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专题/骨疾病防治

  • 机器人辅助内固定选择性融合减压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

    袁宁;赵经纬;何达;刘波;马腾飞;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内固定选择性融合减压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ADS)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行机器人辅助内固定融合减压术的ADS患者78例,其中选择性融合减压术41例(一组)、全弯融合减压术37例(二组);比较两组融合椎体数、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6个月分别用Cobb角、下腰痛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评价疗效,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二组比较,一组融合椎体数少、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P均<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Cobb角均减小(P均<0.05);与二组比较,一组术后Cobb角大、Cobb改善角小(P均<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时两组VAS均升高,RMDQ、ODI及JOA均降低(P均<0.05)。与二组比较,一组JOA降低(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机器人辅助内固定选择性融合减压术治疗ADS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2025年05期 v.65;No.1343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NEK2基因敲低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介导骨质破坏及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王鹏;郭洁;路来同;仲江波;潘盼;王洪超;刘静;

    目的 探讨中心体相关激酶2(NEK2)基因敲低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介导骨质破坏及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取MM细胞系(MM. 1S细胞、RPMI 8226细胞),均设置NEK2敲低组、阴性对照组,分别用慢病毒载体-NEK2-RNA干扰、病毒CON077进行感染,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法检测NRK2 mRNA表达以确认转染效率,选择敲低效率低的细胞与MM细胞共培养。提取骨髓基质细胞(BMSC),将其分为阴性对照组、NEK2敲低组,分别加入RPMI 8226细胞、敲低NEK2的RPMI 8226细胞共培养,RT-qPCR法检测细胞内骨质破坏相关指标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骨保护蛋白(OPG)mRNA表达。取NEK2敲低组、阴性对照组MM细胞,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以吸光度值表示),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F-κB、乙酰肝素酶(HPSE)表达,RT-qPCR法检测NF-κB、HPSE mRNA表达。结果 MM. 1S细胞、RPMI-8226细胞NEK2敲低组NEK2 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其阴性对照组(P均<0.05),基因敲低效率分别为92.2%、64.0%。与BMSC的阴性对照组比较,NEK2敲低组RANKL mRNA表达低(P<0.05),而OPG mRNA表达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M. 1S细胞、RPMI-8226细胞的阴性对照组比较,其NEK2敲低组吸光度值低,细胞凋亡率高,NF-κB、HPSE mRNA相对表达量低(P均<0.05),NF-κB、HPSE蛋白表达低。结论 NEK2基因敲低可能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抑制MM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降低HPSE表达,从而抑制MM细胞介导的骨质破坏。

    2025年05期 v.65;No.1343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安罗替尼治疗骨肉瘤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于潍泽;张媛;

    目的 对安罗替尼治疗骨肉瘤(OS)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为安罗替尼在OS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SinoMed、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纳入安罗替尼在OS治疗中的应用相关研究,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立之日起至2024年5月22日。提取文献数据,包括无进展生存期(PFS)、疾病控制率(DCR)、总缓解率(ORR)及不良事件(AEs),通过Stata 18软件分析纳入研究的敏感性和偏倚风险。结果 共纳入10项研究,共计194例OS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94例OS患者的PFS为4.96个月(95%CI:3.79~6.13,P=0.58)、DCR为69%(95%CI:0.51~0.85,P<0.01)、ORR为11%(95%CI:0.06~0.16,P <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安罗替尼单药组PFS为5.03个月(95%CI:3.66~6.39,P=0.39)、DCR为59%(95%CI:0.39~0.77,P=0.04)、ORR为5%(95%CI:0.01~0.12,P<0.01);安罗替尼联合化疗组患者的PFS为4.93个月(95%CI:2.23~7.62,P=0.85)、DCR为80%(95%CI:0.58~0.96,P=0.01)、ORR为19%(95%CI:0.10~0.55,P<0.01)。AEs发生情况为手足综合征[21%(95%CI:0.01~0.51)]、高血压[22%(95%CI:0.02~0.53)]、疲劳[23%(95%CI:0.01~0.55)]等,最常见的≥Ⅲ级AEs是中性粒细胞减少[11%(95%CI:0.00~0.34)]。纳入研究敏感性高、存在发表偏倚可能性较小。结论 安罗替尼治疗OS的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

    2025年05期 v.65;No.1343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线粒体自噬探讨OPA1过表达抑制IL-1β诱导人软骨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

    白星;高正超;张凯;康旭鹏;段大鹏;段亮;

    目的 基于线粒体自噬探讨过表达视神经萎缩蛋白1(OPA1)抑制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人软骨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人软骨细胞(C28/I2细胞),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IL-1β组、IL-1β+空质粒腺病毒(Ad-null)组、IL-1β+OPA1腺病毒(Ad-OPA1)组。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加入10 ng/mL的IL-1β诱导细胞损伤,24 h后取IL-1β+Ad-OPA1组、IL-1β+Ad-null组细胞,分别转染Ad-OPA1(过表达)、Ad-null,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验证转染效率。用Annexin V/碘化丙啶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关联X蛋白(BAX)]、细胞外基质(ECM)降解相关蛋白[Ⅱ型胶原蛋白(ColⅡ)、聚集蛋白聚糖(AGC)、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表达,用比色法检测细胞中氧化应激指标[活性氧(ROS)、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分别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RT-qPCR测定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指标[三磷酸腺苷(ATP)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线粒体融合蛋白1(MFN1)、动力蛋白相关蛋白1(Drp1)]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62、自噬相关蛋白1(Beclin-1)、溶酶体相关膜蛋白1(LAMP1)、抑癌基因诱导激酶1(PINK1)、帕金森病蛋白2(Parkin)、泛素特异性蛋白酶30(USP30)]表达。结果 IL-1β+Ad-OPA1组OPA1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IL-1β+Ad-null组(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IL-1β组、IL-1β+Ad-null组细胞凋亡率高,Caspase-3、BAX蛋白相对表达量高而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低(P均<0.05),ColⅡ、AGC蛋白相对表达量低而MMP-13蛋白相对表达量高(P均<0.05),ROS水平高而GSH、SOD水平低(P均<0.05),ATP及PGC-1α、MFN1mRNA相对表达量低而Drp1 mRNA相对表达量高(P均<0.05),p62、USP30蛋白相对表达量高而Beclin-1、LAMP1、PINK1、Parkin蛋白相对表达量低(P均<0.05)。与IL-1β+Ad-null组比较,IL-1β+Ad-OPA1组以上指标变化均逆转(P均<0.05)。结论 OPA1过表达可能通过激活线粒体自噬以减轻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从而抑制IL-1β诱导的人软骨细胞凋亡及ECM降解。

    2025年05期 v.65;No.1343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7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论著

  • μ阿片受体A118G基因多态性对壮族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曾春陆;黄格;阮浩神;徐文;付杨;卢波;庞子霞;

    目的 观察μ阿片受体(OPRM1) A118G基因多态性对壮族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肺叶切除术的广西壮族肺癌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OPRM1 A118G基因多态性分为AA组(野生纯合子型,n=53)、AG组(杂合子型,n=22)和GG组(突变纯合子型,n=9)。三组均行肺叶切除术,术中予相同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术毕连接自控静脉镇痛,观察并记录三组术后2、6、12、24、48 h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三组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舒芬太尼消耗剂量,观察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三组术后不同时间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AA组比较,AG组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多、舒芬太尼消耗剂量大(P均<0.05);与AG组、AA组比较,GG组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多、舒芬太尼消耗剂量大(P均<0.05)。三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OPRM1 A118G G等位基因的壮族肺癌患者在肺叶切除术后舒芬太尼镇痛的需求量较高。

    2025年05期 v.65;No.1343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3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补救性支架植入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栓病理成分变化

    康天博;代林志;王洋;田卫东;赵冬;

    目的 探讨补救性支架植入(RS)后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血栓病理成分变化。方法 选择接受血管内治疗并行RS的IS患者39例,RS后24 h内复查CT观察HT发生情况,经血管内行机械性取栓后立即收集新鲜血栓,免疫组化(IHC)染色法检测血栓中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CD163)、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肌动蛋白(Actin)、C反应蛋白(CR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中性粒细胞外陷阱(NET),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血栓中红细胞、纤维蛋白/血小板,观察其分布情况,并计算CD163、CD147、Actin、CRP、vWF、NET的平均光密度值及红细胞面积百分比、纤维蛋白/血小板面积百分比。结果 39例IS患者RS后发生HT 8例、未发生HT 31例。RS后发生HT与未发生HT的IS患者血栓病理成分(CD163、CD147、Actin、CRP、vWF、NET)在血栓中随机分布,不局限于边缘部位;Actin、vWF、NET在血栓中呈团状或层状分布,CD163、CRP、CD147呈点状分布。大量红细胞聚集在血小板小梁/纤维蛋白和中性粒细胞之间。RS后发生HT的IS患者血栓中CD147表达高于RS后未发生HT的IS患者(P<0.05),二者血栓中CD163、CRP、Actin、vWF、NET表达及红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面积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RS后发生HT的IS患者血栓中CD147高表达,血栓病理成分的变化可能与RS后HT的发生有关。

    2025年05期 v.65;No.1343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参附注射液在心脏骤停患者体外心肺复苏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吴利东;姜琴;房晓薇;梅舒翀;王义兵;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在心脏骤停(CA)患者体外心肺复苏(ECPR)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CA患者60例,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常规心肺复苏,持续30 min自主循环未恢复,立即启动ECPR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成功建立ECPR后立即给予参附注射液100 mL+0.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续使用7 d。入院时、出院时,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两组意识障碍程度;统计两组治疗第7、15、30天存活率;统计两组CA无血流时间、CA至体外膜肺氧合(ECMO)建立时间、ECMO使用时间、住院时间、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治疗第7天,统计两组发生的不良事件。结果 出院时,两组GCS均较入院时升高(P均<0.05),观察组GCS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第7、15、30天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住ICU时间短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CA无血流时间、CA至ECMO建立时间、ECMO使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附注射液可改善ECPR治疗CA患者的神经功能,缩短其住院时间、住ICU时间,且未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但对短期存活率无明显影响。

    2025年05期 v.65;No.1343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苦参止痒散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作用机制分析

    赵凡;姜沛颖;喻京生;高春婷;孟雕;

    目的 探讨苦参止痒散治疗过敏性结膜炎(AC)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筛选苦参止痒散每味药的活性成分和靶基因,通过Uniprot数据库检索作用于人类的靶基因;通过GeneCards、OMIM、drugbank数据库筛选AC的疾病靶基因;通过韦恩图筛选苦参止痒散作用靶基因和AC靶基因的交集靶基因,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互作用网络图筛选苦参止痒散治疗AC的关键靶基因;运用metascape数据库对关键靶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通过Autodock软件对关键靶基因及苦参止痒散有效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苦参止痒散的活性成分97个、作用靶基因228个,AC的疾病靶基因2 349个。苦参止痒散治疗AC的交集靶基因有156个,关键靶基因主要包括蛋白激酶Bα(AKT1)、核因子κB1A(NFκB1A)及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1(MAPK1)等。苦参止痒散主要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及Janus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JAK-STAT)信号通路等通路影响AC细胞对外源刺激的反应、薄膜筏及转录因子结合等多种生理过程。苦参止痒散中的有效成分珊瑚菜素、橙皮素与核心蛋白AKT1结合构象稳定。结果 苦参止痒散可能通过调节AKT1、NFκB1A及MAPK1等基因表达,调控PI3K-AKT、NF-κB及JAK-STAT等信号通路,发挥对AC治疗作用。

    2025年05期 v.65;No.1343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青少年干眼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田璐;梁忠;任娅丽;董玉成;王海玉;高博晨;李长蹊;魏树瑾;

    目的 调查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青少年干眼症(DED)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科学的临床防控措施提供支持。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方法选取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12岁以上的中学生为调查对象,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信息、生活方式及眼部健康状况资料,根据《中国干眼专家共识(2020年)》制定的DED诊断标准最终明确调查对象是否发生DED。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调查对象DED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调查对象1 039例,其中DED 227例、非DED 812例。DED患者与非DED者的性别、年龄、屈光不正、户外活动时间、睡眠时间、眼部外伤史、过敏性结膜炎或鼻炎史及近半年眼部用药史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屈光不正(OR=3.486,P<0.05)和眼部外伤史(OR=3.238,P<0.05)是DE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甘南地区青少年DED的患病率较高。屈光不正和眼部外伤史是甘南地区青少年DE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5年05期 v.65;No.1343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后发生再喂养综合征的影响因素

    韩丰泽;李小丽;于欣越;赵轩宇;贾紫菲;张晓丽;

    目的 探讨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后发生再喂养综合征(RFS)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入住ICU的危重症患者141例,观察其营养支持后RFS发生情况,并收集相关资料,包括一般特征、基础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病情严重程度评分系统、营养相关指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后发生RFS的影响因素。结果 141例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后发生RFS 66例、未发生RFS(非RFS)7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FS患者与非RFS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病史、合并感染及入院时白蛋白、血磷、水平、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评分、危重症营养风险(NUTRIC)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3.37,95%CI:1.19~9.59)、合并感染(OR=3.87,95%CI:1.22~12.33)、有肿瘤病史(OR=5.70,95%CI:1.33~24.54)及入院时低白蛋白(OR=0.89,95%CI:0.84~0.95)、低血磷(OR=0.10,95%CI:0.01~0.67)、高NUTRIC评分(OR=2.27,95%CI:1.50~3.42)为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后发生RFS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性别、感染、肿瘤病史及入院时白蛋白、血磷、NUTRIC评分是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后发生RFS的影响因素。

    2025年05期 v.65;No.1343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7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四种不同冷冻方法对小鼠脑组织冰冻切片质量的影响

    孟健;樊红光;

    目的 比较四种不同冷冻方法对小鼠脑组织冰冻切片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4月龄野生型C57雄性小鼠脑组织20例份,分别采用-80℃速冻法、异戊烷-液氮速冻法、液氮速冻法、甲醛固定-梯度蔗糖(20%、30%浓度)脱水冷冻法制备小鼠脑组织冰冻切片;每组5例份,HE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脑组织细胞形态结构。结果 -80℃速冻法、液氮速冻法、甲醛固定梯度蔗糖(20%、30%浓度)脱水冷冻法切片制备的小鼠脑组织冷冻切片质量一般,镜下均可见细胞出现大面积冰晶,造成细胞质萎缩结构呈现条索状破坏,细胞间质间隙变大。与其他方法相比,异戊烷-液氮速冻法制备的小鼠脑组织冷冻切片质量较好,镜下可见脑组织结构完整、细胞染色清晰、细胞境界清楚、核质分明、对比度好,无刀痕、皱折、重叠、冰晶,切片平整、厚薄均匀一致。结论 相比于-80℃速冻法、液氮速冻法、甲醛固定梯度蔗糖(20%、30%浓度)脱水冷冻法,异戊烷-液氮速冻法制备的小鼠脑组织冰冻切片质量最好。

    2025年05期 v.65;No.1343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3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PKD1基因特异性敲除对脓毒性心肌病小鼠心肌损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汪海波;刘新通;黄志新;刘广交;谭小进;

    目的 探讨心肌细胞中蛋白激酶D1(PKD1)基因特异性敲除对脓毒性心肌病(SCM)小鼠心肌损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将26只雄性小鼠分为假手术组4只、模型组9只、敲除假手术组4只、敲除模型组9只,并通过Cre-loxP重组系统敲除后两组的PKD1基因。2个月后,模型组、敲除模型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术构建脓毒症小鼠SCM模型。CLP术后24 h,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心肌损伤指标[心脏重量与胫骨长度的比值(HW/TL)、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缩短分数(LVFS)];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心肌细胞及其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中PKD1、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TAT3)、STAT3磷酸化位点Tyr705(STAT3 Tyr705)蛋白表达;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心肌组织中PKD1、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分子3(SOCS3)mRNA表达。结果 各组HW/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LVIDs、LVESV高而LVEF、LVFS低(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敲除模型组LVIDs、LVESV低而LVEF、LVFS高(P均<0.05)。CLP后24 h,模型组小鼠出现明显的心肌纤维断裂,细胞水肿、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敲除模型组小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改善。各组小鼠心肌细胞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中STAT3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细胞核、细胞质中STAT3Tyr705蛋白相对表达量高(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敲除模型组心肌细胞细胞核中STAT3Tyr705蛋白相对表达量低而细胞质中STAT3Tyr705蛋白表达高(P均<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中SOCS3 mRNA相对表达量高(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敲除模型组细胞核中SOCS3mRNA相对表达量低(P均<0.05)。结论 PKD1基因敲除可能通过抑制心肌细胞细胞核STAT3蛋白磷酸化,降低SOCS3 mRNA表达,从而抑制SCM小鼠心肌损伤。

    2025年05期 v.65;No.1343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4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康复前移理念在重度膝骨关节炎患者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申海艳;李璟;王梅;周静;韩杉;王大寿;付旭洁;鲍婉怡;

    目的 观察康复前移理念在重度膝骨关节炎(KOA)患者单侧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重度KOA患者94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7例。两组均行单侧TKA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康复前移理念护理。术前及术后24 h、1周、2周,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膝关节疼痛情况进行评价,采用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术后1、2周,采用电子关节活动度测量仪测定膝关节屈曲/伸展的主动活动范围(AROM);术前及术后2周,采用关节炎生活质量测量量表2-短卷(AIMS2-SF)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统计两组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24 h、1周、2周,观察组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均<0.05),且低于对照组同期(P均<0.05);术后1、2周,对照组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均<0.05)。术后1、2周,两组HSS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HSS评分高于对照组同期(P均<0.05);术后2周,两组HSS评分均较术后1周升高(P均<0.05)。术后2周,两组膝关节屈曲/伸展的AROM均较术后1周升高(P均<0.05);术后1、2周,观察组膝关节屈曲/伸展的AROM高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2周,观察组躯体、症状、影响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均<0.05),且高于对照组同期(P均<0.05);术后2周,对照组躯体、症状、影响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均<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康复前移理念模式可减轻重度KOA患者TKA术后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和活动度,提高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

    2025年05期 v.65;No.1343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CICARE沟通模式在肩袖损伤患者日间手术术前准备中的应用效果

    刘亚萍;徐诺;孟嘉;张月荣;

    目的 观察接触、介绍、沟通、询问、应答、离开(CICARE)沟通模式在肩袖损伤患者日间手术术前准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21年3月—2022年6月收治的80例肩袖损伤患者设为对照组,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将2022年7月—2023年10月收治的80例肩袖损伤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前宣教,观察组在术前准备中加入CICARE沟通模式。统计两组术前准备(禁饮禁食、遵医嘱用药、术前准备用品、办理入院流程)完成情况,并计算完成率;计算手术取消率、开台延迟率;统计健康教育知识知晓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术前禁饮禁食、遵医嘱用药、术前准备用品、办理入院流程完成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手术取消率、开台延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而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及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在肩袖损伤患者日间手术术前准备中加入CICARE沟通模式可提高术前准备完成率,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并提高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及患者满意度。

    2025年05期 v.65;No.1343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关节置换术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邵林泉;吕蒙;王月兰;

    目的 基于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CTA)检查,构建针对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 回顾性收集行膝/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99例的临床资料,采用复合终点事件判断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根据CCTA检查结果判断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分级及冠状动脉阻塞支数。收集关节置换术术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相关临床指标,包括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术前实验室检验指标、术前心脏及呼吸功能指标、手术相关参数及术前CCTA检查相关指标。采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筛选关节置换术术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将术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患者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比较两者各影响因素是否具有可比性。在训练集中将LASSO回归分析筛选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关节置换术术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在验证集中以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的拟合优度,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校准度,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效益。通过绘制训练集与验证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区分度。结果 799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发生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80例(10.0%)。LASSO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手术部位、血糖、白蛋白、D二聚体、左心室射血分数、冠状动脉阻塞支数为关节置换术术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将患者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559例及验证集240例,训练集及验证集各影响因素均具有可比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关节置换术术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手术部位、ASA分级、血糖及冠状动脉阻塞支数,据此结合临床中的重要指标年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校准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基本贴合。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与理想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1)。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阈值范围为0.01~0.7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在训练集、验证集中预测关节置换术术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AUC分别为0.76(95%CI:0.68~0.83)、0.76(95%CI:0.66~0.86)。结论 冠状动脉阻塞支数、手术部位、ASA分级、血糖是关节置换术术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影响因素建立的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拟合度及临床实用性。

    2025年05期 v.65;No.1343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1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阿加曲班与枸橼酸钠抗凝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刘静;杨宇强;许咨辉;侯毅翰;潘满东;蔺际龑;

    目的 比较阿加曲班与枸橼酸钠抗凝在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SAP患者8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CRRT时使用的抗凝剂将患者分为阿加曲班组35例、枸橼酸钠组45例。对比两组单个滤器使用时间,CRRT前、CRRT后24 h内血浆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FIB)、D二聚体(D-D)]、血清电解质指标[钠离子(Na+)、钾离子(K+)、钙离子(Ca2+)]、经济学相关指标(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日均费用)。结果 阿加曲班组单个滤器使用时间短于枸橼酸钠组(P<0.05)。治疗后,两组D-D均较治疗前升高(P均<0.05),枸橼酸钠组APTT、PT低于阿加曲班组而D-D高于阿加曲班组(P均<0.05)。治疗后,枸橼酸钠组K+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Ca2+水平低于阿加曲班组(P均<0.05)。阿加曲班组住院时间短于枸橼酸钠组,住院总费用、日均费用低于枸橼酸钠组(P均<0.05)。结论 SAP患者CRRT时,应用阿加曲班的抗凝效果及经济性优于枸橼酸钠。

    2025年05期 v.65;No.1343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超声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闭合术与微波消融闭合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效果比较

    张汝铭;李晓沛;闫金铭;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闭合术与微波消融闭合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大隐静脉曲张患者300例,其中行超声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闭合术150例(射频消融组)、超声引导下腔内微波消融闭合术150例(微波消融组)。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术后14 d、6个月大隐静脉闭合率,术后6、12个月复发率,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射频消融组手术时间短于微波消融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前VC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射频消融组VCSS略低于微波消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射频消融组、微波消融组大隐静脉闭合率分别为97.33%、96.67%;术后6个月,射频消融组、微波消融组大隐静脉闭合率分别为94.00%、92.67%;两组术后14 d、6个月大隐静脉闭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射频消融组术后6、12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射频消融组术后并发隐神经损伤3例,并发症发生率2.00%;微波消融组术后并发隐神经损伤5例、大隐静脉走行区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4.6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组患者满意度为100%,微波消融组满意度为9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闭合术与微波消融闭合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疗效相当,但超声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闭合术较微波消融闭合术射频消融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

    2025年05期 v.65;No.1343 81-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膈肌超声参数联合碱剩余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果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王凌峰;陈雄芬;

    目的 探讨膈肌超声(DU)参数联合碱剩余(BE)在预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果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76例COPD患者,根据患者机械通气撤机结果分为成功组50例和失败组26例。使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两组DU参数[膈肌活动度(DE)、膈肌增厚分数(DTF)、膈肌浅快呼吸指数(D-RSBI)、浅快呼吸指数(RSBI)],采用血气分析仪检测两组BE。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U参数联合BE对COPD患者撤机成功的预测效能。结果 与失败组比较,成功组RSBI、D-RSBI及BE水平低,DE、DTF水平高(P均<0.05)。当RSBI、D-RSBI、DE、DTF、BE截断值分别为51.29 events/(min·L)、1.82 events/(min·mm)、12.17 mm、29.54%、2.84 mmol/L时,预测COPD患者撤机成功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438、0.585、0.585、0.485、0.769,灵敏度分别为0.787、0.723、0.816、0.739、0.715、0.873,特异度分别为0.683、0.742、0.786、0.782、0.721,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1、0.836、0.841、0.769、0.785,DU参数及BE联合检测预测COPD患者撤机成功的约登指数、灵敏度、特异度及AUC分别为0.447、0.873、0.887及0.854。与RSBI、D-RSBI、DE、DTF、BE相比,DU参数及BE联合检测预测COPD患者撤机成功的灵敏度、特异度及AUC均高(P均<0.05)。结论 DU参数联合BE对预测COPD机械通气患者的撤机成功与否结果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为后续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65;No.1343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7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严重少弱精子症患者精液HPV 16感染对精子及ICSI-ET助孕结局的影响

    谭小方;赵安琪;刘霖;李婷婷;李海波;

    目的 探讨严重少弱精子症患者精液人乳头瘤病毒16(HPV 16)感染对精子及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CSI-ET)助孕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严重少弱精子症男性患者82例,根据精液HPV检测结果分为阳性组(仅HPV 16阳性)41例、阴性组(HPV阴性)41例,两组均给予ICSI-ET助孕。用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精子头部细胞核中HPV16 DNA整合情况,用精子染色质扩散法测算精子DNA碎片率,统计两组女方促排卵相关指标[促性腺激素(Gn)使用时间、Gn用量、扳机日雌二醇、获成熟卵数、胚胎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统计两组助孕结局指标(正常受精率、取卵后第3天优质胚胎数、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结果 阳性组有12例患者精子头部细胞核中见HPV 16 DNA整合,整合率为29.3%;阴性组精子头部细胞核中未见HPV DNA整合。阳性组、阴性组精子DNA碎片率分别为(26.29±2.18)%、(23.46±2.07)%,阳性组精子DNA碎片率高于阴性组(P<0.05)。两组女方促排卵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正常受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取卵后第3天优质胚胎数、种植率、临床妊娠率低于阴性组(P均<0.05),流产率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 精液HPV 16感染的严重少弱精子症患者精子DNA碎片率高,部分患者存在HPV DNA整合现象;即使经过精子洗涤,仍无法完全清除HPV DNA,导致ICSI-ET助孕后的优质胚胎数、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低,流产率高。

    2025年05期 v.65;No.1343 91-94+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乳腺癌术后助孕成功1例报告

    文燕;徐安然;范媛媛;苏士利;杨慧军;

    目的 探讨年轻乳腺癌患者治疗后生育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乳腺癌术后患者,2022年通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成功并分娩,结合其促排卵方案及助孕过程进行讨论。结果 患者采用来曲唑微刺激方案行IVF-ET,获卵1枚,未受精,周期取消。随后采用双重刺激方案,于黄体期进行第二次促排卵,获卵5枚,其中4枚正常受精、1枚异常受精,最终获得2枚D3优质胚胎并全胚冷冻。后行自然周期方案冷冻胚胎移植助孕,移植1枚D3优质胚胎后临床妊娠。患者孕期平稳,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于妊娠39周时剖宫产一男婴;新生儿出生后1 min和10 min的Apgar新生儿评分均为10分。随访患者无病生存,幼儿发育正常。结论 乳腺癌治疗后妊娠与分娩并未显著影响患者的生存期,且未见对胎儿结局的不良影响。

    2025年05期 v.65;No.1343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口腔种植修复牙列缺损效果观察

    吕婕;高昊辰;

    目的 观察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口腔种植修复在牙列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牙列缺损患者84例,其中基于数字化技术口腔修复42例(观察组)、常规口腔修复术42例(对照组),比较两组牙列缺损修复效果,治疗前后观察两组牙咬合功能变化、检测两组龈沟液炎症因子[核转录因子κB(NF-κB)、NOD样受体蛋白3(NLRP3)、Toll样受体4(TLR4)、凋亡相关点状样蛋白(ASC)]、评估牙周组织状态[探诊出血指数(PBI)、牙齿松动度(TM)、牙龈指数(GI)及牙周探诊深度(PD)]和牙周美观性[牙体修复完整度、牙龈状况、边缘性、牙齿敏感症状、边缘着色情况],治疗后评估两组患者满意度(修复效果、外观效果、咀嚼能力及舒适度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牙咬合功能评分分别为(91.44±1.58)、(84.59±2.33)分,两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龈沟液NF-κB、NLRP3、TLR4及ASC水平均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龈沟液NF-κB、NLRP3、TLR4及ASC水平更低(P均<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两组PBI、TM、GI评分低,PD减小,且观察组牙周组织状态更好(P均<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两组牙体修复完整度、牙龈状况、边缘性评分高,牙齿敏感症状、边缘着色情况评分低;且观察组牙周美观性更好(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修复效果、外观效果、咀嚼能力评分高(P均<0.05)。结论 基于数字化技术口腔修复在牙列缺损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在改善患者牙列缺损的同时,提高牙周美观性及患者满意度。

    2025年05期 v.65;No.1343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环泊酚对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任冬青;李兵太;刘瑞娟;马继龙;张东;邓菲;

    目的 探讨环泊酚对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1例,于麻醉诱导时分别给予丙泊酚1.5~2.5 mg/kg、环泊酚0.4 mg/kg静脉注射。记录两组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1 min(T2)、气管插管后3 min(T3)、气管插管后5 min(T4)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应激反应指标血浆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记录镇静药物追加情况、全身麻醉诱导成功率、气管插管时发生的并发症。结果 T4时观察组HR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时间点两组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各时间点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3、T4时观察组血浆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均未追加镇静药物,全麻诱导成功率均为100%,均未发生心律失常、呛咳、流泪及体动。结论 环泊酚可减轻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患者的应激反应,从而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且未增加镇静药物用量及气管插管并发症。

    2025年05期 v.65;No.1343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频超声联合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在C-TIRADS 4A类及以上甲状腺皱缩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张玉德;杜海霞;毕文赜;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联合超微血流成像(SMI)技术在中国版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C-TIRADS)4A类及以上甲状腺皱缩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甲状腺皱缩结节患者31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患者33例,均行高频超声联合SMI技术检查,均经病理检查证实结节性质。比较两类结节的高频超声表现及SMI特点,并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对甲状腺皱缩结节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PTMC比较,甲状腺皱缩结节双边征比例高(P<0.05);二者纵横比>1,微钙化,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成角或毛刺状的比例及C-TIRADS分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甲状腺皱缩结节内无血流信号(Ⅰ型)、结节周边血流信号(Ⅱ型)比例高,而PTMC结节中央血流信号(Ⅲ型)、结节周边及中央均存在血流信号(Ⅳ型)比例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边征(OR=14.460,95%CI:2.492~83.895)及SMI血流Ⅰ、Ⅱ型(OR=10.400,95%CI:2.705~39.994)是甲状腺皱缩结节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5)。结论 高频超声双边征以及SMI结节内无血流信号、结节周边血流信号有助于鉴别甲状腺皱缩结节与PTMC。

    2025年05期 v.65;No.1343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4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自主动脉夹层患者胸腔积液分离二氧化碳依赖性大肠埃希菌1株

    柳宗慧;

    目的 回顾性分析1株分离自主动脉夹层患者胸腔积液的二氧化碳(CO_2)依赖性大肠埃希菌的实验室检测过程,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罕见细菌的分离培养及药敏试验提供经验参考。方法 取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胸腔积液,在5%CO_2培养箱和普通培养箱分别培养分离细菌,采用VITEK~?MS微生物质谱鉴定系统和VITEK~?Ⅱcompact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菌种鉴定,并使用Kirby-Bauer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 该菌株仅在5%CO_2培养箱生长良好,在普通培养箱不生长;质谱及VITEK~?Ⅱcompact GN卡均鉴定为大肠埃希菌;药敏试验显示该菌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并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及头孢噻肟耐药。结论 自主动脉夹层患者胸腔积液检出产ESBLs的CO_2依赖性大肠埃希菌,提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需重视此类罕见菌的分离与鉴定,避免因培养条件不当导致漏检,影响临床诊疗效果。

    2025年05期 v.65;No.1343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山东省聊城地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专职人员岗位胜任力现状调查

    丁伟;史庆丰;范书山;马静;杨春艳;

    目的 调查山东省聊城地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简称感控)专职人员岗位胜任力现状,为提高医院感控人员岗位胜任力提供依据。方法 以2024年11月—12月聊城地区8个区县的153名感控专职人员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医院等级、性别、年龄、专业背景、最高学历、职称、从事医院感控工作年限)和岗位胜任力量表(基本知识、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个人能力),回收有效问卷141份,分析其岗位胜任力量表得分。结果 141名感控专职人员岗位胜任力总分为(220.21±42.84)分,5个一级指标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基本知识、个人能力、基本技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基本知识的“国家相关感控政策要求”得分最低,其与除“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知晓情况”“医院感染暴发的定义与处置流程知晓情况”“临床重要耐药菌类型和防控策略知晓情况”外的其他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专业知识的“医院感染质量管理工具知晓情况”得分最低,其与“建筑布局的规范与院感防控要求”“不同传染病传播方式与防控要求”“职业暴露与处置要求”“消毒药械和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审证要求”“侵入性操作感染防控策略知晓情况”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基本技能的“撰写总结与报告”得分最低,其与“进行综合性监测,如医院感染发病率等”“进行目标性监测,如三管监测、手术部位监测等”“督导医院感染防控制度的落实”“指导医院清洁、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等”“环境微生物采样”“感染防控培训”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专业技能的“撰写相关书籍”得分最低,其与除“制定指南/专业标准/专家共识”“开展循证医学研究”外的其余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个人能力的“与不同部门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得分最低,其与除“善于总结和发现问题”“对突发事件能够冷静做出决策”外的其他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山东省聊城地区医院的感控专职人员的岗位胜任力特别是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方面存在提升空间。

    2025年05期 v.65;No.1343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教学

  • PDCA循环下案例教学法联合多学科诊疗在肿瘤科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曲雅静;赵大伟;冯义伶;李志宏;赵季红;任贵兵;

    目的 探讨PDCA循环下案例教学法(CBL)+多学科诊疗(MDT)教学法在肿瘤科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肿瘤科参加住培的医师24人,其中在PDCA循环下采用CBL+MDT教学法培训12人(观察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培训12人(对照组)。比较两组理论、临床实践考核成绩,通过调查问卷评估住培医师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和教学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理论、临床实践考核成绩高(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对于教学方法评价(教学内容、教学节奏、教学手段、教学讲解、教学互动、注重人文关怀)认可度高(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对学习效果教学满意度高(P<0.05)。结论 PDCA循环下CBL+MDT教学法用于肿瘤科全科住培训中效果较好。

    2025年05期 v.65;No.1343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5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综述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慢性疼痛的类型、致病机制及诊疗

    张胤勃;王舟;

    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后慢性疼痛可根据其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分为病毒直接引发的新发慢性疼痛、重症监护室(ICU)相关疼痛、治疗诱发疼痛以及原有疼痛加重四个类型;目前认为新冠病毒感染后慢性疼痛的致病机制主要与病毒直接作用、ICU相关损伤、治疗相关因素以及原有慢性疼痛恶化有关;因新冠病毒感染后慢性疼痛往往发生于感染后的数周至数月,此时咽拭子等检查结果可呈阴性,可以结合患者的既往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全身体格检查和多系统辅助检查,综合评估慢性疼痛是否与新冠病毒感染相关;对于确诊的新冠病毒感染后慢性疼痛的治疗应遵从多学科协作、中西医结合、药物与非药物联合干预的原则,同时强调医护人员与患者的密切配合。

    2025年05期 v.65;No.1343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及中药干预作用研究进展

    杜新星;杨彬彬;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以肝脏脂质过度沉积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是一种细胞能量代谢的核心调控因子,参与维持肝脏脂质代谢平衡。AMPK信号通路通过调控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默信息调节因子以及乙酰辅酶A羧化酶等途径,改善NAFLD患者的肝脏脂质蓄积、减轻炎症反应。近年研究发现,中药复方(如参苓白术散、二陈汤、葛根芩连汤、柴胡疏肝散等)及单味药(如泽泻、黄芪、虎杖、人参等)可通过上调p-AMPK表达、抑制脂质合成酶活性、增强抗氧化能力等调控AMPK通路表达,发挥NAFLD治疗作用。系统了解NAFLD相关AMPK信号通路及中药干预作用,可为后续多维度中药治疗NAFLD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5期 v.65;No.1343 133-13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非小细胞肺癌第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的防治策略研究进展

    彭李娜;韩丽萍;周金花;边翠霞;

    第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是晚期EGFR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但临床治疗过程中常出现第三代EGFR-TKIs耐药。第三代EGFR-TKIs与化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及其他EGFR靶向药物联合应用可预防耐药。根据耐药机制是否明确,第三代EGFR-TKIs耐药后耐药机制明确的NSCLC患者可采用第四代EGFR-TKIs变构抑制剂、EGFR-TKIs+MET抑制剂、EGFR-TKIs+CDK4/6抑制剂等靶向治疗方案,耐药机制不明确的患者可选择免疫治疗和抗体-药物偶联物治疗。了解NSCLC第三代EGFR-TKIs耐药的防治策略,可为第三代EGFR-TKIs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65;No.1343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深度学习影像组学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状态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陈莹;于海童;李芹;谢福才;牛庆亮;

    在评估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方面,传统影像学技术尚存在一定局限性。深度学习影像组学能够通过多层人工神经网络提取并分析不同影像中肉眼无法识别的特征以量化肿瘤的异质性,在评估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方面显示出极大的潜能。基于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的深度学习影像组学可实现术前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无创评估。了解深度学习影像组学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状态评估中的应用情况,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后续诊疗决策的制定。

    2025年05期 v.65;No.1343 14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富血小板血浆在疼痛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苏菲亚;石海燕;王英英;

    疼痛性疾病包括因外伤、炎症、神经病变等引发的各种疼痛。关节疼痛、神经疼痛、肌肉损伤疼痛等是临床常见疼痛性疾病。富血小板血浆(PRP)是一种含丰富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生物制剂。PRP释放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可促进受损组织修复和再生,缓解关节疼痛(肩袖损伤、网球肘损伤及腕管综合征等)、神经疼痛(三叉神经痛、腰椎退变性神经根痛及坐骨神经痛等)、肌肉损伤疼痛。了解PRP在常见疼痛性疾病治疗中作用机制,可为PRP在疼痛性疾病的个性化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65;No.1343 14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Ⅰ/Ⅱ期新药研发中适应性无缝设计贝叶斯模型的类型及应用

    许颖俭;韩雪;朱鑫伟;刘裕;顾菁;赖颖斯;帅雨杏;陈新林;

    适应性无缝设计是一种将传统药物研发中独立的Ⅰ期临床试验(安全性/剂量探索)和Ⅱ期临床试验(有效性/剂量选择)整合到单一连续试验中的方法,其通过结合贝叶斯模型,可提升临床试验的效率与安全性。在适应性无缝设计中有多种贝叶斯模型,主要包括贝叶斯自适应决策模型、贝叶斯剂量-反应模型、边际概率模型和贝叶斯层次模型。随着贝叶斯模型在临床试验中的逐渐普及,其在适应性无缝设计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尤其适用于肿瘤免疫治疗、联合疗法和急性传染病大暴发等应急领域。

    2025年05期 v.65;No.1343 153-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