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彼得;靳宏勇;王书恒;李循;李九智;
目的 观察miR-141-3p、Krüppel样因子9(KLF9)对前列腺癌细胞株药物敏感性、雄激素受体(AR)表达的影响,验证miR-141-3p、KLF9之间的靶向关系,以探讨miR-141-3p、KLF9对PCa药物敏感性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择雄激素敏感且表达AR的LNCaP细胞株。将细胞分为miR-141-3p低表达组、miR-141-3p正常组、KLF9过表达组、KLF9正常组,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分别转染miR-141-3p-inhibitor、inhibitor阴性对照物(inhibitor-NC)、KLF9过表达质粒、空白质粒。上述各组细胞加入不同浓度(0、10、25、50、75、100μmol/L)比卡鲁胺或(0.5、1.0、2.5、5.0 nmol/L)多西他赛后培养48 h,检测各组细胞OD值,计算细胞增殖率(反映药物敏感性)。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AR及AR-V7。采用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miR-141-3p与KLF9是否存在结合位点,然后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41-3p与KLF9的靶向调控关系[将LNCaP细胞株分别分为A、B、C、D组,A组先后转染野生型KLF9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KLF9-WT)、inhibitor-NC,B组先后转染KLF9-WT、miR-141-3p-inhibitor,C组先后转染突变型KLF9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KLF9-Mut)、inhibitor-NC,D组先后转染KLF9-Mut、miR-141-3p-inhibitor,转染24 h后检测各组荧光素酶活性]。通过细胞功能回复实验进一步验证miR-141-3p通过靶向调控KLF9抑制前列腺癌细胞药物敏感性[将LNCaP细胞株分别分为a、b、c、d组,a组先后转染si-KLF9阴性对照(si-Ctrl)、inhibitor-NC,b组先后转染si-Ctrl、miR-141-3p-inhibitor,c组先后转染si-KLF9、inhibitor-NC,d组先后转染si-KLF9、miR-141-3p-inhibitor,转染24 h后分别使用75μmol/L比卡鲁胺或2.5 nmol/L多西他赛处理细胞48 h,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OD值,并计算细胞增殖率]。结果 LNCaP细胞培养48 h,在无药物加入时,miR-141-3p低表达组细胞增殖率低于miR-141-3p正常组(P均<0.05),KLF9过表达组细胞增殖率低于KLF9正常组(P均<0.05);随着药物浓度升高,各组细胞增殖率呈下降趋势(P均<0.05);在同等药物浓度情况下,miR-141-3p低表达组细胞增殖率低于miR-141-3p正常组(P均<0.05),KLF9过表达组细胞增殖率低于KLF9正常组(P均<0.05)。LNCaP细胞培养48 h,与不加入药物的miR-141-3p正常组相比,加入75、100μmol/L比卡鲁胺的miR-141-3p正常组AR相对表达量升高(P均<0.05),加入50、75、100μmol/L比卡鲁胺的miR-141-3p正常组AR-V7相对表达量升高(P均<0.05);加入0.5、1.0、2.5、5.0 nmol/L多西他赛的miR-141-3p正常组AR及AR-V7相对表达量升高(P均<0.05)。miR-141-3p低表达组的AR及AR-V7相对表达量低于加入同药物浓度的miR-141-3p正常组(P均<0.05),KLF9过表达组的AR及AR-V7相对表达量低于加入同药物浓度的KLF9正常组(P均<0.05)。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miR-141-3p与KLF9存在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显示,B组的相对荧光活性高于A组、C组及D组(P均<0.05)。功能回复实验结果显示,d组的细胞增殖率高于b组(P均<0.05),低于c组(P均<0.05),但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141-3p低表达、KLF9过表达均可增强LNCaP细胞株的药物敏感性,并可抑制LNCaP细胞株AR和AR-V7的表达,miR-141-3p和KLF9存在靶向关系,miR-141-3p可靶向KLF9抑制LNCaP细胞药物敏感性,可能是通过促进AR-V7的表达实现的。
2024年15期 v.64;No.1317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9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娇娇;何燕芳;马燕花;郭才;郑兰兰;
目的 观察不同病情肝硬化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肠黏膜通透性(IP)相关指标[D-乳酸(D-lac)、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ET)]水平变化,分析血清HMGB1水平与IP相关指标的相关性,以明确血清HMGB1水平与患者IP的关系。方法 肝硬化患者63例,根据Child-Pugh评分分为3组,CP-A级组16例、CP-B级组32例、CP-C级组15例,同期收集体检健康者3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HMGB1、ET、DAO、D-lac。分析肝硬化患者血清HMGB1与IP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及血清HMGB1、IP相关指标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CP-A级、CP-B级、CP-C级组血清HMGB1、ET、DAO、D-la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P-C级组血清HMGB1、D-lac、ET水平高于CP-A级组,CP-B级组血清HMGB1、ET水平高于CP-A级组(P均<0.05)。肝硬化患者血清HMGB1与IP相关指标ET、DAO、D-lac呈正相关(r分别为0.371、0.854、0.623,P均<0.05);血清HMGB1、ET、DAO、D-lac水平均与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r分别为0.356、0.272、0.301、0.382,P均<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清HMGB1水平升高,IP增加,且随着病情程度加重而改变更明显;血清HMGB1水平与患者IP有正相关关系。
2024年15期 v.64;No.1317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雪;李博;谈彬;马磊;
目的 观察槲皮素灌胃预处理的LPS诱导急性肺损伤(ALI)大鼠肺组织损伤、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铁死亡及Nrf2/HO-1信号通路激活情况,以探讨槲皮素对ALI的预防作用及机制。方法 24只SD大鼠分为槲皮素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模型组、正常对照组。槲皮素低、中、高剂量组以25、50、100 mg/kg槲皮素灌胃,1次/天,连续7 d;槲皮素灌胃处理的第4天在大鼠气管内滴注5 mg/kg LPS;阳性对照组以地塞米松1.04 mg/kg灌胃,其余处理同槲皮素组;模型组以生理盐水灌胃,1次/天,连续7天,其余处理同槲皮素组;正常对照组以生理盐水连续灌胃7 d。末次灌注给药后,观察各组肺组织损伤(肺功能及肺组织病理改变、纤维组织阳性表达率、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率)、炎症反应(肺泡灌洗液TNF-α、IL-6、IL-1β)、氧化应激反应(肺泡灌洗液SOD、GSH、MDA,肺组织ROS)、铁死亡(Fe~(2+)水平)及Nrf2/HO-1信号通路激活[肺组织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fr2)、血红素加氧酶1(HO-1)、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过氧化氢酶(CAT)蛋白]情况。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aCO_2水平升高,PaO_2、SaO_2水平降低(P均<0.01);肺组织可见肺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组织阳性表达率高;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率高;肺泡灌洗液中TNF-α、IL-6、IL-1β水平均升高,SOD、GSH水平降低,MDA水平升高,肺组织ROS表达水平升高,肺泡灌洗液中Fe~(2+)水平升高(P均<0.05)。与模型组相比,槲皮素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中PaCO_2均降低(P均<0.05),槲皮素高剂量组PaO_2和SaO_2水平升高(P均<0.05);槲皮素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肺组织炎性浸润与纤维增生明显减少,肺泡恢复正常生理结构;槲皮素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肺纤维组织阳性表达率均下降(P均<0.05),其中槲皮素高剂量组肺纤维组织阳性表达率最低;槲皮素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率均降低(P均<0.01);槲皮素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肺泡灌洗液中TNF-α、IL-6、IL-1β水平均降低、SOD、GSH水平升高、MDA水平降低,肺组织ROS表达水平降低(P均<0.01),肺泡灌洗液中Fe~(2+)水平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肺组织中CAT、HO-1、Nrf2、SOD2蛋白表达水平低(P均<0.01);与模型组比较,槲皮素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肺组织中CAT、HO-1、Nrf2、SOD2蛋白表达水平高(P均<0.05)。结论 槲皮素灌胃预处理的ALI大鼠肺组织损伤、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铁死亡情况减轻,Nfr2/HO-1信号通路激活;槲皮素灌胃预处理可预防LPS诱导的大鼠ALI,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及铁死亡而起作用;槲皮素可能通过上调Nfr2/HO-1信号通路而抑制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及铁死亡;50、100 mg/kg槲皮素均对LPS诱导的大鼠ALI起预防作用,以100 mg/kg槲皮素的作用效果更佳。
2024年15期 v.64;No.1317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鑫;郑晓梅;舒艺璇;蒋义碧;
目的 观察山奈酚腹腔注射后脑出血大鼠脑组织神经炎症反应及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以探讨山奈酚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72只SD大鼠随机被均分为4组,分别为山奈酚组、山奈酚+PI3K抑制剂LY294002组(抑制剂组)、脑出血组、假手术组。山奈酚组大鼠先建立脑出血模型,成功后腹腔注射山奈酚20 mg/(kg·d),1次/天,连续3 d;抑制剂组大鼠侧脑室先注入PI3K抑制剂LY294002(10μL,10 mmol/L),然后建立脑出血模型,其余步骤同山奈酚组;脑出血组建立脑出血模型后,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天,连续3 d;假手术组不建立脑出血模型,仅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用法同脑出血组。处理结束后,观察各组脑组织神经炎症反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mNSS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占比、脑血肿周围组织形态结构、脑组织小胶质细胞数量和形态、小胶质细胞标志物Iba-1蛋白及脑组织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情况及脑组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PI3K/PI3K、P-AKT/AKT、P-NF-κB p65/NF-κB p65)表达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脑出血组神经功能评分及脑组织含水量占比均升高(P均<0.05),血肿周围组织排列紊乱、细胞间隙增大、可见大量炎性细胞及红细胞浸润、免疫荧光下可见处于激活状态的小胶质细胞,脑组织Iba-1蛋白相对表达量高(P<0.05),脑组织IL-1β、IL-6、TNF-α等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升高(P均<0.05);与脑出血组比较,山奈酚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及脑组织含水占比均下降(P均<0.05),脑组织病理形态上均得到改善、小胶质细胞趋于静息态改变,脑组织Iba-1蛋白相对表达量低(P<0.05),脑组织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下降(P均<0.05);与山奈酚组比较,抑制剂组神经功能评分及脑组织含水量占比均升高(P均<0.05),血肿周围组织排列较紊乱、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及红细胞浸润、被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增多,脑组织Iba-1蛋白相对表达量高(P<0.05),脑组织IL-1β、IL-6、TNF-α水平升高(P均<0.05)。与假手术组比较,脑出血组脑组织P-PI3K/PI3K、P-AKT/AKT下降,P-NF-κB p65/NF-κB p65上升(P均<0.05);与脑出血组比较,山奈酚组脑组织P-PI3K/PI3K、P-AKT/AKT上升,P-NF-κB p65/NF-κB p65下降(P均<0.05);与山奈酚组比较,抑制剂组脑组织P-PI3K/PI3K、P-AKT/AKT下降,P-NF-κB p65/NF-κB p65上升(P均<0.05)。结论 山奈酚腹腔注射后脑出血大鼠脑组织神经炎症反应减轻,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山奈酚能有效抑制大鼠脑出血后神经炎症反应,可能是通过靶向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起作用的。
2024年15期 v.64;No.1317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付笛语;田竞;初吉燕;郭琳;孙蕊;李萍;
目的 观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IM2)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相关细胞因子[AIM2、双链DNA(dsDNA)、IL-1β、IL-18)]及焦孔素D表达变化,并分析单个核细胞中AIM2、焦孔素D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病情[WBC、PLT、ESR、CRP、IL-1β、IL-18、BMI、UA、BUN、肌酐(SCr)、肌酐清除率(CCr)、TG、TC]的关系,以探讨AIM2炎症小体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焦亡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纳入3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观察组)和3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比较两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AIM2、焦孔素D及血清中IL-1β、IL-18、双链DNA(dsDNA)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AIM2 mRNA和焦孔素D mRNA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病情相关指标(IL-1β、IL-18、WBC、PLT、ESR、CRP、BMI、UA、BUN、SCr、CCr、TG、TC)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BMCs中AIM2和焦孔素D mRNA的表达水平高(P均<0.05),血清dsDNA、IL-1β、IL-18水平高(P均<0.01)。PBMCs中AIM2 mRNA与WBC、ESR、CRP、BMI、TC、TG、sCr正相关(P均<0.05),焦孔素D mRNA与ESR、IL-1β、sCr正相关(P均<0.05)。结论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PBMCs中AIM2、焦孔素D及血清中dsDNA、IL-1β、IL-18水平均升高,AIM2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可能参与了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
2024年15期 v.64;No.1317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4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志飞;陈文;张爱平;沈晓康;郑琳;
目的 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相互作用蛋白1(AIP1)、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3(EDIL3)表达变化,分析其与微血管密度(MVD)、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为NSCLC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干预靶点。方法 纳入155例NSCLC患者,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AIP1、EDIL3蛋白,Weidner法检测癌组织MVD。比较不同AIP1、EDIL3表达的NSCLC患者MVD值及不同临床病理特征NSCLC患者癌组织AIP1、EDIL3表达水平。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AIP1、EDIL3表达的NSCLC患者生存情况,多因素Cox回归分析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癌旁组织比较,NSCLC癌组织中EDIL3阳性表达率高、AIP1阳性表达率低(P均<0.05)。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TNM分期的NSCLC患者癌组织中AIP1、EDIL3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P均<0.05。AIP1阳性表达的NSCLC患者癌组织MVD值低于AIP1阴性表达者(P<0.05),EDIL3阳性表达的NSCLC患者癌组织MVD值高于EDIL3阴性表达者(P<0.05)。EDIL3阳性表达的NSCLC患者3年总生存(OS)率低于EDIL3阴性表达者(P<0.05),AIP1阳性表达的NSCLC患者3年OS率高于AIP1阴性表达者(P<0.05)。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ⅢA期、EDIL3阳性表达是NSCLC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均<0.05),AIP1阳性表达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 NSCLC癌组织中AIP1阳性表达率降低,EDIL3阳性表达率升高;癌组织中AIP1、EDIL3阳性表达率与MVD、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TNM分期有关,是NSCLC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2024年15期 v.64;No.1317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7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正平;赵雪臻;寇晨;
目的 建立新生儿革兰阳性菌败血症发病风险预测模型,以早期预测新生儿革兰阳性菌败血症的发病风险。方法 以是否发生革兰阳性菌败血症为结局变量,选取收集的149例新生儿革兰阳性菌败血症患儿26个临床指标(包括产前因素,感染前生命体征、症状及感染时血液指标等)为预测变量,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模型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新生儿革兰阳性菌败血症危险因素,基于筛选出的危险因素构建新生儿革兰阳性菌败血症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并可视化成列线图(列线图预测模型)。使用校准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临床决策曲线(DCA)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校准度、区分度和临床适用性。应用Bootstrap法对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根据列线图中所有变量总分的四分位数将149例败血症患儿分为低危组(总评分0~73分)、中危组(总评分74~83分)、高危组(总评分84~95分)、极高危组(总评分>95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发生革兰阳性菌败血症的风险,以对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临床验证。结果 经过Lasso回归筛选13个预测变量,分别是患儿呼吸、胃潴留或腹胀、血糖水平、发病前3天体质量变化、患儿胎龄、分娩方式、患儿母亲孕期合并糖尿病、孕晚期感染、患儿的发病日龄、发病前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发病前呼吸机应用时间、发病时血小板计数以及C-反应蛋白(P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5个危险因素,分别是呼吸增快、发病前3天体质量变化幅度大(>80 g/d)、患儿的发病日龄短(14 d内)、发病前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长(15~30 d)以及发病前呼吸机应用时间长(≥7 d,P均<0.05)。基于上述5个新生儿革兰阳性菌败血症危险因素构建了列线图预测模型。该列线图预测模型显示出较好的校准度;ROC曲线下面积为0.77,灵敏度69.5%,特异度77.8%。临床决策曲线显示该列线图预测模型在18%~88%的阈值范围内对革兰阳性菌败血症预测是有益的。通过Bootstrap法验证列线图模型的准确度为69.5%,一致性为43.9%。中危组、高危组、极高危组相对于低危组均存在较高的败血症发病风险,OR值分别为5.85、36.563、105.625,P均<0.05。结论 基于患儿呼吸增快、发病前3天体质量变化幅度大、发病前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长、呼吸机应用时间长以及患儿的发病日龄短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新生儿革兰阳性菌败血症的发病风险,有较好的校准度、区分度、临床适用性、稳定性。
2024年15期 v.64;No.1317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司马亮;俞曼殊;盛梅笑;
目的 系统评价服用非奈利酮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钾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计算机从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检索非奈利酮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3年10月12日。采用Cochrane系统评估工具评价文献质量。提取检索资料,包括研究对象基线特征(试验分组、人数、年龄、基线血钾水平等)、干预措施、所关注的结局指标(血清钾较基线水平变化、高钾血症发生率、因高钾血症停止试验等),然后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5项RCT,涉及14 182例患者,治疗组干预措施为非奈利酮,对照组干预措施为安慰剂。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清钾水平增长幅度较大[MD=0.14,95%CI(0.05~0.23),P<0.01],高钾血症发生率高[OR=2.21,95%CI(1.96~2.49),P<0.01],中度和重度高钾血症的发生率高[OR=2.43,95%CI(2.17~2.71),P<0.01;OR=2.60,95%CI(2.01~3.35),P<0.01],随访时间>3个月时治疗组高钾血症发生率高[OR=2.21,95%CI(1.96~2.49),P<0.01]。结论 服用非奈利酮可使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钾水平升高,高钾血症发生率升高。
2024年15期 v.64;No.1317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5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婷婷;杨见明;
目的 观察急性前庭神经炎患者前庭损伤部位及损伤部位的功能恢复情况,为急性前庭神经炎损伤部位及临床转归的准确判断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单侧急性前庭神经炎患者21例,采用急性期温度试验(CT)、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颈性前庭肌源诱发电位(cVEMP)和眼性前庭肌源诱发电位(oVEMP)对前庭感受器、前庭神经常见损伤部位进行定位。发病后3个月,观察急性前庭神经炎患者损伤部位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1例急性前庭神经炎患者前庭感受器损伤部位在水平半规管19例(90.4%,19/21,CT、vHIT结果)、前半规管11例(52.4%,11/21,vHIT结果)、后半规管7例(33.3%,7/21,vHIT结果)、球囊8例(38.1%,8/21,cVEMP结果)、椭圆囊15例(71.4%,15/21,oVEMP结果)。21例急性前庭神经炎患者前庭神经常见损伤部位在前庭上神经11例(52.4%,11/21),前庭上神经和前庭下神经8例(38.1%,8/21),前庭下神经2例(9.5%,2/21)。发病后3个月时,急性前庭神经炎患者损伤部位在水平半规管者,功能恢复正常6例,恢复率(发病3个月时检查结果恢复正常的例数与急性期异常例数之比的百分数)31.6%(CT结果)。急性前庭神经炎患者损伤部位在水平半规管者,功能恢复正常10例,恢复率52.6%(10/19);在前半规管者,功能恢复正常7例,恢复率63.6%(7/11);在后半规管者,功能恢复正常2例,恢复率28.6%(2/7,vHIT结果)。前庭神经炎患者损伤部位在球囊者,功能恢复正常4例,恢复率为50%(4/8,cVEMP);在椭圆囊者,功能恢复正常6例,恢复率为40%(6/15,oVEMP结果)。急性前庭神经炎患者损伤部位在前庭上神经者,功能恢复正常4例,恢复率为36.3%(4/11);损伤部位在前庭上神经和前庭下神经者,功能恢复2例,恢复率为25%(2/8);损伤部位在前庭下神经者,功能恢复1例,恢复率为50%(1/2)。结论 急性前庭神经炎患者前庭感受器常见损伤部位为水平半规管、前半规管,椭圆囊次之;前庭神经常见损伤部位为前庭上神经,可合并前庭下神经损伤,单独前庭下神经损伤较少见。前庭感受器及神经功能的损伤可部分恢复。
2024年15期 v.64;No.1317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丹丹;王益;吴晶;尹延航;李学忠;陈晓鹏;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静脉滴注治疗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治疗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120例ACI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15 mL,将其溶于生理盐水100 mL中稀释后静脉滴注,30 min内滴注完毕,每天2次;两组疗程均14 d。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和治疗14天,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评价神经系统缺损程度);治疗90 d,对患者进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分,评价独立生活能力),计算mRS评分≤1分的患者比例。治疗前和治疗14天,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两组的人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人可溶性CD40(sCD40)。统计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以实验组为著(P均<0.05)。实验组治疗后90 d的mRS评分≤1分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YKL-40、sCD40水平均降低,以实验组为著(P均<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 依达拉奉右莰醇静脉滴注治疗ACI有效、安全,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独立生活能力;依达拉奉右莰醇可能通过降低血清YKL-40、sCD40水平起治疗作用的。
2024年15期 v.64;No.1317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6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娇;张园;赵家强;王慧杰;刘莉;刘晓鸣;
目的 观察SCN2A基因突变相关癲痫患儿外周血miRNA-15a-5p水平变化,分析外周血miRNA-15a-5p相对表达量与SCN2A基因突变相关癲痫患儿病情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同期住院癫痫患儿20例,其中SCN2A基因突变的癫痫患儿10例(突变组)、非SCN2A基因突变的癫痫患儿(非突变组)10例;突变组中,癫痫控制良好4例、难治性癫痫6例;SCN2A基因突变位点在钠离子通道的关键区6例、连接区4例。另择同期体检健康儿童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qRT-PCR检测上述三组外周血miRNA-15a-5p。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外周血miRNA-15a-5p水平与癫痫患儿病情的相关性。结果 与非突变组和对照组相比,突变组患儿外周血miRNA-15a-5p相对表达量升高(P<0.001);在突变组中,与SCN2A基因突变位点在钠离子通道的连接区患儿相比,在关键区的患儿外周血miRNA-15a-5p表达升高,且表达量与突变位点是否在关键区相关(r=0.71, P<0.05)。与癫痫控制良好患儿相比,难治性癫痫患儿外周血miRNA-15a-5p相对表达量升高,且表达量与患儿病情相关(r=0.85, P<0.05)。结论 SCN2A基因突变相关癫痫患儿外周血中miRNA-15a-5p相对表达量升高,其表达量高的癫痫患儿病情重。
2024年15期 v.64;No.1317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4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倩;李娜;杨华;任莉莉;杨小妹;李晓丽;张建英;
目的 观察含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化疗方案化疗过程中联合口服神效黄芪汤加减方和甲钴胺的乳腺癌患者周围神经毒性(CIPN)发生情况,为神效黄芪汤加减方在CIPN防治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应用含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方案化疗至少6个周期的初治乳腺癌患者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自接受含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化疗时,实验组开始口服神效黄芪汤加减方(黄芪40 g、人参5 g、桂枝10 g、防风6 g、白芍15g、鸡血藤30 g、鸡矢藤30 g、枳壳10 g、炙甘草6 g)联合甲钴胺片(0.5 mg/次,每天3次),对照组患者开始口服甲钴胺片,用法同实验组。6周期化疗结束时,比较两组CIPN的发生率。化疗第1、2、3、4、5、6周期结束时,比较两组周围神经病变程度[周围神经病变分级(NCI-CTCAE)、生活质量[体能状态评分(KPS)]、药物安全性相关指标[血常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及肝功能(AST、ALT、直接胆红素)]。结果 共入组90例患者,完成88例,脱落2例(均为对照组,于第一周期化疗后因个人原因脱离)。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CIPN的发生率低(P<0.05)。前4个化疗周期,两组NCI-CTCAE评分比较,P均>0.05;第5、6化疗周期,两组NCI-CTCAE评分比较,P均<0.05。两组KPS评分比较,P均>0.05。两组肝肾功能、血常规比较,P均>0.05。结论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化疗方案化疗过程中联合口服神效黄芪汤加减方和甲钴胺的乳腺癌患者CIPN发生率低于单用甲钴胺;与单用甲钴胺比较,神效黄芪汤加减方联合甲钴胺口服对乳腺癌含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化疗方案所致CIPN的防治作用更优,可降低CIPN的发生率、减轻CIPN程度。
2024年15期 v.64;No.1317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6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浩;韩尚;纪雅玲;汪海岩;
目的 观察首次接受PD-1抑制剂联合铂类/氟尿嘧啶类化疗药物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接受PD-1抑制剂联合白蛋白紫杉醇/紫杉醇脂质体/多西他赛治疗的临床疗效,并筛选治疗潜在获益晚期胃癌患者。方法 纳入2021年1月—2023年5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PD-1抑制剂联合铂类/氟尿嘧啶类化疗药物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86例,随机均分为2组,观察组接受PD-1抑制剂(200 mg,第1天)联合白蛋白紫杉醇/紫杉醇脂质体/多西他赛(白蛋白紫杉醇260 mg/㎡、紫杉醇脂质体135~175 mg/㎡、多西他赛75~100 mg/㎡,第2天)治疗,每21天为1个治疗周期;对照组接受白蛋白紫杉醇/紫杉醇脂质体/多西他赛治疗,治疗剂量及治疗周期同观察组。2个治疗周期结束,比较两组近期疗效;随访结束,比较两组远期疗效。利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对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观察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进行比较,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进一步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亚组生存分析。统计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ORR分别为32.6%、25.6%,DCR分别为72.1%、62.8%,两组ORR、DCR比较,P均>0.05。观察组、对照组mPFS分别为4.7、3.3个月,缓解持续时间(DOR)分别为5.3、3.4个月,两组比较,P均<0.05。PD-L1 CPS评分≥5分与<5分的观察组患者mPFS比较,P<0.05;诊断后首次治疗PFS≥6个月与<6个月的观察组患者mPFS比较,P<0.05。观察组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大多为1~2级,常见的3~4级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无致死性不良事件。结论 PD-1抑制剂联合铂类/氟尿嘧啶类化疗药物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接受PD-1抑制剂联合白蛋白紫杉醇/紫杉醇脂质体/多西他赛治疗相较于单用白蛋白紫杉醇/紫杉醇脂质体/多西他赛治疗的患者mPFS、DOR长;PD-L1 CPS评分≥5分及首次治疗PFS≥6个月的晚期胃癌患者可能为治疗潜在获益者。
2024年15期 v.64;No.1317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静;钱云峰;闫广宁;宗嘉雯;何文源;王蔚;王卓才;
目的 总结外泌腺螺旋腺瘤(ES)的组织病理特点,为ES的病理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ES患者的组织病理学资料。结果 ES患者的皮损主要表现为皮下包块或结节,表面皮肤隆起,颜色呈红色、蓝色、浅褐色,直径范围0.8~2.5 cm,切面实性,部分有包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肿瘤位于真皮内,边界清晰呈分叶状,由较小的、核圆形深染的暗细胞及较大的、胞质淡染的明细胞组成,呈结节状、小叶状及条索状伴有导管分化,部分病例见扩张的血管。免疫组化结果:明细胞:CK7(+),导管分化区域EMA(+), CEA(-);暗细胞:S-100、SMA(+);p53(-),Ki-67增殖指数低。PAS染色基底膜样物(-)。13例患者随访3~168个月,均未见复发转移。结论 ES组织病理特点表现为肿瘤边界清晰呈分叶状,由较小的、核圆形深染的暗细胞及较大的、胞质淡染的明细胞组成,呈结节状、小叶状及条索状伴有导管分化;免疫组化染色示明细胞CK7(+),暗细胞S-100、SMA(+)。ES诊断主要依据组织病理学检查。
2024年15期 v.64;No.1317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6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晓翔;高成杰;贾云逸;李雨衡;
目的 观察急救现场采用便携式超声引导腰骶丛前路单点穿刺神经阻滞技术对下肢创伤患者实施镇痛的有效性、安全性,为急救现场镇痛提供有效的镇痛模式。方法 下肢创伤患者50例,按麻醉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在急救现场,观察组接受超声引导下腰骶丛前路单点穿刺神经阻滞技术,超声定位腰丛及骶丛神经鞘周围后分别推注0.33%罗哌卡因20、30 mL;对照组接受吗啡肌肉注射10 mg。观察急救现场两种镇痛方式的镇痛效果[现场—入院时间,镇痛操作与起效时间,神经阻滞成功率,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现场镇痛前即刻(T0)、转运途中5 min(T1)、转运途中15 min(T2)、入院即刻(T3)、术前(T4)静息及运动VAS)、术前补救镇痛药物使用]、远期效果(伤后7天、3个月创伤应急评分,伤后3个月创伤后应激障碍及慢性疼痛发生率)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头痛、嗜睡、瘙痒、尿潴留、谵妄、低血压、低氧血症发生率)。结果 急救现场镇痛效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镇痛操作时间更长,起效时间更短(P<0.05);神经阻滞均在10 min内完成,超声引导下腰骶丛前路单点穿刺神经阻滞结构清晰可见,全部阻滞成功,无相关并发症;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T1、T2、T3、T4时,静息及运动VAS更低(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术前使用吗啡补救镇痛比例更低、剂量更小(P<0.05)。远期效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在创伤后7天及3个月,创伤应激评分更低(P<0.05);创伤后3个月,观察组轻度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更低(P<0.05),慢性疼痛发生率更低(P<0.05)。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恶心、头痛、嗜睡、低血压发生率更低(P均<0.05)。结论 急救现场采用便携式超声引导下腰骶丛前路单点穿刺神经阻滞技术对下肢创伤患者实施镇痛有效且安全,该技术能够迅速缓解下肢创伤部位疼痛,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及慢性疼痛发生率,降低恶心、头痛等不良反应。
2024年15期 v.64;No.1317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丽娜;李乐;潘旭;杨鑫;冯彩华;
目的 观察老年牙周病患者利多卡因局麻拔牙术中不同剂量瑞马唑仑镇静效果。方法 将120例行拔牙术的老年牙周病患者随机分为R1组、R2组、M组,R1组入门诊手术室后拔牙术前给予瑞马唑仑0.05 mg/kg,待改良警觉/镇静(MOAA/S)评分为4时,给予2%利多卡因进行口腔局部神经阻滞或局部浸润麻醉;R2组给予瑞马唑仑0.1 mg/kg,其余步骤同R1组;M组给予咪达唑仑0.05 mg/kg,其余步骤同R1组;比较各组一次镇静成功率。根据MOAA/S评分,计算三组患者镇静起效时间和苏醒时间;记录拔牙操作结束到患者达到离院标准的离院时间。分别记录患者入门诊手术室时(T0)、给药后镇静起效时(T1,即MOAA/S评分=4)、局麻注射完毕时(T2)和拔牙操作结束时(T3)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并记录镇静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三组老年牙周病患者均镇静成功,但R2组一次镇静成功率高于M组和R1组(P<0.05)。与M组相比,R1组和R2组镇静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和离院时间均缩短;与R1组比较,R2组镇静起效时间短,苏醒时间长(P均<0.05)。与T0时比较,M组、R1组和R2组T1、T2、T3时BIS值、MAP值下降(P均<0.05),但HR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相同时间点比较,R2组T1和T2时的BIS值、MAP值下降(P<0.05)。与R1组相同时间点比较,R2组T1和T2时的BIS值下降(P<0.05)。三组患者术中呼吸抑制、心动过缓和低血压发生率比较,P均>0.05,但R1组和R2组术后头晕、嗜睡的发生率低于M组(P均<0.05)。结论 0.05、0.1 mg/kg的瑞马唑仑在老年牙周病患者利多卡因局麻拔牙术中有良好的镇静效果,但使用0.05 mg/kg的瑞马唑仑需追加给药次数;瑞马唑仑镇静过程中患者血压、心率平稳,不良反应较咪达唑仑少。
2024年15期 v.64;No.1317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6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皇旭;郭利伟;刘文华;于丽君;孙丽华;安勇;
目的 观察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HBV DNA阴性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获益情况,并进一步分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92例初治HBV DNA阴性(HBV DNA<20 IU/mL)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者69例(抗病毒组)和未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者23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死亡率、HCC比例、病毒学突破(访期间若HBV DNA水平比治疗中最低值升高>l lgIU/mL,或转阴性后又转为阳性)比例及抗病毒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基于人口学特征、抗病毒方案、病毒学相关指标、生化指标、血小板、凝血功能及影像学资料,采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HBV DNA阴性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及抗病毒治疗的HBV DNA阴性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37(14.25,74.25)个月,研究期间共有5例(5.4%)HBV DNA阴性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细胞癌(HCC),13例(14.1%)死亡,8例(8.7%)出现病毒学突破。抗病毒组与对照组死亡、HCC及病毒学突破比例比较,P均>0.05;在抗病毒组中,与治疗前相比,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后的白蛋白水平更高(P=0.037),其余肝功能相关指标比较,P均>0.0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是HBV DNA阴性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HR 1.128,95%CI 1.012~1.257,P=0.003),而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与HBV DNA阴性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死亡的发生无关(HR 0.832,95%CI 0.212~3.263,P=0.792)。碱性磷酸酶(ALP)是抗病毒治疗的HBV DNA阴性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 1.018,95%CI 1.001~1.035,P=0.038)。结论 HBV DNA阴性乙型肝炎相关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并未从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中获益,死亡率未降低、肝功能未改善;高水平AST和APRI是HBV DNA阴性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高ALP水平是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HBV DNA阴性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4年15期 v.64;No.1317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道理;李胜开;
目的 对比观察300 mg/次、1 g/次利妥昔单抗静脉滴注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为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药物利妥昔单抗选择适宜剂量。方法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分为单次小剂量组、常规剂量组,各32例。在基础支持治疗基础上,单次小剂量组予以利妥昔单抗300 mg/次,常规剂量组给予利妥昔单抗1 g/次,均静脉滴注,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前、治疗6个月的肾功能(血清肌酐、肾小球滤过率、24小时尿蛋白定量)、免疫功能(CD4~+/CD8~+、外周血免疫球蛋白G)、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25(OH)D_3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6个月,常规剂量组与单次小剂量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与治疗前对比,治疗6个月两组血清PLA2R抗体、CD4~+/CD8~+、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血清肌酐(sCr)水平均降低,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G)水平、肾小球滤过率(eGFR)、25(OH)D_3水平均升高(P均<0.05);两组间外周血IgG、血清sCr、PLA2R抗体、25(OH)D_3水平、CD4~+/CD8~+、24 h UP水平、eGFR比较,P均>0.05。与常规剂量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34.38%)比较,单次小剂量组(9.38%)低(P<0.05)。结论 300 mg/次、1 g/次利妥昔单抗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均能稳定患者病情,改善其肾功能及免疫功能,且疗效相当,但300 mg/次利妥昔单抗治疗的安全性相对更高。
2024年15期 v.64;No.1317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月平;于培霞;王瑞雪;张丽中;周燕;周阳;
目的 分析2015—2023年某医院收治的30 241例呼吸道感染患者肺炎支原体(MP)检测结果,总结MP感染的季节、年龄、性别、年份、月份分布特征,为MP感染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23年12月山西白求恩医院就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MP感染例数,并计算MP阳性率,比较不同季节、年龄、性别、年份、月份的MP阳性率。结果 共纳入30 241例呼吸道感染患者,MP阳性率为39.18%(11 849/30 241)。不同年龄段MP阳性率比较,P<0.001,学龄前期MP阳性率最高,其次学龄期、成人期、幼儿期、青春期,婴儿期最低。男性MP阳性率低于女性MP阳性率(P<0.001)。不同季节MP阳性率比较,P<0.001,冬季最高,其次是秋季、春季,夏季最低。不同年份MP阳性率不同,2015—2023年期间,MP阳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15年的21.04%上升至2023年的44.21%。不同月份MP阳性率不同,1~12月分整体趋势呈现U型,其中7月份MP阳性率最低(26.16%)、12月份MP阳性率最高(47.83%)。结论 2015—2023某医院收治的30 241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MP感染阳性率较高,存在年龄、性别、季节、年份和月份差异,女性、学龄前期、学龄期儿童MP感染率高;全年可感染,以秋冬季为主;MP阳性率逐年增加,MP感染具有周期性波动趋势,其中2017、2019、2021、2023年具有流行趋势;7月份MP阳性率最低,12月份MP阳性率最高。
2024年15期 v.64;No.1317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4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蒋秀华;娄艳辉;
目的 观察二氧化碳点阵激光、电刺激疗法联合治疗阴道松弛症的效果,为阴道松弛症的治疗提供更佳治疗方案。方法 纳入阴道松弛症患者115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联合组、激光组、电刺激组,分别为35、37、43例。联合组先接受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于第1次激光治疗后第2周第1天,第3周、第4周的第1天和第4天分别进行盆底电刺激疗法,共5次,第5周第1天进行第2次二氧化碳点阵激光疗法。以此循环,12周为1个疗程。激光组接受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每月28天1次,3次为1个疗程;电刺激组接受盆底电刺激治疗,每次治疗25 min,每周2次,15次为1个疗程;比较三组治疗前、末次治疗后3个月的阴道松弛程度(以妇科检查容指程度为标准)、阴道黏膜健康程度(阴道健康指数)、盆底肌肉收缩能力[采用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估(以下简称盆底肌评估),包括盆底肌快肌最大值、慢肌平均值)]以及性生活质量(包括性高潮、满意度、疼痛、阴道润滑度、性欲望和性唤起)。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三组阴道松弛程度、阴道健康指数、盆底肌肉收缩能力以及性生活质量问卷得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其中,三组阴道松弛程度治疗有效率比较,联合组、激光组高于电刺激组(P均<0.05),联合组、激光组比较,P>0.05。三组阴道健康指数比较:联合组>激光组>电刺激组(P均<0.05)。盆底肌肉收缩能力改善情况:联合组、电刺激组快肌最大值高于激光组(P均<0.05),联合组、电刺激组间比较,P>0.05;三组慢肌值两两比较,P均<0.05。治疗后性生活质量情况:性高潮及满意度:联合组>激光组>电刺激组(P均<0.05);疼痛程度:联合组低于激光组和电刺激组(P均<0.05),激光组、电刺激组比较,P>0.05;阴道润滑度:联合组、激光组优于电刺激组(P<0.05),联合组、激光组比较,P>0.05;三组性欲望及性唤起比较,P>0.05。结论 与二氧化碳点阵激光、盆底电刺激单独治疗相比,二氧化碳点阵激光、盆底电刺激联合治疗可以更有效改善阴道松弛症患者的阴道松弛情况、阴道黏膜健康状态及盆底肌力,提高性满意度。
2024年15期 v.64;No.1317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