较好。

    2024年06期 v.64;No.1308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6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口腔微生物菌群在炎症性肠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卢红巧;李杨;吴家媛;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类与肠道微生物群紊乱及免疫失调密切关联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唾液中一些口腔微生物菌群可抵御胃酸、胆汁酸和肠液的作用,通过口-肠微生物轴最终异位定植于肠道中,破坏肠上皮屏障、诱导肠道免疫失衡及菌群失调,促进IBD的发生发展。具核梭杆菌及牙龈卟啉单胞菌定植肠道后,上调及激活炎症相关信号通路,诱导促炎细胞因子分泌;具核梭杆菌通过分泌FadA粘附素参与细菌和上皮细胞的结合与入侵,牙龈卟啉单胞菌分泌的牙龈卟啉单胞菌肽基腺嘌呤脱氨酶及牙龈蛋白酶等毒力因子蛋白酶分离并降解紧密连接蛋白,增加肠道屏障的通透性,加重肠道炎症反应,促进IBD的发生发展。克雷伯杆菌可激活结肠单核吞噬细胞中的炎症小体,诱导肠道炎症反应,促进IBD的发生发展。弯曲杆菌毒力因子Zot,破坏肠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诱导肠上皮细胞凋亡及巨噬细胞产生促炎细胞因子;和IBD严重程度相关的pSma1质粒、分泌型肠毒素B同源物Csep1,与IBD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白色念珠菌可破坏肠道屏障的通透性,促进肠道细菌的生长,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促进IBD的发生发展。链球菌通过血源感染诱导免疫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加重肠道炎症反应,促进IBD的发生发展。

    2024年06期 v.64;No.1308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0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牙龈间充质干细胞在相关口腔颌面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任雪峰;杨淑然;谢亮焜;张明珠;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具有自我更新,可向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及骨细胞多向分化的一类细胞。GMSCs已用于牙周炎、种植体周围炎、口腔癌、颌面部组织缺损、口腔黏膜炎的研究中。GMSCs可抑制M1巨噬细胞活化,抑制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促进血清抗炎因子的释放,减轻牙周炎的炎症反应;同时,GMSCs来源的外泌体可促进M1巨噬细胞转化为M2巨噬细胞,减少M1巨噬细胞产生的促炎因子,调节核因子κB信号通路、Wnt-5a信号通路,减轻牙周炎的炎症反应,促进牙周受损组织的再生。GMSCs可控制局部炎症及有效防止放线菌的生长,增强成骨分化促进种植体周围炎的骨再生。GMSCs可以通过上调促凋亡基因表达、下调增殖和抗凋亡基因表达改变口腔癌细胞周围的微环境来抑制口腔癌细胞在体外和体内的生长,同时可作为细胞治疗小分子物质的有效载体,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GMSCs可分化成不同组织类型的细胞,实现组织再生,从而修复颌面部的组织缺损。GMSCs可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胶原蛋白分泌,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促进血管生成,增强内源性骨骼祖细胞的功能,促进舌肌粘膜再生,发挥口腔黏膜炎治疗作用。

    2024年06期 v.64;No.1308 11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1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