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艳萍;栾媛媛;周巾;蒋天从;
目的 观察采用微小RNA-148a(miR-148a)低表达人绒毛膜滋养细胞系HTR-8/SVneo构建的子痫前期(Preeclampsia, PE)模型细胞的细胞活力、焦亡、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人绒毛膜滋养细胞系HTR-8/SVneo,分为甲、乙、丙、丁组:甲组细胞用抑制miR-148a表达的miR-148a inhibitor转染24 h,加入100 ng/L的LPS培养24 h(建立PE模型);乙组细胞用空白对照NC-inhibitor转染24 h,加入100 ng/L的LPS培养24 h;丙组加入100 ng/L的LPS培养24 h;丁组不做任何处理。培养48 h时,采用q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miR-148a,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采用TUNEL法测算各组细胞焦亡率,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焦亡相关蛋白Caspase-1、GSDMD,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上清液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及氧化应激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结果 与丁组相比,丙组细胞miR-148a相对表达量高,培养24、48、72 h时OD值低,细胞焦亡率高,细胞Caspase-1、GSDMD蛋白相对表达量高(P均<0.05);与乙组相比,甲组细胞miR-148a相对表达量低,培养24、48、72 h时OD值高,细胞焦亡率低,细胞Caspase-1、GSDMD和NLRP3蛋白相对表达量低(P均<0.05)。与丁组相比,丙组细胞上清液TNF-α、IL-1β及IL-6水平高,细胞GSH和SOD表达降低、MDA表达升高(P均<0.05);与乙组相比,甲组细胞上清液TNF-α、IL-1β及IL-6水平低,细胞GSH和SOD表达升高、MDA表达降低(P均<0.05)。结论 miR-148a低表达HTR-8/SVneo细胞构建的PE模型细胞活力高,细胞焦亡程度、炎性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低。miR-148a可能是PE的治疗靶点之一。
2024年18期 v.64;No.1320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6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文璐;李莉;王昆;赵马依拉·买买提;赵效国;
目的 观察益生菌灌服/健康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移植对大鼠妊娠期糖尿病(GDM)的治疗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取70只SD雌性大鼠和35只SD雄性大鼠,2:1合笼交配交配成功后随机抽取10只雌鼠为对照组(记为第0天),其余60只雌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GDM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大鼠随机血糖≥16.7 mmol/L)后将40只大鼠分为一、二、三、四组,每组各10只。第5天一组大鼠予359.708 mg/kg益生菌补充剂灌胃,二组大鼠予1 mL/100g的健康大鼠粪菌混悬液灌胃,三组大鼠给予359.708 mg/kg益生菌补充剂、1mL/100 g健康大鼠粪菌混悬液灌胃,四组与对照组大鼠予10 mL/kg的PBS缓冲液灌胃,各组大鼠每日灌胃1次,连续14天。第19天取各组大鼠,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测算血糖;第20天取各组大鼠,麻醉后留取结肠内容物及结肠组织,采用GC-2010气相色谱仪测算大鼠结肠内容物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及异丁酸)含量,分别采用RT-qPCR法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结肠组特异性G蛋白偶联游离脂肪酸受体(GPR43)、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mRNA及蛋白。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第20天四组大鼠糖耐量低,结肠内容物乙酸、丁酸、异丁酸含量低,结肠组织GPR43 mRNA、GLP-1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P均<0.05)。与四组相比,一、二、三组大鼠糖耐量高,第20天时结肠组织GPR43 mRNA、GLP-1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P均<0.05)。结论 益生菌灌服/健康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移植可改善大鼠GDM,益生菌灌服/健康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移植可能通过增加结肠内容物中SCFAs含量,提高结肠组织GPR43、 GLP-1mRNA及蛋白表达,改善大鼠的GDM。
2024年18期 v.64;No.1320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国彬;何晨曦;范琪;谢秀春;王苗;郭小霞;于瑛;郭万鑫;陈艳妮;冯爱民;
目的 观察母乳喂养的高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的肠道菌群结构变化。方法 40例母乳喂养的足月新生儿,根据是否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分为高胆红素血症12例(高胆组)、非高胆红素血症28例(对照组),分别采集两组新生儿出生24 h内首次胎便及出生第3~5天时粪便标本,采用16S rDNA基因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采用β多样性分析两组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采用关键物种差异分析两组肠道菌群的组成差异。结果 出生24 h内高胆红素血症组、对照组新生儿肠道菌群β多样性结果分别为0.51(0.44,0.61)、0.53(0.42,0.65),出生第3~5天时高胆红素血症组、对照组新生儿肠道菌群β多样性结果分别为0.41(0.28,0.49)、0.41(0.32,0.52),与出生24 h内相比,出生第3~5天时对照组新生儿肠道菌群β多样性高(P<0.05)。在属水平上,出生24 h内高胆红素血症组新生儿肠道菌群以埃希氏杆菌属、水杆菌属及污泥单胞菌属等为主,对照组以水杆菌属、污泥单胞菌属及狭义梭菌属等为主;出生第3~5天时高胆红素血症组新生儿肠道菌群以埃希氏杆菌属、狭义梭菌属及链球菌属等为主,对照组以狭义梭菌属、埃希氏杆菌属及拟杆菌属等为主。在门水平上,出生24 h内高胆红素血症组及对照组新生儿肠道菌群以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及拟杆菌门为主,出生第3~5天时高胆红素血症组及对照组新生儿肠道菌群以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及拟杆菌门为主。与对照组相比,出生24 h内高胆组新生儿肠道埃希氏杆菌属丰度高(P<0.05)。结论 出生24 h内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肠道菌群在属水平上以肠道埃希氏杆菌属为主。相比于健康足月母乳喂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肠道菌群结构转变较慢,物种多样性及丰度增加缓慢。
2024年18期 v.64;No.1320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2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熊文娟;王晓娟;杨珊珊;吴丽萍;湛文博;
目的 观察宫颈上皮细胞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阳性细菌性阴道炎(Bacterial Vaginosis,BV)患者阴道菌群多样性及代谢组分变化,探索HPV阳性BV患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 选择宫颈上皮细胞HPV阳性BV感染患者6例(观察组)、健康查体者6例(对照组),留取阴道分泌物标本,采用16S rDNA(16S ribosomal DNA Sequencing,16S rDNA)基因测序技术检测两组阴道菌群,通过物种组成、α多样性、β多样性分析阴道菌群多样性,采用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筛选两组差异菌群,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两组阴道菌群代谢组分,采用V16.0.2版SIMCA软件筛选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中可变信息处理信息倍数>1、P<0.05的阴道菌群差异代谢组分,运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对宫颈上皮细胞HPV阳性BV感染患者阴道菌群差异代谢组分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阴道菌群共有操作分类单元(OTUs)201个,特有OTUs分别为526、293个;观察组、对照组Shannon指数分别为3.93±1.11、1.65±0.85,Simpson指数分别为0.84±0.14、0.41±0.21,pielou_e指数分别为0.52±0.13、0.23±0.10(t分别为0.130、0.122、0.122,P均<0.05);两组阴道菌群相似度jaccard anosim检测结果为R=0.372 6,P<0.05。与对照组相比,门水平上观察组阴道分泌物与梭杆菌门丰度升高,属水平上观察组阴道分泌物纤毛菌属、奇异菌属丰度升高,链球菌属丰度低(P均<0.05);两组阴道菌群的差异物种为梭杆菌门梭杆菌纲梭杆菌目、纤毛菌属、奇异菌科奇异菌属、Mageeibacillus菌属、Shuttleworthia菌属。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阴道菌群差异代谢组分主要有尿嘧啶、甲基丙二酸和烟酸等24个,差异代谢通路有嘧啶代谢、烟酸酯和烟酰胺代谢通路等6个。结论 宫颈上皮细胞HPV阳性BV感染患者的阴道菌群多样性增加,以纤毛菌属、奇异菌属及链球菌属菌群变化为主,HPV阳性BV患者阴道菌群差异代谢组分有尿嘧啶、甲基丙二酸和烟酸等,差异代谢通路主要有嘧啶代谢、烟酸酯和烟酰胺代谢通路等。
2024年18期 v.64;No.1320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9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贤雨;马欢;宋凤丽;刘晓玉;李植燕;原娜;郝晓慧;张志林;
目的 观察微小RNA-216a(miR-216a)和钙蛋白酶6(CAPN6)基因过表达的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增殖、迁移、侵袭变化及靶向关系,探讨miR-216a对HeLa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HeLa细胞,分为一、二、三、四、五组,一组转染miR-216a mimic,二组转染pcDNA3.1-CAPN6质粒,三组顺序转染miR-216a mimic、pcDNA3.1-CAPN6,四组转染pcDNA3.1,五组转染miR-216a mimic NC,培养48 h时分别采用CCK-8法、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试验观察各组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情况,培养24 h时采用q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miR-216a、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CAPN6及信号转导子与激活子3(STAT3)蛋白。取对数生长期HeLa细胞分为四组:A组细胞顺序转染miR-216a mimic、 pGL3-CAPN6-WT质粒,B组细胞顺序转染miR-216a mimic、pGL3-CAPN6-MUT质粒,C组细胞顺序转染miR-216a mimic NC、pGL3-CAPN6-WT,D组细胞顺序转染miR-216a mimic NC、pGL3-CAPN6-MUT,培养36 h时收集各组细胞,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试剂盒测算各组细胞相对荧光素酶活性。结果 与五组相比,培养48 h时一组细胞增殖活性及划痕前缘迁移距离百分比低、侵袭细胞数少(P均<0.01);与四组相比,二组细胞增殖活性及划痕前缘迁移距离百分比高、侵袭细胞数多(P均<0.01);与一组相比,三组细胞增殖活性及划痕前缘迁移距离百分比高、侵袭细胞数多(P均<0.01);与二组相比,三组细胞增殖活性及划痕前缘迁移距离百分比低、侵袭细胞数少(P均<0.01)。与五组相比,一组细胞miR-216a相对表达量高(P<0.01)。与四组相比,培养24 h时二组细胞CAPN6蛋白、p-STAT3/STAT3相对表达量高,三组细胞表达CAPN6蛋白、p-STAT3/STAT3相对表达量低;与五组相比,一组细胞CAPN6蛋白、p-STAT3/STAT3相对表达量低;与一组相比,三组细胞CAPN6蛋白、p-STAT3/STAT3相对表达量高。与B组相比,A组细胞荧光素酶活性低(P<0.05)。结论 miR-216a过表达可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HeLa细胞中miR-216a与CAPN6基因存在靶向关系。miR-216a可能通过调控CAPN6基因表达,抑制HeLa的增殖、迁移及侵袭。
2024年18期 v.64;No.1320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3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罗德艳;冯俊;彭涛;唐一萍;杨久梅;
目的 观察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核富集转录体1(NEAT1)降表达的人喉鳞状细胞癌(LSCC)细胞增殖凋亡变化,探讨其与微小RNA-214(miR-214)的靶向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人永生化表皮细胞Hacat和人LSCC细胞系(FD-LSC-1、Hep-2、TU177)中lncRNA NEAT1、miR-214,选择TU177细胞为受试细胞。取对数生长期TU177细胞,分为甲、乙组,分别转染si-lncRNA NEAT1(敲低lncRNA NEAT1表达)、si-NC(乱序无意义序列),培养至24 h时采用CCK8法观察两组细胞增殖情况、采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观察两组细胞克隆形成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两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情况、采用RT-qPCR法检测两组细胞lncRNA NEAT1及miR-214。另取对数生长期TU177细胞,分为一二三四组,一组顺序转染WT-lncRNA NEAT1、miR-214 mimic,二组顺序转染WT-lncRNA NEAT1、miR-NC,三组顺序转染MUT-lncRNA NEAT1、miR-214 mimics,四组顺序转染MUT-lncRNA NEAT1、miR-NC。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lncRNA NEAT1及miR-214的靶向关系。结果 与乙组相比,培养24、48、72 h时甲组TU177细胞OD值低,培养14 d时甲组TU177细胞克隆形成数少,甲组TU177细胞G0/G1期细胞比例高、S期细胞比例低,细胞凋亡率高(P均<0.05);与乙组相比,转染24 h时甲组TU177细胞lncRNA NEAT1相对表达量低、miR-214相对表达量高(P均<0.05)。培养48 h时一、二、三、四组TU177细胞细胞荧光素酶活性分别为0.63±0.08、0.99±0.01、1.02±0.02、0.98±0.03,与二组相比,一组细胞荧光素酶活性低(P<0.05)。结论 敲低lncRNA NEAT1表达可抑制TU177细胞的增殖和克隆,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并促进细胞的凋亡。TU177细胞中lncRNA NEAT1与miR-214靶向相关。lncRNA NEAT1可能通过与miR-214靶向结合,抑制TU177细胞的增殖克隆,阻滞细胞周期于G_0/G_1期,促进细胞的凋亡。
2024年18期 v.64;No.1320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余小丽;陈愉生;俞婷;
目的 了解老年(≥65岁)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合并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及临床特点分析。方法 194例老年CAP患者,留取痰或肺泡灌洗液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1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年龄、季节老年CAP患者呼吸道病毒的检出情况。结果 194例老年CAP患者检出呼吸道病毒阳性40例(20.62%,40/194),其中单一病毒阳性37例、混合阳性3例,37例单一病毒阳性者分别为甲型流感(FLu-A)病毒阳性31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阳性4例、副流感病毒2型(PIV2)阳性1例、人博卡病毒(HBOV)阳性1例,3例混合阳性者分别为FLu-A+PIV1阳性1例、Flu-A+PIV3阳性1例、FLu+RSV阳性1例。与病毒阴性者相比,存在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老年CAP患者年龄大,血清淋巴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比例下降,血清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心功能Ⅱ级及以上比例高(P均<0.05)。65~80岁、≥80岁的老年CAP患者检出呼吸道病毒阳性情况相比,P>0.05。与其他季节相比,秋季(9~11月)老年CAP患者痰或肺泡灌洗液标本FLu-A检出率高(P<0.05)。结论 老年CAP患者合并呼吸道病毒感染较为常见,以FLu-A为主。存在淋巴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比例下降、血清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及心功能较差的高龄CAP患者较易合并呼吸道病毒感染。
2024年18期 v.64;No.1320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5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晓晨;林向华;蔡梦珊;彭栩健;钟润锵;吕云娟;罗玲;
目的 分析因其他疾病住院的患者院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后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275例因其他疾病住院的患者,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感染SARS-CoV-2后发生肺炎分为肺炎组68例、无肺炎组207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住院患者感染SARS-CoV-2后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无肺炎组相比,肺炎组患者年龄大、男性比例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贫血、营养不良、鼻咽癌和肝分化型胚胎瘤比例均高(P均<0.05);与无肺炎组相比,肺炎组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高,血清尿素、葡萄糖、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高,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长,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血红蛋白、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低,血清钙、总蛋白、白蛋白和胆碱酯酶水平低(P均<0.05)。年龄大、男性、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以及血清总蛋白水平下降为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1.037、5.383、115.786、0.155、0.884、0.941,P均<0.05)。结论 年龄大、男性、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以及血清总蛋白水平降低的因其他疾病住院的患者感染SARS-CoV-2后更易发生肺炎。
2024年18期 v.64;No.1320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9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倩;郭玲宇;刘娅;赵新蕊;张萍;朱琳;
目的 寻找女性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发病及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为POP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340例因POP相关症状就诊患者,根据是否存在POP分为POP组211例(其中轻度95例、重度116例)及非POP组129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POP发病及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非POP组相比,POP组患者高龄、多产、经阴分娩史、绝经、便秘、低学历、慢性咳嗽、腰—盆腔痛、存在POP家族史比例均高(P均<0.05);高龄、经阴分娩史、便秘、腰—盆腔痛及POP家族史是POP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4.149、0.420、3.263、2.438、3.595,P均<0.05)。与轻度POP组相比,重度POP组患者高龄、多产、经阴分娩史、绝经、低学历、超重、腰—盆腔痛、存在POP家族史比例均高(P均<0.05);高龄、经阴分娩史、超重、腰—盆腔痛及POP家族史是POP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7.409、0.128、2.650、3.044、5.531,P均<0.05)。结论 POP发病的危险因素有高龄、经阴分娩史、存在腰—腔痛及便秘、POP家族史。POP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有高龄、经阴分娩史、超重、存在腰—盆腔痛及便秘、POP家族史。
2024年18期 v.64;No.1320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0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彭武;杨琍琦;刘德云;余月;
目的 总结10岁前月经初潮的中枢性性早熟(CPP)女孩的体格发育特点,预测10岁前月经初潮CPP女孩的剩余身高增量。方法 选择10岁前出现月经初潮的CPP女孩57例(观察组)、10岁前未月经初潮仅乳房发育的CPP女孩93例(对照组),观察并测算两组患儿的生长参数,包括身高、体质量、体重指数、骨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年龄别身高标准差积分(HtSDS-CA)、骨龄别身高标准差积分(HtSDS-BA)、骨龄指数、体质量指数Z分值(BMI-Z)、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标准差积分(IGF-1 SDS)、预测成年身高、遗传靶身高及预测剩余身高增量等,分别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预测剩余身高增量与观察组患儿生长参数的相关性,以观察组患儿预测剩余身高增量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构建10岁前出现月经初潮的CPP女孩剩余身高增量的预测模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的骨龄、骨龄指数、HtSDS-CA、BMI-Z、IGF-1 SDS的均值高(P<0.05)。与遗传靶身高相比,观察组患儿预测成年身高明显低(P<0.05)。预测剩余身高增量与10岁前出现月经初潮CPP女孩的骨龄呈负相关(r=-0.994,P<0.05)。10岁前月经初潮的CPP女孩剩余身高增量的预测公式为Y(cm)=67.496-4.901×骨龄(岁)。结论 10岁前月经初潮的CPP女孩的已经开始体格发育,生长潜力较小。
2024年18期 v.64;No.1320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树茂;王俊敏;荣光宏;
目的 分析学龄期(6~12岁)儿童功能性便秘发生的影响因素,为防治学龄期儿童功能性便秘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1 300例西宁市学龄期儿童,采用自制学龄期儿童功能性便秘调查问卷表分析功能性便秘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西宁市学龄期儿童功能性便秘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1 253例学龄期儿童中功能性便秘者132例,学龄期儿童FC患病率10.5%(132/1 253)。功能性便秘儿童与健康儿童在家族便秘史、居住面积、过敏、孩子出生时分娩方式、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是否规律食用早餐、每日饮水量、蔬菜水果食摄入占比、吃饭方式、挑食、是否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进食粗粮频率、每周的运动时间、是否接受过如厕训练、每天排便习惯的养成、每天睡眠时间、性格特点等指标间比较,P均<0.05。家族便秘史、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每日饮水量、挑食、过敏、是否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孩子每周运动量、是否接受过如厕训练、是否养成每天排便习惯、进食粗粮频率是学龄期儿童功能性便秘发生的影响因素(OR分别为1.804、0.755、1.393、0.651、0.719、0.569、0.906、1.138、1.813、1.868、1.758、0.668、0.498、0.559、0.971、0.715、0.625,P均<0.05)。结论 学龄期儿童功能性便秘的发生率较高。学龄期儿童发生功能性便秘发生的影响因素包括家族便秘史、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及挑食等。
2024年18期 v.64;No.1320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0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莎莎;姚艳粉;孙文英;张亚楠;
目的 总结儿童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综合征(reversible splenial lesion syndrome,RESLES)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9例RESLES患儿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29例患儿中男15例、女14例、发病年龄3天~12岁9月,其中婴幼儿期发病18例、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发病11例;临床表现为惊厥23例、急性发热19例、语言障碍2例等;血生化检查血清钠<135 mmol/L者21例,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有核细胞数升高3例,脑电图检查全导联弥漫性慢波10例、局灶起源发作3例及局灶性放电2例等,颅脑核磁共振检查均可见胼胝体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FLAIR均呈高信号及DWI弥散受限。29例患儿根据临床表现结合颅脑核磁共振检查结果诊断为RESLES,其中Ⅰ型RESLES 25例、Ⅱ型RESLES 4例,发病原因为感染19例、非感染10例。29例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10 d,神经系统症状均在出院前消失。结论 儿童RESLES多于婴幼儿期发病,最常见病因为感染,主要表现为惊厥、发热、低钠血症,颅脑核磁共振检查可见胼胝体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FLAIR呈高信号、DWI弥散受限。多数儿童RESLES的预后良好。
2024年18期 v.64;No.1320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轶非;罗骁;王玉琨;杨征;
目的 观察股骨近端内翻截骨术(FVO)、FVO联合骨盆Salter截骨术(SO)、骨盆三联截骨术(TPO)治疗小儿单侧LCP病对患儿下肢不等长的矫治效果。方法 131例下肢肢体近似等长LCP病患儿,均行截骨手术,根据术式不同分为A组37例、B组44例、C组50例,A组患儿行FVO,B组患儿行FVO联合SO、C组患儿行TPO,于截骨处愈合后测算三组患儿下肢肢体长度差。结果 于截骨处愈合后A组、B组、C组患儿下肢肢体长度差分别为(-13.4±10.9)、(-5.3±7.1)、(-1.0±3.9)mm。与A组、B组相比,治疗后C组患儿下肢肢体长度差更小(P均<0.05)。结论 相比FVO、FVO联合SO,TPO对小儿单侧LCP病对患儿下肢不等长的矫治效果较好。
2024年18期 v.64;No.1320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范猛;黄晓楠;朱磊;武永辉;高自立;何强;娄纯彪;李宗玉;
目的 观察改良闭合复位顺行克氏针髓内固定术治疗青少年移位的第五掌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 62例13~16岁的第五掌骨颈移位骨折患者,按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3例和改良组30例,改良组行改良闭合复位顺行克氏针髓内固定术:根据患者影像学资料术前规划手术方案、对克氏针进行预弯,采用jahss法复位移位骨折处,行闭合顺行克氏针髓内固定术,对照组行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术,观察并记录两组手术平均时长、术中失血量、手术切口大小、住院天数和临床愈合时间,分别于术前1周、术后6个月时测量两组掌骨颈头干角及掌骨长度,采用VAS评分评估患处疼痛情况、采用上肢功能评分评估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情况、采用TAM评分评估手指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改良组所用手术平均时长、住院天数及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更短,术中失血量更少,手术切口更小(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患侧头干角均显著缩小(P<0.05)。与对照组相比,改良组的TAM优良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P均<0.05)。结论 相比于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术,改良闭合复位顺行克氏针髓内固定术治疗青少年移位的第五掌骨颈骨折的效果较好,能够促进患者的手指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
2024年18期 v.64;No.1320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6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卫保;梁莎;王映飞;苏永焕;许鹏程;林剑军;
目的 探讨Ⅰ型亚历山大病的影像特点特点和遗传情况。方法 对1例Ⅰ型亚历山大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基因检测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儿因全面性发育落后于2岁7个月时行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结果可见双侧大脑半球皮层下脑白质、基底节区及侧脑室前角旁斑点状、短线状钙化灶,双侧额顶叶及基底节区对称性低密度灶;3岁4个月时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见患儿双侧大脑半球脑白质弥漫对称性异常信号,T2WI及T2-FLAIR均呈高信号,T1WI病灶整体似呈花环状,双侧侧脑室扩大;4岁5个月时颅脑MRI检查可见患儿原右侧侧脑室前角旁脑白质短线状T1WI高信号消失;5岁5个月时颅脑MRI检查可见患儿原左侧侧脑室体部旁短线状T1WI高信号基本消失,未见明显脑萎缩。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结果发现,患儿存在GFAP基因1号外显子c. 235C>T/p. Arg79Cys错义突变。结合影像学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本例患儿明确诊断为Ⅰ型亚历山大病。结论 Ⅰ型亚历山大病患儿颅脑CT检查可见皮层下脑白质、基底节区及侧脑室前角旁钙化,颅脑MRI检查可见双侧大脑半球脑白质弥漫对称性异常信号。GFAP基因1号外显子c. 235C>T/p. Arg79Cys错义突变可能是Ⅰ型亚历山大病的致病原因。
2024年18期 v.64;No.1320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珍敏;于力;
目的 探讨腓骨肌萎缩症(CMT)的诊断方法。方法 对1例PMP22基因c. 215C>T突变的CMT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儿女,主要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患儿母亲双下肢短小、下肢肌力下降。查体可见患儿双下肢关节被动活动度大,双下肢远端肌肉萎缩,下肢肌力及肌容量下降。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见患儿双侧脑室旁白质斑片状影。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患儿及其母均存在PMP22基因杂合突变(NM_000304.4:exon4:c. 215C>T(p. Ser72Leu)。结论 本例CMT患儿主要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基因测序结果可见PMP22基因杂合突变,本例患儿的PMP22基因突变遗传自母亲。病史、临床表现结合基因检测结果可诊断CMT。
2024年18期 v.64;No.1320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0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许海珠;谢蔓芳;黄慈丹;温英梅;
目的 总结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holocarboxylase synthetas deficiency,HLCSD)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例HLCSD患儿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女性患儿,因“呕吐2天,哭闹不安”入院,入院时体检发现四肢凉及皮肤花纹等神经系统感染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为重度代谢性酸中毒,血串联质谱检测结果为血甲基丙二酰肉碱/3-羟基-异戊酰肉碱(C4DC+C5OH)、丙酰肉碱(C3)及C3/乙酰肉碱(C2)等水平升高,尿气相色谱-质谱检测结果为3-羟基丙酸、3-羟基异戊酸及3-甲基巴豆酰甘氨酸等水平升高,拟诊断为多种羧化酶缺乏症。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进行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患儿存在HLCS基因c. 1522C>T、c. 782delG突变,其中c. 1522C>T突变来源于父亲,c. 782delG突变来源于母亲,最终诊断为HLCSD。对患儿予生物素10 mg/d、左卡尼汀50~100 mg/(kg·d)口服,患儿哭闹、四肢凉及皮肤花纹等症状缓解。出院后予每日口服生物素20 mg,静脉滴注左卡尼汀3.3 mL,患儿血、尿代谢产物水平正常,体格发育、神经和精神发育等正常。结论 HLCSD患儿主要表现为重度代谢性酸中毒、血串联质谱C4DC+C5OH、 C3及C3/C2升高和尿气相色谱—质谱多个尿有机酸特异性指标升高,HLCS基因存在c. 1522C>T、c. 782delG突变。血串联质谱及尿GC-MS检测结果存在特异性指标异常及基因检测结果存在HLCS基因突变可明确HLCSD诊断。生物素联合左卡尼汀口服治疗HLCSD效果较好,能改善HLCSD患儿的临床症状。
2024年18期 v.64;No.1320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6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阿不来提·买买提明;许鹏;艾热提·阿皮孜;艾沙江·阿卜力;李晓东;
目的 观察勃起功能障碍患者血清胞质型磷脂酶A2(cPLA2)、F2-异前列腺素的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勃起功能障碍患者60例(观察组)、同期体检的健康男性60例(对照组),采集两组外周静脉血5 mL,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PLA2、F2-异前列腺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血清cPLA2分别为(79.00±11.19)、(72.34±6.82)pg/mL,二者相比,P<0.05;观察组、对照组血清F2-异前列腺素分别为(23.22±2.99)、(19.35±3.32)ng/mL,二者相比,P<0.05。血清cPLA2、F2-异前列腺素水平升高均是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OR=1.093、1.527,P均<0.05)。结论 勃起功能障碍患者血清cPLA2、F2-异前列腺素水平升高。血清cPLA2、F2-异前列腺素水平升高是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血清cPLA2、F2-异前列腺素水平升高可能参与了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
2024年18期 v.64;No.1320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欢;郭姝靖;吕海容;肖霞;赵明峰;
目的 总结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allo-HSCT)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53例血液肿瘤allo-HSCT后感染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53例患者中男28例(53%),女性25例(47%),中位年龄47(18~66)岁;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2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7例;临床表现为发热36例、咳嗽34例及呼吸困难21例,36例发热患者中37.3~38℃者6例、38.1~39℃者25例、39.1~41℃者4例、>41℃者1例,34例咳嗽患者中轻度25例、中度6例、重度3例;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外带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47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临床分型为轻型15例、中型29例及重型9例。53例患者均予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19例同时输注康复者恢复期血浆、34例同时予白细胞介素6(IL-6)抑制剂治疗。53例患者治疗后痊愈49例、死亡4例。与痊愈患者相比,死亡患者的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比例、疾病处于进展状态及合并移植物抗宿主病比例高(P均<0.05)。结论 allo-HSCT术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常表现为低热及轻度咳嗽。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比例、疾病处于进展状态及合并移植物抗宿主病的allo-HSCT术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预后较差。
2024年18期 v.64;No.1320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宇;石宝琪;
目的 观察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中采用增孔单管引流法治疗Bismuth-Corlette分型Ⅱ、Ⅲ型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 40例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分为改良组、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行PTCD,改良组术中用增孔单管引流法引流,对照组术中用双管引流管引流。观察并记录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第7天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7、30、90天抽取两组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7、30、90天采用生活质量评分(QOL)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第7天改良组、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率分别为83.33%、86.36%,二者相比,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不同时间两组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均下降(F=90.872、62.765、36.552,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改良组患者术后第90天血清谷丙转氨酶、直接胆红素水平低(F=12.267、31.312,P均<0.05)。与术前相比,术后不同时间对照组患者QOL评分下降(F=24.039、62.765、36.552,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改良组患者术后第30、90天QOL评分高(F=8.128、12.934,P均<0.05);随时间延长,对照组患者QOL评分逐渐降低(F=4.615,P<0.05)。与对照组相比,改良组流管脱落发生率、引流管重置发生率低(P均<0.05)。结论 PTCD中用增孔单管引流法治疗Bismuth-Corlette分型Ⅱ、Ⅲ型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效果较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生活质量高。
2024年18期 v.64;No.1320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6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林峰;刘福林;吕群;
辅助生殖技术是常用的不孕症治疗方法,其中控制性超促排卵(Con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COH)是辅助生殖技术的关键步骤。扳机是COH技术中促进卵母细胞成熟的重要环节,临床常用的扳机方案主要有人绒毛膜促性腺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扳机方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 GnRH-a)扳机方案、双扳机方案及双重扳机方案等。HCG扳机方案是用2000~10000IU的HCG诱导颗粒细胞黄体化,恢复卵母细胞的减数分裂,促进卵泡成熟,但后续患者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OHSS)发生率较高。GnRH-a扳机方案可与垂体GnRH受体结合,促进卵泡成熟,减少OHSS的发生。双扳机方案是同时注射HCG和GnRH-a,适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及卵巢高反应人群,可改善卵泡发育情况,提高成熟卵子数量,可有效降低OHSS的发生。双重扳机方案是一种改良双扳机方案,用于空卵泡综合征的治疗效果较好。
2024年18期 v.64;No.1320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1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宇凡;查云飞;
外源性补充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 H2S)可治疗糖尿病患者的重症肢体缺血(CLI)。H2S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糖尿病重症肢体缺血治疗作用:H2S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起CLI治疗作用;H2S作为内皮依赖性超极化因子,可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受损,起CLI治疗作用;H2S可通过延缓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降低血管紧张素Ⅱ活性、抑制巨噬细胞脂质积累、减少细胞间黏附分子的表达等途径抑制糖尿病CLI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起CLI治疗作用;H2S可通过促进缺血组织新生血管形成起CLI治疗作用。
2024年18期 v.64;No.1320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6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柯舒慧;林丹丹;
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LAG-3)是一种新发现的免疫检查点,LAG-3蛋白主要表达于效应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中,由4个与CD4高度同源的细胞外免疫球蛋白样域组成,以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半乳糖凝集素-3为配体,参与调控T细胞的免疫应答、保持免疫稳态。LAG-3蛋白可直接抑制T细胞增殖、调控Tregs细胞功能、调节抗原提呈细胞功能抑制T细胞活化三种途径调节T细胞的免疫应答。LAG-3对结直肠癌或有较好的诊断敏感性,其甲基化状态可能对结直肠癌的风险评估及诊断有一定的作用,并有可能成为预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潜在标志物。联合阻断PD-1和LAG-3作为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策略已显示出极大的潜力。
2024年18期 v.64;No.1320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5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璋琼;潘玥;马开利;李牧遥;张艺薇;吴海婷;韦梦晨;朱洲海;管莹;
研究发现,尼古丁可能降低帕金森病(PD)的发病风险。尼古丁预防PD发生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尼古丁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刺激多巴胺(DA)能神经系统,预防PD的发生:尼古丁可以抑制α突触核蛋白或者α突触核蛋白原纤维聚集,预防PD的发生;尼古丁通过抑制活性氧簇的形成或降低单胺氧化酶B的活性而抑制脑组织过度氧化应激反应,预防PD的发生;尼古丁通过上调脑组织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s)表达而抑制脑组织炎症反应,预防PD的发生;尼古丁通过神经元nAChRs结合后抑制脑组织细胞凋亡,预防PD的发生;尼古丁通过促进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促进DA能神经元的存活,预防PD的发生。
2024年18期 v.64;No.1320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致晨;摆姣凤;施显清;谢东;郑瑞瑞;潘耀柱;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最常见的成人急性白血病类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目前AML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allo-HSCT治疗后AML复发的免疫逃逸机制包括人类白细胞抗原的丢失与下调、免疫检查点表达失调及NK细胞效应功能受损以及肿瘤微环境失调等。由此针对免疫逃逸机制的免疫疗法逐渐应用于allo-HSCT治疗后AML复发的治疗中。免疫疗法包括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疗法及改良DLI疗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克隆抗体和双特异性抗体、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及细胞因子疗法等,部分疗法已用于allo-HSCT治疗后AML复发的治疗中。
2024年18期 v.64;No.1320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7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